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_第1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_第2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_第3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_第4頁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詩詞之下篇7.《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作者:岑參(唐代邊塞詩人代表)原文: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參考譯文:勉強地想要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卻沒有像王弘那樣的人把酒送來。我在遠方憐惜那長安故園中的菊花,(它們)大概只能孤獨地依傍著戰(zhàn)場開放了。難點注解: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送酒: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故園:詩人長期居住于長安,故以長安為故園。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創(chuàng)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重陽節(jié)。當時長安尚未被收復,仍陷于安史叛軍之手。岑參隨軍駐守在鳳翔(今屬陜西)。重陽節(jié)有登高、飲酒、賞菊的習俗,詩人卻在戰(zhàn)亂中行軍,心情沉重。詩中既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更寄托了對國事的憂慮和對和平的渴望。8.《夜上受降城聞笛》作者:李益(唐代詩人,以邊塞詩著稱)原文: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參考譯文: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如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寒冷如霜。不知何處吹響了凄涼的蘆笛,引得戍邊的將士們一整夜都在眺望故鄉(xiāng)。難點注解:受降城:唐高宗時方所筑,有東、中、西三城,此指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回樂烽:烽火臺名,在西受降城附近。蘆管:即蘆笛,一種樂器。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李益邊塞詩的代表作。唐代中期,邊塞戰(zhàn)爭頻繁,將士長期戍邊,生活艱苦,思鄉(xiāng)情切。詩人夜登受降城,感受到邊地的荒寒和凄涼,又聽到幽怨的笛聲,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抒寫戍邊將士思鄉(xiāng)愁情的名作。9.《秋詞(其一)》作者:劉禹錫(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參考譯文:自古以來,文人墨客每到秋天就悲嘆寂寞蕭條,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的早晨。你看那秋日晴空中,一只白鶴推開云層直沖而上,立刻將我的詩情也引到了那碧藍的天空。難點注解:寂寥:寂靜,空曠。排云:推開云層。碧霄:青天。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時所作。永貞革新失敗后,劉禹錫仕途受挫,但他并沒有消沉下去。這首詩一反傳統(tǒng)秋詩的悲涼情調,以奔放的熱情和生動的畫面,贊美了秋日的開闊明麗,抒發(fā)了樂觀豁達、奮發(fā)向上的豪邁情懷。10.《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隱(唐代晚期著名詩人,字義山)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參考譯文:你問我何時歸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漲滿了秋天的池塘。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鄉(xiāng),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著燭花一邊傾談,再來追述今晚在巴山夜雨中我對你的思念。難點注解:寄北:寄給北方的人。詩人當時在巴蜀(四川),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巴山:泛指四川東部的山。何當:什么時候能夠。卻話:回頭說起,追述。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李商隱身居異鄉(xiāng)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詩中通過重復“巴山夜雨”,將現(xiàn)實的孤寂與環(huán)境,與未來團聚時回憶此刻的溫馨想象交織在一起,時空交錯,表達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和不能歸家的無奈。11.《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作者:陸游(南宋愛國詩人,號放翁)原文: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參考譯文:我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涼的村莊里,并不為自己感到悲哀,心中還想著替國家守衛(wèi)邊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聽著那風雨交加的聲音,(那聲音)恍然間化作了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踏過冰封河流的征戰(zhàn)場景,進入了我的夢境。難點注解:僵臥:直挺挺地躺著,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戍輪臺:戍守邊疆。輪臺,在今新疆境內,漢代曾在此駐兵屯守,這里借指北方邊疆。夜闌:夜深。鐵馬: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冰河:冰封的河流。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68歲,閑居在山陰老家。盡管年老體衰,境遇困頓,但詩人收復中原的信念卻堅定不移。一場驟起的風雨觸發(fā)了他的情思,在夢中實現(xiàn)了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愿望,深刻反映了詩人的愛國熱忱。12.《潼關》作者:譚嗣同(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原文: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參考譯文:自古以來,高高的云朵就簇擁著這座潼關古城,蕭瑟的秋風似乎吹散了嘚嘚的馬蹄聲。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還嫌受到約束,山脈一進入潼關便再也不知道什么是平坦了。難點注解:潼關:關隘名,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形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終古:久遠,自古以來。簇:簇擁,圍繞。束:約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詩是譚嗣同十四歲時(18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