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項復習:2024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及同篇模擬專練_第1頁
高考專項復習:2024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及同篇模擬專練_第2頁
高考專項復習:2024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及同篇模擬專練_第3頁
高考專項復習:2024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及同篇模擬專練_第4頁
高考專項復習:2024年高考文言文試題及同篇模擬專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真題

一、2024?新高考I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卜,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冢師擊匈奴①,陵叩頭

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殳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

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细识S之。陵至浚稽山,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

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

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考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的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

亦足暴于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

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摘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

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闋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闋氏死,乃

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漢。(征和三

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騙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卷?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寒,陵自炫其奧,而非武帝

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迫其后李廣利征句奴,陵將三萬余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

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

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

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

當以報漢”,愧蘇忒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迂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卷論》卷三)

【注】①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參考答案】

ADF

【解析】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zhàn),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可已經

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真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為之”做“效死以戰(zhàn)”

的狀語,“效死”為“戰(zhàn)”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的I)處斷開?!半m……,而……”構

成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因此選擇ADF。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參考答案】C

【解析】

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

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

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tǒng)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一個親

哥哥。

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我唯獨喜愛蓮

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

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因此選擇C。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

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

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

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智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

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菲貢也尢可推卸。

【參考答案】C

【解析】

C.“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原文“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

其世業(yè)”,“稱道李廣”是為了替李陵辯白,并不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

聲譽”。因此選擇C。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

(2)李陵日“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迂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參考答案】

(1)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甫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

(2)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shù)臋C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的借口。

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解析】

(1)“當”,主持,引申為率領;“專”,專門,可意譯為“全力”;“鄉(xiāng)”,同“向”,朝著某個方

向前進,引申為對付。

⑵“得當”,適當?shù)臋C會;“愧”,感到慚愧;“文”,文飾,掩飾。

5.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

括,

【參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軍追擊漢軍。

【解析】

作答此題,首先要明確王夫之“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為漢軍將領,

已經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坝酂o可浣也”承接上一句“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已

經染色的素絲不可能回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結論句“其背逆

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一李陵投降叛逆之罪無可辯白。試題即要求考生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

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

按此思路,考生可以從材料一中找到: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即“打

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

有大事乃入議”,單于將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并立為右校王,李陵與降將衛(wèi)律一起受到單于重用,成為單于

的左膀右臂。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

漢軍,轉戰(zhàn)九日”,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萬余騎追擊漢空,轉戰(zhàn)九日。說明李陵投降效忠匈奴單于

已是事實。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酒泉、張掖

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京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

都是荊楚地區(qū)里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

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被实圪澰S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

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與單于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駐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槨戰(zhàn)攻擊,匈

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

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戰(zhàn)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T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

雨下。士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憤怒,群

臣都責備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結交士

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而且李陵率

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數(shù)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

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應該是想得到恰當

的機會來報效朝廷?!睗h武帝認為司馬遷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

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

而返,于是對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庇谑菨h武帝下令誅殺

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李緒刺殺。

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闋氏要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悶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

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一起都成為掌權的貴族。衛(wèi)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

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議事c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廣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

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zhàn)了九天。

材料二:

二、內容主旨

《讀通鑒論》見解獨特,否定了宋、明理學家所推崇的“三代盛世”的看法,王夫之在《讀通鑒論》

中指出唐虞以前完全處于未開化的野蠻部落,三代則是“沿上古之封建,國少而君多……無異于今川、廣

之土司,吸屹其部民,使鵠面鳩形,衣百結而食草木”,生產落后,生活艱苦,隨著歷史不斷的進化,“世

益降,物益?zhèn)洹?。秦代以下,郡縣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

哉?”“理勢合一”、“理因乎勢”。

《讀通鑒論》還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亂有亂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

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違生之理,淺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

昧之……夫國家之治亂存亡,亦如此而已矣?!?/p>

同時《讀通鑒論》還非議正統(tǒng)史觀,所謂“統(tǒng)者,合而不離,續(xù)而不絕之謂也”。無所謂正統(tǒng)不正統(tǒng)的

問題,所論當力求安于心,“求順于理,求適于用」

同篇模擬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太宗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shù)被讓。王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

陛下使教女樂,又貴譙之,天下其以上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

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日:“臣本事前東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要,責以忠效。令修醫(yī)烏

乎,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钡勰粦M,遂罷。明日,語居玄齡日:“昔武王不用夷、齊,宣王殺杜

伯,自古帝王納諫固難矣。朕夙友庶幾于前圣,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學是不進諫也!”

(節(jié)選自《新唐書》)

材料二:

太宗好騎射,孫伏伽諫,以為:“天子居則九門行則警躥非欲苞自尊嚴乃為社稷生民之計也。陛下好

自走馬射的以娛悅近臣,此乃少舁為諸王時所為,非今日天子事業(yè)也。既非所以安養(yǎng)圣躬,又非所以儀刑

后世,臣竊為陛下不取?!鄙蠍?未幾,以伏伽為諫議大夫。

懿宗游宴無節(jié),左拾遺劉蛻上疏日:“今西涼筑城未有所與奪,南蠻侵鐵,干戈悉在于道涂。旬月以

來,不為無事。陛下不形憂閔以示遠近,則何以責其死力!望節(jié)娛游,以待遠人安,未晚?!备ヂ牎る?/p>

以閣門使吳德應等為館驛使。臺諫上言:”聿,御史巡驛,不應忽以內臣代之。上諭以敕命已行。不可復

改,左拾遺劉蛻上言:“昔楚子縣陳,得申叔一言而復封之;太宗發(fā)卒修乾元殿,聞張玄素諫,即日罷之。

自古明君所尚者,從諫如流,豈有已行而不改!且敕自陛下出之,自陛下改之,何為不可!”弗聽。

(節(jié)選自《資治通饕?唐紀》)

材料三:

鞏少讀《唐書》及《貞觀政要》,見魏鄭公、王珪之徒在太宗左右,事之大小,無不議論諫許,當時邪

人、麻人相參者少,雖有如封倫、李義府輩,太宗又能識而疏之,故其言無不信聽,卒能成貞現(xiàn)太平,刑學

不以,未嘗不反復欣暮,繼以嗟喈。竊自恨不生于其時,親見其事,歌頌推說,以飽足其心。又恨不得升

降進退于其間,與之往復議也。自長以來,則好問當世事,所見聞士大夫不少,人人惟以茍且畏慎為故,

未嘗有一人見當世事僅若毛發(fā)而肯以身任之,不回避者。況所系安危治亂未可立睹,計謀有未可立效者,

其誰肯奮然迎為之慮而已當之邪?則又謂所欣慕者已矣,類千百年間,不可復及。

(節(jié)選自曾鞏《上歐蔡書》)

1.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天子居A則B九門C行D則E警躥F非欲茍自G尊嚴H乃為I社稷J生K民之計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今疑臣以私”是狀語后置,與《齊桓晉文之事》“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句式相同。

B.懲,因受創(chuàng)而戒止,與《離騷》中“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的“懲”意義相同。

C.故事,按照先例,名詞做狀語,與《六國論》”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不同。

D.置,棄置,放棄,與《鴻門宴》中的“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的“置”意義不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讓祖孝孫教授宮廷樂師樂律,樂師的技能沒有長進,祖孝孫因此多次被皇上貨備。王珪與溫

彥博都替祖孝孫進言,太宗因此憤怒。

B.孫伏伽認為皇帝安危與國家、百姓利益相關,太宗走馬射箭、娛悅近臣的行為與皇帝身份不符,不

應該這么做,唐太宗認可他的說法。

C.劉蛻上奏說,西涼正在筑城,南蠻侵擾中原,各地的戰(zhàn)爭正在進行。在這混亂時局中,他希望唐懿

宗能夠關注時局,不要過多游宴,

D.曾鞏遺憾自己沒有生活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他希望能親身參與那個時代,與魏征、王珪等大臣一起

升降進退,跟他們共同議論諫價<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臣本事前東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要,責以思效。

(2)人人惟以茍且畏懼為故,未嘗有一人見當世事僅若毛發(fā)而肯以身任之,不回避者。

5.曾鞏所欣慕的貞觀年間諫凈風氣如何能夠形成?請根據(jù)三則材料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

1.CFH

2.D

3.D

4.(1)我本來侍奉前太子,按罪應當處死,陛下憐憫我的性命,把我安排在中樞重要的職位上,要求我

忠誠效力。

(2)人人都只把得過且過、畏懼謹慎當作常態(tài),不曾有一個人看到當今世事哪怕只有一點問題就肯挺

身而出,不回避責任。

5.①太宗善于納諫,能反思己過,鼓勵進諫。②有魏鄭公、王珪等敢于諫錚之士。③太宗能識別并疏

遠邪人、庸人,使得進諫環(huán)境良好,最終形成了良好的諫凈風氣。

【解析】

1.句意:天子平時居住在九門之內,出行時則有警衛(wèi)清道,不是想要故意顯示自己的尊嚴,而是為了

國家和百姓考慮。

“居則九門”“行則警眸”句式對稱,結構清晰,所以在CF處斷力?!澳藶樯琊⑸裰嬕病敝小澳恕?/p>

表示判斷,是“是”的意思,是對前文天子居行有特定規(guī)制的原因解釋,與前面內容相對獨立,所以在H

處新開。因此選擇CFH。

2.A.正確。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今以私疑臣”/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王于百姓以王為愛無異”。

句意:現(xiàn)在陛下懷疑我有私心。/大王不要對百姓認為大王吝嗇感到奇怪。

B.正確。句意:你們不要因為這件事就不進諫了!/即使身體被肢解,我也不會改變理想,我的心哪是

懲同所能更改的!

C.正確。按照先例,名詞做狀語/舊例,名詞。句意:按照舊例。/如果憑借偌大的國家,卻追隨六國

滅亡的前例。

D.錯誤。意義相同,都為“棄置,放棄。句意:刑罰設置而不用。/沛公就丟下隨從的車馬、人員,獨

自騎馬離開。因此選擇D。

3.D.“他希望能親身參與那個時代,與魏征、王珪等大臣一起升降進退,跟他們共同議論諫律”表述

錯誤。原文中說“恨不得升降進退于其間,與之往復議也”,這里表達的是曾鞏對魏征、王珪等大臣在國

家大事上能夠直言不諱、進諫忠言的敬仰和向往,而非希望親身參與并和他們一起升降進退。因此選擇D。

4.(1)“事”,侍奉;“矜”,憐憫;“引置”,提拔安排;“責以忠效”,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以

忠效責(之)”。

(2)“茍且”,得過且過;“故”,常態(tài);“任”,擔當。

5.物料一中,太宗雖怒責王珪等人,但卻能反思悔悟,“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懲是不進諫也”,

且認識到自古帝王納諫固難,表明他有納諫的意識,并鼓勵大臣進諫。

材料一中,王珪面對太宗的指責不謝罪,據(jù)理力爭,為祖孝孫直言;材料二中孫伏伽諫太宗不要以騎

射娛悅近臣,劉蛻諫懿宗要節(jié)娛游等,可見當時有一批敢于進諫之人。

材料三中提到“當時邪人、,甯人相參者少,雖有如封倫、李義府輩,太宗又能識而疏之“,太宗能識

別并疏遠邪人、庸人,營造了良好的進諫環(huán)境,使得忠直之士的諫言更易被采納,從而形成良好的諫凈風

氣,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唐太宗讓太常寺少卿祖孝孫教授宮中的樂手們音樂知識,樂手們技藝沒有進步,多次受到太宗的責備。

王珪和溫彥博一起進言說:“祖孝孫是個品德嚴謹?shù)奈娜?,陛下讓他教授女樂手,又責備他,天下人大?/p>

會認為陛下輕視士人吧!”太宗生氣地說:“你們都是我的親信,卻偏袒下屬欺騙君主,替人游說嗎?”

溫彥博害怕了,謝罪,王珪不謝罪,說:“我本來侍奉前太子,按罪應當處死,陛下憐憫我的性命,把我

安排在中樞重要的職位上,要求我忠誠效力?,F(xiàn)在陛下懷疑我有私心,這是陛下辜負了我,我沒有辜負陛

下,”太宗沉默不語,感到慚愧,于是作罷。第二天,太宗對房玄齡說:“從前周武王不任用伯夷、叔齊,

周宣王殺了杜伯,自古以來帝王接納功讀本來就很難。我日夜若望自己能趕上前代的圣王,昨天責備王莊

等人,事后深感懊悔,你們不要因為這件事就不進諫了!”

材料二:

唐太宗喜歡騎馬射箭,孫伏伽勸諫說:“天子平時居住在九門之內,出行時則有警衛(wèi)清道,不是想要

故意顯示自己的尊嚴,而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考慮。陛下喜歡親自騎馬射箭來娛樂身邊的近臣,這是陛下年

輕做親王時的所作所為,不是現(xiàn)在身為天子應該做的事。這樣既不能保養(yǎng)圣體,又不能為后世做出榜樣,

我私下認為陛下不應該這樣做。”太宗很高興。不久,任命孫代伽為諫議大夫。

唐懿宗游玩宴飲毫無節(jié)制,左拾遺劉蛻上疏說:“現(xiàn)在西涼修筑城池,朝廷還沒有決定給予還是奪取,

南方的蠻人侵犯邊境,戰(zhàn)爭都發(fā)生在路上。近一個月以來,不是沒有事情發(fā)生。陛下如果不表現(xiàn)出憂慮哀

憫給遠近之人看,那么憑什么要求人們拼死效力呢!希望陛下節(jié)制娛樂游玩,等遠方的人安定下來,也不

算晚?!碧栖沧诓宦牎2痪?,廖懿宗下令任命閉門使吳健應等人擔任館驛使。臺諫官員進言說:按照舊例,

御史巡視驛站,不應該忽然用內臣代替。唐懿宗說命令已經下達,不可更改。左拾遺劉蛻進言說:“從前

楚莊王滅亡陳國,因為申叔的一句話又恢復了陳國;唐太宗征發(fā)士卒修建乾元殿,聽到張玄素的勸諫,當

天就停止了。自古以來的明君所崇尚的,是聽從勸諫如同流水一樣順暢,哪有已經實行卻不改正的呢!況

且枚令是陛下發(fā)出的,也可以由陛下改正,為什么不可以呢!”唐懿宗不聽。

材料三:

我年輕時讀《唐書》和《貞觀政要》,看到魏徵、王珪等人在唐太宗身邊,事情無論大小,他們無不議

論功諫,當時邪惡的人和平庸的人參與的很少,即使有像封倫、李義府這類人,唐太宗又能識別并疏遠他

們,所以他們的話沒有不被相信聽從的,最終能鎊成就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刑為設置而不用,我未去不

反復欣喜仰恭,接著又感嘆。私下里恨自己不能生在那個時代,親眼看到那些事情,歌頌推崇并加以評說,

來滿足自己的內心。又遺愜不能在那個時代出仕為官,參與其中,和他們一起反復商討議論。長大以后,

就喜歡詢問當今的世事,見到聽到的士大夫不少,人人都只把得過且過、畏懼謹慎當作常態(tài),不曾有一個

人看到當今世事哪怕只有一點問題就肯挺身而出,不回避責任。何況那些關系到國家安危治亂的事情還不

能立刻看到,計謀也未必能立刻也效,又有誰肯奮勇地迎接并為其考慮而自己擔當呢?于是又覺得所欣喜

仰慕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大榛千百年間,不可能再趕上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坐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日:“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漢主又為詔敕太子

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卜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汝與丞相小聿,事之如父?!睗h主殂,

太子禪即位,封丞相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成決于亮。

(節(jié)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材料二:

談君臣之交者,競曰先主之于諸葛。伐吳之舉,諸葛公曰:“孝直若在,必能可主上東行?!惫?/p>

能盡行于先主乎?悲哉!公之大節(jié)苦心,不見諒于當時,而徒以志決身殲遺恨終古,宗澤詠杜甫之詩而悲

惋以死,有以也夫!

公之心,必欲存漢者也,必欲滅曹者也。不交吳,則內掣于吳而北伐不振。此心也,獨子敬知之耳。

孫秋尚可相諒,而先主之志異也。夫先主亦始欲自強,終欲自王,雄心不戢,與關羽相得耳。故其信公也,

不如信羽。先主不死,吳禍不息,祁山之軍不得而出也。迨彼卒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于夷陵,老

將如趙云與公志合者亡矣;公收疲敝之余民,承愚暗之沖主魚,以向北方,而事無可為矣。公故曰:“鞠躬

盡瘁,死而后已?!蔽ㄍ硪运熘荆蓴荒茏员匾?。

向令先主以篤信羽者信公,聽趙云之言,輟東征之駕,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時,連吳好以問中原,

力茍全,氣尚銳,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許、雒②,而徒流于破亭乎?

張良遇高帝而志仲,宗澤遇高宗③而志沮;公也,子房也,汝霖④也,懷深情而不易以告人,一也,而

成政異。公懷心而不能言,誠千秋之遺愜與!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

材料三: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上,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或誠君臣

之至公古冬盛軌也。

(節(jié)選自陳壽《三國志》)

【注】①沖主:幼主。②許、雒Uu6):許昌、洛陽。③高宗:指趙構。④汝霖:即宗澤。

1.材料三中畫波浪線的部分芍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及其舉國[A]托孤于諸葛亮[B]而心神無[C]貳[D]誠君[曰臣之至[F]公[G]古今之盛[H]軌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安,使……安定,使動用法,和《石鐘山記》“而此獨以鐘名”的“名”用法不同。

B.從事,和《蘭亭集序》“或取諸懷抱”的“懷抱”都屬于古今異義詞。

C.制,制止,和《過秦論》“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制”意思相同。

D.固,本來,和《諫太宗十思疏》“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是()

A.司馬光筆下的劉備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遠超曹丕,能夠最終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所以才要求劉禪要像對待

父親那樣對待諸葛亮,政事全都交給諸葛亮處理。

B.王夫之并不否認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情感,但是卻明確指出諸葛亮與劉備在志向與策略制定上

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諸葛亮的志向也無法得以完全實現(xiàn)。

C.諸葛亮考慮的是聯(lián)合東吳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不以為然;而猶亭戰(zhàn)敗,劉備死去,諸葛亮面對的又

是非常不利的局面,無奈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I).張良、宗澤和諸葛亮,三位歷史人物雖處不同時代,但都心懷大志,而他們的成敗也與他們所遇到

的君主、各自所處的時代以及自身的際遇密切相關。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先主亦始欲自強,終欲自王,雄心不戢,與關羽相得耳。

(2)雖漢運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灑于許、雒,而徒流于彼亭乎?

5.三則材料都提及了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系,但觀點不盡相同。請根據(jù)文本分別簡要概括,

【參考答案】

1.BDG

2.C

3.A

4.(1)劉備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強大起來,最終想要自己稱王,雄心不曾收斂,與關羽相互投合罷了。

(2)雖然漢朝運數(shù)已經衰弱,怎么會讓英雄的熱血不揮酒在許昌、洛陽,卻在虢亭白白地流干呢?

5.①材料一認為,劉備非常信任諸葛亮,諸葛亮也向劉備表達了絕對的忠誠和決心。②材料二認為劉

備與諸葛亮之間并非完全的信任與理解,劉備對關羽的信任超過了對諸葛亮的信任,這也是諸葛亮不能恢

復漢室、滅掉曹魏的原因之一。③材料三高度評價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將其看作是古代君臣關系的典

范,

【解析】

L句意:至于他把整個國家而輔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給諸葛亮,而毫無疑心,確實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

公心,是古往今來最好的楷模。

“舉國”前省略介詞“以",是狀語,修飾“托孤”,不能斷開;“托孤于諸葛亮”是狀語后置句,

B處斷開;“心神”是主語,“無”是謂語,“貳”是“二心”,是賓語,D處斷開;“君臣”是并列結構

作主語,不斷開;“至公”是賓語,省略謂語“出于”,G處斷開?!肮沤裰④壱病笔桥袛嗑洌虚g不

斷開。因此選擇BDG。

2.A.正確。使動用法,使……安定/名詞作動詞,命名。句意:一定能使國家安定。/而唯獨這座山用

“鐘”來命名。

B.正確。從事,古義,共事;今義,投身到(事業(yè)中去)。句意:你與丞相共事。

懷抱,古義,胸懷抱負;今義,胸前,心胸。句意: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

C.錯誤。意思不同。制止/控制。句意:必定能制止陛下東征。/登上皇帝的寶座來控制天下。

D.正確。本來/牢固、穩(wěn)固。句意:而事情的成敗本來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根系不牢固卻想

要樹木生長得高。因此選擇C。

3.A.根據(jù)原文“漢主殂,太干禪即位,封丞相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可知,

“政事全都交給諸葛亮處理”不是劉備要求的,而是劉禪繼位后劉禪的決定。因此選擇A。

4.(1)“自強”,使自己強大起來;“白王”,想要自己稱王;“相得“,相互投合。

(2)“雖”,雖然;“衰”,衰弱;“徒”,白白地。

5.材料一中寫劉備病重之際,將國家大事與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和期待可見

一斑;而諸葛亮也承諾將竭盡全力輔佐劉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劉備表達了絕對的忠誠和決心。

材料二中,王夫之認為,“故其信公也,不如信羽”,劉備信任諸葛亮,比不上信任關羽,如果劉備

能夠像信任關羽一樣信任諸葛亮,采取相應措施,或許三國歷史的走向將大為不同。

材料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陳壽認為劉備對諸

葛亮絕對信任,體現(xiàn)了君臣之間的至公至誠,是古代君臣關系的典范。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漢主劉備病危,命令丞相諸葛亮輔佐太子。他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使國家

安定,最終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如果太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你可以自行取代他。”諸

葛亮哭著說:“我怎么敢不竭盡輔佐的能力,獻出忠貞的節(jié)操,至死不渝!”漢主劉備義制詔命令太子說:

“不要因為壞事小就去做,不要因為好事小就不去做!只有賢明,只有德性,才能讓人臣服。你與丞相共

事,要把他當作自己的父親一樣看待。”劉備病逝,太子劉神繼位,封丞相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兼任益州牧,

政事無論大小,都由諸葛亮決定,

材料二:

談論君臣之間交情的人,都會競相提到劉備與諸葛亮。劉備出兵伐吳時,諸葛亮說:“孝直如果還活

著,必定能制止陛下東征?!敝T葛亮的志向能夠在劉備手下完全實現(xiàn)嗎?真是悲哀??!諸葛亮的大節(jié)和苦

心,不能在當時被理解和體諒,用白白地以為實現(xiàn)抱負而鞠躬盡瘁,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遺恨千古,宗

澤臨終吟詠著杜甫贊美諸葛亮的詩句,悲痛哀惋地死去,這是有原因的呀!

諸葛亮的心愿,就是一定要保存漢室,一定要消滅曹魏政權。如果(蜀漢)不與吳國交好,在內就會受

到東吳掣肘而北伐不能順利進行,他的這一心思,只有魯肅了解罷了。孫權尚且可以體諒魯肅與諸葛亮的

用心,而劉備的志向卻與他們不同。劉備也是最初想要使自己強大起來,最終想要自己稱王,雄心不曾收

效,與關羽相互投合罷了。所以他對諸葛亮的信任,比不匕對關羽的信任。劉各不死.,吳國帶來的災禍就

不能停息,祁山的蜀軍就不能夠北伐。等到街亭戰(zhàn)敗,先主劉備死去,國家的精銳力量在夷陵喪失殆盡,

一些與諸葛亮志同道合的老將如趙云都亡故了。諸葛亮面對疲勞不堪的百姓、愚昧暗弱的幼主,圖謀北伐,

但事情不可能有所作為了。諸葛亮所以說:“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彼ㄓ胁活欁陨韥硗瓿勺约旱闹鞠?,

而事情的成敗本來就不是他自己所能左右的了。

如果當初先主能像篤信關羽那樣信任諸葛亮,聽從趙云的勸諫,停止東征,乘著曹丕剛剛篡位,人心

沒有穩(wěn)固的時機,與東吳結盟來共同進取中原,(此時)實力還很雄厚,氣勢也很強盛,雖然漢朝運數(shù)已經

衰弱,怎么會讓英雄的熱血不揮灑在許昌、洛陽,卻在牧亭白白地流干呢?

張良遇到漢高祖因而志向實現(xiàn),宗澤遇到宋高宗因而志向受阻。諸葛亮,張良,宗澤,都懷著深遠良

苦妁用心而不能輕易告訴別人,這是一樣的,而他們的成敗卻各不相同。諸葛亮心懷大志卻無法對別人表

達出來,實在是千古的遺憾啊!

材料三:

先主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寬容厚道,了解人才禮賢下士,有漢高祖的風范,有英雄的氣度。至于他把整

個國家和輔佐太子的大事托付給諸葛亮,而毫無疑心,確實是君臣都出于最大的公心,是古往今來最好的

楷模。

二、2024■新高考II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

下和合未可圖也?!蔽暮钣纱说米u于諸侯。

(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绷艉?/p>

曰:“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

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c”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

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

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

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巨等來耳。”

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彼娜藶閴垡旬叄吶?。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

力也。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狈蚍ǘ戎?/p>

功者,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

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

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

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

不把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

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千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乜。

【參考答案】CEH

【解析】

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二和諧同心,不能謀取?!百t人是禮”:賓

語前置句,“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國人稱仁”;主謂賓結構;“上下和合”;主謂結

構,

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原題為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參考答案】A

【解析】

A項錯誤。同“宴”,宴飲/同“宴”,安樂,歡樂。句意: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宴。/棄婦訴說

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的歡樂;

B項正確。怪,以…為怪,意動用法/恥,以…為恥,意動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學

習為恥;

C項正確。向尊長敬酒弁祝長壽。句意: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劉邦獻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

D項正確。同“軾”,車前橫木。此用為動詞,古人立而乘車,低頭扶軾以表敬意的禮節(jié)。句意:魏

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過名士段干木

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

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請到

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

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

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

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加,孟賁就不

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

【參考答案】C

【解析】

“留侯親自招來的“錯誤,“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說這四個人原本是留侯推薦,呂后“令太子

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最終招致而來的,而不是“留侯親自招來的”。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馥文之禮也。

【參考答案】

(1)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xiàn)在先生們?yōu)楹巫栽父S我兒交游呢?

(2)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

【解析】

(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為;“賢",以……為賢;“高”,形容詞做

動詞,推崇。

5.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

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參考答案】

①敬賢禮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禮敬段干木,都是通過尊重賢士來贏得他們的支持。②化解危機:

太子通過敬重四皓,化解了漢高祖廢太子的危機;魏文侯通過禮敬段干木,使得秦國不敢輕易進攻魏國。

③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過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賢士,使得他們愿意為其效力,從而達到了保全自己

的目的。

【解析】

王充的觀點從行動、效果、策略上點明了二者的相似之處。從行動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

指出''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四皓是當時著名隱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閭”,材料一指

出“文侯堂子夏經藝,客段干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子夏是“孔門十哲”之一。“太子”“文侯”

都禮敬賢士。從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議”,材料二指出“上欲廢太子……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

子,'……竟不易太子”;“卻強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

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材料三補充說明“秦兵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機。從策略上看,王

充認為“強弱不敵,眾寡不同”“力少則修德”。“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消高帝之議”和“魏

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達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侯師從子復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xiāng)里,沒有一次不憑軾致敬的。秦國曾想進攻魏

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贄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對他有什么企圖。”

文侯因此得到諸侯的贊譽。

材料二:

皇上想廢掉太子,另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趙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強制張良,堅持要求

說:“給我出個計策?!睆埩颊f:“想一想皇上不能招致朝中的,當今天下有四個人,現(xiàn)在您果真能夠不

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遜,用車迎接,再讓能言善辯者去請,(他們)應當會來?;噬现?/p>

這四個人有才能有德行,這對太弓是一個幫助?!睗h十二年,劉邦在打敗粽布歸來后,病情更加嚴重,更

加想更換太子。等到宴會時,就擺設酒席,太子侍奉在席上。四位老人跟隨太子,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頭

發(fā)眉毛雪白,衣赳非凡。劉邦感到很驚奇,就問:“這些人是干什么的?”四人上前對琴,各說自己的姓

名,劉邦聽了大吃一驚,說:“我過去尋找你們好幾年,你們總是逃避我,現(xiàn)在你們?yōu)槭裁磈動跟我的兒

子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經視士人喜歡罵人,我們?yōu)榱x不愿受辱,所以才惶恐地逃避。我們私下聽

說太子為人仁愛孝順,恭敬愛士,天下的人沒有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效死力的,所以我們就主動來了?!?/p>

劉邦說:“有幸煩勞各位終于能未調教護衛(wèi)太子?!彼娜司淳谱8M戤?,就快步離去。劉邦起身離開,撤

酒,最終沒有更換太子,這是留候張良招來這四個人的功勞。

材料三: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

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yǎng)活三軍士兵,明確

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

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戰(zhàn)不勝,甚至于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

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用處呢?假使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fā)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

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fā)怒,而小孩講究禮節(jié)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

害,秦國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講究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fā)揚威力。秦國靠軍隊強

大,威力無窮戰(zhàn)無不勝。卻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泰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

的禮義。漢高皇帝議論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立即召見張子房來出謀劃策,張子房教太子用謙恭

的態(tài)度去迎請四位受高皇帝敬重的白發(fā)隱士,并送給厚禮,這樣太子的地位安穩(wěn)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

發(fā)皂士來消除了高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著作簡介

《史記》

一、作品簡介

《史記》,最早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的司馬遷(太史公)

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與后來的《漢書》、

《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

共130卷,52萬6500余字。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少卿書》)的史識,對后世史學和文

學的發(fā)展皆產生了深遠影響?!妒酚洝肥讋?chuàng)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妒酚洝吠瑫r是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二

二、藝術價值

《史記》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不虛美、不隱惡”,善寫奇節(jié)及壯采偉行,也善于諷刺和暴露現(xiàn)實,有

所寄托,善寫悲壯,筆鋒帶感情,抒發(fā)憤思,愛憎分明,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長于敘事,善于鋪敘及渲染氣氛,把歷史事件和人物事跡故事化,故事情節(jié)曲折跌宕,制造

戲劇場面,氣勢雄奇,富于變化,有濃烈的藝術感染力。

《史記》善于描寫人物,刻畫人物心理活動,用對比、襯托手法強化人物性格,選擇歷史人物一生中

最有典型意義的事件,來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善于細節(jié)描寫,以瑣事烘托出人物的性格,用符合人物

身份的口語,表現(xiàn)人物的神情態(tài)度和性格特點。

《史記》文詞精煉,詞匯豐富,語言精切淺白,有精粹的語言藝術特色,善用虛字,語勺傳神,并善

用民歌與諺語。句式則靈活多變,長短錯落,駢散并用,具參差之美。

司馬遷為了讓每篇傳記避免重復、具備統(tǒng)一審美價值和更加完整,遂創(chuàng)造了嶄新敘事手法“互見法”

來撰寫《史記》;“互見法”即是將一個重耍人物的事跡透過不同地方分述,而以其本傳為主;或將同一事

件分述于不同地方,但以一個地方的敘述為主。

三、名家評價

班固批評《史記》,說它“是非頗謬于圣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后六經,序游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

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

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干寶對《史記》不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