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真題測試(2022年04月16日-3112)_第1頁
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真題測試(2022年04月16日-3112)_第2頁
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真題測試(2022年04月16日-3112)_第3頁
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真題測試(2022年04月16日-3112)_第4頁
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真題測試(2022年04月16日-311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招聘《小學教育學》通關試題每日練(2022年04月16日-3112)1:學校對同學進行德育的特別途徑是()。

單項選擇題

A、正面教育原則

B、集體教育原則

C、知行統(tǒng)一原則

D、因材施教原則

2:我國提倡啟發(fā)式教學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單項選擇題

A、孔子

B、墨翟

C、董仲舒

D、朱熹

3:“為人師表”是說老師必需具備()。

單項選擇題

A、專業(yè)意識

B、專業(yè)態(tài)度

C、專業(yè)技能

D、專業(yè)品質(zhì)

4:學校教育是要引導同學把握科學文化基礎學問和基本技能。()

推斷題

5:多元智能理論的代表人物是()。

單項選擇題

A、斯金納

B、加德納

C、布魯納

D、德雷克斯

6:在老師職業(yè)道德基本規(guī)范中詳細體現(xiàn)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的是()

單項選擇題

A、依法執(zhí)教

B、喜愛同學

C、團結協(xié)作

D、愛崗敬業(yè)

7:對同學的激勵要盡量多用口頭表揚的形式。()

推斷題

8:據(jù)記載,我國的學校最早消失于()。

單項選擇題

A、殷周時代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9:學校德育自勺主要途徑有()

多項選擇題

A、思想品德課

B、其他各科教學

C、班主仨工作

D、班隊會活動

E、課外活動

10:依據(jù)我國《憲法》的規(guī)定,我國公民可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多項選擇題

A、公平權利

B、政治權利和自由權利

C、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D、言論自由權利

11: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

單項選擇題

A、教育的科學屬性

B、教育的生產(chǎn)屬性

C、教育的社會屬性

D、教育的藝術屬性

12:馬克思主義認為,造就全面進展的人的途徑和方法是()。

單項選擇題

A、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

B、加強現(xiàn)代科學教育

C、開展網(wǎng)絡教育

D、高等學校擴招

13:傳統(tǒng)“師遭尊嚴”的師生關系主要是一種[]

多項選擇題

A、“以老師為中心”的專制型師生關系

B、“以兒童為中心”的放任型師生關系

C、民主合作式的師生關系

D、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

14:教學活動的構成有()。

多項選擇題

A、上課

B、作業(yè)

C、輔導

D、成果評定

E、社會實踐

15:義務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也是社會應當擔當?shù)牧x務,因此不具有強制性。()

推斷題

16:孔子的主要教育主見包括()。

多項選擇題

A、有教無類

B、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C、教學相長

D、兼愛非攻

E、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7: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指向為()。

單項選擇題

A、進展個體功能

B、改造社會功能

C、政治倫理功能

D、進展經(jīng)濟功能

18:“建國居民,教學為先”這句話反映了()

單項選擇題

A、教育與經(jīng)濟的關系

B、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C、教育與科技的關系

D、教育與文化的關系

19:結構主義課程理論的代表是()。

單項選擇題

A、杜威

B、懷特海

C、布魯納

D、克伯屈

20:實行一個模式,用一個標準要求同學,這根本上是對教育上的()的關系及其意義缺乏正確的熟悉所致。

單項選擇題

A、自然性與社會性

B、受動性與能動性

C、共性與共性

D、方向性與現(xiàn)實性

21:一堂好課的標準有()。

多項選擇題

A、目標明確

B、內(nèi)容正確

C、方法得當

D、組織有效

E、體驗樂觀

22:老師與同學在社會道德上是()

單項選擇題

A、相互促進關系

B、公平關系

C、授受關系

D、教學關系

23:學校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

單項選擇題

A、普及性、強制性、義務性

B、基礎性、強制性、義務性

C、普及性、強制性、基礎性

D、基礎性、普及性、義務性

24:我國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制度是()。

多項選擇題

A、學前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學歷教育

25:現(xiàn)代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diào)的是“發(fā)覺”學問的過程,而不是簡潔地獲得學問。()

推斷題

26:義務教育的學制,通常有()。

多項選擇題

A、“六三”學制

B、“五四”學制

C、“九年一貫制”

D、“四二”學制

E、“六年制”

27:教育政策的特點具有()。

多項選擇題

A、政治性

B、可行性

C、原則性

D、權威性

E、戰(zhàn)略性

28:一個測驗經(jīng)過多次測量所得到的結果全都性較高,說明該測驗的()較高。

單項選擇題

A、信度

B、效度

C、區(qū)分度

D、難度

29:教育目的的功能有()。

多項選擇題

A、導向功能

B、強制功能

C、調(diào)控功能

D、示范功能

E、評價功能

30:教學過程是()。

單項選擇題

A、促進老師教的過程

B、老師教同學熟悉世界的過程

C、學習直接閱歷的過程

D、形成操作技能的過程

查看答案

1:答案D

解析因材施教原則是學校對同學進行德育的特別途徑。

2:答案A

解析孔子是我國第一位提倡啟發(fā)式教學的教育家。

3:答案B

解析“為人師表”是老師必需具備的專業(yè)態(tài)度。

4:答案正確

解析略。

5:答案B

解析

6:答案C

解析

7:答案錯誤

解析

8:答案A

解析

9:答案A,B,C,D,E

解析

10:答案A,B,C,D

解析

11:答案C

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將教育視為一種生物現(xiàn)象,將教育過程歸結為按生物學規(guī)律進行的本能的傳授活動。教育的心理起源論認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仿照。兩者都認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獲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會屬性。

12:答案A

解析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進展的學說,指出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進展,就必需不斷提高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不斷消退階級偏見,將社會勞動與教育有機結合,將社會進展與個人進展有機結合。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A,B,C,D

解析社會實踐是教學的一種幫助途徑,不屬于教學活動。

15:答案錯誤

解析義務教育既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也是社會應當擔當?shù)牧x務,為保證義務教育的實施,必需依靠國家法律的強制力氣,具有強制性。

16:答案A,B,E

解析“教學相長”是《學記》中的觀點,“兼愛非攻”是墨家的主見。

17:答案C

解析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教育活動的主要指向為政治倫理功能。

18:答案B

解析

19:答案C

解析美國聞名的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結構主義課程論思想是基于其結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而提出的。

20:答案C

解析這是對教育上的共性與共性的關系及其意義缺乏正確的熟悉所致。

21:答案A,B,C,D,E

解析上好一堂課必需留意目標明確、內(nèi)容正確、方法得當、組織有效、體驗樂觀。

22:答案A

解析

23:答案C

解析學校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普及性、基礎性和強制性三方面,見學習精要。

24:答案A,B,C,D

解析我國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制度從縱向上來劃分,可以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學歷教育不屬于這種分類標準,它是相對于非學歷教育來說的。前面的四種教育都屬于學歷教育。(本解析由張恩凱供應)

25:答案正確

解析

26:答案A,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