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學習目標學習重點: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學習難點: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特點和影響;分析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正確評價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措施。素養(yǎng)目標:1、認識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所處的特定時空環(huán)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時空觀念)2、認識到封建時代的社會救濟的特點、作用與不足。通過相關資料提出問題,了解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特點與作用,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了解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認識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根本目的,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4
、讓學生認識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的歷史價值,形成對當今中國社會治理制度建設與發(fā)展的自信心與責任感。(家國情懷)
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fā)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
。課程標準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戶籍制度基層管理開始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前211年秦漢戰(zhàn)國581年960年1368年1840年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分類登記編戶齊民分“黃籍”與“白籍”大索貌閱主戶、客戶諸色戶計戶帖、黃冊制度乾隆及后停編戶籍鄉(xiāng)里制度什伍組織城內設坊郊外設村鄰保制度宋保甲法明:里甲制十家牌法清:保甲制漢常平倉制度秦皇帝賜老人鳩杖隋義平倉制度唐朝開始專設救濟機構宋開始,宗族救助活動逐漸興起明清時期,慈善組織開始興起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前475年220年時空坐標情境導入提到“戶口”,大家或許會想到身份證、學籍檔案——這些現(xiàn)代社會管理的“通行證”,其實在古代早有雛形。從秦漢的“編戶齊民”到明清的“黃冊”,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從不只是簡單的“人口花名冊”,更是王朝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維護治安的“治理中樞”。它如何從最初的人口統(tǒng)計,演變?yōu)樨灤┥鐣\行的重要制度?又怎樣深刻影響著古代百姓的生活與國家的穩(wěn)定?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走進古代戶籍制度的世界,探尋它與社會治理的緊密關聯(lián)。探究新知目錄Contents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胡氏宗祠壹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歷代戶籍制度演變的主要史實。為什么歷代高度重視
戶籍的編制與管理?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功能與特點。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戶籍制度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核心基石之一,自先秦萌芽便深度嵌入王朝運轉,承載著人口登記、賦役征派、社會管控的關鍵職能。從秦漢時期的“編戶齊民”確立制度化框架,到唐宋年間隨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的靈活調整,再到明清時期趨于細密的戶籍管理體系,其形態(tài)與內涵始終隨時代變遷動態(tài)演變。這一過程不僅折射出不同王朝的治理智慧,更串聯(lián)起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結構、階級關系與國家權力的發(fā)展軌跡,成為理解中國歷史運行邏輯的重要線索。【概念闡釋】概念闡釋:基本國家行政管理制度,指專制王權通過各級權力機構對其所轄范圍內的戶口進行登記和管理。核心是對人口的占有與支配,與土地直接聯(lián)系,以家庭為本位管理編戶齊民的方式。功能:征調賦役、行政管理、執(zhí)行法律的主要依據(jù);
道德教化、經(jīng)濟剝削、社會控制的重要途徑。地位:封建社會經(jīng)濟民生制度,比官僚制度、軍事制度和經(jīng)濟、文化制度都具有更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是封建國家綜合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點: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傳統(tǒng)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戶籍制度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個小島。洪武初年,在湖心舊洲島上修建了9間庫房,安放30個檔案架,用來存放戶籍冊_________。到明朝后期,庫房已達到667間,遍布5個小島,收貯黃冊153萬多本。收貯黃冊的玄武湖成為明朝的禁地,由戶部派官員專門管理,一般人不得輕易進入。對封建國家而言,賦役是國家財政的根本,而戶籍是____________的依據(jù),因此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戶籍的編制和管理。賦役征發(fā)“黃冊”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思考:古代通過戶籍制度想獲得什么信息呢?為什么歷代高度戶籍制度?雙重目的經(jīng)濟:掌握人口,保障賦役征發(fā)統(tǒng)計,增加財政收入政治:控制人口,加強地方管理和中央集權根本目的:鞏固統(tǒng)治萌芽階段:
早在商代,就已進行了人口登記。當時以人丁為基本登記單位,目的是為了征集士兵,目的比較單一。這種戶籍登記制度被稱為“登人”制度,是戶籍制度的最初來源。登人四千,收眾人乎從古王事。——《殷虛書契前編》
司民掌登萬民之數(shù),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辨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周禮·秋官·司民》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1.戰(zhàn)國時期——國家開始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國家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始于_______時期。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_______的辦法編排戶口?!渡叹龝氛f:“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這是指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戰(zhàn)國“伍”閱讀材料,請從中提取與戶口編制的有效信息。(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渡叹龝ぞ硟取?/p>
令民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妒酚洝ど叹袀鳌肪幹品椒ǎ毫粼瓌t:登記范圍:強制分戶,二男以上必分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編排戶口)境內所有男女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強中央集權、進行爭霸戰(zhàn)爭、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思考:戰(zhàn)國時期開始大規(guī)模制定戶籍的原因?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2、秦朝——戶籍實行分類登記制度秦朝的戶籍實行___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分類登記里耶秦簡戶籍簿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是課役身份的標志,是征發(fā)賦役的依據(jù)。夫、沙、澤若、傷都是人名。“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p>
——湖南遷陵縣里耶秦簡民戶戶籍:“故秦人”(土著)、“新民”、“臣邦人”(外來人)特殊戶籍:宗室籍(宗親貴族)、宦籍(官吏)、市籍(商賈)等?!度绻麌鴮殨f話》
央視紀錄片思考:從戰(zhàn)國到秦朝,戶口登記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材料1令民為戶籍相伍而相牧司連坐……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商君書》材料2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版之賦”……田地產(chǎn)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
——選擇性必修一《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材料3漢代將全國的地主、自耕農(nóng)、雇農(nóng)、傭工、商人,全部編入國家的戶籍,史稱“編戶齊民”,所有編入戶籍的大漢居民,具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其中最重要的義務是向國家提供賦稅與徭役……“編戶齊民”的出現(xiàn),可以看成是時代的進步,因為編戶齊民意味著將國民從隸屬于貴族的人身依附狀態(tài)中釋放出來。
——吳鉤《戶籍上的中國》
變化:逐漸周密、規(guī)范;為征發(fā)賦役服務。原因:國家統(tǒng)一;中央集權加強;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材料一:西周時期,我國便有了一套戶口管理與戶口統(tǒng)計制度,但戶籍制度原始而簡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成年男子自立為戶的小農(nóng)家庭為基礎的新的社會格局形成,“以戶定籍”的戶籍逐步確立。
——陳鋒、張建民主編《中國經(jīng)濟史綱要》材料二: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擴大兵源,增加賦役,穩(wěn)定社會秩序,紛紛建立嚴格的戶口登記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戶口和財政狀況。秦朝戶口登記更加嚴密,內容更加詳盡,對不報、虛報和假報戶口等行為嚴加懲罰,還作出了不許擅自遷徙,遷徙時必須審核并辦理更籍手續(xù)等規(guī)定,戶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江立華《我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及其特點》政治:分封制逐漸崩潰,中央集權制度逐步建立,加強對人口的控制以維護統(tǒng)治經(jīng)濟:①諸侯爭霸,需要大量征收賦稅徭役和兵役②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確立,需要加強對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控制思想:法家思想受到重視,加強對人民思想控制,維護中央集權。探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為何在春秋戰(zhàn)國到秦朝時才大規(guī)模形成?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3、漢朝——編戶齊民漢朝______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____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___________。政府為掌握人口數(shù),也會定期進行人口調查。______末年,戰(zhàn)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
史料閱讀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妒酚洝な捪鄧兰摇贰熬帒酏R民”丞相戶編戶齊民:西漢政府為控制人口流動,把民戶按年齡、性別、土地、財產(chǎn)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這種造冊登記戶口的辦法稱為“編戶齊民”特點:①漢承秦制②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③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④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影響:①它的實行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制度正式形成;②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提供穩(wěn)定的兵源③強化了對人民的控制;④編戶齊民賦稅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人民的生活。東漢
歷史縱橫
東晉的黃籍和白籍
西晉短暫統(tǒng)一中國,重建戶籍,以黃紙登記戶主姓名、年齡、家庭情況,裝訂成冊,稱為“黃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fā)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為增加賦役,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原因:東漢末年以來,戰(zhàn)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為了區(qū)分本地居民和外來僑民,東晉政府分別用黃籍和白籍登記戶籍。作用:打擊豪強士族勢力,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和兵源。
僑州郡縣
:永嘉之亂以后百余年間,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和民族壓迫大批南下他們通常是按籍貫聚集在一起,節(jié)節(jié)遷移,形成為數(shù)眾多的流民群?!麄冊谀戏奖环Q為僑人,大都分布于江、淮之間或長江中下游沿岸。東晉政府在僑人聚居地“皆取舊壤之名,僑置郡縣”。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東晉時期為什么會出現(xiàn)“白籍”?“土斷”政策有何作用?4.東晉——破壞與重建黃籍、白籍和土斷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5.隋唐——“大索貌閱”隋建立后,命州縣官_____________,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按笏髅查啞薄按笏鳌保壕褪乔妩c戶口,并登記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貌閱”:就是將百姓與戶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對585年,北方地區(qū)當年即新增男丁443000人,新編入戶籍的達1641500人【思考】隋“大索貌閱”的原因是什么?產(chǎn)生哪些影響?原因:戶籍隱瞞嚴重,逃避賦役;豪強大族控制隱瞞人口;影響政府財政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積極影響:加強了國家對人口的控制,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推動了經(jīng)濟發(fā)展;打擊了豪強地主,加強了中央集權。消極影響:隋政府在授田不足的情況下竭力將百姓編入戶籍,加派賦役,會激化階級矛盾,為隋朝的滅亡埋下隱患。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5.隋唐——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材料一由于唐政權強力推行了籍賬制度,從而借此檢括出大批隱漏人口,復核出人丁的實際年齡,大大防止了虛報年歲以規(guī)避稅役的弊端,達到了維護社會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調征發(fā)力役的目的。——周秀女《從敦煌戶籍殘卷看唐代籍賬制度》材料二唐前期在戶籍管理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已明確了城邑與鄉(xiāng)村的分野?!锻ǖ洹酚涊d了大唐令:“諸戶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四家為鄰,五家為保。每里置正一人,掌按比戶口,課植農(nóng)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在邑居者為坊,別置正一人,掌坊門管,督察奸非,并免其課役?!瓰榉乐谷丝诘臒o序流動,唐玄宗時委派宇文融進行括戶,并給予安撫政策使其復業(yè),唯如此才能掌握民數(shù),獲得賦稅。
——金裕鳳《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及特點》
漢至唐不斷強化,至唐朝,通過加強立法
,把戶籍事務列入法治范圍,從而加大了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宋朝戶籍分_______________。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北宋初,客戶占總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戶所占比例下降到30%,為國家承擔賦役的主戶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應上升了。主戶與客戶6.宋朝——主戶、客戶結合材料,宋朝的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變法中的賦役政策:方田均稅法、募役法
宋代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導致土地買賣頻繁,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法律逐漸明確了主戶與客戶之間的賦稅關系??蛻羧松硪栏疥P系相對減輕,隨著時間推移,部分客戶在一定條件下向主戶轉變,主戶比例上升。⑥國家對社會的控制相對松馳;②商品經(jīng)濟繁榮;③社會流動增強;①土地兼并、租佃制發(fā)展;④社會矛盾嚴重;⑤賦役制度的變化;元朝的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_____可以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等,統(tǒng)稱為_____________,一旦定籍,__________,不得變動。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職業(yè)“諸色戶計”世代相襲7.元朝:——諸色戶計、戶籍世襲民族戶別蒙古人軍戶、站戶、獵戶、蒙古戶色目人軍戶、畏吾兒戶、答失蠻戶、也里可溫漢人南人醫(yī)戶、匠戶、酒戶、絲綿戶、姜戶、陰陽戶、禮樂戶、僧戶、道戶、鹽戶、軍戶、站戶、獵戶、儒戶、河西戶、契丹戶、舶商戶、淘金戶、女真戶……等諸色戶計:是元代各種人戶的總稱。元代戶籍制度十分復雜,政府根據(jù)全國居民承擔的不同義務以及職業(yè)、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等情況,把人們劃分為各種人戶,稱為“諸色戶計”或“諸色人戶”。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元政府在民戶中實行戶等制,以三等九甲為序征發(fā)賦役。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8.明朝——職業(yè)定籍、黃冊
明朝繼承了元朝以_____________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明朝戶籍冊稱________,以_________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__________________。職業(yè)定戶籍“黃冊”里甲制人口、田土、房屋思考點明朝黃冊和魚鱗圖冊同時使用有何作用?反映出戶籍制度怎樣的新特點?黃冊魚鱗圖冊特點:戶籍與地籍彼此獨立黃冊與魚鱗圖冊互為補充
作用:能夠有效管理戶口和土地,保證明朝政府賦役的征收。
黃冊關系國計至重,天下錢糧徭役根本于此。
——明趙官等《后湖志》一、歷代戶籍制度演變9.清朝——永停編審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但由于政府賦役越來越傾向于向土地攤派,戶籍管理相對松弛。到清前期賦役實行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___________,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__________。固定丁銀、攤丁入畝永停編審人口數(shù)量“滋生人丁,永不加賦”:1712年,康熙帝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攤丁入畝”: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田畝中,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2000多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今丁銀既皆攤入地糧,而滋生人戶,又欽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賦。則五年編審,不過沿襲虛文,無裨實政……嗣后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諭【思考】乾隆年間停止戶籍編審的原因是什么?該措施又具有怎樣的意義?
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fā)賦役不必再以戶籍為依據(jù),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意義: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削弱,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從而可以自由出賣勞動力,促進了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秦漢戰(zhàn)國東漢末年東晉隋唐宋元明清編排民戶,逐步確立。分類登記,加強管理。編戶齊民,征派賦役戶籍散亂大索貌閱,三年一造,管理嚴格黃籍和白籍;土斷戶分主客,主戶納賦諸色戶計(職業(yè)定戶)世代相襲承襲元制,里甲為基(黃冊)管理松弛,永停編審。不平等性等級性黃冊和魚鱗圖冊互為補充戶籍制度體現(xiàn)起源早家本位地域性等級性世襲性多重性的特點世襲性
【小結】古代戶籍戶籍制度演變【綜合探究】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
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戰(zhàn)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fā)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chǎn)的多寡為征稅依據(jù)。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tǒng)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jù),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①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②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③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④傳統(tǒng)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231為什么歷代高度重視
戶籍的編制與管理?
戶籍是征發(fā)賦役的依據(jù)。古代政府掌握戶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fā)賦役,維系統(tǒng)治。
古代戶籍的功能有哪些?征發(fā)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賦稅徭役;統(tǒng)計人丁。
古代戶籍的演變有什么特點?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以戶為單位,帶有宗法色彩社會控制功能不斷減弱,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小結:戶籍管理三問貳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基層組織是中國古代國家治理的“神經(jīng)末梢”,承載著聯(lián)結中央與地方、維系社會秩序、保障民生運轉的關鍵職能。自先秦萌芽的鄉(xiāng)里組織,到秦漢定型的郡縣下轄基層架構,再到唐宋鄉(xiāng)役制度、明清里甲與保甲體系的迭代,歷代王朝皆以基層組織為核心,探索戶籍管理、賦稅征收、治安維護與教化推行的治理路徑。這些組織形態(tài)的演變,既呼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需求與社會結構變化,也沉淀出中國傳統(tǒng)治理中“官治”與“民治”交織的獨特邏輯。梳理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的發(fā)展軌跡,不僅能解碼中國古代國家穩(wěn)定運行的底層密碼,更可為理解當代基層治理的歷史淵源提供重要參照。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概括歷代基層組織與民眾自我管理監(jiān)督機制的主要史實。探討古代中國基層治理的特點及意義。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從秦漢到明清,____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秦漢時期,縣下設________。鄉(xiāng)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鄉(xiāng)、里之外有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后代沿襲這種鄉(xiāng)里制度,稍有變化。唐朝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實行________,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清初實行_________,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_________。縣鄉(xiāng)和里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里甲制里甲制保甲制1.歷代基層組織形態(tài)思考:什么是鄉(xiāng)里制度?治一國,必自治一鄉(xiāng)始;治一鄉(xiāng),必自五家為比、十家為聯(lián)始。
——徐棟《保甲書·廣存》鄉(xiāng)里制度: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基層管理制度“鄉(xiāng)”本義為方向,在先秦文獻中常被引申為表示某個方向的地域“里”是人類的聚居地,因生產(chǎn)生活而形成的社會共同體
歷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機制。秦漢時期的_________,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jiān)督。唐朝的__________,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jiān)督。北宋王安石實施的_______即源于此。明朝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_________,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fā)現(xiàn)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鄰保制度什伍組織十家牌法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從城市到鄉(xiāng)村,以十戶為牌,設牌長;十牌為甲,設甲長;十甲為保,設保長。至此,兼具區(qū)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_______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________合一。鄉(xiāng)里制保甲制
史料閱讀
(乾?。┒旮ū<字ǎ阂?、順天府五城所屬村莊暨直省各州縣鄉(xiāng)村,每戶歲給門牌。十戶為牌(奇零散處,通融編列),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三年更代。十甲為保,立保長,一年更代。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肚宄墨I通考》卷19《戶口一》保甲制二、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2.基層社會治理三老:掌教化嗇夫:掌獄訟、賦稅游徼:掌捕盜里正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鄉(xiāng)里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1里=100戶)秦漢鄉(xiāng)里制度逐步成熟,它既發(fā)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后代沿襲,稍有變化。鄉(xiāng)官(1).秦漢:鄉(xiāng)里制度--什伍制縣里保鄰500戶=100戶=20戶=4戶=鄉(xiāng)唐代(2).唐朝:鄉(xiāng)里制度--鄰保制度鄉(xiāng)官制向職役制轉變(3).宋朝:保甲制(都保/圖制)
北宋初期仍實行鄉(xiāng)里制,王安石變法時期開始實行保甲制度,規(guī)定“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相當于過去的‘里’),十大保為一都?!?,大保長一年一替,保正、小保長兩年一替。宋朝借助“兵民一體”的保甲制實現(xiàn)了對基層社會的編組控制。
----吳曉林、岳慶磊《皇權如何下縣:中國社區(qū)治理的“古代樣本”》職役制普遍(4).明朝:里甲制--十家牌法明代(5).清朝:保甲制(清初里甲制)材料:(乾?。┒旮ū<字ǎ阂?、順天府五城所屬村莊暨直省各州縣鄉(xiāng)村,每戶歲給門牌。十戶為牌(奇零散處,通融編列),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三年更代。十甲為保,立保長,一年更代。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肚宄墨I通考》卷19《戶口一》【思考】根據(jù)材料和所學,分析清朝實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原因: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戶口,又可維護社會治安,一舉多得;②通過保、甲兩級建制實現(xiàn)專制皇權對鄉(xiāng)里社會的滲透。作用:維護穩(wěn)定、征發(fā)賦役、鄉(xiāng)里制保甲制合一。時期基層管理組織民眾自我管理與監(jiān)督機制秦漢唐朝北宋明朝清朝鄉(xiāng)里制度:縣下設鄉(xiāng)和里,鄉(xiāng)設三老、嗇夫、游徼,里設里正;交通要道上十里設一亭,設亭長(負責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彼此之間互相監(jiān)督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jiān)督保甲法(王安石變法實行)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長、里長十家牌法(王陽明推行)清初的里甲制度,后來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小結)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演變進程材料:在古代中國,縣以下基層社會,由具有強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鄉(xiāng)族等組織系列在行政司法、經(jīng)濟活動、精神生活等方面,成為國家末端政權的補充。費正清曾說:“政府統(tǒng)治的活動可以區(qū)別為兩類,一類是往下只到地方縣一級的正規(guī)官僚機構的活動,另一類是由各地士紳之家進行領導和施加影響的非正規(guī)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的活動”……“地方長官只有在與當?shù)厥考濐^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薄幾詮堁?、牛貫杰《清史十五講》思考: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特點和作用。特點:①地方自治色彩鮮明;②宗法關系發(fā)揮了重要作用;③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④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層地方,穩(wěn)定了基層社會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基層經(jīng)濟發(fā)展;保證了賦役征發(fā);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傳播。材料:古代社會自郡縣制以來,政權只設到縣一級,社會基層長期維持“鄉(xiāng)紳自治”。這種治理格局概括為“皇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xiāng)紳”。中國傳統(tǒng)基層自治的存續(xù),得需于既是社會經(jīng)濟單位、又是政治責任單位的家戶制度和儒家意識形態(tài)的教化?!谓?、郁建興《中國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自治、法治與德治》材料:古代中國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鄉(xiāng)村治理模式屢經(jīng)變遷,經(jīng)歷了幾個較為明顯的歷史階段。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在各國推行后,鄉(xiāng)、里成為基層組織,秦漢時期鄉(xiāng)里制度則逐步成熟,它既發(fā)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隋唐兩宋時期,處于由鄉(xiāng)里制到保甲制、鄉(xiāng)官制到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xiāng)的基層官吏的人員數(shù)量比此前大為減少,鄉(xiāng)官權力也在逐步弱化。這一階段鄉(xiāng)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xiāng)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tǒng)治逐步增強。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xiāng)里制度轉變?yōu)槁氁壑?,治權所代表的官治體制從鄉(xiāng)鎮(zhèn)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保甲對鄉(xiāng)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xiāng)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
——摘編自唐鳴、劉志鵬《中國古代鄉(xiāng)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趨勢:①由鄉(xiāng)里制向保甲制、由鄉(xiāng)官制向職役制轉變;②國家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xiāng)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
③宗族組織逐步發(fā)揮重大作用原因:①國家的統(tǒng)一,封建專制的強化;②維護小農(nóng)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
③文化、教育的發(fā)展和儒家思想的影響;④鄉(xiāng)村族權的發(fā)展;【歷史解釋】根據(jù)材料概括古代鄉(xiāng)村治理變革的基本趨勢和原因叁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
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是中國歷代王朝應對災荒、貧困、傷殘及軍屬等民生困境的重要治理手段,貫穿先秦至近代的歷史長河。從先秦“荒政”的初步萌芽,到漢唐“常平倉”“義倉”的制度化,再到宋元明清對鰥寡孤獨、退役軍人優(yōu)撫體系的逐步完善,這類政策既隨時代需求不斷調整形式——或依托官署統(tǒng)籌,或借助民間力量補充,也始終承載著“民為邦本”的治理理念,既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紐帶,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治理智慧中關注民生、兼顧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實行社會救濟的原因?分析中國古代社會救濟的主要特點。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
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這就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必要的、及時的_____。孟子尖銳批評了統(tǒng)治者“途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行為?!赌印て呋肌氛f:“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p>
經(jīng)濟:_________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chǎn)活動的進行,政治: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社會救濟救助
史料閱讀
《禮記·王制》論國家備荒的必要性時說: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周禮·地官·遺人》中有各級機構儲蓄和備荒的設計:遺人掌邦之委積,以待施惠;鄉(xiāng)里之委積,以恤民之艱厄;門關之委積,以養(yǎng)老孤;郊里之委積,以待賓客;野鄙之委積,以待羈旅;縣都之委積,以待兇荒。1、古代的社會救濟的原因: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較大自然災害有515次。其中旱災134次,水災120次,風災65次......平均每年受災1.6次。
——《清朝文獻通考》卷19《戶口一》材料2: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
——《墨子?七患》材料3:以保息養(yǎng)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ǎng)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周禮·司徒》思考:根據(jù)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實行社會救濟的原因?唐朝水旱災害頻發(fā)周臣(明)《流民圖》(局部)政治: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經(jīng)濟: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思想: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儒家的民本觀念、仁愛思想;佛教的慈悲為懷、善惡報應思想;道教的勸人積德行善、勸善去惡的思想)。自然:古代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低,自然災害頻發(fā),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歷代社會救濟的主體是掌握大量資源的______,__________處于輔助地位。漢朝建立________制度,積谷備倉,調節(jié)糧價。隋唐時期,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預防荒年,還鼓勵民間自置_____,令各州百姓在收獲時按貧富分三等出糧,于當?shù)卦靷}積蓄。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后世社倉、義倉的設置較為普遍。政府民間組織常平倉在古樓西,舊名豐豫倉,廒十一座,共五十五間,道光中重修,額設倉3谷三萬五千石,歸并蔚縣谷一萬石?!薄段抵葜尽烦F絺}義倉河北蔚縣常平倉▲
朱子社倉
南宋朱熹創(chuàng)建的社倉,原名“五夫社倉”,位于福建武夷山五夫鎮(zhèn)。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2.社會救濟表現(xiàn):
思考:梳理中國歷代社會救濟措施。分析政府救濟和民間救濟各自側重點是?實施者地位舉措政府主體漢朝常平倉制度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義倉、社倉)宗族輔助,宋朝興起慈善組織輔助,明清興起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chǎn)善堂、善會政府救濟的重點:救災。核心:保證糧食供應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的賑
中國歷代社會救濟措施
中國古代一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傳統(tǒng),尊敬與贍養(yǎng)老人,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___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yōu)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__________,如唐朝的養(yǎng)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yǎng)濟院。▲東漢彩繪木鳩杖
此杖出土于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杖桿粗細均勻,杖頂端有鳩鳥橫臥。杖高196.5厘米,鳩鳥高9.7厘米、長21.2厘米。鳩杖體現(xiàn)了漢朝政府對老人的優(yōu)撫制度?,F(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問題探究
孟子談仁政時,強調要優(yōu)先救濟鰥寡孤獨。他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fā)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睹献印ち夯萃跸隆?/p>
優(yōu)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鳩杖專門機構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3.優(yōu)撫政策——尊敬、贍養(yǎng)老人
宋朝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逐漸興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chuàng)設義田,賑濟族人,影響深遠。宗族通過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chǎn),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yǎng)、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明清時期,_________開始興起,出現(xiàn)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學習聚焦
歷代社會救濟主要由政府實施。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組織的作用逐漸增大。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慈善組織在古代社會,________的重點在_____,核心在于保證_________,或直接實施賑濟,或鼓勵各地余糧向災區(qū)流通,同時還會疏導和安置流民,鼓勵民間富戶救濟災民。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_________________,如收養(yǎng)棄嬰和孤兒、接濟貧民、資助貧困人口的教育、安葬無人埋葬的骸骨等。政府救濟救災糧食供應日常生活中的賑濟三、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3.優(yōu)撫政策——尊敬、贍養(yǎng)老人歸納中國古代開展社會優(yōu)撫政策概況朝代措施尊敬、贍養(yǎng)老人秦漢明初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唐朝宋朝元朝明清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朝廷令各地有司優(yōu)撫高年平民養(yǎng)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yǎng)濟院方式:皇帝賞賜、設置機構安濟院也作“養(yǎng)濟院”。在《武林舊事》中記載,“貧而無依者,則有養(yǎng)濟院”。指貧困無依靠的老人,可以進養(yǎng)濟院,如同現(xiàn)在的養(yǎng)老院。優(yōu)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尊敬與贍養(yǎng)老人,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
學思之窗《大明律》對救助鰥寡孤獨有專門的律條規(guī)定:
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yǎng)而不收養(yǎng)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jiān)守自盜論。
想一想:古代政府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對貧苦無依的人群進行救助?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能落實嗎?請說明理由。原因:①顯示出古代政府對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的重視;②為了保證人口繁衍與生產(chǎ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設施布局優(yōu)化與能源利用率提升
- 2.6 希臘羅馬古典文化說課稿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
- 2025年中國高粱屬作物青貯接種劑行業(yè)市場分析及投資價值評估前景預測報告
- 《第16課 成果分享-網(wǎng)站的測試與發(fā)布》說課稿教學反思-2023-2024學年初中信息技術清華大學版2012八年級下冊
- 作品創(chuàng)作需規(guī)劃(教學設計)陜教版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
- 2025年中國甘油聚醚-5乳酸酯行業(yè)市場分析及投資價值評估前景預測報告
- 2025年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與環(huán)保處理技術研究報告001
- 口腔前臺醫(yī)學知識培訓課件
- 2023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 第二單元 友誼的天空 第四課 友誼與成長同行 第1框 和朋友在一起說課稿 新人教版
- 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 Section A 3a~3c 教學設計 -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
- 門機控制器調試手冊
- 湖北省武漢市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上學期10月九年級物理試題(含解析)
- 2025年上海市青浦區(qū)中考英語一模試卷
- 初中生物教師培訓講座
- 知識付費合同協(xié)議范本
- 第一單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chuàng)、堅持、捍衛(wèi)和發(fā)展單元測試-2023-2024學年中職高教版(20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學校體育學(唐炎-劉昕版)重點、知識點
- 骨折康復護理的常見問題和處理方法
- 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
- 9.2 維護國家安全(分層作業(yè))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同步備課系列(部編版)
- 高位大直徑大直徑定向鉆孔技術及其配套裝備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