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_第1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_第2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_第3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_第4頁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語文(部編版)八年級下冊THERESHOULDBEASPIRITOFKNOWINGTHINGSFROMTHINGS

作者介紹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祖籍中國山東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國。中學時代是在臺灣度過的。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zhì)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里希特各自獨立地發(fā)現(xiàn)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知識鏈接1.有關(guān)“四書”朱熹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稱為“四書”。是儒家主要經(jīng)典。知識鏈接2.關(guān)于“格物”和“致知”“格”探察、探究。“物”物體、事物?!爸隆边_到、得到?!洞髮W》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知識鏈接3.題目解說“格物致知”出自《四書·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薄皯小北砻髯髡邔Υ案裎镏轮瘛钡某珜B(tài)度。標題點明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寫作背景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最具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xiàn)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fā)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檢查預習1.生字詞丁肇中()不知所措()彷徨()華裔()論語()儒家()zhàopánɡyìlúnrúcuò檢查預習2.重點詞語格物:

致知:

正心:修身:齊家:袖手旁觀: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識。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調(diào)別人。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推廣延伸到全國各地,流傳千秋萬代。推之于四海,傳之于萬世:整體感知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2--12):分析問題。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論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一層(2~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diào)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內(nèi)容探究1.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內(nèi)容探究3.作者說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田地。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樣,丁教授講的目的是通過實驗得到新知識。內(nèi)容探究4.作者舉了王陽明的例子。我們探討一下:王陽明“格”竹子為什么失?。窟@位先生面對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動手實踐,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從內(nèi)心領(lǐng)悟真理。王陽明的“格物”實是“格己”,而不是研究萬物的道理,這是無用的,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的。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的。品味賞析1.讀完全文后,請你說說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表現(xiàn)在哪里?古代《大學》里“格物致知”的最終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探索,即所謂的治國平天下之道,側(cè)重于抽象的道理,王陽明“格”竹的例子就是如此。而當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認識自然,獲得新知,為人類服務,所以側(cè)重于實地實驗精神。品味賞析2.舉王陽明的例子,想要說明什么?選文第4段列舉明代大哲學家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反面例子,闡述了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第5段繼續(xù)分析該事例,用以論述中國傳統(tǒng)教育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品味賞析3.第12段舉自己的經(jīng)驗為證,有什么好處?第12段,作者通過列舉自己在美國大學念物理時,因事先沒有準備,做研究時發(fā)現(xiàn)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而恐慌的親身經(jīng)歷,闡述了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的道理。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確。歸納總結(jié)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nèi)粘W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guān)鍵是看我們每個人的頭腦中究竟真正有沒有探索、實踐、創(chuàng)新的精神。只有有了這些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們的思維才是開闊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于創(chuàng)新。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祖國走進了一個令人振奮自豪的新時代。主要我們立足于自己的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創(chuàng)造輝煌,我們也就一定能夠?qū)崿F(xiàn)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感謝各位的聆聽語文(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丁肇中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單位組織“情系中華”征文活動,歷時一年四個月,收到來稿近千篇。征文評委會評出兩篇特別榮譽獎,著名物理學家丁肇中的《懷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動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丁肇中在會上發(fā)表了這篇演講。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內(nèi)在含義以及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23學習運用舉例論證、道理論證論證論點的的方法。培養(yǎng)“格物致知”的精神,從實踐中探求真知。

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lǐng)導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guān)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字詞積累丁肇(zhào)中瞭(liào)望彷(páng)徨(huáng)識shízhì學識博聞強識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記少余多法:表“記號”、“記”之義時讀“zhì”標識、款識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fā)急。彷徨: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彷徨、徘徊辨析兩詞都有“猶疑不決”的意思?!搬葆濉币话阒覆恢趺醋?,如:面對雪災,我們必須積極抗災減災,彷徨只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災難?!芭腔病币话阒冈趲讉€(目標)之間難以抉擇,還比喻事物在某個范圍內(nèi)來回波動、起伏。如:我徘徊在就業(yè)與升學的路口,不知如何選擇。初讀感知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論題是?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論題的?2.“格物致知”出自?意思是?目的是?舉了怎樣的例子?3.知識是怎樣得到的?獲得知識的過程有哪些要求?4.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有哪些弊端?作者是如何驗證這些弊端的?5.“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其真正意義是?提出了怎樣的希望?6.根據(jù)對以上問題的分析,你能否把握文章的結(jié)構(gòu),并進行層次劃分?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交代演講的原因,提出論題。2.結(jié)合第三段內(nèi)容,談談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敬鸢浮吭谥袊糯捎谶m應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并不是為了“尋求新知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平天下”。3.舉王陽明“格”竹失敗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案】舉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觀點,語言幽默,通俗易懂。4.第八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舉例論證、對比論證。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論證“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同時與王陽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對比,突出論證了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的道理。對比論證的作用是為了強調(diào)突出,答題模式一般為“通過……與……的對比,突出論證了……的道理,使論證更有說服力”。5.“大都”“往往”“常?!痹谖闹杏泻巫饔茫?/p>

【答案】“大都”指明了范圍,“往往”和“常常”則指出了頻率上的多。這些詞語突出了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的普遍性,語言準確嚴密。6.作者舉自己在美國求學這一事例來進行論證,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在美國求學的例子證明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再次說明實踐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無可辯駁。7.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么?

【答案】《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做實驗得到知識。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只是消極的袖手旁觀。精讀品析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文中主要列舉了哪些事例?這些事例與本文的中心論點有什么關(guān)系?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舉的事例為:一是第④段舉了大理論家王陽明“格物”以失敗而告終的事例。二是第?段中舉了“我”初到美國學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經(jīng)歷的事例。王陽明的事例很好地證明了在我國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淹沒了的觀點?!拔摇钡挠H身經(jīng)歷證明了“中國學生大都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在“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觀點。兩個事例都作為事實論據(jù)來證明論點。2.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說作者的寫作思路。

文章一開始緊扣文題,先引用《大學》中的句子,扼要說明“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從大處落筆向中心靠攏,先說明傳統(tǒng)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沒了其真正意義;接著以實驗過程的兩個特點,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作者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分析了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兩個意義,總結(jié)全文。1.靈活多樣的論證方法。①道理論證。文中引用《大學》里的話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②舉例論證。文中舉王陽明格竹的事例論證古代格物的途徑、方法掩蓋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內(nèi)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論證了格物致知的內(nèi)涵。③對比論證。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當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從而突出強調(diào)了本文的論點。2.通俗易懂、事例生動。本文雖然屬于學術(shù)性演講,但通俗易懂,聽眾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講過程中注意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如作者講到了自己初到美國大學念物理時的彷徨恐慌,這樣就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并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的事例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如在談儒家對實驗的態(tài)度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