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黑龍江省龍東地區(qū)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笆氛?,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弊鳛椤捌叻N思維能力”之一,歷史思維能力是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的能力。提高歷史思維能力,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xiàn)實工作,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只有立足于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yōu)勢,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只有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深刻領悟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Φ幕A上,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需要端起歷史的望遠鏡,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準確判斷時與勢,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當口找準前進方向。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從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從人類文明史中學習借鑒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我們方能贏得光明的未來。歷史思維能力須以科學方法和正確史觀為依托。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在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我們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讓中華文明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煥發(fā)出新的蓬勃生機。重視、研究、借鑒歷史,對我們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yǎng)、增強本領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重溫黨的光榮歷史,不斷接受思想洗禮和精神滋養(yǎng),才能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歷史學習中修好“心學”。歷史知識豐富了,眼界和胸襟就會大為開闊,思維層次和領導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個新境界。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才能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tǒng)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方法、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目標,以的開創(chuàng)了在深厚傳統(tǒng)中取精用宏、固本開新的大格局大氣象。歷史照亮未來,奮斗成就偉業(yè)。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中華民族正向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明天邁進。(摘編自《學會歷史思維,掌握歷史主動》)材料二: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文獻調研法。文獻調研法就是圍繞特定的調研主題與問題,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種現(xiàn)存的文獻資料,從中選取信息,以達到調研目的。在文獻資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地方志被譽為“一地之百科全書”“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將一定地域內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和現(xiàn)狀用文字記錄下來、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閱參考;具有資治功能,能為領導干部和決策機構科學決策提供依據(jù)。調查研究旨在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通過正確決策真正把問題解決好。作出正確決策,既需要加強現(xiàn)實研究,也需要參考歷史信息。充分發(fā)揮地方志的作用,增強歷史思維做調查研究,不僅可以看到“現(xiàn)在”,還能參照“從前”,更能以史為鑒決策“未來”。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钡胤街居涗浨叭颂幚碚碌牡檬?,興亡成敗盡在其中。在調查研究中,將下沉一線時看到的聽到的,與地方志記錄的先賢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經驗結合起來,有利于領導干部“鑒覽得其要”“發(fā)施得其宜”,正確地指導工作,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實效。史學家章學誠說:“史志之書,有裨風教者,原因傳述忠孝節(jié)義,凜凜烈烈,有聲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貪者廉立?!鳖I導干部在調查研究時閱讀地方志,除了能對當?shù)亓鱾魇穬缘臍v史名人、民俗民風有更深刻地了解,還能對標先賢、涵養(yǎng)品格。閱讀地方志能讓我們明白做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官才會永存史冊,才會讓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進人物為楷模、以反面典型為鑒戒,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摘編自邱然、易飛《增強歷史思維,在調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那些具備歷史思維能力的人,能知古鑒今,善于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xiàn)實工作。B.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需要借助歷史這一“望遠鏡”來準確判斷時勢,在歷史發(fā)展關鍵當口找準前進方向。C.歷史思維能力須以科學方法和正確史觀依托,任何國家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要正確對待本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D.文獻調研法需要搜集相關文獻資料,而文獻資料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一地之百科全書”“一方之全史”——地方志。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歷史雖已成過往,卻蘊藏著豐富的得失、成敗經驗,我們只要知道過去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來如何繼續(xù)成功。B.我們不僅要從中華民族文化和黨的百年奮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還要積極主動地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C.重視、研究、借鑒歷史,對個人而言,能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yǎng)、增強本領;對國家而言,有助于治國理政。D.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通過調查研究才能摸清情況、找準問題,據(jù)此作出正確決策,真正解決問題。3.下列選項中,不能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A.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B.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已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C.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D.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4.材料一在闡明歷史的重要性時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5.為什么需要“在調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敬鸢浮?.D2.A3.C4.①引用論證:材料一引用了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歷史中蘊含著治理國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②比喻論證:材料一將歷史比作“望遠鏡”“教科書”“營養(yǎng)劑”,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歷史的重要性。5.①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參考其中的歷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確決策。②地方志具有資治功能,從中汲取先賢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經驗,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實效。③閱讀地方志還能對標先賢、涵養(yǎng)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養(yǎng)?!窘馕觥俊?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而文獻資料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一地之百科全書’‘一方之全史’——地方志”錯誤。原文表述是“在文獻資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沒有說地方志是“最重要的”。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我們只要知道過去為何成功,就能明白未來如何繼續(xù)成功”錯誤。由“只有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yōu)良傳統(tǒng)中深刻領悟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才能在看清楚過去我們?yōu)槭裁茨軌虺晒Φ幕A上,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xù)成功”可知,“知道過去為何成功”是“明白未來如何繼續(xù)成功”的必要條件,“只要……就能”說法過于絕對。故選A?!?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觀點是欲知大道,必先為史。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重視、研究、借鑒歷史,對我們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yǎng)、增強本領具有重要意義。A.寫到了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衰更替,可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B.寫從前代社稷安危的經驗教訓中,看到憂患得失,可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C.所述的重點在于史學家應當如何記錄歷史,不可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D.寫借鑒以前歷朝歷代的興衰,來考察當下政治的得與失,強調了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以便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可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的“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氛?,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可知,引用古文“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表明歷史中蘊含著治理國家的道理,突出其重要性,這是引用論證。②由材料一的“面對復雜變化的世界,需要端起歷史的望遠鏡,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準確判斷時與勢,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當口找準前進方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重溫黨的光榮歷史,不斷接受思想洗禮和精神滋養(yǎng),才能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歷史學習中修好‘心學’”可知,將歷史比作“望遠鏡”“教科書”“營養(yǎng)劑”,這是比喻論證,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歷史的重要性。【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與“在調查研究中用好地方志”有關的內容在材料二。由“在文獻資料中,地方志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地方志被譽為‘一地之百科全書’‘一方之全史’,具有存史功能,能將一定地域內的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民俗等方面的歷史和現(xiàn)狀用文字記錄下來、保存下去,供今人和后人查閱參考;具有資治功能,能為領導干部和決策機構科學決策提供依據(jù)”可知地方志具有存史功能,參考其中的歷史信息,有利于作出正確決策。由“地方志……具有資治功能,能為領導干部和決策機構科學決策提供依據(jù)”“地方志記錄前人處理政事的得失,興亡成敗盡在其中。在調查研究中,將下沉一線時看到的聽到的,與地方志記錄的先賢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經驗結合起來,有利于領導干部‘鑒覽得其要’‘發(fā)施得其宜’,正確地指導工作,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實效”可知,地方志具有資治功能,從中汲取先賢治理地方的智慧和經驗,有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實效。由“領導干部在調查研究時閱讀地方志,除了能對當?shù)亓鱾魇穬缘臍v史名人、民俗民風有更深刻地了解,還能對標先賢、涵養(yǎng)品格。閱讀地方志能讓我們明白做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官才會永存史冊,才會讓老百姓念念不忘。要以地方志中的先進人物為楷模、以反面典型為鑒戒,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可知,閱讀地方志還能對標先賢、涵養(yǎng)品格,有利于提升自我修養(yǎng)。(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麥子“秀”了湯成難一個瘦高的男人被母親領了回來。這是母親一大早去小官村橋頭上挑的,說是挑,其實也只剩下這一個了,那些看起來精壯有力的早就被別人搶了去。那個領回來的麥客很瘦,一副文文弱弱的樣子,個頭挺高,可對于割麥插秧這類彎腰的活計,個頭高反倒是不討巧的,動作幅度要比別人大,自然也累得多。這道理母親自然也懂,但實際情況由不得她挑選。母親不愿意再等,地里的麥子等不得。六月的麥田像六月的陽光,金燦燦的,密密匝匝的麥芒宛如絲絲縷縷的陽光刺得人眼睛生疼。麥子秀了,我們小官村的人不說“麥子成熟了”,而說“秀”,跟鐮刀上“銹”一樣,有了金色和分量。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叫莊稼人既欣慰又懼怕。這一年,一群北方的麥客來到我們小官村。其實以前,小官村的人是不請麥客的,而是村戶之間進行換工,你幫我家?guī)滋?,我?guī)湍慵規(guī)滋臁P」俅宓娜耸遣惶敢夂臀夷赣H換工的,母親不是個干活的好手,力氣小,做事慢,每當母親下田,就會有人跟她開一開玩笑,嗨,楊桂芬,你又在地里繡花啦。母親便不好意思地笑笑,像是做了什么虧心事。那些年我不知道父親去了哪里,每次問起母親,她好半天都不說話。我不停追問,母親才說,沒了。母親只舍得請一個麥客。那個被挑剩的男人正跟在母親身后。母親給男人下了碗面便將他帶到地里。眼前的麥田連綿起伏、層層疊疊,金色蔓延到河岸和坡地,簡直要把小官村也要淹沒了似的。男人順著母親指出的方向,認真地看著,仿佛用目光劃出邊界來。然后從腰上取下鐮刀,立刻埋頭割麥。既然包給了麥客,小官村的人就不再插手了,麥客負責割麥,主人只管拉運、脫粒。而母親不同,她還有些不習慣,無所事事地站在田頭使她有點兒難為情,似乎不摸一摸鐮刀,哪兒都不對勁哩,于是母親也取出鐮刀,彎腰割起來。讓我來割吧。男人轉過臉對母親說。放心吧,工錢不會少的。母親擦一擦汗。男人支支吾吾,說不是這個意思,不是這個意思哩。那就放心割吧。母親頭也不抬地說。男人便不再說話了,他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在對付這一捆捆的麥子上。他干起活來雖不及別的麥客潑辣,卻很細致,割出的麥茬又矮又齊,捆出的麥把也很緊實,麥穗兒齊整整的,沒有一根倒穗。麥客的吃住是由主家負責的,午飯相對簡單一點兒,由主家送到田里,一鍋粥,幾塊餅。男人坐下來,順手從地邊蕩草上折兩段草棍當筷子。我也學他折一段草棍,他看見又笑了,挑出一根又直又粗的,將兩根草棍來回摩擦,磨去毛刺后遞給我。吃完他又立即下田,母親讓他歇一歇,他便聽話地站著,手卻也不停閑,攏把干草,將鐮刀擦了又擦。晚上,母親特意割了一斤肉。飯還沒好,男人站在我家院子里,離開麥田他有些不知所措。他也是內向的人,話少。他在井邊坐下,不知從哪兒翻出一塊磨刀石,將鐮刀在磨刀石上仔仔細細地磨。井旁放著一盆水,月亮倒映在水里,似另一把鐮刀。每隔一會兒他將鐮刀伸進盆里,沒在水中,水面一晃,月亮便被鐮刀割得碎碎的。月牙形的磨刀石上汪著水,卻發(fā)現(xiàn),這水里也汪出一個月亮哩。樹影傾覆下來,燈光透過窗口落在他脊背上,“嚯哧”“嚯哧”,刀片與磨刀石發(fā)出的聲音,以及屋里鍋鏟在鐵鍋里跳躍的哧啦聲……每一股聲音交織在一起,在小院里回旋著。割麥子的叔叔,你的家在哪兒?我怯怯地問道。很遠很遠哩,他說,又用手向北方一指,指完手掌并沒有落下來,卻在我的腦袋上摸了摸,問我多大了。我伸出一只左手,又將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數(shù)出來。七歲啦,他說,又說他家也有一個小女孩,跟我一樣大哩。說起孩子,他的話明顯多了一些,一共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是男孩,叫平兒,今年已經十一歲了。晚上他睡在麥地里,這是他要求的。麥客一般都是睡在主人家的廂房或者堂屋的地鋪上,但他堅持睡在麥地,說是正好看麥子哩。幾天后,我家的麥子收割完了,他沒有立即趕往下一家,而是幫母親把麥把一車車運到打谷場。他拉著板車,母親在后頭推著,也不說話。第二年麥子秀時,麥客們像候鳥一樣準時到來,他也在其中。這一次,母親沒去挑人,他就自己來了,像是事先約定好的。這是他第二次出來做麥客,孩子們越來越大,都等著用錢。麥客們在五月頭上從老家扒火車一路南下,從江蘇、山東、河北、山西,一路往回割麥,麥客是踩著金風走的,由南往北,自陽而陰,始終趕上開鐮的日子。割到家門口時,自家的麥子也熟了。夏收很快就結束了,與上次一樣,只有短短的五天時間。我用了“短短的”幾個字,的確,至少在我看來是這樣。我也不再看到母親臉上焦灼的神情了。麥子收割后,麥客們離開了,我們也要插秧了,插秧不像割麥那樣要搶天時,母親可以不緊不慢地像繡花那樣慢慢地干活了。……(節(jié)選自《天津文學》)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母親領回的男人是“被挑剩的”,“彎腰的活計”并不討巧,但麥子熟了不能等,所以母親請他割麥。B.文章第三段對麥田和麥芒的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了麥田寬廣、麥芒密匝的特點,突出了村民們的喜悅之情。C.男人讓母親不用割麥子,卻引起了母親的誤會。男人支支吾吾地解釋一番,母親“頭也不抬”,但領會了他的好意。D.經過割麥期間的接觸,男人和母親間已建立了彼此的信任,第二年麥子秀時,母親沒有再去挑人,男人也準時到來。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農村生活為內容,“麥子秀了”“不是這個意思哩”等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B.小說注重細節(jié)描寫,“轉過臉”“擦一擦汗”“沒有一根倒穗”等描寫,突出了人物的形象。C.小說寫晚飯前廚房內外的場景,看似閑筆,卻別具匠心,營造了溫馨的氛圍,深化了小說主題。D.小說借助“我”的眼光和口吻來講述故事,以兒童的視角來呈現(xiàn)社會生活,感受貼切,真實自然。8.請概括文中割麥男人的形象特征。9.汪曾祺說,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說的一種趨勢。請分析這篇小說的“散文化”特征?!敬鸢浮?.B7.A8.割麥男人是中國傳統(tǒng)農村普通勞動者。①他瘦高樸實,“麥客很瘦,一副文文弱弱的樣子,個頭挺高,話不多,語言樸實。②善良真誠,因為麥田包給了麥客,所以他認為割麥都是他的事,當母親也割麥時,他主動要求他來割;當麥子收割完后,他也沒有立即趕往下一家,而是幫母親把麥把一車車運到打谷場。③能干細心。雖然干活不夠潑辣,但他割出的麥茬又矮又齊,捆出的麥把也很緊實,麥穗兒齊整整的,沒有一根倒穗,可以看他干活很細致;當“我”學他折草棍當筷子時,他拿了兩根磨去毛刺的草棍給“我”,也體現(xiàn)了他的細心。④有責任心。家里有三個孩子,為了孩子遠走他鄉(xiāng),做了麥客,說明他對家庭負責,有責任心。9.①淡化情節(jié),散文化結構。小說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情節(jié)舒緩,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②注重環(huán)境描寫,注重營造意境氛圍,具有較強的抒情性。小說既有小官村風俗畫面的描寫,也有六月麥田的描寫;月夜磨刀場景的描寫,營造了溫馨的氛圍,抒情味濃。③小說具有散文化的語言美,人物語言簡潔含蓄,令人回味無窮;濃郁的地方色彩,個性化的語言也讓文章韻味十足。【解析】【導語】這篇小說通過一個瘦高的麥客的形象,描繪了農村生活的細膩與真實。故事以麥子收割為背景,展現(xiàn)出麥客的辛勤勞動和母親的堅韌。文章語言樸素而溫馨,有著典雅的詩意。細節(jié)描寫生動,如割麥、磨刀等場景,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營造了濃郁的生活氛圍。小說的兒童視角使敘述更為真實自然,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傳遞出溫暖的人情味和生活的韻律。【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B.“突出了村民們的喜悅之情”概括不全面,根據(jù)原文“那一眼望不到邊的麥田,叫莊稼人既欣慰又懼怕”可知應是又欣慰又懼怕。故選B。【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A.“語言典雅,充滿詩情畫意”錯,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體現(xiàn)的是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割麥男人是中國傳統(tǒng)農村普通勞動者。①文中描寫男人的外貌“那個領回來的麥客很瘦,一副文文弱弱的樣子,個頭挺高”,性格則是“他也是內向的人,話少”,割麥男人是一個瘦高樸實的人。②我們村的習俗是“既然包給了麥客,小官村的人就不再插手了”,但母親感覺干站著有點難為情,于是也取出鐮刀,彎腰割起來,而此時那個男人說“讓我來割吧”,因為麥田包給了麥客,所以他認為割麥都是他的事,當母親也割麥時,他主動要求他來割;割完麥子,他并沒有立刻走,而是“幫母親把麥把一車車運到打谷場”,所以割麥男人是一個善良真誠的人。③他干活雖然不快,但卻很細致,“割出的麥茬又矮又齊,捆出的麥把也很緊實,麥穗兒齊整整的,沒有一根倒穗”,說明他干活也是把好手;當“我”學他折樹棍當筷子時,他“挑出一根又直又粗的,將兩根草棍來回摩擦,磨去毛刺后遞給我”,當“我”學他折草棍當筷子時,他拿了兩根磨去毛刺的草棍給“我”,體現(xiàn)了他的細心。④他告訴“我”家里的情況,“一共有三個孩子,最大的是男孩,叫平兒,今年已經十一歲了”,第二年他又來了,“這是他第二次出來做麥客,孩子們越來越大,都等著用錢”,家里有三個孩子,為了孩子遠走他鄉(xiāng),做了麥客,說明他對家庭負責,有責任心?!?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特征的把握能力。①淡化情節(jié),散文化結構。本文寫到麥子秀了的時候,母親領回一個麥客,他幫母親割麥以及幫母親將麥子運到打谷場,然后第二年麥子秀時,割麥男人又來到“我”家。小說故事情節(jié)舒緩平淡,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鄉(xiāng)村日常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而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和激烈的矛盾沖突。②注重環(huán)境描寫,注重營造意境氛圍,具有較強的抒情性。文章第三段是對小官村麥子秀了的時候的環(huán)境的描寫,第四段寫到以前麥子秀了的時候,小官村的人是不請麥客的,而是村戶之間進行換工,這是對小官村風俗畫面的描寫。文章第十六段有對割麥男人月夜之下在井邊磨刀的畫面描寫,這些描,營造了溫馨的氛圍,具有較強的抒情性。③小說具有散文化的語言美。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很少,僅有的人物語言描寫又非常地含蓄簡潔,如“割麥子的叔叔,你的家在哪兒?”“很遠很遠哩”。并且人物語言富有濃郁的地方的色彩,如“麥子秀了,我們小官村的人不說‘麥子成熟了’,而說‘秀’”,濃郁的地方色彩,個性化的語言讓文章韻味十足。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之所歸心?!惫苤僭唬骸暗刂斢袝r,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薄睹献印吩唬骸熬暢既缡肿?,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仇?!保ü?jié)選自《太平御覽·治道部·卷一》)材料二: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shù)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勞于索之,而休于使之。書曰:“惟①文王敬忌,一人以擇。”此之謂也。合符節(jié)、別契券者,所以為信也;上好權謀,則臣下百吏誕詐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籌、投鉤②者,所以為公也;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稱縣③者,所以為平也;上好覆傾,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險。故械數(shù)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數(shù)君子養(yǎng)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④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如是則雖在小民,不待合符節(jié)、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投鉤而公,不待衡石稱縣而平。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事治,政令不煩而俗美,城郭不待飾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勁,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節(jié)選自《荀子·君道》)〖備注〗①惟:思,想一想。②探籌、投鉤:抽簽、抓鬮。③衡石稱縣:用衡器稱量。④綦:副詞,極。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官人守A數(shù)B君子養(yǎng)C原D原E清則F流清G原H濁則流濁。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窮,文中指窮盡,與《屈原列傳》“人窮則反本”中的“窮”意思相同。B.符節(jié),指我國古代朝廷用于傳令、征調兵將及其他一些事務的以作憑證的東西。C.所以,用來……的,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意思不同。D.固,指堅固,與《過秦論》“臨不測之淵,以為固”中的“固”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認為君主如果只顧滿足自己無窮的欲望,那么即使他看待臣子像自己的手和腳一樣珍貴,臣子也會視他為心腹大患。B.法制對于治國很重要,是治國的開端,而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沒有君子,即使法律完備,也會出現(xiàn)混亂。C.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雖然在尋覓人才時勞累,但在使用人才后就安逸了?!渡袝分刑岬降奈耐踹x擇人才就是一個例子。D.材料二指出,如果君主喜歡搞權術陰謀之類的,那么“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就不利于治理國家。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羿之法非亡也,而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2)上好曲私,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14.材料一說“君者,群也,群下之所歸心”。君主怎樣做才能讓群臣歸心?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0.BDG11.A12.A13.(1)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沒有失傳,但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射中箭靶;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稱王。(2)君主喜歡偏私,那么大臣百官就會趁此機會跟著搞偏私。14.①克制欲望,珍視和善待臣子;②健全法制,尊賢用才;③愛好禮義,講求誠信,維護公正、公平。【解析】【導語】這篇材料通過引述古代經典文獻,探討了君主治國的原則和方法。材料一引用了《白虎通》《管子》《孟子》的言論,強調君主與臣民關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應節(jié)制自身欲望,以公平對待臣子以贏得其忠誠。材料二引自《荀子·君道》,甚至深入剖析法治與人治的關系,指出君主賢德的重要性以及禮義在治國中的作用。整體呈現(xiàn)出一種古代思想對君主治國的深刻剖析,旨在促使統(tǒng)治者通過自身品德治理好國家?!?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官吏拘守具體的方法條例,君主則保養(yǎng)源頭。源頭清澈那么下邊的流水也清澈,源頭混濁那么下邊的流水也混濁?!肮偃耸財?shù)”主語是“官人”,“君子養(yǎng)原”主語是“君子”,兩句主語不同,且“官人守數(shù)”與“君子養(yǎng)原”構成對稱句式,故從兩句中間B處斷開;“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兩句相照應,是對稱句式,各自獨立成句,故從DG兩處斷開。故選BD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A.錯誤。兩句中的“窮”詞義不同。窮,窮盡;/困厄、處于困境。句意:而君主的欲望則是無止境的。/人處境困難,就會追念本源。B.正確。C.正確。用來……/……的原因。句意:是用來維持公正的。/推究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D.正確。句意:城墻不等修整就堅固。/?對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很堅固?。?故選A?!?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孟子》認為君主如果只顧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錯誤,材料一“管仲曰:‘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可見“認為君主如果只顧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是管仲的觀點而非《孟子》的;“即使他看待臣子像自己的手和腳一樣珍貴,臣子也會視他為心腹大患”曲解文意,材料一第三段“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的意思是“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和腳,臣子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肚腹和心臟”。故選A?!?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亡”,通“無”,消失,失傳;“中”,射中;“王”,名詞作動詞,稱王,為王。(2)“曲私”,偏私;“乘是”,乘此機會,趁此機會;“偏”,偏私?!?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jù)材料一“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間,則上下相疾也”可知,君主要克制欲望,根據(jù)材料一引用的《孟子》的話,可知君主要珍視和善待臣子;②根據(jù)材料二第一段“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瓌t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笨芍?,君主要健全法制,尊賢用才;③根據(jù)材料二第二段“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于臣子矣”可知,君主要愛好禮義,講求誠信,維護公正、公平參考譯文:材料一:《白虎通》說:“君,就是‘群’,即群臣內心所歸屬的人。”管仲說:“土地出產財物受時令限制,民眾付出勞力有疲倦的時候,而君主的欲望則是無止境的。用出產財物受時令限制的土地和付出勞力有疲倦時候的民眾供養(yǎng)欲望沒有窮盡的君主,如果其中沒有一個限度,那么上下之間就會互相怨恨?!薄睹献印氛f:“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和腳,臣子看待君主就會如同自己的肚腹和心臟;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狗和馬,臣子看待君主就會如同普通百姓;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泥土和雜草,臣子看待君主就會如同仇敵?!辈牧隙河懈銇y國家的君主,沒有自行混亂的國家;有治理國家的人才,沒有自行治理的法制。羿的射箭方法并沒有失傳,但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射中箭靶;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稱王。法制,是治國的開端;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簡略,也足夠用在各個方面了;(如果)沒有君子,即使法律完備,也會失去先后的實施次序,不能應付事情的各種變化,足夠出現(xiàn)混亂了。不懂得法律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條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體情況也一定會混亂。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權勢。急于得到治國的人才,就會自身安逸而國家安定,功績偉大而名聲美好,上可以稱王于天下,下可以稱霸于諸侯;不急于得到治國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權勢,就會自身勞苦而國家混亂,功業(yè)敗壞而聲名狼藉,國家必然危險。所以統(tǒng)治人民的君主,在尋覓人才時勞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渡袝氛f:“要想想文王恭敬戒懼,親自去選擇人才?!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把憑證合在一起、辨認契券,是用來維持信用的;(但如果)君主喜歡搞權術陰謀,那么大臣百官中那些搞欺騙詭詐的人就會趁此機會跟著搞欺騙詭詐。抽簽、抓鬮,是用來維持公正的;(但如果)君主喜歡偏私,那么大臣百官就會趁此機會跟著搞偏私。用衡器稱量,是用來實現(xiàn)公平的;(但如果)君主喜歡偏斜顛倒,那么大臣百官就會趁此機會跟著邪惡不正。所以各種有助于治理的器物與方法,只是政治的末流,并不是政治的源頭;君子,才是政治的源頭。官吏拘守具體的方法條例,君子則保養(yǎng)源頭。源頭清澈那么下邊的流水也清澈,源頭混濁那么下邊的流水也混濁。所以君主如果愛好禮義,尊重賢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沒有貪圖財利的思想,那么臣下也就會極為謙讓,奉獻出忠誠信用,而謹慎地行臣子之責了。像這樣,即使是卑微的百姓,也不等把憑證合在一起、辨認契券就能做到有信用,不等抽簽、抓鬮就能做到公正,不靠衡器稱量就能做到公平。所以不用獎賞就能使民眾勤勉,不用刑罰就能使民眾服從,官吏不費力就能把事情處理好,政策法令不繁多就能使習俗美好,城墻不等修整就堅固,武器的鋒刃不用磨利就堅硬,敵國不等去征服就屈從,天下的民眾不用命令就能統(tǒng)一。(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病中友人相訪白居易臥久不記日,南窗昏復昏。蕭條草檐下,寒雀朝夕聞。強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偶逢故人至,便當一逢迎。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閑談勝服藥,稍覺有心情。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蕭條草檐下”寫詩人居室簡陋,同時又是詩人心境的投射,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B.詩人雖久病在床,但常有朋友造訪,詢問服藥情況,關心其病情,這給了詩人慰藉。C.日復一日的黃昏、毫無生機的草檐、朝夕鳴叫的寒雀等構成了詩人病中的生活環(huán)境。D.詩歌語言平易淺顯,飽含真情,可用“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來形容。16.詩人的情感變化寓于敘事之中是這首詩歌的重要特點,請結合具體詩句對此加以賞析。【答案】15.B16.①“臥久不記日,南窗昏復昏”,寫詩人久病在床已記不清有多少天,看著南窗外一個又一個黃昏過去,寓含久病在床的孤寂。②“強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寫朋友來訪,詩人強拄拐杖,到庭院迎接,寓含對朋友來訪的驚喜。③“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寫詩人和朋友閑談,移動臥榻朝向斜日,身披裘衣靠著楹柱,寓含和朋友交談不知疲倦的暢快?!窘馕觥俊?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常有朋友造訪”錯誤,詩中說“偶逢”,即偶爾有朋友前來;“詢問服藥情況”錯誤,“閑談勝服藥”的意思是“與朋友閑談勝過服藥”。故選B。【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歌前兩句寫自己久病在床不記得時日,“昏復昏”突出了詩人臥病時間之久,可見詩人心中孤寂、落寞。三、四句寫詩人病中看到的蕭條冷清的景色,早晚只有寒天里麻雀的鳴叫聲,以景物之蕭瑟突出詩人內心之凄涼。五至八句寫詩人終于勉強扶著拐杖慢慢向庭院中移動,正好這時友人到訪,詩人便把自己“起向庭中行”當作出來迎接朋友了,寓含對朋友來訪的驚喜。九、十兩句寫了詩人與朋友閑談的情形,詩人移動自己的臥榻讓它朝向夕陽,然后披上皮裘,倚靠著堂前的楹柱,營造出較為閑適溫馨的閑談氣氛。最后兩句寫出了詩人此刻的心情,他認為與朋友閑談比服藥還管用,自己的心情終于變好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賈誼在《過秦論》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從兵器和旗幟兩方面寫陳涉起義隊伍的武器裝備極為簡陋。(2)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船”和“馬”是古詩詞中的常見意象。陸游《書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借此追憶了早年的征戰(zhàn)生活?!敬鸢浮浚?)斬木為兵揭竿為旗(2)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3)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相信不少人在電視劇中看過斗茶的場面,這些場面把中國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時達到頂峰的“茶百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①中國人飲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農氏時期,②中國不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鄉(xiāng)。③如今世界上大約100多個國家都有飲茶的習慣,④也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茶文化。電視劇中表演的點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種吃茶方式,先把茶葉用碾子碾成茶粉,(甲),調成糊狀,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熱水,用茶筅不斷擊打,直到出現(xiàn)一層氣泡,氣泡消散得越慢說明功夫越深。點茶以后的分茶,是將茶盞里的茶倒入茶盤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湯表面作畫了,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戲”,又叫做“水丹青”,如今這項技藝,已經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茶湯表面的浮沫上作畫,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咖啡拉花,(乙),拉花用到了兩種不同的溶液,一種是咖啡,一種是牛奶,而茶百戲(丙)——水。水作畫維持的時間更短,花紋消散得更快,也顯得更為珍貴難得。18.下列句子中的“深”與文中加點的“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這個湖泊的水很深,魚兒在其中游弋。B.深秋的晚霞渲染著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繪。C.她對古典音樂的理解非常深,能夠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D.對于你所經歷的痛苦,我深表同情。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0.文中第二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茶百戲”,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歡哪個名字?請簡要說明理由。要求:語言簡潔流暢,不超過50字。22.下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百戲”的一幅畫面,請用形象生動而又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這幅畫面。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突出畫面意境特點,不超過50字?!敬鸢浮?8.C19.甲:再倒入少許熱水;乙:但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丙:只用一種溶液20.②(語序不當)把“茶的故鄉(xiāng)”與“茶文化的起源地”顛倒一下;③(成分贅余)刪去“大約”。21.示例一:更喜歡“茶百戲”。茶,表明具體事物,百戲,將茶水之畫與表演藝術聯(lián)系,暗示畫面之多樣性,給人無限遐思。示例二:更喜歡“水丹青”。水,點明作畫介質,丹青,乃繪畫之雅稱,此名使茶水之畫更富詩意和文化韻味。22.示例:碧波蕩漾,荷葉舒展,似一陣風吹過;荷花悄然怒放,無限妖嬈;魚兒吐著一串泡泡兒,游戲其間,似乎在敘說著對水的深情,又似乎在講述著古老的茶文化?!窘馕觥俊?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詞語語境義的能力。文句中的“深”,形容詞,表程度,有“深入”之意。A.“深”指“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的距離大,與‘淺’相對”。B.“深”指“距離開始的時間很久”。C.“深”,形容詞,指“深入”之意。D.“深”,為副詞,“很、十分”之意。故選C?!?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根據(jù)上下文“先”“然后”可知這是點茶的先后步驟,可填“再……”;根據(jù)后文“調成糊狀”慢慢加入更多熱水”可知應該是倒入了熱水,且量不多,所以可填“再倒入少許熱水”。乙處,后文“拉花用到了兩種不同的溶液,一種是咖啡,一種是牛奶,而茶百戲只用一種溶液——水”強調的是兩者不同的具體表現(xiàn),與上文形成轉折關系,并且是對下文的總結,所以可填“但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丙處,前文說“拉花用到了兩種不同的溶液”,由“而”可知茶百戲與之不同,再根據(jù)后文“水”可知,茶百戲只用一種溶液,就是水,可填“只用一種溶液”。【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畫橫線的句子語病有二:一是語序不當,關聯(lián)詞“不僅……也”表示遞進關系,所以其后的內容“茶文化的起源地”和“茶的故鄉(xiāng)”應該互換。二是成分贅余,“大約”與“多”重復,應刪去其中一個?!?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談觀點寫評論的能力。①喜歡“茶百戲”。分析名字的構成:“茶”,表明要喝的東西不是別的,具體化了;“百戲”,是一種技藝,將茶水之畫與表演藝術聯(lián)系,“百”字暗示了畫面的花樣多,“茶百戲”的說法既新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