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_第1頁
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_第2頁
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_第3頁
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_第4頁
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看譯者主體性摘 要: 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文學翻譯的必然性,文學語言的開放性和文學文本中包含的不同文化元素是原因之一。同時,譯者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主觀精神世界和譯語文化背景也是影響要素。創(chuàng)造性叛逆是譯者主體性的表現形式之一,表明譯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個體。 關鍵詞: 文學翻譯 創(chuàng)造性叛逆 譯者主體性 一、前言 上世紀中期以前,不論在翻譯實踐活動還是翻譯理論研究中,人們都特別關注“忠實”這一概念。原作者和原文成了至高無上的“統(tǒng)治者”,譯者一直淪落為“仆人”。同時,人們習慣于從語言層面尋找翻譯原則和技巧,以指導翻譯實踐,對譯文質量作出優(yōu)劣判斷。隨著解構主義浪

2、潮的到來和“文化轉向”的深刻影響,人們開始反思,將視線延伸到更廣闊的研究領域,翻譯研究也向發(fā)散式的方向發(fā)展。翻譯實踐被寬泛到由原文、作者、源語文化、譯者、譯語文化、譯語讀者等因素組成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研究。自沃爾特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1923)一文被重新發(fā)掘以來,這個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一向被人們冷落和約束的譯者受到空前關注和解放。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逐漸認識到文學翻譯中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必然性,進而更加客觀全面地理解文學翻譯中譯者主體性的內涵。 二、文學作品的開放性 勒內韋勒克(2005:18)曾總結說,文學作品不是簡單的客體,而是不同層次的意義和關系的極其復雜的結合體。文學作品還蘊

3、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從而導致整部作品在不同讀者面前展開不同的畫面。 文學作品因其包含的信息多樣性和特定美學功效體現出多義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捌湫Ч呢S富性和復雜性也正是文學之所以為文學的要義所在”(董明,2006:63)。首先,多義性是語言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如“head”一詞在英語中既可以指“頭”,也可以指“首腦”,還可以表示“帶領”。再加之社會意識形態(tài)、政治形勢和習俗傳統(tǒng)等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文本的意義也因此變得隱晦多元。文學作品自成功之時起便是一個不確定的開放性結構,存在多種審美可能性。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為膾炙人心的一篇,在中國當代文學史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開放性給

4、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閉塞落后的農村小鎮(zhèn)未莊為背景,塑造了一個從物質到精神都受到嚴重戕害的農民的典型。小說中的文字不再是單純的死氣沉沉的符號,它們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讓人物更加形象生動。名字“阿Q”不再只是僅有指代功能的符號,而是能反映人物特點和背景等的混合物,大寫的“Q”能讓人一下就聯想到主人公留著的長辮子?!鞍”也已經是“精神勝利法”的代名詞,甚至讓讀者似乎都看到自己若隱若現的變成了阿Q。連魯迅本人也沒有料到,自阿Q一九二一年十二月四日首次現身以來,許多讀者都關注著他,其中有些人竟認為小說里所寫阿Q就是指他(陳漱渝,1999:37)。 三、“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譯者的主體性 文學

5、作品的開放式結構導致了文學翻譯的不確定性。每一部原作都帶有鮮明的本民族文化的印記,譯者將另一民族的生活場景及他們對世界的認識譯介給譯文讀者,以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了解與溝通,這才是翻譯的根本目的。于是,“創(chuàng)造性叛逆”這一概念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創(chuàng)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是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皮卡(Robert Escarpit)提出的一個術語,“翻譯總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叛逆”。謝天振將創(chuàng)造性叛逆分為三種:媒介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接受者和接受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在翻譯研究中,媒介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即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謝天振在譯介學中指出,“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是譯者以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

6、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現原作的一種主觀努力”,而叛逆性則反映“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為達到某一主觀愿望而造成的一種譯作對原作的客觀背離”。 譯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會受到他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認知語境、世界觀、目的語的意識形態(tài)、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異同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不論是翻譯不同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文學作品,譯者都不可能窮盡作者的意圖和作品本身的所有內涵。另一方面,面對源語和目的語的差異,譯者偏向任何一方都意味著對另一方的叛逆。在這個過程中,原作進入了原作者原先沒有預料到的接受環(huán)境,原作者賦予原作的內容和形式都有可能發(fā)生變化。 由此我們發(fā)現,“創(chuàng)造性叛逆”離不開“主觀”二字。隨著“文化轉向”的深入,到20世紀9

7、0年代,譯者的主體性作用得到認可。翻譯研究的文化學派、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及女性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就是強調和張揚翻譯主體性。巴斯內特、勒菲弗爾、赫曼斯提出了譯者身后的譯語歷史、社會和文化對原文的“操縱”和“改寫”。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關注的是翻譯中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之間的對抗與妥協。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表現女性譯者主體意識的覺醒。 所以,譯者是溝通原作者與讀者、源語文化與譯語文化的過程中最積極主動的因素。查明建、田雨對譯者主體性的界定是:“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木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chuàng)造性

8、?!?查明建、田雨,2003:19-24) 四、對阿Q正傳萊爾譯本的實例分析 威廉萊爾是美國著名學者和翻譯家,曾在耶魯大學學習漢語,后在芝加哥大學中文系獲得博士學位,曾擔任斯坦福大學的名譽副教授,從事中國文學與語言及東亞文明的教學,致力于研究中國二十世紀的著名作家,尤其是魯迅、老舍等。萊爾還翻譯了這些作家的部分作品,其譯本常被選作英語國家學習亞洲和中國文學的參考資料。 因此,萊爾的西方血統(tǒng)和對魯迅的研究背景同時影響了他對阿Q正傳的翻譯。主要體現在他對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平衡和據此選擇不同翻譯策略的行為中。在萊爾譯本的序言中,他首先承認了翻譯魯迅作品的難度,而且他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是同等關注的,他認

9、為“我們不僅要記住他說了什么,還要注意他是怎么說的”(Lyell,1990:xxxix)。所以,萊爾對原作者是很尊敬的。但是他也深刻認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他指出,“相對一方的過分正確(true)(除去我們有時候翻譯毫無情感的社會科學類文本時的做法)就意味著相對另一方的錯誤(false)”(Lyell,1990:xli)。他用的是“true”和“false”兩個詞,結合有關譯者主體性的理論,我們可以認為,與這兩個詞相近的就是“忠實”和“叛逆”。由此可以看出,萊爾是旗幟鮮明地強調了譯者的叛逆性。他在序言中還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認為譯者應該為讀者提供足夠的信息,確保讀者基本能夠獲取與譯者閱讀原文

10、時一致的理解或者誤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試圖再現(recreate)自己閱讀魯迅原文的經歷,我常常問自己,如果他的母語是美國英語他會怎么表述?”(Lyell,1990:xl)他這里說的“recreate”正是我們討論的“再創(chuàng)造”。從這里我們也能看出,他是站在目的語讀者的角度來考慮的,他認為譯者應努力為他的翻譯爭取到盡可能多的讀者,除了那些因為已熟知中國歷史和文化而希望閱讀該作品的人之外,再進一步擴大讀者群。萊爾的這種主觀愿望指導了他的一系列主觀努力,導致了他的譯作對原作的部分背離。下面我們來看看萊爾翻譯阿Q正傳體現出的主體性。比如: (1)此后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所以我終于不知道阿

11、Q究竟什么姓。(魯迅,1982:488) After that,nobody ever mentioned AhQs family background again. And so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I have no idea what his family name was.(Lyell,1990:103,104) 在這里,魯迅先生用一種看似矛盾的語言制造出模糊效果,引發(fā)猜測,讀者可以認為魯迅偽裝不知道阿Q的身世,也可以認為他的確真的不知曉。但是,萊爾惟恐增加了譯文讀者的負擔,有意地添加了“to make a long story short”這個表述。也可

12、以說,在萊爾看來,魯迅是通過這種方式隱約地告訴讀者阿Q是未莊一個地位低下的人,沒有人知道、甚至沒有人關心這么一個小人物的背景,因為魯迅既然寫有關阿Q的傳記,按常理理解他對阿Q應該是很了解的。于是,萊爾創(chuàng)造了“長話短說”這個短語表明原作者并非不了解小說主人公,只是暫不贅敘而已。其實,這種含義本來就蘊含其中,“長話”之所以“短說”便預示著被略去的內容相對來說不受人重視。萊爾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貫穿在他對小說的整體把握、對這句話的透徹理解、對譯文讀者的細心照顧和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的這一全部過程中。而阿Q正傳這部典型的中國文學作品本身的開放性則為萊爾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提供了闡釋的空間。再如: (5)阿Q正喝了兩碗黃

13、酒(魯迅,1982:488) As luck would have it,Ah Q had just downed a bowl of wine or two.(Lyell,1990:103) 黃酒是浙江紹興的一種米酒,與西方人喝的酒不一樣,萊爾這里并沒有選擇直譯加注釋的辦法,因為食物的差別難以用簡單的文字描述,所以,萊爾直接用西方人熟悉的“wine”這個詞。“wine”指葡萄酒或者其他某種植物發(fā)酵而成的酒,并不能完全反映紹興黃酒的特色,但萊爾認為這種譯法有利于西方讀者理解。 在以上例子中,萊爾要么刻意背離了原文的形式要么創(chuàng)造性地改變了原文的內容,均源于他對譯文讀者的充分考慮。 我們在前面提到

14、過,原作者作品本身就不一定完美,這為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提供了可能性。比如: (6)雖說英國正史上并無“博徒列傳”,而文豪迭更司也做過博徒列傳這一部書。(魯迅,1982:487) Still and all,that didnt stop Charles Dickens.You wont find any section entitled“Narrative Biographies of Gamblers”in the standard English histories,but he went right ahead and called one of his works Alternate B

15、iographies of Gamblers just the same,even though there were no standard ones for them to be alternate to.* *Lu Xun,as he himself recognized a few years later,is mistaken here.Alternate Biographies of Gamblers(Botu biezhuan)is the Chinese title of Sir Arthur Conan Doyles Rodney Stone.(Lyell,1990:102)

16、 魯迅原本將所謂博徒列傳的作者弄錯了,萊爾并沒有在譯文正文中更改過來,這不是說萊爾這個“仆人”不敢違背作者旨意,只好直譯。萊爾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恰恰體現在以譯文配以注釋的處理方式上。創(chuàng)造性叛逆不是隨意的無限度的,不是亂譯。倘若萊爾直接在譯文中修改了魯迅的錯誤,那么譯文便成了刻意歪曲的作品,譯文讀者透過譯作認識的魯迅便不是真實的魯迅了。 五、結語 在文學翻譯中,譯者是充滿活力的個體,不再是依附于作者的奴役,譯者不可避免地根據自身的學識涵養(yǎng)、個性氣質和欣賞習慣等內在因素及他對外界的態(tài)度對原文進行閱讀和解釋,進而內化原文,再將內化了的原文創(chuàng)造性地外化為譯文。但他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也不是無限制的,也受到原文的約束

17、,源語與目的語的語言特點、譯者所處的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也是制約譯者的主要因素。所以,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地位舉足輕重,但“叛逆”和“忠實”其實也就是程度問題,我們研究譯者主體性的時候切不可走極端。 注釋: 謝應喜.從文化趨同看歸化和異化J.廣東外與外貿大學學報,2001,(4):53-56. 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37. 參考文獻: 1Bassnett-McGuire,Susan & Lefevere,Andre(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Shan

18、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2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 3Lefevere,Andr.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Routledge,1992. 4Lyell,William A.(trans.).D

19、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 5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蔡新樂.文學翻譯的藝術哲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7陳漱渝(主編).說不盡的阿Q.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9:37. 8董明.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外語與外語教學,2

20、003,(8):46-49. 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34-37. 11美國勒內維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2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風采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中國翻譯,2002,(4):81-83. 13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7-532. 14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中國翻譯,2003,(6):8-14. 15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

21、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2-8. 1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7“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6-11. 18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003,(1):19-24. 19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34-37. 11美國勒內維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

22、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2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風采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中國翻譯,2002,(4):81-83. 13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7-532. 14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中國翻譯,2003,(6):8-14. 15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2-8. 1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7“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6-11. 18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

23、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003,(1):19-24. 19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34-37. 11美國勒內維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2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風采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中國翻譯,2002,(4):81-83. 13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7-532.

24、 14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中國翻譯,2003,(6):8-14. 15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2-8. 1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7“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6-11. 18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003,(1):19-24. 19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

25、主體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34-37. 11美國勒內維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2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風采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中國翻譯,2002,(4):81-83. 13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7-532. 14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中國翻譯,2003,(6):8-14. 15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2-8. 1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0

26、1. 17“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6-11. 18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003,(1):19-24. 19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34-37. 11美國勒內維勒克,奧斯汀沃倫著.劉向愚,邢培明,陳圣生,李哲明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2劉影,陳垣光.文化交匯,風采燦然喜讀阿Q正傳萊爾英譯本.中國翻譯,

27、2002,(4):81-83. 13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487-532. 14屠國元,朱獻瓏.譯者主體性:闡釋學的闡釋.中國翻譯,2003,(6):8-14. 15王東風.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tài)度.中國翻譯,2000,(4):2-8. 16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話錄.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7“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的確立.中國翻譯,2003,(1):6-11. 18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中國翻譯,2003,(1):19-24. 19張中載,王逢振,趙國新編.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9董明.翻譯:創(chuàng)造性叛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10金明.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外語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