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_第1頁
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_第2頁
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_第3頁
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_第4頁
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4h出入量護理書寫規(guī)范24小時出入量護理記錄是臨床護理工作中評估患者體液平衡、指導治療方案調(diào)整的重要依據(jù),其記錄的準確性直接影響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病情的判斷。護理人員需嚴格遵循規(guī)范完成記錄,確保數(shù)據(jù)真實、完整、可追溯。以下從記錄意義、內(nèi)容范疇、操作流程、質(zhì)量控制等方面詳細闡述具體規(guī)范。一、24小時出入量記錄的核心意義人體體液平衡是維持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定的關鍵,正常情況下,每日攝入與排出的液體量需保持動態(tài)平衡(成人約2000-2500ml)。當患者因疾病、手術、創(chuàng)傷或治療(如輸液、利尿劑使用)導致體液代謝異常時,24小時出入量記錄能直觀反映其體液變化趨勢,為脫水、水腫、電解質(zhì)紊亂、腎功能異常等情況的診斷提供依據(jù)。例如,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少尿期需嚴格監(jiān)測尿量,以調(diào)整補液量;心力衰竭患者需通過出入量判斷容量負荷,指導利尿劑使用;大面積燒傷患者則需通過記錄滲出液、尿量等評估體液丟失程度,制定補液方案。因此,規(guī)范記錄出入量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治療效果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二、出入量記錄的具體內(nèi)容與測量規(guī)范(一)入量的范疇與測量方法入量指患者24小時內(nèi)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體內(nèi)的液體總量,包括顯性入量與隱性入量,需逐一分類記錄,避免遺漏。1.顯性入量(1)口服液體:包括飲用水、湯類、粥類、果汁、牛奶、藥液(如糖漿、口服液)等。記錄時需注意:①患者自主飲用的液體,需指導其使用有刻度的容器(如量杯、帶刻度的水杯),護理人員需觀察并記錄每次飲用的量及時間;②無自主能力的患者(如昏迷、嬰幼兒),需由護理人員或家屬用注射器、小勺等工具喂食,每次喂食后立即記錄;③含固體成分的流質(zhì)(如粥、藕粉)需按液體部分計算,例如100g稀粥約含80ml水分,可通過經(jīng)驗值或實際測量(如稱重法:100g粥加熱蒸發(fā)至干,剩余固體重量為20g,則液體量為80ml)估算;④中藥湯劑需在煎煮后測量總液體量,分多次服用時記錄每次服用量之和。(2)靜脈輸入液體:包括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膠體液(如白蛋白、羥乙基淀粉)、血液制品(如紅細胞懸液、血漿)、靜脈注射藥物(如抗生素、靜脈營養(yǎng)液)等。記錄要求:①每袋(瓶)液體需標注名稱、劑量(ml)、開始輸注時間及結束時間;②輸注過程中若調(diào)整滴速或中斷(如更換液體、患者外出檢查),需在記錄單中注明原因及中斷時長;③微量泵輸注的藥物(如血管活性藥物)需按泵入速度(ml/h)×時間(h)計算總入量;④輸血時需記錄血液制品的類型(全血、紅細胞、血漿)及實際輸入量(需扣除保存液,如200ml全血含50ml保養(yǎng)液,實際輸入紅細胞約150ml)。(3)其他途徑輸入液體:①鼻飼液:包括腸內(nèi)營養(yǎng)液、流質(zhì)飲食(如米湯、勻漿膳),需記錄每次鼻飼的量(用注射器抽取后注入胃管,記錄注射器刻度)及鼻飼間隔時間;②造瘺口注入液體:如空腸造瘺管注入的營養(yǎng)液,需按鼻飼液記錄方法測量;③胸腔/腹腔沖洗液:如胸腔閉式引流后用生理鹽水沖洗,需記錄沖洗液總量及回吸收量(沖洗液總量-引流量=實際入量);④灌腸液:清潔灌腸或保留灌腸時,需記錄灌入液體量(如肥皂水500ml),若為保留灌腸且液體未排出(如開塞露),需全額計入入量;若液體部分排出(如清潔灌腸后排出大部分),則入量=灌入量-排出量(排出量計入出量)。2.隱性入量指通過食物代謝產(chǎn)生的內(nèi)生水,正常成人每日約300ml(主要來自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代謝)。臨床中一般無需單獨記錄,但對于嚴重腎功能不全、需嚴格限水的患者(如少尿期),可通過計算食物含水量間接估算。例如,100g米飯含70ml水,100g饅頭含40ml水,100g瘦肉含70ml水,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或家屬記錄飲食種類及重量,通過《食物成分表》換算總含水量,加入入量統(tǒng)計。(二)出量的范疇與測量方法出量指患者24小時內(nèi)通過各種途徑排出體外的液體總量,包括顯性出量與隱性出量,需重點關注異常體液丟失。1.顯性出量(1)尿液:是最主要的顯性出量,記錄時需注意:①清醒患者可使用帶刻度的尿壺或便盆,每次排尿后測量并記錄時間、尿量;②臥床患者需使用集尿袋(需定期更換以避免細菌滋生),集尿袋上標注起始時間,每次傾倒尿液時測量總量并記錄;③留置導尿患者需每2小時觀察一次尿液顏色、性狀(如血尿、渾濁尿),每4小時記錄一次尿量(或根據(jù)病情需要縮短間隔),24小時總尿量為各次記錄之和;④嬰幼兒可使用一次性尿墊,通過稱重法測量:排尿前尿墊重量(g)-排尿后尿墊重量(g)=尿量(ml,1g≈1ml);⑤使用利尿劑的患者需重點監(jiān)測,記錄用藥后首次排尿時間及尿量變化。(2)糞便:正常成人每日排便1-2次,量約100-300g(含水量約75%,即75-225ml)。腹瀉患者需記錄次數(shù)、量及性狀(如稀水樣便、黏液便):①成形便可通過稱重法測量(排便后糞便重量×含水量比例);②稀水樣便可直接用量杯測量(需用紗布過濾固體殘渣后量取液體部分);③使用開塞露或灌腸后排便,需記錄排出量(包括糞便及灌腸液);④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觀察糞便顏色(黑便、血便),并記錄出血量(如柏油樣便約含50-70ml血液)。(3)引流液:包括胸腔引流液、腹腔引流液、膽汁(T管引流)、腦脊液(腦室引流)、傷口滲液等。記錄要求:①使用刻度引流袋(瓶),標注起始時間,每次更換引流袋時記錄引流量、顏色、性狀(如血性、膿性、清亮);②引流管需保持通暢,避免折疊、受壓,若出現(xiàn)堵管(如引流液突然減少或停止),需檢查管道并記錄處理措施(如擠壓管道、通知醫(yī)生);③胸腔閉式引流需區(qū)分漏氣與液體引流,若為血性引流液需觀察是否有凝血塊(提示活動性出血);④腹腔引流液需注意是否為消化液漏出(如胰瘺、腸瘺,液體呈黃綠色、有糞臭味);⑤T管引流量每日正常約300-700ml,若突然減少需警惕膽道梗阻;⑥傷口滲液需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滲液較多時可通過稱重法測量(滲液前紗布重量-滲液后紗布重量=滲液量)。(4)嘔吐物:記錄嘔吐次數(shù)、量及性狀(如胃內(nèi)容物、咖啡樣液體、膽汁)。測量方法:①使用容器接取嘔吐物,用量杯測量總量;②昏迷患者嘔吐時需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記錄嘔吐時間及量;③消化道出血患者嘔吐物呈咖啡樣(提示血液經(jīng)胃酸作用)或鮮紅色(提示活動性出血),需記錄出血量(如嘔吐咖啡樣液體200ml約含血液100ml)。(5)其他排出液:如汗液(大量出汗時,如高熱、甲亢危象,可通過更換衣物、床單的重量差估算,100g濕衣物約含50ml汗液)、唾液(腮腺術后患者唾液分泌增多,可用紗布或吸引器收集后測量)、淚液(正常量可忽略,淚腺瘺患者需記錄)。2.隱性出量指通過呼吸、皮膚蒸發(fā)的不顯性失水,正常成人每日約800-1000ml(呼吸蒸發(fā)約300ml,皮膚蒸發(fā)約500-700ml)。臨床中一般無需單獨記錄,但在以下情況需估算:①高熱患者(體溫每升高1℃,不顯性失水增加10-15ml/kg);②氣管切開患者(經(jīng)呼吸道蒸發(fā)量增加2-3倍,每日約1000-1500ml);③環(huán)境溫度過高(如夏季、ICU暖箱)或濕度過低(如空調(diào)房)時,皮膚蒸發(fā)量增加;④燒傷患者(大面積燒傷早期,創(chuàng)面滲液屬于顯性出量,后期創(chuàng)面暴露時蒸發(fā)量顯著增加)。三、24小時出入量記錄的操作流程(一)評估與準備階段1.評估患者情況:記錄前需評估患者意識狀態(tài)(清醒/昏迷)、自理能力(能否自行排尿、飲水)、治療措施(是否使用利尿劑、胃腸減壓、機械通氣)、疾病特點(如心衰需限水、腎衰需記錄尿量)及配合程度(兒童、老年患者可能不配合)。2.物品準備:根據(jù)患者情況準備測量工具,如帶刻度的水杯、尿壺、集尿袋、量杯、引流袋、稱重天平(用于嬰幼兒、糞便、滲液測量)、記錄單(需包含日期、時間、入量項目、出量項目、總量、執(zhí)行者簽名)。3.患者及家屬教育:向患者及家屬解釋記錄出入量的目的,指導清醒患者使用刻度容器,告知家屬避免自行傾倒尿液、引流液;昏迷或兒童患者需告知家屬配合測量的方法(如記錄喂食量、更換尿墊時間)。(二)實時記錄階段1.時間節(jié)點設定:24小時出入量記錄通常以晨7點為起始點(如7:00至次日7:00),需在記錄單上明確標注起止時間。2.入量記錄:(1)口服液體:每次飲用后立即記錄時間、種類(如“飲用水”“米湯”)、量(如“10:00飲用水200ml”);(2)靜脈輸入:每袋液體輸注結束后記錄時間、名稱(如“0.9%氯化鈉注射液”)、量(如“08:00-10:000.9%氯化鈉注射液500ml”);(3)鼻飼/造瘺注入:每次鼻飼后記錄時間、營養(yǎng)液名稱(如“能全素”)、量(如“12:00能全素200ml”);(4)其他入量:如灌腸液,需記錄“14:00肥皂水灌腸500ml(排出300ml,入量200ml)”。3.出量記錄:(1)尿液:每次排尿后記錄時間、量(如“09:30尿液300ml”),留置導尿患者每4小時匯總一次(如“08:00-12:00尿液800ml”);(2)糞便:排便后記錄時間、量及性狀(如“15:00稀水樣便400ml”);(3)引流液:更換引流袋時記錄時間、引流量及性狀(如“16:00腹腔引流液200ml(血性,清亮)”);(4)嘔吐物:嘔吐后記錄時間、量及性狀(如“19:00嘔吐胃內(nèi)容物150ml”)。(三)24小時總結與核對階段1.匯總總量:次日7:00結束記錄后,分別計算入量總和(口服+靜脈+鼻飼+其他)與出量總和(尿液+糞便+引流液+嘔吐物+其他),并標注“24小時總入量”“24小時總出量”。2.分析平衡情況:計算出入量差值(入量-出量),正常情況下差值應在±300ml內(nèi)。若差值異常(如入量>出量500ml以上提示體液潴留,出量>入量500ml以上提示體液不足),需立即核對記錄是否有誤(如漏記某袋液體、引流液未全部記錄),并結合患者癥狀(如水腫、口渴、血壓變化)報告醫(yī)生。3.簽名與存檔:記錄者需在總結處簽名(全名),并注明記錄時間(如“2023年10月1日7:00總結護士張三”)。記錄單需歸入護理病歷,保存期限按醫(yī)院規(guī)定(通常至少5年)。四、24小時出入量記錄的常見問題與處理1.數(shù)據(jù)誤差:(1)原因:患者或家屬未按要求使用刻度容器(如用普通杯子飲水未測量)、引流液漏記(如夜間更換引流袋未記錄)、隱性入/出量估算不準確(如食物含水量未換算)。(2)處理:加強患者及家屬教育,強調(diào)使用刻度容器的重要性;護理人員需定時巡查(每2小時一次),及時記錄臨時出入量;對需嚴格限水的患者,可使用專用飲食記錄單,由家屬配合記錄每餐食物種類及重量,護理人員換算后加入入量。2.患者不配合:(1)原因:兒童因恐懼拒絕使用尿壺、老年患者記憶力減退忘記記錄飲水、意識障礙患者無法表達需求。(2)處理:兒童可使用趣味型刻度容器(如卡通尿壺),并通過獎勵機制(如貼紙)鼓勵配合;老年患者可由家屬協(xié)助記錄,護理人員定期核對;意識障礙患者需加強巡視,每小時檢查尿墊、引流袋,及時測量并記錄。3.特殊體液的記錄:(1)血尿:需區(qū)分生理性(如劇烈運動后)與病理性(如腎炎、結石),記錄顏色(淡紅色、洗肉水樣、鮮紅色)及量,同時觀察是否有血塊(提示出血量較大)。(2)乳糜尿:尿液呈乳白色(含淋巴液),常見于絲蟲病或淋巴管梗阻,需記錄量并送檢實驗室。(3)膽汁性引流液:T管引流液呈深黃色,若突然變淺或減少,可能提示膽道梗阻,需立即報告醫(yī)生。五、24小時出入量記錄的質(zhì)量控制1.雙人核對制度:每日總結時,由責任護士與夜班護士雙人核對記錄內(nèi)容(如靜脈輸液袋數(shù)與記錄量是否一致、引流袋更換時間與記錄時間是否匹配),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2.定期培訓與考核:護理部需定期組織出入量記錄規(guī)范培訓(每季度一次),內(nèi)容包括測量方法、記錄單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