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1頁
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2頁
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3頁
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4頁
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9分)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工匠精神是中國人自古及今、綿延百代、的。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chuàng)之國、商品出口國及匠人之國。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產(chǎn)品曾是世界各國王公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早在西周時期就已設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國制造”聞名遐邇,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的傳統(tǒng)?!安钪晾?,謬以千里”的說法就是例證。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么回事,預浩解開了迷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币獯罄人_斜塔的傾斜并不是設計者的初衷,而開寶寺塔則是在充分考慮到氣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舉。這樣來看,不光前人要感嘆預浩精益求精,就連今人也定會豎大拇指。中國古代工匠,(),創(chuàng)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傊?,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在當今時代,優(yōu)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學家、工程師一樣,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工匠的勞動,以良好的環(huán)境催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綻放異彩。(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孜孜以求精確匠心獨運改寫B(tài).孜孜以求精致匠心獨運重寫C.夢寐以求精確獨辟蹊徑重寫D.夢寐以求精致獨辟蹊徑改寫(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C.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就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D.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茿.他們把自己的揣摩感悟,連同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B.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C.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D.他們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連同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度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9分)2.(9分)材料一:中國古琴是一種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古典樂器?!昂脱拧薄扒宓笔枪徘僮非蟮膶徝狼槿?,“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祭的深遠意境。陶淵明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白居易詩“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審美境界。“‘琴者,禁也。’禁迷于邪,以正人心也?!保|漢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遠芒平和雅正為意趣的舌琴,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儒家認為琴樂能洗滌心靈,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蝕內心。唐代薛易簡在其所著《琴訣》中論述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您,可以辨喜怒,可以脫情思,可以靜靜慮,……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見古琴美學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緊密關系。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逍遙無為;道家音樂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莊子將音樂分為天籍、地穎和人穎三類,認為“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提倡音樂應追求自然之趣?!畟鹘y(tǒng)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絲弦,聲音很小,但夜深人靜之時,卻能彈出真正的天藏之音?!鼻俾暭毮仭⑽⒚?,繞梁不絕,令人思緒無限。彈奏者在彈撥古琴時會陷入沉思、冥想,心靈在琴聲中得到凈化和升華,與萬物合和,進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見古琴美學思想中所滲透的適家哲學。嵇康《琴賦》把古琴推崇為最適宜君子修身恭性的器物,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確是執(zhí)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雅正平和,無過亦無不及。彈奏之人在古樸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琴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閑適的內心與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合而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種藝術境界,體現(xiàn)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藝術,它以獨特的美學趣味,引人既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時,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穩(wěn)沉靜,回歸內心本真的精神世界。(摘編自魏育林《<聽琴經(jīng)>釋義》材料二:“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學的主流思想?!扒僬撸囊病?,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題。中國古琴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由“器”逐步歸結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為大道流行的最佳載體。“琴并不簡單地是一門樂器而已,而是某種文化之‘道’的轉換策略”。古琴出現(xiàn)功能上的歷史位移。《紅樓夢》第八十六回“寄閑情淑女解琴書”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yǎng)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摈煊襁@番話集中體現(xiàn)了古琴文化內涵之一的正統(tǒng)琴道——儒家的“樂教”思想,蘊涵了以樂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樂的教化作用實現(xiàn)人生意義與人格完善的終極目標。黛玉所稱之古琴言“禁”,始自東漢桓譚的《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發(fā)展、深化,演變?yōu)榻袒?、修身和正心的傳統(tǒng)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國古琴文化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成為古琴美學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稱為“圣人”之作,“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強調古琴的禮樂思想和修身之用這些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成為儒家古琴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樂與其外部關系的研究,將之視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本而忽視其藝術審美價值,就必然導致重德輕藝,就會使音樂異化,淪為實現(xiàn)功利目的的工具。漢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論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圍不斷演變擴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題,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藝術功能為目的,于音樂審美中劃出諸多禁區(qū),“禁”逐漸成為束縛古琴藝術發(fā)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學中的非美傾向。古琴從戰(zhàn)國時家喻戶曉的民間樂器到明清時知音者稀的變化,“禁”在其中起到極大的消極作用?!都t樓夢》中黛玉談琴除強調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質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人格修煉?!氨負耢o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風清月朗”,“心不外想,氣血和平”,可謂“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如《莊周夢媒》,“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古人撫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風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蘇,清風入弦,“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秀才入軍》),從而產(chǎn)生心凝形釋、包容天地、與萬化冥合的心靈體驗和空間感受。“琴者,心也”“獨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緩者音調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詮釋的琴樂演奏與審美物證中的二十四個命題——二十四況,即為儒道互補,兼容并蓄,承前代眾琴家之長,共同化育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氣象?!鞍l(fā)乎情,止乎禮”,入世與出世,道德風范與藝術品格,古琴為儒道兩家“琴道”的二元彌合構筑起更為和諧的支點,完成了物質與精神、心理與生理、現(xiàn)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究求的“和諧”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走向藝術、人生的永恒與不朽。(摘編自祁冰《古韻幽蘭—古琴的文化內涵與<紅樓夢>中黛玉琴心之探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和雅”“清淡”的琴樂追求“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淵明與白居易的詩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審美境界。B.古琴以消微淡遠、平和雅正為意趣,因此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簡在其所著《琴訣》中的言論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C.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提倡音樂應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籟”,“清淡”的琴樂與道家追求合拍。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韻味,要求彈琴者將外在環(huán)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人琴合一、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嵇康提出“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對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認同,作者也認為古琴的平和能讓人回歸內心本真。B.古琴作為“圣人之器”首先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對古琴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消極作用。C.古琴追求一種“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藝術境界,一個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歸本真,、達到這種境界。D.《紅樓夢》中黛玉談琴既體現(xiàn)了儒家“音樂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思想。(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不能體現(xiàn)儒家思想對古琴影響的一項是()A.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于以觀政焉,窮則于以守命焉。(宋?朱長文《琴史》)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西漢《樂記》)C.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瀛《溪山琴況》)D.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八音廣博,琴德最優(yōu)。古者圣賢,玩琴以養(yǎng)心。(東漢?桓譚《新論?琴道》)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3.(2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鱷魚文①韓愈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奏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獨刃②以除蟲蛇惡物之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③然不安溪潭,據(jù)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心心睨晛④,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鷂之大,蝦蟹之細,無不歸容,以生以食,鱷魚朝發(fā)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材料二: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鑄、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背比酥鹿玻嬍潮丶溃导惨?,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注]①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訪民間苦,知道鱷魚為患,便寫了這篇文章來驅逐鱷魚。②濁(chuò)刃:利刃。獨,刺。③目:眼睛鼓出。④心(xǐn)心:恐懼的樣子。睍(xiàn)睍:瞇著眼睛看,膽怯害怕的樣子。(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去京師萬里哉去:距離B.刺史雖駑弱駑:才能低下,平庸C.其率丑類南徙于海率:大概D.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弭:平息,消除(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其所不能者人也七十者衣帛食肉B.其無悔其皆出于此乎C.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D.潮人之事公也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3)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B.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C.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D.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合,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B.宗廟,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C.“而道濟天下之溺”與“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濟”字含義不同。D.“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與“以小易大”(《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易”字含義相同。(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愈被貶潮州,目睹鱷魚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財乏的現(xiàn)狀,表達了自己要為老百姓驅逐鱷魚,為民除害的決心。B.《鱷魚文》批判的矛頭直指那些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大帥和魚肉百姓禍國殃民的貪官污吏,文章以小見大,發(fā)人深思,有嚴峻的現(xiàn)實意義。C.材料二高度評價韓愈在文學上的貢獻,認為他使人們的思想和文風又回到正路,他的文章則使八代以來的衰頹文風得到振興。D.潮州韓愈廟先建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認為出入祠廟不方便,朝散郎王滌在擔任潮州知州,請示朝廷后成功將廟移址。(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之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②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7)結合兩則材料,分析韓愈的“浩然之氣”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四、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有感三首張耒南風霏霏麥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邊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獲。雨多蕭蕭蠶簇寒,蠶婦低眉憂繭單。人生多求復多怨,天公供爾良獨難。(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的前兩句用“麥花落”“初垂角”,寫出了田家農(nóng)作物的喜人長勢。B.田父為及時春雨高歌,蠶婦則因思親而生寂寞孤單,兩者形成對比。C.用“犁”來修飾夜半所下的“雨”,貼合田家身份,可見春雨的充足。D.詩中的疊詞“罪霏”“漠漠”“蕭蕭”,既形象貼切,又富有音樂性。(2)宋詩重理趣,往往借詩來表現(xiàn)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這首詩表達了什么理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們在談論理想的場景時,向往那種自由閑適、和諧美好的生活境界,會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說的“,”描述。(2)杜牧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時,用《阿房宮賦》中的“,”向當世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3)蘇洵《六國論》中設想六國重用謀士、禮賢下士的句子是“,”。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22分)6.(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宋代風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場場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訪趙普,想到程門立雪,想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仿佛宋代,總有著下不完的雪。②一入宋代,中國繪畫就呈現(xiàn)出大雪凝寒的氣象。雪,突然成了宋畫的關鍵詞。像范寬的《雪山蕭寺圖》、宋徽宗趙佶的《雪江歸棹圖》,都是以雪為主題的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從隆冬畫起的,一隊驢子馱炭而行,似乎預示著,今夜有暴風雪。蕭瑟的氣氛,讓宋朝的春天,顯得那么遙遠和虛幻。③這在以前的繪畫中是不多見的。繪畫在晉唐,色調明媚雅麗,風景光感強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卻分出了兩極——一方面,以溪邊野花、天上飛鶴,凸顯這個朝代的繁榮與華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畫家癡迷于畫雪,畫繁華落盡、千峰寒色的清曠,畫“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的孤寂,畫“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肅殺。④宋代雪圖中的清曠、孤寂、肅殺,確實有氣候變化的原因。隋唐,氣候溫暖,其畫中桃紅柳綠、獸鳥出沒、馬蹄歡暢的景象,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氣候狀況。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場接一場雪頻頻光顧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橋上,落在凍滯的酒幌上,落在東京鱗次櫛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結冰,杭州頻繁落雪,就連華北的梅樹都全軍覆沒,以致王安石寫詩“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把┯摺薄皵嗔鳌薄皞湣边@樣的表述充斥著大宋的史書和奏折。宋代畫家也用雪題材,坐實了那個朝代的冷,以至于我們今天面對宋代的雪圖,依然感到徹骨寒涼。⑤但宋畫的變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氣候,更取決于審美趣向的改變和哲學性的加深。⑥若把唐畫與宋畫放在一起,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者是那么涇渭分明,就像唐三彩與宋瓷,前者熱烈奔放到頂點,后者細致沉靜到極致。這一方面關乎唐、宋兩朝的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又與這兩個朝代的氣質相吻合——唐代中國是一個跨民族共同體,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禮樂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氣血,所以李白的詩熱烈奔放,唐畫絢爛張揚;而宋代又回到“中國本部”,與遼、西夏、金、蒙古同為列國之一,宋代畫家的審美趣味也由唐畫繁麗熱鬧的外在追逐,轉向了素簡、幽秘和內省。晉唐那種花紅柳綠的青綠繪畫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間的所有色彩、層次與秩序收納在黑白兩色中,用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創(chuàng)造荒寒寂寥的畫境,以寄托自己幽遠飄逸的神思。⑦如果說在晉唐,中國繪畫走進了它激情豐沛、充滿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國繪畫則進入了它充滿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繪畫一方面追求著俗世里的熱鬧繁華,另一方面又越過浮華的現(xiàn)實,而直抵精神的根脈;由俗世的艷麗,遁入哲學式的深邃、空靈。所以,宋畫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繪畫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準了整個宇宙。那些卷,那些軸,不僅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更營造出無限的時間。畫山,畫雪,其實就是畫地老,畫天荒,畫宇宙的浩森——他們在一切事物里尋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無限宇宙里,力與美,悲傷與超然凝為一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厚重雪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蒼茫感,在唐代沒有找到對應的繪畫圖像,卻在宋畫里一再重現(xiàn)。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歸棹圖》是宋徽宗畫的。畫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比珗D不著色,它抽去了所有繁華綺麗的成分,突然變得冷漠幽寂、深沉內斂,那清曠、孤寂的境界,與宋徽宗的其他畫作顯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愛熱鬧的,喜歡吉祥富麗、活色生香,《祥龍石圖》《瑞鶴圖》里的那種飛升感和生機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歸棹圖》卷里,還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來為自己的王朝歌功頌德,雪江歸棹,這大雪覆蓋的江山,不是歸了他趙家嗎?⑨只是,這大雪也在林沖的世界里紛紛揚揚地落著,好像下了一個世紀,下滿了整個宋代,嚴嚴實實地,封住了逆來順受的林沖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盤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畫《祥龍石圖》,畫《瑞鶴圖》,那“祥”“瑞”,那熱烈,都被林沖這樣一個小角色輕而易舉地顛覆了。⑩靖康元年,又一場大雪,下得“天地晦冥”,來自北方的金戈鐵馬踏過封凍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這場大雪中,走向它的終局。雪江歸棹,而徽宗卻歸了金朝,在北國“坐井觀天”。大雪無痕,寒冷伴隨著寂寞侵蝕著他。?無論《雪江歸棹圖》卷里收納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畫卷里那片遼闊奇絕的山川宇宙,那種宋代雪圖所共有的荒寒畫境。?宋代許多雪景山水圖都不畫人,那人,在畫外。縱然“空山不見人”,也會“但聞人語響”。把所有的“有”,都歸于“無”;在“無”中,又隱含著無數(shù)的“有”——這就是藏在宋代雪圖里的辯證法。?正如冷到了極處,反而會激發(fā)出生命更大的潛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對生活最強烈的渴望,應當不是在他紙醉金迷的宮殿,而是在苦寒蕭瑟的北國。所以,一無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國的雪地里寫詩:“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彼萎嫷牧α恳舱谟诖?,直逼生命最脆弱處,方能表達絕處逢生的意志。讓一個人燃起生命熱情的,有時未必是杏花春雨、落葉飛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蒼然。有大悲慟,才能有大希望。?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筆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高度悲劇美感的精神空間。?宋人畫雪,不是那種歡天喜地的好,而是靜思、內斂、堅韌的好。假若還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艷陽天的那種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于是想起少年時代的某一個夜晚,我躲在溫暖的被窩里,讀到如許文字:“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在雪地里看時,離的草場遠了,只見前面致疏林深處,樹木交雜,遠遠地數(shù)間草屋,被雪壓著,破壁縫里透出火光來……”?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淚都已流完,他只是一個白發(fā)蒼然的普通老頭,在雪地上執(zhí)拗地生存著。假若他那時仍能畫畫,真該再畫一幅《雪江歸棹圖》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自己顛沛的一生,做一個交代。(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作者將獨到的藝術見解和深刻的歷史思考匯于筆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繪“宋代風雪”中的人文古韻。B.文章多次寫林沖與宋徽宗,均以獨特的視角,將人物的命運與雪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構思的匠心。C.第?段引用了敘寫林沖的語句,意在說明作者在少年時代,已對林沖及其悲劇命運有了深刻的認識。D.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凸顯了宋代雪圖在繪畫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以及審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響。E.文章第⑩段“雪江歸棹,而徽宗卻歸了金朝,在北國‘坐井觀天’”這一句中,“坐井觀天”是眼光狹小,見識短淺的意思。(2)結合上下文,賞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①那是真正的冷,盤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②他只是一個白發(fā)蒼然的普通老頭,在雪地上執(zhí)拗地生存著。(3)文章標題“宋代風雪”有哪些含義?(4)文章寫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筆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高度悲劇美感的精神空間?!闭埥Y合全文,說說精神空間的悲劇美感有哪些表現(xiàn)。(5)宋畫中的“風雪”意味蘊藉,文學作品中同樣有著“雪”的影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竇娥冤屈六月飛“雪”、祥林嫂死于“雪”夜、《紅樓夢》中多次出現(xiàn)“雪”、古詩詞中也經(jīng)常使用“雪”的意象……請你選擇一篇帶有“雪”的文學作品,談談“雪”在其中的作用。六、(10分)7.(3分)閱讀下面《鄉(xiāng)土中國》選文,按要求回答問題。以“已”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我們儒家最考究的是人倫,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fā)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夺屆酚凇皽S”字下也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迸斯獾┫壬f:凡是有“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見潘光旦《說倫字》,《社會研究》第十九期)下列填入文中劃線處的語句,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俸蛣e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②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③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④一圈圈推出去⑤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⑥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A.③①⑤②④⑥ B.③⑤②④⑥① C.①⑤③②⑥④ D.①③⑤②⑥④8.(7分)微寫作。有的同學寫作時喜歡引用古詩文,如以“大風泱泱,大潮滂滂”鋪排開篇,以“君不見”引出事例,用“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鼓勵創(chuàng)新,用“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激勵奮進……這樣寫有時能為作文增添文采;那么,多引用古詩文是否能讓作文更好呢?對此,你有何看法?要求:觀點鮮明,條理清晰。不少于110字。9.(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有人因為看見而相信,有人因為相信而看見。你對此有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呢?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學年天津一中濱海學校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小題)題號7答案A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9分)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工匠精神是中國人自古及今、綿延百代、的。古代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chuàng)之國、商品出口國及匠人之國。而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金銀器、壁紙等產(chǎn)品曾是世界各國王公貴族和富裕階層的寵兒。早在西周時期就已設立了“百工制度”,古代的“中國制造”聞名遐邇,中國自古就有追求“”的傳統(tǒng)?!安钪晾澹囈郧Ю铩钡恼f法就是例證。歐陽修《歸田錄》載,汴京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預浩所造也”。塔建好后,卻是“望之不正而勢傾西北”,成了斜塔。大家都奇怪這是怎么回事,預浩解開了迷團:“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之不百年,當正也?!币獯罄人_斜塔的傾斜并不是設計者的初衷,而開寶寺塔則是在充分考慮到氣候因素前提下的刻意之舉。這樣來看,不光前人要感嘆預浩精益求精,就連今人也定會豎大拇指。中國古代工匠,(),創(chuàng)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曾侯乙編鐘以其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為“稀世珍寶”??傊灰米 袄浒宓省?,沉得下心,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在當今時代,優(yōu)秀的工匠跟杰出的科學家、工程師一樣,都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工匠的勞動,以良好的環(huán)境催生新時代的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綻放異彩。(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shù)囊豁検茿A.孜孜以求精確匠心獨運改寫B(tài).孜孜以求精致匠心獨運重寫C.夢寐以求精確獨辟蹊徑重寫D.夢寐以求精致獨辟蹊徑改寫(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荁A.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B.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C.只要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就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D.只有坐得住“冷板凳”,沉得下心,才能真正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荂A.他們把自己的揣摩感悟,連同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B.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C.他們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D.他們把自己的揣摩感悟,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連同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度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窘獯稹浚?)第一空,“孜孜以求”,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夢寐以求”,睡夢中都想著尋找,形容迫切地希望著。這里“自古及今、綿延百代”強調的是對“工匠精神”不知疲倦地探求,應選“孜孜以求”。第二空,精確,精密而準確。精致,精巧細致。依據(jù)后文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可知,這里是強調準確性,應選“精確”。第三空,匠心獨運,獨具創(chuàng)新地運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學藝術等方面構思巧妙;獨辟蹊徑,意思是自己開辟一條路。比喻獨創(chuàng)一種新風格或者新方法、體裁。依據(jù)前文的“精益求精”可知,這里是強調中國古代工匠的精巧的心思,應選“匠心獨運”。第四空,改寫,強調修改,改變。重寫,重新寫。歷史不能重寫,只能改寫,所以與“世界音樂史”搭配,應選“改寫”。故選A。(2)畫橫線句子的語病有:一是語意混亂,“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的是人,而“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應該是作品,可將“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改成“才能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二是“只要……才能……”搭配不當,根據(jù)語境應是“只有……才……”,因為“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只是“做出經(jīng)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的必要條件。修改正確的只有B。故選B。(3)后文為“創(chuàng)造出……”,故句子末尾應該是“……一雙巧手”銜接才順暢,即語句的主體應是“他們把……全部傾注于一雙巧手,創(chuàng)造出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排除BD;邏輯順序應該是“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在前,“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緊隨其后,排除A。故選C。答案:(1)A(2)B(3)C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9分)2.(9分)材料一:中國古琴是一種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古典樂器?!昂脱拧薄扒宓笔枪徘僮非蟮膶徝狼槿?,“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祭的深遠意境。陶淵明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白居易詩“入耳淡無味,愜心潛有情。自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審美境界?!啊僬撸??!杂谛埃哉诵囊?。”(東漢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遠芒平和雅正為意趣的舌琴,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儒家認為琴樂能洗滌心靈,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蝕內心。唐代薛易簡在其所著《琴訣》中論述說:“琴為之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您,可以辨喜怒,可以脫情思,可以靜靜慮,……此琴之善者也?!庇纱丝梢姽徘倜缹W思想與儒家思想的緊密關系。道家崇尚自然,主張逍遙無為;道家音樂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莊子將音樂分為天籍、地穎和人穎三類,認為“天籟”是音樂的最高境界,提倡音樂應追求自然之趣?!畟鹘y(tǒng)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絲弦,聲音很小,但夜深人靜之時,卻能彈出真正的天藏之音?!鼻俾暭毮?、微妙,繞梁不絕,令人思緒無限。彈奏者在彈撥古琴時會陷入沉思、冥想,心靈在琴聲中得到凈化和升華,與萬物合和,進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見古琴美學思想中所滲透的適家哲學。嵇康《琴賦》把古琴推崇為最適宜君子修身恭性的器物,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確是執(zhí)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雅正平和,無過亦無不及。彈奏之人在古樸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琴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閑適的內心與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合而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種藝術境界,體現(xiàn)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中國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藝術,它以獨特的美學趣味,引人既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時,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穩(wěn)沉靜,回歸內心本真的精神世界。(摘編自魏育林《<聽琴經(jīng)>釋義》材料二:“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學的主流思想。“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題。中國古琴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由“器”逐步歸結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為大道流行的最佳載體。“琴并不簡單地是一門樂器而已,而是某種文化之‘道’的轉換策略”。古琴出現(xiàn)功能上的歷史位移?!都t樓夢》第八十六回“寄閑情淑女解琴書”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養(yǎng)性情,抑其淫蕩,去其奢侈?!摈煊襁@番話集中體現(xiàn)了古琴文化內涵之一的正統(tǒng)琴道——儒家的“樂教”思想,蘊涵了以樂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樂的教化作用實現(xiàn)人生意義與人格完善的終極目標。黛玉所稱之古琴言“禁”,始自東漢桓譚的《新論?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發(fā)展、深化,演變?yōu)榻袒⑿奚砗驼牡膫鹘y(tǒng)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國古琴文化中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而成為古琴美學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稱為“圣人”之作,“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強調古琴的禮樂思想和修身之用這些經(jīng)世致用的功能成為儒家古琴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樂與其外部關系的研究,將之視為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本而忽視其藝術審美價值,就必然導致重德輕藝,就會使音樂異化,淪為實現(xiàn)功利目的的工具。漢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論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圍不斷演變擴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題,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藝術功能為目的,于音樂審美中劃出諸多禁區(qū),“禁”逐漸成為束縛古琴藝術發(fā)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學中的非美傾向。古琴從戰(zhàn)國時家喻戶曉的民間樂器到明清時知音者稀的變化,“禁”在其中起到極大的消極作用?!都t樓夢》中黛玉談琴除強調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質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與人文交相輝映的人格修煉?!氨負耢o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風清月朗”,“心不外想,氣血和平”,可謂“與神合靈,與道合妙”,如《莊周夢媒》,“與天地俱化,與太虛同體”。古人撫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風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蘇,清風入弦,“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秀才入軍》),從而產(chǎn)生心凝形釋、包容天地、與萬化冥合的心靈體驗和空間感受?!扒僬?,心也”“獨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緩者音調自然疏緩,曠達者自然浩蕩,雄邁者自然壯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絕”。明末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詮釋的琴樂演奏與審美物證中的二十四個命題——二十四況,即為儒道互補,兼容并蓄,承前代眾琴家之長,共同化育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氣象?!鞍l(fā)乎情,止乎禮”,入世與出世,道德風范與藝術品格,古琴為儒道兩家“琴道”的二元彌合構筑起更為和諧的支點,完成了物質與精神、心理與生理、現(xiàn)象與本質、形式與內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究求的“和諧”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走向藝術、人生的永恒與不朽。(摘編自祁冰《古韻幽蘭—古琴的文化內涵與<紅樓夢>中黛玉琴心之探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和雅”“清淡”的琴樂追求“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淵明與白居易的詩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審美境界。B.古琴以消微淡遠、平和雅正為意趣,因此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簡在其所著《琴訣》中的言論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C.道家崇尚自然,強調無為和逍遙,提倡音樂應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籟”,“清淡”的琴樂與道家追求合拍。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韻味,要求彈琴者將外在環(huán)境與平和閑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為一,才能達到人琴合一、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C)A.嵇康提出“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對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認同,作者也認為古琴的平和能讓人回歸內心本真。B.古琴作為“圣人之器”首先擔負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責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對古琴藝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消極作用。C.古琴追求一種“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藝術境界,一個人只要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就能回歸本真,、達到這種境界。D.《紅樓夢》中黛玉談琴既體現(xiàn)了儒家“音樂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思想。(3)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不能體現(xiàn)儒家思想對古琴影響的一項是(B)A.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聲音而已,達則于以觀政焉,窮則于以守命焉。(宋?朱長文《琴史》)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西漢《樂記》)C.心通造化,德協(xié)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明?徐上瀛《溪山琴況》)D.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八音廣博,琴德最優(yōu)。古者圣賢,玩琴以養(yǎng)心。(東漢?桓譚《新論?琴道》)【解答】(1)B.材料一第二段明確“在儒家思想中,音樂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遠、平和雅正為意趣的古琴,被推為音樂中的典范”,且唐代薛易簡《琴訣》論述的是“琴樂能觀風教、攝心慮等作用”,其言論是對“古琴的教化功能”的詮釋,而非對“古琴被推為音樂典范”這一結論的詮釋。B項混淆了薛易簡言論的對應對象,因果邏輯關聯(lián)錯誤。故選B。(2)C.材料一第四段明確古琴“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藝術境界,需滿足“操琴者平和閑適的內心”與“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兩個條件,二者“合而為一”才能達成。C項僅提及“恬淡平和、去除浮躁(內心條件)”,遺漏了“清靜的外部環(huán)境”這一關鍵前提,且“只要……就能”的表述過于絕對,違背原文邏輯。故選C。(3)A.宋?朱長文《琴史》“觀政”“守命”體現(xiàn)儒家“經(jīng)世致用、修身守道”對古琴的影響;B.西漢《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僅闡述“音樂起源與人心、外物的關系”,未涉及儒家思想特有的“教化功能、修身正心、中和之道”等對古琴的影響,屬于對“音樂普遍規(guī)律”的論述,而非“儒家思想對古琴的影響”;C.明?徐上瀛《溪山琴況》“理性情”“首重和”體現(xiàn)儒家“修身、中和”思想;D.東漢?桓譚《新論?琴道》“琴德最優(yōu)”“玩琴養(yǎng)心”體現(xiàn)儒家“重視琴的道德修養(yǎng)功能”,均符合范疇。故選B。答案:(1)B(2)C(3)B三、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15分)3.(2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鱷魚文①韓愈維年月日,潮州刺史韓愈,使軍事衙推奏濟,以羊一豬一,投惡溪之潭水,以與鱷魚食,而告之曰: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獨刃②以除蟲蛇惡物之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遠有,則江漢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楚、越;況潮嶺海之間,去京師萬里哉!鱷魚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況禹跡所揜,揚州之近地,刺史縣令之所治,出貢賦以供天地、宗廟、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鱷魚其不可與刺史雜處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鱷魚睅③然不安溪潭,據(jù)處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種其子孫;與刺史亢拒,爭為長雄。刺史雖駑弱,亦安肯為鱷魚低首下心,心心睨晛④,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耶?且承天子命以來為吏,固其勢不得不與鱷魚辨。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鷂之大,蝦蟹之細,無不歸容,以生以食,鱷魚朝發(fā)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材料二: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鑄、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背比酥鹿玻嬍潮丶?,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而廟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為艱。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凡所以養(yǎng)士治民者,一以公為師。民既悅服,則出令曰:“愿新公廟者,聽!”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節(jié)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注]①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訪民間苦,知道鱷魚為患,便寫了這篇文章來驅逐鱷魚。②濁(chuò)刃:利刃。獨,刺。③目:眼睛鼓出。④心(xǐn)心:恐懼的樣子。睍(xiàn)睍:瞇著眼睛看,膽怯害怕的樣子。(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A.去京師萬里哉去:距離B.刺史雖駑弱駑:才能低下,平庸C.其率丑類南徙于海率:大概D.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謗弭:平息,消除(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CA.其所不能者人也七十者衣帛食肉B.其無悔其皆出于此乎C.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D.潮人之事公也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3)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A.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B.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C.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D.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A.六合,上下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B.宗廟,我國的宗廟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產(chǎn)物。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C.“而道濟天下之溺”與“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濟”字含義不同。D.“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與“以小易大”(《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易”字含義相同。(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A.韓愈被貶潮州,目睹鱷魚肆虐、食民咬畜、民困財乏的現(xiàn)狀,表達了自己要為老百姓驅逐鱷魚,為民除害的決心。B.《鱷魚文》批判的矛頭直指那些擁兵割據(jù)的藩鎮(zhèn)大帥和魚肉百姓禍國殃民的貪官污吏,文章以小見大,發(fā)人深思,有嚴峻的現(xiàn)實意義。C.材料二高度評價韓愈在文學上的貢獻,認為他使人們的思想和文風又回到正路,他的文章則使八代以來的衰頹文風得到振興。D.潮州韓愈廟先建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認為出入祠廟不方便,朝散郎王滌在擔任潮州知州,請示朝廷后成功將廟移址。(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澤,罔繩擉刃以除蟲蛇惡物之為民害者,驅而出之四海之外。②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7)結合兩則材料,分析韓愈的“浩然之氣”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解答】(1)C.“率”在這里是“率領”的意思。句意:率領你的同類向南遷到大海里去。故選C。(2)A.“其所不能者人也”的“者”與“也”構成判斷句結構,譯為“……是……;“七十者衣帛食肉”的“者”,代詞,……的人。B.“其無悔”的“其”,副詞,表示祈使語氣,可譯為“應當”;“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副詞,表推測語氣,大概。C.兩個“而”都是連詞,表轉折,“可是”的意思。D.“潮人之事公也”的“公”,指韓文公韓愈;“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的“公”,指沛公劉邦。故選C。(3)句意“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學習,韓文公命進士趙德做他們的老師。從此潮州的讀書人,都專心于學問和品行,影響到一般百姓。直到現(xiàn)在,潮州被稱為容易治理的地方”?!笆汲比宋粗獙W”意思完整,其后斷開,排除BD;“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中“進士”是“趙德”的身份,不宜斷開,排除BC;“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中“文行”是并列關系不宜分開,排除BD。故選A。(4)D.“小人學道則易使也”的“易”是“容易”的意思;“以小易大”的“易”是“交換”的意思,含義不同。故選D。(5)D.“請示朝廷后成功將廟移址”錯誤,原文是“前太守欲請諸朝作新廟,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滌來守是邦……民歡趨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廟成”,文中只說前太守想請示朝廷建新廟沒成功,沒說王滌請示朝廷。故選D。(6)①重點詞語:既,已經(jīng)。列,封禁。罔繩擉刃,名詞活用為狀語,用繩網(wǎng)利刃?!跋x蛇惡物之為民害者”定語后置句,應為“為民害者蟲蛇惡物”。譯句:從前先王擁有天下后,封禁山林湖澤,用繩網(wǎng)利刃來消除那些危害百姓的蟲蛇惡物,把它們驅逐到四海之外。②重點詞語:趨,趨向,靠近。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狀語后置句,應為“于州城之南七里卜地”。期年,滿一年。譯句:百姓高興地聽從他的命令,在州城以南七里的地方選了一塊地,一年后廟就建成了。(7)韓愈的“浩然之氣”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由材料一全文,韓愈發(fā)布《祭鱷文》,“鱷魚有知,其聽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鯨鷂之大,蝦蟹之細,無不歸容,以生以食,鱷魚朝發(fā)夕至也。今與鱷魚約,盡三日,其率丑類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終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聽從其言也;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聽其言,不徙以避之,與冥頑不靈而為民物害者,皆可殺。刺史則選材技吏民,操強弓毒矢,以與鱷魚從事,必盡殺乃止。其無悔!”,,可見他在政治上,忠君愛民,被貶潮州后,關心民間疾苦,勇于驅逐鱷魚,為百姓除害。②由原文“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并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于正,蓋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可見,在文學上,他的文章氣勢宏大,使八代以來的衰頹文風得到振興,道濟天下之溺,為后世樹立了典范。③由原文“蓋嘗論天人之辨,以謂人無所不至,惟天不容偽。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魚;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故公之精誠,能開衡山之云,而不能回憲宗之惑;能馴鱷魚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鑄、李逢吉之謗;能信于南海之民,廟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蓋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可知在為人上,他剛正不阿,面對天子之命吏的身份,不向鱷魚低頭,堅決與惡勢力抗爭;面對權貴的誹謗,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④由原文“始潮人未知學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自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至于今號稱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背比酥鹿玻嬍潮丶?,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可見在教育上,他重視文化教育,在潮州任命進士趙德為師,使潮州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對當?shù)氐奈幕l(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答案:(1)C(2)C(3)A(4)D(5)D(6)①從前先王擁有天下后,封禁山林湖澤,用繩網(wǎng)利刃來消除那些危害百姓的蟲蛇惡物,把它們驅逐到四海之外。②百姓高興地聽從他的命令,在州城以南七里的地方選了一塊地,一年后廟就建成了。(7)韓愈的“浩然之氣”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在政治上,他忠君愛民,被貶潮州后,關心民間疾苦,勇于驅逐鱷魚,為百姓除害。②在文學上,他的文章氣勢宏大,使八代以來的衰頹文風得到振興,道濟天下之溺,為后世樹立了典范。③在為人上,他剛正不阿,面對天子之命吏的身份,不向鱷魚低頭,堅決與惡勢力抗爭;面對權貴的誹謗,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④在教育上,他重視文化教育,在潮州任命進士趙德為師,使潮州之士皆篤于文行,延及齊民,對當?shù)氐奈幕l(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一:《鱷魚文》在某年某月某日,潮州刺史韓愈,派遣軍事衙推秦濟,把一只羊、一頭豬投入惡溪的潭水中,送給鱷魚吃,同時又警告它:從前先王統(tǒng)治天下,封禁山林湖澤,用繩網(wǎng)利刃來消除那些危害百姓的蟲蛇惡物,把它們驅逐到四海之外。到了后代,帝王的德行衰微,不能統(tǒng)治遠方,就連長江、漢水之間的地方,都放棄給蠻、夷、楚、越等族,何況潮州在五嶺和南海之間,距離京城有萬里之遙呢!鱷魚在這里潛伏、繁殖,本來也是合適的地方。如今皇上繼承了大唐皇位,神圣仁慈而威武。四海之外,天地四方之內,都在他的安撫統(tǒng)轄之下。何況潮州是大禹足跡所到過的地方,是揚州的屬地,是刺史、縣令治理的地區(qū),是交納貢賦、供給祭祀天地、宗廟、百神的地方呢!鱷魚是不可以和刺史同處這塊土地的。刺史接受天子的命令,鎮(zhèn)守這塊土地,治理這里的百姓,而鱷魚卻兇狠地瞪著眼睛,不安于溪水潭中,占據(jù)一方吞食百姓的牲畜、熊、豬、鹿、獐,來養(yǎng)肥自己,繁衍后代;與刺史對抗,爭當一方的首領。刺史雖然才能平庸,又怎么肯向鱷魚低頭屈服,膽怯害怕,給百姓和官吏丟臉,在這里茍且偷生呢?況且我奉天子的命令來這里為官,從形勢上看也不能不與鱷魚辯論清楚。鱷魚如果有靈性,就聽刺史的話吧!潮州這地方,大海在它的南面。大到鯨魚、鵬鳥,小到蝦子、螃蟹,沒有不可以在大海里生存并獲取食物的,鱷魚早上從潮州出發(fā),晚上就可以到達大?!,F(xiàn)在我與鱷魚約定:限你在三天之內,率領你的同類向南遷到大海里去,以躲避天子任命的官吏。三天不行,就五天;五天不行,就七天;如果七天還不行,那就是你最終不肯遷徙了;那就是你不把刺史放在眼里,不聽從刺史的話;不然的話,那就是鱷魚愚蠢頑固,不通靈性,刺史雖然說了這些話,你卻聽不見也不知道。凡是蔑視天子任命的官吏,不聽從他的話,不遷徙躲避他,以及愚蠢頑固不通靈性而成為百姓禍害的,都可以殺掉。刺史我就要挑選有才能有技藝的官吏和百姓,拿起強硬的弓弩,安上有毒的箭鏃,來同鱷魚較量,一定要把你們全部殺死才停止。你們可不要后悔!材料二:從東漢以來,儒道淪喪,文風敗壞,各種異端邪說蜂擁而起,經(jīng)歷了唐代貞觀、開元的盛世,起用了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這樣的賢相,卻也不能挽救。只有韓文公從平民中崛起,談笑之間揮手一麾,天下人紛紛追隨他,使思想和文風又回到正路,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三百年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來的衰頹文風得到振興,他對儒道的宣揚拯救了天下沉溺的人心;他的忠誠觸犯了皇帝的惱怒,他的勇氣折服了三軍的主帥。這難道不是與天地相參,關系到國家盛衰,正氣浩大獨自存在的人嗎?我曾經(jīng)談論過天道和人事的區(qū)別,認為人沒有什么事不能做出來,只是天不容許人作偽。人的智謀可以欺騙王公,卻不能欺騙小豬和魚;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卻不能取得普通百姓的心。所以韓文公的一片真誠,能夠驅散衡山的陰云,卻不能夠挽回唐憲宗的執(zhí)迷不悟;能夠馴服鱷魚的兇暴,卻不能夠消除皇甫镈、李逢吉的誹謗;能夠在南海的百姓中得到信任,世世代代享受祭祀,卻不能夠使自己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這是因為韓文公能夠做到的是順應天道,他不能做到的是迎合人事。起初潮州人不知道學習,韓文公命進士趙德做他們的老師。從此潮州的讀書人,都專心于學問和品行,影響到一般百姓。直到現(xiàn)在,潮州被稱為容易治理的地方。確實如此啊,孔子的話:“君子學習了儒道就能夠愛護百姓,百姓學習了儒道就容易被使喚?!背敝萑朔钍马n文公,每頓飯必祭奠他,遇到水旱災害、疾病瘟疫,凡是有求于神靈的事,必定向他祈禱??墒菑R在刺史公堂后面,百姓認為出入艱難。前任太守想向朝廷請求建造新的廟,沒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滌來擔任這個州的知州。凡是用來培養(yǎng)讀書人、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韓文公為榜樣。百姓已經(jīng)心悅誠服,他就發(fā)出命令說:“愿意重新修建韓文公廟的人,就聽從命令!”百姓高興地聽從他的命令,在州城以南七里的地方選了一塊地,一年后廟就建成了。四、4.(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有感三首張耒南風霏霏麥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邊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獲。雨多蕭蕭蠶簇寒,蠶婦低眉憂繭單。人生多求復多怨,天公供爾良獨難。(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BA.詩的前兩句用“麥花落”“初垂角”,寫出了田家農(nóng)作物的喜人長勢。B.田父為及時春雨高歌,蠶婦則因思親而生寂寞孤單,兩者形成對比。C.用“犁”來修飾夜半所下的“雨”,貼合田家身份,可見春雨的充足。D.詩中的疊詞“罪霏”“漠漠”“蕭蕭”,既形象貼切,又富有音樂性。(2)宋詩重理趣,往往借詩來表現(xiàn)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這首詩表達了什么理趣?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窘獯稹浚?)B.“蠶婦則因思親而生寂寞孤單”錯誤,詩中“蠶婦低眉憂繭單”是蠶婦因為這場風雨而擔心蠶繭的收成,不是“因思親而生寂寞孤單”。故選:B。(2)“田父高歌待收獲”“蠶婦低眉憂繭單”,農(nóng)夫喜笑顏開,滿懷期望地等待著收取這豐收的碩果;望著在風雨聲中畏寒簇擁在一起的蠶寶寶,蠶婦緊鎖眉頭,憂心如焚,唯恐因此結不出好繭,繭花不發(fā)白辛苦一場。面對同一場雨,田父高興而蠶婦憂愁埋怨??梢娛挛锏睦资窍鄬Φ??!叭松嗲髲投嘣埂?,人生追求的越多,產(chǎn)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情況,不要埋怨,要順其自然。多求不僅體現(xiàn)在因人而異方面,就是在同一個人身上,要求也經(jīng)常會因時而異。假如這場春雨早下一個月,則農(nóng)夫與蠶婦的喜憂怕就正好相反。農(nóng)諺“三月干到溝底白,青草變成麥”,此時下雨,不利于小麥分蘗發(fā)棵,直接影響到夏收的質量,相反,這場及時雨卻能滋潤桑樹多產(chǎn)桑葉,無異于為春繭的豐收遞上了一張保單。所以立場不同,態(tài)度不同。同一場雨,不同的人立場不同也許要求不同,要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天公的難處(體會他人的難處)。答案:(1)B(2)①事物的利弊是相對的。面對同一場雨,田父高興而蠶婦憂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對人生中的各種情況,不要埋怨,要順其自然。③立場不同,態(tài)度不同。同一場雨,不同的人立場不同也許要求不同,要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天公的難處(體會他人的難處)。5.(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們在談論理想的場景時,向往那種自由閑適、和諧美好的生活境界,會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皙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描述。(2)杜牧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時,用《阿房宮賦》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向當世統(tǒng)治者敲響了警鐘。(3)蘇洵《六國論》中設想六國重用謀士、禮賢下士的句子是“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窘獯稹抗蚀鸢笧椋海?)浴乎沂風乎舞雩(重點字:雩)(2)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重點字:鑒)(3)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重點字:封)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22分)6.(2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宋代風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場場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訪趙普,想到程門立雪,想到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仿佛宋代,總有著下不完的雪。②一入宋代,中國繪畫就呈現(xiàn)出大雪凝寒的氣象。雪,突然成了宋畫的關鍵詞。像范寬的《雪山蕭寺圖》、宋徽宗趙佶的《雪江歸棹圖》,都是以雪為主題的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是從隆冬畫起的,一隊驢子馱炭而行,似乎預示著,今夜有暴風雪。蕭瑟的氣氛,讓宋朝的春天,顯得那么遙遠和虛幻。③這在以前的繪畫中是不多見的。繪畫在晉唐,色調明媚雅麗,風景光感強烈,人物表情雍容。到了宋代,卻分出了兩極——一方面,以溪邊野花、天上飛鶴,凸顯這個朝代的繁榮與華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畫家癡迷于畫雪,畫繁華落盡、千峰寒色的清曠,畫“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的孤寂,畫“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肅殺。④宋代雪圖中的清曠、孤寂、肅殺,確實有氣候變化的原因。隋唐,氣候溫暖,其畫中桃紅柳綠、獸鳥出沒、馬蹄歡暢的景象,如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氣候狀況。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場接一場雪頻頻光顧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橋上,落在凍滯的酒幌上,落在東京鱗次櫛比的瓦片上。太湖全部結冰,杭州頻繁落雪,就連華北的梅樹都全軍覆沒,以致王安石寫詩“北人初不識,渾作杏花看”?!把┯摺薄皵嗔鳌薄皞湣边@樣的表述充斥著大宋的史書和奏折。宋代畫家也用雪題材,坐實了那個朝代的冷,以至于我們今天面對宋代的雪圖,依然感到徹骨寒涼。⑤但宋畫的變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氣候,更取決于審美趣向的改變和哲學性的加深。⑥若把唐畫與宋畫放在一起,我們會發(fā)現(xiàn)二者是那么涇渭分明,就像唐三彩與宋瓷,前者熱烈奔放到頂點,后者細致沉靜到極致。這一方面關乎唐、宋兩朝的氣候變化,另一方面又與這兩個朝代的氣質相吻合——唐代中國是一個跨民族共同體,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禮樂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氣血,所以李白的詩熱烈奔放,唐畫絢爛張揚;而宋代又回到“中國本部”,與遼、西夏、金、蒙古同為列國之一,宋代畫家的審美趣味也由唐畫繁麗熱鬧的外在追逐,轉向了素簡、幽秘和內省。晉唐那種花紅柳綠的青綠繪畫不再是主流,水墨山水大行其道,世間的所有色彩、層次與秩序收納在黑白兩色中,用一種最簡單的形式,創(chuàng)造荒寒寂寥的畫境,以寄托自己幽遠飄逸的神思。⑦如果說在晉唐,中國繪畫走進了它激情豐沛、充滿想象力的青春期,那么到了宋代,中國繪畫則進入了它充滿哲思冥想的成年。宋代繪畫一方面追求著俗世里的熱鬧繁華,另一方面又越過浮華的現(xiàn)實,而直抵精神的根脈;由俗世的艷麗,遁入哲學式的深邃、空靈。所以,宋畫的格局是不同以往的,繪畫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準了整個宇宙。那些卷,那些軸,不僅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更營造出無限的時間。畫山,畫雪,其實就是畫地老,畫天荒,畫宇宙的浩森——他們在一切事物里尋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無限宇宙里,力與美,悲傷與超然凝為一體?!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的厚重雪意,“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蒼茫感,在唐代沒有找到對應的繪畫圖像,卻在宋畫里一再重現(xiàn)。⑧我一直不相信《雪江歸棹圖》是宋徽宗畫的。畫面上延伸的是北方的雪景江山,蔡京在跋文中描述它:“群山皎潔,行客蕭條;鼓棹中流,片帆天際;雪江歸棹之意盡矣?!比珗D不著色,它抽去了所有繁華綺麗的成分,突然變得冷漠幽寂、深沉內斂,那清曠、孤寂的境界,與宋徽宗的其他畫作顯得格格不入。宋徽宗是愛熱鬧的,喜歡吉祥富麗、活色生香,《祥龍石圖》《瑞鶴圖》里的那種飛升感和生機盎然感,才符合他的品性。但《雪江歸棹圖》卷里,還是看得到宋徽宗的影子。他是用雪,來為自己的王朝歌功頌德,雪江歸棹,這大雪覆蓋的江山,不是歸了他趙家嗎?⑨只是,這大雪也在林沖的世界里紛紛揚揚地落著,好像下了一個世紀,下滿了整個宋代,嚴嚴實實地,封住了逆來順受的林沖的去路。那是真正的冷,盤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宋徽宗畫《祥龍石圖》,畫《瑞鶴圖》,那“祥”“瑞”,那熱烈,都被林沖這樣一個小角色輕而易舉地顛覆了。⑩靖康元年,又一場大雪,下得“天地晦冥”,來自北方的金戈鐵馬踏過封凍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這場大雪中,走向它的終局。雪江歸棹,而徽宗卻歸了金朝,在北國“坐井觀天”。大雪無痕,寒冷伴隨著寂寞侵蝕著他。?無論《雪江歸棹圖》卷里收納了多少吉祥的含意,我看到的,仍是畫卷里那片遼闊奇絕的山川宇宙,那種宋代雪圖所共有的荒寒畫境。?宋代許多雪景山水圖都不畫人,那人,在畫外??v然“空山不見人”,也會“但聞人語響”。把所有的“有”,都歸于“無”;在“無”中,又隱含著無數(shù)的“有”——這就是藏在宋代雪圖里的辯證法。?正如冷到了極處,反而會激發(fā)出生命更大的潛能。我想宋徽宗,燃起對生活最強烈的渴望,應當不是在他紙醉金迷的宮殿,而是在苦寒蕭瑟的北國。所以,一無所有的宋徽宗,在北國的雪地里寫詩:“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彼萎嫷牧α恳舱谟诖耍北粕畲嗳跆?,方能表達絕處逢生的意志。讓一個人燃起生命熱情的,有時未必是杏花春雨、落葉飛花,而是雪落千山、古木蒼然。有大悲慟,才能有大希望。?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筆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高度悲劇美感的精神空間。?宋人畫雪,不是那種歡天喜地的好,而是靜思、內斂、堅韌的好。假若還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艷陽天的那種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于是想起少年時代的某一個夜晚,我躲在溫暖的被窩里,讀到如許文字:“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身上單寒,當不過那冷。在雪地里看時,離的草場遠了,只見前面致疏林深處,樹木交雜,遠遠地數(shù)間草屋,被雪壓著,破壁縫里透出火光來……”?我相信在宋徽宗的晚年,他所有的眼淚都已流完,他只是一個白發(fā)蒼然的普通老頭,在雪地上執(zhí)拗地生存著。假若他那時仍能畫畫,真該再畫一幅《雪江歸棹圖》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對自己顛沛的一生,做一個交代。(取材于祝勇同名散文)(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CE)A.作者將獨到的藝術見解和深刻的歷史思考匯于筆端,用典雅的文字描繪“宋代風雪”中的人文古韻。B.文章多次寫林沖與宋徽宗,均以獨特的視角,將人物的命運與雪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構思的匠心。C.第?段引用了敘寫林沖的語句,意在說明作者在少年時代,已對林沖及其悲劇命運有了深刻的認識。D.文章運用了對比手法,凸顯了宋代雪圖在繪畫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以及審美情趣、格局方面的不同凡響。E.文章第⑩段“雪江歸棹,而徽宗卻歸了金朝,在北國‘坐井觀天’”這一句中,“坐井觀天”是眼光狹小,見識短淺的意思。(2)結合上下文,賞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①那是真正的冷,盤踞在人心里,深入人的骨髓。②他只是一個白發(fā)蒼然的普通老頭,在雪地上執(zhí)拗地生存著。(3)文章標題“宋代風雪”有哪些含義?(4)文章寫道:“宋人用大雪凝寒的筆意,創(chuàng)造了一個具有高度悲劇美感的精神空間。”請結合全文,說說精神空間的悲劇美感有哪些表現(xiàn)。(5)宋畫中的“風雪”意味蘊藉,文學作品中同樣有著“雪”的影子: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竇娥冤屈六月飛“雪”、祥林嫂死于“雪”夜、《紅樓夢》中多次出現(xiàn)“雪”、古詩詞中也經(jīng)常使用“雪”的意象……請你選擇一篇帶有“雪”的文學作品,談談“雪”在其中的作用?!窘獯稹浚?)C.“意在說明作者在少年時代,已對林沖及其悲劇命運有了深刻的認識”錯誤。結合?段“假若還有希望,也不是金光大道艷陽天的那種希望,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以及?“林沖投東去了兩個更次”“遠遠地數(shù)間草屋,被雪壓著,破壁縫里透出火光來……”可知,作者在第?段引用了敘寫林沖的語句意在表明宋人畫雪即便是有希望也是那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希望。E.“‘坐井觀天’是眼光狹小,見識短淺的意思”錯誤?!白^天”在這里并不是指眼光狹小、見識短淺,而是用來表達宋徽宗處境的局限與凋零景象,著重渲染他晚年境遇的悲涼。故選:CE。(2)①依據(jù)前文雪“好像下了一個世紀,下滿了整個宋代,嚴嚴實實地”“封住了逆來順受的林沖的去路”,說明社會對人的逼迫時間之久,范圍之廣,讓人無法生存,沒有一點退路;再依據(jù)后文“那‘祥’‘瑞’,那熱烈,都被林沖這樣一個小角色輕而易舉地顛覆了”,說明這雪帶給人的不是祥瑞,而是一種對生活的徹底的絕望,而“盤踞”一詞正是這種意思的準確表達。②“執(zhí)拗”一詞形象地描繪出以“白發(fā)蒼然的普通老頭”的身份而生活的宋徽宗在雪地里行走的艱難,生活的艱難,而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其內心更是艱難。想象著一國之君如今步履闌珊地走在雪地里,為生存而奔波,不由讓人對其心生憐憫。(3)文章標題為“宋代風雪”,閱讀文章可知這里的“風雪”既指宋代具體的風雪,也指宋代抽象的“風雪”。①文章第一段“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場場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訪趙普,想到程門立雪……仿佛宋代,總有著下不完的雪”,這里所說的“宋代風雪”指的是自然風雪,而且下得極其頻繁給人感覺宋代是一個極寒的朝代。②文章第二段“雪,突然成了宋畫的關鍵詞”,第三段“又有那么多的畫家癡迷于畫雪”,第四段“宋代雪圖中的清曠、孤寂、肅殺”等等,這里所說的“宋代風雪”指的是繪畫藝術中的風雪,給人一種清曠、孤寂、肅殺的感覺。③文章第九段“這大雪也在林沖的世界里紛紛揚揚地落著,好像下了一個世紀,……封住了逆來順受的林沖的去路”,這里所說的“宋代風雪”指的是社會的風雪,這風雪是官逼民反的象征,讓人感到絕望。④第十段“靖康元年,又一場大雪,下得‘天地晦冥’,來自北方的金戈鐵馬踏過封凍的汴河,北宋王朝就在這場大雪中,走向它的終局”,這里所說的“宋代風雪”指的是歷史的風雪,喻指外族的入侵,而北宋也在這場風雪中走向了終結。(4)①依據(jù)文中“宋代雪圖中的清曠、孤寂、肅殺”“宋代畫家也用雪題材,坐實了那個朝代的冷,以至于我們今天面對宋代的雪圖,依然感到徹骨寒涼”可知,宋代畫家所畫的雪帶有“清曠、孤寂、肅殺”的特點,給人以“徹骨寒涼”的冷意。②依據(jù)文中“另一方面又越過浮華的現(xiàn)實,而直抵精神的根脈;……繪畫的核心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而是瞄準了整個宇宙?!粌H營造出無限的空間,更營造出無限的時間。……他們在一切事物里尋找永恒的意味。在永恒山水、無限宇宙里,力與美,悲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