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_第1頁
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_第2頁
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_第3頁
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_第4頁
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文言文閱讀之文化常識(原卷版)

典例導入

(2021?深州長江中學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拓跋儀,秦明王翰之子。容貌甚偉,美須髯,有算略,少能舞劍,騎射絕人。木科幸賀蘭部,侍從出

入。從破諸部,有謀戰(zhàn)功。

太祖將圖慕容垂,遣儀觀釁。垂問儀太祖不自來之意。儀日:“先人以來,世據(jù)北上,東與燕世為兄

弟。儀之奉命,理謂非失。”垂壯其對,因戲曰:“吾威加四海,卿主不自見吾,云何非失?"儀日:“燕

若不修文德,欲以兵威自強,此乃本朝將帥之事,非儀所知也。”及還,報日:“今則未可圖,垂年已暮,

釁將內起,是可計之?!碧嬉詾槿弧?/p>

太祖征衛(wèi)辰,儀出別道,獲衛(wèi)辰尸。太祖大喜,酒封東平公。命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楣楊塞外,

分農(nóng)稼,大得人心。慕容寶之寇五原,儀攝據(jù)朔方,要其還路。、及并州坐儀功務迂曲書令太祖修還住都置

中出行臺超儀守尚書令.以鎮(zhèn)之遠近懷的尋征.儀以.丞才日入麥世祖之初育也,太祖喜,夜召儀入。太祖日:“卿

聞夜噢:,乃不怪懼乎?”儀曰:“臣推誠以事哆下,陛下明察,臣輒自安。忽奉夜詔,怪有之,懼實無也?!?/p>

太祖告以世祖生,儀起拜而歌舞,遂對飲申旦。

先是,上谷候岌、代郡許謙等有名于時,聞儀待士,先就儀。儀并禮之,共談當世之務,成敗要害,

造次備舉。謙等嘆服,相謂日:“平原公有大才不世之略,吾等當附其尾?!?/p>

太祖以儀器望,待之尤重。儀矜功恃寵,遂與宜都公穆崇謀為亂,伏武士伺太祖,欲為逆。崇子遂留

伏士中,聞召,恐發(fā),逾墻告狀,太祖秘而恕之。天賜六年,天文多變,占者云”當有逆臣伏尸流血”。

太祖惡之,頗殺公卿,欲以厭當天災。儀內不自安,單騎遁走。太祖使人追執(zhí)之,遂賜死,葬以廖勺禮。

(節(jié)選自《魏書?列傳?卷三》)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并州平/儀功多/遷尚書令/太祖將還代都/置中山行臺/詔儀守尚書令以鎮(zhèn)之/遠近懷附/尋征儀以丞相

入輔/

B.及并州平/儀功多/遷尚書令/太祖將還/代都置中山行臺/詔儀守尚書令以鎮(zhèn)之/遠近懷附/尋征儀以丞相

入輔/

C.及并州平/儀功多/遷尚書令/太祖將還/代都置中山行臺/詔儀守尚書令/以鎮(zhèn)之遠近懷附/尋征儀以丞相

入輔/

D.及并州平/儀功多/遷尚書令/太祖將還代都/置中山行臺/詔儀守尚書令/以鎮(zhèn)之遠近懷附/尋征儀以丞相

入輔/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祖,作為帝王謚號使用,常見于開國皇帝,因創(chuàng)立基業(yè),功勞甚大,故繼承帝位的子孫尊其為“太祖”。

B.徙,改任官職,多指一般的調職,和“移”“調”“轉”意思相近。文中用在拓跋儀立功后,應有升職

的意思。

C.陛下,對帝王的尊稱。陛下本義是臺階,其兩側是古時帝王衛(wèi)士的戒備之地,后演變?yōu)閷Φ弁醯淖鸱Q。

D.庶人,周代稱國人中的下層為庶人。秦以后,除奴婢外,無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稱庶人。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拓跋儀有勇有謀,深受太祖賞識。他容貌俊美,身材魁偉,武藝高強,超出常人,有謀略,多次跟隨太

祖出征,屢立戰(zhàn)功。

B.拓跋儀睿智果敢,維護國家利益。他出使后燕,面對君主的問難,不卑不亢,據(jù)理力爭。洞察敵國國情,

制定可圖之計。

C.拓跋儀善待士人,擁有雄才大略。他尊重善待來拜訪他的名士,并一起談論當代事務,見解高明,當時

的人們都愿意依附他。

D.拓跋儀恃寵而驕,謀反出逃被賜死。他富有才氣和聲望,深受太祖重視,然而依仗有功而密謀反叛,后

因恐懼出逃被抓后賜死。

4.劃線句子及課內文言文翻譯。

(1)今則未可圖,垂年已暮,釁格內起,是可計之。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知識梳理

一、總結命題特點,探究命題走勢

1.命題方式——基本穩(wěn)定。

(1)命題立意: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實詞中文化意義的能力。

(2)題型:客觀題。

(3)考查形式:從閱讀材料中選取四個能夠體現(xiàn)古代文化的詞語,結合上下文文意,對其相關內容進行解

釋,反映其中蘊含的文化意義,然后要求考生選擇出不正確的一項。

(4)賦分:3分。

2.測點分布一一因料聚焦。

古代文化常識點,其基本分布情況如下:

(1)時間,如上元等。

(2)服飾,如解褐等。

(3)地理區(qū)域和行政區(qū)劃,如契丹、兩京、京師、三晉等。

(4)流派、文體和典籍,如諸子百家、方士、四六之制、《春秋》《三墳》《五典》等。

(5)法令制度,如(商鞅)變法、收考、株連、黑京等。

(6)科舉,如殿試、登進士第、狀元、茂才、保任、主司等。

(7)禮儀,如南面、詣闕、赴闕、頓首、母憂、禮樂等。

(8)稱謂,如字、以字行、謚號、廟號、御名、車駕、陛下、輦下、殿下、姻親、豪右等。

(9)帝王、帝制和宮室,如殷紂、湯武、周公、武王、繆公(秦穆公)、踐祚、詔令、建儲、立嗣、遜位、

嗣位、東宮、太子、居攝、近侍、禁中、中宮、陵寢等。

(10)官署、官職及職事,如吏部、禮部、兵部、有司、教坊司、首相、當軸、前尹、令尹、太守、司農(nóng)、

就國、下車、追比、私祿、致仕、移疾、告老等。

全國卷文言文閱讀文本均取自《二十四史》,而其均為紀傳體史書?;谡Z料的這一特點,皇權更迭、宮室

風云便成為傳主的時代背景,求學之路、為官之途便成為傳主的行事軌跡,衣食住行、人際交往便成為傳

主的常態(tài)生活。為此,測點呈現(xiàn)上述梯形分布格局是必然趨勢,它可以為我們確立備考復習的側重點提供

有益的參考。

二、優(yōu)化備考策略,提升復習效能

古代文化常識的復習備考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為切實提高效能,可實施如下四條策略:

1.搜集一一依綱扣本。

高考考查的76個古代文化常識點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

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端”,即可從課文《伶官傳序》中的“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一句

及其注釋找到解答的依據(jù)。為此,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搜集必須依綱扣本,分門別類地加以摘錄。

2.整理一一串點成線。

對平時積累起來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梳理整合,串點成線,整理出一套序列化的備考資料。如科舉

四級考試線:“院試一一鄉(xiāng)試一一會試一一殿試”,其要素有主試人、通過所獲資格、第一名稱謂等;中央行

政機構“六部”線:“吏部一一戶部一一禮部一一兵部一一刑部一一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職事、長官稱謂

等。

3.識記-化整為零。

在高一、高二階段我們都是采用分散識記的方法,利用早讀和碎片時間對搜集起來的古代文化常識“即學

即記”;那么在高三階段我們就要采用集中識記的方法,將整理出的備考資料切分成一個個條塊,然后有計

劃地對每個條塊集中強化識記,做至IJ“日日清”“條條清”“塊塊清”。

??碱}鏈接

(2021.河北巨鹿中學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其李冬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

封于項,故姓項氏。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

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庇谑琼椓耗私碳?,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秦始皇帝游會稽,

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日:“彼可取而代也?!奔L八尺余,力能扛用,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

矣。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匏鹿。戰(zhàn)少利,陳

馀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拿瓢,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

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

回鹿下煮土余璧甚憨然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

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

將軍,諸侯皆屬焉。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居數(shù)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

王日:“卷半阻山河四寒,地肥饒,可都以霸?!表椡踉唬骸案毁F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說者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表椡趼勚胝f者。

漢五年,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日:

“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自為詩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雌

不逝。雌不逝兮可奈何,虞今虞兮奈若何!”乃自刎于烏江而死。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標點有改動)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縱兵/

B.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縱兵/

C.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

敢縱兵/

D.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莫敢縱兵/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季父是年齡最小的叔父。古時候人們稱弟兄的排行為伯、仲、叔、季。

B.鼎是古代一種烹煮用的器物,多用青銅制成,三足兩耳,形狀上都是圓的。

C.釜甑,釜是古代的一種鍋;甑是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如同現(xiàn)代的蒸鍋。

D.關中是古地名,在今陜西中部一帶。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羽志存高遠,卻兵敗而死。秦始皇東游會稽、渡過浙江時,他認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他在垓下被漢

軍和諸侯兵包圍,之后在烏江自刎而死。

B.項羽出身高貴,卻淺嘗輒止。他的祖父是楚將項燕,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大將并被封于項地;他學書、

學劍、學習兵法都粗疏不精就不學了。

C.項羽善于指揮,卻殘暴嗜殺。巨鹿之戰(zhàn),他“置之死地而后生”,指揮士兵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在新

安城南坑殺秦軍20萬并烹殺勸諫者。

D.項羽富有勇氣,卻兒女情長。救銀鹿時,其他諸侯作壁上觀,唯其敢與強大的秦軍相較;漢軍兵臨城下、

四面楚歌時,他還心系虞姬的安危。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2)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有人勸說項羽居關中的理由是什么?項羽為什么想衣錦還鄉(xiāng)?請簡要說明原因。

鞏固練習

一.(2021.河北石家莊市.辛集中學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留俵張良者,其先韓人也。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

父五世相韓故。

沛公之從雒陽①南出,良引兵從沛公。沛公欲以兵二萬人擊秦嶗下軍,良說日:“秦兵尚強,未可輕。臣聞

其將屠者子,賈豎易動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為五萬人具食,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令

酈食其②持重寶啖秦將。”秦將果畔,欲連和俱西襲咸陽,沛公欲聽之。良目:“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

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迸婀艘鴵羟剀姡笃浦?。遂至咸陽,秦王子嬰降沛公。

漢元年正月,(沛公)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良因說漢王日:“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

以固項王意?!蹦耸沽歼€。行,燒絕棧道。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fā)兵北擊齊。良亡,間行歸漢王。至

下邑,漢王下馬踞鞍而問日:“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良進目:“九江王,蹤布,楚梟將,

與項王有郤;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而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即欲捐之,

捐之此三人,則楚可破也?!比蛔淦瞥?,此三人力也。

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漢四年,韓信破齊而欲自立為齊王,漢王怨。張良說

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其秋,漢王追楚至陽夏南,戰(zhàn)不利而壁固陵,諸侯期不至。良說漢王,漢王

用其計,諸侯皆至。漢六年正月,封功臣。懣很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

萬戶?!绷既眨骸笆汲计鹣纶c上會留此天班里授慳王慳工用臣北豐而時中豈愿封留足矣丕亂當二歹月?!?/p>

乃封張良為留侯。高祖期,后八年卒,學為文成侯。

(選自《史記?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刪節(jié))

(注)①雒陽:洛陽。②酈食其:人名。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B.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C.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D.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侯,古代爵位名,為春秋時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稜T之武退秦師》中晉侯比秦伯低一等。

B.廟號,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

C.崩,古代稱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叫“薨”,稱大夫死叫“卒”,“卒”

后為死亡的通稱。

D.謚,封建時代在人死后根據(jù)其生前事跡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稱為謚或謚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良輕財愛國。韓國破亡之時,張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財來尋求刺客暗殺秦王,為韓國報

仇。

B.張良為人精明。他獻計劉邦,利誘秦朝將領,從而沒費一兵一卒,一舉拿下咸陽。

C.張良足智多謀。敗嶗下秦軍,破項羽疑,薦舉良才,解除危難,為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

D.張良作為謀臣考慮周全。韓信想自立為齊王,惹怒漢王。張良獻計后,漢王派張良前去授予韓信齊王王

印。

4.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2)九江王薪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郤;彭越與齊王田榮反梁地:此兩人可急使。

二.(2021.河北邢臺市?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虞荔,字山披,會稽余姚人也。荔幼聰敏,有志操。年九歲,隨從伯闡候太常陸傕,便問《手學》凡有十

事,荔隨問輒應,無有遺失,倬甚異之。又嘗詣徽士何胤,時太守衡陽王亦造焉,胤言之于王,王欲見荔,

荔辭目:“未有板刺,無容拜謁?!蓖跻岳笥懈呱兄荆畔鄽J重。還郡,即辟為主薄,荔又辭以年小不

就。及長,美風儀,博覽”箝,善屬文。號穆梁西中郎行參軍,尋署法曹外兵參軍。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

館,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館,仍用荔為士林學士。尋為司文郎,遷通直散騎侍郎。時左右之任,

多參權軸,內外機務,互有帶掌,唯荔與顧協(xié)淡然靖退,居于面省,但以文史見知,當時號為清白。初蕩

母.隨荔A魚至于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丕申由建終身蔬食布農(nóng)丕聽音樂里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淡然無營文帝深

器之,常引在左右,朝夕顧訪。荔性沉密,少言論,凡所獻替,莫有見其際者,故不列于后焉。

時荔第二弟寄寓于閩中,依陳寶應,荔每言之輒流涕。文帝哀而謂曰:“我亦有弟在遠,此情甚切,他人

豈知?!蹦穗穼殤蠹?,寶應終不遣。荔因以感疾,帝數(shù)往臨視。令荔將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

乞停城外,文帝不許。乃令住于蘭臺,乘輿再三臨問,手敕中使,相望于道。又以荔蔬食積久,非嬴疾所

堪,乃教目:“能敦布素,乃當為高,卿年事已多,氣力稍減,今給卿魚肉,不得固從所執(zhí)也?!崩蠼K不

從。天嘉二年卒;時年五十九。文帝甚傷惜之,承侍中,謚日德子。及喪柩還鄉(xiāng)里,上親出臨送,當時榮

之。

(選自《陳書?虞荔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初/荔母隨荔入臺卒/于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雖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

/淡然無營/

B.初/荔母隨荔入臺卒/于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雖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

/淡然無營/

C.初/荔母隨荔入臺/卒于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雖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

/淡然無營/

D.初/荔母隨荔入臺/卒于臺內/尋而城陷/情禮不申/由是終身蔬食布衣/不聽音樂/雖任遇隆重/而居止儉素

/淡然無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五經(jīng)》,《詩》〈書》易》《禮》《樂》的合稱。

B.墳籍,也稱墳典,古代典籍。古代有“三墳五典”。

C.釋褐,脫去布衣(平民服裝),換上做官衣服,即做官。

D.贈,給己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以表褒獎。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虞荔學識淵博,獲得稱賞。曾有太常陸傕問虞荔《五經(jīng)》中的事情,虞荔隨問隨答,沒有遺漏,陸傕十

分驚奇。

B.虞荔深得信任,得到器重。虞荔被梁武帝看重,多次升遷官職;后被文帝器重,時常帶在身邊,以備咨

詢。

C.虞荔淡泊名利,很有節(jié)操。在梁武帝身邊時,虞荔不像其他官員一樣參與權力中樞,而是寧靜淡泊,恭

謹退讓。

D.虞荔看重親情,思念成疾。虞荔的二弟依附陳寶應,居住閩中,虞荔向陳寶應索要卻不被答應,因此傷

感成疾。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梁武帝于城西置士林館,荔乃制碑,奏上,帝命勒之于館。

(2)令荔將家口入省,荔以禁中非私居之所,乞停城外,文帝不許。

5.對于衡陽王的召見和任命,虞荔分別是如何回應的?請簡要說明。

三.(2021?沈陽市第二十八中學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許衡,于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世為農(nóng)。幼有異質,七歲入學,問其師目:“讀書何為?"師日:“取科

第耳!”目:“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曰:“兒穎悟不凡,

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彼燹o去,父母強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饑渴,然

遭世亂,且貧無書。既逃難徂徒山,始得《當》王輔嗣說。時兵亂中,衡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嘗暑

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騿栔眨骸胺瞧溆卸≈?,不可也?!比?/p>

日:“世亂,此無主?!比眨骸袄鏌o主,吾心獨無主乎?”居三年,聞亂且定,乃還懷。凡喪祭娶嫁,必

征于禮,以倡其鄉(xiāng)人,學者浸盛。家貧躬耕,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如金石。財有余,即以分諸族人

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

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

提學。秦人新脫于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幸來學??たh皆建學校,民大化之。中統(tǒng)元年,世

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師。阿合馬擅權,勢傾朝野,一時大臣多阿之,衡每與之議,必正言不少讓。俄除左

丞,衡屢入辭免。帝久欲開木學,會衡請罷益力,乃從其請。八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

擇蒙古弟子俾教之。時所選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愛之如予,出入進退,其嚴若君臣。以疾請還懷。

十八年卒,年七十三。懷人無貴賤少長,皆哭于門。四方學士聞訃,皆聚哭。有數(shù)千里來祭哭墓下者。

(節(jié)選自《元史?列傳第四十五》)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商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

家人化之如此

B.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

家人化之如此

C.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

家人化之如此

D.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爛墮地/童子過之亦不睨/視而去/其

家人化之如此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即表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一個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字,用以日常稱呼。

B.《易》是五經(jīng)之一,五經(jīng)是儒家典籍《周易》《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春秋》的合稱。

C.“甲寅”“中統(tǒng)”都是皇帝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

D.“太學”是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有的朝代稱國子監(jiān),主管官為祭酒。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許衡聰明穎悟,與眾不同。七歲上學時,他就表露出對單純讀書做官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年紀稍長,嗜學

若渴,即使在避難中也晝夜勤學不輟。

B.許衡堅持原則,嚴于自律。一次酷暑天外出,別人都摘路邊梨吃,唯有許衡毫無所動;別人的饋贈只要

有一絲一毫不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

C.許衡篤志教育,成績顯著。他任京兆提學期間,各地建起學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他主持太學期

間,要求嚴格,培養(yǎng)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

D.許衡人格高尚,深受愛戴。阿合馬攬政專權,其他大臣阿諛奉承,許衡直言不諱,從不退讓;他因病去

世后,百姓、學者紛紛到他靈前哭拜。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遂辭去,父母強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師。

(2)秦人新脫于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幸來學。

四.(2021?湖北武漢市?漢陽一中高一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題。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嬸夫鄧當。數(shù)歲,鄧當死,張昭薦蒙代當,拜別部司馬。從征黃

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zhàn)。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

禽之。孫權曰:“事之克,由陳就先獲也?!币悦蔀闄M野中邱將。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

關羽結好。后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目:“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后故也。蒙常

有病,乞分士眾還建牛,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

則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彼旆Q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權聞之,

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躺舲中,使白衣?lián)u槽,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

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蒙入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

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

可以鄉(xiāng)里故而廢法,遞垂涕斬之。于是軍中震栗,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率苕,問所不足,疾病者

給醫(yī)藥,饑寒者賜衣糧。會權尋至,羽自知祇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xiāng),眾皆委羽而降,荊州遂定。以蒙

為南郡太中,封孱陵侯,賜錢一億,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fā),權時在公安,

迎置內殿。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感欲數(shù)見其顏色區(qū)恐勞動常穿壁瞳之見4、熊下食烈喜顧在右言笑丕然則喳送

夜丕賽,病中廖,為下愁令,群臣賀畢。后更增篤,權自臨視,命道士于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

卒于內殿。蒙未死時,所得金寶諸賜盡付府藏,救主者命絕之日皆上還,喪事務約。

(節(jié)選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shù)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喑/

夜不能寐

B.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shù)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嗜

夜不能寐

C.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shù)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喑/

夜不能寐

D.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戚/欲數(shù)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喑/

夜不能寐

★2.下列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建業(yè),是南京在東吳時期的名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是當時中國南方的經(jīng)濟、文化、政治、軍事

中心。

B.耆老,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原指六七十歲的老人。后來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稱為“耆老”。

C.孤,與“童子不孤,婦人不孀”中的“孤”語意相似,都有“勢單力薄”的意思。

D.赦令,古代帝王在登基、立太子、打勝仗或者自然災害等情況下以施恩為名發(fā)布的減免罪刑或賦役的命

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呂蒙從征黃祖,勇斬陳就。隨征黃祖,呂蒙統(tǒng)率前鋒部隊,親手斬下陳就頭顱,將士乘勝攻克其城。戰(zhàn)

后論功,孫權認為此戰(zhàn)成功在于蒙斬陳就。

B.呂蒙盡心籌謀,誘敵信之。呂蒙初至陸口,表面廣施恩義,交好關羽;羽討樊城留備兵,呂蒙即與孫權

密謀以治病為名分兵回建業(yè),誘使關羽撤兵。

C.呂蒙白衣渡江,智取南郡。呂蒙伏精兵于大船,著白衣于船工,晝夜兼程,盡俘關羽所設江邊哨所;入

據(jù)南郡,撫慰將士,約法軍中,存恤老者。

D.呂蒙居功不做,克己儉約。南郡之戰(zhàn),呂蒙立功至巨,孫權賞羯豐厚,呂蒙固辭金錢;生前所得金寶諸

賜,令特其死后全部還給朝廷,喪事要簡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2)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5.孫權論及呂蒙,說他“作軍屯營,不失令行禁止”,請結合文本加以說明。

五.(2021?湖南長沙市.雅禮中學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譙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幼孤,與母兄同居。既長,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chǎn)業(yè)。精研卞攀,頗曉天

文: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視;無造次辯論之才,然潛識內敏。建興中,丞相亮領益州牧,命周為

現(xiàn)學多事。亮卒,大將軍蔣琬領刺史,徙為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時后主頗出游觀,增廣聲樂。周諫日:

“昔王莽之敗,豪杰并起,跨州據(jù)郡,欲弄神器,于是賢才智士思望所歸,未必以其勢之廣狹,惟其德之

簿厚也。憂責在身者,不暇盡樂,愿省減所增造,但奉先帝所施,下為子孫節(jié)儉之教?!蓖綖橹猩⒋蠓颉?/p>

時軍旅數(shù)出,百姓調敝,周為《仇國論》,目:“周文養(yǎng)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故智者時可

而后動,數(shù)合而后舉,冽式之師不再戰(zhàn)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也?!焙筮w光祿大夫,位亞九列。周雖不與

政事,以儒行見禮。后主時訪大議,輒據(jù)經(jīng)以對,而后生亦咨問所疑焉。景耀六年冬,魏將鄧艾克江油,

長驅而前。而蜀本謂敵不便至,不作城守調度。群臣會議,計無所出?;蛞詾槭裰c吳,本為和國,宜奔

吳;或以為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奔南。惟周以為:“自古以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今若

入?yún)?,固當臣服。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shù)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熊芥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少稱

隹熟與為大匪辱之勝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

保,恐發(fā)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眾人無以易周之理,遞從。劉氏無虞,一邦蒙賴,周之謀

也。晉室厚件,累下詔所在發(fā)遣周。六年秋,為散騎常侍,疾篤不拜,至冬卒。

(選自《三國志?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B.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C.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D.由此/言之則魏能并吳/吳不能并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2.下列對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經(jīng):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經(jīng)書。其中《詩經(jīng)》因“風”記載各地民歇而被

認為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

B.勸學從事:是地方掌管文教的學官,地位低于典學從事。按漢制,州刺史下設從事若干分管州政,勸學

從事是其中之一。

C.湯武:是歷史上著名的賢明君主商湯和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

赫赫,留名于青史。

D.踐昨:走上昨階主位。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在東,稱昨階,昨階上為主位。文中指晉取代魏國,登

上皇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譙周博學多識,內斂機敏。他精心鉆研儒家經(jīng)典著作,精通天文知識。他雖然沒有隨機而發(fā)的辯論口才,

但是見識深刻高遠,心思機敏迅捷。

B.譙周忠心輔君,敢于進諫。為勸諫后主修養(yǎng)德行,承繼先王遺風,節(jié)儉行事,他舉了王莽失敗后,眾人

奪取貴重寶物而引起天下紛爭的例子。

C.譙周鑒古諷今,善于總結。當時征戰(zhàn)頻仍,譙周作文援引古事,總結歷史,從中得到啟示:不讓百姓疲

敝不堪,審時度勢,才能治理好國家。

D.譙周洞察時局,保全蜀國。當鄧芝長驅直入,蜀國危在旦夕。譙周分析了形勢利弊,主張后主投降。依

靠他的謀劃,劉氏蜀國最終太平無事。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長,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chǎn)業(yè)。

(2)周雖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后主時訪大議,輒據(jù)經(jīng)以對。

六.(2021?遼寧高一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題。

完顏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輦,本姓耶律氏。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

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將渡河去。宗望移書夏人諭以禍福,夏人乃止。賜慎思姓完顏氏,官至儀同三司。

元宜便騎射,善擊球。皇統(tǒng)元年,充護衛(wèi);累遷甌里本群牧使,入為武庫署令,轉符寶郎,海陵篡立,為序

哥時干。天德三年,詔凡賜姓者皆復本姓,元宜復姓耶律氏。歷順義、昭義節(jié)度使,復為兵部尚書、勸農(nóng)

使。

海陵伐宋,以本官領神武軍都總管,以大名路騎兵萬余益之。前鋒渡淮,拔昭關,遇宋兵萬余于柘皋,力

戰(zhàn)卻之。至和州,宋兵十萬來拒,元宜麾軍力戰(zhàn),抵暮而罷。宋人乘夜襲營,元宜擊走之,黎明追及宋兵,

斬首數(shù)萬,以功法銀青光祿大夫。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統(tǒng)制,使元宜領之,督諸軍渡江,佩金牌,賜衣一襲。

建時世宗已即住土還陽軍史多懷去孤漫陵軍令慘急垂欲遁汪眾欲亡歸決計于兀宴。猛安唐括烏野口:“前

阻淮渡,皆成擒矣。比聞遼陽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后舉軍北還?!痹巳眨骸按跸橹林\之?!?/p>

王祥者元宜子,為驍騎副都指揮使,在別軍。元宜使人密召王祥,既至,遂約詰旦衛(wèi)軍番代即行事。元宜

先欺其眾日:“有令,爾輩皆去馬,詰旦渡江?!北娊詰?乃以舉事告之,皆許諾。

十月J木黎明,元宜、王祥與武勝軍都總管徒單守素、猛安唐括烏野、謀克斡盧保、婁薛、溫都長壽等率

眾犯御營。海陵聞亂,以為宋兵奄至,攬衣遽起,箭入帳中,取視之,愕然目:“乃我兵也?!贝髴c山口:

“事急矣,當出避之。"海陵日:“走將安往?!狈饺」阎屑返?。延安少尹納合斡魯補先刃之,手

是猶動,遂縊殺之。驍騎指揮使大磐整兵來救,王祥出語之曰:“無及矣?!贝笈湍酥埂\娛咳寥⌒袪I服

用皆盡,乃取大磐衣巾裹海陵尸,焚之。遂收尚書右丞李通、浙西道副統(tǒng)制郭安國、監(jiān)軍徒單永年、近侍

局使梁琉、副使大慶山,皆殺之。元宜行左領軍副大都督事,使使者殺皇太子光英于南京。大軍北還。

大定二年春,入見,拜御史大夫,詔日:“高楨為御史大夫,號為正直,頗涉煩碎,臣下衣冠不正亦被糾

舉。職事有大于此者,爾宜勉之?!蔽磶祝萜秸抡拢饧絿?。賜玉帶、甲第一區(qū),復賜姓完顏氏。

往泰州路規(guī)措討契丹事,元宜使忠勇校尉李榮招窩斡,窩斡殺榮,詔追贈榮進官四階。五月,上聞元宜將

還,遣使止之。契丹已平、元宜還朝,奏請益諸群牧鎧甲。詔從之,每群牧益二十副。元宜復請益臨潢戍

軍士馬,詔給馬六百匹。久之,罷為東京留守。乞還所賜甲第,上從之,賜以襲衣、吐鶻、廄馬、海東青

鶻。未幾,致仕,薨于家。上聞之,遣使致祭,孵贈甚厚。

元宜子習涅阿補,大定二十五年為符寶祗候,乞依女直人例遷官,上目:“賜姓一時之權宜?!绷盍暷?/p>

補還本姓。

(節(jié)選自《金史卷七十》)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是時/世宗已即位于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眾欲亡歸/決計于元宜。

B.是時世宗已即位于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眾/欲亡歸/決計于元宜。

C.是時/世宗已即位于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眾/欲亡/歸決計于元宜。

D.是時世宗已即位于遼陽/軍中多懷去就/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眾欲亡/歸決計于元宜。

★2.下列對文中加粗和下劃線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兵部尚書屬于六部之中的兵部,兵部尚書之下還有兵部侍郎,是統(tǒng)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

B.遷:改官。有三種情況:一是平調,二是升遷,三是降職。古代常在遷的前后加字加以區(qū)別。如“遷

受”“遷官”“遷進”表示升遷;“遷除”“遷調”“轉遷”說明調職;“遷謫”“遷削”“左遷”常指

降職。

C.乙未為六十干支之一,多用于記錄時間,前一位是甲午,后一位是丙申。論陰陽五行,天干之乙屬陰之

木,地支之未屬陰之土,是為木克土。

D.大定,是金世宗的年號。公元1161年10月28日,金東京留守完顏雍即皇帝位,改元大定。

3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完顏元宜的父親耶律慎思向宗望投降,并告知了西夏國將派軍隊迎接遼國君主的情況。事后皇上賜予慎

思改姓完顏氏,官至儀同三司。

B.海陵王征伐宋國時,元宜帶軍奮戰(zhàn),偷襲宋軍軍營,殺死了宋兵數(shù)萬。憑這個功績,元宜被提升為銀青

光祿大夫。

C.大定二年春,元宜入朝拜見天子,授官御史大夫。不久元宜又官拜平章政事,封為冀國公,被重新賜姓

完顏氏。

D.元宜的兒子習涅阿補,官任符寶祗候。在他任職期間被皇帝賜回耶律姓氏。

3.把劃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元宜先欺其眾曰:“有令,爾輩皆去馬,詰旦渡江?!?/p>

(2)海陵聞亂,以為宋兵奄至,攬衣遽起,箭入帳中,取視之,愕然曰:“乃我兵也?!?/p>

4.文中完顏元宜家族共幾次改變其姓氏,改變的原因是什么?

七.(2021?重慶巴蜀中學高一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陳棱,生長威,廬江襄安人也。祖碩,以漁釣自給。久吼少驍更蔓堇太室為悵內部典告大寶反授譙必則.

陳滅廢于家。高智慧、汪文進反,廬江豪杰亦舉兵相應。?覘舊將,共推為主。覘欲拒之,棱謂覘日:“眾

亂既作,拒之禍且及己,不如偽從,別為后計?!币椚恢?。后潛使棱至柱國李徹所,請為內應。徹上其事,

拜上大將軍、宣州刺史,封譙郡公,詔徹應接之。徹軍未至,謀泄,為其黨所殺,棱以獲免。上以其父冬

故,拜開府,尋領鄉(xiāng)兵。

大業(yè)三年,拜武賁郎將。后與朝請大夫張鎮(zhèn)周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

旅,往往舉軍貿易。接率眾登岸,遣鎮(zhèn)周為先鋒。其主歡斯渴刺兜遣兵拒戰(zhàn),鎮(zhèn)周頻破之。棱進至低沒檀

洞,其小王歡斯老模拒戰(zhàn),棱敗之,斬老模。其日霧雨晦冥,將士皆懼,像刑白馬以祭海神,既而開霽。

分為五軍,啰其都邑,乘勝逐北,至其柵,破之。斬渴刺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shù)千西歸。帝大悅。加

段右毛球木木,鎮(zhèn)周金紫光祿大夫。

遼東之役,以宿衛(wèi)遷左光祿大夫。明年,帝復征遼東,棱為東萊留守。楊玄感反,像擊平黎陽,斬玄感所

署則學元務本。尋奉詔于江南營戰(zhàn)艦。至彭城。賊帥孟讓據(jù)都梁宮,阻淮為固。像潛于下流而濟,至江都,

襲破讓。以功進位光祿大夫,賜爵信安售。

后帝幸江都宮,俄而李子通據(jù)海陵,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帝遣稼擊之,往見比捷,超拜右御衛(wèi)

將軍。復度清江,擊宣城賊。俄而帝以弒崩,宇文化及引軍北上,召段守江都。棱集眾縮素,為煬帝發(fā)喪,

備儀衛(wèi),改葬于吳公臺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論者深義之。稼后為李子通所陷,奔杜伏威,伏威忌而

害之。

節(jié)選自《北史?列傳?卷六十六》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眾亂既作作:興起,發(fā)生

B.分為五軍,理其都邑趣:督促,促使

C.帝遣棱擊之,往見至捷克:戰(zhàn)勝

D.往往季軍貿易詣:前往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嘰舊將,共推為主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碉

B.別為后計視為止,行為遲

C.上以其父之故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D.虜男女數(shù)千而歸子路率爾而對日

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父幌/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曲/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于家/

B.父幌/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曲/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于家/

C.父幌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曲/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于家/

D.父蠅/少驍勇/事章大寶/為帳內部曲/告大寶反/授譙州刺史/陳滅廢于家/

★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字,為成年(男20歲、女15歲)時所取,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對平輩或長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

敬。如《侍坐》中的“子路”“皙”就是“仲由”“曾點”的字。

B.刺史,又稱刺使,職官?!按獭笔菣z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西漢末到東

漢,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

C.侯,是中國古代爵位名,自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周朝的五等爵之一?!稜T之武退秦師》

中的提到的晉侯和秦伯便分屬二等爵和三等爵。

D.光祿大夫,相當于戰(zhàn)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晉以后,皆為加官及

褒贈之官。隋時左右光祿大夫分別為從二品、正二品。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棱聰敏多智,慮事長遠。當其父意欲拒絕擔任造反部隊的主帥時,他勸說父親為了避免禍及自身,可

以暫時假意順從,再做打算。

B.陳棱作戰(zhàn)所向披摩,講求兵略。在流求、黎陽、江都、淮北等戰(zhàn)役中每戰(zhàn)必捷,在江都戰(zhàn)役中,由下游

渡河偷襲,擊敗敵軍。

C.陳棱為臣本分,赤膽忠心。隋煬帝死后,他率眾披孝隆重為其發(fā)喪,將隋煬帝改葬在吳公臺下,親執(zhí)哭

喪棒,一路悲痛慷慨而行。

D.陳棱功勛卓著,屢受嘉獎。因戰(zhàn)功由右光祿大夫累升為光祿大夫、右御衛(wèi)將軍等職,并被賜為信安候。

但終為奸臣所陷,結局悲慘。

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后潛使棱至柱國李徹所,請為內應。徹上其事,拜上大將軍、宣州刺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