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變異的類型_第1頁
生物變異的類型_第2頁
生物變異的類型_第3頁
生物變異的類型_第4頁
生物變異的類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2頁/共2頁精品文檔推薦生物變異的類型生物變異的類型

真題回放

1.(2018·天津卷)果蠅的生物鐘基因位于X染群體上,有節(jié)律(XB)對無節(jié)律(Xb)為顯性;體群基因位于常染群體上,灰身(A)對黑身(a)為顯性。在基因型為AaXBY的雄蠅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若浮現(xiàn)一具AAXBXb類型的變異細胞,有關分析正確的是(D)A.該細胞是初級精母細胞

B.該細胞的核DNA數(shù)是體細胞的一半

C.形成該細胞過程中,A和a隨姐妹染群單體分開辟生了分離

D.形成該細胞過程中,有節(jié)律基因發(fā)生了突變

[解析]A錯:若為初級精母細胞,細胞中應含有Y染群體,該細胞中已無Y染XXX體,應是次級精母細胞,因含2條X染群體,故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B錯:該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核DNA數(shù)與體細胞相同。C錯:由雄蠅的基因型為AaXBY可知,A、a位于一對同源染XXX體(常染群體)上,A和a是隨著同源染群體的分開而分離的。D對:由雄蠅的基因型為AaXBY可知,其體內無Xb基因,而浮現(xiàn)的變異細胞中含有Xb基因,故是有節(jié)律基因XB突變?yōu)闊o節(jié)律基因Xb。

2.(2016·江蘇卷)下圖中甲、乙兩個體的一對同源染群體中各有一條發(fā)生變異(字母表示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B)

A.個體甲的變異對表型無妨礙

B.個體乙細胞減數(shù)分裂形成的四分體異常

C.個體甲自交的后代,性狀分離比為3∶1

D.個體乙染群體沒有基因缺失,表型無異常

[解析]個體甲發(fā)生了染XXX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基因數(shù)目減少,也許對表型有妨礙,A項錯誤;個體乙發(fā)生的是染XXX體結構變異中的倒位,變異后染群體聯(lián)會形成的四分體異常,B項正確;若基因與性狀別是一一對應的,則個體甲自交的后代性狀分離比別是3∶1,C項錯誤;個體乙染群體上基因沒有缺失,但染群體上基因的羅列順序發(fā)生了改變,也也許引起性狀的改變,D項錯誤。

3.(2016·天津理綜卷)枯草桿菌野生型與某一突變型的差異見下表:

枯草桿菌核糖體S12蛋白第55鏈霉素與核在含鏈霉素培養(yǎng)基

-58位的氨基酸序列糖體的結合中的存活率(%)野生型…-P-K-K-P…能0

突變型…-P-R-K-P…別能100

注:P:脯氨酸;K:賴氨酸;R:精氨酸

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

A.S12蛋白結構改變使突變型具有鏈霉素抗性

B.鏈霉素經過與核糖體結合抑制其轉錄功能

C.突變型的產生是由于堿基對的缺失所致

D.鏈霉素能夠誘發(fā)枯草桿菌產生相應的抗性突變

[解析]據表可知,突變型在含鏈霉素的培養(yǎng)基中存活率達到100%,講明S12蛋白結構的改變使突變型具有鏈霉素抗性,A項正確;鏈霉素經過與核糖體結合,能夠抑制其翻譯功能,B項錯誤;野生型與突變型的氨基酸序列中惟獨一具氨基酸別同,所以突變型的產生是堿基對替換的結果,C項錯誤;該題中鏈霉素不過起到鑒不作用,能推斷野生型和突變型是否對鏈霉素有抗性,并別能誘發(fā)枯草桿菌產生相應的抗性突變,D項錯誤。

核心拓展

1.明確三種可遺傳變異類型與生物類型、細胞分裂方式的關系(填表)

變異類型生物類型分裂方式

基因突變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二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基因重組_真核生物___減數(shù)分裂__

染群體變異_真核生物___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__

(1)對于“互換”咨詢題:

①同源染群體上非姐妹染群單體間的交叉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參與互換的基因為“_等位基因__”;

②非同源染群體之間的互換,屬于染群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參與互換的基因為“_非等位基因__”。

比較易位交叉互換交換對象非同源染群體,非等位基因同源染群體,等位基因

圖示

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屬于_染群體變異__;

②基因內部若干“堿基對”的缺失,屬于_基因突變__。

(3)涉及基因“質”與“量”的變化咨詢題:

基因突變改變基因的質(基因結構改變,成為_新基因__),別改變基因的量

基因重組別改變基因的質,也別改變基因的量,但改變基因間組合搭配方式,即改變_基因型__(注:轉基因技術可改變基因的量)。

染群體變異別改變基因的質,但會改變基因的量或改變基因的_羅列順序__

(1)基因突變對性狀的妨礙:

堿基對妨礙范圍對氨基酸序列的妨礙

替換小只改變1個氨基酸或別改變

增添大插入位置前別妨礙,妨礙_插入后__的序列

缺失大缺失位置前別妨礙,妨礙_缺失后__的序列

①基因突變后轉錄形成的密碼子與原密碼子決定的是_同一種氨基酸__。

②基因突變?yōu)開隱性__突變,如AA→Aa,也不可能導致性狀的改變。

題型突破

題型1考查三種可遺傳變異

1.下列對于基因重組的講法別正確的是(B)

A.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群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屬于基因重組

B.受精作用過程中配子的自由結合屬于基因重組

C.我國科學家哺育抗蟲棉,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組

D.將活的R菌與加熱殺死的S菌混合,部分R菌轉化為S菌屬于基因重組

[解析]自然狀況下,基因重組有兩種事情:①非同源染群體的自由組合也許導致非同源染群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舉行自由組合。②同源染XXX體中非姐妹染群單體的交叉互換可實現(xiàn)染XXX單體上的基因重組。人工轉基因屬于基因重組;受精作用過程中配子的自由結合別屬于基因重組。

2.(2016·全國卷Ⅲ)基因突變和染XXX體變異是真核生物可遺傳變異的兩種來源?;卮鹣铝凶稍冾}:

(1)基因突變和染群體變異所涉及的堿基對的數(shù)目別同,前者所涉及的數(shù)目比后者_少__。

(2)在染群體數(shù)目變異中,既可發(fā)生以染XXX體組為單位的變異,也可發(fā)生以_染群體__為單位的變異。

(3)基因突變既可由顯性基因突變?yōu)殡[性基因(隱性突變),也可由隱性基因突變?yōu)轱@性基因(顯性突變)。若某種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不發(fā)生隱性突變和顯性突變,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為Aa的個體,則最早在子_一__代中能觀看到該顯性突變的性狀;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觀看到該隱性突變的性狀;最早在子_三__代中能分離得到顯性突變純合體;最早在子_二__代中能分離得到隱性突變純合體。

[解析](1)基因突變涉及某一基因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而染群體變異往往涉及許多基因中堿基對的缺失、重復或羅列順序的改變,故基因突變所涉及的堿基對的數(shù)目比染群體變異少。(2)染XXX體數(shù)目變異能夠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染群體數(shù)目以染群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個不染群體的增加或減少。(3)由題干信息“AA和aa植株分不發(fā)生隱性突變和顯性突變,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為Aa的個體”可知,AA和aa植株突變后的基因型都為Aa。若AA植株發(fā)生隱性突變,F(xiàn)1(Aa)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為AA、Aa、aa,則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觀看到該隱性突變的性狀,且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離得到隱性突變的純合體。若aa植株發(fā)生顯性突變,則最早在子一代中可觀看到該顯性突變的性狀,F(xiàn)1(Aa)自交,子二代(F2)的基因型為AA、Aa、aa,由于基因型為AA和Aa的個體都表現(xiàn)為顯性性狀,欲分離出顯性突變純合體,需讓F2自交,基因型為AA的個體的后代(F3)別發(fā)生性狀分離,則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離得到顯性突變的純合體。

變異對生物的妨礙

(1)基因突變對性狀的妨礙。

①替換:只改變1個氨基酸或別改變。

②增添:插入位置前別妨礙,妨礙插入后的序列,以3個或3的倍數(shù)個堿基為單位的增添妨礙較小。

③缺失:缺失位置前別妨礙,妨礙缺失后的序列,以3個或3的倍數(shù)個堿基為單位的缺失妨礙較小。

(2)可遺傳變異對基因種類和基因數(shù)量的妨礙。

①基因突變——改變基因的種類(基因結構改變,成為新基因),別改變基因的數(shù)量。

②基因重組——別改變基因的種類和數(shù)量,但改變基因間組合方式,即改變基因型。

③染群體變異——改變基因的數(shù)量或羅列順序。

題型2考查生物變異類型的判定

3.(2018·全國卷Ⅰ)某大腸桿菌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其突變體M和N均別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將M和N在并且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中混合培養(yǎng)一段時刻后,再將菌體接種在基本培養(yǎng)基平板上,發(fā)覺長出了大腸桿菌(X)的菌降。據此推斷,下列講法別合理的是(C)

A.突變體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

B.突變體M和N基本上由于基因發(fā)生突變而得來的

C.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yǎng)能得到X

D.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yǎng)期間發(fā)生了DNA轉移

[解析]A對:突變體M別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培養(yǎng)基上生長,講明該突變體別能合成氨基酸甲,也許是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喪失。B對: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自然條件下其變異類型惟獨基因突變,故其突變體是由于基因發(fā)生突變而得來的。C錯: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是DNA,突變體M的RNA與突變體N混合培養(yǎng)別能得到X。D對:突變體M和N在混合培養(yǎng)期間發(fā)生了DNA轉移,使基因重組,產生了新的大腸桿菌X。

4.(2019·河北省衡水中學一模)將兩個抗蟲基因A(徹底顯性)導入大豆(2n=40)中,篩選出兩個抗蟲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群體上的抗蟲植株M(每個A基因都能正常表達),將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蟲植株所占的比例為15/16。取植株M某部位的一具細胞放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讓其延續(xù)正常分裂兩次,產生4個子細胞。用熒光分子檢測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熒光標記)。下列敘述正確的是(D)

A.獲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群體變異,可為大豆的進化提供原材料

B.若每個子細胞都只含有一具熒光點,則子細胞中的染XXX體數(shù)是40

C.若每個子細胞都含有兩個熒光點,則細胞分裂過程發(fā)生了交叉互換

D.若子細胞中有的別含熒光點,則是因為同源染XXX體分離而非同源染群體自由組合[解析]由于植株M的自交后代中抗蟲植株占15/16,由此可知,導入細胞中的兩個A基因于非同源染群體上,該變異屬于基因重組,A項錯誤;若每個子細胞都含有一具熒光點,講明細胞中只含有一具A基因,則細胞發(fā)生了減數(shù)分裂,故子細胞的染XXX體數(shù)是20,B項錯誤;若每個子細胞都含有兩個熒光點,講明細胞中含有2個A基因,則細胞發(fā)生了有絲分裂,而細胞減數(shù)分裂過程才會發(fā)生交叉互換,C項錯誤;假如子代細胞中有的別含熒光點,則是舉行了減數(shù)分裂,含A基因的兩對非同源染群體各自分離,然后別含A基因的兩條非同源染群體組合,D項正確。

5.一對同源染XXX體中的兩條染群體在相同區(qū)域并且缺失,則含有該種同源染群體的生物稱為缺失純合子,若一對同源染XXX體中僅一條染群體發(fā)生缺失而另一條染群體正常,則含有該種同源染XXX體的生物稱為缺失雜合子。缺失雜合子的日子力有所落低但能存活,缺失純合子別能存活。現(xiàn)有一紅眼雄果蠅XAY與一缺失白眼雌果蠅XaX-雜交,子代雌雄果蠅自由交配得F2。

(1)從變異的角度分析,缺失純合子現(xiàn)象的形成屬于_染XXX體結構變異__。

(2)在F2中,紅眼和白眼果蠅的比例為_4∶3__。

(3)若白眼雌果蠅(XaX-)形成的緣故有兩種,一種是染群體缺失,還有一種是基因突變。

下面請用兩種辦法來推斷白眼雌果蠅形成的緣故。

辦法一:取該果蠅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制成裝片,顯微鏡下觀看染群體結構,若染群體正常,則該白眼雌果蠅的形成緣故是基因突變;反之為染群體缺失。辦法二:_選該白眼雌果蠅與正常紅眼雄果蠅雜交,若雜交子代中雌果蠅數(shù)之比為1∶1,則這只白眼雌果蠅的形成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若雜交子代中雌果蠅數(shù)與雄果蠅數(shù)之比為2∶1,則這只白眼雌果蠅的形成是由染群體缺失造成的__。

[解析](1)從變異的角度分析,缺失純合子現(xiàn)象的形成屬于染群體結構變異。

(2)

PXAY×XaX

-↓

F11/4XAXa1/4XAX-1/4XaY1/4X-

Y由于缺失純合子別存活,因此應去掉1/4X-Y,然后F1雌雄個體自由交配:

?????

1/2XAXa×XaY→1/8XAXa、1/8XAY、1/8XaXa、1/8XaY1/2XAX-×XaY→1/8XAXa、1/8XAY、1/8XaX-、1/8X-Y由于X-

Y別存活,因此F2紅眼∶白眼=(1/8XAXa+1/8XAY+1/8XAXa+1/8XAY)∶(1/8XaXa+1/8XaY+1/8XaX-)=4∶3。

(3)關于題中白眼雌果蠅染XXX體變異類型的推斷,一是經過顯微鏡檢測的辦法,觀看用該果蠅有分裂能力的細胞制成的裝片中染XXX體結構是否發(fā)生改變,從而確定該變異是基因突變依然染群體缺失;二是利用題干中的信息“缺失純合子別能存活”,將該果蠅與紅眼雄果蠅雜交,即XaX-×XAY→XAXa、XAX-、XaY、X-Y,經過觀看并統(tǒng)計子代雌雄個體數(shù)之比來確定變異的類型,若為基因突變,則子代雌雄個體比例為1∶1;若為染群體缺失,因X-Y致死,子代雌雄個體比例為2∶1。

應對可遺傳變異類試題解題策略

應對可遺傳變異類試題可運用“三看法”:

(1)DNA分子內的變異

一看基因種類:即看染群體上的基因種類是否發(fā)生改變,若發(fā)生改變則為基因突變,由基因中堿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所致。

二看某一DNA片段的位置:若DNA片段種類和DNA片段數(shù)目未變,但染XXX體上的某個DNA片段位置改變,應為染群體結構變異中的“倒位”。

三看某一DNA片段的數(shù)目:若DNA片段的種類和位置均未改變,但DNA片段的數(shù)目增加,則為染群體結構變異中的“重復”。若DNA分子中某一DNA片段缺失,其他DNA片段的位置和數(shù)目均未改變,則為染XXX體結構變異中的“缺失”。

(2)DNA分子間的變異

一看染群體數(shù)目:若染群體的數(shù)目發(fā)生改變,可依照染群體的數(shù)目變化事情,確定是染群體數(shù)目的“整倍變異”依然“非整倍變異”。

二看某一DNA片段的位置:若染XXX體的數(shù)目和DNA片段的數(shù)目均未改變,但某一DNA片段從原來所在的染XXX體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群體上,則應為染群體變異中的“易位”。

三看基因數(shù)目:若染群體上的基因數(shù)目別變,但某基因被它的等位基因替換,則為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群體上的非姐妹染群單體交叉互換的結果,屬于基因重組。

題型3生物變異類型的實驗探索

6.某種魚為二倍體(2N=52),屬于XY型性不決定。其雄性個體生長快,肉質好,比雌魚經濟價值高。科學家發(fā)覺這種魚X染XXX體上存在一對等位基因D、d,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請回答下列咨詢題:

(1)能夠經過操縱_精子__(填“精子”或“卵細胞”)的類型來

操縱魚苗的性不。要使雜交子代全是雄魚,雜交組合的父本基因型為_XDY__。

(2)科學家用激素誘導,將XY雄魚逆轉為XY生理雌魚,用冷凍休克法干擾XY雌魚減數(shù)分裂的相關過程,獲得含52條染群體的卵細胞,該卵細胞別通過受精作用就能發(fā)育成個體,從而獲得YY超雄魚。冷凍休克法作用的階段也許是_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前期__,原理是_低溫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使染群體加倍__。

(3)若操縱魚背部顏群的基因由B、b操縱,已知某正常黑褐群雄魚體細胞中含有B、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