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_第1頁
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_第2頁
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_第3頁
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_第4頁
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典音樂入門者必看古典音樂體裁與體裁的各種形式何謂“體裁”?一般而言,體裁可以理解成是各種不同的音樂的分類,交響曲、幻想曲、歌劇等等是不同的音樂作品類別。從最高層次上進行音樂分類,可以劃分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1、在聲樂類別中之可以再分出以下常見的體裁:大型體裁:歌劇、清唱劇、康塔塔、彌撒曲、安魂曲等; 小型體裁:歌曲,包括民歌、宗教歌曲、諷刺歌曲、革命歌曲、藝術歌曲、流行歌曲等等。2、在器樂中可以劃分出以下常見體裁:大型器樂。主要有交響曲、交響詩、交響序曲、交響組曲、交響音畫等等;奏鳴曲、協(xié)奏曲、室內樂。小型的器樂體裁:賦格曲、變奏曲、回旋曲、夜曲、托卡塔、諧謔曲、即興曲、狂想曲等等。音樂欣賞的相關知識、聲樂的各個聲部根據人的嗓音條件依據音域和音色可以分為女高音、 女中音和女低音,以及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上面這些聲部可以獨唱,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組合,組成重唱合唱的不同類型。如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重唱可以是一種音色的,如男聲重唱、女聲重唱,也可以是男女聲混合重唱。合唱是由多個聲部混合而成。合唱分為男聲合唱、女聲合唱,以及混聲合唱。2、器樂的各個聲部管弦樂隊一般分為弦樂組、木管樂器組、銅管樂器組和打擊樂組。弦樂組常常分成四個聲部,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組成。木管樂器組通常也是分為四個聲部, 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和大管擔任, 每一件樂器各兩支,即所謂的雙管編制。 銅管樂器組常用的樂器是小號、圓號和長號。打擊樂,在管弦樂隊中打擊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是通過敲擊發(fā)出不同的聲響來渲染氣氛的。西洋管弦樂隊中的打擊樂類型很多, 從制作材料上有金屬的、 木質的和革制的;從發(fā)音來看,有固定音高的與沒有固定音高的。3、常見的各種曲式曲式即音樂作品的結構樣式。音樂總是在特定的曲式中陳述的,常見的曲式有如下一些:樂段,這是完整音樂陳述的最小單位, 相當于文字語言陳述中以句號作為一個完整單位一樣。二部曲式,由兩個樂段構成,形成 AB結構。三部曲式,這是在音樂中最常見的曲式,它形成一種 ABA的結構樣式。變奏曲式,這是一種非常古老, 但有持久生命力的音樂形式, 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陳述一段主題,然后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各種各樣的裝飾性變化?;匦?,回旋曲式的基本結構為 ABACADA 。這種曲式的特點是, 有一個不變的主要主題 A,被稱為疊部,在疊部間不斷出現(xiàn)對比性的插部( BCD等)與之對比。 奏鳴曲式,這是最復雜的一種曲式, 總的框架仍然是三部性, 但由于其內部的復雜性, 常常可以表現(xiàn)一些內涵比較深刻內容。西方音樂歷史發(fā)展簡況以下只是粗略地捋出一條線索,供讀者們在音樂欣賞時有一種歷史的對照。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西方音樂的歷史與西方所有的文化歷史一樣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臘羅馬。 古希臘羅馬也可以認為是西方音樂的搖籃。但是古希臘羅馬的音樂我們今天知之甚少,大概的情況是那個時代的音樂很簡單,單聲部,基本屬于一種民間藝術。古希臘羅馬音樂最發(fā)達的是它的音樂理論,它對歷史后來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理論上。中世紀大約從公元 5世紀,西方音樂進入中世紀時期,這個時期一直持續(xù)到 14世紀,這是西方音樂歷史中最長的時段。中世紀音樂主要是基督教宗教音樂,世俗的民間音樂不被重視。這個時期廣泛傳播的音樂是教堂禮拜歌唱的圣詠、 贊美詩。中世紀后期,音樂有比較大的發(fā)展,12世紀左右,復調產生,記譜法和唱名法出現(xiàn),音樂開始在教堂之外的世俗環(huán)境逐漸得到發(fā)展。文藝復興時期15-16世紀這兩百年在西方音樂歷史上屬于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主要是聲樂復調,尤其是無伴奏的多聲部歌唱是這一時期音樂的主要風格樣式。 文藝復興是一個聲樂的時代,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純凈、樸實,對西方音樂的后來發(fā)展影響很大。巴羅克時期巴羅克時期大約是從 1600到1750年?!鞍吐蹇恕庇械褡痢⒀b飾的含義,從建筑和美術行業(yè)引申到音樂。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歌劇這樣一種重要體裁的誕生, 與歌劇一起出現(xiàn)的還有清唱劇、 康塔塔等這些大型的聲樂體裁。 巴洛克時期的另一重要變化是器樂的崛起。這一時期器樂的重要體裁有協(xié)奏曲、奏鳴曲、組曲等,在巴洛克晚期產生了西方音樂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批作曲家,如巴赫、亨德爾、維瓦爾迪等等。古典主義時期世紀下半葉以后西方音樂進入一個成熟時期。古典時期最重要的成果是器樂的交響曲、奏鳴曲、室內樂等。著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是與古典時代音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是古典時代最重要的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進入19世紀社會思潮開始變得主觀,追求個性,音樂中往往回蕩著一種夸張的激情,這就進入了音樂的浪漫主義時代。浪漫主義音樂奉行音樂與音樂之外的事物發(fā)生關系,因此所謂的“標題音樂”風行一時,音樂與文學、戲劇、美術,甚至哲學、宗教發(fā)生關系。19世紀音樂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西歐之外的所謂“民族樂派”興起,俄羅斯、捷克、芬蘭等地區(qū)音樂暫露頭角。20世紀現(xiàn)代音樂.20世紀音樂風向大轉,出現(xiàn)反傳統(tǒng)動向?,F(xiàn)代音樂的重要流派有前期的印象主義、表現(xiàn)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50年代以后的非常激進的先鋒派音樂??傮w上來看,西方現(xiàn)代音樂與傳統(tǒng)的音樂觀念有很大差別,在現(xiàn)代音樂中人們習慣的優(yōu)美的旋律、協(xié)和的和聲、穩(wěn)定的節(jié)奏似乎都發(fā)生了改變,特別是先鋒派音樂,以試驗性、探索性為動力,音樂概念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欣賞音樂中注意的問題.怎樣聆聽音樂?這是一個比較難以回答的問題。音樂與文學、戲劇、詩歌、繪畫很不相同,它是一種聽覺的藝術,并且是一種非概念化理解的藝術。在人的感受中,視覺的和概念的理解事物相對容易一些,或者說人們更加習慣于在一種具象化的對象中來接受事物,由于這個原因人們對音樂常常感到疏遠和比較模糊。美國著名作曲家艾倫·科普蘭在談到怎樣欣賞音樂時提到三種聆聽音樂的方式,或聆聽音樂的三個階段,即美感階段、表達階段和純音樂階段。所謂“美感階段”就是僅僅憑借音樂本身的感染力,無意識地沉浸在“好聽”的音樂中??破仗m認為僅僅這種純感性的聆聽雖然在音樂聆聽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全部。所謂“表達階段”也即尋求音樂表現(xiàn)內容的階段。按照科普蘭的這種意見,一個音樂欣賞者(特別是初學者)在聆聽音樂中也不妨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盡量去理解音符之外的一些含義。但這種含義絕不是精確的,更不是唯一的,你這樣理解并不一定別人也這樣理解。第三種聆聽方式是“純音樂方式”。所謂純音樂的方式是一種更“內行”的聆聽方式,即聽者應該主動地去傾聽構成音樂的材料和形式,聆聽音樂的構成,注意旋律、節(jié)奏、和聲和曲式,追蹤作曲家的思路??破仗m認為理想的欣賞音樂的方式是既能超脫于音樂,同時又能評品音樂,既有非常好的音樂悟性,也有深厚的音樂知識才能達到對音樂的真正理解。“古典”(Classic)一詞源自拉丁文,原是典范、即奉古希臘(或羅馬)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人們有時把嚴肅音樂或藝術性音樂統(tǒng)統(tǒng)稱為古典音樂,以同所謂“流行”音樂或娛樂性音樂相區(qū)別?!肮诺洹钡倪@一廣義解釋,把歷史時期和風格全然撇開,因此,本來是屬于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例如,巴赫、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稱為古典音樂。音樂史上的古典時期基本上是屬于器樂的,絕大多數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樂的體裁與形式,聲樂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于同大主教決裂的莫扎特,雖然在歌劇方面卓有貢獻,他的器樂作品也是大量的。至于貝多芬,他純粹是一位器樂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為此他有時也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義的規(guī)范化確立了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協(xié)奏曲和交響曲等多樂章體裁和快板樂章奏鳴曲形式。古典風格作品中節(jié)奏與配器色彩靈活善變,而不是整樂章劃一不變;古典作品中所有聲部、甚至于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親自寫出和標明,而不是留給演奏者演奏時即興處理。至于感情的表達,古典作品由于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克制、沉著,而不是狂熱的傾訴——從這方面著眼,巴羅克風格全然不同于古典主義,它反而更接近于后來的浪漫主義的精神。西方古典音樂是西方文明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樂作品浩如煙海,而在我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樂難于欣賞,成為一種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實,古典音樂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片段,在我們生活中為人們所喜聞樂見霍夫曼曾說,“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富浪漫主義——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義的藝術,因為它的唯一主題就是無限物。音樂向人類揭示了未知的王國,在這個世界中,人類拋棄所有明確的感情,沉浸在無法表達的渴望中。 ”在歐洲藝術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前一個時期包括十八世紀最后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紀的前幾十年;另一個時期在法國大革命引起的社會和政治變動的影響下,于十九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中形成。當時的浪漫主義真可為無孔不入,在文學界,建筑界,藝術界等各個領域中都涌現(xiàn)了一大批杰出的浪漫主義者。在浪漫主義時期,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鋼琴也進行了改進,其自身采用了鑄鐵結構,琴弦也加粗了,這種鋼琴能獲得更濃厚和更輝煌的音樂,跟現(xiàn)在的鋼琴開始接近。接下來,我用一個事實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李斯特的時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還因為這個時代為他提供了能產生不同效果的鋼琴,這種鋼琴在較早的時期是找不到。但這種比較我們只能在音樂文獻中找到,在現(xiàn)實社會中已很難找到。十九世紀的鋼琴小品大師有奧地利的舒柏特、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國的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以及他們的同代人——在發(fā)掘鋼琴技術上的可能性與戲劇性方面顯示了無窮無盡的獨創(chuàng)性。總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現(xiàn),作曲家就會認為樂曲的大小不是藝術批評的標準,一首優(yōu)美的,精心的創(chuàng)作的小型樂曲也能和一部交響樂相媲美。一首完美的詩本身就是很完美的, 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象力。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造者將歌詞與音樂結合得非常成功, 正是由于這些音樂作品,有許多抒情詩才能得以幸存下來。歌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類。在分節(jié)歌形式(strophicform)中,詩的每一段或每一節(jié)都重復同樣的旋律。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見的結構。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講述一個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見到愛人時的歡樂,第三段姑娘的父親粗暴地將他們分離,第四段姑娘悲傷地死去,所有這些都用相同的曲調演唱。另一種形式德國人稱作“du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創(chuàng)作的”,就是說作曲過程貫穿全曲,沒有整段的反復。還有一種中間的形式,它將分節(jié)歌中的反復和全創(chuàng)作歌曲的自由結合在一起,有兩、三段重復同樣的旋律,然后在需要時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來說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膾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這種結構的精彩范例。盡管在各個時期(代)歌曲都處于顯著的地位,但現(xiàn)在通過很多歐洲音樂文獻記載知道藝術歌曲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藝術歌曲是在十九世紀初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舒柏特和他的后繼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這種結合獲得了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以致這種新風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詞:Lied,聞名勝古跡歐洲。藝術歌曲隨著抒情詩的興起而繁榮。抒情詩的興起是德國浪漫主義出現(xiàn)的標志,藝術歌曲使浪漫主義時期將音樂和詩歌結合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 它包括溫柔的情感或戲劇性的民謠風格。藝術歌曲中最常采用的主題是愛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暫易逝的幸福。鋼琴在十九世紀作為普通樂器出現(xiàn)在歐洲,使浪漫主義藝術歌曲能夠獲得成功。鋼琴的伴奏把詩中的形象變?yōu)橐魳返男蜗?。人聲和鋼琴共同?chuàng)造出了富于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這種形式對于業(yè)余愛好者和藝術家同樣結合,也同樣適合于在家庭里和音樂廳里演唱。在短時間內,藝術歌曲就獲得了極大的普及,并對世界藝術做出了永久性的貢獻。標題音樂是帶有文字或圖畫聯(lián)想的器樂作品,這些聯(lián)想的內容由樂曲的標題或說明性的注釋來提示的?!皹祟}”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當時那個年代里,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lián)系。這種意識促使用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于詩歌和繪畫,并且使他們的作品涉及到當時的道德和政治問題。還促使他們以一種新的方法來探討絕對音樂(純音樂)的形式。關標題音樂在歌劇院中獲得了最初的推動力。序曲作為歌?。ɑ驊騽。┑囊?,是單樂章令人興奮的管弦樂曲。有許多歌劇序曲后來獲得了像音樂會樂曲一樣的普及,因而獨立出來。這樣便為一種歌劇沒有關系的新式序曲開辟了道路。標題音樂中有一種是為戲劇寫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組在幕間及重要場景演奏的樂曲組成,這就是配樂。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這類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音畫法(tonepainting),性格化和劇場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樂作品,通常被改編成組曲。其中一些流傳得非常廣泛。例如,德國著名作曲家大師門德爾松為《仲夏夜之夢》所寫的音樂就是這類音樂作品中的典范。隨著十九世紀時間的推移,一種大型的管弦樂形式就越來越需要了,這種形式在浪漫主義時代將起的作用就像交響樂在古典時期起的作用一樣。到十九世紀中葉,交響詩的創(chuàng)造邁出了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響詩是十九世紀在大型器樂形式上做出一個有獨創(chuàng)性的貢獻。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這個詞。他的《前奏曲》是此音樂中最出名的范例。交響詩是為管弦樂隊而作的單樂章標題音樂作品,它通過段落之間的對比而發(fā)展詩意,使人聯(lián)想起某種情景,或造成一種情緒。交響詩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別稱:音詩。交響詩與音樂會序曲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音樂會序曲一般保留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的構思,而交響詩在形式上則自由得多。交響詩的形式是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單樂章樂曲準備的“畫布”??傊豁懺娫谡麄€十九世紀后半葉中,成為標題管弦音樂的最精致的形式。最后介紹標題音樂進入到絕對音樂的神圣領土——交響樂中。作曲家一方面盡力保留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時又賦予它以文學內容。這樣就出現(xiàn)了標題交響樂。著名的作品有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三部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哈羅德在意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民族主義者和民族藝術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義者以一種更自覺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傳統(tǒng)。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政治條件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fā)展,使之達到了在浪漫主義運動成為決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為自由的斗爭造成民族關系的緊張,使民族情緒上漲,這種情感在音樂中找到了理想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作曲家用許多方式表現(xiàn)他們的民族主義。一些作曲家以他們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為音樂的基礎,如肖邦以他的瑪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間傳說或以農民生活為基礎寫作戲劇性的作品,例如韋柏寫的德國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斯美搭納寫的捷克民族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 ,同樣,還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寫的俄羅斯神話歌劇和芭蕾舞劇。還有一些作曲家寫作交響詩和歌劇,歌頌民族英雄的功績,歷史事件或祖國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就是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納的音樂戲劇對德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頌揚,特別提到的是《尼伯龍的指環(huán)》(歌特式搖滾的先驅),這個劇本是以齊格菲的生死為中心題材的龐大史詩,它也是一個代表作。民族主義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樂與民族詩人或戲劇家的詩句結合起來, 舒柏特為歌德的詩歌譜曲即屬此類,還有格里格為易卜生的《皮爾·金特》所作的配樂,及柴可夫斯基的為普希金的戲劇為基礎的歌劇。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還激發(fā)了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和穆索爾斯基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這種時期,民族主義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負以激動人心的方式表達出來,像威爾第在意大利為統(tǒng)一而奮斗時所作的那樣,或是西貝柳斯在芬蘭于十九世紀末為反抗俄國統(tǒng)治者而斗爭時所做的那樣。民族主義音樂的政治含義觸動了統(tǒng)治者。威爾第的歌劇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適合奧地利檢查官的心意。芬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要求獨立時,西貝柳斯那帶有令人振奮的號角聲的音詩《芬蘭頌》被沙皇禁演。民族主義為歐洲音樂的語匯中增加了極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風格。由于把對祖國的熱愛注入到音樂中去,民族主義使作曲家能夠表達出千百萬人民的心愿??傊褡逡庾R滲透到十九世紀歐洲精神的各個方面。沒有民族意識,浪漫主義運動是難以想橡的。在音樂、繪畫和文學中的異國情調顯現(xiàn)出遙遠國度里別致的氣氛和色彩。不同說,浪漫主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種傾向。在十九世紀,異國情調首先表現(xiàn)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溫暖和色彩,其次表現(xiàn)在西方追求東方那神話般的景象。前者推動德國、法國和俄國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轉而表現(xiàn)由意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靈感。在這類眾多作品中,有俄羅斯作曲家的幾個著名作品:格林卡的兩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隨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主題隨想曲》、德國貢獻出門德爾松的《意大利交響曲》、沃爾夫的《意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致意大利》、法國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門》也是這一領域中的杰作。俄羅斯民族樂派使東方的魅力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由于俄羅斯帝國與波斯接壤,這種異國情調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 亞洲神話般的背景滲透進俄羅斯的音樂。里姻斯基一科薩科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舍赫拉查達》及其歌劇《薩特闊》,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和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伊波利托夫一伊萬諾夫的《高加索素描》,這些都屬于東方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還風行于全球。一些法國和意大利的作曲家也采用異國情調: 如圣一桑的《參孫與達麗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馬斯奈的《泰伊思》,威爾第的《阿伊達》,以及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和《圖蘭多特》 。懂得欣賞西方古典音樂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賞,即滿足于音樂的直覺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音樂旋律優(yōu)美動聽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給人以力量,振奮精神。你認為是好的聲音、好的音樂不必考慮其他的內涵。如果有一套較好音響,你就更愛聽,聽得輕松聽得舒服,時間長了你就很快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再一進步就是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就是通過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加以了解分析,節(jié)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jié)奏是音樂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規(guī)律的重復進行,基本的節(jié)奏所表現(xiàn)的音樂風格我們應該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現(xiàn)抒情、優(yōu)美,圓舞(快三)表活潑,進行曲表現(xiàn)有力量等;旋律也稱曲調,高低起伏的音樂按一定的節(jié)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思想一定要跟著旋律走,基本的感覺一定要找到,如水平進行時表現(xiàn)的是柔和和優(yōu)美、寧靜、級進和跳進時就是主題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現(xiàn)激烈轉為平靜;和聲也稱和弦的運用,一般歐洲古典音樂都是多聲部的音樂,如果說旋律是橫向進行,和聲就是縱向進行的,如此以來,音樂就豐滿起來,也有了氣勢;音樂力度、速度等這些要素我們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音樂常識得以掌握,歐洲古典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織體是十分規(guī)范嚴謹的,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體驗理解,再加自興趣進入歐洲的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是不難實現(xiàn)的。欣賞歐洲古典音樂最高層次是理智的欣賞,也就是說不僅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還能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民族特征、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等作出分析和評價。要想達到這個層次,我們必須了解欣賞歐洲古典音樂的三元素,即創(chuàng)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創(chuàng)作;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歐洲古典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般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巴赫也稱音樂之父,亨德爾也稱清唱劇大師;意大利的維瓦爾弟等,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旋律優(yōu)美、柔和。第二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這個時期的音樂特征主題鮮明、有一定的沖突性。第三個時期是浪費主義和民族樂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爾、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這個時期的音樂背景比較復雜,作曲形式多樣化,音樂表現(xiàn)有些委婉、抽象,且有號召力,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第四個時期是近代主義樂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萊文斯基、格什溫、馬勒等,作品特征和聲配器豐富,旋律性不太強,內涵深,有的還帶有爵士風味,這個時期的作品較難理解;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據自身的文化層次對音樂的理解,音樂不同于其它學科,它反映的東西是比較模糊的,也比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場景時,可以想象一群長著翅膀如少女在寧靜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現(xiàn),也可想象一群天鵝在湖面上輕輕地、慢慢地游蕩??傊l(fā)揮自己的想象,將三元素有機聯(lián)系起來,多聽著名作品,感覺是美的東西就去欣賞、去思考,就會進入歐洲古典音樂欣賞最高層次。說到歐洲古典音樂,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宗教音樂!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于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后的音樂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1450年,歐洲音樂開始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wěn)定,教廷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 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fā)展與人們的新思想, 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tǒng)的大小調式逐漸形成!歐洲到了 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fā)展的時期 ——巴洛克時期,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巴赫,亨德爾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來。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后,也就是在 1750年巴赫逝世后,歐洲復調后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xiàn)了三位音樂大師:“樂圣”貝多芬,“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海頓!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后,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xiàn)手法!如當時的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xiàn),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xiàn)了一些以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民族樂派的偉大作曲家~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xiàn)了以德彪西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xiàn)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在浪漫主義后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fā)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后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tǒng)作曲法發(fā)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xiàn)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斯特拉文斯基,他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采用多調性,為以后的傳統(tǒng)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fā)明了十二音序列,之后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xiàn),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zhàn)之后,科技更加發(fā)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xiàn)了電子音樂,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后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注: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xiàn)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中世紀時期(MedievalPeriod)(1450年前)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于兩種禮拜儀式:一是彌撒,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圣事,主要以詩篇為主。推薦:GREGORIANCHANT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xiàn)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樂帶有顯見的特性:華麗、復雜、藻飾、扭曲,著重于超現(xiàn)實和雄偉宏奇,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說文藝復興時代(以及后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xiàn),那么巴洛克時代(及后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figuredbass)都產生于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調式消逝,大小調音階系統(tǒng)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節(jié)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小節(jié)線。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為奏鳴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l)(約公元1750—1820)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xié)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于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 對自然景物的表現(xiàn)也愈加突出, 創(chuàng)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 19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音樂體裁上出現(xiàn)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 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諧謔曲,幻想曲與無詞歌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 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磨坊少女》;蕭邦夜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xié)奏曲、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xié)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西班牙交響曲》;拉威爾鋼琴協(xié)奏曲G大調。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欽奈拉》、《彼得洛??ā?,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科普蘭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贊美歌——(Anthen)以管風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贊美詩發(fā)展而來。取《圣經》或其他教會文字為歌詞。在基督教會中舉行奉賢儀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獨唱的,稱為“獨唱贊美歌”;無獨唱的,稱為“合唱贊美歌”。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贊美歌相當于舊教中的經文歌。音樂史上寫贊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賽爾、韓德爾、韋斯利等。詠嘆調——(Arj)以器樂伴奏的獨唱曲或二重唱。出現(xiàn)于十七世紀初,是歌劇、清唱劇、康塔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是聲樂部分加入難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結構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與劇情的關系,而單純致力于音樂上的獨立發(fā)揮。在聲樂作品中常以宣敘調表明情節(jié),詠嘆調繼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發(fā)情感,展現(xiàn)其演唱水準。巴赫、韓德爾、莫扎特等人的詠嘆調則是聲樂曲目中的珍品。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歷來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 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古典作曲家在寫作小夜曲時,總是設法創(chuàng)造這種氣氛。十八世紀用于晚會的小型樂隊的作品。和聲(Harmoy)不同高度的音樂同時發(fā)聲, 稱之和聲。和聲學的研究對象為: 和弦的結構、和弦的連接法則、和弦在樂曲上的功能屬性。和聲學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弦(Chord)和聲的結構單位。在自然音階的和聲體系中,和弦由音階上各音連續(xù)三度疊置而成。三音疊置,既成三和弦;四音疊置,成七和弦;五音疊置,成九和弦。如 C大調的主三和弦,由 C、E、G三音組成;其屬七和弦,由 G、B、D、F四音組成。贊美詩(Hymn英)基督教頌贊上帝的詩歌。均為教會中名家所作,它與《圣經》中的《詩篇》和《雅歌》有別。天主教贊美詩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節(jié)而曲調相同。現(xiàn)今保存的最早的贊美詩是出自米蘭大主教安布羅斯(

340-397)和基督教神學家奧古斯?。?/p>

354-430)之手,名為《贊美頌》。一般的贊美詩皆作于五至十世紀。馬丁·路德創(chuàng)新教,改贊美詩歌詞為德文,用四聲部合唱。十八世紀初,傳入英國。今英國通行的贊美詩集有 《牛津贊美詩集》 等。奏鳴曲式(SonataForm)是歐洲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各種大型樂器體裁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大多數交響樂的第一樂章都運用“奏鳴曲式”寫成,其結構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現(xiàn)兩個性質不同的曲調,稱為“主部主題”(又稱“第一主題”)及“副部主題”(又稱“第二主題”)兩個主題之間富于對比性,如一個是雄壯的,另一個則是溫柔的;一個是悲傷的另一個則是歡樂的;一個是粗獷、有力的,另一個則是優(yōu)美、抒情的等等。它們有各種樂器重復地敘述,加強聽者對主題的印象。副部主題的調性與主部主題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調的近關系調上或上下三度的關系調上。2.展開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題材料有密切關系,但可以作較大的調性轉移及音形變化,好比一場動人的戲,音樂的力量在這里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樂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這一部分。3.再現(xiàn)部:“再現(xiàn)”就是回到“呈示部”開始的音樂形象,它綜合了前面主題對比與沖突,得到結論。再這里,副部與主部均在同一主調上出現(xiàn)。小步舞曲(Minuet):一種起源于西歐民間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國宮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繪許多禮儀上的動態(tài),風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紀常用于古鋼琴組曲和管弦樂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紀出,小步舞曲曾構成交響曲、奏鳴套曲的第三樂章,后又被諧謔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為單獨的器樂曲,大多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聲部寫成,故稱“三聲中部”,并沿襲至今??邓–antata) “康塔塔”來自意大利語“歌唱”一詞,即歌唱的曲子。以詠嘆調、宣敘調、二重唱和合唱組成,是一種為聲樂家們、合唱隊和樂器演奏家們的表演,以詩體故事為基礎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為主用于獨唱或數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羅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驅。 十八世紀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 但不一定包含獨唱,以樂隊伴奏,內容往往偏重于抒情,類似小型清唱劇?;匦?RondoForm)樂曲形式之一。起源于歐洲民間的輪舞:一圈人跳舞、唱歌,先有集體合唱(群舞),所唱的即是基本主題(稱“主部”),接著是獨唱(獨舞),這部分由舞者輪流擔任,音樂特色各不相同(稱“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回旋曲的主部至少需出現(xiàn)三次,它的結構式為:A+B+A+C+A回旋曲式適宜表現(xiàn)活躍歡騰的情景,故奏鳴曲、重奏曲、交響曲、協(xié)奏曲等需以熱烈氣氛結束時,常用之于末樂章,如莫扎特《A大調奏鳴曲》的第三樂章《土耳其進行曲》就是一個回旋曲式的樂章。變奏曲式 變奏曲式(VariationForm) 樂曲形式之一,又稱“主題與變奏”,它在音樂作品中廣泛被運用。其原則為: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題”,然后繼以一系列的主題變形 (變奏)使主題得到多方面的發(fā)展。其結構為:主題 -變奏1-變奏2-變奏3。變奏曲的主題可以取自民間音樂, 可用作曲者本人舊作的片段, 也可選取他人作品。 變奏次數不定,少則三、四次,多則數十次。變奏的方式也不一定,可以改變旋律,可以變更和聲,也可變換節(jié)奏、調式、調性及織體等。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變奏手法最為常見。華彩樂段(Cadenza)音樂術語。原指意大利正歌劇中詠嘆調末尾處由獨唱者即興發(fā)揮的段落。后來在協(xié)奏曲樂章的末尾處也常用此種段落, 通常樂隊暫停演奏, 由獨奏者充分發(fā)揮其表演技巧和樂器性能。這部分的演奏較自由, 難度也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 華彩樂段最初由獨奏者即興創(chuàng)作, 后來作曲者也開始寫作。 如莫扎特、貝多芬為自己的協(xié)奏曲寫了一些華彩樂段,自門德爾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寫華彩樂段, 成為作品中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華彩樂段曲式(FormMusical)樂曲的結構形式。曲調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各種段落,根據這些段落形成的規(guī)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主要曲式的類型大體可分 1.復調曲式:如賦格曲(段)、各種卡農等;2.主調曲式:如一部曲式、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復二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回旋曲式以及自由曲式等等??裣肭?狂想曲(Rhapsody)一種技術艱深具有史詩性的器樂曲。原為古希臘時期,由流浪藝人歌唱的民間敘事詩片段,十九世紀初形成器樂曲體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間曲調,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爾的《西班牙狂想曲》等。交響曲(sinfonia)實際含義要廣的多。最早不過是指器樂曲,巴赫就曾用過此稱。后來又指歌劇、康塔塔組曲的前奏曲或序曲。亞歷山德羅·斯卡拉帝及其他作曲家的歌劇前面的所謂“意大利交響曲”包括三個小樂章(快 -慢-快),這種布局對古典的形成起一定作用。進行曲 進行曲(macrh)主要指行軍中所用的音樂。有些歌劇也采用進行曲來為舞臺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戲劇配樂中也有進行曲,例如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聲樂套曲(Liederspiel)在利德盛期確定下來的一種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過其內容和音樂風格而相互聯(lián)系。詼諧曲(scherzo,意)一譯“諧謔曲”。器樂曲??焖?,三拍子,節(jié)奏強烈,有驚奇、幻想等特點。舒伯特、布魯克納等人都有優(yōu)秀的詼諧曲作品。十七、十八世紀時還流行一種聲樂詼諧曲。印象派(Imperessionism)十九世紀后期至二十世界初期活躍于法國的藝術流派之一。德彪西開創(chuàng)了音樂上的印象派。題材常取自詩情話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陳述,以色彩代替力度。著意于表達感覺中的主觀印象,并大量運用變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階等。印象樂派后起者有拉威爾、杜卡、魯塞爾、迪利厄斯、萊斯庇基等。古典時期 古典時期(calssic period) 通常指西方音樂史上巴赫到貝多芬前的一段時期(即十八世紀)。另一說自十八世紀后期至十九世紀初, 即維也納古典樂派活動的時期為古典時期。清唱?。╫ratorio)大型聲樂曲。以宗教事跡或史詩為題材,由獨唱、合唱與管弦樂隊組成,在音樂廳或教堂內演奏,而不用布景、服裝及身段表演。但最早(十六世紀中期)的清唱劇亦用布景與服裝。清唱劇多由宣敘曲、詠嘆調和合唱組成,而無對白和舞蹈??邓c清唱劇很相似,但其篇幅較小。輕歌?。↙ight opera)原意為小型的歌劇,始于十九世紀,是一種含有序曲、歌曲、對白、舞蹈等的戲劇,其中音樂只起一種襯托氣氛的作用。十九世紀,以寫輕歌劇著稱的作曲家有奧芬巴赫、約翰·施特勞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紀,輕歌劇又常稱為“音樂喜劇”(musicalcomedy)古典曲式(classicforms )西方音樂史上古典時期通用的曲式。如變奏曲、組曲、奏鳴曲等幾種曲式。交響詩是一種自由形式的單樂章的標題交響音樂, 它的前身是音樂會序曲。 交響詩在構思上,或體現(xiàn)一個哲學思想, 或體現(xiàn)一種詩的意境, 或和一定的文學題材相聯(lián)系。 交響詩創(chuàng)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創(chuàng)始者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攻略】古典初級發(fā)燒友必讀如果你愛上了古典音樂,想較為系統(tǒng)地購買一批CD收藏及欣賞,如何入手才是捷徑呢?如今是商品空前豐富、供大于求的時代,跑進唱片行,只見各種牌號、各種價格的古典音樂CD琳瑯滿目,令人有無所適從之感。如果瞎買一氣,很可能將來后悔。筆者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向剛開始收集古典音樂的朋友們做如下建議:第一步,著手建立基礎曲目 CD庫不要單憑雜志書刊的零碎推薦無系統(tǒng)地亂買一氣。所謂基礎曲目,也就是歷來最受歡迎、音樂廳演出次數最多、灌錄CD次數也最多的那些經典曲目,如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的交響曲、4大小提琴協(xié)奏曲、10大鋼琴協(xié)奏曲、歌劇“茶花女”、“卡門”,等等等等。這些最經典的曲目還是喜歡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必備的,即使你現(xiàn)在覺得不喜歡某位作曲家,但他最偉大的作品還是應該收藏的。即使您覺得沒必要收藏,很有可能,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心智的成熟,你終究還是會愛上他!在這里需要補充的是,不要盲目的輕易購買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并不熟悉這個作品的作者,指揮及演奏的情況下,因為這樣很有可能你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它根本就不適合你,而且更慘的是它絲毫沒有收藏的價值。建立基礎曲目庫時,我的建議歸納成一句話就是:買大牌唱片公司的“廉價雙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覆蓋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蓋巴洛克、文藝復興,古典過渡時期、晚期浪漫派時期、民族樂派,經典歌劇等等古典音樂的各個發(fā)展時期的各種風格。所謂“廉價雙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價系列CD,如德國唱片(DG)的雙子星系列、荷蘭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兩張,只賣一張正版CD的價錢,它們之所以便宜,一是因為里面的錄音都是已出版過的老版本,版權費相對較低,所以廠商的利潤比較容易滿足;二是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不同,往往老是錄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別是一些經過時間考驗被證明是優(yōu)秀的經典版本,出現(xiàn)在“廉價雙片系列”中時,尤其值得購買收藏,比化大錢買新近的錄音合算得多。上面提到的各個大牌唱片公司的 “廉價雙片系列”大致來說水準都是很高的,指揮家、演奏家和樂隊也大多為名家,保險系數很高,說得再詳細一些的話,DG的特色是德、奧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繹幾乎都是德、奧學派的演奏家、指揮家和樂隊,但總的來說 DG的錄音素質不算超群。荷蘭菲利浦的DUO系列錄音水準超卓,音色精美、氣氛親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編制的室內樂,幾乎張張都夠得上精品。室內樂愛好者應該多關注 DUO系列。DECCA的特長是大場面的音樂以及歌劇,其 60年代的錄音有音效杰出而聞名,喜歡大型交響樂和歌劇的朋友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 DoubleDecca上。EMI的錄音效果比較中庸,多半是溫暖厚實的風格,F(xiàn)orte系列里寶貝很多,演繹、曲目都比較經典,雖然價格比其他公司的“廉價雙片系列”貴一些,但還是物有所值。最廉價的拿索斯 CD要專門說說許多樂迷、特別是部分資深樂迷對拿索斯CD一向存在某種偏見,認為演奏家和樂團都沒有什么名氣,錄音也參差不齊,還不如買大牌公司的廉價雙片。我也同意這些顧慮不無道理,但總的來說,拿索斯近年來的錄音地素質是越來越好了,凡是1992年后制作的較新的錄音,水準許基本可以放心,很少敗數,尤其是小編制的作品,精品不少,大編制的大型交響音樂相對來說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可以參考英國權威性的《企鵝唱片指南》里的評價,凡被評為三星級的,一般都不會失望。至于演奏家,大家要知道,拿索斯CD之所以便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依靠尚未出名,但水準優(yōu)良的演奏家和樂團。他們的要價比大牌明星低得多,但很多時候藝術水準并不在大腕之下。很多崇拜大腕明星的樂迷只聽大腕的表演,還沒有聽,明星效應已經先入為主地對他做了“大師的演奏一定精彩”的心理暗示,結果即使大師發(fā)揮得不好,他也會肓目叫好。如果撇開心理暗示,不帶任何偏見地去聽一些拿索斯CD的精彩演繹,我們應當承認,拿索斯里確實有不少好東西!買拿索斯CD系列前一定要搞一本拿索斯的 CD目錄,因為里面很詳細地注明了每張CD獲得的評價和獎項。這些信息是選擇購片的重要指南和參考。畢竟在精品為主的群體范圍之內也會存在著一些不為人所爽之處。建立基本曲目庫時,還要特別當心那些包裝很花哨歷數萬千精品于一身的所謂“精選集”(BestofXXXX)。不是說這種“精選集”不能買,而是要注意鑒別。很多精選集 CD里的曲子確實很經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個樂章,有的甚至一個樂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張曲目似乎很多、 似乎內容很豐富的大雜燴。這種斷章取義式的“精選集”我不建議買,因為幾乎可以肯定你將來會后悔、會把它丟在一邊。即使有自己很喜歡的曲子, 為了那一倆首曲子來花一大筆資金也是投資過大,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得不償失。古典音樂的欣賞是講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聽的一段)拼湊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濃縮,很適合“初聽者”,但初聽者肯定是要成長的,肯定是要成熟起來的,不會永遠停留在對古典音樂不求甚解的初級階段上。一旦初聽者成熟起來,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聽整部作品。那時,這些七拼八湊的“精選集”就失去了價值,只能被打入冷宮了,豈不浪費很得?倒不如一開始就買比較完整的“精選集”,這樣,這張CD將來還是有價值,還是有欣賞的機會。所以我推薦大家購買的,是那些收集完整曲目的“精選集”。菲利浦DUO系列這點做得很好,里面有很多BestofXXXX的CD收的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選曲非常精密,反映出唱片制作人的水準,值得稱許。第二步,也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縮小范圍。在古典音樂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接觸到古典音樂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東西,同時也會對很多一流的樂隊、指揮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個有心人,聽的同時作些心得記錄,并參考一些介紹音樂家和音樂史的輔助書籍讀物,不必是很艱深的專業(yè)讀物,只要淺顯的入門書籍即可,就會在建立基本曲目庫的過程中逐漸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藝術家們的演奏特色,以便從中選擇你所喜歡的作品及演繹,避免你所不喜愛的。一本筆者十分推薦的經典讀物是已故的楊民望編著的《世界名曲欣賞》 (上海音樂出牌社)。慢慢地,你就會把古典音樂從17世紀到20世紀的發(fā)展線條串起來:從洋溢著勃勃生機的復調風格占主導地位的巴洛克時期(巴赫、亨德爾),到淳樸典雅的早期古典時期(海頓、莫扎特),到開辟出一個新天地的樂圣貝多芬,再到優(yōu)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時期(舒曼、李斯特),發(fā)展到19世紀末的鋪張絢麗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納、布魯克納和馬勒)與回復古典幾格的勃拉姆斯之間的兩大陣營的對峙你不可能喜歡所有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盡快從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這樣,以后的購片和欣賞就可以大大縮小范圍。慢慢地,你還會知道,樂團的風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國樂團的風格是厚重、沉穩(wěn)、大氣,善于表現(xiàn)德、奧經典曲目,法國樂團和意大利樂團風格比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說“浪漫”一些,美國樂團豪放粗獷,偏向熱烈外向,不如歐洲頂尖樂團細膩、講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頓交響樂團)。慢慢地,你還會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魯米歐等小提琴大師音色和演繹差別,魚賓斯擔、里赫特、塞爾金、肯普夫、布倫德爾們的鋼琴藝術的不同 。雖說欣賞古典音樂是欣賞作品本身,從道理上講演奏家應該是次要的,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演奏家的魅力歷來一直是吸引樂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時候,樂迷們、特別是有經驗的資深樂迷們,不僅要聽作品,還對演奏家特別地講究。近年來,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紛紛來國內演出,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兩地的音樂廳,已留下了帕爾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鄭京和、夏利、迪圖瓦等指揮名家的足跡。當這些大牌演奏明星來訪舉辦音樂會時, 你說是沖著演奏曲目而去聽的樂迷多,還是沖著演奏家而去的樂迷多呢?隨著對音樂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漸漸提高,你還會懂得一個道理;沒有一樂團、一個指揮家、一個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現(xiàn)所有的古典音樂。每個音樂家、每支樂團都有自己的特長——魯賓斯擔彈奏的肖邦遠比他的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時期的作品好于他拉古典樂派、欣賞傅聰的鋼琴藝術基本上只能聽莫扎特和肖邦、美國作曲家的作品最好還是聽美國樂隊演奏等等。知道了這些,你在挑選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繹版本的時候,就會比較容易找出演繹較好的版本。當然,諸如《企鵝 CD指南》之類的讀物在這個方面也是很有指導意義的。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礎上,有目的性地選購“由你所喜愛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愛的作曲家的作品”。到了這時,購買CD應該已經成為一種方向性很明確的行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庫”時那么盲目。因為你對古典音樂作品、古典音樂演奏家都已經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合乎自己口味、什么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誰適合演奏誰的作品。就以我自己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別喜歡海菲茨、來爾斯坦、格魯米歐等幾位早已作古的前輩大師,所以就有選擇性地買他們各自最擅長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繹的勃拉姆斯、維尼亞夫斯基、格拉祖諾夫、格魯米歐拉的莫扎特、巴赫、貝多芬、米爾斯擔表演的古典樂派作品等等。注意一點,我不推薦買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魯米歐全集”等,除非你錢多得用不掉,或者對某位演奏家的已達到狂熱的程度。原因很簡單:沒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錄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繹,必然包括一些“雞肋”。最后希望初入古典音樂殿堂大門的朋友們能從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購買唱片的時候能夠少走彎路,祝大家永浴在古典音樂的長河中!交響曲:貝多芬:《命運》、《田園》、第七交響曲、《合唱》柴可伕斯基: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舒伯特:第六交響曲《未完成》《偉大》莫札特: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第二十九交響曲馬勒:《巨人》第五交響曲德沃夏克:第八交響曲第九《自新大陸》弗蘭克:小調交響曲門德爾松:第三《意大利》珀洛克菲列夫:《古典交響曲》里姆斯基.科薩科伕:《安塔爾》交響曲克林尼科伕:第一交響曲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第三交響曲《萊茵》格的馮克:《鄉(xiāng)村婚禮》交響曲比才:C大調交響曲拉赫瑪尼諾伕:第二交響曲佈魯克納:第四交響曲《浪漫》鮑儸丁:第二交響曲西貝柳斯:第二交響曲伯廖玆:《幻想》交響曲第二樂章海頓:第八十八交響曲(建議把最后樂章與舒伯特第六交響曲比較去 聼。)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這可是對聽覺的挑戰(zhàn))協(xié)奏曲:鋼琴協(xié)奏曲:拉赫瑪尼諾伕: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C小調格利戈: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舒曼:A小調鋼琴協(xié)奏曲貝多芬: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鋼琴協(xié)奏曲(K467)A大調第二十三鋼琴協(xié)奏曲(K488)勃拉姆斯:D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降下B大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李斯特:降下E大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降下A大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門德爾松:C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D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肖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F小調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格式溫:F調鋼琴協(xié)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門德爾松: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佈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查科伕斯基: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貝多芬: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勃拉姆斯: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二重奏協(xié)奏曲維尼亞伕斯基: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拉儸:西班牙交響曲帕格尼尼:大調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巴赫:小調雙小提琴協(xié)奏曲維瓦爾第:小調第六小提琴協(xié)奏曲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四季》小提琴協(xié)奏曲大提琴協(xié)奏曲:德沃夏克: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圣桑:小調第一大提琴協(xié)奏曲舒曼: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其他:海頓:降下B大調小號協(xié)奏曲莫札特: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xié)奏曲A大調黑管協(xié)奏曲四首圓號協(xié)奏曲馮.韋伯:F小調黑管協(xié)奏曲儸德里格:“ 阿蘭胡斯”吉他協(xié)奏曲卡斯太爾諾沃——泰岱斯科:吉他協(xié)奏曲最值得聽的交響樂===============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 :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七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合唱》。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悲愴》。舒伯特(FranzSchubert):第六交響曲,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第九交響曲《偉大》。莫扎特(WolfgangAmad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