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模擬卷03(統(tǒng)編版)(原卷及解析)_第1頁
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模擬卷03(統(tǒng)編版)(原卷及解析)_第2頁
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模擬卷03(統(tǒng)編版)(原卷及解析)_第3頁
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模擬卷03(統(tǒng)編版)(原卷及解析)_第4頁
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語文模擬卷03(統(tǒng)編版)(原卷及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77頁,共=sectionpages1010頁試卷第=page88頁,共=sectionpages1010頁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模擬卷03語文(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B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5.測試范圍:高一必修上冊第1~4單元。6.難度系數:0.75。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價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對處于第三次文化裂變[注]中的鄉(xiāng)村社會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帶來的種種新的文化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和美麗鄉(xiāng)村。而正在消逝的則是鄉(xiāng)村社會數千年建構起來的宗族倫理、文化規(guī)則、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間——傳統(tǒng)村莊。作家們敏感地意識到作為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實體的一些“村莊”,正在成為逐漸遠去的文化背影。這與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城鎮(zhèn)化建設密切相關。由此,作為親密關系存在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生成地的村莊正在解體。正是由于村莊成為一種正在消逝的文化,新鄉(xiāng)村敘事才集中爆發(fā)出了從未有過的書寫“村莊”的熱潮,如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阿來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孫惠芬的上塘村、梁鴻的梁莊等。作家們盡管風格各異,但卻不約而同地開始與自己心中的“村莊”做最后的告別,有的甚至直接將作品命名為《即將消失的村莊》(趙本夫)、《最后的村莊》(曹乃謙)。這批書寫村莊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留住村莊的情懷,并由此生發(fā)出文化“鄉(xiāng)愁”主題,為正在消逝的村莊唱出深沉的挽歌。這曲多聲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遠歷史回音的“鄉(xiāng)愁”主題。這個時期的鄉(xiāng)愁,既不同于魯迅所說的“僑寓文學的作者”們“隱現著”的“鄉(xiāng)愁”,也不同于余光中遠離故土的“鄉(xiāng)愁”。魯迅所說的那些“僑寓”北京的作家們對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諸如“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事實上,也應包括沈從文之于湘西。而其時的貴州、榆關、湘西都還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延續(xù)著的鄉(xiāng)村社會,他們“愁”的只是自己主觀上的懷戀、想象和與他們生活的城市之間的文化反差。所以說,那時的鄉(xiāng)土文學與其說是在寫鄉(xiāng)土,不如說是在寫作家自己的“胸臆”。謝有順曾用“‘存在’的鄉(xiāng)愁”來區(qū)別先鋒派作家們與此前鄉(xiāng)土作家們“‘文化’的鄉(xiāng)愁”。而事實上,在鄉(xiāng)村社會的第三次文化裂變中,作家們所面對的不斷變化的鄉(xiāng)村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樹碑立傳、記錄苦難,還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的方式與之作別,都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生離死別”,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鄉(xiāng)愁。(摘編自李震《新鄉(xiāng)村敘事及其文化邏輯》)材料二:文化自覺的提出最早來自費孝通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關系的成果。由中華民族的“大混雜、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統(tǒng)一”文化,啟發(fā)費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榮的文化自覺思想。在費孝通的思想脈絡里,文化自覺理論是他從關注利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經濟政治建設,轉向關注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設的標志。這一思想上的轉向,代表了費孝通對鄉(xiāng)土中國之現代化的體悟,從物質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從社會生態(tài)擴展到了社會心態(tài)。從這一角度上來說,“記住鄉(xiāng)愁”其實就是鄉(xiāng)土中國文化價值的體現,也是鄉(xiāng)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保持文化自覺的體現。鄉(xiāng)愁除了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外,作為一種隱喻城鄉(xiāng)關系、鄉(xiāng)民認同的觀念話語,也包含著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如理想追求、身份認同、精神寄托等。有學者認為,“記住鄉(xiāng)愁”是對“鄉(xiāng)愁”這一中國傳統(tǒng)話語的傳承和現代化轉換,為鄉(xiāng)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文化的“根”,也成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鄉(xiāng)愁”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無論是單純思念家鄉(xiāng)的返村鄉(xiāng)民,還是為了支援家鄉(xiāng)建設的返村鄉(xiāng)賢,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葉歸根”的精神動機而返鄉(xiāng),也就是出于對家鄉(xiāng)的文化認同而非僅僅是對經濟發(fā)展機會和政策倡導的認同。因此,鄉(xiāng)村振興所要實現的應當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撐起鄉(xiāng)愁、留住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村,而不是一個只有城市文化而喪失鄉(xiāng)愁底蘊的鄉(xiāng)村;是一個“文化實心化”的鄉(xiāng)村,而非一個“文化空心化”的鄉(xiāng)村。這種基于文化自覺的深層認同,也同樣可以作用于城市,鄉(xiāng)愁記憶是所有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鄉(xiāng)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xiāng)建立了精神紐帶,這是傳統(tǒng)中國城鄉(xiāng)人才流動循環(huán)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現代中國城鄉(xiāng)融合難題的策略之一。費孝通曾在《損蝕沖洗下的鄉(xiāng)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是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huán)中所培養(yǎng)出來的精神。中國人一直有著強烈的“根”文化,這個根就是供給他生長和教育的社會: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鄉(xiāng)一國。而從社會層面來說,取之于一鄉(xiāng)的必須回之于一鄉(xiāng),這樣社會才能維持它的水準。傳統(tǒng)中國確如費老所言,鄉(xiāng)土社會的人才從不忘本,而是始終設法回到生養(yǎng)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將保衛(wèi)和培養(yǎng)“鄉(xiāng)土之根”視為責任和榮耀。然而,在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進程中,土生土長的人才已不復為鄉(xiāng)土社會自身所用,人們既不愿也不能回到鄉(xiāng)土中,這成為中國鄉(xiāng)村隨現代化進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記住鄉(xiāng)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將生命融入到家鄉(xiāng)振興和國家復興中,重新打通城鄉(xiāng)互促共進的回路,甚而以此為基礎,增進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摘編自吳越《文化自覺與記住鄉(xiāng)愁:鄉(xiāng)土中國的文化價值》)【注】第三次文化裂變:在21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興起,新型信息產業(yè)與農業(yè)、工商業(yè)的融合體之間不斷沖突與再度融合,鄉(xiāng)村社會從傳統(tǒng)生活習俗、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語言和行為方式,到心理和觀念意識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第三次文化裂變中,鄉(xiāng)村社會的所有傳統(tǒng)元素都正在消逝,包括其存在的空間——傳統(tǒng)村莊。B.新鄉(xiāng)村敘事作品集中爆發(fā),形成書寫“村莊”的熱潮,是因為作家們意識到鄉(xiāng)村社會實體正在成為遠去的文化背影。C.鄉(xiāng)村人才流失直接導致了中國鄉(xiāng)村的衰弱,因此鄉(xiāng)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增進文化認同。D.費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覺理論的人,他認為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效果遠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2.根據上述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村莊是親密關系存在的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的生成地,它是阿來筆下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梁鴻的梁莊,它是“鄉(xiāng)愁”的載體。B.鄉(xiāng)愁不僅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情感,也包含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它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C.一家一村一鄉(xiāng)乃至一國都是供給我們生長和教育的環(huán)境,我們受到其滋養(yǎng)再回饋反哺,社會才能維持應有水準,從而不趨向于衰退和消亡。D.鄉(xiāng)村振興必須完全保留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否則就會喪失鄉(xiāng)愁底蘊,成為只有城市文化的鄉(xiāng)村。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中國人鄉(xiāng)愁記憶的一項是(

)(3分)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B.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興》)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D.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4.請根據材料一的內容,簡要說明“‘存在’的鄉(xiāng)愁”與“‘文化’的鄉(xiāng)愁”有何不同。(4分)5.結合材料,談談“記住鄉(xiāng)愁”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6分)(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桃花蝴蝶劉詩偉我七歲時,腦子里擱了一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半個多世紀,無數繁花在眼前流走,每當我停望絢麗,總會看見坐在桃樹下的祖母,漫天花瓣為她飄零。那棵桃樹生長在我們老家的臺坡口。春天,一樹粉紅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著了,花白的頭發(fā)蒙一層桃花篩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襖泛白,顏色接近柴草;皮膚干皺,已然融入三寸小腳下泥土的灰黃與安寧。一片花瓣閃閃飄下,一只白蝴蝶飛在祖母和桃花之間。我背著書包出了堂屋,看見桃花、祖母與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讓我迷狂而驚異。但我沒有叫祖母,正要悄悄離開,不料,祖母喊了一聲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頭遞給她。她抬手摸過我的頭頂,熟練地在我的額頭親吻一下,說:“記得,下回莫忘了?!痹瓉?,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飛……我七歲那年,祖母六十五歲。隔壁家的楊奶奶說,她見過祖母的年輕,那時,祖母剛嫁過來,一張鵝蛋臉,粉白紅潤,抹過油的黑頭發(fā)用木簪綰在后腦勺,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咚咚咚地敲在地上。那片花瓣在空中閃閃飄下,讓人聯想到蝴蝶的由來:祖母頭上的木簪換成了一枚蝴蝶銀簪。祖父帶我去過姑爺爺家,我在那里見過這枚銀簪。姑爺爺住在兩里外的珠璣街上,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的門楣上掛著“光榮烈屬”的牌子。他們是一對怪老頭,分明樂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說話。姑爺爺從內衣口袋取出一枚銀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銀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對姑爺爺說:“留著吧,總是個念想?!惫脿敔敾貞骸拔疫@身體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給嫂子,我也落心。”接著兩人都不說話,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離開時,祖父把銀簪又放在姑爺爺座位前的桌上。正月初二,姑爺爺來我家拜年,后來我知道,這是延續(xù)姑奶奶在世的禮俗。他來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銀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連忙大呼:“這使不得!”姑爺爺捏住祖母的手,說:“嫂子,它陪了我?guī)资辏沧屗闩隳??!弊婺冈倏茨倾y簪,眼淚就嘩啦一下奔涌而出。祖母坐在桃樹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間飛。祖母為她頭上的蝴蝶銀簪哭泣過。家里大人一直沒給我們小孩子講祖母哭泣的緣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靜穆的山。一天,我看見祖母身上歇了許多桃花,手里正撫摸著那枚銀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訴我:蝴蝶銀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劉春桃,十八歲出嫁,不滿十九歲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門口栽了一棵小桃樹……我聽到這里,呆望著無邊春天的深處。桃樹上的桃子成形了,陽雀子飛來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驅趕。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祖母還沉浸在從前沒有回來,嘆息一聲說:“你的姑奶奶不滿十九歲,像一朵桃花兒,又像一只蝴蝶?!蔽覇栕婺福骸肮媚棠淘趺呆[革命的?”祖母說:“跟大姑奶奶學的?!蔽覇枺骸斑€有大姑奶奶?”祖母說:“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銀簪就是她留給小姑奶奶的陪嫁。”我問:“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額頭,讓我快去上學。到我七歲時,小姑奶奶已犧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時空……那是充滿血色的歲月,祖母不講,外人只能簡略講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被奸細告發(fā),讓敵人捉住砍了頭,但找不著尸首。有人說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紛飛,不斷覆蓋,墳墓在哪兒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現在時間又過去半個多世紀,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記錄也只能如此簡略。時間讓繁密過往成為簡史,盡管我童年時不斷用想象填補那些故事。只是,這種想象反過來又常常加重對于過往的懷想。當年,隔壁楊奶奶跟祖母是說私心話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邊;她說她來生也做祖母的鄰居。她講過一句話:“曉得歷史的人值得敬重?!蔽覐膩頉]有發(fā)現這句話的別的出處。父親出生后,灣子里的人送米送雞蛋;祖父送父親讀私塾,先生不收錢;父親學醫(yī),先生倒付工錢。祖母極瘦。晚上她坐在竹床邊,彎成一道弧線,可以清晰看見前胸、兩肋和后背的骨頭。我不曉得別人的祖母是不是這樣,但記得父親說過:祖母是一個不幸的母親,他是祖母的第六個孩子,前面五個都死了,最大的不滿兩歲。為什么?不單因為窮,娘吃不飽沒奶水,娃兒病了買不起藥:主要是為了兩個小姑子,她們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顧她們鬧革命。我看著祖母頭上發(fā)亮的銀簪,想起祖母必須摸過她的孫兒們的頭才讓他們離開……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歲月。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間飛。為什么是桃花與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蕪長,唯有這兩樣是世間罕有的綻放與嬌艷,是生命的密語,是離世的安魂曲……它們那么輕盈而親切,讓人永遠無法全然抵達和擁有。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墳頭栽下一棵小桃樹,隔年便開出燦爛的花。(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祖母年輕時如桃花般芳馨嬌美,年老時瘦削干癟,凸顯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種種苦難。B.“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這一細節(jié)描摹出姑爺爺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C.小說寫當年村民們對“我”父親的多方照顧,表現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D.文章結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表達了“我”無法抵達和擁有那段歲月而心痛。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里“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中的環(huán)境描寫,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環(huán)境的美好,流露出對祖母人格的贊頌。B.小說借助楊奶奶之口講述祖母的故事所起的作用,與魯迅《祝?!分行l(wèi)老婆子講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狀況所起的作用有相似之處。C.小說語言精巧,比如“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運用相同的修辭增加語言的感染力。D.小說超越常規(guī)敘事,沒有局限于“當年”,而是以“我”的生活為依據,以情感為指引,以思緒為邏輯,實虛穿插,構思開闊新穎。8.作為革命題材小說,茹志鵑的《百合花》和孫犁的《荷花淀》都“詩意”地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思考以及對“美”的贊頌,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這篇小說的“詩意”所在。(4分)9.小說中多次寫到“桃花”“蝴蝶”,請結合文本分析它們的豐富內涵和好處。(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國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公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公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征拜議郎。建安二年,張繡等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zhàn),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抄,公擊破之。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于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后不復敗矣?!彼爝€許。初,公舉魏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及聞種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為兗州牧,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敝R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呂布。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币詾轸斚?。(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武紀》)材料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何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何以霸世!諸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笔?,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節(jié)選自曹操《求賢令》)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天下A將亂B非命C世之才D不能濟也E能安F之者G其在H君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是相同或相近關系的稱謂。B.舉,推舉,推薦,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以任官職,如“公舉魏種孝廉”。C.孤,古代君王、諸侯的自稱,謙辭。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兇事則稱孤,后來逐漸無區(qū)別。D.屬,指委托,與“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中的“屬”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曹操機敏警悟,年少有謀略,被橋玄、何颙看重,推舉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議郎。B.曹操深受張繡反叛之害,交戰(zhàn)失利,曹操一怒之下,所向無敵,立馬將張繡擊敗。C.《短歌行》和《求賢令》都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之情,但前者多含蓄表達,后者多直接抒發(fā)。D.曹操重視人才,尊重人才。魏種和畢諶都曾離開過曹操,在將兩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對人才的重視,不計前嫌,對兩人繼續(xù)重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何以霸世!(4分)(2)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4分)14.曹操善用賢才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小題。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白居易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我正風前弄秋思,君應天上聽云韶①。時和始見陶鈞②力,物遂方知盛圣朝。雙鳳棲梧魚在藻,飛沈隨分各逍遙。【注】①云韶,黃帝《云門》樂和虞舜《大韶》樂的合稱。②陶鈞,本為古代制陶器的轉輪,此處借指圣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題交代了作詩的緣起及寄贈對象,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生活雅致的一面,也可為劉禹錫的《陋室銘》作一注腳。B.詩人將自己在風前彈琴與想象中朋友在天上聆聽云韶之樂相對比,豐富了詩歌的意境,給人一種超脫塵世之感。C.詩的尾聯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意境相似,一“擊”一“棲”兩個動詞亦有同工之效。D.整首詩語言簡潔而清新,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卻能將詩人的情感和聚會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1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烏鵲作比,用“,”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透露著作者對這些人的關心和同情。(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與五陵年少奏樂飲酒的奢華歡愉后,又以“,”兩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華的悄然而逝。(3)秋天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歡表現的季節(jié)?,F在已經進入秋季,請你為其他同學推薦描繪秋天情景的詩句“,”。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中國古典詩詞講究比喻,一般而言明喻較淺,①,而借喻和暗喻較深,較難讀懂,往往需要關照全詩,甚至需要具備一些其他相關的知識,才能明白其意。但借喻和暗喻又恰恰使詩意顯得含蓄奈讀,②,也為讀者所稱道。博喻是用多個喻體來表現同一個本體的比喻。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的末四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歷來(

A

)。詞人巧借三個具體而極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復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緒,不著痕跡地將難以觸摸辨識的情緒——“閑愁”,轉化成了三個有聲有色的景物,并創(chuàng)造出了極其優(yōu)美的意境。這首詞寫的是梅雨時節(jié),作者想起暗戀的情人蹤跡杳無,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樣,因而(

B

),愁緒萬千。于是,閑愁不由得像(

C

)的如煙青草,③,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紛亂、綿長、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賀鑄也因此而獲得“賀梅子”的雅稱。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寫,可謂決妙。詩人連用十多個比喻摹寫(

D

)、過耳即逝的樂聲,細膩地表現了樂曲旋律的變化——“舒徐流暢、沉咽低回、間歇停頓、激越雄壯、戛然而止”。其中,“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等音強、音高、音色、節(jié)奏各不相同的喻體形象,不僅可激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而且可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真是愧為“摹寫聲音之至文”。由此可見,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式,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18.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A:B:C:D: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20.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三處并改正。(3分)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內容貼切,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3個字。(4分)①:②:③:22.下列屬于“博喻”的一項是(

)(3分)A.“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保ā犊兹笘|南飛并序》)B.“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保ā锻3薄罚〤.“似白虹飲澗,玉龍下山,晴雪飛灘?!保ā端勺?重觀瀑布》)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材料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碧諟Y明筆下的田園生活,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世外桃源,那里有自然的寧靜與美好,有質樸的民風與勞作,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材料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币环廪o職信引發(fā)了人們對遠方的向往,遠方有未知的風景等待探索,有不同的文化等待領略,有別樣的機遇等待追尋。在現代社會,田園生活和遠方之旅都令人憧憬。你對此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202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模擬卷03語文·全解全析(滿分150分,考試用時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準考證號、姓名、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條形碼粘貼處”。2B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5.測試范圍:高一必修上冊第1~4單元。6.難度系數:0.75。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價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對處于第三次文化裂變[注]中的鄉(xiāng)村社會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帶來的種種新的文化觀念、生產生活方式和美麗鄉(xiāng)村。而正在消逝的則是鄉(xiāng)村社會數千年建構起來的宗族倫理、文化規(guī)則、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間——傳統(tǒng)村莊。作家們敏感地意識到作為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實體的一些“村莊”,正在成為逐漸遠去的文化背影。這與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和城鎮(zhèn)化建設密切相關。由此,作為親密關系存在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生成地的村莊正在解體。正是由于村莊成為一種正在消逝的文化,新鄉(xiāng)村敘事才集中爆發(fā)出了從未有過的書寫“村莊”的熱潮,如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阿來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孫惠芬的上塘村、梁鴻的梁莊等。作家們盡管風格各異,但卻不約而同地開始與自己心中的“村莊”做最后的告別,有的甚至直接將作品命名為《即將消失的村莊》(趙本夫)、《最后的村莊》(曹乃謙)。這批書寫村莊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了留住村莊的情懷,并由此生發(fā)出文化“鄉(xiāng)愁”主題,為正在消逝的村莊唱出深沉的挽歌。這曲多聲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遠歷史回音的“鄉(xiāng)愁”主題。這個時期的鄉(xiāng)愁,既不同于魯迅所說的“僑寓文學的作者”們“隱現著”的“鄉(xiāng)愁”,也不同于余光中遠離故土的“鄉(xiāng)愁”。魯迅所說的那些“僑寓”北京的作家們對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諸如“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事實上,也應包括沈從文之于湘西。而其時的貴州、榆關、湘西都還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延續(xù)著的鄉(xiāng)村社會,他們“愁”的只是自己主觀上的懷戀、想象和與他們生活的城市之間的文化反差。所以說,那時的鄉(xiāng)土文學與其說是在寫鄉(xiāng)土,不如說是在寫作家自己的“胸臆”。謝有順曾用“‘存在’的鄉(xiāng)愁”來區(qū)別先鋒派作家們與此前鄉(xiāng)土作家們“‘文化’的鄉(xiāng)愁”。而事實上,在鄉(xiāng)村社會的第三次文化裂變中,作家們所面對的不斷變化的鄉(xiāng)村社會,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文化消逝的特征,不管用樹碑立傳、記錄苦難,還是神化、美化甚或丑化的方式與之作別,都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生離死別”,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鄉(xiāng)愁。(摘編自李震《新鄉(xiāng)村敘事及其文化邏輯》)材料二:文化自覺的提出最早來自費孝通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是從人與人的關系角度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關系的成果。由中華民族的“大混雜、大融合”格局所形成的“和而不同”“多元交融”“多元統(tǒng)一”文化,啟發(fā)費孝通提出兼容并包、互利共生、共存共榮的文化自覺思想。在費孝通的思想脈絡里,文化自覺理論是他從關注利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經濟政治建設,轉向關注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設的標志。這一思想上的轉向,代表了費孝通對鄉(xiāng)土中國之現代化的體悟,從物質文明延伸到了精神文明、從社會生態(tài)擴展到了社會心態(tài)。從這一角度上來說,“記住鄉(xiāng)愁”其實就是鄉(xiāng)土中國文化價值的體現,也是鄉(xiāng)村振興和中國式現代化保持文化自覺的體現。鄉(xiāng)愁除了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外,作為一種隱喻城鄉(xiāng)關系、鄉(xiāng)民認同的觀念話語,也包含著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如理想追求、身份認同、精神寄托等。有學者認為,“記住鄉(xiāng)愁”是對“鄉(xiāng)愁”這一中國傳統(tǒng)話語的傳承和現代化轉換,為鄉(xiāng)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文化的“根”,也成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文化表達方式。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鄉(xiāng)愁”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無論是單純思念家鄉(xiāng)的返村鄉(xiāng)民,還是為了支援家鄉(xiāng)建設的返村鄉(xiāng)賢,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葉歸根”的精神動機而返鄉(xiāng),也就是出于對家鄉(xiāng)的文化認同而非僅僅是對經濟發(fā)展機會和政策倡導的認同。因此,鄉(xiāng)村振興所要實現的應當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撐起鄉(xiāng)愁、留住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村,而不是一個只有城市文化而喪失鄉(xiāng)愁底蘊的鄉(xiāng)村;是一個“文化實心化”的鄉(xiāng)村,而非一個“文化空心化”的鄉(xiāng)村。這種基于文化自覺的深層認同,也同樣可以作用于城市,鄉(xiāng)愁記憶是所有中國人的寶貴精神財富。這種鄉(xiāng)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xiāng)建立了精神紐帶,這是傳統(tǒng)中國城鄉(xiāng)人才流動循環(huán)的原因所在,也是化解現代中國城鄉(xiāng)融合難題的策略之一。費孝通曾在《損蝕沖洗下的鄉(xiāng)土》一文中提到,人和地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有著感情的聯系,是一種桑梓情誼、落葉歸根的有機循環(huán)中所培養(yǎng)出來的精神。中國人一直有著強烈的“根”文化,這個根就是供給他生長和教育的社會:小之一家一村,大之一鄉(xiāng)一國。而從社會層面來說,取之于一鄉(xiāng)的必須回之于一鄉(xiāng),這樣社會才能維持它的水準。傳統(tǒng)中國確如費老所言,鄉(xiāng)土社會的人才從不忘本,而是始終設法回到生養(yǎng)他的土地和族人中去,將保衛(wèi)和培養(yǎng)“鄉(xiāng)土之根”視為責任和榮耀。然而,在城市化、工業(yè)化的進程中,土生土長的人才已不復為鄉(xiāng)土社會自身所用,人們既不愿也不能回到鄉(xiāng)土中,這成為中國鄉(xiāng)村隨現代化進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因此,記住鄉(xiāng)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將生命融入到家鄉(xiāng)振興和國家復興中,重新打通城鄉(xiāng)互促共進的回路,甚而以此為基礎,增進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摘編自吳越《文化自覺與記住鄉(xiāng)愁:鄉(xiāng)土中國的文化價值》)【注】第三次文化裂變:在21世紀以來的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興起,新型信息產業(yè)與農業(yè)、工商業(yè)的融合體之間不斷沖突與再度融合,鄉(xiāng)村社會從傳統(tǒng)生活習俗、人際關系和交往方式、語言和行為方式,到心理和觀念意識等都發(fā)生了深刻變革。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第三次文化裂變中,鄉(xiāng)村社會的所有傳統(tǒng)元素都正在消逝,包括其存在的空間——傳統(tǒng)村莊。B.新鄉(xiāng)村敘事作品集中爆發(fā),形成書寫“村莊”的熱潮,是因為作家們意識到鄉(xiāng)村社會實體正在成為遠去的文化背影。C.鄉(xiāng)村人才流失直接導致了中國鄉(xiāng)村的衰弱,因此鄉(xiāng)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增進文化認同。D.費孝通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覺理論的人,他認為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效果遠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2.根據上述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村莊是親密關系存在的空間和宗族倫理文化的生成地,它是阿來筆下的機村、賈平凹的清風街、梁鴻的梁莊,它是“鄉(xiāng)愁”的載體。B.鄉(xiāng)愁不僅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情感,也包含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在鄉(xiāng)村振興過程中,它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C.一家一村一鄉(xiāng)乃至一國都是供給我們生長和教育的環(huán)境,我們受到其滋養(yǎng)再回饋反哺,社會才能維持應有水準,從而不趨向于衰退和消亡。D.鄉(xiāng)村振興必須完全保留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否則就會喪失鄉(xiāng)愁底蘊,成為只有城市文化的鄉(xiāng)村。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中國人鄉(xiāng)愁記憶的一項是(

)(3分)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B.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興》)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張若虛《春江花月夜》)D.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園田居》)4.請根據材料一的內容,簡要說明“‘存在’的鄉(xiāng)愁”與“‘文化’的鄉(xiāng)愁”有何不同。(4分)5.結合材料,談談“記住鄉(xiāng)愁”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作用。(6分)【答案】1.B2.D3.A4.①“存在”的鄉(xiāng)愁:是城市居住者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源于城鄉(xiāng)文化反差。其對象,即懷戀的空間或村莊實體仍完整存在,鄉(xiāng)愁本質是個人主觀情感的投射。②“文化”的鄉(xiāng)愁:第三次文化裂變中,傳統(tǒng)村莊及其宗族倫理、文化規(guī)則等實體逐漸消逝,作家以挽歌形式哀悼文化共同體的消亡。其核心是對文化消逝的集體性悲憫,具有歷史必然性。5.①“記住鄉(xiāng)愁”是鄉(xiāng)村振興的精神動力。鄉(xiāng)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xiāng)建立了精神紐帶,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②“記住鄉(xiāng)愁”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文化根基。鄉(xiāng)愁不僅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還包含著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如理想追求、身份認同、精神寄托等,為鄉(xiāng)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文化的“根”。③“記住鄉(xiāng)愁”有助于促進城鄉(xiāng)互促共進。鄉(xiāng)愁記憶可以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聯系,增進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從而打通城鄉(xiāng)人才流動的回路,促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窘馕觥窟@兩則材料從不同維度探討了鄉(xiāng)村文化變遷中的“鄉(xiāng)愁”命題。材料一聚焦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作家筆下的村莊書寫,揭示現代化進程中鄉(xiāng)村文化消逝的集體焦慮,呈現出一種文化斷裂的挽歌式表達;材料二則從社會學視角,將鄉(xiāng)愁上升為文化自覺的載體,強調其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精神紐帶作用。二者共同構建了“消逝與重構”的辯證思考。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鄉(xiāng)村社會的所有傳統(tǒng)元素都正在消逝”錯誤,過于絕對。材料一原文說的是“正在消逝的則是鄉(xiāng)村社會數千年建構起來的宗族倫理、文化規(guī)則、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并未說所有元素都在消逝。C.“鄉(xiāng)村人才流失直接導致了中國鄉(xiāng)村的衰弱”錯誤。根據材料二“土生土長的人才已不復為鄉(xiāng)土社會自身所用,人們既不愿也不能回到鄉(xiāng)土中,這成為中國鄉(xiāng)村隨現代化進程而衰弱的根源之一”可知,“人才流失”屬于根本原因之一,而非直接原因。D.“他認為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效果遠比不上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錯誤,于文無據。根據材料二“文化自覺理論是他從關注利用現代技術富國強民的經濟政治建設,轉向關注利用文化心態(tài)安民遂生的文化建設的標志”可知,是費孝通關注的重心發(fā)生了轉移,但并沒有對二者所起效果進行比較。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D.“必須完全保留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錯誤。材料二原文說的是“鄉(xiāng)村振興所要實現的應當是一個以文化認同撐起鄉(xiāng)愁、留住鄉(xiāng)愁的鄉(xiāng)村,而不是一個只有城市文化而喪失鄉(xiāng)愁底蘊的鄉(xiāng)村”,并未說要“完全保留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A.體現的是一種對理想的人生狀態(tài)的向往,并沒有涉及對故鄉(xiāng)或者故土的思念、眷戀等體現鄉(xiāng)愁記憶的情感,不能體現中國人的鄉(xiāng)愁記憶。B.“故園心”表達出了詩人杜甫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是鄉(xiāng)愁記憶在詩句中的體現,符合鄉(xiāng)愁記憶的范疇。C.詩句營造出了思念遠方、惆悵感傷的氛圍,其中蘊含著漂泊之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等的思念,體現了鄉(xiāng)愁這種情感,是鄉(xiāng)愁記憶的一種表達。D.體現了想要回歸故土、回歸田園的情感,反映了鄉(xiāng)愁記憶。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①由材料一“魯迅所說的那些‘僑寓’北京的作家們對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他們‘愁’的只是自己主觀上的懷戀、想象和與他們生活的城市之間的文化反差”可知,“存在”的鄉(xiāng)愁是城市居住者對故土的懷戀和想象,源于城鄉(xiāng)文化反差。由“蹇先艾敘述過貴州,裴文中關心著榆關”“貴州、榆關、湘西都還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延續(xù)著的鄉(xiāng)村社會”可知,“存在”的鄉(xiāng)愁是城市居住者基于城鄉(xiāng)文化差異產生的對故土主觀情感的投射,所懷戀的故土空間是完整存在著的。②從材料一可知,“對處于第三次文化裂變,……而正在消逝的則是鄉(xiāng)村社會數千年建構起來的宗族倫理、文化規(guī)則、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間——傳統(tǒng)村莊”,所以作家們“為正在消逝的村莊唱出深沉的挽歌”。這表明“文化”的鄉(xiāng)愁是因鄉(xiāng)村諸多文化實體逐漸消逝,作家們以作品表達對文化共同體消亡的集體性悲憫,是在時代變化下具有歷史必然性的情感體現。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二“‘鄉(xiāng)愁’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無論是單純思念家鄉(xiāng)的返村鄉(xiāng)民,還是為了支援家鄉(xiāng)建設的返村鄉(xiāng)賢,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落葉歸根’的精神動機而返鄉(xiāng)”“這種鄉(xiāng)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xiāng)建立了精神紐帶”可概括出,鄉(xiāng)愁記憶生成了落葉歸根的觀念,讓人們與家鄉(xiāng)建立了精神紐帶,成為人們重歸故鄉(xiāng)的精神動力。②由材料二“‘記住鄉(xiāng)愁’其實就是鄉(xiāng)土中國文化價值的體現……鄉(xiāng)愁除了包含戀土、思鄉(xiāng)的復雜情感外,作為一種隱喻城鄉(xiāng)關系、鄉(xiāng)民認同的觀念話語,也包含著價值訴求和倫理意義,如理想追求、身份認同、精神寄托等”“‘記住鄉(xiāng)愁’是對‘鄉(xiāng)愁’這一中國傳統(tǒng)話語的傳承和現代化轉換,為鄉(xiāng)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文化的‘根’”可概括出,“記住鄉(xiāng)愁”是鄉(xiāng)村振興的文化根基,為鄉(xiāng)村倫理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重構提供了道德與文化的“根”。③由材料二“記住鄉(xiāng)愁的意義就在于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紐帶,使人們能夠將個人人生價值的衡量放置到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將生命融入到家鄉(xiāng)振興和國家復興中,重新打通城鄉(xiāng)互促共進的回路,甚而以此為基礎,增進以國為家、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可概括出,鄉(xiāng)愁記憶可以鞏固人們與家鄉(xiāng)的精神聯系,增進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從而打通城鄉(xiāng)人才流動的回路,促進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桃花蝴蝶劉詩偉我七歲時,腦子里擱了一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半個多世紀,無數繁花在眼前流走,每當我停望絢麗,總會看見坐在桃樹下的祖母,漫天花瓣為她飄零。那棵桃樹生長在我們老家的臺坡口。春天,一樹粉紅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著了,花白的頭發(fā)蒙一層桃花篩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襖泛白,顏色接近柴草;皮膚干皺,已然融入三寸小腳下泥土的灰黃與安寧。一片花瓣閃閃飄下,一只白蝴蝶飛在祖母和桃花之間。我背著書包出了堂屋,看見桃花、祖母與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讓我迷狂而驚異。但我沒有叫祖母,正要悄悄離開,不料,祖母喊了一聲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頭遞給她。她抬手摸過我的頭頂,熟練地在我的額頭親吻一下,說:“記得,下回莫忘了。”原來,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飛……我七歲那年,祖母六十五歲。隔壁家的楊奶奶說,她見過祖母的年輕,那時,祖母剛嫁過來,一張鵝蛋臉,粉白紅潤,抹過油的黑頭發(fā)用木簪綰在后腦勺,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咚咚咚地敲在地上。那片花瓣在空中閃閃飄下,讓人聯想到蝴蝶的由來:祖母頭上的木簪換成了一枚蝴蝶銀簪。祖父帶我去過姑爺爺家,我在那里見過這枚銀簪。姑爺爺住在兩里外的珠璣街上,膝下無兒無女,房屋的門楣上掛著“光榮烈屬”的牌子。他們是一對怪老頭,分明樂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說話。姑爺爺從內衣口袋取出一枚銀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銀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對姑爺爺說:“留著吧,總是個念想?!惫脿敔敾貞骸拔疫@身體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給嫂子,我也落心。”接著兩人都不說話,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離開時,祖父把銀簪又放在姑爺爺座位前的桌上。正月初二,姑爺爺來我家拜年,后來我知道,這是延續(xù)姑奶奶在世的禮俗。他來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銀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連忙大呼:“這使不得!”姑爺爺捏住祖母的手,說:“嫂子,它陪了我?guī)资?,也讓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銀簪,眼淚就嘩啦一下奔涌而出。祖母坐在桃樹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間飛。祖母為她頭上的蝴蝶銀簪哭泣過。家里大人一直沒給我們小孩子講祖母哭泣的緣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靜穆的山。一天,我看見祖母身上歇了許多桃花,手里正撫摸著那枚銀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訴我:蝴蝶銀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劉春桃,十八歲出嫁,不滿十九歲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門口栽了一棵小桃樹……我聽到這里,呆望著無邊春天的深處。桃樹上的桃子成形了,陽雀子飛來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驅趕。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祖母還沉浸在從前沒有回來,嘆息一聲說:“你的姑奶奶不滿十九歲,像一朵桃花兒,又像一只蝴蝶?!蔽覇栕婺福骸肮媚棠淘趺呆[革命的?”祖母說:“跟大姑奶奶學的。”我問:“還有大姑奶奶?”祖母說:“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銀簪就是她留給小姑奶奶的陪嫁?!蔽覇枺骸按蠊媚棠淘趺醋叩??”祖母吻我的額頭,讓我快去上學。到我七歲時,小姑奶奶已犧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時空……那是充滿血色的歲月,祖母不講,外人只能簡略講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學,因為鬧革命被奸細告發(fā),讓敵人捉住砍了頭,但找不著尸首。有人說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紛飛,不斷覆蓋,墳墓在哪兒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時候成了黨的地下通訊員,被“白匪”刺死在桃樹下,躺在血泊中……現在時間又過去半個多世紀,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記錄也只能如此簡略。時間讓繁密過往成為簡史,盡管我童年時不斷用想象填補那些故事。只是,這種想象反過來又常常加重對于過往的懷想。當年,隔壁楊奶奶跟祖母是說私心話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邊;她說她來生也做祖母的鄰居。她講過一句話:“曉得歷史的人值得敬重?!蔽覐膩頉]有發(fā)現這句話的別的出處。父親出生后,灣子里的人送米送雞蛋;祖父送父親讀私塾,先生不收錢;父親學醫(yī),先生倒付工錢。祖母極瘦。晚上她坐在竹床邊,彎成一道弧線,可以清晰看見前胸、兩肋和后背的骨頭。我不曉得別人的祖母是不是這樣,但記得父親說過:祖母是一個不幸的母親,他是祖母的第六個孩子,前面五個都死了,最大的不滿兩歲。為什么?不單因為窮,娘吃不飽沒奶水,娃兒病了買不起藥:主要是為了兩個小姑子,她們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顧她們鬧革命。我看著祖母頭上發(fā)亮的銀簪,想起祖母必須摸過她的孫兒們的頭才讓他們離開……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歲月。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間飛。為什么是桃花與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蕪長,唯有這兩樣是世間罕有的綻放與嬌艷,是生命的密語,是離世的安魂曲……它們那么輕盈而親切,讓人永遠無法全然抵達和擁有。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墳頭栽下一棵小桃樹,隔年便開出燦爛的花。(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祖母年輕時如桃花般芳馨嬌美,年老時瘦削干癟,凸顯出祖母一生所受的種種苦難。B.“碰一下杯,不說話,再碰一下”,這一細節(jié)描摹出姑爺爺晚年凄苦生活的情形。C.小說寫當年村民們對“我”父親的多方照顧,表現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D.文章結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圖景”,表達了“我”無法抵達和擁有那段歲月而心痛。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小說里“祖母坐在桃樹下,桃花燦爛,祖母如土”中的環(huán)境描寫,既烘托了人物形象,又借環(huán)境的美好,流露出對祖母人格的贊頌。B.小說借助楊奶奶之口講述祖母的故事所起的作用,與魯迅《祝福》中衛(wèi)老婆子講述祥林嫂再嫁后的狀況所起的作用有相似之處。C.小說語言精巧,比如“兩只小腳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運用相同的修辭增加語言的感染力。D.小說超越常規(guī)敘事,沒有局限于“當年”,而是以“我”的生活為依據,以情感為指引,以思緒為邏輯,實虛穿插,構思開闊新穎。8.作為革命題材小說,茹志鵑的《百合花》和孫犁的《荷花淀》都“詩意”地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思考以及對“美”的贊頌,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這篇小說的“詩意”所在。(4分)9.小說中多次寫到“桃花”“蝴蝶”,請結合文本分析它們的豐富內涵和好處。(6分)【答案】6.C7.C8.①“詩意”化的表達方式。小說在表現戰(zhàn)爭的殘酷和女性的凋零時,沒有聲嘶力竭的吶喊,也沒有哭天喊地的悲泣,而是以極其空靈的敘述、極其浪漫的象征來營造感傷的氛圍,讓革命戰(zhàn)爭敘事增加了詩化的格調。②“詩意”的人性和情感。烈士的英勇無畏,革命群眾的熱情支持,烈士家屬的大愛擔當,使小說洋溢著雋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9.①“蝴蝶”指“蝴蝶銀簪”,是革命傳承的象征,是緬懷親人的寄托。②“桃花”代指小姑奶奶劉春桃,桃樹與祖母的自然融合又暗喻青春、生命和生活的自由美好。③“桃花”“蝴蝶”是小說的線索,文脈前后勾連,結構緊湊,抒情含蓄典雅,意蘊飽滿。【解析】本文情感深沉動人。作者以七歲時祖母坐在桃樹下的圖景開篇,串聯起姑奶奶們革命的過往與祖母的一生。桃花與蝴蝶象征著生命的綻放與消逝。文中對祖母的外貌、動作描寫細膩,如摸頭、親吻等細節(jié),展現祖母的慈愛。通過他人講述及回憶,側面呈現祖母歷經的苦難。結尾在祖母墳頭栽桃樹,飽含對先輩的敬重會讓無盡思念。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表現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錯誤。寫當年村民們對我”父親的多方照顧,既顯示出村民對革命家庭的敬重,也暗中透露出革命最終能夠成功的原因。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相同的修辭”錯誤?!皟芍恍∧_走起路來像鐵杵一樣”運用比喻寫出祖母年輕時的健壯有力;“陽光照耀,祖母腦后的蝴蝶閃閃爍爍”,運用環(huán)境襯托和象征手法表達革命精神代代相傳的頑強生命力。兩者修辭不同。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獨特意蘊和寫作特色的能力。①表達方式:小說雖以革命戰(zhàn)爭為背景,但淡化對戰(zhàn)爭血腥場景的描寫。講述大姑奶奶被砍頭,小姑奶奶被白匪刺死時,既沒有直接描寫戰(zhàn)爭殘酷、血腥的畫面,而以“大雪紛飛,不斷覆蓋,墳墓在哪兒呢”“小姑奶奶倒在血泊中”等富有畫面感的語句帶過。寫女性凋零時,祖母回憶小姑奶奶,也只是輕嘆“你的姑奶奶不滿十九歲,像一朵桃花兒,又像一只蝴蝶?!边@種空靈的敘述、浪漫的象征避免直白的悲痛宣泄,為敘事增添詩化格調。②人性和情感:為革命奔走的大姑奶奶,和黨的地下通訊員小姑奶奶都犧牲在如花的年紀,烈士們展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得到群眾的支持,如祖母全力照顧小姑子鬧革命,即便自己失去孩子也未抱怨,烈士家屬有大愛擔當,使小說洋溢著人性美和人情美。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物象的內涵和作用的能力。①“那銀簪是一只蝴蝶”,蝴蝶是銀簪的形狀,即“蝴蝶銀簪”。“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銀簪就是她留給小姑奶奶的陪嫁”,小姑奶奶犧牲后銀簪由姑爺爺珍藏,再由祖母保管,銀簪象征革命的傳承,也是對親人的緬懷。②小姑奶奶名叫劉春桃,“桃花”代指她,嬌艷的桃花象征小姑奶奶年輕美好的形象。“花白的頭發(fā)蒙一層桃花篩落的光斑”,桃花的燦爛與祖母融為一體。桃樹下,祖母的生活是寧靜祥和,體現出生活自由美好。小姑奶奶為追求自由美好的生活投身革命,最終犧牲,桃花盛開象征青春活力和生命美好。③“桃花”貫穿全文,“蝴蝶銀簪”多次出現,二者作為線索,將不同時間節(jié)點的故事串聯起來,前后勾連,結構緊湊。作者借桃花與蝴蝶,抒發(fā)對先輩的緬懷、對青春生命的贊美。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沛國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公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颙異焉。玄謂公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征拜議郎。建安二年,張繡等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zhàn),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遇害。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抄,公擊破之。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于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后不復敗矣?!彼爝€許。初,公舉魏種孝廉。兗州叛,公曰:“唯魏種且不棄孤也?!奔奥劮N走,公怒曰:“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種,公曰:“唯其才也!”釋其縛而用之。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初,公為兗州牧,以東平畢諶為別駕。張邈之叛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敝R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呂布。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币詾轸斚?。(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武紀》)材料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何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何以霸世!諸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保ü?jié)選自曹操《求賢令》)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天下A將亂B非命C世之才D不能濟也E能安F之者G其在H君乎!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是相同或相近關系的稱謂。B.舉,推舉,推薦,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以任官職,如“公舉魏種孝廉”。C.孤,古代君王、諸侯的自稱,謙辭。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兇事則稱孤,后來逐漸無區(qū)別。D.屬,指委托,與“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中的“屬”字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曹操機敏警悟,年少有謀略,被橋玄、何颙看重,推舉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議郎。B.曹操深受張繡反叛之害,交戰(zhàn)失利,曹操一怒之下,所向無敵,立馬將張繡擊敗。C.《短歌行》和《求賢令》都表達了曹操求賢若渴之情,但前者多含蓄表達,后者多直接抒發(fā)。D.曹操重視人才,尊重人才。魏種和畢諶都曾離開過曹操,在將兩人活捉后,曹操出于對人才的重視,不計前嫌,對兩人繼續(xù)重用。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何以霸世?。?分)(2)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4分)14.曹操善用賢才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答案】10.BEG11.A12.B13.(1)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潔)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齊桓公憑什么能稱霸當世!(2)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的軍閥官僚看得同糞土一樣。14.①曹操舉薦魏種作孝廉,兗州叛亂,結果魏種逃走,后來魏種被活捉,曹公認為魏種是個人才,仍然任用他為河內太守。②曹操讓畢諶離開去救親人,之后畢諶歸附呂布,呂布被打敗,畢諶被擒,曹操認為畢諶孝順雙親必忠誠君主,便封他為魯國國相。③曹操以“唯才是舉”的觀念招攬人才,包容人才的缺陷,不拘一格,大度容人。【解析】這段文言文主要展示了曹操作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特點。材料一中通過記述曹操的經歷和用人之道,展露出了他的機智、果敢和尊重賢才的領導風格,展示了他善于識人、用人如用魏種、畢諶等例子;材料二則通過《求賢令》,直接表達了曹操多謀善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求賢若渴之情。整體來看,文章體現了曹操深刻的政治智慧和不拘一格用賢才的管理思想。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天下將要大亂,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夠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天下將亂”是主謂短語,“非……也”是判斷句,“亂”后B處應停頓;“也”是句末語氣詞,E處應停頓;“其”作副詞,放在句首,表揣測,G處應停頓。故選BEG。11.本題考查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錯誤?!跋嗤蛳嘟辈蝗妫€有名和字相反的,如韓愈,字退之。B.正確。句意:曹公舉薦魏種作孝廉。C.正確。D.正確。都通“囑”,委托。句意:把黃河以北地區(qū)的事務都委托給他治理。/委托我做一篇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故選A。12.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一怒之下,所向無敵,立馬將張繡擊敗”錯誤,原文“公乃引兵還舞陰,繡將騎來抄,公擊破之”大意是:曹公帶領軍隊返回舞陰,張繡率領騎兵攻掠,曹公反擊打敗了他??梢姴皇恰傲ⅠR”擊敗了張繡。故選B。13.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如果;“何以”,賓語前置句,以何;“霸”,稱霸。(2)“指點”,評論、批評;“激揚”,激濁揚清;“糞土”,把……視如糞土;“萬戶侯”,權貴。14.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章思想內容及重要信息的能力。①曹操舉薦魏種作孝廉;后來兗州叛亂,曹操認為“唯魏種且不棄孤也”,結果魏種逃走,曹操氣得說“種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后魏種被生擒,曹操說“唯其才也”,并“釋其縛而用之。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認為魏種是個人才,仍然任用他為河內太守。②畢諶的父母妻子被張邈節(jié)奏,曹操讓畢諶去救親人,畢諶表示無二心,曹操“嘉之,為之流涕”,結果畢諶投奔了呂布,后呂布被打敗,畢諶被抓住,曹操說“夫人孝于其親者,豈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認為畢諶孝順雙親必忠誠君主,便封他為魯國國相。③曹操求賢若渴,認為“今天下尚未定,……諸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以“唯才是舉”的觀念招攬人才,包容人才的缺陷,不拘一格,大度容人。參考譯文:材料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國譙縣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輕時機敏警悟,有謀略,但負氣仗義而放縱不拘,不從事操行的修養(yǎng)和學業(yè)的研習,所以當時的人并不認為他異于常人;只有梁國的橋玄、南陽的何颙認為他與眾不同。橋玄對太祖說:“天下將要大亂,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夠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歲時,(曹公)被推舉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議郎。建安二年,張繡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戰(zhàn),軍隊戰(zhàn)敗,被流箭射中,大兒子曹昂被殺害。曹公就帶領軍隊返回舞陰,張繡率領騎兵攻掠,曹公反擊打敗了他。曹公對將領們說:“我降伏張繡等人,過失就在于沒有立即扣押他們的人質,以致落到這種地步。我已知道失敗的原因。請大家看著,從今以后我不會再失敗了?!北愠繁氐搅嗽S都。當初,曹公舉薦魏種作孝廉。兗州叛亂,曹公說:“只有魏種不會背叛我。”等到聽說魏種逃走,曹公生氣地說:“只要魏種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會饒怒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種,曹公說:“只因為他是個人才啊!”松開捆綁他的繩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種為河內太守,把黃河以北地區(qū)的事務都委托給他治理。當初,曹公擔任兗州牧,任命東平的畢諶為別駕從事。張邈發(fā)動叛亂,劫持了畢諶的母親、弟弟、妻子、兒女;太祖就拜別遣還畢諶,說:“你的老母親在張邈那兒,你可以離去。”畢諶磕頭向太祖表明自己沒有二心,太祖贊賞他,并為他流下眼淚??僧呏R離開之后,就逃亡歸附了呂布,等到呂布被打敗,畢諶被生擒。大家都為畢諶擔憂,太祖說:“那個人能對他的雙親孝順,怎會不對君主忠誠呢!這正是我所想要的人?!狈馑麨轸攪鴩唷2牧隙航ò彩迥甏海芄铝钫f:“自古以來開國和中興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國家的呢!當今天下還未平定,這是要特別訪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時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潔)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齊桓公憑什么能稱霸當世!你們要幫助我發(fā)現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沒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薦出來,讓我們能夠任用他們。”建安十六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陳平難道是一個行為惇厚的人嗎?蘇秦難道是一個恪守信用的人嗎?但是陳平鞏固了漢代大業(yè),蘇秦濟助了弱小的燕國。由此而言,一個人如果有些缺點,難道就一定要拋棄而不任用嗎!各級官府要仔細考慮,弄清這一點,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遺漏,官員就能不荒廢工作了?!保ǘ┕糯姼栝喿x(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小題。夢得相過援琴命酒因彈秋思偶詠所懷兼寄繼之待價二相府白居易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我正風前弄秋思,君應天上聽云韶①。時和始見陶鈞②力,物遂方知盛圣朝。雙鳳棲梧魚在藻,飛沈隨分各逍遙。【注】①云韶,黃帝《云門》樂和虞舜《大韶》樂的合稱。②陶鈞,本為古代制陶器的轉輪,此處借指圣王。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詩題交代了作詩的緣起及寄贈對象,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生活雅致的一面,也可為劉禹錫的《陋室銘》作一注腳。B.詩人將自己在風前彈琴與想象中朋友在天上聆聽云韶之樂相對比,豐富了詩歌的意境,給人一種超脫塵世之感。C.詩的尾聯與“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意境相似,一“擊”一“棲”兩個動詞亦有同工之效。D.整首詩語言簡潔而清新,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但卻能將詩人的情感和聚會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來。1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6分)【答案】15.C16.與友人相聚的閑適愉悅;對時政清明、圣朝興盛的贊頌;對自己與友人各得其所的滿足;對逍遙自在生活的向往?!窘馕觥窟@首七律以閑適雅聚為背景,通過文人雅事,展現白居易晚年淡泊超脫的心境。詩中巧妙運用典故,既頌盛世又抒隱逸之懷。尾聯的意象,以飛沉各得其所的逍遙姿態(tài),暗喻詩人與友人在廟堂與山林間各自安適的生命狀態(tài)。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意境相似”“亦有同工之效”錯。尾聯“棲”“在藻”體現的是安寧、自在的狀態(tài);而“鷹擊長空”的“擊”展現的是矯健、奮進的動態(tài)。二者動詞所營造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截然不同,并非“同工之效”。故選C。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與友人相聚的閑適愉悅:詩中“閑居靜侶偶相招,小飲初酣琴欲調”描繪了與友人閑居相聚、飲酒彈琴的場景,“閑”“酣”等詞直接流露了相聚時的輕松愜意。對時政清明、圣朝興盛的贊頌:“時和始見陶鈞力,物遂方知盛圣朝”中,“時和”“物遂”寫出時局太平、萬物順遂的景象,借“陶鈞力”“盛圣朝”贊頌了圣王治理下的清明盛世。對自己與友人各得其所的滿足:“雙鳳棲梧魚在藻”以“鳳棲梧”暗指友人(繼之、待價二相府)身居高位,“魚在藻”自喻閑居自在,“飛沈隨分各逍遙”體現了對雙方處境的坦然與滿足。對逍遙自在生活的向往:無論是相聚彈琴的閑適,還是“各逍遙”的感慨,都透露出詩人對無拘無束、順應自然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8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用烏鵲作比,用“,”生動刻畫了那些猶豫彷徨者的處境與心情,透露著作者對這些人的關心和同情。(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與五陵年少奏樂飲酒的奢華歡愉后,又以“,”兩句高度概括了琵琶女美好年華的悄然而逝。(3)秋天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歡表現的季節(jié)?,F在已經進入秋季,請你為其他同學推薦描繪秋天情景的詩句“,”?!敬鸢浮坷@樹三匝何枝可依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有:“匝”“度”“蕭”“坐”“藤”。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中國古典詩詞講究比喻,一般而言明喻較淺,①,而借喻和暗喻較深,較難讀懂,往往需要關照全詩,甚至需要具備一些其他相關的知識,才能明白其意。但借喻和暗喻又恰恰使詩意顯得含蓄奈讀,②,也為讀者所稱道。博喻是用多個喻體來表現同一個本體的比喻。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的末四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歷來(

A

)。詞人巧借三個具體而極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復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緒,不著痕跡地將難以觸摸辨識的情緒——“閑愁”,轉化成了三個有聲有色的景物,并創(chuàng)造出了極其優(yōu)美的意境。這首詞寫的是梅雨時節(jié),作者想起暗戀的情人蹤跡杳無,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樣,因而(

B

),愁緒萬千。于是,閑愁不由得像(

C

)的如煙青草,③,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紛亂、綿長、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賀鑄也因此而獲得“賀梅子”的雅稱。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寫,可謂決妙。詩人連用十多個比喻摹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