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通風第二講_第1頁
第7章-通風第二講_第2頁
第7章-通風第二講_第3頁
第7章-通風第二講_第4頁
第7章-通風第二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7.1

建筑通風概述7.1.1

建筑通風的任務7.1.2

空氣的參數(shù)和衛(wèi)生條件7.1.3

通風方式第7章通風

7.2機械通風7.2.1

局部通風7.2.2

全面通風7.2.3

全面通風量的確定7.2.4

空氣質量平衡和熱平衡7.2.5

全面通風的氣流組織

7.3

自然通風7.3.1

自然通風系統(tǒng)的形式7.3.2

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7.3.3

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7.3.4

進風窗、避風天窗與風帽7.3.5

建筑設計與自然通風的配合第7章通風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7.4.1

風機7.4.2

風道7.4.3

室內送排風口7.4.4

進排風裝置

7.3自然通風

7.3.1自然通風系統(tǒng)的形式

一、自然通風的形式

1.有組織的自然通風;2.管道式自然通風;3.滲透通風。

圖7.19風壓作用的自然通風圖7.20熱壓作用的自然通風圖7.21利用風壓和熱壓的自然通風圖7.22管道式自然通風

7.3自然通風

7.3.2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

一、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質量流量G為:通過窗孔的空氣體積流量L:通過窗孔的阻力△P與流速V的關系:

7.3自然通風

7.3.2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

(1)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上下送兩邊排窗孔b的內外壓力差

7.3自然通風

7.3.2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

(1)熱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若以中和面作基準,則有中和面余壓ΔP0=0,各窗孔的余壓為:圖7.24余壓分布規(guī)律

7.3自然通風

7.3.2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

(2)風壓作用下的自然通風左送右排上下送兩邊排下送上排風向一定時,建筑物外圍結構上各點的風壓值: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

7.3自然通風

7.3.2自然通風的作用原理

(3)熱壓和風壓同時作用下的自然通風左送右排窗孔a的內外壓差: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窗孔b的內外壓差:風壓和熱壓同時作用下的自然通風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一.自然通風的設計步驟計算車間的全面通風量:計算必需的全面通風量;確定進、排風窗孔中心位置和所需開啟窗孔的面積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二.全面通風量的計算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式中:L、G-全面通風量,單位分別為、;Q-車間總余熱量(kW);c-空氣的比熱容,常取1.01kJ/kg.℃;-車間上部排風溫度(℃);-車間進風溫度,等于夏季通風室外計算溫度(℃)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2.排風溫度的確定:溫度梯度法

適用于散熱均勻、散熱量不大于116W/m3的車間。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左送右排上下送兩邊排下送上排式中:tn-工作區(qū)溫度(℃);h-排風天窗距地面高度(m);α-沿車間高度方向的溫度梯度(℃/m).

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7-13)

左送右排上下送兩邊排下送上排(7-13)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式中:tw-車間作業(yè)地帶的溫度(℃);m-有效熱量系數(shù),表明實際作業(yè)地帶處的熱量與車間總與熱量的比值,概算時可估定。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2)有效熱量系數(shù)法適用于有強熱源的車間。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三.進排風窗孔面積的確定1.在熱壓的作用下,窗孔a和b的面積Fa、Fb分別為:式中:Fa、Fb-進、排風窗的面積(m2);La、Lb–窗孔a、b的空氣體積流量(m3/s);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ζa

、ζb-a、b窗孔的局部阻力系數(shù);h1、h2-中和面至窗孔a、b的距離(m);ρw

–室外空氣的密度(kg/m3);ρr

–排風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ρn

-車間室內平均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圖8.20建筑物四周的空氣分布2.室內平均溫度的確定:3.中和面與進排風窗孔面積的關系:

7.3自然通風

7.3.3自然通風的設計計算

7.3自然通風

7.3.4進風窗、避風天窗與風帽

1.作用一.進風窗的布置與選擇對于單跨廠房進風窗應設在外墻上,在集中供暖地區(qū)最好設上、下兩排:夏季使用下部進風窗,其下緣距室內地坪高度為0.3~1.2m;

冬季使用上部進風窗,其下緣距室內地坪高度不宜小于4.0m。二.避風天窗穩(wěn)定排風,防止普通天窗在迎風面上發(fā)生倒灌現(xiàn)象。

2.形式常見的有矩形、下沉式及曲(折)線型天窗。圖7.28矩形避風天窗1—擋風板;2—喉口縱向下沉式橫向下沉式天井式圖7.29下沉式天窗圖7.29曲、折線型天窗(a)折線型天窗(b)曲線型天窗圖7.30折線形天窗實物圖圖7.31曲線形天窗實物圖

7.3自然通風

7.3.4進風窗、避風天窗與風帽

1.作用三.避風風帽使排風口處和風道內產生負壓,防止室外倒灌,防止雨水或污染物進入。

3.組成詳見結構示意圖,材質有水泥、鋼結構等。2.位置一般安在局部排風罩風道出口的末端;和全面自然通風的建筑物屋頂。圖7.33水泥風帽實物圖圖7.34曲線形天窗實物圖圖7.32避風風帽結構示意圖1—漸擴管;2—擋風圈;3—遮雨蓋;4—出風口

7.3自然通風

7.3.5建筑設計與自然通風的配合

左送右排下送上排(7-13)1.廠房主要進風面與夏季主導方向成60°-90°角,不宜小于45°;一.廠房的總平面布置2.低矮建筑物應與高大建筑物間保持適當比例關系。

圖7.35建筑物間天窗的比例關系圖7.36建筑物間風帽的尺寸關系

7.3自然通風

7.3.5建筑設計與自然通風的配合

1.熱加工廠房,應盡可能采用“L”,“”或“山”型,不宜采用“口”型;2.以自然通風為主的熱車間,應盡量采用單跨,以增大進風面積;3.當熱車間為多跨時,應冷熱跨間隔布置;二.建筑形式的選擇

7.3自然通風

7.3.5建筑設計與自然通風的配合

4.余熱量大的廠房應盡量采用單跨建筑;5.當車間內無高大遮擋,又無大量粉塵或有害氣體,窗孔面積占外墻面積1/4以上,應盡量采用“穿堂風”。圖7.37多跨中間的自然通風圖7.38開敞式穿堂風

7.3自然通風

7.3.5建筑設計與自然通風的配合

1.工作區(qū)盡量靠外墻一側,熱源盡量在天窗下部或下風側;三.工藝設備的布置2.多層廠房中,應將散熱設備盡量放置在最高層。

圖7.39熱源在車間內的布置

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

7.4.1風機

根據(jù)通風機的結構和作用原理分為:

離心式、軸流式和貫流式;大量使用的是離心式和軸流式通風機。一.風機的分類二.風機的性能參數(shù)1.風量L(m3/h);2.風壓P(Pa);3.軸功率N(kW);4.有效功率Nx(kW);5.效率η;6.轉數(shù)n(r/min.)

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

7.4.1風機離心機安裝在基礎上,軸流風機安裝在風道或墻洞中。

1.根據(jù)被輸送氣體(空氣)的成分和性質以及阻力損失大小,選擇不同類型的風機;2.根據(jù)通風系統(tǒng)的通風量和風道系統(tǒng)的阻力損失,確定風機型號。以按計算值乘于安全系數(shù)作為選型值(L風機,P風機)。三.風機的選擇風量的安全系數(shù)為1.05~1.10,即

L風機=(1.05~1.10)L風壓的安全系數(shù)為1.10~1.15,即

P風機=(1.10~1.15)P四.風機的安裝

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

7.4.2風道

1.材料薄鋼板、塑料、膠合板、纖維板、鋼筋混凝土、磚、石棉水泥、礦渣石膏板等。2.形狀(1)矩形,常用于低流速、大斷面的通風及空調系統(tǒng);(2)圓形,常用于高流速、小管徑的除塵及高速空調系統(tǒng)。3.保溫

常用保溫材料有軟木、泡沫塑料和玻璃纖維板等。一.風道的材料及保溫

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

7.4.2風道

風道的布置應在進風口、送風口、排風口、空氣處理設備、風機的位置確定之后進行。二.風道的布置三.風道的水力計算(1)根據(jù)通風系統(tǒng)平面布置圖繪制系統(tǒng)軸側圖;(2)選擇風道的各管段的流速值;

7.4通風系統(tǒng)的主要設備和構件

7.4.2風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