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知識經濟學
XINZHISHIJINGJIXUE
余青山◎著
作者介紹
余青山,1965年10月生,公務
員,經濟師,經過商,創(chuàng)辦過企業(yè),學習
研究知識經濟學四十余年,發(fā)表過論文,
出版專著《關于知識價值的若干思考》《新
知識經濟學》。
新知識經濟學
XINZHISHIJINGJIXUE
余青山◎著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新知識經濟學/余青山著.—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23.6
?ISBN978-7-5164-2844-3
?Ⅰ.①新…?Ⅱ.①余…?Ⅲ.①知識經濟學?Ⅳ.①F062.3
?中國國家版本館CIP數據核字(2023)第099555號
書名:新知識經濟學
書號:ISBN978-7-5164-2844-3
作者:余青山
策劃編輯:蔣舒娟
責任編輯:劉玉雙
出版發(fā)行:企業(yè)管理出版社
經銷:新華書店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紫竹院南路17號????郵??編:100048
網址:?????????電子信箱:metcl@126.com
電話:編輯部(010)68701661發(fā)行部(010)68701816
印刷:北京虎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版次:2023年6月第1版
印??次:2023年6月第1次印刷20
開本:700mm×1000mm1/16
印張:22.25印張
字數:434千字
定價:88.00元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裝有誤?負責調換
本書嘗試將哲學與經濟學的“價值”概念和理論結合起
來闡述知識經濟,是很有新意的積極探索。
——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
前?言
新知識經濟學以哲學為切入口,立足“實踐—認識—提高”的社會發(fā)展邏
輯,融合哲學認識論和價值論、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理論,深入分析知識
價值的本質和理論邏輯,找到了知識價值轉化成經濟價值的生成機制,揭示了勞
動能力、生產力、財富增長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些新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包括
知識價值本質、特點、運動規(guī)律等,是關于個人、社會、國家和人類發(fā)展的學
問,屬于交叉學科。
本書所闡述的主要觀點如下。
①知識是勞動產品,既有勞動價值,又有使用價值。知識的使用價值是可
以復制的,知識價值的關鍵是使用價值。
②滿足人的需要是價值成立的根本,生產者和需求者追求的是對人有用的
使用價值,對人有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本質,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交換的主要
目的。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價值的多元性,且不同價值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
情況。
③產品使用價值差異主要是生產者知識技術差異造成的,沒有知識技術差
異,就沒有產品使用價值差異。
④勞動力擴大的生產和再生產是勞動力通過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術,提高了
勞動能力,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價值。勞動能力差異主要源于所掌握和運用的知識的差
異,而創(chuàng)造財富差異主要源于勞動能力差異。對知識的不均衡擁有和使用,造成
財富的不均衡創(chuàng)造和擁有。
⑤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但創(chuàng)造了勞動產品,也提高了人的勞動能力和
認識水平,促進了人的發(fā)展和進化,實現了一舉多得。
⑥人類社會及市場中,存在商品和非商品、商品價值和非商品價值。商品
和非商品可以相互轉化,商品價值和非商品價值也可以相互轉化。非商品價值轉
I
新知識經濟學
化成商品價值,是利潤的重要來源。
⑦交換不是價值(包括勞動價值、使用價值等)實現的唯一方式,認同、
接受、學習、借鑒、使用和吸收等也是勞動價值及其他價值的實現方式。
⑧交換價值的大小不單由勞動量決定,而是由商品的勞動量和使用價值、
效用價值、稀缺性價值、外部性價值等的大小共同決定。
余青山
二○二三年六月六日
II
目?錄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1
第一節(jié)?實踐的概念??????????????????????2
第二節(jié)?實踐的特性??????????????????????5
第三節(jié)?人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9
第四節(jié)?實踐的目的??????????????????????13
第五節(jié)?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共生關系???????????????16
第六節(jié)?實踐產生知識?????????????????????22
第七節(jié)?知識生產有哪些特殊性?????????????????32
第八節(jié)?知識丟失與失真????????????????????35
第九節(jié)?什么是游離無主狀態(tài)的知識???????????????37
第二章?外部性?????????????????????????39
第一節(jié)?外部性的基本概念和表現????????????????40
第二節(jié)?思想的外部性?????????????????????43
第三節(jié)?行為的外部性?????????????????????44
第四節(jié)?物質產品的外部性???????????????????46
第五節(jié)?知識產品的外部性???????????????????48
第六節(jié)?外部性的全息性????????????????????50
第七節(jié)?外部效應???????????????????????50
第八節(jié)?建構新的物質關系和社會關系??????????????53
第九節(jié)?外部性呈幾何式增長??????????????????54
第十節(jié)?外部性與收益?????????????????????56
第三章?社會分工????????????????????????57
第一節(jié)?社會分工的基本含義??????????????????58
第二節(jié)?社會分工的基本類型??????????????????61
第三節(jié)?社會合理分工產生的前提條件??????????????65
III
新知識經濟學
第四節(jié)?社會分工的成因????????????????????66
第五節(jié)?社會分工的條件、意義?????????????????70
第六節(jié)?分工者之間的相互影響?????????????????73
第七節(jié)?社會分工與合作的幾種方式???????????????75
第四章?勞動的目的——獲得使用價值???????????????79
第一節(jié)?為什么說勞動的目的是獲得使用價值???????????80
第二節(jié)?什么是使用價值????????????????????86
第三節(jié)?不同的知識導致不同的使用價值?????????????94
第四節(jié)?使用價值是人類的追求?????????????????96
第五章?商品與非商品??????????????????????101
第一節(jié)?什么是商品?????????????????????102
第二節(jié)?什么是非商品????????????????????107
第三節(jié)?非商品與商品存在相互轉化現象????????????114
第六章?社會知識和社會文化???????????????????119
第一節(jié)?社會????????????????????????120
第二節(jié)?社會知識??????????????????????121
第三節(jié)?社會文化基本概念??????????????????124
第四節(jié)?社會文化現象????????????????????127
第七章?知識對實踐的反作用???????????????????131
第一節(jié)?知識對實踐反作用的基本含義?????????????132
第二節(jié)?作用的途徑、方式、形式、成效、本質?????????134
第八章?理性的缺陷???????????????????????139
第一節(jié)?自然的缺陷?????????????????????140
第二節(jié)?實踐與認識上的缺陷?????????????????141
第三節(jié)?目標的缺陷?????????????????????145
第四節(jié)?合成謬誤與合成真理?????????????????146
第九章?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149
第一節(jié)?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的基本含義????????????150
第二節(jié)?勞動力簡單再生產的關鍵是知識能力沒有變化??????153
第三節(jié)?勞動力擴大再生產的關鍵是知識能力有擴大???????156
第四節(jié)?勞動力擴大再生產是人類必然?????????????163
第十章?物質產品使用價值????????????????????165
第一節(jié)?物質產品使用價值的基本含義?????????????166
IV
目?錄
第二節(jié)?物質產品的基本分類?????????????????169
第三節(jié)?物質產品使用價值的基本呈現?????????????172
第四節(jié)?物質產品使用價值來源于生產者的知識技能???????175
第五節(jié)?不同使用價值可以相互轉化??????????????177
第六節(jié)?被使用是物質產品使用價值的主要實現方式???????180
第七節(jié)?使用價值可以衡量??????????????????183
第十一章?知識的使用價值????????????????????185
第一節(jié)?什么是知識的使用價值????????????????186
第二節(jié)?知識使用價值有哪些基本特性?????????????187
第三節(jié)?知識使用價值具有放大效應??????????????191
第四節(jié)?商品知識和非商品知識的使用價值的相互轉化??????193
第五節(jié)?知識產權保護必須科學????????????????196
第十二章?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及勞動力的使用????????????199
第一節(jié)?什么是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和勞動力的使用????????200
第二節(jié)?勞動力使用價值形成于勞動力生產和再生產全過程????205
第三節(jié)?勞動力的勞動價值形成于勞動力再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211
第四節(jié)?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熟練勞動和生疏勞動???????213
第五節(jié)?創(chuàng)新勞動的關鍵是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219
第十三章?勞動價值——商品的勞動價值和非商品的勞動價值?????223
第一節(jié)?
勞動價值是凝結在勞動產品中的被人接受的無差別的??
?一般人類勞動????????????????????224
第二節(jié)?
具體勞動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決定,抽象勞動凝結成產品??
?無差別的勞動即勞動價值???????????????227
第三節(jié)?如何衡量勞動價值??????????????????231
第四節(jié)?勞動價值可通過交換方式和非交換方式實現???????233
第五節(jié)?商品的勞動價值與非商品的勞動價值可以相互轉化????240
第六節(jié)?本書勞動價值論承認存在非商品價值??????????242
第七節(jié)?勞動是勞動價值唯一構成???????????????246
第八節(jié)?為什么說創(chuàng)新勞動有利于勞動價值增殖?????????251
第九節(jié)?勞動產品與價值觀有什么關系?????????????252
第十節(jié)?勞動價值為什么會有守恒與不守恒現象?????????254
第十一節(jié)?什么是勞動價值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單方面性與兩方面性?……256
第十二節(jié)?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勞動價值的關系??????????257
V
新知識經濟學
第十四章?知識的勞動價值????????????????????259
第一節(jié)?知識勞動價值的含義?????????????????260
第二節(jié)?知識的勞動價值來源具有獨立性和社會性????????262
第三節(jié)?知識勞動價值的實現方式???????????????266
第四節(jié)?知識的勞動價值與使用價值的遞減遞增關系???????267
第五節(jié)?知識勞動價值運動與勞動力再生產是如何融合的?????269
第六節(jié)?如何衡量知識的勞動價值???????????????274
第十五章?效用價值???????????????????????277
第一節(jié)?效用價值的基本含義?????????????????278
第二節(jié)?效用價值基本衡量??????????????????281
第三節(jié)?效用價值與勞動價值、使用價值的關系?????????282
第四節(jié)?商品和非商品的效用價值???????????????285
第五節(jié)?知識對效用價值的影響????????????????285
第六節(jié)?影響效用價值的因素?????????????????287
第七節(jié)?效用價值衡量????????????????????289
第十六章?交換價值???????????????????????291
第一節(jié)?交換價值與哪些價值高度相關?????????????292
第二節(jié)?交換價值實現的條件是什么??????????????300
第三節(jié)?交換有什么失與得??????????????????303
第四節(jié)?交換價值隱含了哪些內容???????????????305
第五節(jié)?什么是等價交換???????????????????307
第六節(jié)?交換雙方有哪些考慮?????????????????308
第七節(jié)?知識應用差異導致收入差距??????????????317
第十七章?價值綜述???????????????????????319
第一節(jié)?正確地理解價值???????????????????320
第二節(jié)?幾種常見的價值???????????????????327
第三節(jié)?價值實現方式????????????????????330
第四節(jié)?價值轉化??????????????????????331
第五節(jié)?價值等式??????????????????????334
該如何定義經濟學????????????????????????337
該如何定義企業(yè)家????????????????????????341
后記??????????????????????????????345
VI
第一章
實踐出真知
毛澤東曾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彼€指出:“人的正
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
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意識對物
質又有能動的反作用。人既是物質的,又是意識的。物質的運動規(guī)
律常常是不變的,但是,人的意識運動并非簡單地循環(huán)往復,而是
不斷地揭示新的物質運動規(guī)律。物質的無限性、人的實踐的無限
性,引導人的意識不斷向前、向深、向上發(fā)展,永無止境。
實踐是知識之源。人類的實踐,既能生產出物質產品,又能生
產出知識產品。知識生產中凝結著一般人類勞動,所以知識是有價
值的;知識可供人使用,就說明知識有使用價值。從實踐的角度來
說,實踐出真知,知識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也需要在實踐中應用。
知識總是隨著人類的實踐而產生和發(fā)展,它并不是先驗存在的。知
識是人類發(fā)展的關鍵力量,它是人類勞動實踐的產物,又反過來促
進人類勞動實踐的發(fā)展。
我們不能把經濟活動中的人僅僅視為經濟學主體。經濟活動中
的人,不僅是經濟學主體,還是哲學認識論中的主體,經濟實踐同
樣使人的認識得以發(fā)展。不能只看到人的經濟活動,而看不到人在
經濟活動中,同時存在認識活動。
新知識經濟學
?第一節(jié)?實踐的概念?
一、實踐的基本內涵
實踐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形式,是人類一切財富的來源。離開實踐,人的生命
就無法呈現,人類的一切財富也無法創(chuàng)造和使用。
實踐是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而進行的一切活動。人的生命的一切具有或能夠
轉化成外部表現的運動形式,都是實踐。通過實踐,人獲得了生存和發(fā)展。
這個概念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
①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是指人的生命運動形式,而不是別的動物的生命
運動形式。
②實踐是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進行的,是生命的社會存在形式,是
生命運動的全部形式。人的生命結束了,離開社會之后,構成肉體的自然物質所
產生的物理的或化學的運動變化,不屬于人的實踐。
③實踐必須是運動的,而不是靜止的;是外化的,而不僅是內化的。實踐
的存在,表示生命的存在,而不是生命的終結。
④實踐是指人的生命的具有或能夠轉化成外部表現的運動形式,而不是指
人的生命物質內在運動或大腦的思維活動。生命物質內在運動或大腦的思維活動
必須轉化為外部表現,才屬于實踐;不能轉化為外部表現,則不屬于實踐。做夢
是人的一種生理心理活動,如果夢不能夠被人感知、記憶,直到做夢人的生命終
結都不被表達、表現出來,就不屬于人的實踐。人們思考問題,通常會有思考結
果,這個結果如果有外部表現,比如,改變了人的語言內容、行為方式等,就屬
于實踐;如果沒有任何的外部表現,就不屬于實踐。
小時候的一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我得到了幾個紅蘋果。我手里拿著
紅蘋果,感覺沉甸甸的;蘋果紅紅的笑臉,似乎在對我笑;聞著蘋果的甜香,我
心里美滋滋的。蘋果是那樣的真實,我把它們藏在枕頭下,想等會兒再吃???/p>
是,一覺醒來,一摸枕頭底下,什么都沒有。我問我母親:“我的蘋果哪里去
了?”母親反問:“什么蘋果?”我把我的夢境講了一遍,母親說:“這個伢兒做
夢了?!蔽覍δ赣H講述了這個夢,這就是夢的外在化,也就是思維的外在化。至
2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今,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夢,雖然無法具體分析它帶給我的其他使用價值,但
它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夢,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
⑤實踐是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而進行的一切活動,而不特指某類活動。
⑥實踐是人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人是智慧動物,人的一切行動都是
受大腦支配的;正常人沒有不受大腦支配的活動。
二、實踐的分類
實踐的內容、形式是極其豐富的。人的一切生活和生產活動,人的思想活動、
行為活動,有目的的活動、無目的的活動,都是人的實踐。
實踐的內涵并不取決于人們對實踐的分類,但是,不同的分類會使實踐顯示
出豐富的內涵。不同的分類,往往表示不同的分析角度和分析需要。比如,從行
業(yè)的角度,實踐可分為糧食生產實踐、科學研究實踐、外交實踐、教學實踐、醫(yī)
療實踐、駕駛實踐,等等,不勝枚舉。
需要說明的是,實踐并不僅指人們的生產實踐、科學實踐,還包括生活實
踐,是人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一切活動。
實踐的分類不怕細,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越細越好。飛人劉翔、蘇炳添需要
研究如何跑才能跑得更快,有些醫(yī)生需要研究如何跑才更有利于健康,模特需要
思考如何穿衣、走路才能把人與衣服的美展示出來。許多細小的實踐中蘊含著大
道理,即使是“看”和“聽”,也可以被看作兩種實踐活動,比如,“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就是提醒人們要增強看與聽的能力。
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fā)現身體在水里似乎變輕了許多,并且,人進入浴缸
時,浴缸中的水面會升高,甚至水會溢出。他經過仔細觀察和思考,發(fā)現了浮力
定律。牛頓在蘋果樹下乘涼時,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因此產生了疑問:為
什么樹上的蘋果總是往地上掉,而不是往天上飛呢?他經過深入觀察和思考,發(fā)
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機械修理工瓦特經常在家里燒水,他發(fā)現水開時,水壺蓋會
不停地跳動,經過深入細致的觀察和思考,他發(fā)現了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改良了蒸
汽機,使得蒸汽機的效能大大提高。
這些事例都說明,許多科學道理蘊藏在細小的實踐當中,只要我們仔細觀察
和思考,就能發(fā)現其中的大道理。
不同類別的實踐,有時可能交叉、重疊、融合,甚至會相互轉化、辯證統
一。如阿基米德洗澡、牛頓乘涼、瓦特燒水,既是生活實踐,又是科學實踐,是
生活實踐與科學實踐的辯證統一。過去,電影制片廠需要生產大量的膠片,電影
3
新知識經濟學
制片廠既是精神產品生產工廠,又是物質產品生產工廠。商品生產實踐可轉化為非
商品生產實踐,比如,一個賣菜的人,遇到自己的親戚來買菜,就送兩把菜給親戚。
工人在工廠里打工,不但得到了工資報酬,還學到了一門技能,掌握了許多信息,
建立了自己新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是他在商品性勞動中獲得的非商品性收獲。
三、實踐的外延
實踐的外延是指實踐所指對象的范圍。實踐包羅萬象,人的生命的一切外在
形式都是實踐。這里所說的實踐,其主體是人,是指人的實踐。
四、實踐的功能
實踐是人們?yōu)榱松婧桶l(fā)展而從事的一切活動。因此,實現人的生存和發(fā)
展,是實踐的目的、功能。概括地講,實踐的功能有三種。
1.?改造物質世界
人自身是物質的,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生產人,本身就是人自身的生產
和再生產實踐,人也是人的實踐結出的物質果實。同時,人能夠生產出糧食、服
裝、高樓大廈等物質產品,滿足人的物質需要。人利用自然的物質生產出新的物
質產品,建構了新的物質世界,構成新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人既生產了人,又
生產出了許多滿足人的需要的物質產品,這就是改變舊物質世界,同時創(chuàng)造了新
物質世界。物質產品不斷豐富,人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就是發(fā)展的一種表現。
2.?改造主觀世界
人在從事實踐、改造物質世界的同時,也會在大腦中產生對物質世界、對勞
動實踐的某種感知、印象等,并形成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又能
被人記憶、傳播,使人類的知識、經驗不斷地增加,人們不再迷茫,不再野蠻,
并能利用這些知識、經驗指導新的實踐。人會不斷地糾正錯誤的認識,形成正確
的認識,這就是改造主觀世界。精神產品不斷豐富,主觀世界得到了滿足和改
造,也是發(fā)展。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伴隨人的一生的。有時,人的主觀世
界能在實踐中得到很快的改造;有時改造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實
踐積累。實踐對人的主觀世界的改造,是不分主體的,任何人的主觀世界都能在
實踐中得到改造。
4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3.?改造人類社會
人類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的,每個個體得到了改造,社會群體、整體就得
到了改造。人與人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個體的人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信息,會
在人類社會中傳播,會被更多的人學習借鑒,會影響更多的人,并形成社會新的
共同的認識和實踐,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的實踐。這就是實踐改造了社
會。社會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改造,文明不斷增進,知識、科技不斷進步,生產力
不斷提高,整個社會和諧、文明、幸福,就是社會發(fā)展進步。
?第二節(jié)?實踐的特性?
一、自然性
人首先是一種自然之物,是由自然的物質構成的,是有自然生命的,是需要新
陳代謝、需要運動的。實踐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形式,這決定了人所具有的自然特性。
比如,人需要吃喝、繁衍等,這與地球上的其他自然生命相同,這就是人所具有的
一定的自然性。人既然是自然之物,人的實踐自然會體現自然性。
二、勞動性
人體新陳代謝需要的物質、能量,并不是天然產生的,而是需要人付出體力和
腦力,進行勞動,生產產品并使用產品,這就是人的勞動、人的實踐。人只有進行
勞動實踐,才能獲得生命需要的物質、能量,才能維持生命。也就是說,實踐往往
是很辛苦的,但是,人為了獲得產品,滿足自己的需要,也必須付出勞動。人在勞
動實踐中體會自力更生、豐衣足食,認識到勞動才光榮,勞動者才是幸福的人。
三、社會性
人是社會的人,而不是孤立的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是會與他人建立關
5
新知識經濟學
系的。人的一切實踐,都關乎他人、影響他人。你走在路的左邊,別人就只好走
在路的右邊;很多時候,你的外在表現是想向他人展示、傳遞某種信息,希望引
起他人的關注,得到他人的肯定,他人也會被你的外在表現所影響;一個人走在
無人的曠野里,會感到孤獨、寂寞,希望有他人同行。這都說明人希望成為社會
的人,而不是單純的自然人。
四、外部性
人是物質的,會占據一定的物理空間,會有外部形象,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
互觀察、感知的,這就是人的物質的外部性。某人在走路時,發(fā)現前面有一棵
樹,他的大腦會進行思考,會自覺地避讓這棵樹,而不會去撞樹。盡管我們看不
到他的大腦思考活動,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考結果,這就是他大腦思考的
外部性。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如果飽讀詩書,滿腹經綸,那么,他的
內在必然會通過外在形象、言談舉止呈現出來。
外部性還是作為主體的人的一種表達方式、形式。人是需要表達的,這也
是人的外部性的重要來源。有的人用語言表達,有的人用肢體動作表達,有的
人用面部表情表達;有的人用文字表達,有的人用圖像表達,有的人用某種產
品表達,比如,建筑學家通常用建筑設計產品來表達他的技術、審美、價值
觀等。
人的思想需要表達。表達就是要表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希望引起他人注
意,甚至希望影響他人,這是外部性的重要特性。人們考慮該穿什么樣的衣
服,不僅是生理的需要,同樣是心理的需要,是一種對社會表達的需要。一旦
人的外部性對他人產生影響,就形成了外部效應。比如,建筑師設計并指導建
造了某座建筑物,這座建筑物會影響周圍的光環(huán)境、風環(huán)境、聲環(huán)境、水環(huán)
境、視覺環(huán)境,甚至會影響區(qū)域交通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等。這座建筑物的外形、
結構、功能等都蘊含著建筑師的技術水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
等,并會引起能夠看到它、接觸它的人的思考。這種思考又會使人的思想或行
為產生短期或長期、顯性或隱性的變化,進而影響他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
值觀、審美觀及行為等。
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就是希望表達自己的思想,希望與他人進行思想的
交流,希望他人能認同、接受自己的思想。
6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五、目的性
人為什么要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就是為了獲得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以滿
足人自己的需要。而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是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
獲得的各種使用價值。只有對人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才能滿足人的需要。所以
說,使用價值是人的追求。這不是功利主義,而是源于人的天性。人的實踐通常
是有目的的,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為了展示人的存在。為了一定的目的而進
行實踐,能夠使人的實踐更有效,能降低勞動消耗,使勞動更經濟。比如,我們
去上班,需要從家里到單位去,到達單位是目的,自駕、步行、乘坐公交車、打
的,等等,都是實踐的方式。
但是,實踐的復雜性就在于,目的與行動、結果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我們
有時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農民有時種瓜得豆,有時會顆粒無收;投
資者可能血本無歸,只得到了經驗和教訓。
有時,實踐沒有取得預想的成果,而是收獲了其他成果,也就是非目的性的
成果。比如,研究如何治療心臟病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都沒有得到
能有效治療心臟病的藥物,反倒得到了治療男性性功能障礙的藥物,這就是種瓜
得豆的事例。因此,我們既要注重實踐的目的性,又不能過分強調實踐的目的
性。特別是對于科學研究,過分強調目的性,強調研究的方式與目的的統一性,
可能會使許多科學家無法有效開展科學研究。上述阿基米德、牛頓、瓦特的研
究,無一不是在非目的性的實踐中得到成果的。當然,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
腦,他們時刻在鉆研科學和發(fā)明,正是他們不懈追求著、實踐著、日思夜想著、
時刻準備著的頭腦,才使得他們在非目的性的實踐中獲得了靈感,攻克了一道道
科學難題。
六、局限性
一般人的實踐是有局限性的。人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是有時空局限性的,人的精
力是有局限性的,這導致人的實踐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范圍、能力等都是有局限性
的。比如: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人只有一雙手,很難一次從河中抓
到兩條大魚,更不可能一次就把河里的魚都抓起來;人需要休息,不可能長期?
24小時地工作。一個人具有這種局限性,就是給另一個人讓出了機會和資源,
從而形成分工、合作的社會關系和格局,使人類成為更為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價
7
新知識經濟學
值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七、豐富性
社會實踐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所有人的所有
行為,都屬于社會實踐。社會實踐的數量、種類等,是無法精準、靜止地進行統
計的。
豐富性還在于,我們不能試圖用單一性、統一性等來抑制多樣性、多元性,
不能借著單一性、統一性來否定多樣性、多元性的合理性。
八、發(fā)展性
社會實踐是運動、變化的,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而不是靜止、固定的。發(fā)展性
意味著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我們不能用靜止的、僵化的思維、觀
念、方式方法看待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不能否定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
出現的合理性、必然性。發(fā)展性也意味著,人們無法準確預測、判斷社會實踐的
發(fā)展路徑、發(fā)展結果,也無法準確地規(guī)劃社會實踐的發(fā)展路徑、發(fā)展結果。比
如,誰也無法精準判斷明天會有什么科學重大發(fā)現、發(fā)明,無法確定實踐中的創(chuàng)
新生長點在哪里,由誰來創(chuàng)新,朝哪個方向創(chuàng)新。如果能夠明確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在
哪里,知道了實踐會朝哪個方向發(fā)展,那就不叫創(chuàng)新。我們必須對創(chuàng)新的事物保
持包容的心態(tài),給其留有發(fā)展、被檢驗的時間和空間,讓實踐來檢驗創(chuàng)新。
發(fā)展性還意味著實踐總是向前、向上、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總是由低級向高
級,由混沌向清晰不斷發(fā)展的。
人的重要特點是總想看到新的事物,接收新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新的思考,獲
得新的產品、新的體驗,如果人的大腦長期接收不到新知識新信息,看不到新事物,
感受不到新變化,那么,人就會感到生命僵化、靜止了。因此,人一般不會獨居,
而會與其他人一起生活、一起活動,如到街頭與他人聊天、聽故事,到外面去看新
風景、闖新世界、開辟新事業(yè)。人們會在實踐中發(fā)現知識、發(fā)展知識、積累經驗方
法,并將它們應用到新的實踐中,從而改善新實踐,提高新實踐的效率,使新實踐
相對舊實踐而言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發(fā)展。人并不想走老路,走回頭路,總想探索新
的道路,這是實踐發(fā)展的動力。
8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九、受大腦思維支配
正常人的實踐,都是由大腦思維支配的,人一般不存在不受大腦支配的實踐。
行為受大腦思維支配,是所有有腦動物的共同特征。人餓了,并不是由大腦思維支
配的,而是生命的本能反應,但是,餓了之后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則是由大腦
思維支配的。人有很強的記憶能力,一旦吃了不好吃的食物,就會在大腦中留下記
憶,并盡量在以后的覓食行動中避免吃此種食物,這是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經歷
多了,就會形成簡單的意識,并逐步形成高級意識。人總想吃得更好,吃自然界沒
有的食物,吃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食物。人的創(chuàng)造行為,必然受到大腦思維的支配;
沒有大腦思維支配,就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行為,就不會有新食物產品出現。人的行為
甚至受到人的價值觀、人的感情等的影響。美國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發(fā)現,味道
并不是我們選擇食物的決定性因素,有時情緒會影響我們對食物的評價和選擇。
??第三節(jié)?人的需要——社會發(fā)展的原動力??
人的需要是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實踐是辯證統一的,不能把人的需要與
實踐割裂開來。
人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主動需要,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以人為本的。
對于人的需要也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從需要對象的形態(tài)看,既有人的物質需要,也
有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從需要對象的功能看,既有人的生產性需要,又有人的消費性
需要;從需要的社會性看,既有人的自然性需要,也有人的社會性需要;從滿足需要
的方式看,有通過交換方式滿足的需要,也有通過非交換方式滿足的需要。
一、人的需要是對產品使用價值的需要
只有產品的使用價值才能滿足人的需要,沒有使用價值,產品就滿足不了人
的需要,人就不需要。產品的使用價值就是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屬性。當人
的需要得到滿足后,即使某種產品客觀上仍然有使用價值,其對人也就不具有使
用價值了,人也就不需要了。
9
新知識經濟學
使用價值不一定是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如能使我們心情舒暢、精
神愉快,能增長我們的知識,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意志,鼓舞我們的斗
志,激發(fā)我們的奮斗力量等。
二、物質性需要
人的身體、生命是由物質構成的,人要維持生命,首先需要滿足生命體新陳
代謝的需要。
人類對物質的需要,還有別于其他生命體對物質的需要,因為,人類對物質
的需要,通常不僅是對自然物質的需要,還有對自己創(chuàng)造的產品的需要,而且,
滿足人對更多更好的物質的需要的不是自然物質產品,而是人通過自己能動性的
智慧勞動創(chuàng)造的人工產品,是自然界沒有的產品。
三、精神性需要
人不僅有物質性需要,還有精神性需要,這是人區(qū)別于其他生命體的重要方
面。當人的物質性需要得到滿足后,人的精神性需要就出場了。不同的生產力和
實踐水平下,人類有不同的物質生產和物質性需要,也有不同的精神產品生產和
精神性需要。人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滿足自己物質性需要的產品,如,采摘野生
的水果;也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滿足自己精神性需要的產品,如,享受大自然的
美。隨著人類的發(fā)展,人的精神性需要與精神產品生產、創(chuàng)造高度融合,人自己
創(chuàng)造的產品既能滿足人的物質性需要,也能符合和滿足人的精神性需要。
四、自然性需要
人的生命首先是有自然屬性的,人首先要滿足自然屬性的需要,如物質性代
謝、生理性需要等。
自然性還表現為規(guī)律對人需要的約束上,人要順應自然、順應規(guī)律,而不能
違逆自然、違背規(guī)律。
五、社會性需要
漫長的進化過程使人不再只表現出自然屬性,而是使人的自然屬性得到一定
10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的改變,并發(fā)展出了社會性,使得人的需要更多地表現出社會性,人的某些自然
性需要被人的社會屬性約束和規(guī)范,比如,人的性和繁衍需要就被人的社會性需
要約束和規(guī)范。
社會是由很多成員和族群共同組成的,不同的成員和族群有不同的實踐,不
同的實踐組成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造了人豐富多彩的需
要,滿足了人豐富多彩的需要,這種由社會不同成員共同創(chuàng)造的需要,就可稱為
社會性需要。
人是社會性的人,而不僅是自然性的人。人既要滿足自然性需要,也要滿足
社會性需要,比如,獲得關愛、友誼、公平等。社會性需要同社會性生產一樣,
使得社會成員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例如,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使中國與世
界其他國家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
社會性需要既為人的需要指明了方向,也對人的需要做出了約束和規(guī)范,它
使得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而需要,或者人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不
能違背人的社會性,而要符合人的社會性。
六、通過交換才能滿足的需要
交換即用自己擁有的產品與別人交換,換回自己沒有、但別人擁有且是自己
需要的產品。這樣的產品通常稱為商品。所換回的產品,通常是自己無法生產,
或自己生產成本過高,不合算、不經濟的產品。
滿足人的需要不能靠搶劫,不能靠偷盜,而只能靠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靠自己
的勞動創(chuàng)造才是道德的,才是光榮和幸福的,才不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七、不通過交換就能滿足的需要
這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給自足,即自己生產僅用于自己的需要,既不
贈送給他人,也不與他人交換;另一種是,自己不生產,但是別人生產,由于別
人無法占有,或別人不愿意占有,自己可以不通過交換就可以無償獲得產品,這
涉及別人勞動實踐的外部性,產品的外部性,別人贈送的產品,別人無償提供的
知識、經驗、信息等。
11
新知識經濟學
八、需要是發(fā)展變化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勞動實踐,也會創(chuàng)造不同的勞動產品。不同的勞動產品造
就了豐富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見好思有,見美思享,見賢思齊,這就是人的
追求,是“人往高處走”的動力。對于社會產品的生產、占有和消費,人總是期
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的需要、追求及實踐總是發(fā)展變化、永無止境的。
人的實踐是發(fā)展變化的,人的需要與實踐相隨,也是發(fā)展變化的,一般來
說,當物質性需要得到滿足后,精神性需要就出現了;低級的需要被滿足后,就
出現高級的需要,這種發(fā)展變化的需要呈現出一定的層次性。人的需要不斷發(fā)展
變化的特性,反映了自然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
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感需要、尊
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但這樣的次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有時是變化
的,甚至是跳躍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實踐層次,會有不同層次的需要。
人的不斷發(fā)展的需要,是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原動力。滿足人類不斷增長
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節(jié)約人的勞動,提高人的勞動生產力和勞動效率,使人類
擺脫自然的束縛,是人類的關鍵需要,這種需要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關鍵動力。
眾多的需要中,人的好奇心和求知需要相當重要,它是人類脫離最初狀態(tài)、
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主要動力,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的關鍵。人類不斷發(fā)展進
步的顯著標志就是人類所掌握的科學知識的不斷發(fā)展。科學知識正是在這種需要
的推動下發(fā)展的。正是這種需要,推動了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因此,人的求新、求
知需要應當受到高度重視。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動物,人在實踐中會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時,人的思想需
要表達,表達是人的天性。有思想而不能表達是很痛苦的,所謂“一吐為快”“不
吐不快”,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表達是人的一種本能需要,是人的價值實現的重
要方式和途徑。表達的內容是實踐的經歷、經驗、感受等。人的勞動產品如果總
是得不到他人承認,人就會缺乏價值感,這也說明人是社會的人。表達,就意味
著相互交流、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相互關懷、相互促進。
人有思想表達的需要,也有獲得新知識新信息的需要。人如果長期接觸不
到新知識新信息,就會感到空虛;如果長期沒有他人陪伴,沒有感情滋養(yǎng),就
會感到孤獨寂寞;如果長期沒有勞動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就會感到生活很無聊。
12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九、需要驅動人的生產
人的生產是受需要支配的,是靠需要驅動的。如果沒有需要,人就不會進行
生產勞動。人與其他動物不同,一般通過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
其他動物一般通過從大自然中無償獲得實物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顯
然比從大自然中無償獲取更高級,更需要智慧。
十、需要驅動人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
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發(fā)展變化的,當人已熟悉和習慣了身邊已
有的一切時,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感,就會求新求變,就要去探索和創(chuàng)新。人想要
獲得新的豐富多彩的產品,以滿足自己新的豐富多彩的需要,這驅使人去探索,
去創(chuàng)新。
個人的需要如涓涓細流,社會的需要則如大江大河,氣勢磅礴,奔流不息,
并匯聚成汪洋大海。
?第四節(jié)?實踐的目的?
人的實踐是為了人的生存和發(fā)展,人的實踐成果必然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fā)
展需要,必然具有能夠滿足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使用價值。
一、生產的目的性——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
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的需要。只有產品的使用價值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
要,因此,生產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
本書所講的使用價值,不是指產品對其他物的使用價值,而是指產品對人的
使用價值,是指勞動產品對人具有的有用性或可使用性,是產品本身的屬性。產
品對人的使用價值有大有小,即滿足人的需要的程度有高有低。
有些時候,人們所說的使用價值是指物對物的使用價值。比如一輛汽車,有
13
新知識經濟學
發(fā)動機,也有后視鏡,還有坐墊,它們在汽車整車中的使用價值是不同的。物對
物的使用價值也有大有小,一般需要專業(yè)人士才能準確評價,通常是以其在某件
產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制造的難易程度、可替代性、可缺性等來評分的。
物對物的使用價值通常要轉化為物對人的使用價值,否則,物對人就是沒有
使用價值的。比如,汽車發(fā)動機對汽車來說,有很大的使用價值,但是單獨的汽
車發(fā)動機對人來說,就沒有使用價值;只有成為汽車的一部分,能供人使用,發(fā)
動機對人才有使用價值。
二、實踐的目的性
實踐的目的是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存和發(fā)展的行為,都是實
踐。但是,“生存和發(fā)展”是個大目的,我們還需要對這個大目的進行具體分析。
1.?實踐本身不是實踐的目的
人不是為了實踐而實踐的,實踐本身不是實踐的目的。如果實踐本身是為了
實踐,那么,這就是個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任何意義的循環(huán),這顯然與人類不斷
發(fā)展進步的客觀實際不相符。
2.?實踐導致物質、能量、信息的變化
現代生物學告訴我們,如果沒有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獲得物質、
能量的補充,物質生命就會終結。實踐是需要消耗勞動、消耗能量、消耗物質
的,并因此改變了外界物質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運動狀態(tài)等,使物質等烙上人
的實踐和意識的烙印。
不僅人的生命需要物質、能量的新陳代謝,人大腦中的知識信息也需要新陳
代謝,需要不斷地更新、變化、發(fā)展,以保持思維的活動。新知識新信息可以促
使人腦持續(xù)進行思維活動。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才充實、幸福;如果人腦
中的知識信息長期沒有更新,而是保持原有的狀態(tài),那么,人就會感到生活索然
無味。如果人只是為了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與其他動物及植物又有何
不同呢?
3.?實踐是在變化中發(fā)展進步的
實踐是在變化中促進人類發(fā)展進步、促進新實踐發(fā)生的。作為受到大腦思維
支配的人,在實踐中還需要進行信息的生產和交換。人的每一次實踐與上一次實
14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踐相比,都會有變化,都是在新認識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新的實踐,這才是人的發(fā)
展和進步。
三、實踐的目的是獲得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
人為了生存,需要獲得物質、能量、信息,這是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東
西。很多東西不是天然就有的,需要人的勞動不斷去創(chuàng)造。人是善于通過自己的
勞動創(chuàng)造產品的智慧動物,人也是能不斷擺脫自然約束,不完全、不直接依賴大
自然的饋贈而生存,而是靠自己的勞動創(chuàng)造來生存的動物。只有勞動創(chuàng)造出不同
于大自然饋贈的東西,人才能獲得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人創(chuàng)造的產品必定是大
自然中沒有的。只有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人才能比自己的過去,比其他生物生存得更
好、更精彩。
實踐的目的,其實是獲得自己需要的勞動產品。只有人類的勞動生產出的產
品,才符合人類的需要。這既是道德的,也是讓人生存和發(fā)展得更好、更精彩、
更有主動權的需要。
四、實踐的目的是獲得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產品的使用價值
進一步看,實踐的目的是獲得產品的使用價值。產品的使用價值,就是其所
具有的能夠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可供人使用的屬性。產品的可使用性又稱為產
品的使用價值或效用,一般是自然界沒有的,要靠人的勞動實踐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
來。勞動產品可以滿足人的吃、穿、住、用、娛樂、學習、交際的需要,滿足人
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的需要,可以使人生活、工作更舒服,獲得尊嚴,
獲得發(fā)展的感覺。
發(fā)展意味著不同,意味著創(chuàng)新。求新、創(chuàng)新,是人類發(fā)展進步的內生動力。
新產品具有新的使用價值,比如,被人煮熟的食物與天然食物的使用價值肯定是
不同的,太空辣椒與普通辣椒也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不同的使用價值,意味著勞動實踐的不同,主要是技能、知識上的不同。不
同的知識、技能,決定了產品及其使用價值的不同。
15
新知識經濟學
?第五節(jié)?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共生關系?
主體與客體通常被視為哲學認識論中的一對范疇,很少被看成政治經濟學中
的范疇。由于認識活動既屬于哲學范疇,又屬于勞動范疇,而勞動又屬于政治經
濟學范疇,因此,很有必要把主體與客體這對哲學范疇引入政治經濟學。
一、什么是主體、客體
主體,就是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就是實踐者、觀察者、探索者。本書
所指的主體是人,而不是事或物。就勞動來說,主體就是勞動者;就認識論來
說,主體就是觀察者、思考者。
客體,就是被實踐、被觀察、被探索的人或事物??腕w可能是人,也有可能
是事或物。就物質生產勞動來說,客體通常是土地、技術、原材料、工具及勞動
產品等;就認識論來說,客體通常是被觀察、被思考、被認識的人或事物,及由
此產生的認知結果等。
工人進行勞動,工人就是主體,勞動對象、勞動材料、勞動產品等,就是客
體。如果工人在勞動中,既加工產品,又鉆研加工技術,那么,技術及勞動者加
工的材料、工藝、操作流程、產成品等都是客體。企業(yè)管理者進行人事管理,主
體就是管理者自己,被管理的員工們就是客體;科學家觀察、探索宇宙,科學家
就是主體,宇宙就是客體;市場調研人員研究進出商場的顧客情況,市場調研人
員就是主體,顧客就是客體。
二、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主體與客體是一對“糾纏的量子”,即使人與星星相距遙遠,二者也能發(fā)生
關系。有主體就有客體,有客體就有主體;不可能只有主體而沒有客體,也不可
能只有客體而沒有主體。
主體與客體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主體與客體的角
色可能會不同,甚至出現互換的情況。比如,觀眾看魔術表演,觀眾就是主體,
表演者就是客體;但是,從表演者的角度看,表演者是主體,觀眾是客體。
16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主體和客體可以統一于一體??偨Y自己的經驗教訓,反思自己的錯誤,思考
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照鏡子,給自己照相、畫像,把自己作為獨立的事物
進行觀察、分析,那么,自己既是主體,又是客體。
三、主體、客體相互作用
主體與客體是矛盾統一體,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1.?主體影響、改變客體
醫(yī)生救治病人,使病人獲得生命健康,醫(yī)生這個主體改變了病人這個客體。
工人做饅頭,工人作為主體,改變了作為面粉、面團的客體。
2.?客體影響、改變主體
醫(yī)生在醫(yī)治病人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知識越來越多,他的專業(yè)水平就會越
來越高。人類在大自然、宇宙面前相當渺小,大自然、宇宙有其自身的運動規(guī)
律,不受人類的控制。大自然給人類“制造”了許多災難,這些災難教育了人
類,使人類認識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擁有了適應自然、規(guī)避災難等方面的能力。這
是客體對主體的影響。
3.?主體、客體相互影響、相互改變
主體對客體的影響或客體對主體的影響,往往不是簡單的、單向的、單純
的,而是復雜的、互動的、綜合的。許多情況下,主體與客體存在相互影響、相
互改變的情形,只不過存在一方改變另一方更多、更顯著的情況。比如,資本家
為工人提供就業(yè)機會,使工人對資本家產生依賴的同時也對工人進行剝削,在這
個過程中,工人也在改變資本家,使得資本家也要依賴某些技術熟練工人,并不
得不滿足某些技術熟練工人的要求。因為,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工人,都是智慧
動物,都知道如何認識對方、適應對方、利用對方和改變對方。
主體與客體的這種相互作用會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中不斷加
強,產生強大的力量,推動雙方共同進步。
4.?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能夠主動認識規(guī)律、掌握規(guī)律,并運用規(guī)律為人類造福。天文學家探索宇宙
規(guī)律,生物學家探索自然生物活動規(guī)律和生命奧秘,這些實踐使得科學家獲得了對
17
新知識經濟學
大自然、宇宙規(guī)律的認識,從而使人類變得更聰明,能更好地適應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
進行新的實踐。比如,人類掌握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規(guī)律之后,用其指導農業(yè)生產;人
類揭開了某些疾病的奧秘之后,就可以研制出相應的藥物來治療疾病,為人類造福。
四、主體實踐與客體實踐
1.?主體實踐
主體實踐,就是主體作用于客體,按照主體的意志改造客體,從對客體的實
踐上獲得某種成果。
主體實踐包括三種情形。
(1)作為主體的人加工物質產品
主體對物質的客體進行加工、改造,比如,農民插秧,工人冶煉鋼鐵。這類
勞動通常會使客體在實踐的現場發(fā)生運動狀態(tài)、形態(tài)、成分、結構、品質、性能
等方面的改變,也就是發(fā)生物理或化學方面的變化。這種改變,就是物質生產勞
動成果。
(2)作為主體的人管理、影響客體的人
管理者開展管理工作,使作為被管理者的人按照管理者的意志進行勞動,這
種管理工作,既屬于物質實踐,又屬于知識實踐、思想實踐,通常被當成知識實
踐、思想實踐。從管理者這個實踐主體的角度看,管理者主要是運用知識、思
想,從事管理勞動實踐;從客體角度看,被管理者主要是在知識、思想等方面受
到主體的影響,接受管理者對自己發(fā)出的指令,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由此來
看,管理、教育實踐,也是腦力勞動實踐、知識勞動實踐。
教師教育學生,榜樣影響他人,都是作為主體的人管理、影響作為客體的人
的具體例證。
(3)作為主體的人觀察研究客體的人或事物,而不直接改變作為客體的人或
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或形態(tài)
主體對客體進行觀察研究,探索、認識并掌握客體的運動規(guī)律,生產出新的
信息、新的知識產品。比如,天文學家觀察天象,了解宇宙運動信息,探索宇宙
運動規(guī)律;社會科學家觀察人類的社會行為、思想活動等,探索人類社會運動規(guī)
律,生產出新的信息、知識等。主體的這種實踐,一般不直接、在現場改變客
體,而是掌握了客體的運動信息、規(guī)律等,為今后改變客體或者為適應和運用客
觀規(guī)律創(chuàng)造條件。
18
第一章?實踐出真知
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認識,屬于勞動;主體對客體的作用、認識過程,屬于
勞動過程。主體作用于客體,通常會使主體有一定的收獲,這個收獲,既有物質
性的,也有認識上的、精神上的,包括信息、意識、經驗、知識、愉悅感等。
主體通常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作用于客體的,也就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
運動的,但是,主體的這種意識和作用,又常常受到客觀條件和規(guī)律的限制,并
且一定程度上受到客體的引導、影響。比如,種植水稻,就會受到水稻生長規(guī)律
的影響,農民只能遵從而不能違背水稻生長規(guī)律進行種植。
主體作用于客體、認識客體時,會在自己的大腦中產生對客體的某種印象,
這種印象會在主體的大腦里產生記憶,從而使主體本身發(fā)生某種認識上的變化。
比如,看到別人的船因觸礁翻沉,自己行船經過時,就會主動避讓礁石和沉船,
這就是客體對主體的影響,也是主體進行的認識勞動的表現,是主體主觀能動性
的體現。
2.?客體實踐
客體有兩種,一種是作為客體的人,另一種是作為主體的人所認識、改造的
客觀物質對象,即客觀的物質世界。無論是作為客體的人,還是作為客體的客觀
物質對象,都有自己的運動規(guī)律,在受到主體的影響前,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運動。
自然界有其自身相對獨立、客觀的運動規(guī)律。比如,宇宙會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
運動,通常不受人的意志的影響;各種生物都會按照自己的自然規(guī)律生長、繁
衍。水稻在受到人的影響之前,會有自己的生長方式和規(guī)律,但是,一旦受到人
的影響,它的生長方式和規(guī)律就可能發(fā)生變化。
作為客體的人也有其相對獨立的實踐運動。工人、農民在被組織之前,都在
從事著自己的相對獨立的實踐;在被組織之后,雖然在實踐上會有一定的變化,
但是,他們仍然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實踐。
有些主體作用于客體時,客體會產生某種反應,這種反應又會作用于主體,
使主體也產生某種反應,這就是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比如,作為主體
的管理者對作為客體的人進行管理,這種實踐,既會產生作用力,又會產生反作
用力,因為被管理的人既是客體,又在一定程度上是主體,與管理者形成矛盾運
動的統一體,管理者不能只考慮自己的主體性,而忽視了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細胞代謝的特點
- 培養(yǎng)項目參選匯報
- 三字經校本課程總結匯報
- 懸浮培養(yǎng)技術疫苗生產
- 妊娠期貧血的診斷及治療
- 腦積水觀察與護理
- 同濟醫(yī)院血透室進修結束匯報
- 物業(yè)管家服務解讀
- 醫(yī)療健康規(guī)則解讀
- 汽車維修工藝講解
- 2025年法檢系統書記員招聘考試(申論)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詳解(5套)
- 2025年幼兒園教師《指南》《幼兒教師專業(yè)標準》學習測試題(附答案)
- (2025年標準)夜市經營協議書
- 2025年專業(yè)士官考試題庫
- 2024年武漢廣播電視臺專項招聘真題
- 62個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匯編(公開版)
- 2025年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與城市更新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報告
- 胸膜間皮瘤的護理查房
- 高血壓尿毒癥護理查房
- 2025屆山東省青島五十八中高一物理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網絡工程工期承諾及安全保證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