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 課件09諫逐客書正式_第1頁
大學語文 課件09諫逐客書正式_第2頁
大學語文 課件09諫逐客書正式_第3頁
大學語文 課件09諫逐客書正式_第4頁
大學語文 課件09諫逐客書正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諫逐客書李斯目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體驗升華課堂總結教學目標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言基礎知識。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內容要點。3.學習本文開門見山立論,運用鋪陳列舉事實說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教學重點1.結合本文的寫作,懂得著文為用,在生活中學習養(yǎng)成用文章表達自己意見的習慣。2.學習本文開門見山、前后貫通,圍繞中心選材,突出表現(xiàn)個人觀點的方法。3.學習本文運用鋪陳、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強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學習本文開門見山立論,運用鋪陳列舉事實說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教學內容寫作背景整體感知深入研讀李斯簡介李斯簡介

李斯,字通古,楚國上蔡(今屬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協(xié)助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秦統(tǒng)一六國之后,李斯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tǒng)一。李斯的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結內官趙高篡改遺詔,迫令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陷害,被腰斬于市。李斯流傳于后世的散文有《諫逐客書》《言趙高書》《獄中上書》等。寫作背景

秦國逐客事件是秦國主張政治變革的力量與守舊貴族勢力長期斗爭的結果,并不是某一單獨事件造成的。接二連三的外國間諜活動、客卿把持朝政、賓客辯士勢力坐大等事件,對秦國尤其是秦國守舊貴族構成威脅,秦宗室大臣利用這些事件勸說秦王下達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李斯聞訊,就寫了這篇《諫逐客書》上奏秦王,力諫秦王不該逐客。

秦王看了這篇奏章后,當即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并派人追至驪邑,把離開咸陽不遠的李斯請回來,重新予以重任。題解

“諫”,舊時稱規(guī)勸君主或尊長,使其改正錯誤。這里的“書”不是書信,而是上書、奏章,為古代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逐條分析事理的一種公文文體,與“表”性質類似?!翱汀?,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國做官的其他諸侯國的人?!爸G逐客書”,即就逐客一事勸諫秦王而寫的奏章。

書,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報……書”“與……書”“上……書”“答……書”等。如:《報任安書》(司馬遷)、《與朱元思書》(吳均)、《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等。此外,“書”在文言文標題中還有另一種用法,用作動詞,作書寫、記載講,如明人高啟的《書博雞者事》,就是“記斗雞玩賭者的故事”的意思。整體感知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第一、二段整體感知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第三段整體感知

第四、五段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深入研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第一段開門見山的表明觀點,指出逐客是錯誤的?!俺悸劺糇h逐客,竊以為過矣。”開門見山,語氣謙和,切合日理萬機的秦王的性格。深入研讀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第二段深入研讀第二段鋪陳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國的史實,證明客卿有功于秦國。穆公求士———廣納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變法治國———民盛國強惠王用張儀——四面擴張———以橫破縱昭王得范雎——打擊豪門———強化集權“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鄙钊胙凶x第三段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深入研讀用物與人類比,列舉事實說明愛異國物、逐外國人非統(tǒng)一天下、制服諸侯之術?!叭粍t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鄙钊胙凶x第四段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深入研讀理論概括論述,闡明納客與逐客的利害。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深入研讀第五段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深入研讀得出結論,逐客必將造成秦國的危亡。“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斌w驗升華秦穆公:采取非常措施搜羅人才,不僅解除了秦國長期以來的西北之患,還使秦國擁有了雄厚的人才儲備,為實現(xiàn)強國大計打下堅實的基礎。秦孝公:在秦穆公的基礎上,進一步吸引各國人才,堅定實施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耕織,獎勵軍功,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目標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秦惠王:面對山東六國組成的合縱抗秦陣線,重用張儀,用連橫之策成功瓦解六國合縱圖謀,實現(xiàn)了強國的初期目標。秦昭王:重用范雎,打擊阻礙秦國強國戰(zhàn)略的舊貴族勢力,實施“遠交近攻”蠶食諸侯的策略,使秦能夠成就帝王之業(yè)。

1.課文是如何用歷史事實來說明客卿對于秦國發(fā)展的重要性的?體驗升華

2.作者竭力陳述異國的珍寶、音樂等,有什么作用?

作者竭力陳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歡異國的奇珍異寶、器樂玩好、美色音樂,與下文其“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的用人排外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照。華美的辭藻、整飭典雅的句式,讀來氣勢恢宏,頗有縱橫家雄偉豪邁的氣概。體驗升華

3.分析“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一句的作用。通過“粟多”“人眾”“士勇”之理,以泰山、河海兩個比喻作陪襯,啟迪秦王認識怎樣才能“成其大”“就其深”,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進一步說明納客的重要性,進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過。體驗升華

第1段正面論述歷史上客卿對秦國的貢獻,先縱情放開,鋪敘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實,用一連串排比句盡情鋪寫,給人以客卿之功績說不盡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結,一放一收,恰到好處。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間的尖銳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盡情鋪敘秦王喜愛異國的美色、音樂、珍寶,然后用“今取人則不然”一筆收攏,得出秦王重物輕人的結論。使文章既有強大的邏輯力量,又有濃郁的感情色彩。從全文看,作者不糾結于“客”本身的紛爭,撇開個人的利益,從大處、遠處著眼,將秦國的安危、利害系于筆端,把對客卿的態(tài)度同秦國的利益緊緊連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業(yè)的心理,以鏗鏘的語言、無可辯駁的事實、無懈可擊的嚴密推理,層層剖析論證,得出“逐客為過”的觀點。4.分析《諫逐客書》一文的論證思路。體驗升華

①用秦王取物的態(tài)度為喻,來說明秦王對取人應該抱有的態(tài)度和不可取的態(tài)度。文中寫道:“夫擊甕扣缶,彈箏搏髀……適觀而已矣”,這形象地說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應該棄退秦國那些平庸之輩,而取用異國的賢能之才。②用“太山不讓土壤……故能就其深”為喻來說明“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③用“借寇兵而赍盜糧”為喻來說明逐客是“資敵國”“業(yè)諸侯”“益仇”的愚蠢行為,既形象生動又具有說服力。這些比喻論證,形象生動,說理深刻,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5.《諫逐客書》中的比喻論證比較典型,試加以分析。體驗升華

①列舉事實陳述道理時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梢哉f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鋪陳,而這種鋪陳是由一個接一個的排比句組成的?!吨G逐客書》在論點鮮明、論據(jù)真實的基礎上鋪陳,使得文章淋漓酣暢,氣勢逼人,無懈可擊,不可辯駁。②善用對比手法。有縱的方面的對比,昔四位國君唯才是用與今秦王的重物輕人的昔今之比;在橫的方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