2018屆中考語文復習(青海)練習:精講專題2文言文閱讀_第1頁
2018屆中考語文復習(青海)練習:精講專題2文言文閱讀_第2頁
2018屆中考語文復習(青海)練習:精講專題2文言文閱讀_第3頁
2018屆中考語文復習(青海)練習:精講專題2文言文閱讀_第4頁
2018屆中考語文復習(青海)練習:精講專題2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文言文閱讀

,青海5年中考命題規(guī)律

青海近5年中考考情統(tǒng)計

年份考查篇目考查知識點題型題號分值

詞語解釋填空134

一詞多義選擇142

《醉翁亭

2017句子翻譯簡答152

記》

成語解釋簡答162

語言賞析簡答172

一詞多義填空144

《曹劌論句子翻譯簡答154

2016

戰(zhàn)》內(nèi)容概括簡答162

人物分析簡答173

一詞多義選擇142

《桃花源

詞語解釋填空154

2015記》

句子翻譯簡答164

《愛蓮說》

內(nèi)容概括簡答173

詞語解釋填空132

句子翻譯簡答144

《陳涉世

2014內(nèi)容概括填空152

家》

描寫的作用簡答162

人物評價簡答173

詞語解釋填空144

一詞多義選擇152

《送東陽馬

2013句子翻譯簡答162

生序》

人物分析簡答172

內(nèi)容概括簡答183

,青海中考題型突破

【例1】(2016青海中考)讀《曹劌論戰(zhàn)》一文,完成各題。

①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日:“肉食者鄙,未

能遠謀?!蹦巳胍?。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入?!睂θ眨骸靶』菸瘩郏窀?/p>

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必以信?!睂δ浚骸靶⌒盼存冢窀ジR??!惫眨骸靶〈笾z,雖不能

察,必以情?!睂θ眨骸爸抑畬僖???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p>

②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日:“未可?!饼R人三鼓。劌日:“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

“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目:“可矣?!彼熘瘕R師。

③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

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注意它們意思的差異。

⑴既克,公問其政。()

⑵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敢。()

(3)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4)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析】(1)(2)兩小題考查實詞“故”的理解?!肮省痹诔踔须A段的文言文中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主要有以下幾

個義項:①原因,緣故;②特意;③舊的,原有的;④所以。結合語境可得出答案。(3)(4)兩小題考查虛詞“之”

的理解,''之"主要有以下幾種用法:①代詞;②結構助詞“的”;③賓語前置的標志;④動詞,去,往;⑤用在

主謂之間,無實義;⑥音節(jié)助詞。結合語境可得出答案。

【答案】⑴原因,緣故;(2)原來的;(3)代詞,代曹劌;(4)賓語前置的標志

題型1文言虛詞和實詞(2013年至2017年每年必考)

【方法指導】(1)文言虛詞。常見的文言虛詞有14個,近幾年青??疾檫^的文言虛詞有“之、而、以、與、

于”,因此余下的9個文言虛詞是復習的重點。我們要熟記每一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根據(jù)這些虛詞的不同意義

和用法,結合例句進行歸類積累,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把握地完成虛詞的相關考題。(見附錄7)

(2)文言實詞。實詞的考查集中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幾個考點上,理解時必須結合具體

語境。實詞解釋的方法:

①擴詞法。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給單個的文言字詞組詞,把單音節(jié)詞變?yōu)殡p音節(jié)詞。注意擴詞要結合具體

的語境。

②積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學的古今異義、詞類活用、通假字、一詞多義字積累起來,以便自如地理解運用。

③揣測法。有些文言字詞,用擴詞的方法理解不通,教材中也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只能聯(lián)系上下文揣測其意

義,用這種方法時切忌脫離文本,毫無根據(jù)地隨意猜測。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解析】本題考查了文言句子的翻譯。首先要逐個解決字的含義,一般來講,文言文中單字就是詞,在現(xiàn)代

漢語中可以用雙音節(jié)詞代替。然后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調(diào)整詞語的順序,形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的翻譯。另外要特

別注意古代的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獄”不僅指監(jiān)獄還指案件。最后要注意省略句和特殊句式,省略的成分要補

充全面。

【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處理。

(2)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消失了。

題型2文言句子翻譯(2013年至2017年每年必考)

【方法指導】(1)文言文翻譯有兩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文言句子六字翻譯法:對、換、留、刪、補、調(diào)。

①對,就是對譯,逐字逐句落實。

②換,就是用現(xiàn)代詞語替換古代詞語。

③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

④刪,就是刪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虛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翻譯,如:

發(fā)語詞、在句中表順接的一些連詞、起補充音節(jié)或停頓的結構助詞等,均可略去不譯。

⑤補,就是補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⑥調(diào),就是調(diào)整成現(xiàn)代漢語語法語序。

3?曹劌在論戰(zhàn)中兩次善于抓住戰(zhàn)機、出奇制勝,請結合相關文段,分別用兩個四字詞語加以概括。

【解析】結合文章第②段曹劌說了兩次“可矣”,第③段的“故克之”“故逐之”,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彼竭我盈轍亂旗靡

即型3內(nèi)容理解與概括(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考過)

【方法指導】考查形式:第一,從原文摘取信息點;第二,用自己的話回答對個別語句的理解。

考查內(nèi)容:第一,概括選文內(nèi)容;第二,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第三,結合選文,借助文中的語句或詞語

提出問題。

解題方法:首先,讀懂全文,弄清文章的意思;其次,理解文章主旨;最后,盡量從原文中尋找答案,可以

直接摘抄原句,或找到相關的句子再進行翻譯。

4?結合全文,說說在你心目中魯莊公是一個怎樣的國君?

【解析】魯莊公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優(yōu)缺點。從第①段中可看出他雖然目光短淺,但善于聽取別人的意

見。從第②段中可看出他急躁冒進,從第三段中可看出他不恥下問。抓住人物的言行來評價人物即可。

【答案】目光短淺,軍事上缺少謀略,急躁冒進,但能禮賢下士,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恥下問。

題型4人物分析(2014、2016年已考)

【方法指導】人物形象分析是文言文中的重要考點。其中包括了對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意義的分析和評

價,還有對人物形象的認識。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寫(通過描寫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表現(xiàn)其性格)、側面描寫(通

過描寫他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表現(xiàn)主人公性格)、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對比襯托。分析人物形

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話,要從文章出發(fā),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語

言,這樣才能保證形象概括得準確,二是用語準確,符合人物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特點。

5?從本文中總結兩條曹劌在戰(zhàn)爭中取勝的經(jīng)驗。(2014、2013考過)

【解析】從第①段中可看出曹劌重在取信于民,第②段強調(diào)戰(zhàn)略戰(zhàn)術。

【答案】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在戰(zhàn)術上要抓住戰(zhàn)機,在“彼竭我盈”時進攻,在“轍亂旗靡”時追擊。

題型5感悟類題(2014、2013年已考)

【方法指導】聯(lián)系實際,個性感悟類題目考查的重點是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意解讀,拓展探究,

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感悟。解答此類題目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準確、深刻地領會原文的內(nèi)容、思想和情感傾向。

(2)要緊扣原文、緊扣題目所問來體悟作品。無論是談對作品的閱讀體驗,還是談自己的體會、認識、啟示

等,都要從作品本身出發(fā),按照題目的具體設問進行回答,切忌不著邊際地空談。

(3)感悟一定要聯(lián)系實際或所鏈接的探究材料,要獨特,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是對作品思想觀點的簡

單重復,要善于換個角度看問題,盡量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fā),貼近生活,緊跟時代,這樣才能做到新穎獨特。

,青海課內(nèi)20篇文言文知識梳理

編者說明:以下篇目是2011版課標人教要求背誦的20篇文言文梳理訓練,編者嚴格依據(jù)教材和教參梳理相

關知識點,逐篇呈現(xiàn)原文,“段層精解”與教參一致,“考點梳理”與課下注釋一致。同時,還收錄了全國近三年

真題和教材課后所涉及的重點句子和文意理解題,鎖定句子翻譯和文意理解的考查角度(重點句子翻譯、文意理解

與探究和考點精練欄目下習題不重復),確保課內(nèi)文言文的考點既“準”又“全”,方便備考,幫助考生掃除復習

障礙。

第1篇《論語》十二章(青誨近8年未考)

原文呈現(xiàn)段層精解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G)乎?

第一句講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交友的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趣。第三句講為人的態(tài)度。

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日:“吾日三?。▁ing)吾身:為人謀

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講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修養(yǎng)。

乎?”(《學而》)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孔子自述七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中知識、修養(yǎng)、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yU)矩?!保ā稙榫窬辰绮粩嗵嵘倪^程。

政》)

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

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

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達不到“知新”

矣。”(《為政》)

的目的。

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

殆?!保ā稙檎罚┱J為二者不可偏廢。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

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zhì)。本章

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回環(huán)曲折,一唱三嘆,讀來情真意切。

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講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

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p>

子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

講孔子極力提倡的“安貧樂道”的思想,與

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

前邊對顏回的贊美是一致的。

云。”(《述而》)

講學習態(tài)度,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借鑒別人的長處,還要

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褎e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缺

點。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對時光流逝的慨嘆,有勸人珍惜時光的意

夜。”(《子罕》)思。

講人要有志氣、品格,無論任何時候、在任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何情況下,都不能改變自己的心志,應該堅

也。”(《子罕》)

定信念,矢志不渝。

從學習方法上講“仁”:博學而志向堅定,

子夏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好問而多想當前的事情,仁德也就在其中

仁在其中矣。"(《子張》)

了。

【文學常識】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限邑(現(xiàn)在山東曲阜)人。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后人尊稱為“至圣”“圣人”???/p>

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反對殘暴統(tǒng)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開私人辦學、講學之風,主

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我國歷史上致力于教育事業(yè)的第一人。《論語》是我國第

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全文中心】《〈論語〉十二章》講學習方法的是第1章第1句、第4章、第5章、第12章

(博學多問),講學習態(tài)度的是第7章、第9章,講道德修養(yǎng)的是第1章第2句和第3句、第

2章、第3章、第6章、第8章、第II章、第12章(仁德),講人生哲理的是第10章。本文

通過語錄的形式,闡明了學習和做人應有的態(tài)度、方法及思想品德,深刻地體現(xiàn)了孔子教育

教學的思想:育人之道和為學之道。

【寫作特色】(1)語言簡潔,生動傳神。寥寥數(shù)語,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多次運用反

問、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使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2)思想深刻,富有哲理。這十二章

語錄闡述了學習所應有的態(tài)度、方法以及修身做人應有的思想態(tài)度,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發(fā),

對后世的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礎積累

文言詞匯分類積累

文言現(xiàn)象詞語例句意思

“說/'通

說不亦說乎“悅”,愉快,

高興

通假字

“有”通

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又”,用在整

數(shù)和零數(shù)之間

古義:時常;按

時學而時習之一定的時間;今

義:時間

古義:復習,溫

習學而時習之

習;今義:學習

古今異義

古義:優(yōu)點;今

善擇其善者而從之

義:善良

古義:可以憑

可以可以為師矣借;今義:表示

許可

溫故而知新學過的(知識)

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

一詞多義故所以,因此

勝矣

既克,公問其故原因,緣故

名詞作狀語,原

時學而時習之意:時間;句中

意:按時

動詞作名詞,原

傳傳不習乎意:傳授;句中

詞類活用

意:傳授的知識

形容詞意動用

法,原意:樂

樂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趣;句中意:

以..為樂

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

而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

虛詞

博學而篤志并列連詞

之學而時習之代詞,它

擇其善者而從之代詞,他們的

其表猜測語氣,大

其恕乎

概,也許

課內(nèi)精讀

1?重點實詞解釋。

⑴人不知而不像慍:牛氣,發(fā)怒

(2)吾目三省吾身日:每天

?。鹤晕覚z查,反省

(3)為人謀而不用乎忠:一心一意,誠信

(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誠,誠實

(5)三十而坐立:站立,站得住,這里指獨立做事情

⑹四十而不尊惑:迷惑,有害

⑺七十而叢心所欲從:遵從

(8)不避軍逾:越過,超過

矩:規(guī)矩,規(guī)范

(9)學而不思則因罔:誅惑,意思是感到誅茫而無所適從

(10)思而不學則獨殆:有害

⑴)人不罩其憂堪:忍受

(12)毋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事歡,愛好

(13)飯疏食飲水飯:吃飯

(14)曲版而枕之肱:胳膊

(15)子在與上曰川:河,河流

(16)酒者如期夫逝:流浙

斯:這,指河水

(17)不畬晝夜舍:舍棄

(18)四本不可奪志也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漢

(19)博學而寫志篤:忠實,堅守

(20)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3)(2017佛L中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是)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

(4)(2017石家莊模擬)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幾個人(一同)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存百。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懂得必的人不如喜愛必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軍隊的主帥可以被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被改變。

(7)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覽群書廣泛學習,并且有堅定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3?請用自己的語言寫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脑颉?/p>

圍繞“選擇他人優(yōu)點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回答即可。

4?做到孔子教導的“人不知而不慍”,對我們處理好人際關系有何益處?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有處有:①不怨天尤人,能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克制自己的

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guī)范。②寬容對待別人,能讓人際關系更和諧融洽。

5.結合文中孔子語錄,說說學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因為孔子有良好的學習方法,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和大度寬厚的胸襟。

6?中國古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今天我們閱讀《論語》仍然獲益匪淺。請結合文中有關學

習態(tài)度方面的語句,談談你獲得的啟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廣為流傳的一句名言,意在提醒人們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

知識,學習要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我們要養(yǎng)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求學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

氣。

高效集訓

(2017至州槿擬)閱讀《〈論語〉十二章》(節(jié)選),回答問題。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③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

逾矩?!保ā稙檎罚?/p>

④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稙檎罚?/p>

⑥子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p>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⑴不逾矩(越過,超過)

(2)思而不學則歹貿(mào)有害)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

⑴學地時習之(表順接,然后)

⑵四十加不惑(表轉折,卻)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可以憑(這一點)當老師了。

4?“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樣的交友態(tài)度和原則?

態(tài)度:視交友為樂事;原則:選擇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意思對即可)

第2篇雖有嘉肴(青誨近8年未考)

原文呈現(xiàn)段層精解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

第①層:用類比手法說明學習的重要性。

道,弗學,不知其善也。①〃是故學然后知

第②層:從教和學兩個方面說明它們的相互

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作用。

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②〃故曰:教學

第③層:總結結論:教學相長。

相長也。《兌命》目:“學學半?!逼浯酥?/p>

謂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中心】本文講述了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與學相互促進的道理。

【寫作特色】(1)比喻說理,生動形象。文中以吃菜(”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來說

明學習的道理:再好的學說,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2)言簡意賅,富有哲理。

【現(xiàn)實意義】“教學相長”為新時期教師教學提供了新的方法,師生應多互動,學生要自主

學習,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僮的地方。

基礎積累

文言詞匯分類積累

文言現(xiàn)象詞語例句意思

“兌”通“說”,股

通假字兌《兌命》目

商時的賢相傅說

古義:即使;今義:

雖雖有嘉肴

雖然

古義:甘美;今義:

旨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今異義意義、目的

古義:不通,理解不

困知困,然后能自強也了;今義:困難、疲

形容詞作名詞,原

詞類活用善弗學,不知其善也意:好的;句中意:

好處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詞,它的

虛詞其副詞,表推測,可譯

其此之謂乎

為“大概”“也許”

課內(nèi)精讀

1?《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由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記錄、編纂而成,共

十二卷,內(nèi)容涉及西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古代社會情況、儒家思想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資

料。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⑴雖有索舂嘉:好,美

肴:用魚、肉做的菜

(2)雖有至道至:達到極點

道:道理

(3)逑故學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4)然后能自盡也反:反省

(5)然后能自理也強:勉勵

⑹教學相悖也長:增長,促進

(7)《兌學》日命:《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

⑻學學半學:教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學了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了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這樣之后才能自我勉勵。

(3)故日:教學相長也。

所以說: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4)《兌命》曰:“學學半。”

《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習的一半?!?/p>

(5)其此之謂乎?

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4?文章是怎樣論證“教學相長”這個觀點的?請結合相關語句分析。

文章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類比,然后引用“雖有罕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

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具體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5■文章采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請你具體說說“教學相長”的原因。

類比論證。因為學習之后就會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教學以后就會知道理解不了,知

道理解不了,然后就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學與學習互相促進。

6?文章以“弗食”“嘉肴”開篇,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來類比,“弗學”“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弓IHH下文對教與

學關系的論述。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比,這種說理的方法叫作“類比,推理(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引出論述

的問題,進而論證論點,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7.說說這篇短文給我們講了怎樣的道理。

這篇短文主要講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即教人和學習是互相促進的。

高效集訓^

(2016安順中考)閱讀《雖有嘉肴》,回答問題。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

⑴不知其目也(甘美)

(2)學學半(讀“xiAo”,教)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虛詞。

⑴不知募善也(代詞,指對象)

(2)其此之謂乎(表示推測)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句。

知道了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

4?本文說理上有什么特點?

比喻說理,生動形象;言簡意賅,富有哲理。

5.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jīng)驗,談談你的看法。

(1)學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

(2)“教學相長”還意味著學習中的互動和交流。有時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學習。比如,嘗試把自己的理解

講給同桌聽,看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確實理解透徹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

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詼時就可以“知困”而“自強”。

第3篇河中石獸(青誨近.8年未考)

原文呈現(xiàn)段層精解

第一部分記述尋找石獸的經(jīng)過。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

第一段敘寫寺廟的兩尊石獸沉于水中十多

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

年,寺中僧人募得資金重修佛寺,在河中尋

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

找石獸,未能找到。他們認為石獸順流到了

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

下游地區(qū),然而在下游找了十幾里也沒有結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

果。

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第二段敘寫一位教書#學的先生分析石獸的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

位置,他認為石獸又堅硬又沉重,逐漸被河

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中的沙埋沉,沿著河水去下游尋找很荒唐,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

應在河底沙中去找。

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

第三段分兩層,第①層敘寫一位鎮(zhèn)守河防的

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

老兵的分析,他認為石獸既不在下游,也不

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

在河沙中,而是受到水的不斷沖刷,逆流而

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

上,應該在上游。按照老河兵的說法,果然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

在幾里之外找到了石獸。

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

第二部分,即第②層,是作者的思考和議

①〃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論。他由事及理,道出遇事不能主觀推斷,

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②

而應正確分析,綜合思考的道理。

【全文中心】石獸掉入了河里,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到石獸

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要表達的寓意就是許多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想

當然,應該正確分析,具體綜合地考慮,這樣才能得出正確結論。

【寫作特色】(1)層層鋪墊,情節(jié)具有戲劇性。(2)敘事簡約,寓理于事,議論精辟。(3)細節(jié)

描寫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如講學家的“笑”包含了講學家的自負和對寺僧的嘲諷,刻畫出

講學家自恃博才的心態(tài);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對講學家自恃博才的一種否定,也

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

基礎積累

文言詞匯分類積累

文言現(xiàn)象詞語例句意思

“顛”通“癲”,瘋

通假字顛不亦顛乎

古義:尋找;今義:

求求石獸于水中

設法得到

古今異義古義:事物的道理規(guī)

物理爾輩不能究物理律;今義:一種學

科,物理學

名詞作動詞,原意:

棹棹數(shù)小舟

船槳;句中意:劃船

詞類活用動詞作名詞,原意:

暴漲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水位急劇上升:句中

意:洪水

焉二石獸并沉焉于此,在海里

是是非木柿代詞,這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介詞,被

虛詞為

眾服為確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