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復(fù)習講義)-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1頁
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復(fù)習講義)-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2頁
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復(fù)習講義)-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3頁
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復(fù)習講義)-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4頁
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復(fù)習講義)-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北京專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7講文言文翻譯實戰(zhàn)(講義)

目錄

01考情解碼?命題預(yù)警2

02體系構(gòu)建■思維可視..........................................................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堅..........................................................

重考點一保留原則5

考點二補全原則............................................................7

考點三去除原則..............................................................9

考點四調(diào)整原則.............................................................13

考點五替換原則.............................................................15

難考點八揣度原則18

04真題溯源?考向感知........................................................20

01

考情解碼-命題預(yù)警

年份設(shè)題類型試題分布

2025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北京卷8

202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北京卷8

20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北京卷8

2022年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北京卷8

2021年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北京卷8

考情解碼:文言文翻譯作為北京高考語文試卷中的關(guān)鍵板塊,著重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虛詞、句式

的理解掌握,以及語言轉(zhuǎn)換與綜合運用能力。近五年北京高考文言文翻譯在選材、分值、題型等方面既有

延續(xù)性,又有一定變化,反映出高考對學(xué)生文言文素養(yǎng)考查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趨勢。近五年文言文選材涵蓋史

傳文、論說文、散文等多種體裁。所選文本時代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先秦時期如《左傳》《國語》等經(jīng)

典著作片段,蘊含豐富古代政治、文化信息,幫助學(xué)生了解早期中華文明;秦漢至唐宋明清各階段文本均

有涉及,呈現(xiàn)不同時代社會風貌、思想潮流。如漢代選段反映大一統(tǒng)王朝政治經(jīng)濟狀況,唐宋散文體現(xiàn)當

時文學(xué)創(chuàng)作風格與文人精神世界,使學(xué)生在翻譯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與發(fā)展演變,增強文化

自信。

命題預(yù)警:

①選材方向:延續(xù)經(jīng)典與小眾結(jié)合趨勢,或從《左傳》《漢書》《后漢書》等經(jīng)典史籍選取片段,展

現(xiàn)歷史事件與人物風采,也可能挖掘如《世說新語》別傳、明清小品文等小眾但具特色文本,考查學(xué)生對

不同風格文言的適應(yīng)力。體裁上,論說文、史傳文、雜記文仍是主流。

②實詞方面,“愛”“安”“被”“倍”“本”等常見實詞的一詞多義,以及古今異義詞如“犧牲”

“交通”“妻子”等持續(xù)考查。虛詞中,“之”“其”“而”“以”“于”等高頻虛詞在不同語境下的

意義和用法,如“之”作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其”表揣測語氣等。

③綜合能力考查趨勢:注重對學(xué)生文言文綜合能力考查,將翻譯與閱讀理解、分析鑒賞等能力融合。

如要求學(xué)生在翻譯基礎(chǔ)上,分析句子在文中作用、體現(xiàn)的人物情感或觀點等,復(fù)習時不能孤立練習翻譯,

要全面提升文言文閱讀素養(yǎng),通過練習綜合性題目,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能力。

④題型變化預(yù)測:句子翻譯題難度或微調(diào),所選句子實詞、虛詞、句式復(fù)雜度有調(diào)整,更強調(diào)對文意

準確理解與流暢表達。

02

體系構(gòu)建-思維可視

國號:漢、g

峪:a豳

瑋額

焰好就武

靚:大守、墻

廣播:周戡至鐘

麻省略物鮑-[辨

、祠鼾蒯

^夫板翳也(ir夫")

對象無數(shù)虛郵>《H?:貶睡燎天刪之)

■一蜩:予麒&海(M之)

,熊熊用貶有T有雕

對象:倒裝句式0^—擾卻道:極于長勺T于長勺也

〈題造既幗說一鄴糊力;牙

/-古今異文:走T跑

?.敕徽詞0(詞類酬:軍恪司)一韓

、■倒脖:蚤T早

,醺撕:r乘奔颯‘中"羿鋒飛奔的馬"

赫諾法新r籍吏民"中籍名項譯"配

'鼬曲:?坦日郵王飛T為W

03

核心突破?靶向攻堅

文言文翻譯方法總結(jié)

一、通讀原文,整體把握

拿到文言文,不要急于逐字逐句翻譯,應(yīng)先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體裁、背景和作者意圖。若為史傳

文,明確人物關(guān)系和主要事跡;若是論說文,把握作者觀點和論證邏輯。對文章整體理解有助于在翻譯具

體句子時,結(jié)合語境確定字詞準確含義和句子邏輯關(guān)系,避免孤立翻譯導(dǎo)致誤解。

二、落實字詞,字字對譯

(-)實詞翻譯

L一詞多義:根據(jù)上下文和語法結(jié)構(gòu),確定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具體義項。如“沛公軍霸上”中,“軍”結(jié)

合語境和語法,應(yīng)譯為“駐軍、駐扎”。

2.古今異義:注意古今詞義變化,避免用現(xiàn)代漢語詞義去理解古義。像“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

李”古義為“出使的人”,而非現(xiàn)代的“出行所帶物品”。

3.詞類活用:識別名詞作動詞、形容詞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準確翻譯其特殊含義。如“項伯

殺人,臣活之”,“活”是使動用法,譯為“使……活”。

(二)虛詞翻譯

熟悉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根據(jù)其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準確翻譯。如“之”作助詞時,可能是主謂

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表修飾、表賓語前置等,要結(jié)合語境判斷;“其”作語氣詞時,可能表揣測、反問、

祈使等語氣,需準確把握。

三、調(diào)整句式,符合規(guī)范

對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省略句等,要按照現(xiàn)代漢

語語法規(guī)則進行調(diào)整。判斷句翻譯時要體現(xiàn)判斷語氣;被動句翻譯出被動含義;倒裝句調(diào)整語序;省略句

補充省略成分,使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定語后置句,應(yīng)翻

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

四、保留替換,靈活處理

(一)保留專有名詞

人名、地名、官名、年號、國號、器物名等專有名詞,翻譯時直接保留,不必翻譯。如“司馬遷”“長安”

“太尉”“貞觀”等。

(二)替換古今異義詞

將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詞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相應(yīng)詞語,使譯文通俗易懂。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

子”替換為“妻子兒女”,“絕境”替換為“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五、檢查潤色,確保準確

翻譯完成后,要通讀譯文,檢查是否準確傳達原文意思,有無漏譯、錯譯,語句是否通順流暢。對不通順

的地方進行潤色調(diào)整,使譯文在忠實原文的基礎(chǔ)上,表達自然流暢。

重考點一保留原則?

保留原則是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對文言文中無需翻譯或翻譯后會損害原意的特定詞匯、結(jié)構(gòu)予以直接

保留,使其在譯文中保持原文形式。

1.專有名詞(人名、地名、官職、年號等)

人名:

?文言例:“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保ā蛾惿媸兰摇罚?/p>

>保留翻譯:“陳勝是陽城人,字涉。”(“陳勝”“陽城”作為人名、地名,直接保留。)

官職/機構(gòu)名:

?文言例:“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保ā冻鰩煴怼罚?/p>

?保留翻譯:“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侍中”“侍郎”為

古代官職,現(xiàn)代無對應(yīng)概念,直接保留。)

年號/朝代名:

?文言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保ā对狸枠怯洝罚?/p>

?保留翻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到巴陵郡做太守?!保ā皯c歷”為北宋年號,“巴陵郡”

為地名,均保留。)

2.古今意義相同的實詞與基本虛詞

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等):

?文言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陋室銘》)

>保留翻譯:“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山”“高”“仙”“名”等詞古今含義基本

一致,直接保留。)

基本虛詞(部分介詞、連詞):

?文言例:“學(xué)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A保留翻譯:”學(xué)習并且按時溫習它,不也很愉快嗎?"(“而”表并列,“之”作代詞,保留其語法

功能。)

3.文化特有的概念與術(shù)語

禮儀制度詞:

?文言例:“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保留翻譯:“于是在朝堂上設(shè)置九賓的禮節(jié)。”(“九賓”為古代外交最高禮儀,現(xiàn)代無對應(yīng)詞,保留

原文并加注釋說明。)

器物/建筑名:

?文言例:“鼎鐺玉石,金塊珠礫?!保ā栋⒎繉m賦》)

?保留翻譯:“把寶鼎當作鐵鍋,把美玉當作石頭,把金子當作土塊,把珍珠當作沙礫。”(“鼎”“鐺”

“玉石”等器物名保留,通過上下文語境解釋功能。)

哲學(xué)/宗教術(shù)語:

?文言例:“道可道,非常道?!保ā兜赖陆?jīng)》)

A保留翻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第一個“道”為哲學(xué)概念,保

留原文以體現(xiàn)其抽象內(nèi)涵。)

4.固定格式與習慣表達

謙敬辭:

?文言例:“君惠吊臣,又重有命?!保ā蹲髠鳌罚?/p>

?保留翻譯:“您惠臨慰問我,又加上命令?!保ā熬薄俺肌睘橹t敬稱謂,保留以體現(xiàn)對話禮儀。)

成語/典故:

?文言例:“吾入關(guān),秋毫不敢有所近?!保ā而欓T宴》)

>保留翻譯:“我進入關(guān)中,一絲一毫的財物都不敢據(jù)為己有?!保ā扒锖痢睘槌烧Z化表達,保留其比喻

義。)

?命Q?

寸《編題【例1】翻譯下面的句子。

十月朔,楊嗣昌誓師襄陽,檄蜀軍受節(jié)度。

【答案】十月初一,楊嗣昌在襄陽誓師,發(fā)布檄文命令蜀軍接受他的指揮調(diào)度。

【解析】保留詞語:十月、楊嗣昌、襄陽、蜀軍

關(guān)鍵詞語:朔、檄、節(jié)度

關(guān)鍵句式:“楊嗣昌誓師(于)襄陽”(狀語后置句、省略句),“檄(命)蜀軍受(其)節(jié)度”(省略句)

編題【例2】翻譯下面的句子。

貞觀中,太宗幸洛陽宮,敕房玄齡、杜如晦議三省改制。

【答案】貞觀年間,唐太宗駕臨洛陽宮,敕令房玄齡、杜如晦商議三省制度改革事宜。

【解析】文化專詞系統(tǒng)保留:貞觀(年號,非譯“貞正觀察”)

太宗(帝王廟號,非譯“偉大祖先”)

洛陽宮(宮殿名,勿增譯為“洛陽的宮殿”)

房玄齡/杜如晦(人名,字形不可改動)

三?。ㄌ拼僦啤爸袝?門下/尚書省”,禁用“三個省”)

.考點二補全原則.

補全原則是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將原文中因語法習慣、表達簡潔等原因省略的句子成分(如主語、謂

語、賓語、介詞等),根據(jù)語境和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補充完整的翻譯準則。

(一)主語省略的補全

現(xiàn)象解析:文言文中主語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現(xiàn)象普遍,翻譯時需根據(jù)上下文明確主語。

承前省例:

原文:(愚公)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叩石墾壤,(子孫)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譯文:愚公于是率領(lǐng)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愚公鑿石頭挖泥土,子孫們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補全邏輯:通過“率子孫”判斷首句主語為愚公,后兩句分別承前省略主語,需按人物關(guān)系補全。

蒙后省例: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有什么對我的國家有利嗎?”

補全邏輯:后句“王曰”提示前句主語為孟子,屬于蒙后省略。

(二)謂語省略的補全

現(xiàn)象解析:文言文中為避免重復(fù),常省略謂語動詞,翻譯時需補充合適動詞。

典型案例:

原文: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曹劌論戰(zhàn)》)

譯文:第一次擊鼓振作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耗盡了。

補全要點:補充省略的謂語“鼓”(擊鼓)和主語“氣”(士氣),使動作過程完整。

(三)賓語省略的補全

現(xiàn)象解析:包括動詞賓語省略和介詞賓語省略,需根據(jù)語境確定省略內(nèi)容。

動詞賓語省略例:

原文: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之)斗卮酒。(《鴻門宴》)

譯文:項王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就給了他一大杯酒。

補全依據(jù):“與”后省略賓語“之”(指壯士樊噲),需補充以明確動作對象。

介詞賓語省略例:

原文: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譯文: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事!

補全邏輯:介詞“與”后省略賓語“之”(指項伯),補充后體現(xiàn)對話對象。

(四)介詞省略的補全

現(xiàn)象解析:文言文中“于”“以”等介詞常省略,翻譯時需補全以體現(xiàn)語法關(guān)系。

介詞“于”省略例:

原文:后數(shù)日驛至,果震(于)隴西。(《張衡傳》)

譯文:幾天后驛站的使者到了,果然在隴西發(fā)生了地震。

補全要點:補充介詞“于”,明確“隴西”為地震發(fā)生的地點。

介詞“以"省略例:

原文: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促織》)

譯文:又用雞來試驗蟋蟀,果然像成名說的那樣。

補全邏輯:補充介詞“以",說明“雞”是試驗的工具。

(五)分句間邏輯關(guān)系的補全

現(xiàn)象解析:文言文常省略因果、轉(zhuǎn)折等邏輯連接詞,需根據(jù)語義補充。

典型案例:

原文:(因為)水淺而舟大也,(所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逍遙游》)

譯文: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所以倒一杯水在堂前的洼地,那么只能用小草做船。

補全要點:補充“因為"''所以",凸顯前后句的因果關(guān)系。

Q命Q?

【例題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非必有爵賞勸乎其前

這并不一定是因為有官爵俸祿在前面勉勵他們

B.皆好古而無術(shù)

都是喜好古制卻沒有掌握方法

C.如此而欲望其遷善遠罪

像這樣讓他們產(chǎn)生追求善行而遠離罪惡的愿望

D.擇其近于人情者而先之

選擇其中與人情相近的先做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讓他們產(chǎn)生追求善行而遠離罪惡的愿望”錯誤。“欲望”,希望;“其”,指代民眾;“遷善遠罪”,追求善行

而遠離罪惡。正確句意:像這樣卻希望他們追求善行而遠離罪惡。

編題【例題4】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堯之仁不屈一夫之所守:難道是堯帝的仁德不能改變一個人的操守。

B.非謂其爵之而不降:并非說他們被授予爵位不低頭(接受)。

C.環(huán)康衢而處者皆以自隱而無顯:居住在康衢周圍的人都因為隱匿而沒有被傳揚。

D.或不能不見色于豆羹:或許不能不看到豆羹的顏色。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見色”,指顯露在臉色上。句意:或許不能不在面對一碗豆羹時顯露貪欲之色。

?考點三去除原則.

去除原則是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將原文中因文言語法習慣、修辭需要或表達風格而存在,但在現(xiàn)代漢

語中無實際意義或無需保留的成分予以刪除的翻譯準則。

(一)文言虛詞的去除

現(xiàn)象解析:部分文言虛詞僅起語法作用或語氣作用,現(xiàn)代漢語中無對應(yīng)詞匯,需刪除。

1.結(jié)構(gòu)助詞的去除

之字的典型案例:

原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譯文: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

去除邏輯:“之”在此處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際意義,翻譯時刪除。

其他示例:

“鵬之徙于南冥也”(《逍遙游》)中“之”取消句子獨立性

“蚓無爪牙之利”(《勸學(xué)》)中“之”為定語后置標志詞,均無需翻譯。

2.語氣助詞的去除

句首語氣詞:

原文: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譯文: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

去除要點:“夫”為發(fā)語詞,無實際意義,刪除后不影響語義。

其他例詞:蓋、唯、噫等,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中“蓋”可去除。

句尾語氣詞:

原文: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譯文:我對于國家,算是盡心了。

去除邏輯:“焉耳矣”為語氣詞連用,表肯定語氣,現(xiàn)代漢語中用“了”概括,原詞可刪除。

3.音節(jié)助詞的去除

典型案例:

原文: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譯文:不久,濃煙和火焰布滿天空。

去除要點:“之”為補足音節(jié)的助詞,無實際意義,刪除后不影響時間狀語表達。

其他例詞:如“久之,目似瞑”(《狼》)中“之”同理。

(二)重復(fù)成分與冗余結(jié)構(gòu)的去除

現(xiàn)象解析:文言文中為增強表達效果的重復(fù)表述,翻譯時需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簡化。

1.同義復(fù)詞的去除

案例解析:

原文: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譯文: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去除要點:“妻子”在文言中為“妻子兒女”,現(xiàn)代漢語“妻子”僅指配偶,故“子”需譯出,而“邑

人”與“同鄉(xiāng)人”語義重復(fù),無需逐字翻譯。

其他例詞:“犧牲玉帛”(《曹劌論戰(zhàn)》)中“犧牲”指祭祀用的牲畜,“玉帛”指玉器絲帛,翻譯時

保留核心義即可。

2.偏義復(fù)詞的去除

案例解析:

原文:去來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譯文:他離開后我在江口守著空船。

去除邏輯:“去來”中“來”無實際意義,偏指“去”,翻譯時刪除冗余義。

其他例詞:“晝夜勤作息”(《孔雀東南飛》)中“作息"偏指“作"(勞作),“息”可去除。

3.鋪陳排比結(jié)構(gòu)的簡化

案例解析:

原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譯文: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被貶謫到邊遠地區(qū)就為君主憂慮。

去除要點:文言中對稱結(jié)構(gòu)強化韻律,翻譯時保留語義核心,無需復(fù)制句式結(jié)構(gòu)。

(三)固定句式標志詞的去除

現(xiàn)象解析:部分文言固定句式的標志詞,翻譯時轉(zhuǎn)化為語義即可,無需保留原詞。

1.表反問的固定句式

案例解析:

原文: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伶官傳序》)

譯文:難道是取得天下難而失去天下容易嗎?

去除邏輯:“豈……歟”為反問句式標志,翻譯時轉(zhuǎn)化為“難道……嗎”,原標志詞“歟”可去除。

其他句式:“何……為”"不亦……乎”等,如“何辭為?”(《鴻門宴》)譯為“為什么告辭呢?”,

“為”字刪除。

2.表推測的固定句式

案例解析:

原文: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譯文: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去除要點:“得無……耶”表推測,譯為“恐怕……吧",原標志詞“得無”“耶”無需逐字翻譯。

?命Q?

〃編題【例題5】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何去就之亟也

為什么在湯、桀之間多次往復(fù)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湯、桀之辨,一恒人盡之矣

湯和桀的區(qū)別,一個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罐溪之中

豈能安心地坐在罐溪之中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晏安”,安逸。句意:安逸地坐在礴溪之中。

?編題|【例題6】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舍我,眾莫能就一宇

—如果不用我,大家就沒有人能住進一間房屋

B.計其毫厘而構(gòu)大廈,無進退焉

—照著圖樣的尺寸計算來建造大廈,就不會有出入了

C.彼為天下者,本于人

——那些治理國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

D.猶梓人自名其功

—就像那個木匠師傅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功績一樣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就:建成。句意:若是沒有我,工匠們就無法建成一座房屋。

考點四調(diào)整原則

??

調(diào)整原則是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表達習慣,對文言文中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

序、句式的部分進行調(diào)整,使譯文通順、符合邏輯。這一原則的本質(zhì)是解決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在句法結(jié)構(gòu)上

的差異問題,常見于倒裝句、固定句式、特殊語序的翻譯中。

1.倒裝句的語序調(diào)整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主要包括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翻譯時需還原

為現(xiàn)代漢語的正常語序。

主謂倒裝

?文言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a調(diào)整翻譯:“你太不聰明了!”(原句主謂倒裝,“甚矣”為謂語,“汝之不惠”為主語,翻譯時調(diào)

整為正常語序。)

賓語前置

?文言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調(diào)整翻譯:“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原句中“余”為賓語,前置在動詞“欺”前,翻譯時調(diào)

整為“欺余”。)

定語后置

?文言例:“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保ā恶R說》)

a調(diào)整翻譯:“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保ㄔ渲小扒Ю镎摺睘槎ㄕZ,后置在中心

詞“馬”后,翻譯時調(diào)整為“千里之馬”。)

狀語后置(介賓結(jié)構(gòu)后置)

?文言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保ā秳駥W(xué)》)

?調(diào)整翻譯:“靛青,從藍草中提取,卻比藍草更青。”(原句中“于藍”為介賓結(jié)構(gòu),分別作“取”

和“青”的狀語,后置在動詞后,翻譯時調(diào)整為“于藍取之”“于藍青”。)

2.固定句式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

文言中有些固定句式的結(jié)構(gòu)與現(xiàn)代漢語差異較大,需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調(diào)整表達。

“何以……為”(表反問)

?文言例:“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漢書?霍去病傳》)

?調(diào)整翻譯:“匈奴還沒有消滅,要家干什么呢?"(原句“何以……為”是固定反問句式,翻譯時調(diào)

整為“要……干什么呢”。)

“唯……是……”(賓語前置標志)

?文言例:“唯命是從。”

?調(diào)整翻譯:“只聽從命令?!保ㄔ渲小懊睘橘e語,通過“唯……是……”結(jié)構(gòu)前置,翻譯時調(diào)

整為“從命”。)

3.互文、合敘等特殊修辭的語義調(diào)整

文言文中的互文、合敘需將分述的內(nèi)容合并翻譯,使語義完整。

互文

?文言例:“叫囂乎東西,粟突乎南北?!保ā恫渡哒哒f》)

?調(diào)整翻譯:“在東西南北到處大喊大叫,騷擾破壞?!保ㄔ渲小皷|西”“南北”為互文,需合并譯

為“到處”。)

合敘(并提)

?文言例:“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保ā冻鰩煴怼罚?/p>

?調(diào)整翻譯:“如果有做壞事違反法紀的,或者盡忠行善的,應(yīng)該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p>

(原句中“刑賞”合敘,需拆分為“受罰”“受賞”分別對應(yīng)“作奸犯科”和“為忠善者”。)

?編題|【例題7】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施行暴政的國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不愿意停留。

B.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智慧譬如是技巧,圣德譬如是力量。

C.蓋聞圣人之言行不茍而已,將以為天下法也。大概聽說圣人的言語行為不隨隨便便,要把它作為

天下的法則。

D.如皆欲為孔子之行,而忘天下之弊,則惡在其為圣人哉。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樣周游天下,卻忘記

了社會的弊病,那就成了圣人厭惡的人了。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那就成了圣人厭惡的人了”錯誤?!皭骸?,怎么,應(yīng)為“那怎么能稱得上是圣人呢”。

句意:如果都想像孔子那樣周游天下,卻忘記了社會的弊病,那怎么能稱得上是圣人呢。

?編題|【例題8】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時非圣人之能為也,能不失時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禮樂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終不能已篡弒之禍。

【答案】①時勢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時勢,不違背時勢罷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禮樂教化天下,曾經(jīng)達到了刑罰可以擱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終不能終止篡位弒君的

禍患。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yīng)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

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換、冊h補,最后

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做好翻譯題,一要結(jié)合語境即語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譯為主,

意譯為輔”的原則,做到字字落實。本題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字詞:“時”,時勢;“為”,造就;“不失”,把握;

“而已”,罷了;“三代”,夏商周代;"以”,用;“至”,到……的程度;“措”,擱置;“然”,但是;“終”,最

終;“已”,終止;“篡”,篡位;"弒”,弒君。

.考點五替換原則.

替換原則是指在文言文翻譯中,將文言詞匯、語法結(jié)構(gòu)或表達習慣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等效表述,以消除古今

語言差異造成的理解障礙。

1.古今異義詞匯的替換

詞義擴大/縮?。?/p>

?文言例:“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保ā短一ㄔ从洝罚?/p>

?替換翻譯:“帶領(lǐng)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保ā捌拮印惫帕x指“妻子和兒女”,

需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復(fù)合詞,避免誤解為“配偶”。)

詞義轉(zhuǎn)移:

?文言例:“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保ā端蜄|陽馬生序》)

?替換翻譯:“跑著送還書,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走”古義為“跑”,現(xiàn)代漢語指“步行”,

需替換為“跑”。)

感情色彩變化:

?文言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保ā冻鰩煴怼罚?/p>

?替換翻譯:“先帝不因為我社會地位低微、見識短淺,委屈自己降低身份。"(“卑鄙”古義為“卑

微鄙陋”,中性詞;今義含貶義,需拆分為“地位低微”“見識短淺”。)

2.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替換

名詞作動詞:

?文言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保ā秳駥W(xué)》)

?替換翻譯:“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長游泳,卻能橫渡江河。”(“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

需替換為動詞短語。)

形容詞作使動/意動:

?文言例:“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保ā缎∈队洝罚?/p>

?替換翻譯:“(景色)使心神凄涼,使骨骼寒冷,寂靜幽深,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為

形容詞使動用法,替換為“使……凄涼/寒冷”。)

數(shù)詞作動詞:

?文言例:“六王畢,四海一?!保ā栋⒎繉m賦》)

?替換翻譯:“六國滅亡,天下統(tǒng)一?!保ā耙弧睌?shù)詞活用為動詞“統(tǒng)一”,直接替換為動詞。)

3.虛詞與語法結(jié)構(gòu)的替換

文言虛詞一現(xiàn)代漢語連詞/介詞:

?文言例:“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保ā缎∈队洝罚?/p>

?替換翻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過凄清,不能長久停留?!保ā耙浴北碓?,替換為“因為”。)

判斷句標志一“是”字結(jié)構(gòu):

?文言例:“陳勝者,陽城人也?!保ā蛾惿媸兰摇罚?/p>

?替換翻譯:“陳勝是陽城人?!保ㄎ难浴啊撸病迸袛嗑涫?,替換為現(xiàn)代漢語“是”字

句。)

被動句標志一“被”“受”等:

?文言例:“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替換翻譯:“吳廣向來待人寬厚,士兵大多愿意被他任用?!保ā盀椤北肀粍?,替換為“被”。)

4.文化習俗與表達習慣的替換

謙敬辭f現(xiàn)代漢語禮貌用語:

?文言例:“君安與項伯有故?”(《鴻門宴》)

?替換翻譯:“您怎么和項伯有舊交情呢?”(“君”為尊稱,替換為“您”;“故”指舊交情,替換

為雙音節(jié)詞。)

借代/比喻一直白表述:

?文言例:“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zhàn)》)

?替換翻譯:“當權(quán)者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肉食者”借代“高官顯貴”,替換為“當

權(quán)者”。)

固定句式f對應(yīng)現(xiàn)代漢語短語:

?文言例:“無乃爾是過與?”(《論語》)

?替換翻譯:“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為推測語氣句式,替換為“恐怕……吧”。)

?命Q?

S編題I[例題9]翻譯下面的句子

薛鳳鳴者,寶般人,先為御史,坐罪削籍,諂事諸佞幸,尤善寧。

【答案】薛鳳鳴,是寶垠人,先前擔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眾多奸佞之臣,尤其與錢寧交

好。

【解析】替換詞語:坐、削、籍、諂、善

關(guān)鍵句式:“鳳鳴者,寶垠人”(判斷句);“坐罪削籍”(為無被動標志詞的被動句)

中《編題【例題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強公室,杜私門

加強和鞏固了王室的權(quán)力,抑制了豪門貴族的勢力

B.秦不生一焉

秦國一個都不出產(chǎn)

C.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而輕視的卻是百姓

D.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阻止賓客來成就其他國家的霸業(yè)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卻”,拒絕,使……退卻;"業(yè)”,使……成就功業(yè)。句意:拒絕賓客而使諸侯成就功業(yè)”。

難考點六揣度原則

(一)一詞多義的判斷

文言文中,許多實詞具有多個義項,僅靠記憶難以確定其在具體語境中的準確含義,此時就需要通過

揣度來判斷。例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常見義項有“微小”“細微”“暗中”“如果

沒有”等。若僅從字面意思理解為“微小”,句子邏輯不通。結(jié)合上下文,這句話是燭之武對秦穆公說

的,表達如果沒有秦穆公的幫助,自己無法達到某種狀態(tài),因此“微”應(yīng)揣度為“如果沒有”。在揣

度一詞多義時,可通過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判斷字詞在句中充當?shù)某煞?;也可?lián)系前后文的情節(jié)、人物關(guān)系等,

從整體語境中推斷其合理含義。

(二)生僻字詞的推測

遇到從未見過的生僻字詞,可依據(jù)漢字的造字法、字形結(jié)構(gòu)以及上下文線索進行揣度。如“軸臚千里”中

的“觸臚”,從字形上看,都帶有“舟”字旁,可推測與船相關(guān);再結(jié)合“千里”描述的規(guī)模宏大的

語境,能推斷出“軸臚”指的是首尾相接的船只。此外,還可利用對稱結(jié)構(gòu)中字詞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來推測,

如“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用”和“以”處于對稱位置,根據(jù)“用”是“被任用”的意思,

可揣度“以”也表示“被任用”。

(三)句式理解的揣度

對于一些特殊句式,若沒有明顯的標志詞,或者句式結(jié)構(gòu)較為復(fù)雜時,需要通過揣度來準確理解。比如省

略句,在“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中,“度”前省略了主語“公”,需根據(jù)上下文情節(jié),揣度出是張

良對劉邦說,讓劉邦估計自己到了軍營后,再進入,從而補充省略成分,使譯文完整。對于倒裝句,像賓

語前置句“何陋之有”,“之”在這里是賓語前置的標志,通過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和語境,揣度出正常語序

是“有何陋”,進而準確翻譯。在揣度句式時,要熟悉常見特殊句式的特點和規(guī)律,結(jié)合語境判斷句子是

否存在倒裝、省略等情況,并進行合理調(diào)整和補充。

(四)文意理解的揣度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即使字詞和句式都準確翻譯,但譯文整體意思仍可能模糊不清,這就需要對文意進行

揣度。例如,在一些寓言故事或含有隱喻的文言文中,作者通過具體的事件或形象來表達抽象的道理或情

感,需要結(jié)合故事背景、作者意圖等,揣度其深層含義。如《莊子》中的許多寓言,表面是在講述奇特的

故事,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學(xué)思想,翻譯時不僅要譯出文字內(nèi)容,更要揣度并傳達出其背后的寓意。在揣

度文意時,可參考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知識,了解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有助于更準確地把

握文章主旨和深層含義。

必創(chuàng)題

【例題11]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見鹿耳門,焚香祝日:“成功受先帝眷顧,寸土未得,孤島危居,今冒波濤,辟不服之區(qū)。天如佑我,

假我潮水,行我舟師。”竹篙視之,則加漲丈余,以手加額日:“此天所以哀孤而不委之壑也?!?/p>

【答案】(鄭成功)把手放在額頭上說:“這是上天可憐我而不把我拋棄在溝壑之中的緣故啊?!?/p>

【解析】根據(jù)前文鄭成功說的話,“上天愿保佑我,就借我潮水",結(jié)果漲潮了,“委”就可以推斷是“拋

棄、放棄”的意思。

[例題1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至,敝不可處到了之后,發(fā)現(xiàn)偏僻不能居住

B.何至困辱貧簍自苦如此哪里至于貧窮困苦、自討苦吃到這種地步呢

C.良以其害于學(xué)故也實在是因為那樣的處境對治學(xué)是有害的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等到他按著正理而尋求人生最高理想時,就能擺脫虛華而追

求真正的人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發(fā)現(xiàn)偏僻不能居住”錯誤,“敝”是“破敗”的意思,而不是“偏僻”。整句話的意思是“到了之后,(發(fā)現(xiàn)房

屋)破敗不能居住”。

,創(chuàng)題|【例題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仰其高風而景其遺行景仰他的高風亮節(jié),追慕他的品行功業(yè)

B.繚以周垣用圍墻環(huán)繞四周

C.蓋不特著見于參預(yù)大政之時大概在他參與國家大事時還不能特別地顯現(xiàn)出來

D.俾強于為善使他們努力做得更好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特別”錯誤,“特”的意思是“只是、僅僅“。句意:不僅僅是由于在參與國家大政時的顯著表現(xiàn)。

04

真題溯源?考向感知1

(2025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士容

士不偏不黨,柔而堅,虛而實。其狀朗然不俵用,傲小物而志屬于大,似無勇而未可恐嚇,執(zhí)固勇

敢而不可辱害。臨患涉難而處義不越,南面稱寡而不以侈大。今君民而欲服海外,節(jié)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耳目遺俗而可與定世,富貴弗就而貧賤弗棄。德行尊理而羞用巧詐,寬裕不譽⑵而中心甚厲⑶,難動以物

而必不妄折。此國士之容也。

齊有善相狗者,其鄰假以買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相者曰:“是良狗也?!逼溧徯笾當?shù)年而不取鼠,

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則桎之?!逼溧忚淦浜笞?,狗乃

取鼠。夫驥鰲卬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人亦然,誠有之則神應(yīng)乎人矣,言豈足以諭之哉?

此謂不言之言也。

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田駢聽之畢而辭之??统?,田駢送之以

目。弟子謂田駢日:“客士歟?"田駢目:“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掩斂,士所述施也;士所掩致,客所

述施也??痛醴鞘恳?。”故火燭一隅,則室偏無光。骨節(jié)早成,孔竅空疏,身必不長。眾無謀方,乞謹

視見,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惡予,國雖大不為王,禍災(zāi)日至,國將滅亡。故君子之容,

純乎其若鐘山之玉,桔⑸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儻」紅,而心甚素

樸。

唐尚敵年⑺為史,其故人謂唐尚愿之,以謂唐尚。唐尚日:“吾非不得為史也,羞而不為也?!逼?/p>

故人不信也。及魏圍邯鄲,唐尚說惠王而解之圍,趙以伯陽邑與之,其故人乃信其羞為史也。居有間,其

故人為其兄請,唐尚日:“衛(wèi)君死,吾將以汝兄代之?!逼涔嗜嗽侔荻胖?。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

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而不能自遺,以此為君,雖有天下何益?故敗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

則憨陋之人從而賀之。有國若此,不若無有。古之與賢從此生矣。非惡其子孫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

實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釋:【1】俱:輕佻巧慧?!?】譬:詆毀?!?】厲:飛揚,這里是高遠的意思?!?】驥鷲:駿馬。【5】

桔:挺直,挺拔?!?】儻:簡易,輕忽?!?】敵年:同齡人。

T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君民而欲服海外,節(jié)物甚高而細利弗賴

現(xiàn)在君與民欲收服海外,行事高瞻遠矚而不熱衷小利

B.今者客所掩斂,士所述施也

現(xiàn)在客人掩飾收斂的地方,正是賢士述說施行的地方

C.淳淳乎慎謹畏化,而不肯自足

(君子)言行樸實謹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

D.自用則憨陷之人從而賀之

(愚者)自以為是,憨直無知的人就會過來祝賀他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A.“君民”錯誤,這里的“君民”是動賓結(jié)構(gòu),指統(tǒng)治百姓。句意:如今您統(tǒng)治百姓又準備收服海外,行事高瞻

遠矚而不熱衷小利。

參考譯文:

真正的士人不偏私、不結(jié)黨,外表柔和而內(nèi)心堅定,虛懷若谷卻內(nèi)有實學(xué)。他們的儀態(tài)光明磊落而不

輕佻,不屑瑣碎小事而志向遠大,看似不露鋒芒卻不可威嚇,內(nèi)心剛毅勇敢而不可侮辱。面對危難能堅守

道義,身居高位卻不驕縱。如今治理百姓卻想威服海外,行事當志存高遠而不貪小利。超脫世俗之見方可

安定天下,不追求富貴不屏棄貧賤。德行尊崇天理而恥于巧詐,胸懷寬廣不詆毀他人而志向高遠,不為外

物所動且絕不屈節(jié)。這才是國土的風范。

齊國有個擅長相狗的人,鄰居托他買捕鼠的狗。一年后才找到,相狗人說:“這是條好狗?!従羽B(yǎng)了

幾年卻不捕鼠,便去質(zhì)問。相狗人解釋:“這是條好狗。它的志向是獵取獐鹿,志向不在捕捉老鼠。若非要

它捕鼠,就捆住后腿吧。'‘鄰居照做,捆住狗的后腿,狗果然捕鼠。駿馬的氣概、鴻鵠的志向,若能被人心

感知,在于其真性。人亦如此,真有高潔品格自會感召他人,豈需言語贅述?這便是“不言而言''的境界。

有位訪客拜見田駢,服飾合于法式,進退合于禮儀,舉止嫻靜文雅,言辭恭順敏捷。田駢剛聽他說完,

便謝絕了他??腿穗x去的時候,田駢一直注視著他。弟子們對田駢說:“來客是位士吧?''田駢說:"恐怕不是

士?。偛艁砜脱诒问詹氐牡胤?,正是士申說施行的地方;而土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來客申說施行的

地方。來客恐怕不是個士??!''所以說,火光只照一個角落,就有半間房屋沒有光亮。骨骼過早長成,質(zhì)地

就疏松不實,身材一定長不高大。常人沒有謀求道義的正確方法,只是拘謹于外部儀表,就會巧詐多端。

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業(yè)。喜好聚斂而不愿施舍,國家再大也不能統(tǒng)一天下,災(zāi)禍就會一天天發(fā)生,

國家最終也將滅亡。所以,君子的儀容風范,像昆侖山的玉石一樣美好,像高山上的大樹一樣挺拔。他們

樸樸實實,言行謹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他們孜孜不倦,取舍嚴肅不茍,而心地非常淳樸。

唐尚的同齡人有的做了史官,他的舊友以為他也希望這樣,就把消息告訴給了唐尚。唐尚說:“我并

不是沒有機會做史官,而是感到羞恥不去做?!彼呐f友并不相信。到了魏國圍困邯鄲的時候,唐尚通過勸

說魏惠王解了邯鄲之圍,趙國就把伯陽邑給了唐尚。他的舊友這才相信他真的羞于做史官。過了一些日子,

這個舊友又為自己的哥哥請求官職。唐尚說:“等衛(wèi)國君主死了,我讓你哥哥代替他?!彼呐f友起身離席,

退避再拜,竟然信以為真。這個人對可信的不相信,對不可信的反倒相信,這是蠢人的弊病。知道別人貪

求私利,自己卻不能去掉這種欲望,靠這個做君主,即使據(jù)有天下,又有什么益處?所以沒有比愚蠢再能

壞事的了。愚蠢的弊病,在于師心自用。師心自用,憨直無知的人就會都跑來祝賀他。像這樣據(jù)有國家,

還不如沒有。古代讓賢的事情就是由此產(chǎn)生的。讓賢的人并不是憎惡自己的子孫,并不是追求和夸耀他的

名聲,而是基于實際情況才這樣做的。

(2024年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子墨子言日:“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

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

之言,不可不明辨?!?/p>

然則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目:“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

害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目:“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

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

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

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

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

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p>

然則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目:“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日: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

日:'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shè)以為

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

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

不暴故罰也。'以此為君則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慈,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

生,而暴人之道也?!?/p>

是故子墨子言日:“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

言,不可不非,此天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