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DB23∕T 3337-2022 《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1頁
(正式版)DB23∕T 3337-2022 《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2頁
(正式版)DB23∕T 3337-2022 《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3頁
(正式版)DB23∕T 3337-2022 《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4頁
(正式版)DB23∕T 3337-2022 《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23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ultralowenergyresidentialbuildingsinI 1 1 1 4 4 4 10 17 18 19 20 29 32 35 46 48 49 50 51 60 62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潘偉英、王鳳來、周傳喜、周志波、吳雷、付小畔、彭子城、劉成龍、鞠邦欣、唐立彬、劉思寧1黑龍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護結構,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和燃氣、給水排水、電氣、GB20665-2015家用燃氣快速熱水器和燃氣采暖熱水爐能效限定值及能效GB/T51366-2019建筑碳排放計GB55015建筑節(jié)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JGJ26-2010嚴寒和寒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ultralowenergyresidentialbu3.2供暖度日數(HDD18)heatingdegre23.3空調度日數(CDD26)cooling室外日平均溫度高于夏季空調室內計算溫度時,將日平均溫度與夏季空調室內計算溫度差的絕對值累3.4計算供暖期(Z)heatingperiodforca3.5計算供暖期室外平均溫度(te)meanoutdoortemperatureduringheatingpe3.63.7低熱橋構造設計structuraldesignofthermalbridge-free3.8圍護結構傳熱系數(K)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W/(m23.9圍護結構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ε)modification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考慮太陽輻射和天空輻射對圍護結構傳熱的影響而引進的修正3.103.11單位時間內室內空氣的更換次數,即通風量與房間容3.12圍護結構溫差修正系數(a)temperaturedifferencecorrectionfactorofen根據圍護結構同室外空氣接觸狀況,在設計計算3.13建筑遮陽系數shadingcoefficientofbuildingelement3.14太陽得熱系數(SHGC)solarheatgaincoeffi3陽輻射量的比值。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包括太陽輻射通過輻射透射的得熱量和太陽輻射被構件吸收再3.153.163.173.18建筑氣密性airtightnessofbuildingenvelope建筑在封閉狀態(tài)下阻止空氣滲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間在正常密閉情況下的無組織空氣滲透量。通常采用壓差試驗檢測建筑氣密性,以換氣次數N50,3.19顯熱交換效率sensibleheatexchange在對應風量下,新風進口、送風出口溫差與新風進口、3.20全熱交換效率totalheatexchangee在對應風量下,新風進口、送風出口焓差與新風進口、3.21防水隔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barrier3.22防水透汽材料water-proofandvapor-permeablem對建筑外圍護結構室外側的縫隙進行密封,并具有抗氧化、3.233.24供暖年耗熱量annualheatin3.25建筑物耗熱量指標(qH)indexofheatlossofbuilding43.26一次能源消耗量primaryenergy3.27一次能源換算系數primaryenergy將某種能源轉換成一次能源時,考慮能源在開采、運輸和加工3.28建筑能耗綜合值buildingenergycons燃氣、給水、排水、電氣等專業(yè)設計將建筑室內環(huán)境及——室內溫度取20℃;——換氣次數取0.5h-1。5.2建筑內部建筑設備傳播至主要功能房間室內的室內噪聲晝間不應大于40dB(A),夜間不應大于5.3主要功能房間的鉛垂向Z振級晝間不應大─mg/m3苯mg/m3mg/m36.1一般規(guī)定6.1.1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的氣候分區(qū)按附錄A確定。6.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總體規(guī)劃和總平面設計應充分利用場地自然條件、自然通風和冬季日照。56.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圍護結構的構造設計必須滿足安全、耐久的要求,并應加強圍護結構保溫隔6.1.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平面應避免過多的凹凸變化,合理加大進深。建筑物平面布局在保證使用≤3層>3層6.1.6建筑物的窗墻面積比不應大于表3規(guī)定的限值。當窗墻面積比大于表3規(guī)定的限值北南6.1.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置的屋面天窗面積與該房間屋面面積的比值不應大于0.10。6.1.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地下車庫等地下公共空間,宜設置導光管等天然采光、導光設施。6.1.9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采光設施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采光窗的透光折減系數Tr應大于0.45;——外窗玻璃系統(tǒng)的太陽得熱系數SHGC應不小于0.45;——外窗玻璃的可見光透射比不應小于0.40;——導光管采光系統(tǒng)在漫射光條件下的系統(tǒng)效率應大于0.50。6.1.1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有采光要求的主要功能房間,室內各表面的反射比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6.1.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窗宜設置有調節(jié)功能的保溫66.1.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墻保溫工程應具有防水、抗凍、耐高低溫、承受風荷載、防潮等功能。6.1.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粘貼,錨栓輔助工藝的外墻6.1.14設置熱回收新風機組,伸出室外的管路應有防雨、防積雪、防結冰的措施。6.1.15新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置太陽能系統(tǒng)時,應符合以下要求:——屋面、墻面、陽臺、外挑構件上設置的太陽能系統(tǒng)應具有安全耐久、抗震、防風、防冰雹及——有疏散功能的屋面設置太陽能系統(tǒng)時,不得影響人員安全疏散;——安裝太陽能系統(tǒng),不應影響屋面、墻面的防水、保溫等構造層及臨近的建筑構件正常維護維6.1.16設置與主體建筑相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設施時,6.2.1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不應大于表5規(guī)定的限值,周邊地面、地下室外墻等部位的保溫材≤3層>3層76.2.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內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不應大于表6規(guī)定的限值。6.2.3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計算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外墻和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計算應符合GB50176的規(guī)定6.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依據GB55016的規(guī)定6.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墻、屋面在供暖期間外墻屋面的保溫材料因內部冷凝受潮增加的重量濕度增量應符合GB55016的規(guī)定,當不滿足規(guī)6.2.6外墻宜采用外墻外保溫系統(tǒng)。當外墻采用自保溫系統(tǒng)或夾芯保溫系統(tǒng)時,熱橋部位應采取耐久6.2.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圍護結構熱橋部位及與室外空氣接觸的附屬設施應設置保溫、防水構造;——下述部位應采用低熱橋構造設計:伸出屋頂的建筑造型、結構構件、砌體、管道及設備與屋面的連接部——突出屋面結構體的保溫層應與屋面保溫層連續(xù)設置;女兒墻、土建風道出口等突出屋面構件——當外墻設置吊掛荷載時,支吊架應根據荷載確定規(guī)格并設置在結構墻體上,支吊架與結構構——門斗的墻體、屋面與主體相接的非透明室內部分,應設置使用燃燒性能A8——變形縫應滿填或兩側墻體貼裝燃燒性能A級,可壓縮變形、耐久性良好、可防生物侵害的高——外墻、屋面孔洞部位及穿過外墻、屋面管道或風道周圍部位宜在周邊預留間隙不小于50mm間隙,間隙內應填充高效保溫材料,周邊室內表面應粘貼防水隔汽膜,外表面應粘貼防——女兒墻內、外側均應設置保溫層,外側保溫層構造應與外墻保溫層一致。內側保溫層應與屋——防排煙系統(tǒng)中的進風口、排煙口、排煙井道等設施,以及接觸室外空氣的開口、外墻、屋面——裝配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圍護結構內外構件連接件部位、板縫等部位應設有保溫、防冷風6.2.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樓梯間和套外公共空間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單元出入口應設置保溫門斗,門斗內外門的熱工性能應相同,門斗內外門均應——樓梯間出屋面門或孔蓋應采用與單元入口保溫門相同材質。樓梯間出屋面部分的外墻、屋面——樓梯間宜供暖。6.2.9封閉式陽臺的保溫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當不供暖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設置門、窗和隔墻時,門、窗和隔墻的熱工指標應符合——當不供暖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設置隔墻和門、窗,但所設隔墻、門、窗的傳熱系數不表面的窗墻面積比不應大于60%,陽臺和直接連通房間隔墻的窗墻——不供暖陽臺的欄板、樓層板、底板及頂板均應設有低熱——當陽臺和直接連通的房間之間不設置隔陽臺與室外空氣接觸的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應符合本文件第6.2.1和66.2.10建筑外門、外窗構造及附框的熱工及相關要求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外門、窗與保溫層或墻體之間的構造縫隙,應采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塞,縫隙外側應采用彈性——外門窗框周邊應采取低熱橋構造措施;設——外門窗不應使用金屬附框;9——外窗應安裝披水板,披水板向外的排水坡度不應小于5%,披水主體結構之間應有結構性連接保證安全性和耐久性,并應采用耐候性良好的防水密封——當外門窗設計、安裝附框時,應采用節(jié)能型附框。附框室外6.2.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不應設置凸窗。6.2.13建筑的氣密區(qū)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整棟建筑應由一個或多個獨立氣密區(qū)組成,施工圖中應明確界定氣密區(qū)范圍;——建筑內的不采暖樓梯間、電梯井道、電梯前室、不采暖地下室等公共區(qū)域應設置為獨立的氣——氣密區(qū)應由建筑圍護結構內側的連續(xù)氣密層形成。6.2.14氣密層的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氣密層設置應依托密閉的圍護結構層,并應選擇適用的氣密性材料;——圍成氣密區(qū)的裝配式構件縫隙應采取密封措施。6.2.15建筑門、窗的氣密性應滿足以下要求:——建筑外門、外窗、樓梯間出屋面門和上人屋面人孔蓋的氣密性能不應低于8——分隔供暖房間與非供暖房間的戶門氣密性不應低于6級;——氣密區(qū)間相連通的門、窗不應低于6級。6.2.16外門窗與主體墻(或保溫材料)之間縫隙的氣密性構造設計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防水隔汽(透汽)膜與基層墻體粘貼寬度不應小于50mm,粘貼應緊密;——當外門窗設置附框時,防水隔汽(透汽)膜應覆蓋附框與門窗框縫隙,在門窗框的粘貼寬度——粘貼的防水隔汽(透汽)膜不得遮蔽外門窗下框的排水孔。6.2.18超低能耗建筑宜進行全裝修;裝修設計不得破壞氣密層的完整性。6.2.19室內首層地面以下的外墻、室內地面、伸出主體——應采取可靠的保溫、防水構造措施,應采用強度高、吸水率低、不易變形的——室內地面應全部保溫。地面保溫材料熱阻應滿足6.2.1的限值要求;——無地下室時,室外地坪以下外墻體保溫層厚度宜與主體墻面相同。外墻外保溫層應做至室外——地下室室外地坪以下的外墻和屋面應根據地下室的使用功能設置保溫構造。保溫材料層熱阻——伸出建筑主體以外的地下室屋面,宜采用整體鋪裝且具有防水功能的保溫材料。地下室屋面的保溫層、防水層應與地上相鄰建筑墻面的保溫層、防水層連續(xù)封閉設置。地下室屋面應設置不小于0.5%的排水坡度。當地下室屋面為種植屋面時,宜設置不小于2%的排——當埋入地下的保溫層采用有機類保溫材料時,保溫層應設置防生物侵害的構造防護措施。6.2.20室內沿外墻地面以下設有供暖地溝時,應滿足以下要求:下外墻及承臺梁外側應設置保溫層,設置在低于承臺梁以下的地溝外側墻體及地溝地面應設6.2.21當居住建筑采用樁基礎,承6.2.22當墻體保溫層采用不少于兩層保溫材料復合構造時產。應對使用復合保溫材料的外墻外保溫系統(tǒng)給出詳細的構造設計及安裝、錨固等要求。7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和燃氣7.1.1供暖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的施工圖設計,必須對設置供暖、空調房間進行熱負荷和逐項逐時的冷負7.1.2居住建筑應設置供暖設施。熱源形式及設備的選擇,應根據資源情況、環(huán)境保護、能源效率及——應優(yōu)先選用高能效等級的產品,并應提高系統(tǒng)能效;——應考慮多能互補集成優(yōu)化;——應根據建筑負荷靈活調節(jié);——宜兼顧生活熱水需求。7.1.3當采用電作為供暖能源時,供暖設備宜集中控制,應符合下述規(guī)定:——在條件允許時,應優(yōu)先采用熱泵供暖;——只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應允許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供暖熱源:利用蓄熱式電熱設備在夜間低谷電進行供暖或蓄熱,且不在用電高峰和平段時間啟用的7.1.4新建建筑安裝的太陽能熱利用系統(tǒng)應滿足下列要求:——太陽能熱利用系統(tǒng)設計應根據工程所采用的集熱器性能參數、氣象數據以及設計參數計算太7.1.5超低能耗建筑供暖系統(tǒng)形式,可根據其使用性質、供熱要求,經技術經濟比較確定。居住建筑應與居住建筑部分供暖系統(tǒng)分開,并應分別設置熱量計量7.1.6采用熱水的集中供暖系統(tǒng),建筑物供暖耗熱量的貿易結算點,必須設置用于建筑物供暖耗熱量7.1.7集中供暖系統(tǒng)的熱量計量必須符合下列規(guī)定:——鍋爐房或熱力站的總管上,應設置計量總供熱量的熱——室內供暖系統(tǒng)根據設備形式和使用條件設置熱量調控和分配裝置。7.1.8建筑物供暖耗熱量結算表的設置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宜以棟為單位在建筑物的熱力入口設置熱量結算表;——建筑用途相同、建筑形式、平面、構造等相同或相似、建筑物耗熱量指標相近、戶間熱費分攤方式一致的小區(qū)(組團可以多棟建筑為單位統(tǒng)一安裝一塊熱量結算表;——連接在一個支路上的建筑用途相同、建筑形式、平面、構造等差異不大、建筑物耗熱量指標不同、戶間熱費分攤方式一致的多棟建筑,可以利用軟測量技術,以多棟建筑為單位統(tǒng)一安——對于一棟建筑有多個熱力入口,無法單獨設置一塊熱量表時,可在每個熱力入口設置熱量7.1.9熱量表的選擇及安裝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應使系統(tǒng)的設計流量處于熱量表公稱流量的65%~85%,并校核在設計流量下的壓降;——熱計量表流量傳感器的前后直管段的長度應——熱量表的使用環(huán)境溫度及濕度應滿足儀表的使用條件要求;——應為熱計量裝置提供運行核查條件。7.2.1采用空氣源熱泵作為供暖熱源時,機組性能系數COP應符合表8的規(guī)定。表8空氣源熱泵機組性能系數(COP)表10多聯式空調(熱泵)機組能源效率等級指標(APF)7.2.3采用電直接加熱設備作為供暖熱源時,熱轉換效率不應低于99%。7.2.4采用燃氣鍋爐作為熱源時,鍋爐的設計熱效率不應低于96%,鍋爐的運行效率不應低于93%。7.2.5采用生物質鍋爐時,鍋爐的設計熱效率不應低于表11規(guī)定,鍋爐的7.2.6鍋爐房的總裝機容量?B(W)的計算應考慮室外管網輸送效率的影響,按照公式(1)進行計算:η1——室外管網輸送效率,取0.92。7.2.7燃氣鍋爐應安裝煙氣回收裝置,有條件時宜選用冷凝式燃氣鍋爐。7.2.8室外管網應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建筑物熱力入口應設水過濾器,應根據室外管網的水力平衡要——熱力站(熱源)出口總管上,不應串聯設置自力式流量控制閥;有多個分環(huán)路時,各分環(huán)路——建筑物熱力入口宜設置電動調節(jié)閥或設置壓差控制閥。7.2.9在選配集中供暖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水泵時,應計算循環(huán)水泵的耗電輸熱比(EHR并應標注在施工EHR=0.003096Σ(G·H/ηb)/Q EHR≤A(B+αΣL)/?T (3)EHR——循環(huán)水泵的耗電輸熱比;H——單臺運行水泵對應的設計揚程(m);ΣL——室外主干線(包括供回水管)總長度(m?T——設計供回水溫差(℃)。注3:當400m<ΣL<1000m時,α=0.0031833+3.067/ΣL;7.2.10熱水供熱管道宜采用直埋敷設。δ'min——修正后的最小保溫層厚度(mmδmin——表中最小保溫層厚度(mm7.2.12未采用計算機進行自動監(jiān)測與控制的鍋爐房和7.2.13熱力站二級網調節(jié)方式應與其所供熱范圍內的建筑物系統(tǒng)形式相適應,宜采用質量-流量綜合7.3.1室內供暖設備應按照供暖設計熱負荷設置。房間的供暖設計熱負荷應按照公式(5)進行計算:Q'Q'HTQ'INF…………(5)Q'HT——供暖設計條件下圍護結構傳熱耗熱量(W7.3.2居住建筑供暖樓梯間冷風耗熱量由冷風滲透耗熱量和冷風侵入耗熱量組成,圍護結構傳熱耗熱7.3.3采用顯熱回收機組的居住建筑房間冷風耗熱量按照公式(6)進行計算。Q'INF0.278(Vnwcp)(tntw')…………(6)Q'INF——供暖設計條件下冷風耗熱量(W0.278——單位換算系數,1kJ/h=V——換氣體積(m3按照附錄E進行計n——換氣次數(h-1取0.5h-1;ρw——t'w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tn——供暖室內計算溫度(℃),取20℃;t'w——供暖室外計算溫度(℃);7.3.4采用集中供暖系統(tǒng)時,單元式分戶供暖系統(tǒng)每層連接的戶數不宜超過3戶,單7.3.5敷設在供暖地溝內的供暖管道、非供暖房間內的供暖管道、管道井內的供暖管道和其它有保溫7.3.6熱媒為熱水的室內供暖系統(tǒng)的設計,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7.3.7室內供暖系統(tǒng)的調控裝置設置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分室控溫的地面輻射供暖系統(tǒng),應在每戶熱力入口處設置手動或電動調節(jié)閥,每個供暖環(huán)路應設置自動控制閥,自動控制閥宜采用電動控制閥或自力式恒溫控制閥;室溫控制器宜設在——分室控溫的散熱器供暖系統(tǒng),應在每戶熱力入口處設置手動或電動調節(jié)閥;單管系統(tǒng)應在每組散熱器的進水支管上安裝低阻力兩通恒溫控制閥或三通恒溫控制閥;雙管系統(tǒng)應在——分戶控溫的供暖系統(tǒng),應在每戶熱力入口的進水支管上,安裝電動控制閥,室溫控制器應設在有代表性的房間或區(qū)域內。散熱器供暖系統(tǒng)可在每組散熱器上設置可調節(jié)進入散熱器水量7.3.8應進行室內熱水供暖系統(tǒng)水力平衡計算,并應采取措施使設計工況下各并聯環(huán)路之間(不包括7.3.9采用直熱式電供暖設備供暖時,應提高建筑或供暖設備的蓄熱能力。日電蓄能時間不應大于當7.3.10采用電熱膜或電熱纜供暖時,建筑物地7.3.11采用空氣源熱泵供暖時,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空氣源熱泵機組在連續(xù)制熱運行中,融霜所需時間總和不應超過一個連續(xù)制熱周期的7.4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7.4.1通風和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設計應結合建筑設計,確定全年各季節(jié)的自然通風措施,并應作好室內氣7.4.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必須設置熱回收新風系統(tǒng)。熱回收新風系統(tǒng)應能滿足當地室外氣溫要求,應7.4.3熱回收新風裝置類型應結合其節(jié)能效果和經濟性綜合確定。7.4.4熱回收新風裝置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設備噪聲不應超過40dB(A);——全熱型名義全熱交換效率不應低于70%;——單位新風量功率消耗不應大于0.45W/(m3/h)。7.4.5熱回收新風系統(tǒng)設計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主要活動區(qū)內應設置送風口,送風口應具有——排風口設置應根據房間功能選擇下列方式:在排風區(qū)設置集中回風口,回風口應避免設置在送風射流區(qū)——應進行熱回收新風裝置的冬季防結露校核計算;應有防熱回收新風系統(tǒng)結露或結霜——熱回收新風裝置應采取消聲與隔振技術措7.4.6熱回收新風系統(tǒng)應在新風入口處設置低阻高效空氣凈化裝置,空氣凈化裝置的設置應符合下列——過濾設備的效率、阻力和容塵量應符合GB/T14295的要求,過濾效率不應低于高中效等——應設置凈化裝置的檢查口;——宜具備凈化實效報警、提示功能;——高壓靜電空氣凈化裝置應有與風機有效聯動的措施。7.4.7室外風口的選型及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新風口和排風口應設防蟲網,宜選用隔音型防雨百葉風口;——新風口設置應考慮城市主導風向對進風的影響,應設在室外空氣較清潔區(qū)域內,不宜設在建——與室外連通的新風、排風管路上均應設置保溫密閉型電動風閥,并與通風系統(tǒng)聯動;7.4.8衛(wèi)生間通風系統(tǒng)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衛(wèi)生間通風換氣次數不宜小于3次/h,豎向排風——衛(wèi)生間水平方向布置的排風道宜坡向衛(wèi)生間,進入豎向排風道前應設置密閉型電動風閥或重7.4.9廚房通風系統(tǒng)應符合下列規(guī)——應設置獨立的排油煙補風系統(tǒng),補風由室外引入時,補風管道應設置保溫;補風宜采取加熱——補風系統(tǒng)入口處應設密閉電動保溫閥;電動保溫閥宜與排油煙機聯動,在排油煙系統(tǒng)未開啟7.4.10空氣源熱泵室外機組的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應避免受污濁氣流對室外機組的影響;——噪聲和排出氣流應符合周圍環(huán)境要求;——應設置安裝、維護及防止墜落傷人的安全防護措施。7.4.11采用地源熱泵作為采暖熱源的系統(tǒng),在方案設7.4.12淺層地埋管換熱系統(tǒng)設計應進行所負擔建筑物8.1一般規(guī)定8.1.1建筑物的引入管,住宅的入戶管上均應設置水表。8.1.2集中熱水供應系統(tǒng)應安裝加熱能耗、被加熱水量和供水設備能耗的計量裝置。8.2建筑給水排水8.2.1設有供水可靠的市政或小區(qū)供水管網的建筑,應充分利用供水管網的水壓直接供水。8.2.2應結合市政條件、建筑物高度、安全供水、用水系統(tǒng)特點等因素,綜合考慮選用合理的加壓供8.2.3市政管網供水壓力不能滿足供水要求的多層、高層建筑的各類供水系統(tǒng)應豎向分區(qū),且應符合——各分區(qū)的最低衛(wèi)生器具配水點的靜水壓力不宜大于0.45MPa;——各加壓供水分區(qū)宜分別設置加壓泵,不宜采用減壓閥分區(qū);——分區(qū)內低層部分應設減壓設施保證用水點供水壓力不大于0.20MPa,且不應小于用水器具要8.2.4水泵房宜設置在建筑物或建筑小區(qū)的中心部位。8.2.5給水泵應根據給水管網水力計算結果選型,宜選用多泵組合。給水泵應具有隨流量增大揚程逐8.2.6生活雜用水宜采用中水。8.2.7地面以上的污廢水宜采用重力流直接排入室外管網。8.3生活熱水系統(tǒng)8.3.1居住建筑的生活熱水系統(tǒng)宜分散設置。當采用集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tǒng)時,其熱源應按下列原則——應優(yōu)先采用工業(yè)余熱、廢熱、太陽能、地熱等資源;——除有其他用蒸汽要求外,不應采用燃氣或燃油鍋爐制備蒸汽,再通過熱交換制備生活熱水或利用蓄熱式電熱設備在夜間低谷電進行加熱或蓄熱,且不在用電高峰8.3.2集中熱水系統(tǒng)應在用水點處采用冷水、熱水供水壓力平衡和穩(wěn)定的措施。8.3.3采用戶式燃氣爐作為生活熱水熱源8.3.4以燃氣作為生活熱水熱源時,其鍋爐額定工況下熱效率應符合本文件7.2.4的規(guī)定。8.3.5采用空氣源熱泵熱水機組制備生活熱水時,熱泵熱水機在名義制熱工況和規(guī)定條件下,性能系表16熱泵熱水機性能系數(COPW/W)8.3.6當采用太陽能作為生活熱水的熱源時,應滿足下列要求:——應采取防凍、防結霜、防過熱、防熱水滲漏、防雹、抗風、抗震和保證電氣安全等技術措8.3.7存在熱泵熱水機組、太陽能熱水設施不能有效工作的室外溫度時,宜設輔助加熱設施。當無其8.3.8集中生活熱水加熱器的設計供水溫度不應高于65℃。8.3.9生活熱水水加熱設備的選擇和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被加熱水側阻力不應大于0.01MPa;8.3.11集中生活熱水系統(tǒng)應設置采用機械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加熱系短。集中生活熱水系統(tǒng)熱水表后或戶內熱水器不循環(huán)的熱9.1一般規(guī)定9.1.1電力變壓器、電動機、交流接觸器和照明產品的能效水平應高于能效限定值或能效等級3級的9.1.2變電所、配電室的位置應靠近用電負荷中心。9.2用電設施9.2.1照明設計應選擇高效節(jié)能光源和燈具。宜選用LED光源,其色容差、色度等指標應滿足國家相9.2.2室內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應滿足GB50034規(guī)定的目標值的要求。當房間或場所的室形指度標準值提高或降低一級時,其照明功率密度限值應按比例提高或折9.2.3建筑物不宜采用過多的外立面照明或設置大幅LED顯示屏。9.2.4公共區(qū)域的照明應采用聲光控制、感應控制或定時控制等節(jié)能措施,具有天然采光的區(qū)域,燈建筑景觀照明應采用節(jié)能光源和燈具,并應具有節(jié)能9.2.5電梯應具備節(jié)能運行功能。兩臺及以上電梯集中排列時,應設置群控措施。電梯應具備無外部9.2.6水泵、風機以及電熱設備應采取節(jié)能自動控制措施。9.2.7全裝修設計選擇家用電器時,宜采用達到中國能效標識二級及以上等級的節(jié)能產品。9.2.8有條件時宜設置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9.2.9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設計時,應給出系統(tǒng)裝機容量和年發(fā)電總量。9.2.10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設計時,應根據光伏組件在設計安裝條9.2.11居住建筑采用電供暖時,熱回收新風機組應由電供暖系統(tǒng)電10.1.2超低能耗建筑應對各類用能系統(tǒng)及產能系統(tǒng)進行分項計量。計量設備宜具備遠傳功能。10.2.1超低能耗建筑應對建筑用電量進行計量,電量計量應滿足下列要求:——采用電供暖的居住建筑應單獨設置供暖10.2.2超低能耗建筑應對建筑室內溫度、CO2濃度進行監(jiān)測;宜對室內濕度、PM2.5進行監(jiān)測。10.2.3熱回收新風機組的運行控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應具備防凍保護功能,防凍保護應能夠根據室外溫度實現自動啟停;——應具有過濾器堵塞自動提示功能;——有空調功能的熱回收新風機組,空調主機應能夠根據室內室溫實現自動啟停;空調系統(tǒng)的電加熱器應與送風機連鎖,并應設無風斷電、超溫斷電保護裝置,電加熱器必須采取接地及剩10.2.4太陽能系統(tǒng)應對下列參數進行監(jiān)測和計量:——太陽能熱利用系統(tǒng)的輔助熱源供熱量、集熱系統(tǒng)進出口水溫、集熱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流量、太陽總——應計量按使用功能分類的下列參數:太陽能供暖空調系統(tǒng)的供熱量及供冷量、室外溫度、代表性房間室——太陽能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發(fā)電量、光伏組件背板表面溫度、室外溫度、太陽總輻照。10.2.5地源熱泵系統(tǒng)監(jiān)測與控制10.2.6供熱鍋爐房應配置自動監(jiān)測系統(tǒng),宜實現自動控制,自動監(jiān)測與控制系統(tǒng)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應實時監(jiān)測鍋爐供熱量及熱源出口的運行參數;——應能根據供熱的需求,調節(jié)鍋爐運行的——應對運行數據進行存儲及評價,并能顯示及輸——應對動力用電、水泵用電和照明用電分別計量。10.2.7集中熱水供應系統(tǒng)的監(jiān)測和控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應監(jiān)測系統(tǒng)供水溫度、總供熱水量和系統(tǒng)總供熱量;——應監(jiān)測設備運行狀態(tài);——應監(jiān)測每戶日用水量;——應監(jiān)測輔助熱源的能源消耗量及輔助熱源參數;11超低能耗建筑設計的判定11.1.1必須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進行評價。滿足本文件6.1.5、6.1.6、6.2.1、6.2.2規(guī)定,并滿足下列要求的居住建筑設計,可判定為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滿足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要求。——外墻、屋面的保溫材料因為內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濕度允許增量滿足本文件6.2.11.1.2不滿足本文件11.1.111.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判斷應按照本文件11.2、11.進行供暖年耗熱量、年一次能源消耗量及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量計算?!鈮?、屋面的保溫材料因為內部冷凝受潮而增加的重量濕度允許增量滿足本文件6.2.11.1.5進行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權衡表17外墻、架空或外挑樓板和外窗傳2222北南注:每套住宅可以有一個房間在一個朝向上的窗墻11.1.6滿足下列要求的居住建筑,可判定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圍護結構熱工性能滿足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要求;——供暖、通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及燃氣設計滿足本文件——給水排水設計滿足本文件第8章相關條款要求;——電氣設計滿足本文件第9章相關條款要求;11.2建筑物年耗熱量計算方法11.2.1建筑物供暖年耗熱量按照公式(7)進行計算:EH24ZqH…………(7)),11.2.2建筑物耗熱量指標按照公式(8)進行計算:qHqHTqINFqIH…………(8)qH——建筑物耗熱量指標(W/m2qHT——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量(W/m2qINF——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冷風耗熱量(W/m2qIH——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內部得熱量(W/m2),取411.2.3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量qHT按照公式(9)進qHT——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傳熱量(W/m2qHq——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墻的傳熱量(W/m2qHw——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頂的傳熱量(W/m2qHd——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W/m2qHmc——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門11.2.4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墻的傳熱量qHq按qHq…………(10)qHq——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墻的傳熱量(W/m2qHqi——單位時間內通過墻的傳熱量(W),?qi——外墻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根據表2)),tn——室內計算溫度(℃),取20℃;te——供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根據附錄A中的附表確定。a帶通風間層的平屋面、坡屋頂頂棚及與室外空氣相通濱爾奇——注2:表中凸陽臺包含正面和左右側面三個接觸室外空氣的外立面,凹陽臺只有正面一個接觸室外空氣的外立面;——注:傳熱系數的修正系數ε,用來修正太陽輻射和夜間天空輻射對外墻、屋頂傳熱的影響。11.2.5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頂的傳熱量qHw按照公式(11)進行計算。qHw…………(11)00qHw——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頂的傳熱量(W/m2qHwi——單位時間內通過屋頂的傳熱量(W),)),tn——室內計算溫度(℃),取20℃;te——供暖期室外平均溫度(℃),11.2.6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qHd應按照公式(12)進行計算:qHdqHdiKdiFditnte…………(12)AAqHd——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W/m2qHdi——單位時間內通過地面的傳熱量(W/m2),)),tn——室內計算溫度(℃),取20℃;te——供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根據附錄A中的附表確定。qHmcqHmciKmciFmcitnteItyiCmciFmciAA00qHmc——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通過門、窗的傳熱量(W/m2qHmci——單位時間內通過門、窗的傳熱量(W/m2Fmci——窗(門)的面積(m2tn——室內計算溫度(℃),取20℃;te——供暖期室外平均溫度(℃),根據附錄A中的附表確定;Ityi——窗(門)外表面供暖期Cmc1i0.870.7SC…………(14)11.2.9窗(門)的綜合遮陽系數應按照公式(15)進行計算:SC——窗(門)的綜合遮陽系數;SCB——玻璃遮陽系數,SCB=太陽得熱系數SHGC11.2.10不封閉陽臺時外墻窗(門)的太陽輻射修正系數Cmc2i應按照公式(16)進行計算:Cmc2imcli…………(1Cmc1i——無陽臺時外墻窗(門)的太陽輻射修正系數,按SCY——陽臺窗(門)的綜合遮陽系數;11.2.12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冷風耗熱量,采用顯熱回收機組時按照公式(18)進行計算,采用全熱回收機組時按照公式(19)進行計算。INFINFAhpqINF——折合到單位建筑面積上單位時間內建筑物冷風耗熱量(W/m2n——換氣次數(h-1),取0.5h-1;pe——te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ηty——熱回收機組顯熱運行效率,取0.55;?——通過熱回收機組的風量占需求風量的比例,取0.9;hn——室內空氣焓值(kJ/kghe——室外空氣焓值(kJ/kgηhp——熱回收機組全熱運行效率,取0.50。11.3建筑物一次能源消耗量計算11.3.1建筑能耗綜合值應按照公式(20)進行計算:EEEEEEr.ifiErd.ifi0fi——i類型能源的能源換算系數,按表22選??;11.3.2不含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的建筑能耗綜合值應按照公式(21)進行計算:EE=EHfiEcfiElfiEwfi…………(21)fi——i類型能源的能源換算系數,按表22選??;),),Ee——年電梯系統(tǒng)能源消耗(kWh/a11.3.3年電梯系統(tǒng)能量消耗按照公式(22)進行計算。E3653.6etrwess Ee——年電梯系統(tǒng)能源消耗(kWh/av——電梯速度(m/s),11.4建筑碳排放計算11.4.1建筑物碳排放的計算范圍應為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范圍內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量。11.4.2建筑運行階段的碳排放量應滿足下列要求:——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計算范圍應包括暖通空調、生活熱水、照明及電梯、可再生能源、建筑——建筑運行階段碳排放量應根據各系統(tǒng)不同類型能源消耗量和不同類型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確定,建筑運行階段單位建筑面積的總碳排放量應按式(23)和式CMEinEiEFi-CpyA0n(Ei,jERi,j) CM——建筑運行階段單位建筑面積碳排放量(kgCO2/m2)Ei——建筑第i類能源年消耗量(單位/a);EFi——第i類能源的碳排放因子,不同類型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GB/T51366規(guī)定計算;Cp——建筑綠地碳匯系統(tǒng)年減碳量(kgCO2y——建筑設計壽命;),j——建筑用能系統(tǒng)類型,包括暖通空調、照明、生活熱水系統(tǒng)等;Ei,j——j類系統(tǒng)的第i類能源年消耗量(單位/a);ERi,j——j類系統(tǒng)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統(tǒng)提供的第i類能源量(單位/a)。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的氣候區(qū)屬、氣象參數、建筑物耗熱量A.1根據供暖度日數和空調度日數劃分,黑龍江省主要A.1.1A區(qū)分區(qū)指標是HDD18≥6000,氣候特征冬季異常寒冷,夏A.1.2B區(qū)的分區(qū)指標是6000>HDD18≥5000,氣候特表A.1主要城市的氣候區(qū)屬及建筑節(jié)東經度m 天044251410157696832737168396A.2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的建筑能耗綜合值不應超過65kWh/(m2.a)或不應超過8kgce/(m2.a)。A.3黑龍江省主要城市的建筑物耗熱量指標qh、供暖年耗熱量≤3層量W/m2W/m2W/m2W/m2W/m2B.1地面?zhèn)鳠嵯禂祽啥S非穩(wěn)態(tài)傳熱計算程序來確定。B.2地面?zhèn)鳠嵯禂捣殖芍苓叺孛婧头侵苓叺孛鎯煞N傳熱系數,周邊地面是離外墻內表面2m以內的地B.3地面當量傳熱系數按照(B.1B.2)公式計算:Kdz=ε1zε2zε3zε4zε5zKdjz……(B.1)Kdf=ε1fε2fε3fε4fε5fKdjf……(B.2)Kdz——周邊地面當量傳熱系數(W/(m2?Kε1——土壤導熱系數修正系數,按表B.4選用;ε2——保溫材料導熱系數修正系數,按表B.4選用;ε4——保溫方式修正系數,按表B.4選用;Kdj——典型地面基本當量傳熱系數(W/(m2?K按表B.1、B.2、B.3Kdf——非周邊地面當量傳熱系數(W/(m2?K))。造地下室墻體及地面保溫層熱2(資料性)C.1單元墻體(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按照公式(C.1)進行計算:…Km單元墻體(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W/(m2·K));K——單元墻體(屋面)的主斷面?zhèn)鳠嵯禂?W/(m2·K));ψj——單元墻體(屋面)上的第j個結構性熱橋的線傳熱系數(W/(m·K));l;——單元墻體(屋面)第j個結構性熱橋的計算長度(m);Xk——單元墻體(屋面)上第k個結構性熱橋的點傳熱系數(W/個·K);NA——單元墻體(屋面)第k個結構性點熱橋的計算數量(個);A——單元墻體的面積(m2)。熱橋(參見圖C.1)。結構性熱橋對墻體、屋面?zhèn)鳠岬挠绊懤镁€性傳熱系數ψ來描述。W-BW-PW-RR-P門WW凸圖C.1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結構性熱橋示意圖C.3墻面典型熱橋(圖C.2)的平均傳熱系數K.應按照公式(C.2)進行計算:H——單元墻體的高度(m);B——單元墻體的寬度(m);Nk——單元墻體上第k個結構性點熱橋的計算數量(個)。w-WgKm——平均傳熱系數(W/(m2·K)Nk——單元屋面上第k個結構性點熱橋的計算數量(個)。A計算Q的那塊矩形墻體(屋面)的面積(m2);Q2D維傳熱計算得出的流過一塊包含熱橋的墻體(屋面)的熱流(W)。該塊墻體(屋面)的構造沿著熱橋的長度方向必須是均勻的,熱流可以根據它的橫截面(對縱向熱橋)或縱截面(對橫向熱橋)通過二維傳熱計算得到;K——墻體(屋面)主斷面的傳熱系數(W/(m2·K));tn——墻體室內側的空氣溫度(℃);te——墻體室外側的空氣溫度(℃)。面見圖(C.3)?!狢.7當墻面上存在平行熱橋且平行熱橋之間的距離很小時,應一次同時計算平行熱橋的線傳熱系數之C.8“外墻-樓板”和“外墻-窗框”熱橋線傳熱系數之和應按照公式(C.5)進行計算:Yw-F——外墻和樓板交接形成的熱橋的線傳熱系數(W/(m·K));C.10建筑的某一面外墻(或全部外墻)的平均傳熱系數,可先計算各個不同單元墻的平均傳熱系數,注:當某一面外墻(或全部外墻)的主斷面平均傳熱系數K一致時,也可以直接按本文Σl是某一面外墻(或全部外墻)的面積全部結構性熱橋的線傳熱系數和長度乘式(C.6)進行計算:nk=nk=M——選取點熱橋主斷面?zhèn)鳠崃颗c總傳熱量比值;nk單元墻體(屋面)每平方米當量點熱橋數量(個Nk單元墻體(屋面)第k個結構性點熱橋的計算數量(個Ak點熱橋所在的主斷面墻體(屋面)的面積(m2)。1/71)nkM——點熱橋主斷面?zhèn)鳠崃颗c總傳熱量比值;nk單元墻體(屋面)每平方米當量點熱Nk單元墻體(屋面)第k個結構性點熱橋的計算數量(個Fk點熱橋截面面積(m2/個Ak點熱橋所在的主斷面墻體(屋面)的面積(m2圖C.5圓盤錨釘示意圖ζ——外墻主斷面?zhèn)鳠嵯禂档男拚禂担瑧磯w保溫構造和傳熱系數綜合考慮取值,其數值可按照本文件表C.2選?。籄?——不包括防火隔離帶部分的單元墻體的面積(m2);A?——防火隔離帶部分單元墻體的面積(m2);2C.15對于一般建筑,外保溫屋面的平均傳熱系數按照公式(C.11)進行計算:KmR=ξR·KRξR——屋面主斷面?zhèn)鳠嵯禂档男拚禂?,應按屋面保溫構造和傳熱系數綜合考慮取值,其數值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