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1頁
魚我所欲也(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2頁
魚我所欲也(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3頁
魚我所欲也(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4頁
魚我所欲也(原卷版)-2024年中考語文之文言文對比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33魚我所欲也

(2023?山東威海?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下列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審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則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告子上》

【乙】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

【注釋】①惡(wu)乎:怎樣。②造次:急促、倉猝。③顛沛: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1.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①畬生而取義者也②其人舍然大喜

B.①故卓有所不辟也②生于憂鼠死于安樂

C.①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②上便外將兵

D.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②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與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①由是則生畫有不用也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則不染

B.①所識窮乏者得我與②為是其智弗若與

C.①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②為人謀而不忠乎

D.①不以其道得之②策之不以其道

3.與【甲】文中"魚,我所欲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B.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珊也

D.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5.【甲】【乙】兩文闡述的觀點是,請另舉兩個事例證明這一觀點。_

(2023?山東聊城?統(tǒng)考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摘自《〈孟子》三章》)

【乙】

天漢元年,武帝遣蘇武持節(jié)?送匈奴使②留在漢者,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菥?。既至匈奴,單于使衛(wèi)

律召武受辭?,武謂惠等:“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yī)。

武益愈,單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于北海?上無人處,使牧4氐⑥,4氐乳乃得歸。武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

持,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選自《蘇武傳》,有刪改)

【注】①節(jié):旄節(jié),以竹為竿,上綴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憑證。②匈奴使:指從前漢朝扣押的匈

奴使臣。③受辭:受審訊,聽取供詞。④北海:在匈奴北境,今俄羅斯境內(nèi)的貝加爾湖。⑤牛氐(di):公羊。

6.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故中有所不辟也()

(2)留匈奴凡十九歲()

7.將文中劃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8.從表達方式看,甲文側(cè)重于,乙文側(cè)重___________0

9.在中華民族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則。閱讀乙文,簡要說明“舍生取義”

的品格在漢朝蘇武身上是如何體現(xiàn)的。

(2022?黑龍江綏化?統(tǒng)考中考真題)閱讀《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和《世說新語》(節(jié)選)回答下面

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其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

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即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

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

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0.請你解釋文中加點詞語。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賊即至()

11.請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1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

13.荀巨伯可稱為甲文中的“賢者”,請從甲乙兩文中各找出句原文,加以證明。

1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則,請你舉出一個事例。在今天,

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義”的呢?

(2023?遼寧朝陽?校聯(lián)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哺魚而不受者,何也?”

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②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于法;枉于法,則免于相,雖嗜

魚,彼必不能常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于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贝嗣鞣蚴讶?/p>

不如自恃也。

(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注】①公孫儀:春秋時魯穆公的相。②下人:遷就他人。

15.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

(1)所晉有甚于死者

(2)故審有所不避也

(3)尊爾而與之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1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17.下面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公孫儀相魯而嗜魚/雕欄相望焉

B.將枉于港/入則無港家拂士

C.里嗜魚/故余單,愚,卒獲有所聞

D.我能長自給魚/目非亭午夜分

18.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

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

19.兩文在內(nèi)容上有什么相同之處?請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2023?黑龍江齊齊哈爾?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

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

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p>

(出自《墨子?貴義》)

20.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1)故不為萄獴也

(2)故患有所不可也

(3)必不為。何故

(4)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以下句子。

(1)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2)萬事莫貴于義。

22.請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標注兩處)

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23.兩文都運用了(論證方法)來闡明觀點,【甲】文用“舍魚而取熊掌”論證了舍生

取義的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貴”論證了的觀點。

24.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nèi)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2023?安徽宣城?校聯(lián)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

王荊公必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②,不可得。時薛師政⑧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shù)兩,不受。人有勸公

曰:“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疾可憂,藥不足辭?!惫唬骸捌缴鸁o紫團參,亦活到今日?!本共皇?。

(選自沈括《夢溪筆談》)

【注釋】①王荊公:即王安石。②藥用紫團山人參:這里指藥方中需要用到紫團山出產(chǎn)的人參。③薛

師政:人名,即薛向,字師政。

2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摩爾而與之

(2)萬鐘則不辭禮義而受之

(3)皆為身死而不受

(4)道有之

2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是亦不可以己乎?

(2)公之疾非此藥不可治。

27.【甲】【乙】兩文在表達方式的運用上有所不同?!炯住课闹饕\用了的表達方式,【乙】

文主要運用了的表達方式。

28.【甲】文中的“乞人”和【乙】文中的“王荊公”都可謂保持了本心。聯(lián)系兩文,說說人想要保持

本心,應該怎樣做。

(2023?廣西梧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

【乙】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

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

止②?“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

國?!彼彀嘬姸€,一郡并獲全。

(選自《世說新語》)

【注】①值:恰逢。②止:停留。

2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A.死亦我所晉貨晉其棄于地也

B.所惡有甚于死者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C.政義以求生齊師政績

D.寧以我身代友人命以刀劈狼首

30.下列對【甲】文段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中的‘‘是”指''凡可以得生者”。

B.“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指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C.“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此”指的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D.“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的“本心”指是“舍生取義”之心。

31.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2)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32.【甲】文運用了許多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兩兩相對的句子,如:“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闭垙奈闹姓页鲆焕@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33.孟子認為在“生”與“義”處于兩難選擇時,應舍生取義。請簡要說說荀巨伯是怎樣踐行這一主

張的?

(2023?廣東佛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

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惡有

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

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

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34.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故審有所不辟也

(2)賢者能勿雪耳

(3)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3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乙】

宋陳諫議?家有劣馬,性暴,不可馭,蹄嚙傷人多矣。一日,諫議入廄,不見是馬,因茸仆:“彼馬何

以不見?”仆言為陳堯咨售之賈人矣。堯咨者,陳諫議之子也。諫議遽召子,曰:“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

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戒仆養(yǎng)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

仁人之風。

(選自《宋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陳諫議:陳省華,字善則,北宋諫議大夫。

36.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因.仆

(2)諫議遵召子

3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蓄之是移禍于人也

38.陳諫議的“古仁人之風”體現(xiàn)在哪里?你從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2023?廣西柳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

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

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屋山,使為書招張世杰。

天祥日:“吾不能捍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焙敕缎Χ弥?。房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

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注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

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復

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衛(wèi)。遂移兵司,設卒以守之……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

“吾事畢矣!”南鄉(xiāng)拜而死。

(節(jié)選自《朱史?文天祥傳》,有刪改)

【注釋】①弘范:即張弘范,元軍元帥。②捍:保衛(wèi)。③汝然(xuan)然:水滴下的樣子。

39.下列句子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生亦我所欲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B.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C.索之圉,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汝心之臥固不可徹(《愚公移山》)

D.遣便護送天祥至京師于是上乃便使持節(jié)詔將軍(《周亞夫軍細柳》)

40.下列對于【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出自儒家經(jīng)典《孟子》,選文從怎樣對待生與死、義與利的角度,闡述了儒家的人生觀。

B.【甲】文“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

些善心。

C.【乙】文中記錄元朝皇帝不忍賜死文天祥,是為了側(cè)面襯托其對南宋的忠心令人折服。

D.【乙】文中文天祥以《過零丁洋》回應張世杰的招降,表達了視死如歸的志向,令人敬仰。

41.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2)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42.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甲文的論點是什么?孟子善于將抽象難懂的道理化為具體形象的事物進行論證,

請結(jié)合【甲】文第1段的內(nèi)容具體分析。

43.曹植說:“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蘇軾說:“知人得數(shù)士,重義忘千金”;文天祥說:“人

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你結(jié)合以上兩文指出“義”的內(nèi)涵,并簡述今天我們是否還需要堅

持這種“義”。

(2023?廣東惠州?校聯(lián)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

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如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上》)

44.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2)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3)此之謂失其專心

4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

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

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p>

(選自《墨子?貴義》)

46.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今謂人曰

(2)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

47.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

48.[甲][乙]兩文闡述的觀點和引出論點的方法上有何共同之處?請結(jié)合文段作具體說明。

(2023?廣東肇慶?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

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孟子《魚我所欲也》)

49.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二者不可得養(yǎng)()

(3)萬鐘于我何加焉()

5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乙】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①,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愿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