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25-26高三上·湖北·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公子牟游于秦,且東,而辭應(yīng)侯①。應(yīng)侯曰:“公子將行矣,獨無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夫貴不與富期,而富至;富不與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與驕奢期,而驕奢至;驕奢不與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睉?yīng)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厚矣?!保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三》)材料二:魯有恭士,名曰機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食不安俎,羹不以器;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其門人疑而問之曰:“夫子之恭,可以為道乎?”機氾曰:“好恭甚易,安恭②甚難。吾非能好恭也,吾能安恭也。夫舟浮于江海,不為莫乘而沉;君子行于道德,不為莫知而止。今吾所為,非以求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將以自成也?!保ü?jié)選自《說苑·敬慎》)材料三: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③者,何也?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溫潤而澤,仁也;栗而理,知也;堅剛而不屈,義也;廉而不劌④,行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⑤并見,情也;扣之其聲清揚而遠聞其止輟然辭也。故雖有珉之雕雕⑥,不若玉之章章⑦?!对姟吩唬骸阅罹?,溫其如玉?!酥^也?!保ü?jié)選自《荀子·法行》)材料四:論曰:古人立言,各有所本。策士之寓言,如公子牟之誡;儒者之篤行,如機氾之安恭;夫子之設(shè)教,比德于玉;皆非無因而云然也。然則,誡奢、守恭、比德,其旨一也,曰“慎其所以立者”而已。后世或取其言而遺其行,慕其名而略其實,是猶貴珉而賤玉,得其雕雕,失其章章,不亦悖乎?(節(jié)選自清·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質(zhì)性》)[注]①應(yīng)侯,即范雎,戰(zhàn)國時秦國丞相。②安恭:安于恭謹,發(fā)自內(nèi)心地持守恭敬。③珉:像玉的美石。④廉而不劌:有棱角但不至于劃傷別人,比喻品行端方而不刻薄。⑤適,通“謫”,美好。⑥雕雕:文采絢麗的樣子,指人工雕飾之美。⑦章章:光彩顯著的樣子,指內(nèi)在本質(zhì)之美。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壑瓵其聲B清揚C而遠聞D其止E輟然F辭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和,與《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的“與”意義不同。B.“夫舟浮于江?!迸c《齊桓晉文之事》“樹之以?!钡木涫浇Y(jié)構(gòu)相同。C.行,經(jīng)歷,與《歸去來兮辭》“感吾生之行休”的“行”字意義相同。D.比,比擬,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的“比”意義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子牟用“富至”“粱肉至”“驕奢至”“死亡至”的遞進關(guān)系告誡應(yīng)侯,享樂富貴而不加節(jié)制,必招致惡果。B.機氾冬日飲湯,夏日飲水,“食不安俎”“羹不以器”,這些是為了向鄉(xiāng)黨朋友展示恭謹,從而獲得他人的贊譽。C.孔子認為美玉具有“溫潤而澤”等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與君子的“仁”等品德相契合,以此來凸顯君子品德的珍貴。D.材料一以排比句強化邏輯,表達簡潔有力;材料二以生活對話展開,語言通俗自然;材料三多四字短語,凝練典雅。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于君。(2)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5.章學(xué)誠運用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觀點?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wù)勀愕恼J識。(24-25高二下·山東聊城·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直不疑,南陽人也。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歸,誤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覺,亡意人疑,不疑謝有之,買金償。后告歸者至而歸金,亡金郎大慚,以此稱為長者。稍遷至中大夫。朝,廷見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其美然特毋奈其善盜嫂何也?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也。(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卷四十六)材料二:初,援在交阯,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quán)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與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狀,帝益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shù)畝地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會。嚴與援妻子草索相連,詣闕請罪。帝乃出譖書以示之,方知所坐,上書訴冤,前后六上,辭甚哀切,然后得葬。(節(jié)選自范曄《后漢書》卷二十四)材料三:第五倫字伯魚,京兆長陵人也。其先齊諸田,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建武二十七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yī)工長,隨王之國。光武召見,甚異之。二十九年,從王朝京師,隨官屬得會見,帝問以政事,倫因此酬對政道,帝大悅。明日,復(fù)特召入,與語至夕。帝戲謂倫曰:“聞卿為吏籍婦公,不過從兄飯,寧有之邪?”倫對曰:“臣三娶妻皆無父。少遭饑亂,實不敢妄過人食?!钡鄞笮?。倫出,有詔以為扶夷長。(節(jié)選自范曄《后漢書》卷四十一)材料四:人之言不可信乎?天下之大,吾非能事事而親見也,況千古以上,吾安從而知之!人之言可盡信乎?馬援之薏苡以為明珠矣;然猶有所因也。無兄者謂之盜嫂,三娶孤女者謂之撾婦翁,此又何說焉!舌生於人之口,莫之捫也;筆操於人之手,莫之制也;惟其意所欲言而已,亦何所不至者!余自幼時聞人之言多矣,日食止於十分,月食有至十馀分者。世人不通歷法,咸曰月一夜再食也;甚有以為已嘗親見之者。余雖尚幼,未見歷書,然心獨疑之。會月食十四分有奇,夜不寢以觀之,竟夜初未嘗再食也。唯食既之后,良久未生光,計其時刻約當(dāng)食四分有奇之?dāng)?shù),疑即指此而言。然同人皆不以為然。又數(shù)年,見諸家歷書果與余言相同。(節(jié)選自崔述《考信錄》)6.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相應(yīng)位置。廷見A人或毀不疑B曰C不疑狀D貌甚美E然特毋奈F其善盜嫂G何也?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疑謝有之”的“謝”,意為“認錯”,與《孔雀東南飛》“阿母謝媒人”的“謝”意義不同。B.“我乃無兄”的“乃”與《歸去來兮辭》中“乃瞻衡宇”的“乃”意義和用法相同,均表判斷,強調(diào)事實。C.“自明”,“自”作“明”的前置賓語,與《石鐘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欺”結(jié)構(gòu)相同。D.“賓客故人莫敢吊會”的“吊”,意為“慰問”,與《陳情表》“形影相吊”的“吊”意義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直不疑擔(dān)任郎官時,同僚誤拿他人金子離開,他主動承認并賠償;后真相大白,同僚深感慚愧,直不疑因此以寬厚著稱,逐漸升遷至中大夫。B.馬援從交阯帶回薏苡果實,治病防瘴,卻被權(quán)貴誣陷私運珍寶,死后仍遭讒言中傷,導(dǎo)致其家人不敢將其歸葬祖墳。C.第五倫因政績突出受光武帝賞識,在應(yīng)對皇帝關(guān)于“籍婦公”的戲謔時,他解釋了自己三任妻子的家世背景,以證清白。D.崔述通過“夜不寢以觀之”,發(fā)現(xiàn)月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兩次,證明民間“一夜再食”的說法純屬謠傳。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2)天下之大,吾非能事事而親見也,況千古以上,吾安從而知之!10.崔述運用前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觀點?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wù)勀愕恼J識。(24-25高一下·山東日照·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閉門而不內(nèi),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瞰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當(dāng)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勇吩唬骸赐裕^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墒怯^之,則君子之所養(yǎng),可知已矣?!保ü?jié)選自《孟子》)材料二:墨客王圣美少謁一達官,值其正談《孟子》,殊不相顧。圣美竊哂其所論。忽問圣美曰:“嘗讀《孟子》否?”曰:“平生愛之,都不曉其義。”主問:“不曉何義?”曰:“從頭不曉。”主曰:“試言之?!痹唬骸凹仍泼献硬灰娭T侯,因何見梁惠王?”其人愕然無對。大慶觀此,雖若戲笑之談,忽遽中亦自難對。近見陳氏《新話》云:“孟子之書,有一言可萬世行者,有言之今日而明日不可用者。孟子不見諸侯,而見梁惠王,學(xué)者至今疑之?!标愂现匀绱?,不知竟作何說。大慶嘗思而得之,孟子論去就之義,曰:“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按《史記》:“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比粍t孟子之見惠王,非以其迎之致敬而有禮乎?(節(jié)選自葉大慶《考古質(zhì)疑》)材料三:余按:孟子所謂不見諸侯者,謂草莽之士不屈身先容以求見諸侯耳,非謂終古不可與一見也。故曰:“庶人不傳質(zhì)為臣,不敢見于諸侯。”曰:“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曰:“段干木逾垣而避之,泄柳閉門而不內(nèi),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闭Z意甚明,豈容有不曉其義者!而乃紛紛疑之,議之,真吾所不曉也!孟子居鄒,季子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然則孟子之見時君皆當(dāng)如是,不但于梁然也。即無《史記》之文,而孟子之為應(yīng)聘而往亦無可疑者;但記書者止欲明先義后利之旨,不暇于未見之前一一鋪敘,如今演義之文法耳。齊景公問政于孔子,衛(wèi)靈公問陣于孔子,未問之前亦必有其相見之因,無關(guān)于義理,故不必一一而書之策也。今論者乃以是為疑豈宋人沿唐舊習(xí)喜奔競怪孟子不見諸侯之言而欲以其矛刺其盾乎?不然,如是讀書,書無不可議者,無怪乎陶淵明之“不求甚解”也!(節(jié)選自崔述《考信錄》)11.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寫在答題卡相應(yīng)位置。今論者乃以是①為疑②豈宋人沿唐③舊習(xí)④喜奔競⑤怪孟子不見諸侯⑥之言而欲以其矛刺其盾乎?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內(nèi),同“納”,接納,與《鴻門宴》中“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的“內(nèi)”意義相同。B.惡,音wù,害怕,與《齊桓晉文之事》“彼惡知之”的“惡”讀音、意義均不同。C.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師說》“句讀之不知”的“之”用法不同。D.就,靠近,與《荀子·勸學(xué)》“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的“就”意義相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在回答公孫丑不見諸侯是何道理的問題時,引用曾子、子路的話,意在批評士人聳肩媚笑、討好諸侯的丑態(tài),強調(diào)君子應(yīng)注重修養(yǎng)德行。B.王圣美稱述自己平生喜愛讀《孟子》,卻不通曉其中的義理,又用“孟子不見諸侯,因何見梁惠王”來反問達官,實則是對他們所論的嘲諷。C.陳氏《新話》認為,孟子書中有一些言論今天適用而明天就不適用了,并提出孟子不見諸侯卻見梁惠王的疑問,對此,大慶不知該如何解答。D.材料一孟子闡釋了不見諸侯的觀點,材料二、材料三均通過列舉孟子拜見他人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辨析了孟子主張與行為看似不一致的原因。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墨客王圣美少謁一達官,值其正談《孟子》,殊不相顧。(2)孟子居鄒,季子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15.崔述通過考據(jù)孟子不見諸侯,說明了什么觀點?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wù)勀愕恼J識。(25-26高三上·河北滄州·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初,鎮(zhèn)惡等至潼關(guān),為偽大將軍姚紹所拒,不得進。請率水軍自河入渭,直至渭橋。既至,令將士食畢,便棄船登岸。渭水流急,諸艦悉逐流去,撫士卒曰:“此是長安城北門外,去家萬里,而舫乘衣糧并已逐流,唯宜死戰(zhàn),可立大功?!蹦松硐仁孔?,即陷長安城。于灞上奉迎,武帝①勞之曰:“成吾霸業(yè)者,真卿也?!敝x曰:“此明公之威,諸將之力?!钡坌υ唬骸扒溆麑W(xué)馮異邪?”(節(jié)選自《南史·王鎮(zhèn)惡傳》,有刪改)材料二:十二年,武帝北伐,及入咸陽,帝遍視阿房故地,凄愴動容,問鮮之秦、漢所以得喪。鮮之具以賈誼過秦對。前至渭濱,帝復(fù)嘆曰:“此地寧復(fù)有呂望②邪?”鮮之曰:“昔葉公好龍而真龍見,燕昭市骨而駿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豈患海內(nèi)無人。”(節(jié)選自《南史·鄭鮮之傳》,有刪改)材料三:《周史》述太祖論梁元帝曰③:“蕭繹可謂天之所廢,誰能興之者乎?”此《六經(jīng)》之言也。又曰:“榮權(quán),吉士也,寡人與之言無二?!贝藙t《三國志》之辭也。其余言皆如此,豈是宇文之語耶?又案裴政《梁太清實錄》稱元帝使王琛聘魏,長孫儉謂宇文曰:“王琛眼睛全不轉(zhuǎn)。”公曰:“瞎奴使癡人來,豈得怨我?”此言可謂真宇文之言,無愧于實錄矣。(節(jié)選自浦起龍《史通通釋》)材料四:昔劉勰有云:“自卿、淵已前,多役才而不課學(xué);向、雄已后,頗引書以助文?!比唤匪d,亦多如是。故雖有王平所識,僅通十字;霍光無學(xué),不知一經(jīng)。而述其言語,必稱典誥。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資虛飾者矣。案《宋書》稱武帝入關(guān),以鎮(zhèn)惡不伐,遠方馮異;于渭濱游覽,追思太公。夫以宋祖無學(xué)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斯不然矣。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齊二國,俱出陰山,必言類互鄉(xiāng)④,則宇文尤甚。而王劭⑤掌策書,其載齊言也,則淺俗如彼;其載周言也,則文雅若此。夫如是,何哉?非兩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虛實之異故也。夫以記宇文之言,而動遵經(jīng)典,多依《史》《漢》,此何異莊子述鰣魚之對而辯類蘇、張,賈生敘鵬鳥之辭而文同屈、宋,施于寓言則可,求諸實錄則否矣。(節(jié)選自劉知幾《史通》)【注】①武帝: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②呂望:呂尚,即姜子牙。③太祖、梁元帝:北周太祖宇文泰所在的西魏與梁元帝蕭繹的南梁是南朝北朝時并立的政權(quán)。④言類互鄉(xiāng):此處喻指語言不同。⑤王劭:曾任北周中書舍人,后被隋文帝授予著作佐郎。16.材料四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夫以A宋祖B無學(xué)C愚智所D委E安能援引F古事G以酬答H群臣者乎?1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表被動,與《六國論》“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的“為”用法相同。B.勞,慰勞,與《孔雀東南飛并序》“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的“勞”意義不同。C.轉(zhuǎn),音zhuàn,轉(zhuǎn)動,與《琵琶行并序》“轉(zhuǎn)徙于江湖間”的“轉(zhuǎn)”讀音、意義均不同。D.遠方,遙遠的地方,與《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遠方”意思相同。1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潼關(guān)受阻后,王鎮(zhèn)惡率領(lǐng)水軍入渭,登岸前以斷絕退路來激勵將士,最終攻克長安,武帝用東漢名將馮異來類比稱贊他。B.北伐進入咸陽后,武帝遍覽阿房宮的舊址,詢問秦漢興衰的原因;前行到渭水之濱,又感嘆當(dāng)世沒有姜子牙這樣的人才。C.梁太清為了讓人物性格更為鮮明以體現(xiàn)其“實錄”的原則,采用了讓宇文泰說出“瞎奴使癡人來”的俚語訾罵的記述方式。D.劉知幾認為,莊子記述的鮒魚有蘇秦、張儀的辯才,賈誼《鵬鳥賦》中鵬鳥有屈原、宋玉的文辭,這種筆法只適用于寓言。1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去家萬里,而舫乘衣糧并已逐流,唯宜死戰(zhàn),可立大功。(2)非兩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虛實之異故也。20.材料四中,劉知幾運用三則材料中的相關(guān)事實說明了什么觀點?你認為應(yīng)以怎樣的態(tài)度讀史?
(2025·湖北黃岡·模擬預(yù)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夫勢者,非能必使賢者用已①,而不肖者不用已也。賢者用之則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則天下亂。人之情性,賢者寡而不肖者眾,而以威勢之利濟亂世之不肖人,則是以勢亂天下者多矣,以勢治天下者寡矣。夫勢者,便治而利亂者也。故《周書》曰:“毋為虎傅翼,將飛入邑,擇人而食之?!狈虺瞬恍と擞趧荩菫榛⒏狄硪?。桀紂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為炮烙以傷民性桀紂得成肆行者南面之威為之翼也。使桀紂為匹夫,未始行一而身在刑戮矣,勢者,養(yǎng)虎狼之心而成暴亂之事者也,此天下之大患也。勢之于治亂,本未有位也,而語專言勢之足以治天下者,則其智之所至者淺矣。夫良馬回車,使臧獲②御之則為人笑,王良③御之而日取千里。車馬非異也,或至乎千里,或為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今以國位為車,以勢為馬,以號令為轡,以刑罰為鞭策,使堯舜御之則天下治,桀紂御之則天下亂,則賢不肖相去遠矣。夫欲追速致遠,不知任王良;欲進利除害,不知任賢能:此則不知類之患也。夫堯舜亦治民之王良也。(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勢》)材料二:初,魏王聞子順賢,遣使者奉黃金束帛,聘以為相。子順曰:“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若徒欲制服吾身,委以重祿,吾猶一夫耳,魏王奚少于一夫!”使者固請,子順乃之魏;魏王郊迎以為相,子順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諸喪職者咸不悅,乃造謗言,文咨以告子順。子順曰:“民之不可與慮始久矣!古之善為政者,其初不能無謗。子產(chǎn)相鄭,三年而后謗止;吾先君之相魯,三月而后謗止。今吾為政日新,雖不能及賢,庸知謗乎!”文咨曰:“未識先君之謗何也?!弊禹樤唬骸跋染圄?,人誦之曰‘麛裘而芾,投之無戾;芾而麛裘,投之無郵’。及三月,政化既成,民又作誦曰:‘裘衣章甫,實獲我所;章甫裘衣,惠我無私’?!蔽淖上苍唬骸澳私裰壬嗖划惡跏ベt矣?!弊禹樝辔悍簿旁?,陳大計輒不用,乃喟然曰:“言不見用,是吾言之不當(dāng)也。言不當(dāng)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退而以病致仕。人謂子順曰:“王不用子,子其行乎?”答曰:“行將何之?山東之國,將并于秦。秦為不義,義所不入?!彼鞂嬘诩?。(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周紀》)【注】①已:此,這,指代權(quán)勢。②臧獲: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人,不善于馭馬,該詞在古代還用于對奴婢的賤稱。③王良:春秋時期著名的馭馬高手,常用來象征擅長治國的人才。2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桀紂為高臺A深池B以盡民力C為炮烙以傷民性D桀紂得成E肆行者F南面之威G為之翼也。2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濟,幫助,與《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中“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的“濟”意思不相同。B.《周書》,即《逸周書》,記載了周朝的歷史;中國歷代正史之一、北周的紀傳體史書也稱《周書》。C.束帛,將帛捆為一束,作為聘問、婚喪相饋贈的禮品。帛一束為五匹。D.章甫,戴禮帽,名詞活用作動詞,與“端章甫,愿為小相焉”中的“章甫”用法不相同。2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子認為,權(quán)勢本身并沒有固定的道德屬性,它既可能被賢能者用來治理社會,實現(xiàn)國家太平,也可能被不賢能的人濫用,導(dǎo)致社會混亂。B.韓非子使用了“良馬固車”的比喻和臧獲、王良駕車的類比,將國家權(quán)位比作馬,把權(quán)勢比作車,把掌權(quán)者比作駕馭者,說明了掌權(quán)者的重要性。C.子順在擔(dān)任丞相后,進行了改革,雖然是為了提升治理政事的效率,但也引起了被撤換者的強烈不滿,導(dǎo)致謠言的傳播,顯示了改革的艱難。D.子順引用歷史上賢良之士經(jīng)歷流言蜚語的例子,強調(diào)在謀劃大事時不應(yīng)過于在意百姓的譏謗,表明他具有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寬廣胸懷。2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車馬非異也,或至乎千里,或為人笑,則巧拙相去遠矣。(2)言不當(dāng)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素餐,吾罪深矣!25.子順在魏國的經(jīng)歷體現(xiàn)出賢能者對權(quán)勢的什么態(tài)度?請結(jié)合兩則材料進行概括。(25-26高三上·河北保定·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王①問太公②曰:“何如而可為天下?”太公曰:“大蓋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后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后能懷天下;恩蓋天下,然后能保天下;權(quán)蓋天下,然后能不失天下;事而不疑,則天運不能移,時變不能遷。此六者備,然后可以為天下政?!保ü?jié)選自《太公六韜》)材料二:晉平公問于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wù)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逼焦唬骸吧疲 保ü?jié)選自《說苑·君道》)材料三:貞觀初,太宗從容謂侍臣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碧谠唬骸安蝗唬芗瓤艘?,務(wù)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茲乎!”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征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③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guān)市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齊主即是也。然天元④、齊主若為優(yōu)劣?”征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懦弱,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亡滅。天元性兇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保ü?jié)選自《貞觀政要·辯興亡》)【注】①文王:即周文王姬昌。②太公:即姜太公姜尚。③齊主:北齊后主高緯。④天元:北周宣帝宇文赟,自稱天元皇帝。26.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人君賦斂A不已B百姓C既弊D其君E亦亡F齊主G即H是也。2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遷,指改變、變化,與《蘭亭集序》“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的“遷”含義相同。B.趨,指追求,與《六國論》“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中的“趨”含義不同。C.察,指觀察、了解,與成語“明察秋毫”“察言觀色”中的“察”含義相同。D.亡滅,為偏義復(fù)詞,與《孔雀東南飛》“晝夜勤作息”中的“作息”用法相同。28.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回答周文王如何治理好天下的問題時,姜太公說,如果當(dāng)權(quán)者寬容大度,能做到“信”“仁”“恩”“權(quán)”,且行事果斷不疑,這樣可以治理好天下。B.晉平公詢問師曠怎樣做人君,師曠認為,作為人君應(yīng)該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博愛而任人唯賢,還要經(jīng)常檢查考核官吏政績,這是為人君的重要原則。C.在探討周朝和秦朝國運長短的原因時,唐太宗指出,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的方式和守護天下的方式都不相同,這是國運長短的關(guān)鍵原因。D.唐太宗拿宇文赟和高緯進行比較,提出誰更低劣的問題,魏征認為,雖然這二人都是亡國之君,但高緯生性懦弱,導(dǎo)致國無綱紀,高緯更為低劣。2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信蓋天下,然后能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后能懷天下。(2)不然,周既克殷,務(wù)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30.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別說明了什么觀點,請概括這兩個觀點并結(jié)合材料三談?wù)勀愕恼J識。(25-26高三上·湖南·開學(xué)考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保ü?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二: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將攻子之。儲子謂齊宣王:“因而仆之,破燕必矣?!蓖跻蛄钊酥^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議,將廢私而立公,飭君臣之義,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先后。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碧右驍?shù)黨聚眾將軍市被圍公宮攻子之不克。百姓乃反攻太子平,將軍市被死已殉,國構(gòu)難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眾,燕人恫怨,百姓離意。孟軻謂齊宣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蓖跻蛄钫伦訉⑽宥贾R砸虮钡刂娨苑パ?。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材料三:公元前周燕齊
320慎靚王元年燕王噲元年齊涽王地四年迎婦于秦
316慎靚王五年燕王噲五年君讓其臣子之國,顧為臣齊涽王地八年
314周赧王元年燕王噲七年君噲及太子相子之皆死齊涽王地十年
(節(jié)選自《史記·六國年表》)材料四:余按:勸齊伐燕之事,孟子固已辨其非矣。至所稱“文、武”云者,即《勝燕章》孟子引文王、武王以告宣王之語而失其意者。孟子方以燕民之悅不悅決之,何嘗以為時不可失乎!學(xué)者必謂《史記》之得其實,然則古人之受誣于后世者豈可勝道哉!吾愿世之文人學(xué)士毋據(jù)斷簡殘篇傳聞之詞而輕責(zé)古人也。齊之取燕,《史記·六國年表》在周赧王元年,于齊為湣王之十年。夫不聽孟子言而取燕者既為宣王矣,燕人之畔,湣王何慚于孟子乎?此無他,皆由未嘗深考戰(zhàn)國時事,不知《史記》之移威、宣兩伐于前二十余年,是以委曲求全其說而卒不能合也。故今《取燕》《燕畔》數(shù)章,并依《孟子》《國策》《紀年》之文載之宣王之世。(節(jié)選自崔述《考信錄》)3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太子A因數(shù)黨B聚眾C將軍市D被圍E公宮F攻G子之H不克。3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表目的,來,與《登泰山記》“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的“以”用法相同。B.?dāng)?shù),音shù,幾,與《鴻門宴》“范增數(shù)目項王”的“數(shù)”讀音、意義均不相同。C.顧,反而,卻,與《項脊軒志》“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的“顧”意義不同。D.介賓短語“于孟子”作“何慚”的后置狀語,與《勸學(xué)》“取之于藍”的結(jié)構(gòu)相同。3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和《戰(zhàn)國策》均記載了孟子以文、武之例,勸諫齊王應(yīng)順應(yīng)天時攻打燕國一事,但《孟子》所載較《戰(zhàn)國策》更為詳盡。B.儲子趁燕國大亂勸齊王攻打燕國,于是齊王派人告知燕太子平表示支持他的計劃,假意逢迎地表示齊國雖國小力薄,但唯太子指令是從。C.《戰(zhàn)國策》記載齊王趁燕國內(nèi)亂,命令匡章率領(lǐng)軍隊攻打燕國,但燕軍毫無戰(zhàn)意,城門都不關(guān)閉,最終燕王噲被殺,齊國大勝。D.《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燕王噲死于齊湣王當(dāng)政時期,與《戰(zhàn)國策》記載齊宣王伐燕的史實并不相符,崔述考證時利用了《戰(zhàn)國策》的記載。3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2)學(xué)者必謂《史記》之得其實,然則古人之受誣于后世者豈可勝道哉!35.崔述借助對孟子勸齊伐燕一事的歷史考辨闡述了什么觀點?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wù)勀愕恼J識。(25-26高三上·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建安元年,獻帝自河?xùn)|還洛陽,操議欲奉迎車駕,徙都于許。眾多以未可卒制。彧乃勸操曰:“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遑遠赴,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采至公以服天下,扶弘義以致英俊?!辈購闹J吣?,董昭等欲共進操爵國公,九錫①備物,密以訪彧。彧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勛庸崇著,猶乘忠貞之節(jié)。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笔滤鞂嫛2傩牟荒芷?。會南征孫權(quán),表請彧勞軍于譙,帝從之。至濡須,彧病留壽春,操饋之食,發(fā)視,乃空器也,于是飲藥而卒。帝哀惜之,祖日②為之廢樂。謚曰敬侯。(節(jié)選自《后漢書》)材料二:茍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颙異之,曰:“王佐才也?!庇罎h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潁川,四戰(zhàn)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沖,宜亟去之,無久留。”鄉(xiāng)人多懷土猶豫。會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曹操)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袁紹從太祖。太祖大悅,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節(jié)選自《三國志》)材料三:董昭建九錫之議,文若不欲曹公心不能平以致其死君子惜之?;蛞詾槲娜粝茸R之未究,或以為文若欲終致節(jié)于漢氏。二者皆非文若之心也。文若始從曹公于東郡,致其算略,以摧滅群雄,固以帝王之業(yè)許之矣,豈其晚節(jié)復(fù)疑而不予哉!方是時,中原略定,中外之望屬于曹公矣,雖不加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將安往?文若之意,以為劫而取之,則我有力爭之嫌,人懷不忍之志,徐而俟之,我則無嫌而人亦無憾。要之,必得而免爭奪之累,此文若之本心也。惜乎曹公志于速得,不忍數(shù)年之頃,以致文若之死。九錫雖至,而禪代之事,至子乃遂。此則曹公之陋,而非文若之過也。(節(jié)選自蘇轍《歷代論》)【注】①九錫: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②祖日:祭祀祖先神之日。36.材料三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紙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文若A不欲B曹公C心不能D平E以致F其G死H君子I惜之。3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卒,最終,與《赤壁賦》“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卒”意思不同。B.將,帶領(lǐng),與《過秦論》“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的“將”意思相同。C.去,離開,與《岳陽樓記》“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的“去”意思相同。D.致,獻上,與《屈原列傳》“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3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昭等人提議曹操進爵國公、受九錫之禮,并征詢荀彧的意見。荀彧明確反對,曹操對此不滿。B.荀彧認為潁川是四戰(zhàn)之地,在董卓之亂時很容易受到戰(zhàn)爭的危害,恰好韓魏親自前來迎接他們,但鄉(xiāng)人多戀故土,不愿跟隨他走。C.雖然袁紹對荀彧非常好,但荀彧預(yù)料袁紹最終不會成就大業(yè),于是離開袁紹追隨曹操,曹操非常高興,任命荀彧為司馬。D.曹操急于求成,并因此導(dǎo)致了荀彧的死亡,雖然得到了九錫之禮,最終自己也沒能實現(xiàn)帝王之業(yè)。這是曹操短視之所在。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會南征孫權(quán),表請彧勞軍于譙,帝從之。(2)雖不加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將安往?40.對于荀彧不同意曹操“加九錫”的本心,人們都抱有什么觀點?蘇轍又是什么看法?請依據(jù)材料三簡要概括。(25-26高三上·安徽·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晉侯①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zhí)鞭弭,右屬櫜鞬②,以與君周旋?!弊佑裾垰⒅?。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nèi)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蹦怂椭T秦?!佑瘼叟瑥臅x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④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子玉使斗勃請戰(zhàn),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dāng)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選自《左傳》,有刪改)材料二:(商鞅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fù)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選自《史記》,有刪改)材料三: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于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沬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又處戰(zhàn)攻之世、天下趨于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ㄟx自《通鑒紀事本末·卷一》,有刪改)[注]①晉侯,指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②櫜鞬,藏箭和弓的器具。③子玉,楚國的著名將領(lǐng)。④子犯,晉國大臣。4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從者A肅B而寬C忠D而能力E晉侯無親F外G內(nèi)H惡之。4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反,同“返”,返回,與《愚公移山》“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中的“反”意義和用法相同。B.微,沒有,與《燭之武退秦師》“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意義不相同。C.怪,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與《促織》“后小山下,怪石亂臥”中的“怪”用法不相同。D.“善為國者不欺其民”與《師說》“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用法和意義不相同。4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成王詢問重耳返國后如何報恩,重耳承諾若晉楚交戰(zhàn)將退避三舍,子玉請求殺了重耳。楚成王完全是因看重重耳的賢德而拒絕了子玉的請求。B.晉楚交戰(zhàn),晉軍撤退,軍吏很不解,子犯認為一是退避三舍作為報答,不能讓自己缺理;二是楚國士氣一向飽滿,不能認為楚軍是衰疲。C.商鞅擔(dān)心百姓不相信朝廷的變法條令能夠?qū)嵭?,于是他重賞敢于搬木頭的百姓,目的在于表明他絕不會欺騙百姓。D.齊桓公、晉文公、魏文侯和秦孝公這四位君主的道義并非純粹完美,但他們即使在戰(zhàn)爭攻伐的時代,也不敢忘記誠信。4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臣與寓目焉。(2)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45.材料三引用前兩則材料中的故事是為了說明什么觀點?請概括其中的觀點并談?wù)勀愕恼J識。(25-26高三上·重慶沙坪壩·階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陸贄,字敬輿,蘇州嘉興人。少孤,特立不群,頗勤儒學(xué)。年十八登進士第,以博學(xué)宏詞登科,授華州鄭縣尉。罷秩,東歸省母,路由壽州,刺史張鎰有時名,贄往謁之。鎰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見與語,遂大稱賞,請結(jié)忘年之契。及辭,遺贄錢百萬,曰:“愿備太夫人一日之膳?!辟棽患{,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钡伦谠跂|宮時,素知贄名,乃召為翰林學(xué)士,轉(zhuǎn)祠部員外郎。贄性忠藎,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報,故政或有缺,巨細必陳。由是顧待益厚。建中四年,朱泚謀逆,從駕幸奉天。時天下叛亂,機務(wù)填委,征發(fā)指蹤,千端萬緒,一日之內(nèi),詔書數(shù)百。贄揮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經(jīng)思慮,既成之后,莫不曲盡事情,中于機會,胥吏簡札不暇,同舍皆伏其能。興元初,師次城固,帝念奉天時言,播遷患難應(yīng)識其人,遂遣中使持詔召贄赴行在。時贄母韋氏在江東,帝遣中使迎至京師,縉紳榮之。俄丁母憂,東歸洛陽,寓居嵩山豐樂寺。藩鎮(zhèn)賻贈及別陳餉遺,一無所取。初贄以受人主殊遇,不敢愛身,事有不可,極言無隱。朋友規(guī)之,以為太峻,贄曰:“吾上不負天子,下不負吾所學(xué),不恤其他?!本诶羰?,斟酌決斷,不失錙銖。裴延齡日短贄于上前。上由是信延齡而不直贄。贄竟罷相,改為太子賓客,罷知政事。贄性畏慎及策免私居朝謁之外不通賓客無所過從。延齡言贄與張滂、李充等搖動軍情,乃貶贄為忠州別駕?!杜f唐書》材料二:史臣曰:近代論陸宣公,比漢之賈誼,而高邁之行,剛正之節(jié),經(jīng)國成務(wù)之要,激切仗義之心,初蒙天子重知,末涂淪躓,皆相類也。而誼止中大夫,贄及臺鉉,不為不遇矣。昔公孫鞅挾三策說秦王,淳于髡以隱語見齊君,從古以還,正言不易。昔周昭戒急論議,正為此也。贄居珥筆之列,調(diào)飪之地,欲以片心除眾弊,獨手遏群邪,君上不亮其誠,群小共攻其短,欲無放逐,其可得乎?《詩》稱“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贄之謂歟!《舊唐書》4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標號涂黑。贄性畏A慎B及策免C私居D朝謁E之外不通F賓客G無所H過從4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曲,委婉、細致,與《勸學(xué)》中“其曲中規(guī)”的“曲”意思不同。B.榮,意動用法,與《孔雀東南飛》中“足以榮汝身”的“榮”意思相同。C.愛,愛惜,與《過秦論》中“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愛”意思不同。D.短,詆毀,與《屈原列傳》中“短屈原于頃襄王”的“短”意思相同。48.下列對材料一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陸贄年少時勤習(xí)儒學(xué),十八歲考中進士,憑博學(xué)宏詞科登科,被授予華州鄭縣尉。東歸路上拜謁刺史張鎰,后得張鎰賞識。B.朋友曾贈送陸贄百萬錢,他只取一串新茶以示不敢領(lǐng)受朋友厚意;后寄居在嵩山豐樂寺,藩鎮(zhèn)贈送的財物他也一概不接受。C.朱泚謀逆時,陸贄隨皇帝到奉天,政務(wù)繁多,陸贄起草詔書,思如泉涌,所寫都能切中事理和時機,同事都佩服他的才能。D.陸贄遇事有不可行之處,就極力向皇帝進言,朋友認為他言辭過于嚴厲,但陸贄表示要上不辜負天子,下不辜負所學(xué)知識。4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報,故政或有缺,巨細必陳。(2)君上不亮其誠,群小共攻其短,欲無放逐,其可得乎?50.材料二表明了什么觀點?請結(jié)合材料說明其觀點并簡要分析其原因。參考答案參考答案1.ADF2.C
3.B
4.(1)即使沒有您的命令來命令我(讓我說),我本來也將向您獻出我的意見/對您有所效勞。(2)這是什么話!難道君子會因為(某物)數(shù)量多就輕視它,因為(某物)數(shù)量少就珍視它嗎!
5.觀點:①古人(公子牟、機氾、孔子)立言有根源,核心都是“謹慎地對待自己所立身的根本”;②后世只取古人言論、慕古人名聲,卻忽視其行為與實質(zhì),這種行為很荒唐。認識:①理解古人思想要抓核心精神,別只看表面言論或名聲;②個人做人、做學(xué)問都要守住根本(比如節(jié)制欲望、堅守恭謹、重視品德),別追求虛名、忽略實際。【導(dǎo)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選取了四則不同風(fēng)格的文本,通過對比展現(xiàn)了古代思想文化的多元性。材料一以策士諫言展現(xiàn)“戒奢”思想,材料二通過儒者言行闡釋“安恭”之道,材料三借孔子論玉闡明“比德”理念,材料四則以章學(xué)誠的評論統(tǒng)合前三者,揭示古人立言皆有所本的核心觀點。四則材料在內(nèi)容上形成遞進關(guān)系,從具體事例到抽象哲理,體現(xiàn)了“慎立”這一共同主旨。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敲擊它,聲音清越悠揚,傳得很遠,停止敲擊,聲音便戛然而止,像言辭的恰到好處?!翱壑笔峭暾膭淤e結(jié)構(gòu),A處斷開;“其聲”是主語,“清揚而遠聞”是描述聲音特點的謂語,中間用“而”連接不斷開,D處斷開;“輟然”是“其止”的結(jié)果,語意緊密;“辭也”是對前句的比喻性描述,單獨斷句,F(xiàn)處斷開。故選ADF。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能力。A.正確。和/結(jié)交、親附。句意:財富沒有和美食約定。/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B.正確。都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分別是“夫舟于江海浮”/“以桑樹之”。句意:船在江海上漂浮。/把桑樹種在院子里。C.錯誤。意義不同。經(jīng)歷/將要。句意:年紀快到七十歲了。/感慨我的生命即將終結(jié)。D.正確。比擬/等到。句意:玉這種東西,君子用它來比擬品德。/等到三年。故選C。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為了向鄉(xiāng)黨朋友展示恭謹,從而獲得他人的贊譽”錯,原文是“非以求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將以自成也”,意思是,不是用來求取鄉(xiāng)里朋友的贊譽,而是要用它來成就自己。故選B。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微”,沒有;“固”,本來;“效”,獻出,奉獻。(2)“是……也”,判斷句;“賤”,輕視;“貴”,看重、珍視。5.本題考查學(xué)生概括文中觀點并進行評價的能力。觀點:①他指出“古人立言,各有所本”,如公子牟誡驕奢致亡、機氾安恭自成、孔子玉比君子之德,看似不同,實則“其旨一也,曰‘慎其所以立者’而已”,即古人言論的根本都是“謹慎對待自己立身的根基”。②認為后世“取其言而遺其行,慕其名而略其實”,就像“貴珉而賤玉,得其雕雕,失其章章”,批判這種只追求古人言論虛名、忽視其行為實質(zhì)與立身根本的做法十分荒唐。我的認識:①理解古人需抓核心:如公子牟的“誡奢”、機氾的“守恭”,本質(zhì)都是“慎其所以立者”,若只記“粱肉不與驕奢期”這類語句,卻不踐行節(jié)制;只慕“安恭”之名,卻做不到發(fā)自內(nèi)心恭敬,便違背古人立言初衷,唯有抓核心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古人思想。②個人立身當(dāng)重根本:無論是做人還是治學(xué),都應(yīng)像古人那樣守住根基——如控制欲望防驕奢、堅守恭謹修品德,而非追求表面名聲。若只圖虛名、忽略實際行為,就像看重珉的雕飾而非玉的本質(zhì),最終難以立身成事。參考譯文:材料一:公子牟在秦國游歷,將要東歸,去向應(yīng)侯辭行。應(yīng)侯說:“公子將要離開了,難道沒有什么指教我的嗎?”公子牟說:“即使沒有您的命令來命令我(讓我說),我本來也將向您獻出我的意見。尊貴沒有和財富約定,財富就來了;財富沒有和美食約定,美食就來了;美食沒有和驕奢約定,驕奢就來了;驕奢沒有和死亡約定,死亡就來了。歷代以來,因為這樣而敗亡的人太多了。”應(yīng)侯說:“公子用來教導(dǎo)我的道理真是太深刻了。”材料二:魯國有一位恭謹?shù)氖咳?,名叫機氾。年紀快到七十歲了,他恭謹?shù)膽B(tài)度更加厲害。冬天就喝熱水,夏天就喝涼水;食物不在砧板上放穩(wěn)就不吃,羹湯不用合適的器皿盛就不喝;坐席不擺正不坐,肉不按正確的方法切割不吃。他的學(xué)生疑惑地問他道:“先生您這樣恭謹,可以算得上是有道了嗎?”機氾說:“(只是)喜好恭謹很容易,(但能)安于恭謹卻很難。我并非能夠喜好恭謹,我是能夠安于恭謹。船在江海上漂浮,不會因為沒有人乘坐就沉沒;君子踐行道德,不會因為沒有人知道就停止?,F(xiàn)在我所做的這些,不是用來求取鄉(xiāng)里朋友的贊譽,而是要用它來成就自己。”材料三:子貢問孔子說:“君子看重玉而輕視珉(像玉的石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玉少而珉多嗎?”孔子說:“哎!端木賜,這是什么話!難道君子會因為(某物)數(shù)量多就輕視它,因為(某物)數(shù)量少就珍視它嗎!玉這種東西,君子用它來比擬品德。(玉)溫和潤澤,像仁;堅實而有紋理,像智;剛強而不屈,像義;有棱角而不劃傷他物,像行;寧可折斷也不彎曲,像勇;瑕疵與美好都表現(xiàn)出來,像真誠;敲擊它,聲音清越悠揚,傳得很遠,停止敲擊,聲音便戛然而止,像言辭的恰到好處。所以即使珉石文采絢麗,也比不上美玉的光彩顯著。《詩經(jīng)》上說:‘想念君子,性情溫和就像美玉?!f的就是這個道理啊。”材料四:綜上所述:古人確立學(xué)說,各有其本源。策士的寓言,如公子牟的告誡;儒者的篤實行為,如機氾的安于恭謹;孔夫子的設(shè)教,用玉來比擬品德;都不是沒有緣由就這樣說的。既然如此,那么告誡奢侈、恪守恭謹、以玉比德,它們的宗旨是一致的,說的就是“謹慎地對待自己所立身的根本”罷了。后世的人有的只采納他們的言論而拋棄他們的行為,仰慕他們的名聲卻忽略他們的實質(zhì),這就好比看重珉石而輕視美玉,得到了它雕飾的文采,卻失去了它內(nèi)在的光華,不也是荒謬的嗎!6.ACE7.B
8.B
9.(1)等到他去世后,有人上書誣陷他,認為他之前運回來的都是明珠和文犀。(2)天下這么大,我不能每件事都親眼看到,更何況是千年以前的事情,我從哪里能知道呢!
10.(1)觀點:崔述通過前三則材料說明,世人的言論往往不可盡信,因為謠言和誤解常常源于無端的猜測或惡意中傷,甚至可能造成嚴重后果。(2)認識:①對歷史記載和他人言論應(yīng)保持審慎態(tài)度,不可盲目輕信,而應(yīng)加以考證和辨析。②謠言和誤解可能因人們的偏見或傳播失真而產(chǎn)生,對待傳聞需理性分析,避免人云亦云。③崔述通過自身觀察驗證月食現(xiàn)象,強調(diào)實證的重要性,啟示我們應(yīng)注重事實依據(jù),而非僅憑傳言判斷是非。【導(dǎo)語】四則材料以史為鑒,勾勒出言語失真的眾生相:直不疑忍辱負重,馬援遭讒蒙冤,第五倫坦然自證,共同指向“人言可畏”。崔述以實證精神解構(gòu)流言,從歷史迷霧到天象訛傳,揭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深意。文字簡勁,于細碎史事中見人性幽微,更啟人思辨:真相常藏于喧囂之外,唯有審慎求證,方能穿透虛妄。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在廷中拜見時,朝中有人詆毀直不疑說:“直不疑相貌堂堂,只可惜他擅長和嫂子私通呢?”“人或毀不疑曰”是完整的主謂句,“廷見”為狀語,強調(diào)是在廷中拜見時,應(yīng)獨立成句,所以“見”后A處應(yīng)斷;“曰”是說話詞,其后為直接引語,所以其后C處應(yīng)斷;“不疑狀貌”是主語,“甚美”是謂語,“不疑狀貌甚美”是完整的主謂句;“然”表轉(zhuǎn)折,與后文“特毋……何也”構(gòu)成完整的疑問句,所以“然”前E處應(yīng)斷開。故選ACE。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以及特殊句式的理解能力。A.正確。認錯、道歉/謝絕、推辭。句意:直不疑就認錯說是自己拿的。/母親謝絕媒人。B.“意義和用法均相同”錯誤。表判斷,強調(diào)事實/表承接,于是。句意:我根本沒有兄長。/于是看見了自家的房子。C.正確。都是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分別為“然終不明自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但始終不為自己辯解。/古人沒有欺騙我?。.正確。均意為“慰問”。句意:親朋好友都不敢來吊唁。/身體和影子互相慰問。故選B。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被權(quán)貴誣陷私運珍寶”錯誤。結(jié)合材料二原文“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quán)貴皆望之?!白浜?,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可知,進行誣陷的是“上書者”,而非權(quán)貴,權(quán)貴只是“望之”。故選B。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譖”,誣陷;“以為”,認為。(2)“親見”,親眼看見;“況,何況;“安從”,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從安”,從哪里。10.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1)觀點:從材料一可見,直不疑無兄卻被誣陷“盜嫂”,謠言毫無根據(jù);材料二中,馬援載薏苡被曲解為私運珍寶,讒言源于上書者的猜忌與惡意;材料三中,第五倫被傳言“籍婦公”,實為無端猜測。這些案例共同證明,言論可能因無端揣測、惡意中傷或信息失真而偏離事實,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崔述通過前三則材料,結(jié)合自身觀察,明確表達了核心觀點:世人的言論往往不可完全相信。認識:①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當(dāng)下傳聞,都不能盲目輕信。前三則材料中的流言,或因個人偏見,或因利益驅(qū)動,或因信息不對稱產(chǎn)生,若不加辨別,可能淪為謠言的傳播者。②謠言的危害具有普遍性——小則損害個人名譽(如直不疑、第五倫),大則影響歷史評判(如馬援蒙冤)。這提醒我們,對待傳聞應(yīng)保持理性,避免人云亦云,需通過多角度求證接近真相。③崔述以自身觀察月食為例,強調(diào)“親見”“考證”的價值。他通過“夜不寢以觀之”驗證月食規(guī)律,反駁“一夜再食”的訛傳,說明面對存疑的言論,需以事實為依據(jù),通過實證辨析真?zhèn)?。參考譯文:材料一:直不疑是南陽人。擔(dān)任郎官,侍奉漢文帝。他的同僚有人請假回家,誤拿了另一位同僚的金子。后來那位同僚發(fā)現(xiàn)金子丟失,懷疑不到別人頭上,直不疑就認錯說是自己拿的、并買來金子賠償。后來請假的人回來歸還了金子,丟金子的同僚非常慚愧,因此大家都稱贊直不疑是忠厚長者。后來他逐漸升任中大夫。朝中有人詆毀直不疑說:“直不疑相貌堂堂,只可惜他擅長與嫂子私通?!敝辈灰陕犝f后,只說:“我根本沒有兄長。”但始終不為自己辯解。材料二:當(dāng)初,馬援在交阯時,常吃薏苡仁,用來輕身節(jié)欲,抵御瘴氣。南方的薏苡果實很大,馬援想帶回來做種子,軍隊返回時就裝了一車。當(dāng)時人們以為是南方的珍奇異寶,權(quán)貴們都眼紅。馬援當(dāng)時正受寵信,所以沒人敢說什么。等他去世后,有人上書誣陷他,說他之前運回來的都是明珠和犀角。馬武和于陵侯侯昱等人也都上書證實此事,皇帝更加憤怒。馬援的妻子兒女惶恐不安,不敢將他的靈柩運回祖墳安葬,只能在城西買了數(shù)畝地草草下葬。親朋好友都不敢來吊唁。馬嚴和馬援的妻子兒女用草繩捆在一起,到宮門前請罪?;实圻@才拿出誣陷馬援的奏章給他們看,他們才知道獲罪的緣由,于是上書申訴冤情,前后上了六道奏章,言辭極為哀切,這才得以正式安葬。材料三:第五倫宇伯魚,是京兆長陵人。他的祖先是齊國田氏,后來很多田氏族人遷到陵園居住,就以排行作為姓氏。建武二十七年,被舉薦為孝廉,補任淮陽國醫(yī)工長,隨同淮陽王赴封國。光武帝召見他,對他很賞識。建武二十九年,隨淮陽王入朝,以屬官身份獲得召見,皇帝詢問他政事,第五倫對答如流,皇帝非常高興。第二天,又特意召見他,一直談到晚上?;实坶_玩笑地對第五倫說:“聽說你當(dāng)官時打過岳父,還不肯去兄長家吃飯,真有這事嗎?”第五倫回答說:“臣三次娶妻,妻子都沒有父親。小時候遭遇饑荒戰(zhàn)亂,實在不敢隨便去別人家吃飯?!被实鄞笮Α5谖鍌惓鰧m后,皇帝下詔任命他為扶夷縣長。材料四:人們的話就不可信嗎?天下這么大,我不可能每件事都親眼所見,更何況是千百年前的事,我又怎么能知道呢!人們的話就完全可信嗎?馬援的薏苡仁被說成是明珠;但這還算事!出有因。沒有兄長的人被說成與嫂子私通,三次娶孤女的人被說成毆打岳父,這又該作何解釋呢!舌頭長在別人嘴里,沒人能捂??;筆握在別人手中,沒人能控制;他們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還有什么事編造不出來呢!我從小就聽過很多傳言,說日食最多只有十分,月食卻有十幾分的。世人不懂歷法,都說月亮一晚上會出現(xiàn)兩次月食;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說親眼見過。我雖然年紀小,沒看過歷書,但心里一直懷疑。后來遇到月食十四分多,我整夜不睡觀察,發(fā)現(xiàn)整晚確實沒有出現(xiàn)第二次月食。只是在月全食之后,很長時間沒有復(fù)圓,算起來大約相當(dāng)于食分四分多,我猜人們可能就是指這個現(xiàn)象。但當(dāng)時沒人相信我的說法。幾年后,看到各家歷書的記載果然和我說的一樣。11.②④⑤12.B
13.C
14.(1)詩人王圣美年輕時去拜見一位大官,遇到大官正在談?wù)摗睹献印?,一點也不顧及他。(2)孟子住在鄒國時,季子擔(dān)任國的守衛(wèi),用禮物來結(jié)交他,孟子接受了禮物卻沒有回贈。
15.①孟子所說的“不見諸侯”,是指平民不應(yīng)屈身托人引薦求見諸侯,并非永遠不能見諸侯;若諸侯恭敬有禮、執(zhí)意邀請,便可以相見。后人的質(zhì)疑是誤解原文或刻意挑剔,忽視了孟子“先義后利”的原則。②認識:崔述的觀點體現(xiàn)了孟子思想的靈活性,“不見諸侯”是堅守原則而非固執(zhí);啟示我們讀經(jīng)典應(yīng)結(jié)合語境,把握核心精神,避免斷章取義?!緦?dǎo)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圍繞“孟子不見諸侯”的議題展開多維度探討。材料一通過孟子與公孫丑的對話,展現(xiàn)儒家“士不先容”的處世原則;材料二以王圣美與達官的機鋒對話引出歷史疑點,葉大慶嘗試從禮制角度解答;材料三崔述則通過考據(jù)還原歷史語境,批駁宋人誤解。三則材料形成遞進式論證結(jié)構(gòu),既呈現(xiàn)經(jīng)典文本的闡釋張力,又體現(xiàn)了不同時代學(xué)者對儒家行為準則的思考方式,彰顯了中國古代學(xué)術(shù)批評的辯證傳統(tǒng)。1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今議論的人竟然因此產(chǎn)生懷疑,難道是宋代人沿襲唐代的舊習(xí)氣,喜歡奔走鉆營,就責(zé)怪孟子“不見諸侯”的說法,想用他的話來反駁他的行為嗎?“以是為疑”是“以……為……”的固定結(jié)果,是“論者”的謂語部分,而“豈”表反問,一般放在句首,②處斷開;“宋人沿唐舊習(xí)”主謂賓齊全,④處斷開;“喜奔競”省略主語宋人,“怪”是下句謂語,主語也是宋人,⑤處斷開?!爸T侯之言”是偏正結(jié)構(gòu),不斷開。故選②④⑤。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句意:泄柳關(guān)著大門不接待。/把守函谷關(guān),不要放諸侯進來。B.錯誤?!昂ε隆卞e誤。wù,厭惡/wū,怎么。句意:又厭惡別人認為他不知禮。/他們怎么知道呢。C.正確。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賓語前置標志,正常語序是“不知句讀”。句意:這種人,我是不了解的。/不懂得斷句知識。D.正確。句意:(如果諸侯)迎接時恭敬有禮,說會踐行自己的主張,那就去見他。/所以木頭用墨繩量過就會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斧放到磨刀石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故選B。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對此,大慶不知該如何解答”錯,原文“陳氏之言如此,不知竟作何說。大慶嘗思而得之……然則孟子之見惠王,非以其迎之致敬而有禮乎?”,意思是:陳氏的話是這樣說的,不知道究竟該怎么解釋??梢娛顷愂蠈γ献拥淖龇ㄓ幸蓡枺恰按髴c不知該如何解答”;而且從后面看,大慶找到了孟子這樣做的答案,那就是“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故選C。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謁”,拜見;“值”,遇到;“相”,偏指一方,這里指王圣美,可譯為“他”;“顧”,顧及。(2)“為”,擔(dān)任;“幣”,禮物;“報”,答復(fù)、回贈。1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崔述的觀點:“孟子所謂不見諸侯者,謂草莽之士不屈身先容以求見諸侯耳,非謂終古不可與一見也”,孟子“不見諸侯”的核心是:平民不應(yīng)降低身份、托人引薦以求見諸侯,而非永遠不見諸侯。諸侯若
“致敬以有禮”“執(zhí)意邀請”,孟子可以相見(如見梁惠王、季子均因?qū)Ψ街鲃佣Y遇)。后人對孟子“不見諸侯卻見諸侯”的質(zhì)疑,是因誤解原文或刻意挑剔,忽視了孟子“先義后利”“去就有義”的原則。
②認識:崔述的考據(jù)緊扣原文,揭示了孟子思想的靈活性:“不見諸侯”是對“屈身求見”的否定,而非絕對拒絕與諸侯交往,體現(xiàn)了“守義而不拘泥”的處世智慧。這一觀點對后世讀書有啟示:理解經(jīng)典需結(jié)合語境,避免斷章取義,更不能以“非此即彼”的偏執(zhí)苛責(zé)古人,而應(yīng)把握其核心精神(如孟子的“義”與“禮”)。參考譯文:材料一:公孫丑問道:“不主動去拜見諸侯是什么道理?”孟子說:“在古代,(一個人)如果不是諸侯的臣屬,便不去拜見。(從前魏文侯去看段干木,)段干木卻跳過墻躲開了,(魯穆公去看泄柳,)泄柳關(guān)著大門不接待,這都做得太過分了。如果逼著要見,也可以相見。陽貨想要孔子來見他,又厭惡別人認為他不知禮,大夫?qū)κ坑兴p賜,當(dāng)時士如果不在家,不能親自接受拜謝,就得再親自去大夫家里答謝。因此陽貨探聽到孔子外出的時候,給他送去一只蒸熟的小豬。孔子也探聽到陽貨不在家,才去答謝。在這個時候,陽貨如果先去看孔子,孔子哪會不去看他?曾子說:‘聳起兩肩,做著討好的笑臉,這比夏天在菜地里干活還要累?!勇氛f:‘志趣不合還要交談,臉上又表現(xiàn)出慚愧的臉色,這種人,我是不了解的?!纱丝磥恚悠饺杖绾涡摒B(yǎng),就可以知道了?!辈牧隙涸娙送跏ッ滥贻p時去拜見一位大官,遇到大官正在談?wù)摗睹献印?,一點也不顧及他。王圣美暗笑他們所談?wù)摰膬?nèi)容。那位大官突然回頭對王圣美說:“曾經(jīng)讀過《孟子》嗎?”王圣美回答說:“平生就喜歡《孟子》,只是一點兒都不懂它的意思?!弊鳛橹魅说拇蠊賳柕溃骸安欢裁匆馑佳剑俊蓖跏ッ勒f:“從開頭起就不懂?!贝蠊僬f:“試著說說看。”王圣美說:“既然說孟子不見諸侯,為什么去見梁惠王呢?”那位大官愣住了,無言以對。我(大慶)看這件事,雖然像是玩笑話,但在倉促之間確實難以應(yīng)對。最近看陳氏的《新話》說:“《孟子》這本書里,有的話可以流傳萬世施行,有的話今天說出來明天就不能用了。孟子說不見諸侯,卻去見了梁惠王,求學(xué)的人到現(xiàn)在都對此有疑問。”陳氏的話是這樣說的,不知道究竟該怎么解釋。我(大慶)曾經(jīng)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出了答案,孟子談?wù)摓楣偃温毣蜣o官退隱的道理時說:“(如果諸侯)迎接時恭敬有禮,說會踐行自己的主張,那就去見他?!辈殚啞妒酚洝酚涊d:“梁惠王用謙卑的禮節(jié)和豐厚的財物來招攬賢才,鄒衍、淳于髡、孟軻都去了?!奔热贿@樣,那么孟子去見梁惠王,不就是因為梁惠王迎接他時恭敬有禮嗎?材料三:我考察后認為:孟子所說的“不見諸侯”,是說平民百姓不能降低身份、事先托人引薦來求見諸侯罷了,不是說永遠都不能和諸侯見一面。所以他說:“平民百姓不拿著見面禮成為諸侯的臣子,就不敢去拜見諸侯?!庇终f:“如果不等待諸侯召見就主動前去,那會怎么樣呢?”回答是:“段干木翻墻躲避(魏文侯),泄柳關(guān)門不讓(魯穆公)進來,這都做得太過分了;如果對方執(zhí)意邀請,那就可以去見了?!币馑颊f得非常明白,哪會有不懂它意思的人呢!可是竟然還有人紛紛對此表示懷疑、議論,這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孟子住在鄒國時,季子擔(dān)任國的守衛(wèi),用禮物來結(jié)交他,孟子接受了禮物卻沒有回贈。后來有一天,孟子從鄒國到任國,拜見了季子。如此看來,那么孟子拜見當(dāng)時的君主,都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的情況,不只是對梁惠王如此。就算沒有《史記》里的記載,孟子是接受邀請才前去(見諸侯),也是毫無疑問的;只是記載《孟子》這本書的人,只想著闡明“先義后利”的主旨,沒工夫在(孟子)拜見諸侯之前一一詳細敘述(經(jīng)過),就像如今小說演義的寫法那樣。齊景公向孔子詢問政事,衛(wèi)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陣,在詢問之前,也一定有他們相見的緣由,只是這些事和義理沒什么關(guān)系,所以不必一一寫在書里。如今議論的人竟然因此產(chǎn)生懷疑,難道是宋代人沿襲唐代的舊習(xí)氣,喜歡奔走鉆營,就責(zé)怪孟子“不見諸侯”的說法,想用他的話來反駁他的行為嗎?如果不是這樣,像這樣讀書,沒有哪本書是不可以議論指責(zé)的,難怪陶淵明會“不求甚解”了!16.CEG17.D
18.C
19.(1)距離家鄉(xiāng)萬里之遙,而我們的船只和衣服糧食一起都已隨流水漂走,只應(yīng)死戰(zhàn),才可立大功。(2)并不是兩個國家有蠻夷和華夏的區(qū)別,實際上是由于兩部史書對于史實記錄的虛實有差異的緣故罷了。
20.觀點:史書編纂存在引經(jīng)據(jù)典、虛飾史實的現(xiàn)象,部分史家為追求文辭典雅或政治目的,虛構(gòu)人物言語與史實,導(dǎo)致記載失真。態(tài)度:讀史時需審視虛實,可用批判思維思考其背后的主觀意圖,同時重視史料互證。【導(dǎo)語】這四則材料展現(xiàn)了史書編纂的多元面向:材料一記錄王鎮(zhèn)惡背水一戰(zhàn),展現(xiàn)對英雄氣概的刻畫;材料二以武帝訪古問賢反映歷史人物的精神追求;材料三對比《周史》與實錄,揭示史書“雅言”與“俗語”的張力;材料四直指史家“虛飾”問題,批判脫離史實的傾向。四者共同構(gòu)成對歷史書寫的深刻反思——既需尊重實錄精神,又要警惕過度文學(xué)化。1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然而以武帝的學(xué)識淺薄,這是無論愚人還是智者都鄙棄的,他怎么能夠引用古代的事情,來應(yīng)和回答群臣呢??!耙浴笔墙樵~,表憑借,不斷開,“宋祖無學(xué)”是主謂結(jié)構(gòu),“宋祖”是主語,“無學(xué)”是謂語,所以C處應(yīng)斷開;“愚智所委”是主謂結(jié)構(gòu),“愚智”是主語,“所委”是謂語,所以故E處需斷開;“援引古事”是動賓結(jié)構(gòu),“援引”是動詞,“古事”是賓語,所以G處斷開。故選CEG。1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被后秦的大將軍姚紹阻擋。/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B.正確。慰勞;/操勞。句意:武帝慰勞他說。/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去,記掛婆婆在家里操勞。C.正確。zhuàn,轉(zhuǎn)動;/zhuǎn,輾轉(zhuǎn)。句意:王琛的眼睛完全不轉(zhuǎn)動。/在江湖之間輾轉(zhuǎn)流浪。D.錯誤。與在遠方的……類比;/遙遠的地方。句意:(劉裕)用遠在東漢的馮異來類比他。/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故選D。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梁太清為了讓人物性格更為鮮明以體現(xiàn)其‘實錄’的原則”錯誤,由“此言可謂真宇文之言,無愧于實錄矣”可知,《梁太清實錄》記錄宇文泰的俚語是為了體現(xiàn)語言真實性,而不是“讓人物性格更為鮮明”。故選C。1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去”,距離;“并”,一起;“唯宜”,只應(yīng)。(2)“邦”,國家;“夷夏”,蠻夷和華夏;“殊”,區(qū)別。20.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1)觀點。材料一中武帝夸贊王鎮(zhèn)惡,材料二中武帝北伐在渭濱感嘆,材料四指出宋祖劉裕無學(xué),卻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這表明史書可能為了讓人物言語顯得典雅,而虛飾史實。材料三提到《周史》中宇文之語不像是其本人所說,《梁太清實錄》中記載的俚語才是其本人所說,這說明不同史書記載存在差異,部分史書可能出于目的,虛構(gòu)人物言語,導(dǎo)致記載失真。(2)態(tài)度。讀史不能盲目相信史書中的所有內(nèi)容,要仔細審視記載的真實性;要思考史家記載背后的主觀意圖,不能被史書的表象所迷惑,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綜合參考多種史料,通過相互印證來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就像劉知幾對比《周史》和裴政《梁太清實錄》對宇文言語的記載,從而判斷出更真實的內(nèi)容。參考譯文材料一:當(dāng)初,王鎮(zhèn)惡等人來到潼關(guān),被后秦的大將軍姚紹阻擋,不能前進。王鎮(zhèn)惡請求率領(lǐng)水軍從黃河進入渭水,直上渭橋。到達目的地后,(王鎮(zhèn)惡)命令將士們吃飽飯,然后就棄船登岸。渭水水流湍急,各路戰(zhàn)艦都隨著水流漂走了。王鎮(zhèn)惡安撫士卒說:“這里是長安城北門外,距離家鄉(xiāng)萬里之遙,而我們的船只和衣服糧食一起都已隨流水漂走,只應(yīng)死戰(zhàn),才可立大功?!庇谑?王鎮(zhèn)惡)身先士卒,(帶領(lǐng)將士們)迅速攻陷了長安城。(王鎮(zhèn)惡)在灞上迎接武帝劉裕,武帝慰勞他說:“成就我霸業(yè)的人,真是愛卿啊?!蓖蹑?zhèn)惡辭謝說:“這是(由于)您的威望,是各位將領(lǐng)的功勞。”武帝笑著說:“你想要學(xué)馮異嗎?”材料二:(義熙)十二年,武帝劉裕北伐,等進入咸陽后,他遍覽阿房宮的舊址,神情凄愴感傷,詢問鄭鮮之秦朝、漢朝興衰的原因。鄭鮮之詳細地用賈誼《過秦論》中的觀點來回答。前行到渭水之濱,武帝又感嘆說:“這片土地上難道還會有呂望這樣的賢才嗎?”鄭鮮之回答說:“從前葉公喜好龍,真龍就出現(xiàn)了,燕昭王購買駿馬的尸骨,千里馬就到來了。明公您以晚食等待賢士,哪里需要擔(dān)心天下沒有人才呢?”材料三:《周史》記載太祖宇文泰評價梁元帝時說:“蕭繹可以說是上天要廢棄的人,誰能讓他復(fù)興呢?”這是引用了《六經(jīng)》中的言辭。還記載說:“榮權(quán)是賢能之士,我和他說話沒有隔閡?!边@又是《三國志》中的文辭。剩下的言論都是這樣引用經(jīng)典,這難道是宇文泰本人的言語嗎?另外考察裴政的《梁太清實錄》,其中稱梁元帝派王琛出使西魏,長孫儉對宇文泰說:“王琛的眼睛完全不轉(zhuǎn)動?!庇钗奶┱f:“瞎奴才派傻子來,怎么能怨我呢?”這話可以稱得上是宇文泰真正的言論,無愧于實錄的稱號了。材料四:以前劉勰說過:“在司馬相如、王褒以前,文人多是恃才而不傾心學(xué)問;劉向、揚雄以后,大多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來擴充文章內(nèi)容?!钡墙臍v史著作,情況也大多如此。因此雖然如王平所知道的,不過十多個字;霍光沒有學(xué)問,連一門經(jīng)典著作也不了解。但史書上記述他們的言語,也一定要稱引經(jīng)書典籍。確實是由于他們本身缺乏天生的才氣,因此他們的事跡有虛假的內(nèi)容??疾臁端螘分杏涊d武帝進入長安,說是因為王鎮(zhèn)惡不爭功,劉裕用遠在東漢的馮異來類比他;在渭水邊游覽的時候,追思呂太公。然而以武帝的學(xué)識淺薄,這是無論愚人還是智者都鄙棄的,他怎么能夠引用古代的事情,來應(yīng)和回答群臣呢?這顯然不符合事實。還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考察北周、北齊兩個國家,都發(fā)源于陰山下的鮮卑族,他們的語言一定像互鄉(xiāng)人那樣粗俗,而北周的宇文尤其嚴重。然而,王劭掌管著書策,記載北齊的語言,就粗俗如同實際;而記載北周的語言,卻是十分的文雅。為什么會這樣呢?并不是兩個國家有蠻夷和華夏的區(qū)別,實際上是由于兩部史書對于史實記錄的虛實有差異的緣故罷了。《周史》記錄北周的語言文字,往往引經(jīng)據(jù)典,多依照《史記》《漢書》,這種做法和莊子敘述涸轍之鮒的寓言、辯詞類似蘇秦張儀的言論主張、賈誼創(chuàng)作《鵬鳥賦》卻效法屈原宋玉的文風(fēng)沒有什么區(qū)別,用在寓言當(dāng)中是可以的,用到實錄的史書中就不行了。21.CDF22.D
23.B
24.(1)車馬沒有什么不同,有的能日行千里,有的卻被人譏笑,這是因為駕車的靈巧和笨拙相差太遠了。(2)建議對君主來說不恰當(dāng),我卻仍擔(dān)任他給予的官職,享用他給的俸祿,這是空占位子白吃飯,我的罪過實在太深重了!
25.①認為權(quán)勢應(yīng)為治國而用,反對無能之輩濫用權(quán)勢。②堅守原則,不貪戀權(quán)勢,拒絕不義的權(quán)勢?!緦?dǎo)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通過《韓非子》和《資治通鑒》兩則選段,圍繞“權(quán)勢與賢能”的辯證關(guān)系展開深刻探討。韓非子以犀利筆觸剖析權(quán)勢的雙刃劍屬性,強調(diào)治國關(guān)鍵在于用人之道;子順故事則通過具體案例,展現(xiàn)賢士對權(quán)勢的審慎態(tài)度與道德堅守。兩則材料形成理論闡述與實例佐證的互補關(guān)系,共同揭示了“得賢則治,失賢則亂”的政治智慧,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對德才兼?zhèn)涞淖非蟆?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桀、紂造高臺,挖深池耗盡了民力,設(shè)置炮烙的酷刑傷害了民眾的性命。桀、紂能夠胡作非為,是因為天子的威勢成了他們的翅膀。“為高臺深池以盡民力”“為炮烙以傷民性”結(jié)構(gòu)相同,故在CD處斷開;“……者,……也”為判斷句的標志,故在F處斷開。故選CDF。2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把握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幫助/渡河。句意:如果用權(quán)勢的便利來幫助那些擾亂社會的沒有才能的人。/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B.正確。C.正確。D.錯誤。用法相同,都是名詞作動詞,戴禮帽。句意:穿皮衣,戴禮帽,我們的心事他想到。/穿著禮服,戴著禮帽,我愿意做一個小小的司儀。故選D。2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將國家權(quán)位比作馬,把權(quán)勢比作車”錯誤,根據(jù)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應(yīng)是“將國家權(quán)位比作車,把權(quán)勢比作馬”。故選B。2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為”,被;“去”,距離。(2)“當(dāng)”,恰當(dāng);“居”,擔(dān)任;“尸利素餐”,空占位子白吃飯。2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中韓非子強調(diào)權(quán)勢需由賢能者掌控才能治世;材料二中子順應(yīng)魏王之聘時明確表示“若王能信用吾道,吾道固為治世也,雖蔬食飲水,吾猶為之”,可見他認可權(quán)勢是實現(xiàn)治國理想的工具,且到魏國后“改嬖寵之官以事賢才,奪無任之祿以賜有功”,以實際行動踐行“用權(quán)勢舉賢治世”的理念,與材料一“任賢能方可借勢治世”的觀點一致。②材料二中,子順在魏國“陳大計輒不用”,意識到自己“言不當(dāng)于主,居人之官,食人之祿,是尸利素餐”,便“退而以病致仕”,不貪戀相位與俸祿;當(dāng)人勸他離開魏國另尋去處時,他以“山東之國將并于秦,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與熱性驚厥護理知識測試題附答案
- 北師大版七年級數(shù)學(xué)上冊《5.1認識方程》同步練習(xí)題及答案
- 2025年襄陽初中入學(xué)試卷及答案
- 2025年江蘇污水處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建筑資質(zhì)考試試題及答案
- 老師班級模擬考試題及答案
- 團員考核知識題庫及答案
- 化學(xué)物質(zhì)性質(zhì)(如漂白性)辨析試題
- 化學(xué)方程式中物質(zhì)的量計算試題
- 2025年高考物理整體法與隔離法應(yīng)用試題
- 2025年上海市高考英語熱點復(fù)習(xí):六選四句子還原之說明文(上)
- 吉林地區(qū)普通高中2023-2024學(xué)年高三年級上學(xué)期數(shù)學(xué)第一次模擬試卷(含答案)
- 電話接線員培訓(xùn)
- 初中物理實驗探究式教學(xué)策略研究結(jié)題報告
- 藥品經(jīng)營質(zhì)量管理規(guī)范
- 甲狀腺消融手術(shù)
- 2024年秋季新教材三年級上冊PEP英語教學(xué)課件:含視頻音頻U3-第1課時-A
- 公安涉警輿情課件
- 醫(yī)院培訓(xùn)課件:《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的治療與康復(fù)》
- DB34∕T 3790-2021 智慧藥房建設(shè)指南
- 實驗小學(xué)六年級上學(xué)期素養(yǎng)競賽語文試卷(有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