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_第1頁
3.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_第2頁
3.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_第3頁
3.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_第4頁
3.3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陸的變遷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人地協(xié)調觀:理解海陸變遷的自然規(guī)律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2)綜合思維:通過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和理論依據(jù),培養(yǎng)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地理問題的能力。(3)區(qū)域認知:通過觀察和分析不同區(qū)域的海陸變遷現(xiàn)象,增強學生對地理空間差異的認知和理解。(4)地理實踐力: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驗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難點:(1)理解板塊運動學說的核心觀點,并能夠運用該學說解釋地震、火山等自然現(xiàn)象的分布規(guī)律。(2)通過實踐活動,將抽象的大陸漂移假說轉化為具體的操作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教學準備:(1)多媒體投影儀和電腦,用于展示動態(tài)的海陸變遷模擬視頻和相關圖像,增強學生對海陸變遷直觀感受。(2)互動式電子白板,用于實時記錄學生的討論要點和教師的講解內容,便于回顧和整理課堂筆記。(3)地理模型套件,包括可拆卸的地球模型和板塊構造模型,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地殼變動和板塊運動的概念。教學方法:實驗操作法、比較觀察法、問題驅動法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首先,通過回顧上一節(jié)學習的內容“大洲和大洋”,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展示一幅未標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引導學生識別四大洋和七大洲的位置及其相對位置。教師:同學們,請看這幅“六大板塊示意草圖”(展示),誰能指出四大洋和七大洲的具體位置?學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二、講授新課板書:第三節(jié)海陸的變遷1.引入問題提問:現(xiàn)在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它們是否一直保持在當前的位置?會不會曾發(fā)生過變化?教師: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這樣的嗎?它們一直保持在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經(jīng)發(fā)生過變遷呢?學生:一種觀點認為不會發(fā)生變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會發(fā)生變遷。2.學生活動與討論教師講解:同學們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地理學界在20世紀早期對此也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些實例來探討這個問題,并看看哪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教師:我們來看一些科學研究的實例。請同學們觀察圖2.13“喜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圖2.14“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5“荷蘭的圍海大壩”。這些圖片展示了滄海桑田的現(xiàn)象。(展示圖片并解釋)學生:(觀察圖片,討論滄海桑田的現(xiàn)象)3.滄海桑田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教師:那么,海洋、陸地到底是如何變遷的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閱讀課本中“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這一部分。學生:(閱讀材料,討論)4.大陸漂移假說展示小黑板上的“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兩者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7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9“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20“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分析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教師:同學們,仔細觀察南美洲和非洲的輪廓圖,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展示南美洲和非洲輪廓圖)學生:南美洲和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完美吻合在一起,就好像原來是一塊完整的陸地后來被撕裂開,分別漂移到了現(xiàn)在的位置。5.教學活動教師: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并用一生的時間去證明這一理論。下面我們進行一個小組活動,每組分發(fā)一套七大洲的輪廓圖片。(分組并發(fā)放教具)比賽:哪一組能最快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正確拼合起來。(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教師:根據(jù)課本圖2.18——大陸的漂移,參考2億年前、6500萬年前以及現(xiàn)在的大陸位置,同學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點進行拼合。學生:(完成拼合后,分享體會和發(fā)現(xiàn))三、板塊運動1.板塊運動學說提問:究竟是什么力量導致了大陸漂移?教師:究竟是什么力量導致了大陸漂移呢?請大家繼續(xù)思考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板塊運動學說。學生:(思考并討論)2.教學活動教師:我們現(xiàn)在進行一個實驗,分成兩組,每組使用一套輔助教具——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及泥糊。第一組:將木板上均勻地涂上一層細沙,再鋪上一層泥糊,然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其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情況。(學生觀察并記錄)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一層細沙,再鋪上一層泥糊,然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情況。(學生觀察并記錄)3.討論與總結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時,可以看到泥沙下陷,板塊分開并移位。教師: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東非大裂谷”和“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xiàn)象。學生:(解釋現(xiàn)象)教師:板塊張裂運動使得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二者之間的紅海范圍也隨之擴大。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chǎn)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xiàn)(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時,地表隆起成山脈狀。教師: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5“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xiàn)象。學生:(解釋現(xiàn)象)教師:板塊相向運動使得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地受擠壓力繼續(xù)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最終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s?。^續(xù)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4.總結教師:通過今天的實驗和討論,我們了解到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變遷的。這種變遷主要由板塊運動引起,包括板塊張裂和板塊擠壓兩種方式。通過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我們能夠解釋許多自然現(xiàn)象。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四、課堂小結教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海陸變遷的原因和理論依據(jù),以及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希望大家能夠用這些知識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并培養(yǎng)追求真理的勇氣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