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文言文閱讀【講義篇】一一2026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講學練全攻略

令高考考情分析

年份卷別出處選材聚焦特點

李陵投降的史實記載

《資治通鑒?漢紀》編年體史書

新課標I王夫之對《資治通鑒》所載李陵投降

《讀通鑒論》卷三史論

事跡的看法

2024魏文侯禮敬名士段干木

《史記?魏世家》

紀傳體史書漢太子敬厚“商山四皓”的故事

新課標II《史記?留侯世家》

史論王充關于上述兩事在“力少則修德”

《論衡?非韓》

上相似的看法

《韓非子?難一》

新課標I諸子關于“賞罰”問題的思考

《孔叢子?答問》

2023

《百戰(zhàn)奇略》

新課標II兵書關于戰(zhàn)事中作戰(zhàn)謀略的討論

《唐太宗公問對》

新高考I《戰(zhàn)國策?魏策三》國別體雜史縱橫家的足智多謀和超高的游說策略

2022

新高考II《東觀漢記》紀傳體別史忠君愛主、剛毅衛(wèi)國的古代武將

令核心考點及備考建議

核心考點備考建議

理解常見文言實1.了解考情,有的放矢。樹立從理解與分析綜合兩個能力維度強化訓練文

詞在文中的含義言文閱讀能力的意識。重視對近年高考真題的練習與分析,了解不同文體

理解常見文言虛的選材特點、??碱}型及試題難度等,為高效復習奠定基礎。

詞在文中的意義2.重視教材,夯實基礎。文言文閱讀復習備考階段,復習教材是關鍵。綜

和用法合分析歷年高考試題,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文言文閱讀的考查,無論是實詞、

了解并掌握常見虛詞、特殊句式、文化常識,還是文章內容理解、文句翻譯,都可以在教

的古代文化知識材中找到與考點相對應的知識點。因此,強化教材復習,鞏固基礎是備考

理解并翻譯文中關鍵。在備考過程中,一要熟讀熟記課內外經(jīng)典名篇,培養(yǎng)文言語感,提

的句子升文言文閱讀遷移能力;二要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歸納整理,如實詞、虛

篩選并整合文中詞、特殊句式、文化常識等,并從中總結出一定的規(guī)律,形成一個完整的

信息知識體系。

歸納內容要點,3.強化練習,學以致用。備考階段,精練是制勝法寶。復習備考文言文閱

概括中心意思讀,應當充分利用知識體系的連續(xù)性、相關性,發(fā)揚“取法于課內、應用

于課外”的精神,即復習教材要觸類旁通,學以致用,在訓練中游刃有余

分析概括作者在地進行知識遷移。止匕外,還要通過對高考題型的模擬訓練,熟悉高考文言

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文命題方式,并在不斷的反思總結中尋找可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這兩點

在高考復習階段是最為重要的,而強化訓練的意義也在于此。

令考點解讀

考點1文言斷句

題型一主觀題

一、文言文斷句三原則

1.詞句意思要通順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兩般秋雨庵隨筆?史閣部書》)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易產(chǎn)生歧義,中間應點斷,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

的英勇不屈是正義的。

2.內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諸將陳德華、高費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鑒》)

分析:按以上標點,“陳德華、高費聚”只有兩個人,與下文所說“三路兵”相矛盾,且

史載無此二人,應該是“陳德、華高、費聚”三人。故此句應斷為:……陳德、華高、費聚

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顧古漢語及古代文化知識

示例:夫唯禽獸無禮……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禮記》)

分析:”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令人費解,這是因為句中把兩個相鄰的意義不同的單音

詞“作”“為”當作雙音詞或詞組,致使該斷的地方?jīng)]有斷開。應斷為:是故圣人作,為禮以

教人?!白鳌痹谶@里是“興起、出現(xiàn)”的意思。

二、文言文斷句七法

1.體察文意法

文意是斷句的基礎。文言文斷句,首先要把握文意。即弄清文章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

怎樣的意思,這個意思大致是用幾句話表達出來的,有哪些關鍵詞。斷句時可抓住這些關鍵

詞,前后連綴。符合整段文字大意且符合語法習慣的,要連綴在一起;連綴在一起不符合整

體意思表達的,就要考慮斷開。這是基本的斷句方法。

2.對話標志法

文言文對話,常以“日”“云”“言”等為標志。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出人名,之后就

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

3.虛詞標志法

文言文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

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

句首虛詞

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耶、與(歟)、邪(耶)等經(jīng)常用于疑問句

句尾語氣詞

末尾,哉、夫等經(jīng)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斷開。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

疑問語氣詞

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上下文意貫通,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貝IJ、然則、或、況、而況、

聯(lián)詞(單音或

且、于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復音虛詞)

句中連詞、介

以、于、為、貝h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

【特別提示】利用虛詞標志斷句要注意以下幾點:

1.“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時,不能點斷。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時,可點斷也可不點斷。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3.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起連接作用,所連接的內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

后聯(lián)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后斷開。但如果“而”連接了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斷開。

如:“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石鐘山記》)

4.“夫”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這種情況則不能點斷。如: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赤壁賦》)

4.動賓短語法

古漢語中,多有以動詞或動詞性短語為中心的句子,找出動詞或動詞性短語,可以區(qū)分

出獨立的分句,明確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5.名詞、代詞法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語、謂語、賓語,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因此,找出文

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也可以幫助斷句。常見代詞有吾、余、予、爾、汝(女)、若(表示

“你”)、彼、止匕、其、之(表示“他”)等,常見稱謂有公、卿、君等。

6.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及某些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為斷句的切入點。判斷

句,如“……者,……也”等;疑問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

等;被動句,如“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況……

乎”“何……為”等。當然,文言文中還常常會有省略的情況,斷句時必須根據(jù)語境找出省略

成分,方能正確斷句。

7.修辭斷句法

文言文中經(jīng)常運用對偶、排比、頂真、反復等修辭手法,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修辭手法的

特點進行斷句。

題型二選擇題

這屬于相對容易的一種題型。該類試題一般是從選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標點,一般

設置6~8處停頓,難度不大。試題的四個選項中,通常斷句位置兩兩相似,只有一兩處不同。

作答時,可遵循以下步驟。

第一步:通讀文段,理解文意。

(注意斷句材料上下文的意思及其句式特點)

第二步:排“同”聚“異”,先易后難。

(先排除相同部分,聚焦不同之處,綜合斷句標志及文意,突破難點)

第三步: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jù)要求細檢驗。

(可用默讀法看語意是否通暢)

考點2文言詞語與古代文化常識

一、古代文化常識題命題八設誤

1.擴大官職職權范圍

考查某一官職或部門的職責時,添加了不屬于它的職責,擴大了職權范圍。如把工部和

戶部的職責混淆。

2.古今地名識別不清

考查古代地理常識時,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識去闡釋古代的地理知識,弄錯古代地名的

說法或范圍。如,“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xiàn)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

指“國都”中,"‘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是錯誤的。

3.弄錯官職任、免、辭

考查官職知識時,往往會涉及任、免、辭的文言詞。命題人常常將表示任官與升遷的詞

混為一談,或改變任、免、辭的說法進行設誤。如,“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

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中,“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

委婉說法”是錯誤的。

4.弄錯宗法禮俗等級標準

考查關于宗法、祭祀、禮儀的知識時,將相似的宗法,禮儀內容范圍和等級,天子祭祀

與諸侯祭祀的等級或犧牲標準混淆在一起。如,“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

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中,“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是錯誤的,

姻親與血親不同,不是血親中的一部分。

5.混淆名字稱謂常識

將古人的字、號用法混淆,將帝王的年號、謚號、廟號的說法以及官職等方面的稱謂張

冠李戴。如,“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zhàn)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中,“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是錯誤的,這里的“武”指周武王。

6.混淆考試級別名第

考查科舉制度時,往往將科舉考試的不同級別及對應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進

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為進士,科舉會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

稱號”中,“會試”是錯誤的,應是“殿試”。

7.打亂典籍對應搭配

考查典籍知識時,將幾種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亂,隨意搭配,讓考生難以分辨。如“《春秋》

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中,“敘事詳細”是錯誤的。

8.增加、減少或錯誤解釋文化常識術語

考查文化常識術語解釋時,人為地增加或減少內容,甚至故意解釋錯誤,給考生增加理

解上的難度。如,"'踐昨’原指踏上古代廟堂前臺階,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登上國

君寶座”,增加了“又表示用武力打敗敵對勢力”的內容,讓考生難以分辨。

二、文言詞語含義推斷“七法”

對于文化常識和文言實詞,除了平時要注意識記積累之外,還要掌握一些推斷詞語含義

的技巧。

1.語境推斷法

無論是文化常識還是文言實詞,高考幾乎不會孤立地考查它們的一般含義,而是結合文

本內容去考查,答題時回歸文本,深入語境,才能快速、準確地判斷其解說的正誤。

2.音形推斷法

文言文中,如果按照詞的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就要考慮通假現(xiàn)象。考生可以用字音

相同(相近)或字形相近的字來代替這個字,推斷出其意義。

3.結構推斷法

文言文中,有許多句式整齊、結構相似的句子,如排比句、對偶句等。在這些句子中,

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詞義相同、相近或相反。根據(jù)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已知

詞語的詞性、詞義來推斷出未知詞語的詞性、詞義。

4.詞性推斷法

句子的結構是相對固定的,考生可以運用語法知識,根據(jù)文言實詞在句中所充當?shù)某煞?/p>

來推斷其詞性,再根據(jù)詞性推斷出其詞義。如主語、賓語位置的字(詞)一般是名詞或代詞,

謂語位置的字(詞)一般是動詞或形容詞,狀語位置的字(詞)一般是副詞或介賓短語。

5.鄰字推斷法

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兩個詞性相同、詞義相近(同)或相反的實詞共同作句子中的某一

成分的現(xiàn)象,因此可以根據(jù)其中一個字(詞)的詞性和詞義來推斷出另一個字(詞)的詞性

和詞義。

6.成語推斷法

成語中含有大量的文言實詞,而成語的含義一般不會因時代的變化而改變,因此我們可

以借助相關成語的意義與用法,來推斷出一些文言實詞的含義。

7.課文推斷法

高考試題中所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教材中出現(xiàn)過,其意義和用法一般在教材中可以

找到例句。我們要善于聯(lián)系課內所學,進行知識遷移,推斷出試題中同一文言實詞的含義。

考點3概括分析文本

題型一選擇題

解答概括分析選擇題最簡捷的方法就是將選項與原文進行比對,落實細節(jié)。特別是有關

時間、地點、官職、人物行為等方面的細節(jié),應仔細查對原文詞句。一般來說,發(fā)現(xiàn)差異就

找到了問題。近年選擇題一般是“概述”人物在某件事情中的言行表現(xiàn),涉及事件的性質、

過程、結果,人物的看法、主張,作者的議論、評價等,基本上都是對文本某一層次內容的

復述。在比對時,注意從下面八個角度展開。

1.比對時間

命題人故意將事情發(fā)生的時間順序顛倒。分析時要特別注意選項中的時間詞語,并與原

文比對,理清人物在何時做了某事,防止時間混亂。

2.比對地點

比對選項中人物行為、事件發(fā)生的地點與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點概括錯誤。

3.比對人物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做的不同事,產(chǎn)生的不同結果,防止張冠

李戴、顛倒事實。

4.比對關鍵詞語

命題人故意曲解文中某一關鍵詞語的意思,從而制造干擾項干擾考生。因為故意曲解的

詞語往往起關鍵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認真、細心比對。

5.比對添加內容

比對選項中是否有命題人故意添加的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防止無中生有或于文無據(jù)。

6.比對因果關系

比對命題人是否將原因說成結果,或將結果說成原因,防止因果倒置或強加因果。

7.比對范圍程度

在對文意的概括過程中,命題人故意增刪、替換一些表示范圍和程度的詞語,造成范圍

或程度的擴大或縮小。

8.比對概括與分析是否一致

新高考卷在此題的命制上,采用先用一兩個短語概括人物事跡或品行,然后舉例分析的

方式,因此概括和分析是否一致也必須注意。

題型二主觀題

主觀題命題角度靈活多樣,有的要求概括傳主做的事情,有的要求分析、推斷傳主做某

事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傳主某方面的形象特點,有的要求發(fā)表對某一問題的看法,等等。

主觀題答題三步驟

1.明確題干要求,找準答題區(qū)間。主觀簡答題,要明確題干要求分析什么或概括什么,

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明確答題要求后,找到相應的答題區(qū)間。

2.辨清文句意義,找到關鍵信息。這類題目,也是在考查考生篩選與整合信息的能力,

因此,確定答題區(qū)間后,要對其劃分層次,辨析文句的意義,圈出關鍵詞語或關鍵句,剔除

無關信息,找到答題的關鍵信息。

3.針對問題,分條規(guī)范作答。對圈畫出的關鍵信息要準確翻譯并分析整合,轉化成答案

要點,分條規(guī)范作答。

考點4翻譯句子

文言文翻譯技巧

一、把握翻譯的標準、原則

1、翻譯的基本標準是“信、達、雅”。

“信”是指譯文要準確無誤,不誤解、不遺漏、不增譯。“達”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無

語病,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雅”是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力求體現(xiàn)原文的語言特

色,富有表現(xiàn)力。對高考考生而言,更要注重“信”“達”兩點。

2、翻譯的原則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高考文言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實在不能直譯的地方,再采用意譯。直譯,就是嚴格

按照原文的詞句進行翻譯,“一一對譯,單音變雙音”。意譯,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靈活變通

地翻譯,主要是對句式、修辭等的翻譯。

二、遵循翻譯的規(guī)范思路

第一步,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譯前要瞻前顧后,弄通文意,遵循“句不離段”

的原則,根據(jù)語境把握句意,包括人物、事件、句內句外的各種關系等。

第二步,由點及面,逐項突破。以詞語、句式、句意為核心,先字字對譯實詞,再分析

虛詞,然后落實句式。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

第三步,通讀檢查,防止錯漏。翻譯完成后要通讀一遍,看看有沒有誤譯、漏譯,是不

是符合現(xiàn)代漢語語法,有沒有語病。

三、掌握翻譯的“8字訣”

1.“留,即保留文言語句中的一些基本詞匯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②朝代年號、道號、廟號、人名、爵位

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特殊稱謂等專有名詞,可以保留不譯。

2.“換”。①將古代漢語詞匯換成相對應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②將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jié)詞

換成相對應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換成古代漢語中的意思;④將通假字

換成本字。注意期譯要到位,避免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xiàn)代雙語的習慣,在直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成正常語

序,使譯文通順。考生在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狀謙后置,翻譯

時要將狀語移到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后置,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定的中心語之前。

③主請倒裝,翻譯時要將主謂成分額倒過來。④賓語前置,翻譯時要將實語移到動詞成介詞

之后O

4.“刪”。即把文中無實義或不必譯出的虛詞等刪去。

5.“補,即將文言文中省略的句子成分,在譯文中適當?shù)匮a充出來。文言語句中有省

略或古今用詞不同的地方,考生可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律補充一些成分。使譯文通局。在

翻譯時需要補充成分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①省略句中應補充的主語、謂語、賓語等。②

補充行文省略的內容,如介詞、關聯(lián)詞等。③數(shù)詞后面補充量詞。④詞類活用中的省略部分

應補全,比如使動用法就要加“便”“讓”等詞,意動用法就要加“認為”等詞。如果句子中

的省略成分影響句意的表達,翻譯時要加上省略的內容,并用括號括上。詞類活用,必須按

活用后的意思翻譯,不能加括號。

6.“拆”。遇到復合詞時。考生要記得它是兩個詞的組合,要先將其拆開,再逐個翻譯,

切忌把它當成一個詞語來理解。

7.“加二文言文中有很多單音節(jié)詞,在翻譯時要在該詞前或后加字。使之成為包含這

個語素的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

8.”并,文言文中有些使用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語句,在翻譯時要注意適當合并。

令典型例題

:2025屆?河北秦皇島?二模??迹蓍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材料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魚無水,則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給民

衣食。

雕文刻鏤傷于農(nóng)事,錦績蔡組害于女工。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

并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衣食足,知榮辱;倉康實,

知禮節(jié)。故建國者必務田蠶之實,棄美麗之華。以谷帛為珍寶,比珠玉于糞土。何者?珠玉

止于虛玩,而谷帛有實用也。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yōu)樗逯椋缰邓抵畾q,

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御寒,珠未可以充饑也。雖有奪日之鑒,代月之光,歸于無用也。何

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

先王治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災厄也。堯、湯之時,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

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饃相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積者,在于游食者

多而農(nóng)人少故也。夫螟媵但秋生而秋死,一時為災而數(shù)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

螟滕,亦以甚矣!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nóng)亦,省游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底充實,

頌聲作矣。

(節(jié)選自《劉子?貴農(nóng)》,有刪改)

【注】螟媵:蛀食禾苗的害蟲。

材料二:

農(nóng)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為國者未嘗敢忽,而今之為吏者不然,薄書

聽斷而已矣,聞有道農(nóng)之事,則相與笑之曰:鄙。夫知賦斂移用之為急,不知務農(nóng)為先者,

是未原為政之本末也。知務農(nóng)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nóng),是未盡務農(nóng)之方也。

古之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濟。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jié)。民無遺力,國不過

費,上愛其下,下給其上,使不相困。I一夫之力督之必盡其所任一日之用節(jié)之必量其所入I。

一歲之耕,供公與民食,皆出其間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備。今乃不然,耕者,不復

督其力;用者,不復計其出入。一歲之耕供公僅足,而民食不過數(shù)月。甚者,場功甫畢,簸

糠款而食舟匕稗,或采橡實、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則相枕為餓殍。此甚可嘆也!

(選自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有刪改)

1.材料二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在答題卡上勾選相應位置。

一夫之A力B督之C必盡其所D任E一日之F用G節(jié)之H必量其所I入

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比,指等同,與《過秦論》“度長茶大,比權量力”中的“比”的詞義不相同。

B.值,指遇到,與《出師表》”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中的“值”的詞義相同。

C.非常,指意外的情況,與《鴻門宴》“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非?!钡挠梅ú幌嗤?/p>

D.饑健,泛指饑荒,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因之以饑健”的“饑饃”詞

義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劉子認為雕琢刻鏤妨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農(nóng)事受損會使糧食歉收;繡彩織錦影響紡紗織布,紡織

業(yè)受害會使百姓受凍。

B.劉子認為不可御寒的和氏璧、不能充饑的隋珠,正如畫中西施和雕刻的桃李一樣,只能用

來把玩卻無實際用途。

C.歐陽修認為如今的為官者鄙夷談論農(nóng)業(yè),忽視農(nóng)業(yè)發(fā)展,卻把征收賦稅當成重要的事,這

是錯誤的做法。

D.材料二從“民無遺力”至“使不相困”一連五句,反復強調了“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是施

行王政的基礎”這一觀點。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勸課農(nóng)桑,省游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縻充實,頌聲作矣。

(2)知務農(nóng)而不知節(jié)用以愛農(nóng),是未盡務農(nóng)之方也。

5.關于造成糧食短缺的原因,兩則材料的認識有何不同?

:2025屆?湖南長沙?三模??迹蓍喿x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材料一:

秦武王謂甘茂日:“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日:“請之

魏,約伐韓?!蓖趿钕驂圯o行。甘茂至魏,謂向壽日:“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

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毕驂蹥w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日:“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

今王倍數(shù)險,行千里而攻之,難矣。今臣羈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者,挾韓而議,

王必聽之。昔者曾子處贊,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

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

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

適三人,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王日:“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庇谑桥c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陽,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孫衍二人在,爭之王,王將聽之,召甘茂而告

之。甘茂對日:“息壤在彼?!蓖踉唬骸坝兄??!币蛳て鸨?,復使甘茂攻之。宜陽未得,秦

死傷者眾,甘茂欲息兵。左成謂甘茂日:“公內攻于樗里疾公孫衍而外與韓朋為怨今公用兵

無功公必窮矣?!惫ヒ岁?,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壽對日:“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日:

“我羈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陽而不拔,公孫衍、樗里疾挫我于內,而公中①以韓窮我于外,

是無茂之日已!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賞。明日

鼓之,宜陽拔。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材料二:

樗里子以骨肉重,固其理,而秦人稱其智,故頗采焉。甘茂起下蔡閭閻,顯名諸侯,重

強齊楚。甘羅②年少,然出一奇計,聲稱后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zhàn)國之策士也。方秦之

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里、甘茂之策。

(節(jié)選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

【注】①公中:即韓相公仲朋,“中”同“仲”。②甘羅:甘茂的孫子。

6.材料一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公內攻A于樗里疾公孫衍B而外C與韓朋D為怨E今公用兵F無功G公必H窮矣。

7.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倍”同“背”,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B.“羈旅”指長期寄居他鄉(xiāng),“羈旅之臣”在文中指甘茂離開家鄉(xiāng)到秦國做官。

C.“拔”指攻取軍事上的據(jù)點,與《陳情表》“過蒙拔擢”中的“拔”含義不同。

D.“三鼓”指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用以鼓舞士氣,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軍禮。

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覬覦周王室,與《過秦論》中所說惠文、武、昭

襄“東割膏腴之地”相互印證。

B.甘茂舉曾參的母親投杼逃跑之事,認為即使像曾參這樣賢德的人,其母親都因他人而不能

信任他,說服秦王訂立盟約。

C.宜陽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孫衍二人意見不一致,爭論不休,導致武王對戰(zhàn)爭勝利信心

不足,準備停止進攻。

D.進攻宜陽時,秦國士兵士氣低落,屬下左成勸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壽則建議甘茂研究軍

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子歸告王曰:“魏聽臣矣,然愿王勿攻也?!笔鲁?,盡以為子功。

(2)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

10.材料一和材料二對于樗里疾的敘述和評價有何不同?為什么?請簡要說明。

:2025屆?安徽?三模聯(lián)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材料一:

予少年讀書,竊嘗怪顏子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私以為雖

不欲仕,然抱關擊柝尚可以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何至困辱貧窘自苦如此?及來筠州,勤勞米鹽

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紫,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顏子所

以甘心于貧賤,不肯求升斗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

世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

天地之為大與生死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為樂也,足以易窮餓而不變,雖南面之王不能

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

(宋?蘇轍《東軒記》)

材料二:

孔子于諸弟子,獨稱顏回之好學。弟子之賢者眾矣,而孔子不以好學許之,豈妄言哉?

吾嘗論之,弟子之知孔子者,獨顏子耳??鬃又廊缣烊?,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

小者。顏子識其大者也,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鉆之而知其有堅者存焉。故曰:”語之

而不惰者,其回也歟?”此孔子所以獨稱其好學也。人誠有見于此,譬如為山,雖覆一釜,未

有能止之者也。茍誡無見矣,雖既九仞,不復能進也。此顏子與眾弟子之辨也。

(宋?蘇轍《古史?孔子弟子列傳第九》)

材料三:

顏子居陋巷以致其誠,飲一瓢以求其志,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

浩然自守,知高堅之可尚,忘鉆仰之為勞,任重道遠,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嘆其不幸短命,

今也則亡,謂其不能與己并立于至圣之域,觀教化之大行也。不然,I夫行發(fā)于身加于人言發(fā)

乎邇見乎遠I。茍不慎也,敗辱隨之。而后思欲不貳過,其于圣人之道不亦遠乎?而夫子尚肯謂

之“其殆庶幾”,孟子尚復謂之“具體而微”者哉?則顏子之不貳過,盡在是矣。

(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

11.材料三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夫行A發(fā)B于身C加D于人E言F發(fā)乎邇G見乎遠。

12.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厚,豐富、優(yōu)待,與《答司馬諫議書》“蒙君實視遇厚”的“厚”字意思相同。

B.許,稱贊、贊許,與陸游《書憤》中“塞上長城空自許”的“許”字意思相同。

C.之,定語后置的標志,與《石鐘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的“之”用法相同。

D.致,實現(xiàn),與《屈原列傳》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字的意思不相同。

1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轍年輕時覺得顏回甘守貧苦是自討苦吃,后來在筠州為生計奔波無法專心治學,才明白

顏回不做官是為避免俸祿妨礙學問,因此甘守清貧堅持理想。

B.顏回面對窮困饑餓的處境不但毫無怨言,而且能怡然自樂,是因他能按著正理去尋求人生

的最高理想,進而能擺脫虛華而達到稱王也無法企及的境界。

C.孔子弟子賢者眾多,但孔子唯獨稱贊顏回好學,肯定他堅持不懈、不斷努力追求學問和道

德的精神,因為只有顏回能理解自己如上天一樣宏大的思想精髓。

D.顏回因為長期貧困無法維持基本生活,被迫中斷求學之路,孔子悲嘆其短命早亡,認為他

未能與自己共同實現(xiàn)教化理想,所以對他深表惋惜與遺憾。

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不肯求升斗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故也。

(2)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鉆之而知其有堅者存焉。

15.材料三中,孔子評價顏回“其殆庶幾”,請根據(jù)相關內容簡要概括孔子這樣說的理由。

:2025屆?河南鄭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題。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時,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牧自:“公有異,亟取火來!”及發(fā)

之,果集賢學士沈公子明書一通,目:"|我亡友李賀元和中義蒙甚厚月夕相與起居樂囹。賀

且死,嘗授我平生所著歌詩,離為四編,凡二百三十三首。數(shù)年來東西南北,良為已失去;

今夕醉解,不復得寐,即閱理篋帙,忽得賀詩前所授我者。思理往事,凡與賀話言嬉游,一

處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觴一飯,顯顯然無有忘棄者,不覺出涕。賀復無家室子弟,得

以給養(yǎng)恤問。常恨想其人、詠味其言止矣!子厚于我,與我為賀序,盡道其所來由,亦少解

我意?!蹦疗湎Σ还詴啦豢?,明日就公謝,且日:“世謂賀才絕出于前。”讓。居數(shù)日,

牧深惟公曰:“公于詩為深妙奇博,且復盡知賀之得失短長。今實敘賀不讓,必不能當公意,

如何?”復就謝,極道所不敢敘賀。公曰:“子固若是,是當慢我?!蹦烈虿桓覐娃o,勉為

賀敘,終甚慚。

賀,唐皇諸孫,學長吉。元和中,韓吏部亦頗道其歌詩。云煙綿聯(lián),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

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才嗇陣馬,

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選乏?!厄}》有

感怨刺怨,言及君臣理亂,時有以激發(fā)人意。乃賀所為,得無有是?賀能探尋前事,所以深

嘆恨古今未嘗經(jīng)道者,如《金銅仙人辭漢歌》《補梁庾肩吾宮體謠》。求取情狀;離絕遠去筆

墨畦徑間,亦殊不能知之。賀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日:使賀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騷》

可也。賀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為其敘。

(節(jié)選自《李長吉歌詩敘》,有刪改)

16.材料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

我亡友A李賀B元和C中D義愛甚E厚F日夕G相與H起居飲食。

17.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凡,總共、與《瑣脊軒志》“軒凡四遭火”的“凡”意思相同。

B.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與《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的“善”用法相同。

C.慢,怠慢、輕慢,與《陳情表》“責臣逋慢”的“慢”意思不同。

D."水之迢迢”與《師說》中“句讀之不知”的“之”用法不相同。

1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沈子明多年以來四處漂泊,以為李賀生前所贈詩稿已盡數(shù)丟失。幸而沈子明在一次酒醒后

找到這些詩稿,他想起與李賀先前的交往,情難自禁。

B.杜牧并未當即回復沈子明的請求,而是于次日到沈子明處表示感激并委婉推辭。數(shù)日后,

杜牧再次推辭,表示對李賀詩集不敢妄評,但沈子明堅持。

C.李賀詩歌不受傳統(tǒng)束縛,能探尋前人未道之事。他的詩歌得到韓愈的稱贊,世人對其評價

也很高,認為如若李賀能夠長壽,其詩歌成就不可限量。

D.杜牧在李賀過世十五年后為其詩集作序,序言中交代了自己作序的緣由,提及了詩集的由

來、詩歌的數(shù)量以及風格,并將其與《離騷》進行比較。

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舍外有疾呼傳緘書者,牧日:“必有異,亟取火來!”

(2)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

20.杜牧為何起初拒絕寫這篇序?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答案:BEG

2.答案:C

解析:選項中“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的“非常”意為“意外的變故”,與文中的“非

?!庇梅ㄏ嗤?。

3.答案:D

解析:從“民無遺力”至“使不相困”一連五句反復強調的是“國家與人民上下協(xié)調的重要

性”。

4.答案:(1)鼓勵并督促耕田與植桑,減少游蕩求食的人,降低征發(fā)勞役對人力的耗費,

那么糧倉就會充實,贊頌之聲就會興起。

(2)懂得務農(nóng)之道卻不知道通過節(jié)約用度來愛惜農(nóng)力,這也是沒能徹底落實務農(nóng)的方略啊。

解析:【參考譯文】

材料一:

衣食,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依賴衣服和食物,就像魚離

不開水一樣;國家依賴人民,就像人依靠腳一樣。魚沒有水,就不能生存;人失去腳,就無

法行走;國家失去人民,也就無法安定太平。先王明白這樣的道理,就使人民衣食豐足。

男子都去精雕細刻奢侈品,就會妨礙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女子都去編織華美高貴的絲織品,就會

妨礙織布縫紉等事。農(nóng)事受損是饑餓產(chǎn)生的根本,紡織受害是受凍產(chǎn)生的根源。挨餓和受凍

同時到來卻想要禁止人們偷竊,這就像煽動火卻不想讓它燃燒,攪動水卻希望它還平靜,這

都是不可能的。吃飽穿暖,才能懂得榮耀和恥辱;糧倉殷實,才能顧及禮儀和規(guī)矩。所以施

政者一定要重視耕種蠶桑,而拋棄華而不實的事物。把糧食與布帛當作珍寶,把珠寶和玉石

等同于糞土。為什么呢?珠寶玉石僅可用來把玩觀賞,而糧食和布帛卻有實際的用途,就算

讓天下的瓦礫都變成和氏璧,砂石都變成隨侯珠,如果遇到水澇或者干旱的年份,米粒貴如

珠玉的時候,那么和氏璧也無法用來御寒,隨侯珠也不可用來充饑。它們即使有能勝過太陽

的光亮,有能取代月亮的光芒,終歸也是沒有用處的。這與畫出的西施,美麗卻無法使人高

興,雕刻的桃李,形似卻不可食用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穿衣與吃飯,是人們生存所依賴的。

先王治理國家,有九年的糧食儲備,可以防備意外情況,擺脫災難和困苦。堯、湯時代

有十年的糧食儲備,等到遭遇九年的洪水、七年的干旱,也沒有聽說食物嚴重匱乏、把人遺

棄在溝渠中的情況,這正是積蓄充足的緣故。糧食之所以沒有儲備,是因為游蕩求食的人多

而務農(nóng)的人少。蛀食禾苗的螟、媵秋天生而秋天死,一時成為災患會使很多年都糧食匱乏。

如果現(xiàn)在一人耕種供百人享用,這就像蛀食禾苗的害蟲螟、媵,也很嚴重?。∫虼讼韧鯇v

法賦予百姓,鼓勵并督促耕田與植桑,減少游蕩求食的人,降低征發(fā)勞役對人力的耗費,那

么糧倉就會充實,贊頌之聲就會興起。

材料二:

農(nóng)業(yè),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礎。古代治國者不敢忽視,但是如今當官的不是

這樣,他們只是處理公文聽取陳述作出裁斷罷了。他們聽說談論農(nóng)業(yè)方面的事,就一起取笑

說:真是見識短淺。他們只知道征收賦稅是緊栗公務,不懂得把務農(nóng)之事放在首位,這是因

為他們沒有分清處理政事的本末輕重啊。懂得務農(nóng)之道卻不知道通過節(jié)約用度來愛惜農(nóng)力,

這也是沒能徹底落實務農(nóng)的方略啊。

古代施政的人,上上下下講求互相幫扶,互相補充。下面的民眾勞作得非常勤苦,上面

的統(tǒng)治者使用財物非常節(jié)儉。民眾不遺余力,國家也不過度浪費,上面愛惜下面的民力,下

面的民眾供給上面的統(tǒng)治者,雙方都不使對方陷于困境,一個農(nóng)夫的力量,加以督責必定都

能盡到所承擔的責任;一天的用度,必定量入而出地節(jié)儉安排,一年的耕作,交公或自用,

都可從田地中產(chǎn)出并常有結余,因此三年里經(jīng)常有一年的結余用來備用,如今卻不是這樣,

耕種的人不再被督責盡力耕種,消費的人不再根據(jù)收入確定支出,一年的耕種僅夠充公,可

農(nóng)民自己夠吃的糧食不超過幾個月。更有甚者,莊稼剛打完場,用簸箕去除糠皮麥秋,吃不

飽滿的桃谷稗子,有的還采集橡子果、貯存菜根來準備度過冬春兩季。一旦不幸趕上水災旱

災,就會有許多餓死的人,尸體橫七豎八地壓著。這真是令人哀嘆啊!

5.答案:材料一:糧食短缺的原因是游蕩求食的人多而務農(nóng)的人少,多徭役之費。材料二:

糧食短缺的原因是農(nóng)民不再被督責盡力耕種,統(tǒng)治者過度浪費,不再根據(jù)收入確定支出。

解析:根據(jù)材料一“谷之所以不積者,在于游食者多而農(nóng)人少故也”“省游食之人,減徭役

之費,則倉縻充實”可得出材料一的觀點,根據(jù)材料二“耕者,不復督其力;用者,不復計

其出入”可得出材料二的觀點。

6.答案:BEG

解析:聯(lián)系語境,這是左成從內、外兩個方面分別陳說的話,在“而”字前B處斷開;“今

公用兵無功”是假設,“公必窮矣”是結果判斷,故而在“今”前E處和“公”前G處斷開。

原句句意為“您在國內受到樗里疾、公孫衍二人的攻擊,在國外又與韓相公仲朋結怨,如果

您不能建立戰(zhàn)功,您就會走投無路了?!?/p>

7.答案:A

解析:A項,“倍”在這里是“加倍”的意思,“倍數(shù)險”意譯為“重重險阻”,表述錯誤。B

項,“羈旅”表示身在旅途,聯(lián)系詞語語境,這里為甘茂自述,用以和在本國朝堂之上的臣子

對比區(qū)分可知,“羈旅之臣”指甘茂離開家鄉(xiāng)到秦國做官,表述準確。C項,“拔”和前文“攻”

相對應,下文也有“攻……而不拔”的表述,此處表示奪取軍事上的據(jù)點獲得勝利,“過蒙拔

擢”中的“拔”表示“提拔”,選項表述準確。D項,《曹劌論戰(zhàn)》中也有“三鼓”的表述,

是指用以鼓舞軍隊士氣的禮儀,表述準確。

8.答案:C

解析:宜陽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孫衍二人意見一致,反對甘茂攻打宜陽。

9.答案:(1)您回去告訴武王說:“魏王已同意我(的意見),但希望大王(暫時)不要進

攻(韓國)?!笔鲁芍?,把一切功勞全歸于您。

(2)讓我明天再擊鼓進軍,如果還攻不下來,就把宜陽城郊作為(我的)葬身之地吧!

解析:參考譯文

材料一:

秦武王對甘茂說:''我想出兵(向東)進攻三川,取周王而代之,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

了吧?”甘茂回答說:“(我)要求出使魏國,(與他們)相約攻打韓國?!保ㄓ谑牵┪渫跖桑ㄓH

信)向壽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國)。甘茂來到魏國,對向壽說:“您回去告訴武王說:

'魏王已同意我(的意見),但希望大王(暫時)不栗進攻(韓國)。'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勞

全歸于您?!毕驂刍氐角貒堰@話告訴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問他為什么(暫時不進攻韓國)。(甘茂)回答說:“宜陽是(韓

國的)大縣,上黨、南陽兩郡(的財富)都聚積在這里,它名義上是縣,實際上相當于一個

郡?,F(xiàn)在大王穿越重重險阻,栗跋涉千里去進攻韓國,實在太難了??!如今我只是個寄居在

秦國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孫衍二人會以韓國國力強為理由來同我爭議(攻韓的得失),大王一

定會聽從他們(的意見)。從前,曾子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

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參殺了人。'曾子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照樣織布。過了

一會兒,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仍然照樣織布。又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

人跑來說:'曾參殺了人。'曾子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梭子,翻過垣墻,倉皇逃跑了。憑

借曾參的賢德和母親的信任,三個人懷疑他,曾參的母親就不信任他了?,F(xiàn)在我不如曾參賢

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親相信曾參那樣,猜疑我的人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會為我

(像曾參的母親那樣)扔掉梭子(逃跑)?!蔽渫跽f:“我不聽信(別人的議論),讓我們訂立

盟約吧?!庇谑牵ㄎ渫酰┖透拭谙⑷烙喠⒚思s。

(后來甘茂)果然攻打宜陽,五個月還不能攻下。樗里疾和公孫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議

論(進攻宜陽不恰當),武王打算聽信他們的意見,召回甘茂把情況告訴他。甘茂回答說:“息

壤(的盟誓)就擺在那里!”武王說:“是??!”于是調動全部兵力,又讓甘茂繼續(xù)進攻。宜陽

沒有攻下,秦兵已死傷的人很多,甘茂準備停戰(zhàn)。(秦臣)左成對甘茂說:“您在國內受到樗

里疾、公孫衍二人的攻擊,在國外又與韓相公仲朋結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戰(zhàn)功,您就會走投

無路了。”(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連續(xù)三次擂鼓進軍,但士兵仍然不前進。向壽對他

說:“您如果不研究軍事和兵法,就會陷入絕大的困境?!备拭f:“我是一個寄居在秦國而(現(xiàn)

在)當上了秦國左丞相的人,現(xiàn)在攻打宜陽卻攻不下,在國內有公孫衍、樗里疾百般阻撓我,

國外又有韓相國公仲朋大力抵抗我,這是我的末日到了!讓我明天再擊鼓進軍,如果還攻不

下來,就把宜陽城郊作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錢來加在公家的

賞金里。第二天擊鼓進軍,宜陽便被攻下了。

材料二:

樗里子因為是(秦王的)骨肉兄弟而受到尊重,這本來是常理,但秦國人稱頌他的才智,

因此較多地采錄了他的事跡。甘茂出身于下蔡平民,名聲顯揚于諸侯,為強大的齊國、楚國

所推重。甘羅年紀很輕,然而獻出一條妙計,名垂后世。雖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

也是戰(zhàn)國時代名副其實的謀士。須知,當秦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天下特別推行權變謀詐之術

呢!

秦國之所以向東侵犯諸雄,(是因為采用了)樗里子和甘茂的計策。

10.答案:(1)材料一中的樗里疾是與甘茂政見不合之人,反對甘茂攻打宜陽;材料二中

的樗里疾是秦王室,是和甘茂共同謀劃秦國東征的謀臣。

(2)材料一是敘事文本,以甘茂為主人公,敘事比較鮮活,借他人之口來評價,較為主觀;

材料二是史傳文本,是傳記作者的評價,較為客觀。

11.答案:CEG

解析:一、語意層面:該句通過“行”與“言”的二元對比展開,“行發(fā)于身,加于人”與

“言發(fā)乎邇,見乎遠”構成完整的對仗關系。C處斷開后,“行”的運作軌跡(發(fā)于身一加于

人)形成完整語義單元;G處斷開后,“言”的作用范圍(發(fā)乎邇一見乎遠)構成對應表達。

“行發(fā)于身”是行為起點,“加于人”是行為結果;“言發(fā)乎邇”是言語起始,“見乎遠”是傳

播效果。E處作為分號位置,既保持前后語義連貫,又區(qū)分兩個并列的因果鏈。每個斷點都

對應行為/言語產(chǎn)生影響的轉折節(jié)點。

二、句法結構層面:在C處,“行發(fā)于身”構成完整的主謂補結構(主語“行”+謂語“發(fā)”+

補語“于身”);E處“加于人”作為連動式謂語,需要獨立以明確其施事對象;G處“發(fā)乎邇”

作為“言”的謂語,需與后續(xù)“見乎遠”的補語分開,保持句法層級清晰?!坝凇薄昂酢弊鳛?/p>

介詞標志語法關系:C處“于身”、E處“于人”、G處“乎邇”各自構成介詞結構作補語。這

三個虛詞的出現(xiàn)提示了語法成分的轉換,自然形成斷句節(jié)點,符合古漢語“因文度句”的章

法特征。

12.答案:B

解析:材料二中“孔子不以好學許之”的“許”意為“稱贊、贊許”。陸游《書憤》中“塞

上長城空自許”的“許”意為“期許、自許”,表示自我期待或自我評價。兩者意義不同,因

此選項B的說法錯誤。材料一“以玉帛子女自厚”中“厚”字意思是“豐富”“優(yōu)待”,與《答

司馬諫議書》“蒙君實視遇厚”的“厚”字意思相同,因此,選項A的說法正確。材料二中“弟

子之知孔子者”的“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與“石之鏗然有聲者”中的“之”用法相同,

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的結構,C項正確。D項,材料三中“競莫之致”中“致”的意

思是“實現(xiàn)”,《屈原列傳》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字的意思是“表達”“表示”,

兩者意思不相同。D項正確。

13.答案:D

解析:D項錯誤。材料三明確顏子“競莫之致”(未能完成目標)是因不幸早逝(“不幸短命,

今也則亡”),而非“因貧困中斷求學”??鬃訃@其未能“與己并立于至圣之域”,是對其生命

短暫的遺憾,選項將原因曲解為''貧困被迫輟學”,與原文矛盾。

14.答案:(1)不肯謀求一升一斗(這樣微?。┑男降搧眇B(yǎng)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

樣的處境對治學是有妨礙的緣故??!

(2)因此仰慕他時,知道他有高尚的境界存在;深入鉆研時,知道他有堅定的信念存在。

解析:【參考譯文】

材料一:

當我年輕讀書的時候,(我)私下里曾經(jīng)認為顏子吃粗茶淡飯、住偏僻簡陋小巷的生活很

奇怪,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顏回卻怡然自樂。我私下認為即使不想從政做官,那么至

少也應該做點看門打更的小差事,這樣也可以自己養(yǎng)活自己,而且不妨礙治學,何至于貧窮

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從我來到筠州,每天為鹽米這些瑣事操勞,一天都沒有休息。雖

然很想離開人聲喧囂、塵土飛揚的市場,擺脫繁雜瑣碎的事務,回到能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品德

的場所去,但每每被繁雜的事務纏繞住而身不由己。從這以后才知道顏回甘心貧賤,不肯謀

求一升一斗(這樣微?。┑男降搧眇B(yǎng)活自己的原因,實在是因為這樣的處境對治學是有妨礙

的緣故?。“?,讀書人在還沒有領悟到真正的大道理時,往往沉迷于世俗的利益之中,用玉

器、絲綢以及子女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并以此為樂題。等到他按著正理而尋求人生的最高理

想的時候,就能擺脫虛華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時就會從容自得,甚至感覺不到天地的廣大

與生死的變化,更何況是比這更低層次的事情呢?所以那種樂趣,足夠對窮困饑餓的處境漠

視不顧,毫無怨言,即使讓他南面稱王也無法超越這種境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