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_第1頁
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_第2頁
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_第3頁
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_第4頁
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幼兒園自然采集活動設計與實踐報告一、活動背景(一)理論依據(jù)《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弊匀徊杉顒幼鳛椤白匀?生活-教育”融合的載體,符合幼兒“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的認知特點,能讓幼兒在與自然的直接互動中,積累感性經(jīng)驗,發(fā)展探究能力。同時,近年來“自然教育”“STEAM教育”的理念興起,強調(diào)幼兒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自然采集活動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二)現(xiàn)實需求本園位于城市邊緣,周邊有社區(qū)公園、綠化帶和小型農(nóng)田,自然資源豐富,但幼兒日常接觸自然的機會較少(據(jù)前期家長問卷顯示,60%的幼兒每周戶外自然活動時間不足1小時)。此外,幼兒對自然物的認知多停留在“圖片識別”層面,缺乏“用手摸、用鼻聞、用眼看”的真實體驗?;诖耍覀冊O計了“自然采集”系列活動,旨在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通過采集、觀察、記錄,構(gòu)建對自然的深度認知。二、活動設計思路(一)活動目標1.認知目標:能運用多種感官(眼、手、鼻)感知自然物(如樹葉、種子、石頭)的特征(形狀、顏色、紋理、氣味);初步學會對自然物進行簡單分類(如按“植物/動物”“形狀/顏色”分類)。2.技能目標:能使用簡單工具(放大鏡、小籃子)進行采集;學會用符號(圖畫、標記)記錄采集過程(如“銀杏葉像小扇子”“石頭是滑滑的”)。3.情感目標:萌發(fā)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愿意主動觀察自然;學會尊重自然(如不隨意采摘花朵、不傷害小蟲子)。(二)活動準備1.環(huán)境準備:提前考察采集場地(社區(qū)公園),排除安全隱患(如尖銳石頭、有毒植物);在教室設置“自然角”,用于展示采集的自然物。2.材料準備:幼兒每人1個小籃子(帶提手,防止掉落)、1個放大鏡(直徑5cm,適合幼兒手持)、1本“自然記錄冊”(空白畫本,每頁貼1張標簽紙);教師準備分類盒(貼有“樹葉”“種子”“石頭”標簽)、相機(用于記錄活動過程)。3.經(jīng)驗準備:活動前1周,開展“認識自然物”主題活動(如觀察教室自然角的綠蘿、多肉,討論“它們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讓幼兒對自然物有初步認知。(三)活動流程框架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持續(xù)2周(每周2次,每次40分鐘):啟動階段(第1周):引發(fā)興趣,制定采集計劃;實施階段(第2周):戶外采集+室內(nèi)整理;總結(jié)階段(第2周后期):分享交流+成果展示。三、活動實踐過程(一)啟動階段:引發(fā)興趣,制定計劃(第1周,1次活動,40分鐘)活動過程:1.情境導入:教師展示1片銀杏葉,提問:“小朋友們,這是什么?你們在哪里見過它?”引發(fā)幼兒討論。接著,播放“秋天的自然”視頻(包含落葉、種子、小蟲子的畫面),引導幼兒說出“秋天的自然里有什么”(如“有紅紅的楓葉”“有松果”“有小螞蟻”)。2.制定計劃: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我們要去采集什么?需要準備什么?”,并一起制定“采集規(guī)則”(如“輕輕摘樹葉,不傷害樹媽媽”“不隨便撿地上的果子吃”“跟著老師走,不跑遠”)。最后,幼兒用畫筆畫出自己想采集的自然物(如“我想采銀杏葉”“我想采石頭”),貼在“采集計劃墻”上。(二)實施階段:戶外采集+室內(nèi)整理(第2周,2次活動,每次40分鐘)1.戶外采集(第1次活動):環(huán)節(jié)1:熱身與規(guī)則提醒(10分鐘):教師帶領幼兒做“自然模仿操”(如“變成小樹苗,慢慢長高”“變成小蝴蝶,輕輕飛”),激發(fā)興趣;再次強調(diào)“采集規(guī)則”(如“用手輕輕摸,不用力扯”)。環(huán)節(jié)2:分組采集(20分鐘):幼兒分成4組(每組5人,配1名教師),按照“采集計劃”尋找自然物。教師觀察幼兒的行為,適時引導(如“你采的樹葉是什么形狀的?用放大鏡看看它的葉脈”“這塊石頭是硬的還是軟的?摸起來像什么?”)。例如,幼兒朵朵采集了一片楓樹葉,教師問:“朵朵,你的楓樹葉是什么顏色的?”朵朵說:“紅色的,像小手掌?!苯處熃又f:“那你用放大鏡看看,它的葉脈是什么樣子的?”朵朵看了看,說:“像小線條,細細的?!杯h(huán)節(jié)3:整理與返程(10分鐘):幼兒將采集的自然物放進小籃子,教師檢查是否有危險物品(如尖銳的樹枝),然后帶領幼兒有序返回幼兒園。2.室內(nèi)整理(第2次活動):環(huán)節(jié)1:分類與記錄(25分鐘):幼兒將采集的自然物放在桌子上,教師引導幼兒討論“這些自然物可以分成幾類?”(如“樹葉是植物的一部分,石頭是沒有生命的”)。接著,幼兒將自然物放進對應的分類盒(如“銀杏葉”放進“樹葉”盒,“松果”放進“種子”盒)。然后,幼兒用“自然記錄冊”記錄自己的采集過程:用畫筆畫出自然物的樣子(如“銀杏葉像小扇子”),用標簽紙標注“名稱”(如“銀杏葉”)和“我的發(fā)現(xiàn)”(如“銀杏葉是黃黃的,像小扇子”)。環(huán)節(jié)2:自然角布置(15分鐘):幼兒一起將分類盒放進“自然角”,并將“自然記錄冊”放在旁邊。教師引導幼兒討論“怎樣照顧自然角?”(如“每天給植物澆水”“不隨便碰自然物”),并制定“自然角照顧計劃”(如“周一朵朵澆花,周二浩浩整理石頭”)。(三)總結(jié)階段:分享交流+經(jīng)驗提升(第2周后期,1次活動,40分鐘)1.成果展示(15分鐘):幼兒將自己的“自然記錄冊”放在桌子上,邀請同伴參觀。教師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采集故事(如“我采了銀杏葉,它像小扇子,摸起來滑滑的”“我采了石頭,它是灰色的,硬硬的”)。例如,幼兒浩浩拿著記錄冊說:“我采了一塊石頭,它的形狀像小鴨子,摸起來是滑滑的?!逼渌變杭娂妵^來,用放大鏡看這塊石頭。2.經(jīng)驗總結(jié)(15分鐘):教師引導幼兒回顧“采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如“我想采松果,可是夠不到”“我采的樹葉掉了,怎么辦?”),并一起討論解決辦法(如“請老師幫忙摘松果”“把樹葉放進小籃子里,不讓它掉”)。最后,教師總結(jié):“自然里有很多好玩的東西,我們要輕輕摸,慢慢看,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更多秘密?!?.延伸活動(后續(xù)):教師將幼兒的“自然記錄冊”裝訂成“自然故事書”,放在圖書區(qū)供幼兒閱讀;同時,開展“自然物創(chuàng)作”活動(如用樹葉貼畫、用石頭做印章),讓幼兒用采集的自然物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四、活動效果分析(一)幼兒發(fā)展:探究能力與情感體驗的提升1.探究能力:活動后,85%的幼兒能主動用放大鏡觀察自然物(如“用放大鏡看樹葉的葉脈”),70%的幼兒能對自然物進行簡單分類(如“把銀杏葉放進樹葉盒,把石頭放進石頭盒”)。例如,幼兒明明之前對自然物不感興趣,活動中他采了一塊石頭,用放大鏡看了很久,說:“這塊石頭上有花紋,像小蛇?!?.情感體驗:90%的幼兒表示“喜歡去自然里采集”,80%的幼兒能主動遵守“采集規(guī)則”(如“不隨便摘花朵”)。例如,幼兒妞妞之前會扯樹葉,活動后她看到一朵小花,說:“小花是樹媽媽的寶寶,我們不能摘它?!保ǘ┙處煶砷L:自然教育理念與實踐能力的強化1.理念更新:教師從“教幼兒認識自然物”轉(zhuǎn)變?yōu)椤爸С钟變禾骄孔匀晃铩?,學會用“提問”引導幼兒思考(如“你采的樹葉是什么形狀的?”“它摸起來像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訴幼兒“這是銀杏葉”。2.實踐能力:教師學會了“觀察幼兒的行為”,并適時提供支持(如“幼兒夠不到松果,教師幫忙摘下來”“幼兒不會記錄,教師示范用畫筆畫樹葉”)。例如,教師小李之前擔心幼兒會亂跑,活動中她發(fā)現(xiàn)幼兒對自然物很感興趣,于是放松了對“紀律”的要求,讓幼兒有更多時間觀察。(三)家長反饋:家園共育的有效聯(lián)動活動后,我們發(fā)放了家長問卷(共30份,回收28份),結(jié)果顯示:95%的家長表示“孩子回家后會主動說自然里的事情”(如“媽媽,我今天采了銀杏葉,像小扇子”);80%的家長表示“會帶孩子去自然里玩”(如“周末帶孩子去公園采集樹葉”);75%的家長表示“孩子變得更愛觀察了”(如“孩子會蹲在地上看螞蟻搬家”)。五、反思與改進(一)活動中的不足1.工具準備不夠充分:部分幼兒的放大鏡太?。ㄖ睆?cm),看不清楚葉脈;有些幼兒的小籃子沒有蓋子,采集的樹葉容易掉出來。2.個別幼兒參與度不高:有2個幼兒(性格內(nèi)向)在采集過程中一直跟著老師,沒有主動去尋找自然物。3.記錄環(huán)節(jié)時間不夠:幼兒在記錄時,有些幼兒畫得很慢,導致后面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時間不夠。(二)改進策略1.優(yōu)化工具準備:下次活動中,選擇直徑5cm的放大鏡(適合幼兒手持);給小籃子加一個蓋子(用布做的,透氣),防止自然物掉出來。2.關(guān)注個別差異:對于性格內(nèi)向的幼兒,教師可以一對一陪伴,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物(如“你看,這片樹葉是紅紅的,像小手掌,我們一起采它好不好?”);也可以讓他們和好朋友一起采集,增加安全感。3.調(diào)整時間安排:將記錄環(huán)節(jié)放在戶外采集后第二天進行,給幼兒足夠的時間畫;或者在采集過程中,讓幼兒用手機拍照片(教師幫忙拍),然后用照片貼在記錄冊上,減少繪畫的時間。六、結(jié)語自然采集活動是幼兒親近自然、學習科學的有效途徑。通過本次活動,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中,用感官感知自然物的特征,用符號記錄探究過程,萌發(fā)了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同時,教師也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實踐能力,家長也參與到了家園共育中。未來,我們將繼續(xù)開展“自然采集”系列活動(如“春天采花朵”“夏天采蟬蛻”“冬天采松果”),讓幼兒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感受自然的變化;同時,我們也會加強與家長的合作,讓自然教育延伸到家庭中,讓幼兒在自然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