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_第1頁
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_第2頁
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_第3頁
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_第4頁
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哲學:中國哲學史考試試題(最新版)

1、問答題王陽明與朱熹格物學說的比較

正確答案:對《大學》中“格物”觀念的不同理解與詮釋,可以反映朱子學與

陽明學這理學傳統(tǒng)兩大典范的基本差異?!案裎镏轮闭Z出《大學》,可以解

釋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質(zhì)規(guī)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

“物”,是指事物,“物,猶事也”,指天下萬事萬物。朱熹“致知”思想

中的“知”,是知識的意思,“知,猶識也”,是指包括知識的知和道德的識

兩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徑包括直接地“接物”窮理,亦即身體

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規(guī)律,或間接地從書本上讀書窮理,獲取前人的經(jīng)驗和知

識。王陽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謂“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

物”,在王學的體系里,一切物質(zhì)化的東西都內(nèi)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

去惡歸善,去人欲存天理。王陽明認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

在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兩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

一,是王學思想的基石。

2、名詞解釋三表法

正確答案:墨子的用語,“古者圣王之事”,“百姓耳目之實”,“國家百姓

人民之力”,是墨子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立場出發(fā),提出判斷是非真?zhèn)蔚臉藴省?/p>

1、有本之者,即以過去的間接經(jīng)驗作為衡量標準,

2、有原之者,即以直接經(jīng)驗作為真理的標準,3、有用之者,即以社會政治的

效果方面檢驗知識的真假和言論的好壞。

3、問答題談談王弼“得意而忘言”

正確答案:王弼認為要得到統(tǒng)帥一切事物的“一貫之道”,必須拋開具體的物

象,如果只停留在具體的物象上,是不可能得到的。言就是卦辭,代表語言;

象,指卦象,代表物象;意是指一卦的義理,代表事物的規(guī)律,王弼認為,語

言是表達物象的,物象是包涵義理的,但語言不等于物象,物象不等于義理,

所以要得到物象應該拋棄語言,要得到義理就應該拋棄物象,他進一步發(fā)揮說

如果拘泥于物象,就妨礙對義理的認識,拘泥于語言就妨礙對物象的表達,所

以要真正把握義理就忘掉物象。就是說拋棄物象的限制才能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

看到三者的差別但夸大了差別,割裂聯(lián)系,所以排斥實踐,把對事物規(guī)律的認

識看成是頭腦自生的東西。

4、名詞解釋六辟

正確答案:墨家用語。指喜、怒、哀、樂、悲、愛、惡六種情欲?!赌?貴

義》:“必去六辟”,“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去惡,而用仁義?!敝?/p>

張去六辟、而用仁義,以貫徹其兼愛主張,但并非要求完全排除人的欲念。

5、名詞解釋樂觀其反

正確答案:王夫之《周易外傳?雜卦傳》:“聽道之運行不滯者,以各極其致,

而不憂其終相背而不相通,是以君子樂觀其反也。”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充

滿著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天下之變?nèi)f,而要歸于兩端。兩端生于一致?!?/p>

(《老子衍》)事物中“反者有不反者存”,〃相反而固會其通”《周易外傳?

雜卦傳》。強調(diào)從事物的差異、對立中去把握統(tǒng)一。

6、問答題簡述“孔顏樂處”的思想。

正確答案:所謂〃孔顏樂處〃,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來?!墩撜Z》〃雍也篇〃中,

孔子感嘆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

其樂。〃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在

這里孔子從其弟子顏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中,抽象出了一種人生境界,在這

種境界底下,盡管物質(zhì)生活簡單,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種愉悅的享受,這種人

生的境界就是〃孔顏樂處〃。

7、單選《周易》中的“三易”不包括()o

A、變易

B、不易

C、簡易

D、實易

正確答案:0

8、名詞解釋復用無所有

正確答案:“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夫道之而無語,名

之而無名,視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則道之全焉?!庇袩o論從自然還是人

事,都以無為根據(jù),無為本體。有之為有乃無之自然作用,此過程為道?!胺?/p>

道者,惟無所有者也。自天地以來,皆有所有矣。然猶謂之道者,以其能復用

無所有也?!睙o所有者為道,無屬性與規(guī)定性,但因無規(guī)定性與萬物發(fā)生聯(lián)

系,此過程就是復用無所有。對于無名的自然之道,人無法通過常識之名而達

到徹底認知。

9、名詞解釋無功

正確答案:指順應自然而不居功?!独献?三十四章》:“功成而不有”、《老

子?七十七章》“功成而不居”。莊子繼承老子思想,《莊子?逍遙游》:“至

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郭象注:“今順而不助,與至理為一,故無

功?!闭J為圣人應順應自然而不干預,使自己完全合于道。

10、名詞解釋崇有論

正確答案:魏晉玄學的重要哲學理論和派別之一。與貴無論相對立,認為宇宙

力物以有為本。指出宇宙力物皆產(chǎn)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實際的物質(zhì)存在,無

不能生有。

11、問答題《莊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正確答案:《莊子注》的作者,綜合“貴無”、“崇有”,而精練出“獨化于

玄冥之境”的命題,以論證“名教即是自然”,從而將魏晉玄學的“有無(動

靜)”之辯引向深入,構成了玄學的第三期發(fā)展。

12、名詞解釋心法理數(shù)

正確答案:邵雍言其先天之學為心法,其先天圖圍繞心法進行圖解,其易學體

系圍繞心法而展開?!靶臑樘珮O”,“道為太極”,心與太極、道是相通的。

心首先為先天之心:“天地之心者,生萬物之本也”;“身在天地后,心在天

地前”,天地本無心,但天地自有陰陽消息之跡,這是天運之本然,是自在之

理。而圣人之心能把握此自在之理,能一心觀萬心,能以心代天意。天地萬物

一理,理所呈現(xiàn)為數(shù):“天下之數(shù)出于理,違乎理則入于術。世人以數(shù)入于

術,故不入于理也。”天地間一切事物依理數(shù)生成變易,其在圣人心為心法,

心法按理數(shù)把握世界。

13、問答題王守仁與王夫之知行觀異同。

正確答案:王守仁:由此他進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不同意把知行分

開看成先后的關系,認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

知之成”。他的知行合一說,一方面強調(diào)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另一方面強調(diào)道

德實踐,要言行一致。但混淆了意識活動與實踐活動的界限,甚至認為一念發(fā)

動處即是行了,這就陷入了唯心論。王夫之:知必須依賴于行,只有行才能使

人們獲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即無實

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結論,認為在知與行的

關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兩者統(tǒng)一的基礎。是反對王守仁混淆知行差別,

取消先后之序的“知行合一”說而提出的,批評這種抽象的絕對同一,認為知

行有區(qū)分,才能相資以互用;

14、問答題簡述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中的啟蒙思想。

正確答案:《明夷待訪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地闡述民主主義思想的著

作,是17世紀啟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黃宗羲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君權展開猛烈的批判。

其次,黃宗羲提出以學校為議政機關的政治理想。

再次,黃宗羲在經(jīng)濟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賦,改革幣制等“富

民”的改革方案。

15、問答題簡述孟子的仁政思想與其人性論的聯(lián)系。

正確答案:孟子仁政學說的基礎是“性善”論。主張實行仁政,反對霸政。仁

政學說的中心是“重民”。民心向背及天下得失,民心乃天意的表現(xiàn),如果得

不到人民的支持,國家政權、君主的統(tǒng)治地位都將落空。行仁政的首要措施是

“制民之產(chǎn)”,就是要分配給農(nóng)民固定的土地,使他們“死徙無出鄉(xiāng)”,孟子

把他這種“制民之產(chǎn)”的“仁政”描繪成是一種最美好、最埋想的社會制度。

同時,孟子人性論有其自己特色。孟子主張性善論,孟子就人的本質(zhì)歷程肯定

價值意識內(nèi)在于人的自覺心。四端是性善論的理論基礎,以心善證明性善。孟

子就價值自覺的四種表現(xiàn)說四端,人之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自覺皆是當

前自覺生活中隨時顯現(xiàn)的價值自覺,這種自覺通過各種形式表現(xiàn)成為各種道德

的根源。

16、名詞解釋一曲

正確答案:局部、片面。《莊子?天下》:“不該不偏,一曲之士也。”唐成玄

英疏:“雖復各有所長,而未能該通周遍,斯乃偏僻之士,滯一之人,非圓通

變合者也?!敝刚J識片面,未能把握道的全體。《荀子?解蔽》:“凡人之患,

蔽于一曲,而^于大理。”唐楊掠注:“一曲,一端之說?!?/p>

17、名詞解釋心與性一

正確答案:黃宗羲認為心與性是理氣在人身上的反映,理氣是統(tǒng)一的,心性也

是統(tǒng)一的。說“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理氣如是,

則心性亦如是,決無異也。”指出性是心的表現(xiàn),當心有“喜怒哀樂”,則

“當惻隱處自惻隱,當羞惡處自羞惡,當恭敬處白恭敬,當是非處自是非”,

這就是性。性“初非別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明儒學案?諸

儒學案中一》)

18、名詞解釋達德

正確答案:儒家指通行于天下的美德?!吨杏埂罚骸爸ㄖ牵⑷?、勇三者,

天下之達德也。”鄭玄注:“達者,常行百王所不變也?!保ā抖Y記注疏》)

朱熹注:“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保ā端臅戮浼ⅰ罚?/p>

19、名詞解釋德

正;角答案:道德「品德。指人的品質(zhì)或行為對他人和社會所具有的善惡價值。

西周統(tǒng)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品性。儒家

以德為人的本性,恭寬信敏惠,仁者愛人,主張“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

家也以道為本,德為道之用,但認為大道自然無為,樸素無德,主張絕圣棄

智,至德即是無德。

20、名詞解釋涂之人可以為禹

正確答案:荀子曰:“凡禹之所以為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

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zhì),皆有可以能仁義

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痹诖顺傻逻^程之中,后天環(huán)境與積習非常

重要,“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nóng)賈,在勢注錯習俗

之說積耳?!?/p>

21、名詞解釋八不中道

正確答案:亦稱八不緣起、八不中觀、八不正觀等。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

和中國三論宗重要理論之一。謂破斥八種迷執(zhí),以顯無所得中道之理?!鞍?/p>

不”即龍樹《中論》開宗明義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

異,不來亦不去?!币庵^宇宙力法只是眾多的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亦無實

在的生滅。如執(zhí)有生滅,則墮于偏頗,是為邪執(zhí),離此兩邊,說不生不滅,體

會緣起性空,則為“中道”之理。吉藏《中觀論疏》卷一:“八不即是中道佛

性?!?/p>

092i司曲笈祥舉?珞白對笛

正;角答案:董仲舒G賢良對答武帝三次策問,故名,共三篇,因講述天人關

系,后人又稱為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應說,認為天有人的品性和意志,通過

符瑞和災異來顯現(xiàn);而人事的變化亦能引起天的獎懲,故王者須“承天意以從

事?!睋?jù)此主張道德教化;限制土地兼并;實行大一統(tǒng)的封建集權制。提出

“諸不在六藝之科r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币蟆傲T黜百家,

獨尊儒術?!边€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

23、名詞解釋性

正確答案:中國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強調(diào)以人的道德素質(zhì)(仁義禮

智)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認為在性中已蘊有這些道德素質(zhì)之萌芽。荀子則提

出性作為人生來就有的本性應是惡的,只有通過后天的改造才能產(chǎn)生善的德行

(禮義)。宋明理學中,強調(diào)性即是理,或同時又強調(diào)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聯(lián)

結人的精神活動與宇宙本體的超驗的性質(zhì)

24、名詞解釋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正確答案:前者意為從事于學問則時時增加人的知識和作為;后者意為從事于

道就在于時時減少人的知識和作為?!独献?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

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钡朗菬o為而自然的,任何人為

都是對于道的破壞,以儒家主益的態(tài)度為非,主張時時減損人為所添加的一

切,通過“絕學”、“棄知”達到“無為”,恢復自然純樸的本性而“無不

為"。為莊子“離形去知”、“坐忘”等學說之濫觴。

25、名詞解釋民生史觀

正確答案:孫中山民生史觀的基本涵義有二:一為民生是歷史的重心,表明孫

中山對社會歷史內(nèi)容和基本結構的見解,突出了歷史主體的人;二為人類求生

存是社會進化的定律,表明孫中山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動力的認識。他認為階

級斗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社會進化的原動力一是民生,二是“人類求生

存”,三是“民生主義”。民生史觀的實質(zhì)是多元動力的主體進化史觀。

26、名詞解釋三患

正確答案:墨子用臬指百姓的三種苦難?!赌?非樂上》:“民有三患:饑者

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狈磳y(tǒng)治者“厚措

斂乎萬民”。

27、名詞解釋性善情惡論

正確答案:李翱認為人的性與情是對立的,性是善的,情是惡的。性者天之

命,都是善的,情本邪,妄也。性受到情的侵染,就受到蒙蔽,失去原來的光

明了。“性與情不相無也。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

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薄叭酥詾槭ト苏撸砸?;人之所

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

昏,性斯匿矣?!?/p>

28、名詞解釋天官意物

正確答案:荀子用語?!盾髯?正名》:“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

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闭J為人類的感官對同類事物

的感覺、印象是相同的,經(jīng)過比較、歸類,按其相似的方面起一個通用的名

稱,以交流思想。

29、名詞解釋以無適無

正確答案:是葉適對于老子以無為本思想的概括和批評,針對老子“三十幅共

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的觀點,

指出“不知為有而欲用之以無,是以無適無也?!?/p>

30、名詞解釋效

正確答案:后期墨家用語,相當于推理法則?!赌?小取》:“效者,為之法

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此效也?!?/p>

效為立論的標準,所效為被提供作標準的事物或所以然之理。符合效的論證的

法則為中效,不符合的為非。

31、名詞解釋天

正確答案: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際社會動蕩,天命觀

發(fā)生動搖。孔子既承認主宰之天,以文之滅興決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

非命,卻提出“天志”以賞善罰惡。老莊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認

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為自然,認為“天行有?!?,主張“明天人之

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對“錯人而思天”。西漢董仲舒講天人感應,又

以天為最高的神靈,萬物的主宰。東漢王充則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zhì)實體。唐劉

禹錫提出天人不相預,反對天命論。北宋張載認為天即太虛之氣。程潁提出

“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義,代之以絕對精神。王守仁則以心規(guī)定

天,“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狈从沉藢μ斓恼J識的分歧和思維

的進步。

32、名詞解釋無厚

正確答案:名家辯論的論題,與有厚相對?!肚f子?養(yǎng)生主》:“刀刃者無

厚.”《莊子?天下》所列惠施“歷物十事”第二事:“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

里?!北≈畼O至于無厚,類似幾何學上的面,但能擴展至千里,表明無厚與厚

的差別不是絕對的。

33、名詞解釋動靜

正確答案:即運動與靜止。中國古代哲學中一對重要范疇。

34、名詞解釋心齋

正確答案:就是要空掉附著在內(nèi)心的經(jīng)驗,成見,認知,情感,欲望與價值判

斷,自虛其心,恢復靈臺明覺的工夫。

35、問答題試述孔子仁學的內(nèi)涵及其現(xiàn)實意義?

正確答案:1、“克己復禮為仁”

2、“仁者愛人”

孔子講仁者“愛人”,不僅是人道原則與理性原則的統(tǒng)一,同時也是“情”和

“理”的統(tǒng)一。在孔子看來,“仁”是人們道德行為和社會規(guī)范之本,它具有

廣泛的內(nèi)涵:其一,它是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

其二,“仁”在眾德的體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其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內(nèi)涵。

其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應該畢生努力追求。

3、現(xiàn)實意義:

①孔子主張的“利民”、“裕民”、“富民”。與當今現(xiàn)代生活中富民之策,

對現(xiàn)代政治和以德治國及現(xiàn)代管理思想都具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②孔子“仁學”思想人與自然的協(xié)和關系的確立,對現(xiàn)代環(huán)境論所強調(diào)可持續(xù)

發(fā)展相呼應。

③孔子仁學思想中的“忠”現(xiàn)實生活中較體現(xiàn)出雙贏的現(xiàn)象,設身處地的為他

人著想,這才是仁學思想忠恕之愛的體現(xiàn)。

④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36、名詞解釋物生有兩

正確答案:史墨在回答趙簡子說:“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

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諸侯有卿,皆有貳也。天生

季氏,以貳魯侯,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從

其勤,民忘矣。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

然?!睆娬{(diào)了事物的矛盾、變動、和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37、問答題簡述孟子的性善論與仁義觀。

正確答案:性善論:孟子對于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通過人的心理活動來

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

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jù)的,是出于人的本性、

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惻隱和羞惡是人的一種心理常態(tài),

孟子說“人皆有之”,即認為這種心理常態(tài)是人人具有的,無一例外,以此是

帶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無一人能夠例外,非個人

能力所及,于是就成為一種絕對,一種極致。所以孟子說性善“人皆有之”,

又說“我固有之”。孟子認為,這種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態(tài)就是仁義的萌芽之

所,是仁義禮智的本原。孟子認為,雖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個人的作

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動地依據(jù)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

人,就是順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

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

行之者,孟子學說最后的關鍵是聚焦在“取舍”一點上。所以孟子說:“求則

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強調(diào)一個“求”字??鬃又?/p>

“仁”,盂子重“義”。“仁”與“義”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在內(nèi)

涵上卻是可以合為一體,重合為一的。“仁”具體化就是“禮”,遵“禮”而

行就是“義”?!睹献?盡心上》:“親親,仁也;敬長,義也?!薄叭省迸c

“義”的差別,不在于概念的內(nèi)涵不同,而在于理論與實踐的不同?!叭省笔?/p>

名詞性的,是理論上的、本體的、靜止的?!傲x”則具有行為和實踐的含義,

是動詞性的一個概念?!睹献?公孫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

也?!庇帧睹献?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庇帧睹献?/p>

?盡心上》:“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仁”是一個原則,一個

標準?!傲x”是有所作為,有所取舍,以達到這個原則和標準。所以孟子說

“仁”是“居”,是“宅”,而稱“義”為“路”。依“仁”而行,有所由,

有所取舍,就是“義”。所以“義”是一個帶有實踐性傾向的概念。

在孟子當時,關于“仁”、“義”這兩個概念,諸家已有爭論。《管子?戒》

說:“仁從中出,義由外作?!备孀右渤执苏f,認為:“仁,內(nèi)也,非外也;

義,外也,非內(nèi)也”(《孟子?告子上》)。以仁為內(nèi),以義為外,即以仁為本

性和本體的,以義為非本性和非本體的。其目的有可能是為了否定作為本體的

“義”的概念,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管子?戒》與告子強調(diào)“義”的外在實踐

性的合理傾向。《孟子?告子上》說:“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nèi)

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nèi)也。'”孟子堅持認為“義”與“仁”沒有內(nèi)

外之分,反對“義”為外,而強調(diào)“義”出于天,出于普遍心理。但孟子說

“義”是“行吾敬”,“敬”就是“仁”,“行吾敬”就是“行仁”,對于

“義”的實踐特點是明白承認的?!傲x”的關鍵問題在于取舍一點,孟子提出

性善說的目的也是要歸結于取舍的選擇。

38、問答題簡述莊子對老子“道”的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正確答案:在中國哲學史上,老子最早提出“道”這個哲學概念,莊子繼承了

老子關于“道”的思想,并有所發(fā)揮。

1)道是世界的本原,又具有超越性一一物物者非物。產(chǎn)生萬物的是與物相對的

“道”,在莊子的思想里,道是產(chǎn)生萬物的精神實體。莊子認為,天沒有道不

高,地沒有道不廣,日月沒有道不能運行,萬物沒有道不能繁榮昌盛,所有的

東西都依靠著道,由道來決定。

2)莊子的道具有普遍性,他無所不在。在道和物的關系上,老子提出了“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

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但莊子對“道”與“物”的關系做了一些更為深入和細

致的研究,莊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又不同于具體的事物,但又無所不

在地存在于具體事物之中。

3)道是自本自根,道以自己為本原。

39、名詞解釋平均論

正確答案:龔自珍認為貧富不均是歷代王朝治亂興亡的根源。上古時代沒有貧

富差別,后來出現(xiàn)貧富差別且越來越大,“貧者日愈傾,富者日愈壅”,最終

造成天卜大亂國家滅亡。由此,他得出結論,貧富懸殊越大,亡天卜就愈快;

貧富差距縮小了,太平時代就來了。解決貧富問題的對策是“有天下者,莫高

于平之之尚也?!本褪侵卫硖煜碌淖罡呃硐胧瞧骄敻?,靠“王心”來實現(xiàn),

就是靠君主的公平的心。

40、名詞解釋單與兼

正確答案:《荀子?正名》:“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

喻則兼?!睏钜雷ⅲ骸皢?,物之單名也;兼,復名也。喻,曉也?!眴蚊竷?nèi)

涵較少的概念,如馬;兼名指內(nèi)涵較多的概念,如白馬。二者是從屬關系。

41、名詞解釋天下無指

正確答案:《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天下無指,物無可以為物?!?/p>

但共相必須有所“定”,有所“與”,即通過個體方能被人所認識。所以“天

下無物,可謂指乎?”“指也者,天下所無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币?/p>

為物可以分析為許多共相,所以“物莫非指”,但物自身又不是指,所以“物

不可謂指也”?!吨肝镎摗分锌隙ㄌ煜聼o指,是說共相不能單獨存在,名也不

是共相,名是謂實的,只是具體事物之中共相的代表,所以“天下無指者,生

丁物之各有名不為指也。”但天下無指不是說天下之物沒有指,故”且指者,

天下之所兼,天下無指者,物不可謂無指也。”

42、名詞解釋天門

正確答案:天門:1.萬物自然出入之門,猶指萬物之本原。《老子?十章》: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莊子?庚桑楚》:“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成玄英疏:“天者,自然之謂也……自然

為造物之門戶也?!?/p>

2.指心或大道?!肚f子?天運》:“其心以為不然者,天門弗開矣?!背尚?/p>

疏:“天門,謂心也;一云大道也?!?/p>

43、名詞解釋寄言以出意

正確答案:“夫莊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乃毀仲尼,賤老聃,上擊

乎三皇,下病痛其一身也。”“此皆寄孔老以明絕學之義也。”“達觀之士,

宜要其會歸而遺其所寄,不足事事曲與生說。自不害其宏旨,皆可略之耳。”

44、名詞解釋大同

正確答案:1.《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

睡.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

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

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

閉。是謂大同?!?/p>

2.莊子學派認為的忘形骸、忘物我的精神境界?!肚f子?在宥》:“頌論形軀,

合乎大同,大同而無己。”

3.每一大類事物的共同性質(zhì)。《莊子?天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

異?!?/p>

4.《呂氏春秋?有始覽》用以概括天地萬物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天地萬物,一

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p>

45、名詞解釋三寶

正確答案:1.《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儉,

三日不敢為天下先?!?/p>

2.佛教稱佛法僧為三寶。

3.道教名詞:“人有三寶三丹田?!绷碇妇珰馍駜?nèi)三寶和耳目口外三寶。

46>名詞解釋無己

正確答案:《莊子?逍遙游》:“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郭象注:

“無己,故順物,順物而至矣?!币庵^排除個人主觀成見,順應萬物。

47、名詞解釋無念為宗

正確答案:慧能說自己的教義是:“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p>

頓悟成佛在修行方法上就是心不受外物誘惑,這就是無念,但無念不是百物不

思,萬念除盡,而是說在與外物接觸時,心不收到外境的任何影響,“不于境

上生心”。這種方法,叫做無住。心不執(zhí)著于任何外境,對任何事物都不留

戀,外離一切相,所以這種方法,又稱為無相。凡夫和佛的區(qū)別就在一念之

間,一念不著境,不著相,當下即成佛。

48、名詞解釋渾沌

正確答案:《莊子?應帝王》篇言東海之帝倏與北海之帝忽為報答中央之帝渾

混,為他鑿開七竅?!叭砧徱桓[,七日而渾沌死。”莊子借此說明順應自然,

排除人為的必要。后則用以指天地形成前宇宙間元氣未分,自然和合的狀態(tài),

同“混沌”?!痘茨献?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

—.”

O

49、名詞解釋純白

正確答案:言心靈純潔清白。《莊子?天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

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

之所不載也?!碧瞥尚⑹瑁骸皺C變存乎胸府,則純粹素白不圓備矣?!?/p>

50、名詞解釋坐忘

正確答案:莊子認為:“墮肢體,黜聰明,離行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

忘”。即徹底忘掉自己,從而消除物我對立,使自己與大自然完全融為一體。

坐忘是莊子內(nèi)向的修養(yǎng)方法,即使內(nèi)心保持虛靜,去掉一切情欲,消除物我對

立,順應自然,安于命運,這樣就可以從一切煩惱苦悶中解脫出來,從而獲得

精神自由。

51、名詞解釋分知分行

正確答案:或稱知行分工,孫中山語。認為“科學愈明,則一人之知行相去愈

遠,不獨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即同為一知一行,而以經(jīng)濟學分工專

職之理施之,亦有分知分行者也”(《孫文學說》)。又按天賦的高低,將人

分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先知先覺者、仿效推行的后知后覺者、竭力樂成的不知不覺者

三類,認為在科學發(fā)達時代,這三類人可以實行絕對的知行分工,但相互之間

“相需為用”,通力協(xié)作,乃可促進文明發(fā)展與社會進步。

52、名詞解釋恍惚

正確答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

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瞰,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

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被秀背接诟泄僦?,但是其中

有物有象,包含一切?!暗乐疄槲铮┗形┿?。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

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53、名詞解釋機心

正確答案:莊子用來指機變之心。《莊子?天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

事者必有機心。”成玄英疏:“夫有機關之器者,必有機動之務;有機動之務

者,必有機變之心?!鼻f子認為人有機變之心則不能純潔虛靜。

54、名詞解釋般若無知論

正確答案:般若是佛教所講的對宇宙人生最實在最正確的認知能力,是成佛之

后所具有的最高智慧。般若作為永恒之絕對存在,是無相而非有相。僧肇認

為,般若無相并非空無,而是不住一切相又不離一切相的“殊勝相”。般若之

無相,乃般若無知、無見的前提?!罢嬷怯^真謊,未嘗取所知。”真諦為空,

般若為真智,自然無所知無所見。無相為體,無知無見為用。知與不知,乃相

對概念,“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敝挥袩o知之般若,才能“照彼無相之真

諦,”故“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般若智慧乃從直觀體驗中產(chǎn)生,以觀照

的方式把握世界,而非知識的分析的途徑?!胺蛩撬?,所知生于知。所

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緣法。緣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

諦也?!蔽ò闳糁疅o知無見,才能超越一切之相對,無又分別,無有執(zhí)著,而

洞照一切,不遺一物。

55、問答題什么是“六相圓融”?

正確答案:亦稱六相緣起,是說明“事事無礙”的相狀的。六相指“總相”和

“別相”、“同相”和“異相”、“成相”和“壞相”三對范疇。用這三對范

疇從六個方面說明一切現(xiàn)象雖然各有自性,但又都可以融匯無間,完全沒有差

別。所以稱為“六相圓融”。

56、填空題宗法等級制度的內(nèi)容()、().

正確答案: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

57、問答題試析荀子“明與天人之分”的含義。

正確答案:①天道觀: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題,認為天和人各有

不同的職分?!疤煨杏谐#粸閳虼?,不為桀亡?!避髯訁^(qū)分了物質(zhì)運動的各

種形態(tài)。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

②人道觀:

1、“明分使群”人類要生存,就必須生產(chǎn)物質(zhì)生活資料;要生產(chǎn)生活資料,必

須結群,結成社會組織;要結成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即一定的分配制

度和社會分工,要有“分”,就必須有“義”,即一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規(guī)

范的保證。禮義的產(chǎn)生是為了“明分使群”

2、“化性起偽”的人性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避髯拥摹靶詯赫摗焙?/p>

“化性起偽”說,強調(diào)學習和環(huán)境對人性的改造作用。

58、名詞解釋性情三品說

正確答案:韓愈認為性“與生俱生”,分為上中下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

矣;中焉者,可導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毙缘木唧w內(nèi)容為仁義禮

智信,它們在三品中比重各不相同。"上焉者之于五也,主于一(指仁)而行

于四;中焉者之于五也,一不少有焉,則少反焉,其于四也混;下焉者之于五

也,反于一而悖于四。”情“接于物生”,具體內(nèi)容為喜怒哀懼愛惡欲。情與

性相對,亦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為七情“動而處其中”;中品為七情“有所

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下品為七情動“亡與甚直情而行”。

59、名詞解釋萬法唯識

正確答案:亦稱一切唯識。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唯識宗的主要教義

之一。唯識宗認為,宇宙間的一切萬物,都非獨立存在,而是由“識”變現(xiàn)出

來。離心識外,世界上沒有任何獨立存在的客體?!冻晌ㄗR論》卷一:“由假

說我法,有種種相轉(zhuǎn),彼依識所變。”由識變出見分和相分,亦即主觀世界和

客觀世界,才有宇宙間一切萬物。故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p>

60、名詞解釋架構宇宙觀

正確答案:張東莉1928年提出。認為宇宙的實質(zhì)為無形體、無質(zhì)料、無實質(zhì)的

架構,亦稱結構、伏構、配列、關系等,既非物又非心,時間空間則為最基本

的架構。架構如同佛教之因緣,空無實質(zhì),但離不開人們的意識概念。架構由

其締結樣式可產(chǎn)生新的架構,我們稱之為進化。

61、問答題簡述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宇宙圖式論。

正確答案:①董仲舒的宇宙圖式論,內(nèi)容上主要表現(xiàn)為以“天人感應”說來闡

述并概括宇宙起源、結構和演變問題。

②關于宇宙的結構,董仲舒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天之端”構成的。董仲舒通過

五行間的“比相生”和“間相勝”,肯定了“天”通過五行次序來顯示它的德

性和功能,他把陰陽五行作為世界的模式,認為自然界和人事按這模式互相感

應,正體現(xiàn)了天意或天命,確認了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人事的序列同構和相互影

響,彼此配合,由此組成一個宇宙一一人事的整體結構圖式。

③在董仲舒的宇宙一一人事結構圖式內(nèi),“天人感應”還是外在表現(xiàn),其內(nèi)在

根據(jù)則是天人間因“同類”而“合一”。他提出“天人同類”的命題。

因為天、人是同類的,所以,他們之間會發(fā)生感應關系。在相互感應的天、人

之間作為中介聯(lián)系的是氣。董仲舒的學說是神學目的論的“或使說”。

62、問答題試論朱熹知行觀理論價值

正確答案:中國傳統(tǒng)知行觀既有唯物主義的,也有唯心主義的。荀子、墨子等

是唯物主義知行觀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為行先于知。老子、朱熹、士陽

明等是唯心主義知行觀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為知先于行。與傳統(tǒng)儒家的

觀點一致,朱熹的知行觀主要強調(diào)的也是道德的踐履問題,而不是認識的來源

問題。朱熹在其知行觀中,繼承并且發(fā)展了程頤的“知先行后說”,提出知輕

行重、知行互發(fā)并進的新觀點。在朱熹看來,知與行自然不能合而為一,但可

以通過真知實現(xiàn)知與行的統(tǒng)一。按照朱熹的真知思想,人若能格物窮理達到認

識的高度靈明,明確把握性理而形成真知,真知必然、自然能將自身轉(zhuǎn)化為現(xiàn)

實實踐,可是對于“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論問題,他也只是強調(diào)“真知未

有不能行者,”知行并行,相資為用,認識到知行并舉,相互促進的辯證關

系。認識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據(jù)此規(guī)定實踐的

目的、計劃和過程,指導實踐按照預期的目標發(fā)展。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有

兩種效果: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可使實踐獲得成功,達到預期的效果。錯誤

的認識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chǎn)生消極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遭到失敗。

63、名詞解釋三性

正確答案:即三自性,亦名三自相,三相。指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圓成實

性。卬度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佛教法相宗的中心理論之一。據(jù)《成唯識論》卷

八解釋:遍計所執(zhí)性,指人們視一切事物為各有自性差別的客觀實在的世俗認

識,是妄認的實有;依他起性,指依因緣而生的一切現(xiàn)象,體性本無;圓成實

性,指在依他起性上,遠離遍計所執(zhí)性的謬誤,由此顯出的真如實性。由此三

性,即可成立唯識無境。意即:“依他起”是以心識為因緣而派生的現(xiàn)象界,

對此現(xiàn)象界加以分別,認為客觀實有,則名“遍計所執(zhí)性”;排除客觀實有的

觀念,體認一切唯有識性,則契合真如,名圓成實性。

64、名詞解釋知言

正確答案:知指分析、了解,即通過言辭而察知其真意?!墩撜Z?堯曰》:“不

知言,無以知人也?!薄睹献?公孫丑上》:“何謂知言?曰:破辭知其所蔽,

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敝祆渥ⅲ骸叭酥醒裕员?/p>

于心……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p>

65、名詞解釋無名

正確答案:《老子?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兩者同出而

異名?!钡献诱J為無名更能體現(xiàn)出道的性質(zhì)。因為道無形無象,“繩繩不可

名”,很難用名稱概念去把握,故“道常無名”,道即為“無名之樸”,“吾

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莊子繼承之,《莊子?天地》“泰初有無,無有無

名?!薄肚f子?逍遙游》:“圣人無名。”

66、問答題簡述王充的認識論

正確答案:王充認為首先一切真知以感性經(jīng)驗和親身經(jīng)歷為基礎,反對離開感

性經(jīng)驗認識事物;

其次,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認識內(nèi)容進行邏輯分析,推理從而去偽存真,

使認識成為真正可靠的認識;

第三,一切結論都要用實事和效果來加以檢驗。一切結論都要用實事和效果來

加以檢驗,同時他重視實際經(jīng)驗對認識的作用。在神學的思維方式統(tǒng)治人們思

想的時代,真正是人性的輝煌勝利,但他沒有分清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本質(zhì)

區(qū)別。

67、問答題王充的效驗思想

正確答案:所謂效驗就是“事有證據(jù),以效實然”,即運用事實加以驗證的一

種認識,一種理論正確與否,要看它是否以事實為根據(jù),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他把效驗作為判斷認識的標準。

68、名詞解釋天樂

正確答案:指與自然和合而得之快樂?!肚f子?天道》:“與天和者,謂之天

樂?!鼻f子認為要與自然和合而享天樂,首先要“明白于天地之德”,通曉萬

物之本,故又說:“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此之謂天樂?!鞓氛?,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p>

69、名詞解釋天人相分

正確答案:天是自然之天,人可以制天、勝天,這是樸素唯物論的觀點,天與

人各有各的職能和領域,互不干預。

70、名詞解釋環(huán)中

正確答案:環(huán),體圓而中空,立于環(huán)中,可以周轉(zhuǎn)貫通。意喻道的樞要?!肚f

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是亦一

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惫笞ⅲ骸胺蚴欠欠磸?,相尋無窮,故謂之環(huán),環(huán)

中,空矣;今以是非為環(huán)而得其中者,無是無非也?!鼻f子認為人對是非進行

無休止爭論,好像環(huán)之無端一樣。只要把握住道的樞要,猶如把握住環(huán)之中空

處一樣,才能應付無休止的爭論。

71、問答題試述荀子的認識論和人性論

正確答案:認識論:

1知識才能是后天獲得的

2客觀事物的道理是可知的

3理性思維必須以感性材料為基礎

4“行”是“知”的目的

人性論:荀子人性論的基本觀點是“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毙缘膶α⒚?/p>

是“偽”.對于“性”和“偽”的關系,荀子認為性是偽的基礎,是人為加工

改造的原始材料,使“性”完善美好。荀子一方面加強“性偽之分”。另一方

面又強調(diào)“性偽合”,以為這個“性”可以化,而“偽”的目的就是為了性。

這種合的關系就是“化性而起偽”。(荀子認為人的本性雖然是自然生就的,

但是他是可以改造的,荀子不斷強調(diào)人性的必須改造,而且認為人性可以改

造,改造人生必須通過偽的努力,他把改造“人性”的過程叫做“化性而起

偽”)荀子雖然錯誤地離開人的社會關系來談人性,但是他卻十分重視社會環(huán)

境的影響和后天善的積累對于改造人性的作用。充分肯定了人在道德修養(yǎng)上的

主觀能動作用,有助于激勵人們樹立努力學習自覺修養(yǎng)的信息和勇氣。

72、名詞解釋理

正確答案:又稱天理。主要涵義有:事物運動變化的固有秩序和規(guī)律、人類社

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事物的本質(zhì)和本性、宇宙萬物的本體等。

73、名詞解釋陰陽

正確答案:本義是指日照的相背,后用以指兩種互相對立的氣或世界上兩種最

基本的矛盾勢力或?qū)傩浴?/p>

74、名詞解釋煙綿

正確答案:同氤氤。原指一種孕育著動蕩和矛盾的混沌狀態(tài)?!兑?系辭下》:

“天地煙縊,萬物化醇?!敝祆渥ⅲ骸盁熆O,交密之狀?!焙髞肀挥脕碇溉f物

本原混沌未分的氣的一種運動狀態(tài)。張載《正蒙?太和》:“太和所謂道,中涵

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煙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王夫之

注:“綱編,太和未分之本然?!?/p>

75、名詞解釋顯微無間

正確答案:顯,明顯,顯著;微,幽隱、微妙。意謂顯著的事物和幽隱的事物

之間聯(lián)系不可分。程頤《易傳序》:“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

顯微無間?!币哉f明理和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

76、名詞解釋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

正確答案:時代變了人們所需要處理的問題就會發(fā)生變化,要處理的問題發(fā)生

了變化也必然讓人們處理各種問題的方式發(fā)生變化。

77、名詞解釋三物

正確答案:指六德六行六藝,《周禮》的六德是智、仁、圣、義、忠、和,六

行是孝、友、睦、姻、任、恤,六藝是禮、樂、射、御、書、數(shù)。顏元說:

“六行乃吾性設施,六藝乃吾性才具?!敝挥性谶@些具體事物方面下功夫,

“身實學之,身實習之”,才是堯舜周孔的正道,離開這些具體事物,別求所

謂靜坐讀書之類,都是異端外道。

78、名詞解釋三世一時

正確答案:源自華嚴宗的三世(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一念,譚嗣同稱此為三世

一時,提出“我何以知有今日也?比之過去、未來而知之”(《仁學》)。認

為去者已去、來者未來,今日不可能確定,“自以為知有今日,逝者而已?!?/p>

故過去和未來亦不可能確定。強調(diào)千萬年之前或之后的今日與現(xiàn)在之今日并無

區(qū)別。還以“一切眾生、并而為我”、“我遍而為一切眾生”的“一多相容”

說加以論證,認為通過修持功夫,掌握三世一時的道理,即可破除現(xiàn)實的一切

對待,達到“任逝者之逝而我不逝”的境界。

79、問答題談談《易經(jīng)》與《易傳》的關系

正確答案:1《周易》包括兩個部分,《經(jīng)》記載周人卜筮的卦辭,爻辭,

《傳》記載后人對《經(jīng)》的解釋,闡發(fā)《經(jīng)》的基本思想

2《易傳》大概是研究《易經(jīng)》的學者的作品,他們把樸素辯證法思想納入《易

經(jīng)》的整個體系中去。

80、名詞解釋執(zhí)一以靜

正確答案:法家用來指君主掌握法和統(tǒng)一的權勢,通過靜觀來處理國政。尸佼

提出“執(zhí)一以靜,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表n非主張“圣人執(zhí)一以靜,使名自

命,令事自定?!本唧w做法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

效?!薄俄n非子?揚權》即君主抓住治國之根本,讓臣下陳其言,效其行,以

“形名參同”而定賞罰,便能虛靜無為而達到天下之治。

81、名詞解釋尚賢

正確答案:1.墨子用語。尚是崇尚,賢是賢才。墨子認為尚賢事能是政事之

本,”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睂t

良之士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發(fā)揮他們在政權

中的作用。并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雖

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亦一視同仁。要求賢者能“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

身不倦?!?/p>

2.《墨子》篇名,一作《上賢》,分上中下三篇。

82、名詞解釋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

正確答案:以往儒者以孝悌、惻隱之心、博愛、博施濟眾等視為仁,二程認為

此為仁之用,非仁之體。二程看來,仁就是理,仁就是道。從宇宙論上來說,

生生之理為天道,其落實于人則為人道,故“道未始有天人之別,但在天則為

天道,在地則為地道,其落實于人者則為人道?!比藦淖陨硗频教斓厝f物,但

推除了人的自覺認識之外,還包括由內(nèi)及外、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之過程,此

過程即忠恕之道:“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忠恕一以貫之,忠者

天理,恕者人道。忠者無妄,恕者所以形乎中也。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

也?!惫省叭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薄坝械烙欣恚烊艘灰?,更無分

別。”“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薄八^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只為從那

里來。生生之謂易,生則一時生,皆完此理。”“天地之大德日生,天地煙

縊,生之謂性,萬物之生意最可觀,此元氣善之長也,斯所謂仁也。”

83、名詞解釋八卦

正確答案:《易經(jīng)》的八種基本圖形。由“一”“一一”兩爻相迭變化,每卦

三爻組成。它們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兑捉?jīng)》六十四卦均

由八經(jīng)卦兩兩相迭組合變化而成,并從八卦的基本性質(zhì)及其組合變化來占筮、

判定吉兇臧否?!兑讉鳌芬苑俗靼素?,認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風、

水、火、山、澤等八種自然事物,并由這八種基本事物交感變化而產(chǎn)生出萬事

萬物。

84、名詞解釋明心見性

正確答案:佛教禪宗基本思想之一。即以自心本有之般若智慧去覺知“自心真

性”的一種內(nèi)省修行方法?!秹?jīng)?般若品》:“智慧觀照,內(nèi)外明徹,識自本

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主張“成佛作祖”或“求生凈土”時“不執(zhí)外

修”,“不假外求”,只要悟了自信本性(即佛性),就能成佛。對后來的佛

教和宋明理學有重要影響。

85、名詞解釋至一

正確答案:一種極其和諧與統(tǒng)一的境界。《莊子?繕性》:“古之人,在混芒之

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

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謂至一?!背尚⑹瑁骸熬舜擞跓o

為,混是非于恬淡,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蓖醴蛑畡t以“至一”指精神

極其虛靜的狀態(tài)?!肚f子解?人間世》:“至虛者至一也?!?/p>

86、名詞解釋矩即性也

正確答案:顧憲成表示性善乃己之為學宗旨,并參之有年,從而提出以性宰

心?!爸惶岢鲂宰肿髦?,這心便有管束。孔子自言'從心所欲不逾矩',矩即

性也。”顧憲成針對心學之說,特意提出性字,強調(diào)其對心的規(guī)范和主宰之

意,也就是說性具有作為準則的規(guī)矩之意。就性之本身而言,則有另兩層涵

義:善和理,以此來糾正由“無善無惡”引發(fā)的心學流弊。

87、名詞解釋形神相即

正確答案:是范縝論證其神滅論以及對形神關系的一元論觀點,意思是形和

神,神和形是不能分離的,形和神名殊而體一,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不可分

離的統(tǒng)一體,這又被叫做形神不二或形神不得相異。

88、單選下列關于佛教教義描述錯誤的是()o

A、十二因緣說

B、八正道說

C、五蘊說

D、三藏說

正確答案:D

89、名詞解釋法先王

正確答案:先秦一種法古的歷史觀點。即要求效法或遵循古代圣明君王的言行

或制度。代表性的觀點有:“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見《商君書?更法》);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

也?!保ā吨杏埂罚把员胤Q堯舜”(《孟子?陵文公上》)等。荀子也批評過

惠施、鄧析“不法先王,不是禮義”,批評子思、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

統(tǒng)”。(《荀子?非十二子》)

90、問答題孔子的理想國

正確答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

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

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為大同?!?/p>

(《禮記?禮運》)理想是現(xiàn)實的折射,道學家由于對現(xiàn)實不滿而提出自己的主

張,描繪一番理想圖景。而理想的存在正是人生的目標和動力,有了對理想國

的定義和憧憬,孔子一生的追求和奉獻也有了更深刻的意義。

91、名詞解釋天賊

正確答案:墨子的政治倫理觀念,指違反天意破壞兼愛者?!赌?天志中》:

“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

賊?!闭J為大國攻小國,大家亂小家,強凌弱,眾暴寡,智謀愚,貴傲賤,違

背天意,必受天罰。

92、名詞解釋反真

正確答案:莊子用語。真,真性。指恢復真性。《莊子?秋水》:“無以人滅

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睂ψ匀蛔兓皇?/p>

任何人為的干預,謹守本分而不失,就是恢復真性。并從齊生死觀點出發(fā),把

人死也看作返回真性?!洞笞趲煛罚骸岸逊雌湔妫要q為人猗!”

93、名詞解釋祖孫的方法

正確答案:又稱“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態(tài)度”。胡適指實用主義評價學

說、制度的一種基本方法。這方法“從來不把一個制度或?qū)W說看作一個孤立的

東西,總把他看作一個中段,一頭是他所以發(fā)生的原因,一頭是他自己發(fā)生的

效果,上頭有他的祖父,下面有他的子孫?!碧岢鲞@種方法不僅在丁尋求某一

事件的原因和整個歷史背景,評判其歷史地位與價值,更重要的是“拿一個學

說或制度所發(fā)生的結果來評判他本身的價值?!保ā抖磐壬c中國》)

94、問答題簡述孔子“仁”學思想要旨及現(xiàn)代意義

正確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兩條:一是“愛人”;二是

“克己復禮為仁”。1孔子所謂的“愛人”,一方面是說,人是最重要的,因而

應當“愛人”。另一方面是說,在社會生活中,要處理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彼

此相親相愛??傊?,人人都應該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們之間相安無

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2孔子所謂的“克己復禮為仁”,講的是“仁”和

“禮”的關系。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禮也是孔子思想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概

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同時“忠”與“恕”近“仁”,宋儒以“盡

己”詮釋“忠”,以“推己”詮釋“恕”。仁道是人文主義的價值理想,孔子

之“仁”的不同層次一圣人,成人或賢人,君子?!扒椤睘椤叭省敝?。“愛

人”要從本家做起?!叭省彼w現(xiàn)的首先是倫理親情??梢?,從根本上說

“仁”是維護宗法制的?!叭省奔热皇且浴扒椤睘楸?,那么,在修養(yǎng)上能否達

到“仁”的境界,取決于人自身的主觀努力??鬃雨P于仁的思想具有明顯的進

步意義。

意義:

1、孟子以仁發(fā)展為仁政,要求統(tǒng)治者不要過分剝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

水平,

2、在中國歷史上曾發(fā)生很大的影響,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們那些有利于社會

發(fā)展的改良政策時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張

3、孔孟提出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道德信條,成為中國歷史上許多民族英雄

的精神力量。

95、填空題商周哲學時期意識形態(tài)領域()觀占據(jù)了支配地位。

正確答案:宗教世界

96、名詞解釋客形

正確答案:喻指氣聚散變化的運動狀態(tài)?!墩?太和》:“太虛無形,氣之本

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闭J為太虛即氣,事物無形和有形的變化都是

氣暫時(客)的聚散。故“氣聚則離明(眼睛)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

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

97、名詞解釋物各自生

正確答案:中國西晉玄學家郭象的一個重要觀點。語出《莊子齊物論注》意思

是說,沒有造物主,萬物都是自生自長的。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首先提出了

“萬物自生”的觀點,晉代裴^著《崇有論》,反對玄學貴無論“有生于無”

的觀點,也提出了的說法。郭象“物各自生”的觀點,在反對造物主這一點

上,包含有王充、裴^講的“自生”的意義,但又有根本的不同。王充講“萬

物自生”是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然而然產(chǎn)生。裴^的“自生”說,也承認

物與物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轉(zhuǎn)化的關系。而郭象的“自生”說,則在否定無

生有的同時否定有生有,片面地強調(diào)萬物各自無聯(lián)系地、孤立地、突然地“自

生”,他稱之為“獨化”。因此,郭象的“物各自生”說帶有嚴重的偶然論的

神秘主義色彩。

98、名詞解釋四法界

正確答案:(禪宗)華嚴宗四法界學說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

事無礙法界。法界就是個本體,本體與現(xiàn)象不可分。法界重重無盡,互相關

聯(lián),互相輝映。

99、名詞解釋明哲保身

正確答案:語出《詩經(jīng)?大雅?烝民》,《中庸》亦引用之,說明君子尊德性而

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王艮說:“明哲者,良知也。明

哲保身者,良知良能也?!泵髡芗戳贾髡鼙I頌槿诵牧贾厝惑w現(xiàn)。身

不僅為身體之身,更進一步為真實生命,明哲保身即“內(nèi)不失己”。王艮以格

物安身為基礎,認為只有保身才能保家、保國保天下。要保身則必須愛人、敬

人、不惡人、不慢人。王艮認為不但要保身,還要安心,實際上只有安心才能

安身,安心比安身更根本。明哲即良知,明哲保身為人心良知之必然體現(xiàn)。身

不僅為身體之身,更進一步為真實生命,明哲保身即“內(nèi)不失己”。

100、名詞解釋人副天數(shù)

正確答案:《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數(shù)》,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論,主

張“人副天數(shù)”,及“人副天數(shù)”為基礎的“三綱五?!保^“王道之三

綱,可求之于天”他關于天的結構與陰陽五行的關系的論述,都是為了證明

“人副天數(shù)”進而闡釋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學宗旨。既然“人劇天

數(shù)”,“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為必會在“天”上得到

反應,天人譴告由此而來。但天之譴告主要是因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導致國

家失措的負面戒懼論道。

101、名詞解釋三類八識

正確答案:唯識宗把意識分為三大類八種識。第一類為阿賴耶識,第二類為末

那識,第三類為了別境識。所謂了別境識,指能分辨對象的識,共有六種:

眼、耳、鼻、舌、身、意。前五種指視聽嗅味觸五種感覺,第六種意識指知覺

和思維活動。這六種識引起的對象稱為六塵或六境:色、聲、香、味、觸、

法。所謂末那識,即為第七種識,起作用在恒審思量,執(zhí)著于我,產(chǎn)生我癡、

我見、我慢、我愛四大煩惱。這種識計較有我,也可說是自我意識。阿賴耶

識,為第八種識。它藏有世界上一切法的種子,此識最為重要,又稱作根本

識。其中藏有種子分兩大類: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前者生出世間諸法,使人

生死輪回不止。后者生出出世間諸法,是成佛的種子。阿賴耶識還藏有共相種

子和不共相種子。唯識宗認為,這八種識興起時,各有自己的見分和相分,并

且三大類識之間互相影響和依賴,但最后都得依賴于阿賴耶識。

102、名詞解釋質(zhì)測

正確答案:方以智用語,與通襄相對。《物理小識?自序》:“物有其牧,實考

究之,大而會元,小而草木蠡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zhì)

測。”認為質(zhì)測以實際事物的通理為對象,“考測天地之家,象數(shù)、律歷、音

聲、醫(yī)藥之說,皆質(zhì)之通者也,皆物理也?!?/p>

103、名詞解釋達生

正確答案:莊子用語,指通曉人生之道?!肚f子?達生》:“達生之情者,不務

生之所無以為。”郭象注:“生之所無以為者,分外物也?!鼻f子認為通達人

生的人不應當超越本分而有所作為。后用以指一種自以為參透人生的消極處世

態(tài)度。

104、名詞解釋天人不相預

正確答案:唐柳宗元用語。預,干涉,意謂天與人互相不干涉。認為天地萬物

“特一氣耳”,“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

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碧炫c人“各不相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