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概論 課件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_第1頁
比較文學概論 課件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_第2頁
比較文學概論 課件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_第3頁
比較文學概論 課件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_第4頁
比較文學概論 課件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比較文學概論》

第七章

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本章要點

本章主要討論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及其詩學傳統(tǒng)。首先把中國內地作為一個比較的基點,聚焦中國臺港澳地區(qū)比較文學的學科建設與發(fā)展、代表性研究成果及研究特點,展現臺港澳地區(qū)比較文學發(fā)展狀況;其次把海外華人尤其是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研究作為第二個比較的基點,圍繞中西比較詩學理論體系、中國抒情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和研尋,以及跨學科視野下的中國文學研究三個層面,爬梳海外華人比較文學研究的成就及特色;最后在厘清以上兩方面脈絡的基礎上,重點辨析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的詩學傳統(tǒng),尤其是“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之于中國學派”“文學比較之于比較文學”“中國抒情傳統(tǒng)之于跨文化研究”等重要議題,對于國際比較文學發(fā)展第三階段的方法論意義。目錄CONTENTS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02“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關鍵詞]臺灣比較文學

香港比較文學

澳門比較文學01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臺灣地區(qū)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1966年,臺灣淡江文理學院英語系擬開設比較文學課程,但最終沒有成功。1967年,劍橋大學的張心滄博士應邀前來臺灣大學擔任碩士班客座教授,同時開設了比較文學這門課程。1968年,臺灣大學(簡稱“臺大)文學院院長朱立民與外文系主任顏元叔開啟了中文系和外文系合作創(chuàng)辦比較文學博士班的籌劃工作。1970年,臺大比較文學博士班獲批成立,并于翌年招生。

臺大比較文學博士班的設立意味著比較文學專業(yè)在臺灣的高等教育體制中擁有了一席之地,同時逐漸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對于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一、臺港澳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1994年,輔仁大學成立比較文學研究所。此研究所是第一個以“比較文學”命名的研究所,強調跨領域研究。1999年,中正大學成立比較文學研究所。2001年,東吳大學開設比較文學碩士班。2005年,東華大學開設比較文學博士班。臺灣地區(qū)比較文學的

學科建設走向成熟的過程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臺灣地區(qū)比較文學研究論文主要刊登在《淡江評論》和《中外文學》上,偶爾也散見于其他刊物?!兜u論》是1970年由淡江文理學院出版的英文期刊,側重于刊載比較文學研究的學術論文,是臺灣地區(qū)較有影響的比較文學研究刊物。《中外文學》是臺灣大學外文系于1972年創(chuàng)立的中文期刊,其首任主編胡耀恒在《發(fā)刊辭》中揭示了期刊的三大方向分別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外文學研究、外國文學譯介。在三大方向中,中外文學比較研究扮演了領頭羊的角色。

1973年6月,臺灣比較文學學會成立,同時把《中外文學》作為學會會刊。相關活動與研究成果大都刊登于《中外文學》與《淡江評論》上,體現出臺灣比較文學初興期即已經具有的開放視野、本土意識、中國視角三個方面的鮮明特點。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香港比較文學研究的興起要略早于臺灣地區(qū)。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對香港地區(qū)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及比較文學研究的推進有篳路藍縷之功。香港大學早在1964年就開設了比較文學課程,但課程內容主要側重于歐洲各國文學,如法、德、俄等國文學之間的比較。自1974年起,課程開始轉而重視中西文學比較。香港大學在70年代成立比較文學研究所的基礎上,于1978年開始招收比較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香港中文大學于1974年起開設比較文學課程,并邀請海內外知名學者前來講授比較文學課程,其中有袁鶴翔、余光中、李達三、葉維廉、鄭樹森等人,這標志著比較文學在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為一門學科。1978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比較文學與翻譯中心。在此基礎上,香港中文大學于1984年成立了單獨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分別于1980年和1989年設立了比較文學碩士班和比較文學博士班,招收來自海峽兩岸及海外的學生。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香港并沒有像臺灣那樣定期出版的比較文學專業(yè)期刊,比較文學相關的論文主要刊發(fā)在《譯叢》《明報月刊》《香港文藝》等雜志上。《譯叢》于1973年創(chuàng)刊,既刊登中譯英的翻譯作品,也發(fā)表比較文學的研究文章。由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牽頭,香港比較文學學會于1978年1月正式成立。香港比較文學學會通過組織、舉辦各種不同的大型會議、專題討論、公開演講及小組討論會等活動,邀請眾多國際學者參與其中,為中國比較文學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由于地處中西文化的交匯點,澳門文化具有顯著的跨文化特性。在廣義的比較文學研究上,澳門有著無可替代的“橋頭堡”的地位,可謂比較文化研究的重鎮(zhèn)。早在1564年,歐洲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就到達澳門,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英漢漢英字典《華英字典》和《圣經》的第一個漢語全譯本《神天圣書》均在澳門出版,成為后世同類字典編撰和全本圣經翻譯的濫觴。

由于歷史原因,澳門現居人口主要由華人、土生葡萄牙人以及僑居在澳門的葡萄牙人和東南亞人構成,因而在很大范圍內通行“四語三文”,即粵語、葡萄牙語、普通話、英語(“四語”)和中文、葡文、英文(“三文”)。中西交流的歷史背景和多語交流、多種文化并存的社會生態(tài),使得澳門文化的跨文化性特別顯著,也讓澳門學界對于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史及澳門當代的人文生態(tài)分外重視,對于狹義上的“比較文學”研究關注有所欠缺。澳門的大學并沒有專門開設比較文學專業(yè),比較文學研究也主要趨于由學者獨立開展,并未形成臺港地區(qū)那樣的規(guī)模性和影響力。但自21世紀以來,澳門的比較文學研究開始贏得海內外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不僅成立了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而且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和國際性會議也接踵而來,影響力在日漸擴大。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于2005年11月創(chuàng)立,以“推進多元文化研究,提升澳門人文品質”為宗旨。學會成立之初,會員即達近百人?!栋拈T人文學刊》是澳門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的會刊,以綜合性人文學術刊物為定位,設有比較文學研究專欄。2019年,澳門地區(qū)還承辦了一次聲勢浩大、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國際比較文學盛會,即“國際比較文學學會第22屆年會”。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20世紀80年代,臺灣東大圖書公司出版了一套在臺港地區(qū)頗具影響力的“比較文學叢書”。在叢書總序中,葉維廉指出這套叢書的兩個主要方向:一是尋求跨文化、跨國度的文學作品及理論之間的共同文學規(guī)律和美學據點,進而找出可能匯通的線路;二是介紹和討論近年來比較流行的西方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現象哲學、讀者反應美學、符號學、詮釋學等,并試探將它們應用到中國文學研究上的可行性及可能產生的危機。此外,葉維廉認為在中西比較文學的研究中,要尋求“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共同的美學據點”,要“藉異而識同,藉無而得有”。二、臺港澳比較文學研究的開展及代表論著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鄭樹森諳熟中西文學批評理論及文學作品,在臺港地區(qū)比較文學界頗有影響力。《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1982)由四篇文章和一篇附錄構成。開篇《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就比較文學在當時所發(fā)生的理論與觀念之爭提出探討,尤其關注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揭示了一些研究的方向與問題?!督Y構主義與中國文學研究》主要討論了一些運用結構主義方法研究中國文學的論著,包括周英雄、浦安迪、張漢良、高友工與梅祖麟的作品。《現象學與當代美國文評》先述現象學之源流和詮釋學之興起,再介紹其在美國所產生的影響,最后兼及道家與現象學之比較?!稓W洲三十年代的現代主義論辯》則是討論盧卡契、布萊希特、阿登諾等人的觀點?!段膶W因緣》是鄭樹森繼《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之后的又一部比較文學力作,收錄了他以中文撰寫的二十一篇論文,內容涉及對多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論述,對于翻譯與創(chuàng)作關系的探討,還借助于西方文學理論對葉維廉的《眾樹歌唱》、白先勇的《游園驚夢》及朱光潛美學思想進行闡發(fā),并通過分析中日古典詩歌對于龐德及意象派的影響來追溯東西文學因緣。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周英雄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專攻結構主義,《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和《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這兩部著作皆是他將結構主義理論研究運用于批評實踐的嘗試。在《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中,他主要借助于結構主義的概念與方法,對以樂府辭為代表的民間詩歌和史傳等敘事文學進行分析和解讀。他的另一部代表作《比較文學與小說詮釋》則是有關西方文學理論的介紹與評鑒,以及援用相應理論對傳統(tǒng)小說和當代小說所展開的批評實踐。周英雄借用了語用學、結構主義敘事、現象學、“新心理分析”等方法,分析這些作品的語言、結構、人物、敘事方式和深層意義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鄭樹森和周英雄還合作出版了一部論文集《結構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收錄了他們二人以及程抱一、張漢良、紀秋郎、高友工與梅祖麟運用結構主義進行研究的論文,并且包含了一份結構主義的中文資料目錄,可看作對這個時期臺港地區(qū)結構主義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張漢良在比較文學理論、符號學及古代哲學典籍中的符號思想方面頗有建樹。他的《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一書分為五篇,涉及比較文學的基本概念界定、影響研究、文類研究、文學與藝術的關系研究及比較批評課題,還談到了文學及比較文學的危機問題。全書涵蓋了比較文學研究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話題,重點放在影響研究與文類(尤其是敘述學)研究上,理論探討與批評實踐結合。在《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之后,張漢良主要致力于用語言符號學和生物符號學方法來研究文學,探討比較文學與其它學科的關系。他的研究獨樹一幟,拓展了比較文學研究的疆域。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

此外,在中印文學方面,臺灣地區(qū)學者裴普賢的《中印文學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研究,有學者稱其為“梁啟超、胡適以后祖國大陸以外中國學者研究這一課題用力最勤、考察最系統(tǒng)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從回顧胡適、梁啟超的中印文學研究工作開始,較為細致地梳理了佛教典籍的流傳、翻譯對中國文學的影響。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在香港地區(qū),學者黃維樑多年來致力于中國文學和中西比較詩學的研究與實踐,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做了大量切實的工作。他分別于1977年和1988年出版了《中國詩學縱橫論》和《中國文學縱橫論》兩部專著。“縱橫”乃其研究方法的鮮明特征,對此黃維樑的解釋是:“橫的比較指拿中國古典文論和西方的文論比較;縱的繼承指將中國古典文論應用于現代文學作品的批評,也就是讓今人擇善而從地繼承中國古典文論的遺產?!薄段男牡颀垺肥屈S維樑長期研究的一個專題。黃維樑以這本經典的中國文論為基礎,同時以西方文論為參照,嘗試建構一個古典現代中西合璧的“情采通變”的文論體系,并努力將理論應用于批評實踐,以此來評析鑒賞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2016年,他又完成一部力作《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同樣是采用了縱橫對比的學術方法對古今及中外不同文論進行了比較,打破了時空局限,體現了其新穎別致的現代學術視角,也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

除了廣義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研究,目前澳門專門從事狹義上比較文學研究的較為知名的學者主要有澳門大學的朱壽桐、龔剛、張志慶等人。朱壽桐曾任教于境內外多所大學,2007年受聘于澳門大學。朱壽桐的比較文學研究一方面著重中外文學關系“面”的系統(tǒng)建構(《中國現代主義文學史》和《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史論》),另一方面則體現于對丹麥文藝批評家勃蘭兌斯及其《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的專題研究。他所撰寫的《寬容的魔床——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潮〉導引》一書,被認為是“迄今研究勃蘭兌斯和其文學批評風格最權威的中文著作”,同時也填補了比較文學研究在此領域的學術空白。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第一,對臺港地區(qū)來說,比較文學研究起步早,學者陣容強大。由于歷史機緣和地緣優(yōu)勢,臺灣和香港的比較文學研究起步于60年代,比內地比較文學研究的復興要早了十余年。自發(fā)展初期,臺港地區(qū)的比較文學隊伍就有較強陣容。學者們或有海外留學的經歷,或在海外高校擔任教職,他們普遍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諳熟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學作品,且接受過良好的學術訓練,為臺港地區(qū)比較文學的快速崛起和發(fā)展提供了保證。第二,緊跟國際學術動態(tài),重視理論的引進、譯介與研究。海外求學的經歷使得臺港地區(qū)的研究者們普遍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他們從一開始便密切關注國際比較文學的動向并重視西方現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方法的引介,翻譯了梵·第根、韋勒克、沃倫、雷馬克、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榮格、薩特等著名學者的諸多論著。諸如臺灣的《中外文學》和《淡江評論》這樣的刊物也經常發(fā)表西方最新的比較文學論文。此外,有些學者還主動肩負起介紹西方最新文學理論的工作,如鄭樹森、周英雄、張漢良、古添洪等人通過著書或編書的方式來引介結構主義、現象學、符號學、接受美學、詮釋學等西方文學理論。三、臺港比較文學的總體特征01臺港澳的比較文學第三,從本土立場出發(fā),重視中西比較文學的理論與批評方法的探討。臺港地區(qū)比較文學研究者一直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在比較文學研究中始終堅持從中國文學立場出發(fā)的自覺性。他們往往重視西方文學的傳統(tǒng),又立足于東方文學的實際,力圖溝通中西,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文學理論。如李達三所言,“臺灣學者最大的優(yōu)點莫過于在多方的限制下,仍能保持中國的特質,并加以闡明……外國的枝可以接上中國文學的砧木上去,但若想接枝成功,那砧木一定要靠中國的土壤來培育。”第四,平行研究成果豐碩,偏重以西釋中的實踐研究。臺港學者的研究成果中,平行研究占較大比重,且很多文章是通過運用各種西方文學理論對中國文學作品進行闡發(fā)研究。精神分析、結構主義、原型批評等在當時較為前沿與熱門的理論都是臺港學者常用的理論方法。第五、研究類型多樣,涉及詩歌、小說、戲劇等多種文學體裁。臺港學者對于文學類型的研究多是在平行研究里開展,既有相關理論的探討,也有用理論來闡發(fā)作品的具體實踐?!爸袊容^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

[關鍵詞]美國的華人比較文學

中美比較文學雙邊討論會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0202“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厄爾·邁納(EarlMiner)在他的《比較詩學——文學理論的跨文化札記》(ComparativePoetics:AnInterculturalEssayonTheoriesofLiterature)(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90年)的前言中承認,中西文學關系研究的先驅是印第安納大學的比較文學研究中心,該研究中心由赫斯特·弗蘭茨(HorstFrenz)教授于1949年創(chuàng)立,并由其擔任中心主任25年。中國比較文學在美國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這個研究中心的華人研究先驅們,他們從1954年開始舉辦一系列東西方文學關系會議,每四年一次一直持續(xù)到1987年。陳穎(DavidChen)是第一位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華人;他于1962年取得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題為《李賀與濟慈:兩位詩人的比較研究》(LiHoandKeats:AComparativeStudyofTwoPoets)。劉紹銘(JosephS.M.Lau)緊隨其后,于1966年完成論文《曹禺——契訶夫與奧尼爾的勉強弟子:文學影響研究》(CaoYu,theReluctantDiscipleofChekhovandO’Neill:AStudyinLiteraryIn?uence)。1971年,歐陽楨以一篇題為《口口相傳:變文中的口述故事》(WordofMouth:OralStorytellinginthePien-wen)的論文獲取學位。02“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1983年8月29日-8月3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文學研究所協同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在北京、成都和上海舉行了一次由10名美國學者和10名中國學者參加的雙邊研討會。美國代表團團長是專門研究日本文學的比較文學家厄爾·邁納;美國代表團成員包括斯坦福大學的劉若愚(JamesJ.Y.Liu),他于1960年出版了里程碑之作《中國詩藝》(TheArtofChinesePoetry),在該領域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哈佛大學的俄羅斯文學學者唐納德·方格(DonaldFanger);以及當時尚在明尼蘇達大學的余寶琳(PaulineYu),現在她是美國學術團體協會(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ACLS)理事會的負責人。中方的代表主要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學者們,如北京外國語學院的王佐良和北京大學的楊周翰。當時代表團中還有一名北大研究生張隆溪,現在他已是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課程的講座教授,也是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1987年,第二次雙邊研討會在美國舉行,分別在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舉行。02“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的比較文學在美國,樂黛云教授與西北大學比較文學系研究生吳蓓玲(WuBeiling)、印第安納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生陳小眉(ChenXiaomei,現為中文教授,曾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系主任)共同創(chuàng)立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的“美國分部”,最初名為“中國比較文學旅美(學者)分會”,后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旅美學者分會”(TheAmericanChineseComparativeLiteratureAssociation,ACCLA),該協會于2009年更名為“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學會”(AssociationofChineseandComparativeLiterature,ACCL)并一直沿用至今。陳小眉為首任會長,吳蓓玲為副會長。ACCL至少每兩年舉辦一次會議。樂黛云教授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幫助創(chuàng)立ACCL時,將其設想為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的一個分部。因此,在總結并評述中國的比較文學時,如不將ACCL包括在內將有失公允。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

[關鍵詞]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研究

跨文化中國文學研究

中西比較詩學“中國抒情傳統(tǒng)”03一、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學研究

海外華人的跨文化中國文學研究包括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和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這些比較文學學者在這一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研究體系和風格,為學界貢獻了諸多有價值的成果。中國古典詩詞研究是海外華人中西詩學研究者較為重視的一個領域,前文提到的海外華人學者的研究中均有論及古典詩歌或詩詞的部分。實際上,海外華人學者自身及其學術研究始終無法剝離的一個標簽即“華人”。也正是因為如此,跨文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學研究,也往往成為海外華人學者學術研究領域的一塊天然的“自留地”。在研究上,以西方理論和作品為參照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和批評實踐是主要進路,其中兩位華裔女性學者在這一領域成就顯著。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加拿大籍華人女學者葉嘉瑩(Chia-yingYeh)是國際知名的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興發(fā)感動”是葉嘉瑩詩詞理論的核心,也是貫穿她研究始終的一個重要的詩學概念。在解讀中國古典詩詞、闡發(fā)古代詩論與詞論時,葉嘉瑩繼承和采用了中國傳統(tǒng)“興”論的某些要素,提出了“興發(fā)感動”說。她同時吸納了西方文學批評中現象學、接受美學等方面的某些觀念和術語,使“興發(fā)感動”說成為一個具有中西融合特點的詩學概念。01我們以《中國詞學的現代觀》中的一個案例來看看葉嘉瑩是如何融匯中西文學理論來分析王國維說詞方式的。葉嘉瑩首先引入西方接受美學派依塞爾(WolfgangIser)的觀點:文學作品具有兩個極點,一方面是藝術的,是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另一方面是美學的,是閱讀此一文本的讀者。葉嘉瑩認為王國維以“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來說李璟的《山花子》詞,主要是透過讀者的感發(fā)賦予了作品一種新鮮的生趣,因此與接受美學和讀者反應理論形成一種暗合。隨后葉嘉瑩又切換成中國詩論的視角來進行分析。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特別重視“興”的作用,既有作者“見物起興”的感發(fā),也有讀者閱讀時“詩可以興”所引起的感發(fā),由此葉嘉瑩認為王氏說詞是深受“詩可以興”的影響。再通過對文本進行細讀和語言結構分析,葉嘉瑩進一步闡明王國維生發(fā)出“眾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是因為文本本身蘊含了引發(fā)王氏感發(fā)的潛能。比如“菡萏香銷翠葉殘”中“菡萏”一詞,雖和“荷花”同義,在文本中產生的作用和效果與之卻大相徑庭。因此她認為王國維感發(fā)說詞的方式,表面看似一己讀詞偶發(fā)之聯想,但實際上則是既可以為之找到西方理論的依據,也蘊涵著中國傳統(tǒng)詩論重視感發(fā)的深厚根基。02【案例一】葉嘉瑩論王國維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

美籍華裔女學者余寶琳同樣在中國古典詩歌、文學理論和比較詩學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余寶琳的學術專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特別是唐詩的研究。其代表作有:1980年發(fā)表的英文專著《王維的詩:新譯及評論》《隱喻和中國詩》《諷喻、諷喻性和〈詩經〉》《中國詩歌傳統(tǒng)中意象的讀法》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在中國近現代文學方面,美籍華裔學者張英進在中國近現代的都市文學、電影文化等領域耕耘多年。張英進20世紀90年代赴美國深造,獲美國斯坦福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于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文學系任職?!吨袊F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以跨學科的視野,兼論近代中國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形象”——描述小鎮(zhèn)、古城、現代都市等文學空間和其中的人物形態(tài),并以京派、海派作家作品為例,闡述了現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城鄉(xiāng)之間、中西之間的文化融合與矛盾。2008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影像中國:當代中國電影的批評重構及跨國想象》則是以電影藝術為對象,立足于跨國文化的政治視野,討論中國電影在文化生產、文化影響方面如何進行對中國城市的“本土—全球性”構建。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二、構建中西比較詩學理論體系的探索

華裔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學者劉若愚以治中國古典文學及文學理論享譽海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尤其精湛。劉若愚于1962年出版了英文版《中國詩學》,采用現代西方的觀點和方法對中國的古代詩歌語言進行了比較研究。1975年,劉若愚出版了英文專著《中國文學理論》,旨在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學理論,出版之后在海內外比較文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劉若愚在這部專著中對中國文學理論體系進行重新解讀和建構。他借用并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了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說,用以分析中國文學理論。劉若愚從文學本體的角度出發(fā),將中國傳統(tǒng)文論與西方相關理論進行系統(tǒng)比較,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論進行現代闡釋,試圖為中西批評觀的溝通和綜合鋪出一條道路。劉若愚開創(chuàng)了融合中西詩學以闡釋中國文學及其批評理論的學術道路,他的比較詩學理論體系在西方漢學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對中國文學理論走向國際化功不可沒。華裔學者葉維廉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專業(yè)的第一位博士,曾被美國著名詩人吉龍·盧森堡(JeromeRothenberg)稱為“美國現代主義與中國詩藝傳統(tǒng)的匯通者”,他在中西比較詩學、道家美學、中國古典詩歌等領域深耕多年,成果豐碩。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二、構建中西比較詩學理論體系的探索

【案例二】葉維廉的中西比較詩學建構葉維廉詩學建構的第一個重點是以“文化模子”為核心的比較詩學理論,在《中西比較文學中模子的應用》一文中,葉維廉基于語言學家沃爾夫(BenjaminLeeWhorf)的“文化模子”理論發(fā)展出葉氏模子理論。在此基礎上,葉維廉又明確提出了尋求跨越中西的共同文學規(guī)律的設想。他指出中西比較文學研究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出在東方西方兩個文化美學傳統(tǒng)里的“同”與“異”,并通過互照互對互比互識找出共同的美學據點,以及印證跨文化美學匯通的可能。此外,他的《尋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學規(guī)律》和《批評理論架構之思》等文,都強調要從中西文學比較的角度去重新構筑批評理論的架構與基礎,進而尋求跨越不同文化的共同文學規(guī)律。葉維廉的古典詩歌研究是以西方的現象學哲學為理論架構,從詩歌的語法分析入手,并援引中國古代的道家美學,對作品的具體意象和整體境界深入探究,試圖匯通中西詩學傳統(tǒng)中的美感意識。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華裔比較詩學研究者蔡宗齊的研究興趣集中于中國文學理論、古典詩歌和中西比較詩學研究,他師從高友工專修中國古典文學,并一直致力于把中國詩學推介給西方學者。蔡宗齊的比較文學研究擅用跨文化視角,以西方文論為參照,通過深入研究早期有關文學的重要典籍來構建中國古代文論的體系,并致力于尋找中西方詩學各自發(fā)展歷史中的內在結構。代表作:《比較詩學結構:中西文論研究的三種視角》

美籍華裔學者歐陽楨著作頗豐,在翻譯理論、中西文學關系、比較詩學領域都有所建樹。代表作:《透明之眼:對翻譯、中國文學和比較詩學的思考》

《雙向鏡:全球本地化中的跨文化研究》

《創(chuàng)造力的承諾和前提:比較文學為何重要》20世紀50、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比較文學強調跨文化研究的理論轉向,一批海外華人學者以文類區(qū)分為媒介,以西方文學為鏡,在比較的視野下試圖從中國文化的歷史脈絡里對中國文學特質進行整體考察。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形成了一個“中國抒情傳統(tǒng)”的譜系,在西方漢學界獨樹一幟?!爸袊闱閭鹘y(tǒng)”由陳世驤開創(chuàng),經高友工理論建構,再由孫康宜和林順夫繼承并得以豐富和發(fā)展。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三、“中國抒情傳統(tǒng)”的開創(chuàng)與研尋【案例三】陳世驤的中國文學研究美籍華人陳世驤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和中西比較文學的知名學者。他于20世紀60年代率先提出以抒情傳統(tǒng)概括中國文學的道統(tǒng)。在《中國的抒情傳統(tǒng)》一文中,陳世驤指出中國文學的榮耀并不在史詩,而在抒情傳統(tǒng)里。在《中國“詩”字之原始觀念試論》一文中,陳世驤經考證得出中國“詩”字之成形得意約在公元前八九世紀。并且認為以《詩經》為代表的中國詩歌,以抒情的斷章為主,而希見敘事的長篇。在陳世驤抒情傳統(tǒng)言說中,《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最具代表性。陳世驤認為亞里士多德《詩作》中所謂的“詩”帶有抽象的“制作”意味,適合于包容史詩和戲劇這兩大文類。而中國人的“詩”字卻專重詩的藝術要素本質的表現,最典型的作品是《詩經》。“詩”字乃是“自然萌芽的實體……是早期詩藝創(chuàng)造沖動的流露,其敏感的意味,從本源、性格和含蘊上看來都是抒情的(lyrical)”。作者繼而從字源學和人類學角度考察了“詩”和“興”的本意,認為“興”乃是初民合群舉物旋轉時所發(fā)出的聲音,是古代歌舞樂即“詩”的原始,“詩”后來成了中國韻文藝術的通名。“‘興’保存在《詩經》作品里,代表初民天地孕育出的淳樸美術、音樂和歌舞不分,相生并行,揉和為原始時期撼人靈魂的抒情詩歌”。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03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美籍華人學者高友工,曾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是當代重要的美學家和中西比較詩學研究者。他將新批評、結構主義等批評方法引入中國古典詩歌研究中,不僅注重文學形式的研究,而且深入到文學形式之下的潛在美學。他提出的“抒情美學”的“美典”問題,對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北美及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產生過重要影響。華裔學者孫康宜在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師從高友工、牟復禮、蒲安迪等學者。其有關抒情傳統(tǒng)的代表作有《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概論》和《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高友工的另一位學生華裔學者林順夫主攻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文化史和現代英美文學文論。林順夫的《中國抒情傳統(tǒng)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分別從“創(chuàng)作背景與創(chuàng)作行為”、“情感的進程”和“對物的關注”三個方面討論姜夔詞的特色,以及在中國抒情傳統(tǒng)中的意義。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

[關鍵詞]中國學派“合‘理性’”與“‘合理’性”

“文學比較”與“比較文學”“中國抒情傳統(tǒng)”與“跨文化研究”04早在1976年,由古添洪、陳慧樺編著的《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一書即于臺灣出版。作為臺灣地區(qū)的第一本比較文學論文集,《比較文學的墾拓在臺灣》集中展現了臺灣地區(qū)比較學者所做的拓荒工作。古添洪、陳慧樺在該書序言中說到:“我們不妨大膽宣言說,這援用西方文學理論與方法并加以考驗、調整以用之于中國文學的研究,是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本論文集所搜集論文,其重心即放于此中國派上,其目的即展示此中國派的比較文學的面貌及其成就,以供進一步發(fā)展的參考。”“我們寄望以后的論文能以中國文學研究作試驗場,對西方的理論與方法有所修訂,并寄望能以中國的文學觀點,如神韻、肌理、風骨等,對西方文學作一重估。這就是本書所要揭張的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這是比較文學史上“中國派”這一提法的首次正式亮相。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一、“比較文學中的中國派”之于“中國學派”的“合‘理性’”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

繼而,李達三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一文中也對“中國學派”的意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所謂中國學派,如果改稱為‘中庸’學派,也許更為恰當。不過,法國學派與美國學派已經奠定了以國名為命名的型式,為了配合起見,本文乃采用中國學派這一名稱。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啟示,中國學派采取的是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它是針對目前盛行的兩種比較文學學派——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而起的一種變通之道。中國學派對于比較文學在西方發(fā)展的歷史具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它不獨承認上述兩種學派所擁有的優(yōu)點,并且加以吸收與利用。但在另一方面,它要設法避免兩派既有的偏失,以東方特有的折衷精神,中國學派循著中庸之道前進?!?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關于“中國學派”在比較文學方法上的思考討論中,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袁鶴翔的《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也頗具代表性。袁氏在文中首先指出,所謂法國學派、美國學派和中間派三者間對比較文學定義的爭論,實際上是對研究對象的取舍問題。法國學派(以伽列、基亞為代表)的問題在于過于看重諸如作者生平之類的事實性關系,拘泥于材料收集而忽視了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至于美國學者韋勒克和沃倫,則將比較文學研究內容分為:1.口述文學(民俗故事);2.關系研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學關系研究);3.文學整體研究。袁氏認為前兩個說法在定義上有些狹窄,第三個又過于寬泛。隨后,袁氏對美國學者威士坦因的說法予以了一定的肯定,即比較文學研究是以文學為中心對象的跨學科研究,不應如法國學派的定義那樣狹隘,也不能像美國學派的定義那樣放任。對袁氏來說,這些考察真正的目的并非是要在美國學派或是法國學派中擇一而選,而是要通過這些梳理來重新審視“中西比較文學”,是要為“中國學派”打開道路:“中西比較文學是一門專門學問……其目的不在‘求同’也不在‘求異’,而是把中西文學作品當作整個人類思想演進史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來看……”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可以說,“中國學派”的提出表明臺港學者的民族意識和中國立場,希望比較文學能突破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所在的西方文化圈,成為真正意義上世界性的比較文學,具有深遠意義;學者們所表現的折中態(tài)度也體現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包容性,淡化學派差異,以開放的心態(tài)對各派理論加以吸收、利用和改造。由此,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對中西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的融會貫通,注重闡發(fā)研究。以西釋中的闡發(fā)法在臺港地區(qū)的諸多研究成果中都有充分體現,成為臺港學者半個世紀以來最具特色的研究方法,產生廣泛影響。最后,也應當指出的是,關于建立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說法,也有一些學者表達了疑慮,對這些學者來說,“中國學派”更多地還是一種敘事策略和權宜之計。如蘇其康認為比較文學中國化的說法在性質和價值方面都過于模糊,張漢良則提出以帶有詮釋者立場的“中國化”來代替“中國派”。這些討論涉及的問題并不是簡單地要不要建立“某學派”的名稱問題,而是立足于對比較文學自身的學科性質與價值問題(是否中性),以及它在中國如何萌發(fā)、發(fā)展的歷史問題的思考,對我們當下的比較文學研究者而言仍然是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放眼整部比較文學史,在國際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凸顯出“中國學派”的“合‘理性’”。

質言之,“中國學派”是“合‘理性’”的存在,盡管在學派建立尤其是方法論建構上還非“‘合理’性”?!爸袊鴮W派”“合‘理性’”的存在一方面是因為法國學派注重的影響研究、美國學派標舉的平行研究,從比較文學歷史上來看還主要屬于歐美文化內部的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于異質文化的關注,他們的視野里還很少有東方尤其是中國。另一方面,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的關系可以類比于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有事實關系的歷史考證如同兩條相交直線,沒有事實關系的美學批評如同兩條平行直線。兩個文學事件要么是曾經互有聯系與影響的相交線,要么是不曾有過交道的平行線。從學理上說,按照“奧卡姆剃刀”原則,誠然“如無必要,勿增實體”;但是,人與人、一種文學與另一種文學在地球上的關系,正如同空間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一樣,除了有無交集的相交與平行之外,還存在一種完全是“異面直線”的可能。此外,“中國學派”是“合‘理性’”的。盡管還非“‘合理’性”的,是因為法國學派、美國學派之爭不僅僅是研究范式之爭,還具有意識形態(tài)之爭的特點。國際比較文學發(fā)展現狀已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中心發(fā)散,多元競艷”的特點,以“跨文化”“跨學科”“多樣性”“相互性”為主要研究特征的國際比較文學第三階段稱其為“中國學派”在某種程度上是“合‘理性’”的。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首先,實際上,從臺港澳及海外華人的比較文學史來看,“文學比較”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比較文學研究實踐,而考慮到臺港澳及海外華人身處跨文化交流的前沿,“文學比較”已經成為國際比較文學發(fā)展第二階段“平行研究”、第三階段“跨文化研究”的常見研究方法。作為第一位在印第安納大學獲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的華人,陳穎在1962年以《李賀與濟慈:兩位詩人的比較研究》作為畢業(yè)論文研究獲得博士學位,那么平心而論,陳穎的研究是否純正的“文學比較”?而臺灣比較文學的招牌方法“闡發(fā)研究”在本質上也屬于“文學比較”的范疇。二、“文學比較”之于“比較文學”的“必要性”為“文學比較”正名【案例四】顏元叔的《〈白蛇傳〉與〈蕾米亞〉:一個比較文學的課題》文章開始,顏元叔先引入神話原型批評理論,該理論認為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借助于原始類型的意象來表達人類的文化觀點或精神價值。在諸多原始類型中,蛇女與青年男子戀愛卻結局悲慘便是其中之一。他先對西洋神話《蕾米亞》進行細致入微的文本剖析,揭示出濟慈筆下《蕾米亞》的象征結構:蕾米亞與李西亞斯代表情感,阿波羅尼亞斯代表理智;蕾米亞的離去與李西亞斯的以身殉情象征情感終究被理智扼殺。顏元叔認為正是濟慈的處理,讓《蕾米亞》的象征意義躍然紙上,在此啟發(fā)之下他試圖對《白蛇傳》進行解讀,發(fā)掘其潛在的象征意義。他發(fā)現《白蛇傳》的象征結構與主題與《蕾米亞》極為相似:許仙是李西亞斯,白素貞是蕾米亞,法海和尚則是阿波羅尼亞斯;許白的姻緣源于情感,法海則代表了冷酷的理智。悲劇性的結局同樣象征著理智最終扼殺了情感。因此,中西方不同的民間傳說或神話故事里,人蛇之戀最終都指向了同樣的主題,即理智與情感的對立與沖突。在此基礎之上,顏元叔甚至將《白蛇傳》里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推衍至理性人與自然的原始沖突關系層面,以及科學工業(yè)文明給人類帶來的危機,并認為其中“水漫金山”情節(jié)正是這種對立關系的深厚暗示。也正是此種“文學比較”,發(fā)現了在中國本屬于“二三流小說”之列的《白蛇傳》,有了媲美東西方原典的價值高度。因此,不是“文學比較”是稗草,是“文學比較”沒有做好。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04臺港澳及海外華人比較文學方法論的三個問題其次,“文學比較”之于“比較文學”是必要的。一般說來,不合格的“文學比較”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選題往往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