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4T 0076-2014 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_第1頁
DB54T 0076-2014 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_第2頁
DB54T 0076-2014 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_第3頁
DB54T 0076-2014 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_第4頁
DB54T 0076-2014 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20B20DB54西藏自治區(qū)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發(fā)布IDB54/T0076—2014前言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 14原種生產 15室內考種 3 37種子收獲、保管和檢驗 4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青稞原種生產調查記載標準 5DB54/T0076—2014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由西藏自治區(qū)農牧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負責起草單位: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農業(yè)研究所、西藏自治區(qū)農牧科學院農業(yè)質量標準與檢測研究所、西藏自治區(q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本標準起草人:尼瑪扎西、禹代林、桑布、邊巴、范春捆、達娃、鐘國強、拉瓊、次仁頓珠、其美旺姆、蔡英、黃鵬程、茍玉梅。DB54/T0076—20141青稞原種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本標準規(guī)定了青稞原種生產技術的原種生產、室內考種、田間管理、種子收獲、保管和檢驗的技術要求。本標準適應于青稞原種生產。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3543(所有部分)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GB4404.1糧食作物種子禾谷類DB54/T0035《無公害食品青稞生產技術規(guī)程》DB54/T0075《無公害農產品冬青稞生產技術規(guī)程》3術語與定義本標準采用下列術語與定義。3.1原種用育種家種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種生產技術規(guī)程生產的達到原種質量標準的種子。4原種生產4.1原種生產方法采用單株(穗)選擇、分系比較和混系繁殖,即株(穗)行圃、株(穗)系圃、原種圃的三圃制和株(穗)行圃、原種圃的兩圃制,或利用育種家種子直接生產原種。4.2單株(穗)選擇4.2.1單株(穗)選擇的材料來源于本地或外地的原種圃、決選的株(穗)系圃、種子繁殖田,或專門設置選擇圃,進行稀植條播,以供選擇。4.2.2單株(穗)選擇的重點DB54/T0076—20142生育期、株型、穗型、抗逆性、抗病性等主要農藝性狀,并具備原品種的典型性和豐產性。4.2.3田間選擇4.2.3.1株選分兩步進行,抽穗至灌漿階段根據株型、株高、抗病性和抽穗期等進行初選,做好標記。成熟階段對初選的單株再根據穗部性狀、抗病性、抗逆性和成熟期等進行復選。4.2.3.2穗選在成熟階段根據上述綜合性狀進行一次性選擇。4.2.4選擇數量根據所建株(穗)行圃的面積而定,冬青稞一般每畝需400株~500株或1000個穗,春青稞每畝需900株~1000株或1300個穗。田間初選時應考慮到復選、決選和其他損失,適當留有余地。4.2.5保存對入選單株(穗)在室內脫粒、考種、單株(穗)編號保存。4.3株(穗)行圃4.3.1建圃經室內考種入選的單株(穗)的種子在同一條件下按單株(穗)分行種植,建立株(穗)行圃。4.3.2播種采用單粒點播或稀條播,單株播一區(qū),單穗播一行。行長2m,行距25cm~35cm,株距5cm~10cm,按行長劃區(qū),區(qū)間及四周留50cm~60cm的田間走道。每隔5個或10個穗行設一對照,四周設保護行和3m以上的隔離區(qū)。對照和保護區(qū)均采用同一品種的原種。播前繪制好田間種植圖,按圖種植,編號插牌,防止錯亂。4.3.3田間觀察記載、鑒定4.3.3.1田間鑒定生育期間在幼苗階段、抽穗階段、成熟階段分別與對照進行鑒定選擇,并做標記。收獲前綜合評價,選優(yōu)去劣。a)幼苗階段:鑒定幼苗生長習性、葉色、生長勢、抗病性、耐寒性等;b)抽穗階段:鑒定株型、葉型、抗病性和抽穗期等;c)成熟階段:鑒定株高、穗部性狀、芒長、整齊度、抗病性、抗倒伏性、落黃性和成熟期等。對不同的時期發(fā)生的病蟲害、倒伏等要記明程度和原因。4.3.3.2室內考種通過鑒定,分別收獲符合原品種典型性的株(穗)行,進行室內考種,分別脫粒、保管,下年種株(穗)系圃。4.3.3.3鑒定方法DB54/T0076—20143田間觀察記載、鑒定方法按照附錄A執(zhí)行。4.4株(穗)系圃4.4.1建圃經室內考種當選的株(穗)行種子,按株(穗)行分別種植,建立株(穗)系圃。4.4.2播種每個株(穗)行的種子播一小區(qū)(行),小區(qū)長寬比例以1∶3~1∶5為宜,面積和行數依種子量而定。播種方法采用等播量、等行距稀條播,每隔9區(qū)設一對照。其他要求同4.3。4.4.3田間觀察記載、鑒定同4.3.3同時應從嚴掌握,典型性狀符合要求的株(穗)系,雜株率不超過0.1%時,拔除雜株后可以入選。當選的株(穗)系分區(qū)核產,產量不低于鄰近對照。4.5原種圃4.5.1將當選株(穗)系的種子混合稀播于原種圃,進行擴大繁殖,在抽穗階段和成熟階段分別進行純度鑒定,及時拔除雜株、病株、弱株,并攜出田外處理。4.5.2采用兩圃制生產原種,只簡略株(穗)系圃,其他方法同4.2、4.3,即將經室內考種決選的株(穗)行種子混合稀播于原種圃,進行擴大繁殖。所產種子應達到GB4404.1規(guī)定的原種標準。4.5.3用育種家種子生產原種,可直接稀播于原種圃,進行擴大繁殖。其技術措施同4.5.1。5室內考種5.1材料考種5.1.1單株(穗)材料考種對田間入選的單株(穗)材料,考查有效分蘗、穗型、芒型、護穎顏色、形狀、穗粒數、粒型、粒色、籽粒飽滿度、粒質和千粒重十一個項。在考種過程中,有一項不合格即行淘汰。5.1.2株(穗)行材料考種對田間入選的株(穗)行材料,考查、穗型、芒型、護穎顏色、形狀、穗粒數、粒型、粒色、籽粒飽滿度、粒質和千粒重十一個項。符合原品種典型性的,分別稱重,作為決定取舍的參考。5.1.3對照材料考種對田間入選的株(穗)系材料的對照,分別脫粒、稱重,取樣進行考種。考查項目同5.2。但要從嚴掌握,并增加千粒重測定。最后進行綜合評價,決定取舍。5.2人員設備要求為統(tǒng)一標準和減少人為誤差,應固定專人,使用的儀器要經常檢查校正??挤N樣品應具有代表性,各樣品的含水量應符合GB4404.1規(guī)定的標準。DB54/T0076—201446田間管理6.1地塊選擇原種生產應良種良法配套,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良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土壤肥力均勻的地塊,并注意兩年以上的輪作倒茬,忌施麥秸肥,避免造成混雜。6.2播前種子與土壤處理播種前搞好種子精選、晾曬、包衣和土壤“扎紐”及土壤藥劑處理工作。精細整地,合理施肥,適時播種,確保苗全、齊、勻、壯。6.3栽培管理各項栽培管理技術措施要合理、及時、精細和一致,其栽培管理技術參見DB54/T0035《無公害食品青稞生產技術規(guī)程》和DB54/T0075《無公害農產品冬青稞生產技術規(guī)程》。7種子收獲、保管和檢驗7.1入選的行、系和原種圃收獲后,應在專場及時曬干脫粒。在收獲、運輸、晾曬和脫粒等過程中,嚴防機械混雜。7.2入庫前整理好掛藏室或倉庫,備好種子架、布袋等用具。脫粒后將當選的種子分別裝入種子袋,袋內外各附一個標簽,并根據田間排列號碼,按順序掛藏。7.3掛藏室或倉庫要專人負責。儲藏期間保持室內干燥,注意防止蟲蛀、霉變和混雜以及鼠、雀等危害。7.4有資質的原種生產單位要搞好種子檢驗,檢驗按GB/T3543(所有部分)規(guī)定執(zhí)行。DB54/T0076—20145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青稞原種生產調查記載標準A.1物候期A.1.1出苗期全區(qū)有50%以上單株幼芽鞘露地面時的日期,第一葉伸出芽鞘1.5cm時為出苗(以日/月表示,下A.1.2抽穗期全區(qū)50%以上麥穗頂端的小穗(不含芒)露出葉鞘或葉鞘中上部裂開見小穗的日期。A.1.3成熟期麥穗變黃,全區(qū)有75%以上植株中部籽粒變硬,麥粒大小和顏色接近正常,胚乳由面筋狀變成蠟質狀,手捏不變形,可被指甲切斷的日期。A.2植物學特征A.2.1幼苗生長習性出苗后一個半月左右調查,分為三類,“伏”(匍匐地面)、“直”(直立)、“半A.2.2株型抽穗后根據主莖與分蘗莖的松散程度分三類:葉片直立向上,分蘗與主莖之間緊密為緊湊;葉片較直立,分蘗和主莖之間比較緊密為半松散;葉片平展或下垂,分蘗和主莖之間松散為松散。A.2.3葉片顏色拔節(jié)后調查記載,分綠(葉片顏色為普通綠色)、淡綠(葉色較淺,綠中帶黃)和深綠(葉色較深,呈墨綠或青綠色)三種。A.2.4葉耳顏色葉耳顏色分為四類,即白、綠、紅、紫。A.2.5莖葉蠟質抽穗至開花期,以整個小區(qū)的植株為調查對象,目測鑒定。觀察莖稈和葉片上白色蠟質粉狀物的多少,可分為三級,即無和很少、中等、多。A.2.6株高分蘗節(jié)或地面至穗頂(不含芒)的高度,以“cm”表示。A.2.7芒型劃分六類。即無芒(穎殼上無芒狀物)、微芒(芒長短于1cm)、短芒(芒長短于穗軸的長度)、等穗芒(芒長等于穗軸的長度)、長芒(芒長超過穗軸的長度)、鉤芒(芒呈帶帽三叉鉤狀)。DB54/T0076—20146A.2.8芒性分為兩類。光芒(表面光滑,無鋸齒感)和齒芒(表面不光滑,有鋸齒感)。A.2.9穗姿劃分為三類。即直立、水平和下垂。A.2.10穗和芒色成熟期,觀察穗和芒色,將其分為五類。即黃(白)、灰、紫(紅)、褐(紅褐、黑褐)、黑。A.2.11棱型劃分為五類。即二棱、四棱、六棱、中間型和分枝型。其中,四棱、六棱為廣布栽培類型。A.2.12穗長穗軸基部至穗頂部的長度,不含芒。A.2.13粒形分橢圓、卵圓、圓形、長圓四種。其中,生產上主要以橢圓形和卵圓形為主。A.2.14粒色劃分為五類。即黃(白)粒、藍粒、紫粒、褐粒(紅褐和黑褐)、黑粒。其中,生產上主要以白粒和黃粒為主。A.2.15籽粒飽滿度分為三種,“1”飽滿;“2”半飽滿;“3”秕。A.3生物學特性A.3.1生長勢根據植株生長的健壯程度,在主要生長階段苗期至拔節(jié)期、拔節(jié)期至抽穗期、抽穗期至成熟期記載,分強(++)、中(+)、弱(-)三級。A.3.2整齊度A.3.2.1植株整齊度分三級,整齊(++)(主莖與分蘗株高相差不足10%);中等(+)(株高相差10%~20%);不整齊(-)(株高相差20%以上)。A.3.2.2穗整齊度根據穗子大小分整齊(++)、中等(+)、不整齊(-)三種。A.3.3耐寒性DB54/T0076—20147分四級,“0”無凍害;“1”葉尖受凍發(fā)黃干枯;“2”葉片凍死一半,但基部仍有綠色;“3”地上部分枯萎或部分分蘗凍死;“4”地上全部枯萎,植株凍死。于返青前調查。A.3.4倒伏性分四級,“0”未倒或與地面角度大于75°;“1”倒伏輕微,角度在60°~75°之間;“2”中度倒伏,角度在30°~60°之間;“3”倒伏嚴重,角度在30°以下。A.3.5病蟲害依據受害程度,用目測法分0、1、2、3、4五級記載。A.3.6落黃性根據穗、莖、葉落黃情況分三級,以好、中、差表示。A.4經濟性狀A.4.1穗粒數單穗實際粒數或單株每穗平均結實粒數。A.4.2千粒重以曬干(含水量不超過12%~13%)、揚凈的籽粒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