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年級上冊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1頁
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年級上冊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2頁
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年級上冊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3頁
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年級上冊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4頁
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年級上冊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江蘇省各市高一上學期期末文言文閱讀匯編

一、文言文閱讀

1.(2025年南京市高一上學期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孔子生魯昌平鄉(xiāng)瞰邑,字仲尼。

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濒斁c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

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ft

辯廣大危其身者發(fā)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與齊太師語樂,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鬃訉W鼓琴師襄

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有間,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庇虚g,曰:“已

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間,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

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

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曰:“師蓋云《文王操》也?!?/p>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如顏

濁鄒之徒,頗受業(yè)者甚眾。

子貢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己?!鳖仠Y喟然

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

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蔑由也已?!边_巷黨

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p>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彪m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

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

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超過三處不給分。

博辯廣大A危其身者B發(fā)人之惡者C也D為人子E者毋以有己F因為人臣者G

毋以有己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

A.俎豆,依據上下文孔子少時玩禮儀游戲的語境,可推知指某種禮器。

B.辟席,打掃坐席,拂去灰塵,以備跪拜行禮之用,表示對人的尊敬。

C.性命,這里是兩個詞,指人的本性和天命,現在合為一詞,表生命。

D.折中,取其正,擇其中,用來作為判斷的標準,與現代常用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

A.孔子與南宮敬叔在魯君的贊助下到周王室所在之地向老子請教禮的問題,老子臨

別贈言,提醒孔子要謹言以全身,克己以為人。

B.孔子以儒家經典著作作為教學材料,廣收弟子。三千弟子中,顏濁鄒等七十二人

精通《詩》《書》《禮》《易》《樂》《春秋》。

C.司馬遷引《詩經》名句稱頌孔子高德碩學,讓人崇敬仰望,讓人效法遵行,文中

弟子喟嘆、諸生習禮、學者宗仰等可為印證。

D.司馬遷讀孔子著作,深入文本,從而能想象孔子之為人,這與孔子學《文王操》

而能想象作者之為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②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5)選文第四段孔子兩次學樂的經歷,對我們的學習有哪些啟示?依據文本,簡

要概括。

(24-25高一上?江蘇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

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目:"登彼西山兮,采其

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伯夷叔齊列傳》)

材料二: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奉天下之賢士與

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

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

道篤而自知明也。

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日: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

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節(jié)選自韓愈《伯夷頌》)

材料三:

武王克殷,以殷遺民封紂子武庚祿父,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武王崩,

祿父與管、蔡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于宋。

蘇子日:武王,非圣人也。昔者孔子蓋罪湯、武。顧自以為殷之子孫而周人也,故不

敢,然數致意焉,目:“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坝秩眨骸叭痔煜掠衅涠?,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安?、叔齊之于武王也,蓋謂之弒君,至恥之不食其

粟,而孔子予之。其罪武王也甚矣。此孔氏之家法也。

文王之時,諸侯不求而自至,是以受命稱王,行天子之事。周之王不王,不計紂之存

亡也。使文王在,必不伐紂,紂不見伐,而以考終,或死于亂,殷人立君以事周命為

二王后以祀殷君臣之道豈不兩全也哉?武王觀兵于孟津而歸,紂若改過,否則殷人改

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天下無王,有圣人者出,而天下歸之,圣人所不

得辭也。而以兵取之,而放之,而殺之,可乎?

殺其父,封其子,其子非人也,則可,使其子而果人也,則必死之。武王親以黃鉞斬

紂,使武庚受封而不叛,豈復人也哉?故武庚之必叛,不待智者而后知也。武王之封

武庚,蓋亦不得已焉耳。般有天下六百年,賢圣之君六七作,紂雖無道,其故家遺俗

未盡滅也。三分天下有其二,殷不伐周,而周伐之,誅其君,夷其社稷,諸侯必有不

悅者,故封武庚以慰之,此豈武王之意哉?故曰:武王非圣人也。

(節(jié)選自蘇軾《東坡志林?武王非圣人》)

5.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

涂黑o

殷人立A君以事B周C命D為二王后E以祀F殷G君臣之道H豈不兩全也哉?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及餓且死”的“及”解為“到”,與《登泰山記》“皆不及往”的“及”不同。

B.微二子,文中指微子和伯夷叔齊兩人,韓愈在文中強調他們三人都有高潔的品

格。

C.相,文中作為動詞使用,指輔佐之意。古時“相”為百官之長,后通稱宰相。

D.黃鉞是指飾以黃金的長柄斧子,一般作為天子儀仗或用以征伐,文中是后者。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武王伐紂之后,天下歸順,但是伯夷、叔齊認為武王是通過暴力的手段來解決

暴君統(tǒng)治造成的社會問題,對此并不認可,所以不食周粟。

B.韓愈認為武王、周公都是圣賢之人,他們匯集了天下的賢才與諸侯去討伐殷紂,

大部分人都支持他們的做法。

C.武王死后,祿父連同管叔鮮、蔡叔度叛亂,同時許諾微子可在宋立國稱王,成

王因此命令周公討伐他們。

D.蘇軾認為周文王時,各路諸侯無需召喚就自行前來拜謁進貢,因此才能夠承受

天命而稱王天下,有資格來行使天子的職事。

8.下列不能作為蘇軾“武王非圣人”一說的論證依據的一項是()

A.武王作為殷商臣子,以臣下身份誅殺殷紂,從禮法上來說屬于弒君,這種行為

遭到伯夷、叔齊的不恥,也違背孔子的理念。

B.殷紂雖然殘暴,然而周文王時也沒有興兵討伐,武王作為人子不能繼承父親仁

政,觀戰(zhàn)孟津而最終決定誅殺紂王,這種行為不合孝道。

C.武王是否能夠稱王取決于人心向背,殷紂統(tǒng)治暴虐必然遭人唾棄,只要武王布

施仁德,自會得到人民親附。如今以暴易暴,方式手段非正義。

D.武王殺掉紂王而分封其子武庚,武庚自然會因替父報仇而反叛。武王這種試圖

安頓天下的處事之道并不合理,為社會動蕩埋下禍根,施政策略不妥善。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

(2)紂若改過,否則殷人改立君,武王之待殷,亦若是而已矣。

(24-25高一上?江蘇蘇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題。

材料一:

鄂爾泰,字毅庵??滴跞四昱e人,后襲佐領。從圣祖獵,和詩稱旨。世宗在藩邸,

偶有所囑,鄂爾泰拒之。世宗即位,召曰:“汝為郎官拒皇子,其執(zhí)法甚堅。“深慰諭

之。雍正元年,充云南鄉(xiāng)試考官,特擢江蘇布政使,察太湖水利。于廨中建春風亭,

致能文士。遷廣西巡撫,調云南,以巡撫治總督事。貴州仲家苗為亂二十余年,巡撫

石禮哈請用兵,上久未定,詔誥鄂爾秦。遂上疏矣改土歸流①事,疏入,上深然之。

會石禮哈疏報遣兵擊破谷隆諸隘,擒其渠及諸苗之從為亂者。鄂爾泰遣兵三道入,破

降數十寨,撫苗民五百余戶,察出荒熟田地三萬畝。又以鎮(zhèn)遠土知府刁潸、霏益士知

州安於藩素兇詐,計擒之,改土歸流。鄂爾泰疏報仲家苗悉定。上嘉其成功速,令議

敘。旋條上經理仲苗諸事,報可,真除云貴總督。云南南鄙與安南接,高其倬疏言,

安南國界應屬內地者百二十里,請以河為界。安南國王黎維福奏辯,上命鄂爾泰清察。

鄂爾泰請與地八十里上從之敕諭安南維福表謝雍正十三年,臺拱苗復叛。上命設辦理

苗疆事務處,以鄂爾泰等董其事。苗患日熾,焚掠諸地。鄂爾泰以從前布置未協(xié),引

咎請罷斥。允其請,予休沐,仍食俸。世宗疾大漸,鄂爾泰仍以大學士與張廷玉等同

被顧命。高宗即位,命總理事務,乾隆四年,命鄂爾泰按視河道,尋加太保。十年,

以疾乞解任。上慰留,加太傅。卒,命遵遺詔配享太廟,并祀賢良祠,賜祭葬,謚文

端。

(選自趙爾巽等《清史稿》)

[注]①改土歸流:指廢除土司制度,設立流官治理的改革。土,土司、土官,由少數

民族首領充任并世襲的官職。流,流官,由朝廷派遣的、非世襲的地方官,有流動性。

材料二:

流上之分,殆以地屬邊鄙,入版圖未久,蠻煙瘴露,窮嶺絕壑之區(qū),人跡罕到。官斯

地者,其于狒俗苗情實難調習,故令士官為之鉗制,以流官為之彈壓,開創(chuàng)始勢,不

得不然。今至有明以來已數百年,中外一體,流土同官,既有職銜,寧無考察?乃仍

以夷待夷,遂致以盜治盜,徒令挾土司之勢,以殘虐群苗,隨復逞群苗之兇,以荼毒

百姓。橫征苛斂,貢之朝廷者百不一二,而燒殺劫擄,擾我生民者,十常八九。然所

以清盜之源者,莫善于保甲之法,無微不燭,無遠弗照,而后軍民相得以安。

圣諭:流官有設立吏目者,職分卑微,無印信可行,無書役可遣,土司意中倘有輕忽

之念,則未必肯遵其約束,今可否酌土司之大小,將微員如何改設,重其職守,使流

土相適地方。

(選自雍正《朱批諭旨?鄂爾泰分別流土考成疏》)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

鄂爾泰請A與地B八十里C上D從之E敕諭F安南G維祠H表謝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致,招引,與《勸學》“而致千里”的“致”意思不同。

B.遷,貶官,與《琵琶行并序》“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的“遷”意思相同。

C.所以,用來……的,與《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

同。

D.燭,照,與《登泰山記》“明燭天南”的“燭”用法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鄂爾泰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受到祖上蔭庇,繼承佐領職位,并且在跟隨康

熙打獵時,所作的詩歌符合康熙心意,表現出一定的文學才干。

B.雍正作為皇子時,曾有求于鄂爾泰,但遭到他的拒絕,雍正即位后談到這件

事時好言撫慰他,臨終前任命他和張廷玉等人同為顧命大臣。

C.鄂爾泰的才干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認可,在乾隆即位后,他奉

命完成了從未接觸過的巡視河道水利的差事,被加封為太子太保。

D.在苗疆事務治理方面,雍正非常重視鄂爾泰的意見,同意鄂爾泰提出的改土

歸流的舉措,并提出加重吏目職守,使流官士官相互配合和適應。

13.把文中畫橫線句子及教材中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會石禮哈疏報遣兵擊破谷隆諸隘,擒其渠及諸苗之從為亂者。

②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姚鼐《登泰山記》)

14.材料一兩次提及“改土歸流”,試根據材料二分析“改土歸流”的原因。

(24-25高一上?江蘇無錫?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夫驥一日而千里,鸞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

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

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夫“堅白”“同異”

“有厚無厚”之察①,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之行②,非不難也,然

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

或后,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蹉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厭其源③,開其瀆,江河可羯;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

也④,豈若跛鱉之與六驥是哉?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它故焉,或為之,或

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

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圣人也。故非

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

也,舍亂妄無為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

(節(jié)選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觀其立言指事,根極理要,敷陳往古,持挈當世⑤,撥亂興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

士、王者之師。又其書亦所以羽翼六經,增光孔氏,非徒諸子之言也。蓋周公制作之,

仲尼祖述之,荀、孟贊成之,所以膠固王道,至深至備,雖春秋之四夷交侵,戰(zhàn)國之

三綱弛絕,斯道競不墜矣。

(節(jié)選自楊俅《荀子序》)

[注]①“堅白”“同異”“有厚無厚”:戰(zhàn)國時期名家學說中的一些命題。②倚魁:

怪異。③厭:堵塞。④縣:同“懸”。⑤椅挈:椅摭,指摘。

15.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

禮A然B而然C則是D情安禮也E師F云G而云H則是I知若師也。

1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折骨絕筋”與《勸學》“非能水也,而絕江河”的“絕”意思不相同。

B.故,緣故、原因,與《琵琶行并序》“暮去朝來顏色故”的“故”意思不相同。

C.所以,用來……的,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非徒諸子之言也”與《師說》“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對于無止境地追求無法窮盡的不切實際的目標,荀子是否定的,他認可君子

之行有所止。

B.再小的事,不去做就不會成功,如果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后退,時而向左時而

向右,也是不利的。

C.荀子強調了禮和老師對修養(yǎng)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應遵循禮的準則,重視老

師的示范引領。

D.荀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家學說,楊掠認為荀子學說有助于鞏固王道,其

地位高于孟子。

1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夫驥一日而千里,鴛馬十駕則亦及之矣。

(2)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

19.材料一第一段中“跛鱉千里”的比喻闡明了什么道理?請簡要概括。

(24-25高一上?江蘇鹽城?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齊景公出獵。歸召晏子而問之日:“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之不

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

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

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節(jié)選自《說苑?君道》)

材料二:

桓公問于管仲日:“吾欲使酒腐于爵,肉腐于俎,得毋害于霸乎?”管仲對目:“此極

非其貴者耳,然亦無害于霸也?!盎腹唬骸昂稳缍Π??”管仲對曰:“不知賢,害霸;

知而不用,害霸;任而不信,害霸;信而復使小人參之,害霸。“桓公:“善?!?/p>

子路問于孔子曰:“治國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賢而賤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

尊賢而賤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賢而不能用也,賤不肖而不能去也;

賢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賤己而仇之。賢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

范、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節(jié)選自《說苑?尊賢》)

材料三:

馬周,博州荏平人也。貞觀五年至京師,舍于中郎將常何之家。時太宗令百官上書言

得失,周為何陳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問何,何對日:“此

非臣所發(fā)意,乃臣家客馬周也?!疤诩凑僦粗灵g,遣使者四度敦趣。及謁見,

與語,帝大說,詔直門下省。明年,拜監(jiān)察御史,奉命稱職,累除中書舍人。周有機

辯,能敷奏,深識事端,故動無不中。太宗嘗日:“我于馬周,暫時不見,則便思之?!?/p>

十八年,歷遷中書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職兼兩宮,處事平允,甚獲當時之譽。又

以本官攝吏部尚書。太宗嘗謂侍臣日:“周見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論量人物,直

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稱朕意。既羯忠誠,親附于朕,實藉此人,共康時政也?!?/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任賢》)

2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

今日A寡人B出獵C上山D則見虎E下澤F則見蛇G殆所謂之H不祥也?

2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賢而不知”與《師說》“吾從而師之”中的“而”用法不同。

B.說,同“悅”,喜歡;與《靜女》“說怪女美”的“說”意思相同。

C.中,合于、符合;與《勸學》中“其曲中規(guī)''的"中''意思相同。

D.思、,想念;與《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的“思”意思相同。

2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晏子認為,國君對賢人“不知、不用、不任”是國之不祥,而景公出獵所見與

不詳無關。

B.管仲認為,酒變酸、肉腐爛之類生活瑣事并不妨害稱霸,由此引出齊桓公的“尊

賢”論。

C.孔子認為,尊重賢能的人卻不任用他,輕視不賢的人卻不遠離他,仍然難以

治理好國家。

D.常何上奏的建議得到唐太宗認可,但常何說是自己門客馬周所寫,可見常何

是忠信之人。

2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怨仇并前,范、中行氏雖欲無亡,得乎?

(2)太宗即召之,未至間,遣使者四度敦趣。

2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強調治國要知賢、用賢、信賢,材料三中唐太宗的哪些做法體

現了這一點?

(24-25高一上?江蘇鹽城亭湖區(qū)?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雖有佳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

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fā)然后禁,則桿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

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②

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

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

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

失者也。

(節(jié)選自樂正克《學記》)

材料二:

別紙累幅過當,老病廢忘,豈堪英俊如此責望邪?少年應科目時,記錄名數沿革及題

目等,大略與近歲應舉者同爾。亦有少節(jié)目?文字,才塵忝后④,便被舉主取去,今皆

無有,然亦無用也。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如君高才強力,積學數年,自有可得之道。

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

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

圣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

之。他皆仿此。此雖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甚非

速化之術??尚尚Α?/p>

(節(jié)選自蘇軾《又答王庠書》)

【注】①桿格(hange):互相抵觸。②道,通“導”,引導。③節(jié)目:原指樹木枝

干交接處、紋理糾結不順的地方,引申為難度較大的。④才塵忝后:指通過科舉考試

被錄取。才塵,才能低下、微??;忝后,名列榜后;忝,辱,有愧,謙詞。

25.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

知其心A然后B能救C其失也D教也者E長善F而救G其失者也。

2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事理、規(guī)律,與《登泰山記》中“道中迷霧冰滑”的“道”意思不同。

B.“則勤苦而難成”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兩句中的“則”意思相同。

C.術,方法、策略,與《師說》中“術業(yè)有專攻”的“術”意思不同。

D.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與成語“治國安民”中的“治”意思不同。

2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記》認為:古代仁君圣王建邦立國,治理民眾,一定把教育放在首要地

位。因為民眾需要教化學習。

B.《學記》中闡釋了教育興旺的四個原因及其衰敗的六個理由,認為君子洞察

明晰這些后就可以做老師了。

C.蘇軾在給王庠的回信中,肯定了王庠優(yōu)秀的才能,相信他經過多年的積累和

學習,自然會獲取做學問的門道。

D.蘇軾認為自己提出的學習之法有些迂闊笨拙,有一天學業(yè)有成了,會八面受

敵,比不上那些廣泛涉獵的讀書人。

28.把下列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2)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赤壁賦》)

29.請結合材料一的觀點,談談材料二中蘇軾是如何引導啟發(fā)王庠等年輕人的。

(24-25高一上?江蘇鹽城東臺市?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游雙溪記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瑯一青、張若兆應宿,同入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

弟仲嚴,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zhí)滴亩斯股?,大雨?/p>

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入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目雙溪。松

堤內繞,碧巖外交,勢若重環(huán)。處于環(huán)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

狀萬變。夜共一鐐,憑幾默聽,眾響皆入,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于此楣,優(yōu)游自

適于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爰。從

故人于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

所娛樂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選自姚鼐《惜抱軒詩文集》)

材料二:

觀披雪之瀑記

雙溪歸后十日,偕一青、仲孚、應宿,觀披雪之瀑。水源出乎西山東流兩石壁之隘隘

中陷為石潭大腹棄口若罌,瀑墜罌中,奮而再起,飛沫散霧,蛇折雷奔,乃至平地。

其地南距縣治七八里,西北距雙溪亦七八里。中間一嶺,而山林之幽邃,水石之峭厲,

若故為詭愕以相變焉者,是吾邑之奇也。石潭壁上有刻文日:“敷陽王孚信道、建安

陳信臣、滎陽張蹺子厚、合肥黃甫升。紹圣丙子正月甲寅回。''凡三十六字?!靶懦?'"皇

甫,,“甲寅,,之下,各有二字損焉。以茲瀑之近依縣治,而余昔嘗來游,未及至而返。

后二十余年,及今乃履其地。人前后觀茲瀑者多矣,未有言見北宋人題名者,至余輩

乃發(fā)出之。人事得失之難期,而物顯晦之無常也,往往若此。余是以慨然而復記之。

(選自姚鼐《惜抱軒詩文集》)

3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

標號涂黑。

水源出乎A西山B東流C兩石壁之隘D隘E中陷為石潭F大腹G棄口若罌

3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巳,是天干地支紀日法,與《赤壁賦》“壬戌之秋”的“壬戌”不一樣。

B.登,是升任的意思,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身登青云梯”的“登”意思不同。

C.“蛇折雷奔”中“蛇”“雷”的用法與《勸學》中“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的“上”“下”

用法相同。

D.“余是以慨然而復記之”的句式與《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不

同。

3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登泰山記》語言簡練,不發(fā)議論,極少流露個人情感,而《游雙溪記》則

不乏有直抒胸臆之詞。

B.《游雙溪記》作者置身于家鄉(xiāng)的美景,憑吊功成身退的鄉(xiāng)人前賢張文端,因

而頓生辭官歸隱之心。

C.兩篇文本對于景物的描寫皆用比喻,生動形象,開合適度,自然清新之中給

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D.《觀披雪之瀑記》中石潭壁上刻文和《登泰山記》中道中石刻都屬于人文景

觀,體現作者的文化追求。

3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巖穿。

(2)人事得失之難期,而物顯晦之無常也,往往若此。

34.請簡要概括兩篇游記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4-25高一上?江蘇鹽城五校聯考?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太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余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

相與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狀申于司業(yè)、祭酒,司業(yè)、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

焯者數十余事。以之升于禮部,而以聞于天子。京師諸生以薦蕃名為文說者,不可選

紀。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嘆,莫為禮部。為禮部者,率蕃所不合者,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俱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其后間一二歲乃一歸,又

止之;不歸者五歲矣。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yǎng)于和州。

諸生不能止,乃閉蕃空舍中。于是太學六館之士百余人,又以蕃之義行,言于司業(yè)陽

先生城,請渝留蕃,于是太學闕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歐陽詹生言日:“蕃,仁勇人也。''或者日:“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葬死者之無

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復。斯其所謂仁歟。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

其心,吾不知其勇也?!皻W陽詹生日:“朱訛之亂,太學諸生舉將從之,來請起蕃,蕃

正色叱之,六館之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歟?“惜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

也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是故蕃之仁義充

諸心行諸太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天將雨,水氣上,無擇于川澤澗溪之高下,然則澤

之道,其亦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歟?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后能有所立。獨何蕃

歟!吾是以言之,無使其無傳焉。

(節(jié)選自韓愈《太學生何蕃傳》)

材料二: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

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

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

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

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目:“彼與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皢韬簦煹乐粡?,可知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35.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

號涂黑。

是故蕃之A仁義充B諸心C行諸D太學E積者F多G施者H不遐也。

3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部分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齒,并列。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中的“齒”意思相同。

B.雨,下雨。與"云青青兮欲雨”中的“雨”意思和用法相同。

C.所以,……的原因。與成語“忘乎所以''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句讀之不知”與“蚓無爪牙之利”的文言句式相同。

3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何蕃在太學二十多年,學業(yè)有成,品行高尚,太學的學生都推崇稱頌他,司

業(yè)、祭酒將他的事跡上報到禮部。

B.何蕃因為雙親年邁,想要回家奉養(yǎng)父母,太學生們想方設法阻攔他,還向司

業(yè)陽城求助,最終還是沒能留住何蕃。

C.有的人認為何蕃既算不上仁義,也不勇敢,歐陽詹先生以何蕃在朱玳作亂之

時阻止太學生跟隨叛軍一事對此進行了駁斥。

D.材料二作者將“古之圣人”從師而問與“今之眾人”恥學于師進行對比,認為這是

圣愚之分的關鍵所在。

3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后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

(2)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39.兩則材料分別針對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進行批判?請簡要說明。

(24-25高一上?江蘇常州?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四菩薩閣記

蘇軾

始吾先君于物無所好,燕居如齋,言笑有時。顧嘗嗜畫,弟子門人無以悅之,則爭致

其所嗜,庶幾一解其顏。故雖為布衣,而致畫與公卿等。

長安有故藏經龕,唐明皇帝所建,其門四達,八板皆吳道子畫,陽為菩薩,陰為天王,

凡十有六軀。廣明之亂,為賊所焚。有僧忘其名,于兵火中拔其四板以逃。西奔于岐,

而寄死于烏牙之僧舍,板留于是百八十年矣??陀幸藻X十萬得之以示軾者,軾歸其直,

而取之以獻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為甲。

治平四年,先君沒于京師。軾自汴入淮,溯于江,載是四板以歸。既免喪,所嘗與往

來浮屠人惟簡,誦其師之言,教軾為先君舍施必所甚愛與所不忍舍者。軾用其說思先

君之所甚愛軾之所不忍舍者莫若是板故遂以與之。且告之日:”此明皇帝之所不能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