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析(解析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質(zhì)量檢測_第1頁
古詩詞賞析(解析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質(zhì)量檢測_第2頁
古詩詞賞析(解析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質(zhì)量檢測_第3頁
古詩詞賞析(解析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質(zhì)量檢測_第4頁
古詩詞賞析(解析版)-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知識梳理+專項訓練+質(zhì)量檢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七上語文期末復習備考專題部分

專題十:古詩詞賞析

【課內(nèi)古詩詞】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請寫出題目中“次”的近義字,詩中“客路”的意思是o

2.對詩歌理解不正頌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客路行舟,與尾聯(lián)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頷聯(lián)采用了襯托的手法,描繪了洪水浩淼、輕風和順的傳神景象。

C.尾聯(lián)詩人感嘆家書無處送達,借大雁北飛表達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D.詩人觸景生情,借波瀾壯闊的景色表達壯志未酬的情懷。

【答案】

1.停/宿/留;旅人前行的路

2.D

【解析】

2.D項中“表達壯志未酬的情懷”理解有誤。詩人觸景生情,抒發(fā)了旅途中的思想之情。故選D

(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

1.下面對這首詩理解分析不氐確的一項是()

A.詩題中“九日”指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古人有重陽登高、飲酒、賞菊的風俗。

B.首句“登高”緊扣題目中的“九日”,“強”表現(xiàn)了詩人在戰(zhàn)亂中的凄清境況。

C.“無人送酒來”化用有關陶淵明的典故,表達詩人渴望像陶淵明一樣賞菊暢飲。

D.“應傍戰(zhàn)場開”用敘述語言,樸實無華,但是寓巧于樸,余味深長,耐人咀嚼。

2.“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答案】

1.C

2.表達了著詩人對千萬飽經(jīng)戰(zhàn)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國事的憂慮,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取得和平的渴望。

【解析】

1.“無人送酒來”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詩人自然聯(lián)想到飲酒、賞菊。據(jù)《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

有一次過重陽節(jié),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后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此句承

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雖然巧用典故,卻無矯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覺是用典,達到了前人提出的“用

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邢邵語),所以能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猜測:不知造成“無人送酒來”的原

因是什么。其實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zhàn)亂中,沒有像王弘那樣的

人來送酒助興,共度佳節(jié)。所以,“無人送酒來”句,實際上是在寫旅況的凄涼蕭瑟,無酒可飲,更無菊可賞,暗寓

著題中“行軍,,的特定環(huán)境。

2.這首詩表現(xiàn)的不是一般的節(jié)日思鄉(xiāng),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zhàn)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

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三)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用“/”劃分下列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1分,每句只劃一處)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標題和第二句中的“龍標”都是指作者被貶官的地名。

B.詩歌首句寫景,次句敘事,后兩句抒情。

C.首句寫景兼點時令,突出了楊花的美麗和子規(guī)啼叫的悅耳,使人賞心悅目。

D.詩歌想像奇特,氣概超逸,筆勢靈動,體現(xiàn)了李白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

3.請從修辭和作者情感表達兩個角度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這句詩作簡要賞析。

【答案】

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2.B

3.擬人,抒發(fā)了作者對友人被貶遠行的憂慮關心之情。

【解析】

1.詩歌朗讀基本要求是讀準字音,停頓恰當。節(jié)奏的劃分按意義或音節(jié)。

2.A項從題目看,“龍標”指王昌齡“左遷”之地,并不是作者李白貶謫之地。C項從“落盡”“啼”以及“左遷”的大背

景可知,此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哀傷的。D項李白主要詩風屬浪漫主義風格。從末兩句即可看出。

點評:本題較難。此類題一是鑒賞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二是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鑒賞作品的形象、

語言、表達技巧,在命題上可以是綜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問題,也可能和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結合起來

考查。因此,我們要全面提高鑒賞能力,不能有偏廢。具體有四大方面:⑴評價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就是分析評價作

品主題的社會意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tài)度。分析評價要實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貶低也不拔高。評價是鑒賞

的最后一步:由對詩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常用方法:①知人論世;②批文入情。⑵鑒賞技巧:①注意表現(xiàn)

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聯(lián)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cè)面結合、直

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等;②注意表達方式,主要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四種,

詩歌分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種,其中還有一種說理詩,雖數(shù)量不多,但影響頗大。這些詩都是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

幾大詩人如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的作品中經(jīng)??梢钥吹缴詈砣さ木渥?。除此之外還有寫景詩,主要運用描寫

的方式。③注意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借代、對偶、夸張、象征、對比、襯托、雙關、設問、反問、反語、通感、

互文、用典、化用、疊詞等。⑶詩歌風格。大而言之有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各詩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又呈

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形成各自的藝術風格。例如:陶淵明一樸素自然、李白一豪邁飄逸、杜甫一沉郁頓挫、白居易一

通俗易懂、杜牧一清健俊爽、王維一詩畫一體、王昌齡一雄健高昂、李商隱一朦朧隱晦、蘇軾一曠達豪放、柳永一

柔美婉麗、陸游一悲壯愛國。⑷鑒賞詩歌常用的語言:①熟記常用術語,如:準確、生動、形象、傳神、凝練、精

辟、簡潔、明快、清新、雋永、新奇、優(yōu)美、絢麗、工麗、含蓄、質(zhì)樸、自然、奔放等。②注意“詩眼”(“煉字”)

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③注意“煉句”:由于詩歌篇幅、

韻腳的約束或修辭的需要,詩人往往會對詩句進行特殊的處理,所以我們必須掌握一些古詩詞的語法知識,才能讀

懂詩歌,進而鑒賞詩歌。

3.一注意賞析的兩個角度:修辭和情感,二注意王昌齡“左遷”的事實,三注意作者和王昌齡的朋友之情,抓住

關鍵詞“愁心

(四)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秋詞(其一)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首詩通過對蕭瑟荒涼的秋景的描寫,體現(xiàn)了“逢秋悲寂寥”的常情。

B.這首詩采用了借景抒情等寫法,形象地表達出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C.詩中的“排”字是“排開”的意思,形象地寫出了白鶴直沖云霄的氣勢。

D.這首詩前兩句先引出自己的見解,后兩句推出“證據(jù)”,全詩一論一據(jù),明朗剛健。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答案】

1.A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因支持變法屢遭貶謫、愈挫愈奮的樂觀豪壯的情懷/心境。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做本題時注意通讀全詩,把握詩意,逐項分析揣摩,判斷正誤。A.《秋詞》

這首詩通過對蕭瑟荒涼的秋景的描寫,一反“悲秋”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作者作者對秋天的獨特感悟。

2.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能力?!白怨欧昵锉帕取?,歷代詩人描寫秋景,大都離不開蕭瑟空虛、

冷落荒涼的感傷情調(diào),本詩反其意而用之,凸顯了鶴搏擊長空、瀟灑自得、奮勇向上的形象。作者逢秋不言“悲寂

寥”,豪言“秋日勝春朝”,表現(xiàn)了自己因支持變法屢遭貶謫、愈挫愈奮的樂觀豪壯的心境。

(五)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1.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詩歌前兩句展現(xiàn)的畫面。

2.詩歌三、四句表達的情感與下面哪一句相同?請說明理由。

詩句一: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詩句二: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答案】

1.不知從誰家的庭院飛出隱隱約約的玉笛聲,融入春風中,隨春風飄滿洛陽古城。(意對即可)

2.與詩句二相同,都表達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詩句一表達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

【解析】

1.能夠大致翻譯,然后根據(jù)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優(yōu)美的畫面描繪出來即可。

2.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能力。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與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都表達了

戍邊將士思鄉(xiāng)之情。

(六)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題目。

潼關

譚嗣同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1.下列對詩句的內(nèi)容理解不思碩的一項是()

A.首句“終古高云簇此城”,寫高山簇擁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見,異峰突起,令人神往。

B.第二句“秋風吹散馬蹄聲”,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秋風吹散,顯出孤城的荒涼與落寞。

C.第三句“河流大野猶嫌束”,寫“河流大野”,說其“猶嫌”拘束,其實是寫其奔騰、壯闊。

D.末句寫秦嶺山脈入潼關之態(tài)勢,不說其巍峨險峻,而說其桀鷲不馴,再也不知何謂平坦。

2.下列對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作者寫這首詩時才十多歲,但能讓人強烈感受到詩人渴望沖破羅網(wǎng)、勇往直前、追求個性解放的少年意氣。

B.這首絕句奔放雄健,意蘊深厚,有一般豪邁之氣。

C.這首詩運用了對偶、擬人、夸張等多種修辭,語言生動形象。

D.這首詩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視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聽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

帶獨具的氛圍,創(chuàng)造了畫面的靜態(tài),給全詩增添了一種美感。

【答案】

1.B

2.D

【解析】

L第二句“秋風吹散馬蹄聲”,寫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秋風吹散,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

那矯健的馬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馬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2.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diào),將“秋風”“馬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

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tài),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

(七)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題目。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從煉字的角度賞析“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漲”字的表達效果。

2.“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漲”字用詞準確,富有動態(tài)感。既形象地寫出巴山夜雨連綿不斷注滿池塘的情景,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

歸之苦,襯托出詩人深重綿綿的秋思。

2.對團聚的期盼之情;對妻子的安慰之意;對滯留巴蜀不能北歸的無奈和孤寂之感。

【解析】

1.此題考查煉字,煉字答題步驟:①體悟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看是否運用修辭手法。②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④想想該詞在詩中

結構上是否有作用。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漲”一詞,富于動態(tài)感,既形象地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

象,又流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從而襯托出詩人深重綿綿的愁思。

2.此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詩人在秋雨綿綿之夜,觸景生情,

展開想象的翅膀,用豐富而自然的聯(lián)想來表現(xiàn)他們夫妻的恩愛之情。而“何當”一詞卻又把詩人描繪的美景推向了遠

方,推向了虛處。這美景原來不過是詩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時重回溫柔鄉(xiāng)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這是多么

殘酷的事情,又是多么無奈的事情。

(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離鄉(xiāng)遠游,來到北固山下,看到殘夜未盡而旭日已經(jīng)升起、舊年未逝而

春意已經(jīng)顯現(xiàn),生發(fā)了的感慨。他想托鴻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陽,問候家鄉(xiāng)的親人。

2.閱讀畫線詩句,觀察下面兩幅圖畫,簡要說明哪一幅能夠表現(xiàn)這一聯(lián)詩句所描繪的景象,為什么?

圖2

【答案】

1.寄回家鄉(xiāng)的書信何時才能送達。

2.圖一,描繪一幅潮水上漲,湖面與兩岸齊平,孤舟懸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體現(xiàn)詩句“潮平兩岸闊,風正

一帆懸”中“潮平”“岸闊”“風正”“帆懸”的意象。而圖二中的潮落、水淺、帆停的景象與原詩句不符,故選圖一。

【解析】

1.該詩寫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時看到的兩岸春景。先寫青山重疊,小路蜿蜒,碧波蕩漾,小船輕疾?!俺?/p>

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描摹長江下游潮漲江闊,波濤滾滾,詩人揚帆東下的壯觀,氣概豪邁?!昂H丈鷼堃?,江春

入舊年”為歷來傳誦的名句,描繪了晝夜和冬春交替過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悅,由此而引動末句的鄉(xiāng)思,以歸雁

傳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春景和鄉(xiāng)思和諧交融。

2.句中的“闊”表現(xiàn)長江水波激蕩,春潮涌流,江水幾與岸平,顯得江面廣闊浩渺。觀察圖一,畫面寫船行江中,

帆正迎風飄揚。而圖二則是水落石出,明顯與詩句內(nèi)容不符。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題目。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E理的一項是()

A.第一句寫詩人不悲嘆自己年邁孤苦的境遇,表現(xiàn)他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

B.第二句寫詩人還想為國家守衛(wèi)邊疆,“輪臺”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

C.第三句寫詩人夜深不能成眠,“風吹雨”既寫風雨交加,同時也是時局寫照。

D.第四句寫詩人在睡夢中重返邊疆,鐵馬錚錚踏破冰面,馳騁沙場,奮勇殺敵。

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的什么情感?請簡要概括。

【答案】

1.A

2.感人至深的報國之志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

1.第一句寫出了作者此時凄涼的境遇?!敖弊謱懩赀~,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墓;“孤”字寫生

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著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

作者罷官回鄉(xiāng)后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xiàn)狀,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

2.這首詩情感激昂,精神飽滿。作者晚年境遇困頓,身體衰弱,但并沒有哀傷自己,而是想著從軍奔赴邊疆,

跨戰(zhàn)馬,抗擊敵人進犯。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希望用實際行動來報效國家,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注釋】回樂烽:烽火臺名。受降城:因唐太宗親臨該地接受突厥部落投降而聞名。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生動的比喻,形象地描繪出邊塞怎樣的環(huán)境特點?

2.這首詩被推崇為中唐邊塞詩的絕唱,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比喻,寫出了邊賽寒冷、悲涼的環(huán)境。

2.表達了戍邊將士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愁。

【解析】

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詩人偏說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詩人偏說它"如霜”。詩人如此運筆,是為了借這寒氣襲人的景物來渲染心境的愁慘凄涼。正是這似雪

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顯得格外空寂慘淡。也使詩人格外強烈地感受到置身邊塞絕域的孤獨,而生發(fā)出

思鄉(xiāng)情愫。

2.這是一首抒寫戍邊將士鄉(xiāng)情的詩作,從多角度描繪了戍邊將士(包括吹笛人)濃烈的鄉(xiāng)思和滿心的哀愁之情。

【課外古詩詞】

(一)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共7分)

雨過山村

王建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①村路板橋斜。

婦姑②相喚浴蠶③去,閑著中庭④桅子花。

【注釋】①竹溪:小溪旁長著翠竹。②婦姑:嫂嫂和小姑。③浴蠶:古時候?qū)⑿Q種浸在鹽水中,用來選出優(yōu)良

的蠶種,成為浴蠶。④中庭:庭院中間。

L下列選項描述專運的一項是()

A.作者寫雨過山村所見情景,富有詩情畫意,又充滿勞動生活的氣息,表達了一種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B.山村的地形使得居民點分散,即使成村,人數(shù)也不會多,所以“雨里雞鳴一兩家”生動地體現(xiàn)出山村的特殊風

味。

C.“婦姑相喚浴蠶去”體現(xiàn)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睦相處。

D.三、四兩句,用花兒“閑著”來反襯農(nóng)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勞,同時,“閑著”也增添了傷心落寞之感。

2.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的畫面。

【答案】

1.D

2.細雨迷蒙中,有一兩戶人家傳來零星的雞鳴,青翠的竹林蔓延在小溪兩岸,鄉(xiāng)村的小路蜿蜒而過,越過小溪,

木板橋歪歪斜斜,伸向遠方。

【解析】

詩意:雨中傳來雞鳴,山村里依稀一兩戶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條板橋斜橫。婆媳相喚,一起去選蠶種。只

有那桅子花開,獨自搖曳庭院中。

1.“閑著”二字,并沒有體現(xiàn)傷心落寞,而是烘托出庭院中一篇幽靜的氛圍。

2.能夠大致翻譯,然后根據(jù)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優(yōu)美的畫面描繪出來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野步

(宋)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1.“野步“意為郊野漫步。"”與“"兩字說明詩人已經(jīng)被美景深深吸引。

2.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案】

1.羨醉

2.這首詩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麥浪蔥蔥、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借以表達出詩人悠然自得、愜意喜

悅的心境,抒發(fā)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之情.(意思對即可)

【解析】

詩意:和煦的風吹斜了麥隴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處不停的叫著。多么羨慕那無憂無慮的蝴蝶啊,暫且沉

醉在這春風過處的花田草甸吧。

1.本題考查學生對煉字的理解與掌握。煉字,即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

詞來表情達意。后兩句的意思是:多么羨慕那無憂無慮的蝴蝶啊,暫且沉醉在這春風過處的花田草甸吧。詩中“羨”、

"醉”兩字說明詩人已經(jīng)被美景深深吸引。

2.此題考查詩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這首詩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麥浪蔥

蔥、花草盎然、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抒發(fā)了詩人淡然閑適、鐘情田園的感情。(或悠然自得、愜意喜悅的心境.意

對即可。)

(三)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①

(唐)韋應物

懷君屬②秋夜,散步詠涼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③應未眠。

【注釋】①邱二十二員外:名丹,蘇州人,曾拜尚書郎,后隱居平山上。一作“邱二十二員外”。②屬:正值,

適逢,恰好。③幽人:幽居隱逸的人,悠閑的人,此處指邱員外。

1.開頭兩句展示了作者怎樣的形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分析。

2.讀全詩,請從表現(xiàn)手法角度賞析“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兩句。

【答案】

L開頭兩句展示了作者重感情、思念朋友,邊散步邊想朋友的謙謙君子形象。作者通過寫秋夜、涼天,渲染一

種空寂、清涼的氛圍,表現(xiàn)詩人對朋友的思念以及此時自己的孤寂之情。

2.①“空”是空寂,“山空”屬無聲靜景;“落”松子落地是有聲動景。在此以動襯靜,烘托了一種空寂的氛圍,既

寫出了友人居住環(huán)境的清幽,暗點友人的身份是隱者,又引出下一句。②運用想象虛寫的手法,從朋友的角度寫起,

形象地寫出了友人之間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從其他角度賞析合理也可酌情給分)

【解析】

詩意:適值清秋,懷念友人,獨自徘徊在寒涼的夜里??諘绲纳搅炙勺恿懵?,推想遠方的朋友當也在今夜的

秋色中徘徊未眠吧。

1.分析時要從詩句的關鍵句入手,懷君說明他想念朋友,散步想念朋友。幽人應未眠中的幽人應是朋友吧。從

秋夜、涼天、山空等詞渲染了一種清冷的氛圍,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因為朋友不在,更顯得孤寂。

2.本題要求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分析,表現(xiàn)手法不同于修辭手法,如融情于景,以動襯靜等屬于表現(xiàn)手法,而比

喻、擬人、比擬等屬于修辭手法。山空松子落,詩人能聽天松子落的聲音,可見周圍環(huán)境之靜。幽人應未眠,一個

應字表示這是一種推測,能過想像朋友應像我一樣未眠吧。分析了表現(xiàn)手法,還要寫出其作用。

(四)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

馬詩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注釋】:①金絡腦:即全絡頭,用黃金裝的馬籠頭。

1.一二兩句描繪了邊關“、"(填入兩個四字短語)的景象。

2.簡析“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中哪個詞體現(xiàn)了詩人建功立業(yè)的急切愿望。

【答案】

1.雪沙萬里、鉤月當空

2.“何當”傳達出企盼之意;或:“快走”表現(xiàn)了急切之態(tài)。

【解析】

詩意: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鉤一般。何時

才能受到皇帝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轡頭,讓我在秋天的戰(zhàn)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1.本題考查理解詩句。一、二句展現(xiàn)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zhàn)場景色,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

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由此概括兩個四字詞語為:雪沙萬里、鉤月當空。

2.本題考查理解關鍵詩句?!昂萎斀鸾j腦,快走踏清秋”意思是: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

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何當”,什么時候,表達了詩人想馳騁疆場的急切心情;“快走”飛快奔馳,表現(xiàn)了急

切之態(tài)。

(五)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題目。

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唐杜甫

修①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②無人見,沙上鳧雛③傍母眠。

【注釋】①梭:米粒。②雉子:小野雞。③鳧雛:小野鴨。

1.詩人在第一、二句中選取“徑”"""”景物,描繪了一幅初夏郊野圖。

2.品析“沙上鳧雛傍母眠”中“傍”字的妙處。

【答案】

L楊花;溪;荷葉

2.“傍”是依偎,靠著的意思,詩句中寫小野鴨親昵地依偎在母鴨身邊安然入睡地情態(tài),流露出作者對這幅寧靜、

溫馨畫面的喜愛之情。

【解析】

詩意: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就像鋪開的白氈子,點綴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銅錢似的一個疊著一個。一只

只幼小的山雞隱伏在竹筍根旁,沒有人能看見;河岸的沙灘上,剛出生的小野鴨依偎在母親身旁安然入睡。

2.本題考查學生對煉字的理解與掌握。煉字,即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

詞來表情達意。

(六)閱讀唐代張祜的《題金陵渡》,完成題目。

金陵津渡①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②。

【注釋】①金陵津渡: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長江畔。渡,渡口。②瓜洲:在長江北岸,與鎮(zhèn)江市隔江相對。

1.張祜寫詩,常雕章琢句。有人說“潮落夜江斜月里"中的“斜”字用得精妙,請你分析妙在哪里?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與本詩“一宿行人自可愁”,都是借月抒懷,說說兩位詩

人各抒發(fā)了怎樣的“愁”緒?

【答案】

1.“斜”點明時間——下半夜將曉未曉之際;“斜月”與“夜江”,明暗相映,融為一體;與上文的“一宿”相呼應,點

明詩人徹夜未眠;寫出了詩人愁思之多之濃之深。(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本詩抒發(fā)了作者孤寂、凄涼的羈旅之愁,《聞》詩抒發(fā)了詩人對友人遠行的關心,對友人前途的擔憂。

【解析】

詩意: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樓,輾轉(zhuǎn)難眠心中滿懷旅愁。斜月朦朧江潮正在下落,對岸星火閃閃便是瓜洲。

1.本題考查學生對煉字的理解與掌握。煉字,即根據(jù)內(nèi)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

詞來表情達意?!俺甭湟菇痹吕铩保娙苏驹谛∩綐巧线h望夜江,只見天邊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一團漆黑的

夜江之上,本無所見,而詩人卻在朦朧的西斜月光中,觀賞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極,既有景,又點明了時

間——將曉未曉的落潮之際;與上句“一宿”呼應,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

2.此題考查對詩人情感的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閱讀唐代詩人王昌齡《送柴侍御》①,完成題目。

沅水②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注釋】①此詩為詩人被貶龍標時所作。柴侍御,詩人的一個朋友,自武岡來探望詩人。

②沅水:即沅江,湖南省第二大河流,龍標在沅江之濱。

1.第一句中的“”字,使得“送君不覺有離傷”一句雖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2.詩中“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和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

到夜郎西”都借明月傳情,請分析兩句詩所表達感情的異同。

【答案】

1.接

2.兩句詩都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李白的詩還表達了對友人的擔憂,王昌齡的詩中還包含著對友人的勸勉之意。

【解析】

詩意: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

曾身處兩地呢。

1.“沅水通波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diào)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lián)而下,顯得江河相連,

道無艱阻,一個“接”字,使得“送君不覺有離傷”一句雖然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

2.王昌齡《送柴侍御》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chuàng)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xiāng)”為“一鄉(xiāng)”。語意新穎,出人

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又

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

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八)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題目。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

1.說說詩人筆下白梅的特征。

2.從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體會前兩句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耐寒(或堅強、堅韌),從“冰雪林中著此身”可以看出;清高(或冰清玉潔、高潔),從“不同桃李混芳塵”

可以看出;清香(或有香味),從“忽然一夜清香發(fā)”可以看出;報春,可以從“散作乾坤萬里春”可以看出。(答出

任意三點即得滿分。)

2.前兩句詩運用了對比、襯托、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表現(xiàn)手法(答出其中任意一點),贊揚了白梅冰清玉潔,

傲雪斗霜,不與眾芳爭艷的品格(表達了詩人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答出對白梅的贊

揚,意思對即可;或從詩人的角度闡述,突出詩人的品質(zhì),意思對即可。)

【解析】

詩意:白梅生長在冰天雪地的嚴冬,傲然開放,不與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開,芳香便傳遍天下。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梢詮摹吧L環(huán)境、不與桃李混芳塵、忽發(fā)清香”這幾個角度來分析梅花

的品格。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寫作特色的能力。這首詩歌詠了白梅的高潔品格,詩人既是詠物,也是歌詠人的精神品

格。主要運用了襯托、對比的手法,襯托是通過描寫甲來使乙表現(xiàn)得更突出的方法。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

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塵)、報春(散作乾坤萬里春)的特征。

(九)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潭上作

張喬

竹島殘陽映翠微①,雪翎禽過碧潭飛。

人間未有關身事,每到漁家不欲歸。

【注釋】翠微:青山

1.聯(lián)系全詩,說說前兩句的作用。

2.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案】

1.刻畫了一幅綠水青山中野鳥遨游的優(yōu)美閑逸的場景,為下文的抒情作鋪墊。

2.對世俗生活的厭倦;對漁家自在生活的留戀(喜愛)(或?qū)﹄[居生活的向往)。

【解析】

詩意:長滿竹子的島嶼上,殘陽映照著微微的翠綠;雪白色的鳥從碧綠色的潭水上面飛過。人之間沒有關我事,

每到漁家不想回家。

1.本題考查詩句作用分析、這首詩從結構上看,前兩句屬于寫景,后兩句屬于直接抒情,一切景抒發(fā)詩人對幽

靜環(huán)境的喜愛、渴望歸隱做了鋪墊。

2.本題考查詩人情感分析?!叭碎g未有關身事,每到漁家不欲歸”兩句的意思是:在俗世沒有關切自身的事情,

每次到漁家就不想回來,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俗世生活的厭倦,留戀漁家幽靜的生活環(huán)境,選露了詩人對漁家

的喜愛,表達了絕塵歸隱的情感。

(+)閱讀詩歌,完成題目。

鸚鵡

羅隱①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②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zhuǎn)難。

【注】①羅隱:唐末詩人,雖有匡時救世的抱負,但屢試不第,流浪半生,晚年投奔割據(jù)江浙一帶的錢鏤(1迨),

才得安身之地。②隴西:指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以西,舊傳說為鸚鵡產(chǎn)地。

1.詩人筆下的鸚鵡具有什么特點?

2.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被鎖籠中;②羽毛殘缺;③能學人言。(答出任意兩點即可)

2.托物言志(比喻)。詩人以鸚鵡自比,借勸說鸚鵡來吐露自己的心曲。勸鸚鵡實是在勸自己,表達了詩人寄

人籬下,無法暢言的無奈(悲慨)。

【解析】

詩意:且莫感嘆自己被拘囚的命運,這個地方畢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多了。你還是不要說話過于明白吧,明白

的話語反而難以出口。

1.首先閱讀理解詩的內(nèi)容,然后抓住詩中對鸚鵡描寫的句子進行分析,如羽毛、語言、處境這些方面的特點;

2.這首詩為詠物詩,詠物詩一般都會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抓住“恨”“寒”“難”等詞語以及注釋中對詩人的介紹

來理解情感。

(十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1.該詩的第二句中,“初驚”字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2.詩的最后兩句生動傳神,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

【答案】

1.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

2.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到“”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講白雪似乎耐不住這春天的姍姍來遲,竟

紛紛揚揚,在庭前的樹木間灑下一片飛花。“卻嫌”、“故穿”,把春雪刻畫得美好而有靈性,實則更是顯出作者看到

如此美景后感慨、高興、欣喜之情。

【解析】

詩意:新年都已來到,但還看不到芬芳的鮮花到二月,才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來得太

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L本題考查詩人的情感,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與所寫的內(nèi)容及詩歌的意象有關。詩歌常見的感情基調(diào)有:歡快、憂

愁、寂寞、傷感、恬淡、閑適、激憤、堅守節(jié)操、思念。第二句"二月初驚見草芽”,說二月亦無花,但話是從側(cè)面

來說的,感情就不是單純的嘆惜、遺憾。"驚”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詩人為二月剛見草芽而吃驚、失望,

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的萌芽而驚喜。內(nèi)心的感情是: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初驚”

寫出“見草芽”時的情態(tài),極其傳神?!绑@”字狀出擺脫冬寒后新奇、驚訝、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來過晚、花開太

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然而這種淡淡的情緒藏在詩句背后,顯得十分含蘊。

2.理解詩句的大致內(nèi)容,找到體現(xiàn)情感的關鍵語句,借助這些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揣摩出詩人的情感。有

直接抒情的句子,一定要善于利用,如果沒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則要根據(jù)所寫景物的特點、所敘事件的性質(zhì),體會

詩人的情感。三、四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

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

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悵惘、

遺憾,而是欣喜。一個盼望著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

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稱神來之筆。“卻嫌”、“故穿”,把春雪描繪得多么美好而有靈性,饒富

情趣。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jié),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

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故穿庭樹”紛飛而來。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白黠w花''三

字,翻靜態(tài)為動態(tài),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熱鬧,一翻再翻,使讀者如入山陰道上,有應接不暇之感。

(十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

山雨

翁卷

一夜?jié)M林星月白,亦無云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1.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一夜?jié)M林星月白”所展現(xiàn)的畫面。

2.本詩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都表現(xiàn)了雨的猛烈,在寫法上兩者有何相同之處?作用上有何不同之處?

【答案】

1.整整一夜,星月交輝,清光滿林。

2.①寫法上的相同點:都運用了側(cè)面描寫。本詩通過雨后湍急的溪流從側(cè)面襯托山雨的猛烈,李詩通過池塘漲

滿了水從側(cè)面襯托山雨的大。

②作用上的不同點:本詩寓情于景,通過寫山中一霎雨過的奇異景象,抒寫了詩人對山雨奇景的驚異之情;李

詩借凄涼的秋夜雨景抒寫客愁之苦(或:離人的愁思,對妻子的相思,自己的孤寂凄涼)。

【解析】

詩意:整個夜里,林子里充滿靜謐,墨藍的蒼穹中閃爍著疏朗的星光,烘托出異常皎潔光亮的月華。天氣晴和,

不見一絲云彩,也聽不到半點雷聲。

1.能夠大致翻譯,然后根據(jù)合理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優(yōu)美的畫面描繪出來即可。

2.本題考查寫法及其作用。翁卷的《山雨》,通過雨后湍急的溪流從側(cè)面襯托山雨的猛烈抒發(fā)了詩人驚異的感

情。而這情又不是直接抒發(fā)的,而是寓于景中,在跳動的景物描寫之中含蓄地抒寫了出來。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通過池塘漲滿了水從側(cè)面襯托山雨的大進而借凄涼的秋夜雨景抒寫客愁之苦。

(十三)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題目。

早秋

【唐】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洞庭波。

1.下列對詩歌內(nèi)容理解不亞旗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在長夜中彈奏,瑟曲連同秋風一起漾過青蘿。

B.頷聯(lián)寫夏夜螢火蟲到處飛舞,到了早秋,則棲息在微寒的露草中;大雁南歸,似在銀河中飛翔。

C.頸聯(lián)寫因是早秋,又兼在早上霧中看樹,所以覺得樹葉還很茂密;在早朗的早晨遠望山色,山色也仍還濃綠。

D.尾聯(lián)詩末點題:古人說“一葉而知天下秋”,如今淮南一葉飄零,風一吹吹到了洞庭湖了。

2.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思佛的一項是()

A.此詩緊緊圍繞早秋風景來寫。

B.頷聯(lián)中“殘螢棲玉露”寫的是小景,“早雁拂金河”寫的是大景。

C.頷聯(lián)中“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一俯視,一平視,聲(雁聲)色(螢光)結合得很和諧。

D.這首詩無論是寫實景還是用典故,都與早秋非常貼切。

【答案】

1.D

2.C

【解析】

詩意:漫漫長夜中泛流著琴瑟的清音;青蘿輕拂好象有西風颼颼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棲留幾只殘螢;秋之晨

雁群掠過銀河向南飛騰。高大的樹木拂曉看來尚未凋零,陽光下遙望遠山層次格外分明?;茨献佑幸蝗~落而知歲暮

之句;我悟到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情。

1.本詩尾聯(lián)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樹葉,被蕩人心扉的秋波所感召,情不自禁,奮不顧身,展現(xiàn)了一葉追

隨洞庭波的詩情畫意。故選D。

2.“一俯視,一平視”分析有誤。頜聯(lián)中“殘董棲玉露”,寫俯視所見?!坝衤丁笔菑娬{(diào)露珠的晶瑩光潤,再配上點

點董光,媚麗無限。對句“早雁拂金河”寫仰望所見,點點雁影掠過初秋的銀河。不說“銀河”而說“金河”,一是為了

與上句的“玉露”構成工整的對仗,更重要的是借用“金”字在五行學說中與“秋”的對應關系,點明季節(jié),傳達此時銀

河的清麗明澈。此聯(lián)寫早秋之夜,全從光影上落筆,地面上是點點螢火,點點露光;天空中是點點星光,點點雁影。

上下輝映,一派明潔,讓人感到夜色的寧靜與纖麗。故選C。

【古詩詞比較閱讀】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第題目。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1.同時寫秋,兩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2.你更喜歡哪一首?請說明理由。

【答案】

1.《秋詞》表達了豪邁之情?!肚锼肌繁磉_了游子思鄉(xiāng)悲秋之情。

2.示例:喜歡《秋詞》,秋日不悲,豪情滿懷。或喜歡《秋思》,把幾個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組合在一起,營

造出濃濃的思鄉(xiāng)悲秋氛圍。詞雖短,但味濃。

【解析】

1.本題考查體會詩人的情感的不同,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與所寫的內(nèi)容及詩歌的意象有關。詩歌常見的感情基調(diào)有:

歡快、憂愁、寂寞、傷感、恬淡、閑適、激憤、堅守節(jié)操、思念。

2.本題考查評價思想內(nèi)容和觀點態(tài)度。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在厄運面前決不低頭。

(二)閱讀古詩,完成題目。

【甲】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乙】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解: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

車)。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南,為古代通西域的要道。故人:老朋友。

1.【甲】詩中的雨的特點是①,【乙】詩中的雨的特點是:O

2.【甲】【乙】兩詩分別表達了什么感情?

【答案】

1.(1).雨大、雨濃(多)(2).雨?。殻?、雨輕

2.【甲】詩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乙】詩表達對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

乙詩詩意: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

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1.甲詩“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漲秋池”是漲滿秋池,暗示了秋雨的大、濃,更加襯托了作者的惆悵與愁緒。乙

詩中“泡輕塵"的“泡'’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里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愿,

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

2.本題考查體會詩人的情感的不同,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與所寫的內(nèi)容及詩歌的意象有關。

(三)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題目。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乙)別夔州官吏①

唐劉禹錫

三年楚國巴城守,一去揚州揚子津。

青帳②聯(lián)延喧驛步③,白頭俯低④到江濱。

巫山暮色常含雨,峽水秋來不恐人。

惟有《九歌》⑤詞數(shù)首,里中留與賽蠻神⑥.

【注釋】①此詩是詩人調(diào)任之際所作。②青帳:指餞別宴席所設的青色帳篷。③步:碼頭。④白頭俯他:指當

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⑤《九歌》:這里指詩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詞》.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