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式提綱_第1頁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式提綱_第2頁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式提綱_第3頁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式提綱_第4頁
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問答式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

第5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H問答式背誦

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變遷(220—589)

十六國

(304439年)

西前秦統(tǒng)一北方

266的

t383年泥水之戰(zhàn)

統(tǒng)

316

東晉

Gi>420年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的原因及影響?

原因:①自然環(huán)境:江南自然條件優(yōu)越,具備良好的開發(fā)基礎;②社會環(huán)境:江南戰(zhàn)爭相對較少,

社會秩序相對安定;③勞動力和技術因素:北方漢人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

勞動力資源。

影響:①有利于江南的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②促進了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③為經濟重心

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意義?

內容: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

漢姓;鼓勵與漢族高門土族通婚。

意義: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

為以后北方統(tǒng)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量類材問題解答

P30思考點: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開發(fā)的原因有哪些?

江南自然條件優(yōu)越,具備良好的開發(fā)基礎(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土地廣闊等),長期以來基本

處于和平環(huán)境,沒有爆發(fā)像北方那樣大規(guī)模和長時間的戰(zhàn)亂;北方大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P30學思之窗:根據材料,說說當時南方經濟發(fā)展的成就。

本條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劉宋前期南方經濟發(fā)展狀況。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

盛時期。材料中提到了錢塘江下游平原、長江下游平原、長江中游平原幾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情況,涉及農

業(yè)、漁業(yè)、副業(yè)、手工業(yè)等生產領域。

P33問題探究:漢族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融匯了大量少數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較突

出的一個階段。查找相關資料,了解當代漢族姓氏與古代少數民族的關系。

本題是開放性的,沒有固定答案。從廣義上講,先秦華夏族融匯周邊少數民族成分的史實亦可納入其

中,但從漢代開始的材料就足夠了。查找資料時可注意區(qū)分不同情況:①少數民族的姓氏與漢姓重合或近

似,逐漸混淆于漢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諸姓氏);②漢族王朝對

少數民族賜姓,或少數民族入居漢族王朝統(tǒng)治之下主動改用漢姓;③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王朝統(tǒng)治期間逐

漸改用漢姓;④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王朝滅亡后改用漢姓。

P33學習拓展:查閱相關材料,了解西魏-北周統(tǒng)治者是怎樣推動民族交融、強化內部凝聚力的,并

初步認識相關措施的歷史意義。

西魏是從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君主雖出自北魏皇族,大權卻掌握在將領宇文泰手中。后來宇文

泰的兒子取代西魏,建立北周。西魏-北周政權的核心統(tǒng)治集團是出自北魏北部邊境軍區(qū)武川鎮(zhèn)(今內蒙

古武川西)的軍人,包括鮮卑等族和鮮卑化的漢人。宇文泰在倚重這些人的同時,也注意團結關隴地區(qū)的

漢族豪強和土人,盡力打造一個以關隴為地域本位的貴族官僚共同體。具體包括:①頒布由漢族土人蘇綽

制定、被稱為“六條詔書”的行政原則,要求各族官吏對照執(zhí)行,強化內部管理。②打出復古旗號,按照

《周禮》官名更改官制,發(fā)布文告模仿《尚書》文體,以此標榜承襲中原正統(tǒng),爭取漢人支持。③以六鎮(zhèn)

軍人為骨干,收編關隴豪強的鄉(xiāng)兵部曲,建立起被稱為“府兵”的軍隊系統(tǒng),管理上暫時采取早期鮮卑部

落兵制的形式,以適應鮮卑等族軍人的心理。后來,將征發(fā)范圍擴大到漢族百姓,從而逐漸淡化府兵的民

族色彩。上述措施成效顯著,保證了西魏-北周政權沒有出現明顯的民族或文化沖突,有力地推動了民族

交融、強化了內部凝聚力,在與東魏一北齊、梁一陳政權的競爭中漸居上風,并且為以后隋朝的統(tǒng)一和隋

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答式背誦

L隋朝的建設?

①建糧倉: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也包括備水旱

賑濟、遍置于鄉(xiāng)間的義倉,積儲豐富;②建洛陽:隋煬帝興建的洛陽城,宏偉壯麗,聞名于世;③

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

2.隋煬帝的暴政表現?

表現:①大興土木,窮奢極欲;②三次大舉征伐高麗;③徭役繁重,嚴刑峻法。

3.“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原因: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用,虛懷納諫,廣納賢才。

4.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表現:①生產工具:曲轅犁、筒車;②手工業(yè):“南青北白”;唐三彩;③商業(yè):出現國際大都市

長安。

5.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的表現?

東突厥(戰(zhàn)而后和):唐太宗打敗東突厥,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羈縻府州),被尊為“天可汗”

西突厥(設置機構):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北庭都護府(武則天)

回紇(冊封):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靴鞫(冊封):唐玄宗冊封鞅鞫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p>

吐蕃(和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松贊干布)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9世紀:長慶會盟

6.唐朝的民族治理有什么特點?

特點:政策開明、措施靈活、方式多樣、恩威并施、以和為主。

7.安史之亂的原因?影響?

原因:①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虎谲娛屡e措失當,外重內輕,

節(jié)度使的設置,軍備廢弛,募兵制的實行。

影響:①促進江南地區(qū)的進一步開發(fā),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②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將領擁兵自重、割據一

方;

③導致邊防空虛少數民族政權趁機侵擾,邊疆頻頻告急;④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力量,唐朝由強盛走

向衰落。

8.藩鎮(zhèn)割據的影響?

影響:①藩鎮(zhèn)割據在唐朝后期延續(xù)了100多年;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

9.五代十國的實質?

實質: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

10.唐朝后期宦官專權的實質是什么?

實質:外戚宦官專權的實質是君主專制的強化。

堂婁材問題解答

P34學思之窗:結合皮日休的詩,說說你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隋煬帝早年率軍攻滅陳朝,完成了中國的統(tǒng)一。他開鑿大運河,也是在為國家消除分裂隱患,促進南

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fā)展。但是他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窮兵慧武超過了社會的承受極限,引發(fā)

了大規(guī)模起義。從這方面講,隋煬帝又是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P37思考點: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從歷史大勢上說,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三個多世紀的動亂,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穩(wěn)定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

從唐朝統(tǒng)治者來說,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經濟上,發(fā)展生產,規(guī)范賦稅徭役;

軍事上,實行府兵制,對外用兵有節(jié)制;文化上,大興文治,興學重教;民族關系上,采取較為平等的民

族政策,實現了邊境地區(qū)的統(tǒng)一和安定,民族間交往密切。

P39問題探究: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滅亡的原因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資源調配能力(財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國庫充盈,但是隋煬帝窮奢極欲、

大土土木、濫用民力、窮兵默武超過了社會承受力上限,引發(fā)大起義,導致了隋王朝的滅亡。

P39學習拓展:隋唐兩朝的民族政策比較開明。查閱資料,了解各民族人物在隋唐時期取得的業(yè)績。

哥舒翰,唐玄宗時期名將,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多次大敗唐朝勁敵吐蕃,戰(zhàn)功赫

赫,進封西平郡王,安史之亂中被安祿山虜,后遭殺害。

高仙芝,唐玄宗時期名將,高麗人。姿容俊美,善于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被授予

將軍。擊敗吐蕃;取小勃律;征服撒馬爾罕和塔什干,滅石國。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zhèn)都知兵馬使,封密

云郡公。安祿山叛亂時,高仙芝以副統(tǒng)帥之職出征討逆,前線失利,退守潼關,為監(jiān)軍宦官邊令誠誣陷殺

害。

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將,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在嘉山之戰(zhàn)、太

原之役中大破叛軍。安史之亂平定后,李光弼“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獲賜鐵券,名藏太廟,繪像凌煙閣。

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

答式背誦

1.梳理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演變:①春秋戰(zhàn)國、秦朝,軍功果制度。②兩漢:察舉制(是一種至下面上的選言制度,根據道德和才學,

分為舉孝廉和舉秀才兩種)。③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文帝曹丕采納陳群的建議設立,根據家世、

道德、才華選拔人才,上下結合,使選官有了標準,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后來只注重家世,出現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土族;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④隋唐至明清:科舉制。隋場帝創(chuàng)

立科舉制。唐太宗時,進土科成為最重要的一科。武則天時,創(chuàng)立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任用禮部高

官主持科舉考試,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宋朝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制,實行慣院、彌封和警錄法。明清實行

八股取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1898年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1905年,清末新政,廢除科

舉制。

2.科舉制的作用?

作用:科舉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提高官員的

文化素質,加強中央集權,打破勢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在社會

上形成了讀書重學的風氣,使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

3.與九品中正制相比,科舉制有何創(chuàng)新之處?

創(chuàng)新之處:①選拔標準新:更注重學識才能,而不是門第家世;②選拔方式新:嚴格執(zhí)行考試選拔,而不

是中正品評;③選拔形式新:更為制度化、公平、公正。

4.歸納古代選官標準的演變趨勢?

演變趨勢:標準由世家門第逐漸發(fā)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到公開考試:人才選拔逐漸趨向制度

化,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

5.三省六部制的職能?影響?

職能:中書省草報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

影響:①三省分工明確,彼此制約,削弱相權,加強皇權;②提高工作效率,三省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③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6.唐代租庸調制的內容?作用?

內容:①稅征收對象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②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作用: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7.兩稅法實行的背景?目的?內容?意義?

背景: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

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目的:解決財政困難。

內容:①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②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⑧一年分夏季

和秋季兩次納稅。

意義: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

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第教材問題解答

P41學思之窗:科舉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約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廢除??婆e制度對中國

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有什么影響?

科舉制度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鞏固中央集權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給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會,

形成了相當大的社會階層流動;以才學為依據,保證了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是,科舉選拔標

準單一,壓抑個性;用儒學作為考試內容,忽視科技;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

P43思考點: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漢到唐前期,賦稅制度是以人丁為征稅之本,而以人丁為征稅之本的前提條件是納稅人必須有相應的

土地、資產。然而,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特別是安史之亂爆發(fā),唐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農

民喪失土地淪為地主的佃戶,唐朝政府控制的農戶越來越少,賦稅來源逐步枯竭,以均田制為基礎、以人

丁為本的租庸調制已經無法實行,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兩稅法擴大了稅源,簡化了手續(xù),增加了

財政收入,挽救了唐朝中期以后的經濟危機,穩(wěn)定了唐朝政權的統(tǒng)治。更重要的是,它為賦稅制度確立了

一個新的合理的征收標準。從此以后,征稅標準開始從人丁轉移到土地、資產。

P43問題探究: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兩稅法利弊的認識。

利:分夏秋兩次征稅,明確納稅時間;擴大納稅主體,擴大了納稅面,確保了封建王朝的稅收,解決

了唐朝政府財政危機;明確各階層稅率,推進稅收公平,兩稅法是以財產征稅,不再以丁戶來征稅,照顧

了人民的負擔能力,體現了合理負擔原則,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兩稅法實施后,中央財政實力得到加強,

起到了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戶稅納錢,地稅交實物,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同時也加速了封建

社會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否定了以“人丁”為基礎的賦役制度,開創(chuàng)了我國封建歷史上以土地和財產為基本

計稅依據的先例。

弊:稅外加征,稅外又出臺許多苛雜,人民負擔逐漸加強;配賦不均,兩稅法以大歷十四年的墾田

數為準,各州各道按照所掌握的舊有數額進行攤派,但由于戰(zhàn)亂,田畝數量變化很大,而當時仍然以舊額

攤派賦稅,顯然是不合理的;折錢納稅,使得人們的負擔隨幣值的波動而波動,負擔不穩(wěn)定;兩稅法按照

資產計稅,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資產難以估算。

P44學習拓展:查閱相關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

特點:禮法并用,高度融合;科條簡要、寬簡適中;酌量古今,用刑持平;語言精練明確,立法技術

高超。

地位與影響:①承前啟后。唐律是中國古代成文法典的杰出模,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繼往開來、承前

啟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襲秦漢以來的立法成果,吸取魏晉南北朝的律學成就,表現出高度的成熟完備性。

唐律作為古代立法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為后世宋元明清各代立法提供了優(yōu)秀的參照藍本。②澤被鄰邦。

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不僅直接影響了本國,而且還超越國界,對東亞各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如朝鮮《高麗律》的篇章內容取法于唐律,日本《大寶律令》也以唐律為藍本,越南李太宗時期的《刑書》

也大都參用唐律??梢?,唐律在亞洲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問答式背誦

1.簡述三國魏晉隋唐時期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變化?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繁盛。魏晉南北朝,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新的發(fā)展;道教受

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中國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儒、

佛、道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三教并行,奉老子為祖先,道

教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流派。

2.這一時期,為什么佛道興盛?

提示:原因:①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的現實問

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學自我倫理體系缺陷不完備,不能適應社會現實需要;④統(tǒng)治者借助宗教鞏

固自身統(tǒng)治。

3.佛道教盛行之后,給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

提示:影響:積極: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

都產生了深刻影響。消極:①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②佛教盛

行,廣修寺廟,耗費大量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破壞家庭倫理關系、人口減少,兵源枯竭,嚴重影

響到政府利益。

4.民間反佛與政府滅佛的史實?

反佛: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對佛教進行

抨擊。滅佛: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

5.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藝術發(fā)展史實?

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田園詩:東晉陶淵明,代表作有飲酒、歸園田居等;南朝駢文:駢文在形

式,上講究對偶,多用四六句式,所以也稱“四六文”;南北朝民歌:以《木蘭詩》和《敕勒歌》為代表;

繪畫:東晉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

6.唐朝時期的文學藝術發(fā)展表現?

表現:詩歌進入黃金時期,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東

晉:王羲之,被稱為“書圣",代表作《蘭亭集序》-行書,隋唐時期:代表是顏真卿和柳公權。繪畫:吳道

子,被尊為"畫圣"。

7.雕塑三大史實?

甘肅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

8.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

原因:①經濟: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提供物質基礎;②政治:選官制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

基礎;③社會: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社會條件;④文化:民族交融以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

文化基因。

9.魏晉隋唐科技發(fā)展的表現?

表現:①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農書,提出因地、因時制宜觀念;②南朝祖沖之,

世界首個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7位數;③西晉裝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方法;④唐書

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⑤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

創(chuàng)始人;⑥唐朝孫思邈著《千金方》;⑦唐高宗時組織人編寫《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10.魏晉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概況?

概況:①佛教中外交流:東漢后期到北朝:有中亞、印度高僧來華。②東晉法顯和唐朝玄奘去天竺研學佛

教,促使佛教本土化。日本空海和唐朝鑒真,促進中國周邊國家的佛學傳播。

11.唐朝中外交流表現?

表現:①唐首都長安是當時國際大都市;②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大量遺唐使和留學生。

12.古代中國科技有什么特點?

特點:①科技內容上:中國科技偏重實用,忽視理論的研究;②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tǒng)的典籍整理與

經驗總結,缺少實驗;③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需要;④分布范圍上:主要集中在

與農業(yè)有關的農學、天文歷法及醫(yī)學等領域;⑤思想觀念上:注重功利性。

13.古代中國科技發(fā)達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前代科技成就的奠基;②政治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為科技的發(fā)展

提供了政治保障;③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為科技進步奠定了經濟基礎;

④人為因素: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類材問題解答

P47思考點: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

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①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江

南經濟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②選官制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

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

官僚成為了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③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

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

定。

④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

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P48學思之窗:賈思勰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

賈思勰這段話反應了其重農抑商、農本商末的思想。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

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yè)、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中國封建社會采取這種政策,歸根結底是由其

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yè)。統(tǒng)治者把農

民束縛在土地上也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穩(wěn)定社會。

P49思考點: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有哪些?

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創(chuàng)制受到了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

思想與宗教方面:佛教經過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