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年真題(2023?2025)
4<06文言文閱讀(多文本)
—?三年考情-探規(guī)律?
試題簡析
年份
題材來源考點
傳記、考辨類文文言文斷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虛詞、理解分析文意、
全國一卷
體(考據文)翻譯文言句子、篩選概括要點
2025
文言文斷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理解分析文意、翻譯文言
人物傳記全國二卷
句子、篩選概括要點
紀事本末、讀史文言文斷句、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理解分析文意、
新高考I卷
札記翻譯文言句子、篩選概括栗點、分析論證方法
2024
紀事本末、政論文言文斷句、一詞多義、古代文化常識、理解分析文意、翻譯
新高考II卷
散文文言句子、篩選概括信息、比較材料
政論散文新高考I卷文言文斷句、文言實詞、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
2023文言文斷句、文言實詞、文學文化常識、理解文章內容、翻譯
政論散文新高考II卷
文言句子
高考文言文閱讀命題正從“語言工具訓練”向“文化思維培養(yǎng)”轉型,要求考生具備扎實的文
言基礎、敏銳的歷史洞察力與高階的思辨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從文本形式來看,從單文本向多文本閱讀轉型,雙文本或多文本成為主流。2025年全國卷
明確采用多文本形式,取代傳統單文本閱讀。這一轉變體現命題對考生''信息整合與對比分析”
能力的重視。例如,2024年全國甲卷已出現讀史筆記與政論散文的組合,要求考生跨文本關
命題趨勢聯歷史事件與思想觀點。
2.從題材選擇來看,議論性文本占比提升,歷史思辨成核心從敘事到議理的轉向。近年選材逐
步突破“人物傳記+紀事本末”的敘事框架,政論散文(如2023年全國乙卷)、讀史筆記(2024
年甲卷)等議論性文本比重增加。
3.從考點設置來看,探究評價類和對比分析類增多,如2021年新高考卷要求分析作者寫作意
圖,需結合文本立場與時代背景綜合判斷。
4.從選材內容來看,命題素材多取自《史記》《資治通鑒》等正史,或《日知錄》《容齋隨筆》
等學術筆記,要求考生適應學術性文言表達,為大學歷史、文學學習奠定基礎。
一真題復現-高效練一
(2025年高考真題X
一、(2025?全國一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鄭伯力口晉,子大叔相,見范獻子閥。獻子曰:“若王室何?"對日:“老夫其國家不能恤,
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整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今王室實蠢蠢焉,吾
小國懼矣,然大國之憂也,吾儕何知焉?吾子其早圖之?!?/p>
(節(jié)選自《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魯漆室邑之女也。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旁人聞之,莫不為
之慘者。其鄰人婦從之游,謂曰:“何嘯之悲也?”漆室女曰:“吾憂魯君老,太子幼?!编?/p>
婦笑曰:“此乃魯大夫之憂,婦人何與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晉客舍吾家,
系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使我終歲不食葵。鄰人女奔,隨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
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終身無兄。今魯君老溺,太子少愚,愚偽日起。夫壹國有患匿匿里久
子皆被其辱福及眾遮妲人也安所避乎!吾甚憂之?!?/p>
(節(jié)選自劉向《列女傳》卷三)
材料三:
魯監(jiān)門之女嬰相從績,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謂而泣也?”嬰日:"吾聞衛(wèi)世子不肖,
所以泣也?!逼渑既眨骸靶l(wèi)世子不肖,諸侯之憂也,子號乃泣也?"嬰曰:“吾聞之異乎子之
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馬得罪于宋君,出于魯,其馬佚而騙吾園,而食吾園之葵。是歲,吾聞
園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踐起兵而攻吳,諸侯畏其威,魯往獻女,吾姊與焉,兄往視之,道畏而
死。越兵威者,吳也;兄死者,我也。今衛(wèi)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無憂乎?”
(節(jié)選自韓嬰《韓詩外傳》卷二)
材料四:
戰(zhàn)國之時,說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為實有此事也,乃漢晉著述者往往誤以為實
事而采之入書?!洞呵飩鳌纷哟笫逶啤罢恍羝渚暎鴳n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此不過設言
耳。其后衍之,遂謂漆室之女不績其麻而憂魯國;其后又衍之,遂謂魯監(jiān)門之女嬰憂衛(wèi)世子之
不肖。而有“終歲不食葵”“終身無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韓嬰竟采之以入《詩
外傳》,劉向采之以入《列女傳》。傳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虛言竟成實事。乃世之士但見
漢人之書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過矣。
(節(jié)選自崔述《考信錄》)
[注]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動蕩,晉強鄭弱。子大叔為鄭國正卿,范獻子為晉國大臣。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魯國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禍E及眾庶F婦人G獨安H所避乎!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往、去,與《屈原列傳》“使使如秦受地”“臣請往如楚”的“如”意義相同。
B.與,音yd,參與,與《離騷》“恐年歲之不吾與”的“與”讀音、意義均不相同。
C.曷為,“曷”作“為”的前置賓語,與《短歌行》“何以解憂”的“何以”結構相同。
D.若,連詞,如果,與《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的“若”意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范獻子向子大叔咨詢如何對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認為王室動蕩,將殃及鄭國,鄭國很恐懼,
但他現在無能為力,希望范獻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嘯,鄰婦問她為何嘯聲如此悲慘,漆室女告知原因:晉客的馬踐踏菜園,
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長溺水而亡,我終身沒有了兄長。
C.監(jiān)門之女說:桓司馬得罪宋君,出逃到魯國,導致菜園收成損失一半;越國進攻吳國,而
我失去了兄長。同理,如今衛(wèi)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據材料四,《春秋傳》中的“蔑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是假設之辭,而
漆室女、監(jiān)門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來的故事。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⑴今魯君老悖,太子少愚,愚偽日起。
⑵魯監(jiān)門之女嬰相從績,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謂而泣也?”
14.崔述運用三則材料說明了什么觀點?請概括他的觀點并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10.BDF11.D12.B
13.(1)如今魯國君主年老糊涂,太子年少無知,愚昧欺詐的事情天天發(fā)生。
(2)魯國監(jiān)門人的女兒嬰隨人一起績麻,半夜哭泣起來,她同伴問她:“為什么哭泣?”
14.觀點:對“借物喻意”的故事,劉向、韓嬰不應該直接采信,后人不應該信而不疑。
認識:①對古書中的記載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對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
解故事所闡述的道理,不必強求其真實性。
【解析】
【導語】這篇文言文閱讀材料以“憂國”為主題展現文學衍變?!蹲髠鳌贰搬嵅恍艟暋痹O喻,
《列女傳》《韓詩外傳》將其演繹為具體故事,崔述《考信錄》指出虛言演變?yōu)椤皩嵤隆钡默F
象。四則材料構成遞進關系,前三則展文學想象鋪展,后一則揭示創(chuàng)作規(guī)律,體現文學虛構性
與學者考據意識。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魯國一旦發(fā)生禍患,君臣父子都會遭受恥辱,災禍波及所有百姓,婦人又能逃到哪里去
呢!
“魯國”是主語,“有”是謂語,“患”是賓語,句子完整,可在B處斷開;
“君臣父子”是主語,“皆被其辱”是被動句式,“禍”為下句主語,可在D處斷開;
“婦人”為主語,可在其前斷開,即在F處斷開。
故選BDFo
【n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句意:鄭伯去往晉國。/派使者到秦國去接受土地。/臣請求前往楚國。
B.正確。yu,參與/yj等待。句意:婦人參與什么呢?/擔心時光不會等待我。
C.正確。句意:你為什么哭泣?/靠什么來排解憂悶?
D.錯誤。好像/如果。句意:好像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一樣。/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
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
故選D。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
B.“漆室女告知原因……我終身沒有了兄長”錯誤。材料二中“漆室女曰:'吾憂魯君老,太
子幼。'”是對鄰婦“何嘯之悲也?”之問的回答,這也正是她“倚柱而嘯,嘯聲如此悲慘”
的原因。而后文她所說的“……踐吾葵,使我終歲不食葵……令吾終身無兄”是對鄰婦“此乃
魯大夫之憂,婦人何與焉!”的反駁,是她為解釋觀點所舉的具體事例,并非她“倚柱而嘯,
嘯聲如此悲慘”的原因。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糊涂;“日”,名詞作狀語,天天。
(2)“中夜”,半夜;“何謂而泣”,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謂何而泣”,為何哭泣。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觀點:從對劉向、韓嬰的角度看,崔述指出《春秋傳》中的“蔑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
將及焉”只是假設之辭,但后來劉向、韓嬰卻將其衍生為漆室女、監(jiān)門女之事,并采入《列女
傳》《韓詩外傳》,導致虛言變實事,這說明劉向、韓嬰未加辨析就直接采信了這類故事,是
不妥的。從對后人的角度看,崔述提到“傳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虛言竟成實事。乃世之士
但見漢人之書有之,遂信之而不疑”,表明后人因書中有記載就輕信,沒有保持應有的質疑精
神,所以崔述認為后人也不應盲目信從。
認識:
①崔述通過分析“借物喻意”故事的演變,如從《春秋傳》的假設之辭到劉向、韓嬰的采信編
入書,再到后人以訛傳訛,說明古書中存在虛構成分,警示我們不能看到古書記載就全盤接受,
需仔細甄別。
②像“蔑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這類故事,雖是為表達憂慮等意圖而假設,但
它傳達出對國家、大局等關切之情等道理,我們應關注其內涵,而非糾結故事是否真實發(fā)生。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鄭伯到晉國去,子大叔輔佐,見到范獻子。范獻子說:“王室怎么樣?”回答說:“我自
己的國家都不能顧及,怎么還能顧及王室呢?而且人們有句話說:'寡婦不操心紡織,卻擔心
宗周的削弱,因為害怕災禍會降臨到她自己身上。'現在王室確實動亂不安,我們這些小國非
常害怕。(但如何解決王室之亂)這該是大國要操心的事,我輩又哪里知道呢?您作為大國之
卿,還是早作打算吧!
材料二:
魯漆室女,是魯國漆室氏之邑的女兒。當時正是魯國穆公執(zhí)政時代,穆公年紀老了,太子
又還小。魯漆室女為此靠著柱子長嘯,在旁的人聽到這悲憤的嘯聲,沒有一個不為之感傷的。
她鄰居家有個婦女平常跟她玩在一起,對她說:“你的嘯聲聽起來為什么這樣悲慘!”漆室女
說:“我擔憂著魯君老、太子幼的事啊!”鄰居婦人笑著說:“這是魯國大夫該操心的國家大
事,和我們婦女有什么關系呢?”漆室女說:“不是這樣。這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前晉國有客
人住在我家,把馬拴在菜園里,不料馬脫逃奔跑,將菜園里的葵菜全都踐踏死了,使我家一年
到頭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鄰居家的女兒私奔,跟著別人逃走了,她家里的人請我哥哥前往
追趕,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漲水,落入水流中淹死,使我終身失去了哥哥?,F在魯君年老惑亂,
太子年幼無知,在無知和惑亂之間,奸惡欺詐的事就會不停發(fā)生。魯國一旦有了什么災禍,君
臣也好,父子也好,都會遭到恥辱,還會禍及百姓,我們婦女能獨自平安地逃過嗎?我正擔憂
此事?!?/p>
材料三:
魯國守城門官的女兒名叫嬰,和其他女子一塊兒緝麻線,至U了半夜,她哭了起來。她的同
伴問道:“你為什么流淚呢?”嬰說:“我聽說衛(wèi)國的世子不好,所以哭泣?!彼耐檎f:
“衛(wèi)國的世子不好,這是諸侯擔憂的事,你為什么哭泣呢?”嬰說:“我聽說的同你問的不同。
從前,宋國的司馬桓雉得罪了宋國國君,逃亡到魯國來,他的馬逃奔了,在我的菜園里打滾,
吃掉了我的菜園里的葵菜。那一年,我聽說種菜的人損失了一半的利益。越王勾踐出兵攻打吳
國,諸侯畏懼他的威勢,魯國把女子奉獻給越王,我的姊姊也在被奉獻之列,我的哥哥到越國
去探望姊姊,路上遇到危險,死了。越國軍隊威脅的是吳國,可是死掉哥哥的是我。現在衛(wèi)國
的世子非常不好,喜好戰(zhàn)爭,我有三個弟弟,能夠不替他們擔憂嗎?”《詩經》上說:“大夫
不問水的深淺,魯莽渡河,我的內心就憂愁起來?!边@難道不是同類的事情嗎!
材料四:
戰(zhàn)國時期,說客、辯士尤其喜歡借事物比喻他們自己的意圖,并非真有這樣的事情,但是
漢晉時期的著書者往往誤以為是實事而采錄到書中?!洞呵飩鳌分凶哟笫逭f“寡婦不憂慮緯紗
不足,卻擔憂宗周覆滅,因為災禍將波及自身”,這不過是設喻罷了。后來(這個故事)衍生
開來,就說成是漆室的女子不紡自己的麻卻憂慮魯國;再后來又衍生開來,就說成是魯國守門
人的女兒嬰憂慮衛(wèi)國世子的品行不端。并且有了“整年吃不上葵菜”“終身失去兄長”這樣的
話,好像真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事一樣。于是韓嬰竟然采錄它寫進《韓詩外傳》,劉向也采錄它
寫進《列女傳》。流傳得越久,相信的人越多,最終虛妄的言辭竟然成了真實的事情。但是世
上的讀書人只看到漢代人的書里有這些記載,就相信它而不懷疑,這也太過分了。
二、(2025?全國二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惜字方回。性至孝,居父母憂,舉將滅性。時吳郡守闋,欲以惜為太守。惜自以資望少,
不宜超蒞大郡,朝議嘉之,轉為臨海太守。在郡優(yōu)游,頗稱簡默,與姊夫王羲之、高士許詢并
有邁世之風。及帝踐作,就加鎮(zhèn)軍、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久之,以年老乞骸骨,因居會稽。
三子:超、融、沖。超最知名。
超字景興,一字嘉賓。少卓牽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論,義理精
微。惜又好聚斂,積錢數千萬,嘗開庫,任超所取。超性好施,一日中散與親故都盡,其任心
獨詣皆此類也?;笢乇贋檎魑鞔髮④娹?。溫遷大司馬,又轉為參軍。時惜在北府①,溫恒云"京
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惜居之。而情噴于事機.遣箋詣溫,欲共美王室,修復園陵。超
取視,寸寸毀裂,乃更作箋,自陳老病,甚不堪人間,乞閑地自養(yǎng)。溫得箋大喜,即轉情為會
稽太守。溫懷不軌,欲立霸王之基,超為之謀。謝安與王坦之嘗詣溫論事,溫令超帳中臥聽之,
風動帳開,安笑曰:“郝生可謂入幕之賓矣。”既而超就溫宿,日:“期公慨居重任,天下之
責將歸子公矣,若不能持廢立大事,不足鎮(zhèn)壓四海,震服宇內,豈可不深思哉!”溫既素有此
社券納甚宣遂定康在超蛤課也。年四十二,先惜卒。
(節(jié)選自《晉書?郝鑒傳》)
材料二:
都超雖為桓溫腹心,以其父情忠于王室,不知之。將死,出一箱付門生,曰:“本欲焚之,
恐公年尊,必以相傷為斃。我死后,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燒之?!毕Ш蠊У砍?/p>
疾,門生以曲呈之,則悉與溫往反密計。恰大怒曰:“小子死晚矣!”更不復哭矣。若方回者,
可謂忠臣矣,當與石靖②比。然超謂之不孝,可乎?使超知君子之孝,則不從溫矣。東坡先生
日:超,小人之孝也。
(節(jié)選自蘇軾《東坡志林?人物》)
[注]①北府:東晉時京口的別稱。②石硝?:春秋時衛(wèi)國人,能大義滅親。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溫既素有此A計B深納C其言D遂定E廢F立G超H始謀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殆,幾乎,與《論語?為政》中“思而不學則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暗,糊涂,與《琵琶行》中“尋聲暗問彈者誰”的“暗”意思不相同。
C.獎,輔助,與《出師表》中“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的“獎”意思相同。
D.指,同“旨”,與《陳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鄱情極為孝順,為父母服喪,悲痛欲絕。為官悠然自處,頗為簡靜安寧,和他的姐夫王羲
之、高士許詢一樣都有超凡脫俗之風。
B.鄱超少年時卓越超群,不受約束,交游廣泛,他的父親曾打開家中庫房,任鄱超隨意取用,
結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錢財全部散給親戚故舊了。
C.鄱情曾給桓溫寫信,鄱超取信閱畢,不認可父親書信中的主張,便撕毀了原信,以自己的
口吻重寫了一封信,說父親年老多病,應予閑官休養(yǎng)。
D.都情原先并不知道都超曾與桓溫圖謀不軌,都超去世后,都情悲痛成疾,在看到都超與桓
溫的密計后,十分憤怒,從此不再為他的去世而落淚。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溫恒云“京口酒可飲,兵可用",深不欲惜居之。
(2)公若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燒之。
14.根據材料,說說東坡先生所論“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內涵分別是什么。
【答案】10.BDG11.C12.C
13.(1)桓溫常常說“京口的酒可以喝,士兵可以任用”,內心非常不希望那惜留在那里。
(2)如果父親因悲痛而飲食睡眠大受影響,就把這箱文書給他看,否則就燒掉。
14.君子之孝:以都情為代表,忠于朝廷、堅守大義,將家國責任置于私情之上。
小人之孝:以鄱超為例,僅關注父母生活起居,實則助桓溫謀逆,違背忠君大節(jié)。
【解析】
【分析】材料一以史傳筆法,刻畫都情的孝悌簡默與那超的權謀機變,在“北府兵權”事件中
形成忠厚與機敏的鮮明對照。材料二借蘇軾之口,將孝道問題升華至倫理層面。東坡以“君子
之孝”強調忠孝兩全的儒家理想,而“小人之孝”則暗諷以私情壞大節(jié)的功利主義,在歷史敘
事中植入深刻的道德批判。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桓溫向來就早有此打算,非常贊同都超的話,于是決定實施廢立之事,這是都超的謀劃。
“溫”是主語,“有”是謂語,“此計”是偏正短語作賓語,主謂賓結構完整,B處斷開;
“深納其言”是動賓結構,承前省略主語,獨立成句,D處斷開;
“定廢立”是動賓結構,承前省略主語,獨立成句;“超”是下句主語,G處斷開。
故選BDGo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幾乎/有危害,這里指留下疑惑。句意:幾乎要因過度悲痛而損毀性命。/只是思考卻
不學習就會疑惑。
B.正確。糊涂/悄悄、低聲。句意:而鄱情對世事機變糊涂不明。/尋著聲源低聲詢問彈琵琶的
是何人?
C.錯誤。意思不同,輔助/鼓勵。句意:想要共同輔佐王室。/應當鼓勵、率領全軍,向北平定
中原。
D.正確。均通“旨”,心意,意圖。句意:門生便按照他的意圖將箱子呈上。/占卜的人知道
他的意圖。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以自己的口吻重寫了一封信”錯誤。結合文中“超取視,寸寸毀裂,乃更作箋,自陳老病,
甚不堪人間,乞閑地自養(yǎng)”,是鄱超偽托父親口吻“自陳老病”,代替父親重新寫信,不是以
自己口吻。
故選C。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恒”,常常,經常;“深”,十分,很;“居”,停留。
(2)“若”,如果;“大”,表程度深,很;“不爾”,不如此,不然。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君子之孝:結合材料一“欲共獎王室,修復園陵”,材料二“父惜忠于王室”“惜大怒曰:'小
子死晚矣!'更不復哭矣。若方回者,可謂忠臣矣,當與石磺比”可知,鄱惜在任時,想要共
同輔佐王室,修復皇家陵寢,忠于朝廷,能大義滅親,將家國責任置于私情之上。這是“君子
之孝”。
小人之孝:根據材料一“溫懷不軌,欲立霸王之基,超為之謀”“深納其言,遂定廢立,超始
謀也”,材料二“鄱超雖為桓溫腹心”“本欲焚之,恐公年尊,必以相傷為斃。我死后,公若
大損眠食,可呈此箱,不爾便燒之”可知,鄱超表面體貼父親,留密計防其悲痛,僅關注父母
生活起居,實則幫助桓溫謀逆,違背忠君大節(jié)。這是“小人之孝”。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都情,字方回。他生性極為孝順,在父母去世服喪期間,幾乎栗因過度悲痛而損毀性命。
當時吳郡太守空缺,朝廷打算任命都情為太守。但都情認為自己資歷和聲望尚淺,不適宜超越
常規(guī)去治理一個大郡,朝廷的議論對他這種謙遜的態(tài)度表示贊賞,于是改任他為臨海太守。在
臨??と温毱陂g,他生活悠閑自得,為人處世頗為簡約安寧,與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許詢都
展現出超越世俗的風范。等到皇帝登基后,立即加封他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浙江東五郡軍事。過
了很久,他因年老請求退休,于是居住在會稽。他有三個兒子:都超、都融、都沖,其中都超
最為知名。
都超字景興,又字嘉賓。他從小便卓異不凡,不受拘束,有超越世人的氣度。他與士林中
的人交往,總是希望超越他人,出類拔萃。他善于清談議論,分析義理精細微妙。都情又喜歡
聚斂財物,積累了數千萬錢財。有一次他打開錢庫,讓都超隨意取用。都超生性喜好施舍,一
天之內就把錢財全部散給了親戚朋友,他這種隨心所欲的做法都是這樣。桓溫征召他為征西大
將軍掾?;笢厣未笏抉R后,他又轉為參軍。當時都情在北府任職,桓溫說“京口的酒可以喝,
士兵可以任用”,內心非常不希望都情留在那里。而都情對世事機變糊涂不明,給桓溫寫信,
想要共同輔佐王室,修復皇家陵寢。郝超拿來信看后,把它一點點撕得粉碎,然后重新寫了一
封信,陳述自己年老多病,非常不適應人世間的紛擾,請求到一個閑散之地養(yǎng)老?;笢厥盏叫?/p>
后大喜,立即調任都情為會稽太守?;笢匦膽巡卉?,想栗建立霸業(yè)的基礎,都超為他出謀劃策。
謝安與王坦之曾經去拜訪桓溫商議事情,桓溫讓都超躲在帳中偷聽。一陣風吹開了帳子,謝安
笑著說:“都生真可說是入幕之賓了?!彪S后,都超到桓溫那里留宿,對他說:“您肩負著朝
廷的重任,天下的責任將要落在您身上了。如果不能主持廢立皇帝的大事,就無法鎮(zhèn)服四海,
威震天下,怎能不深思熟慮呢!”桓溫向來就早有此打算,非常贊同都超的話,于是決定實施
廢立之事,這是都超的謀劃。都超四十二歲時,先于他的父親都情去世。
材料二:
都超雖為桓溫的心腹,但他的父親都情忠于晉室,對此毫不知情(指都情不知兒子參與桓
溫的謀反計劃)。都超臨終前,將一箱文書交給門生,說:“原本想燒掉這些東西,但擔心父
親年事已高,必定會因過度哀傷而危及生命。我死后,如果父親因悲痛而飲食睡眠大受影響,
就把這箱文書給他看;否則就燒掉?!焙髞矶记楣灰虬У砍刹?,門生便按照他的意圖將箱子
呈上,里面全是都超與桓溫往來的密信。都情大怒道:“這小子死得太晚了!”于是不再哭泣。
像都情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忠臣了,應當與春秋時期大義滅親的石靖相提并論。然而說都超的
行為是“不孝”,可以嗎?如果郝超懂得君子的孝道,就不會追隨桓溫了。東坡先生說:都超
的孝,是小人之孝啊。
(2024年高考真題1
三、(2024?新高考I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
匈奴㈤,陵叩頭自請日:“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
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蟼€而許之。陵至
?;剑c單于相值,駒?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單
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
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日:“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
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本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
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
天下。彼冬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上以遷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
(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日:“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p>
上于是族陵家。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鬧氏欲殺陵,單
于匿之北方。大闋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
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
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
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舉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
騙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日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
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
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卷面隆隆面為.之效丞必戰(zhàn)里欲浣滌甚過面
旦緇工麥丕可復自。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日“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
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
[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
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
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
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
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14.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
簡要概括。
【答案】10.ADF11.C12.C
13.(1)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
將軍的軍隊。
(2)李陵說“我是想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找
的借口。他的背叛,本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14.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wèi)律一道成為單于左膀右臂;③率領大軍追擊漢
軍。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zhàn),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
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
“為將而降”與“降而為之……”為頂針的修辭手法,在中間的A處斷開。
“為之”做“效死以戰(zhàn)”的狀語,“效死”是“戰(zhàn)”的修飾成分,中間均不可斷開,可在后面
的D處斷開。
“雖……,而……”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在中間的F處斷開。
故選ADFo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和詞類活用、判斷偏義復詞的能力。
A.正確。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貴,以……為貴,意動用法。句意:皇帝贊許李陵
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以難得稀有的財貨為貴。
B.正確。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屬性詞,血統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順。/我有
■個親哥哥O
C.錯誤。相同,都是助詞,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我唯
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
D.正確。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等到伯父叔父們分家以后。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原文“抑稱道李廣于不絕,
以獎其世業(yè)”,“稱道李廣”是為了替李陵辯白,并不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
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當”,主持,引申為率領;“專”,專門,可意譯為“全力”;“鄉(xiāng)”,同“向”,
朝著某個方向前進,引申為對付。
(2)“得當”,適當的機會;“愧”,感到慚愧;“文”,文飾,掩飾。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概括要點和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手法的能力。
作答此題,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一句的意思。李陵投降匈奴,作
為漢軍將領,已經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jié)操,故稱“大節(jié)喪”。“余無可浣也”承上一句“已
緇之素,不可復白”而來。已經染色的素絲不可能回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jié)喪”,投降之罪
無可辯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結論句“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一一李陵投降叛逆
之罪無可辯白。試題即要求考生從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的史實。
與此相對應,考生可以從材料一中找到:
①“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即“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
②“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
乃入議”,單于將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并立為右校王,李陵與降將衛(wèi)律一起受到單于重用,成
為單于的左膀右臂。
③“(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
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李廣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萬余騎追擊漢軍,轉戰(zhàn)九日。說明李陵投
降效忠匈奴單于已是事實。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廣有個孫子名叫李陵,擔任侍中,擅長騎馬射箭。漢武帝認為他有李廣的風范,讓他在
酒泉、張掖一帶教士兵射箭,以防備匈奴。等到貳師將軍出擊匈奴時,李陵叩頭自己請求說:
“我所率領屯墾戍邊的人,都是荊楚地區(qū)勇敢的人和奇才劍客。我愿意親自率領一支隊伍,到
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的兵力,不讓他全力對付貳師將軍的軍隊。臣愿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
兵直搗單于王庭。”皇帝贊許李陵的豪情壯志,就答應了他的請求。李陵到達?;剑c單于
軍隊相遇,匈奴約三萬騎兵包圍了李陵軍隊。李陵搏戰(zhàn)攻擊,匈奴軍轉身退回上山,漢軍追擊,
殺敵幾千人。單于大驚,召集八萬多騎兵前來圍攻李陵。李陵的軍隊在樹林間徒步與匈奴騎兵
戰(zhàn)斗,又殺敵幾千人。李陵的部隊被困在山谷中,匈奴軍在山上,從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
兵很多被殺死,無法前進。李陵說:“沒有臉面回去見皇上呀!”于是投降了?;实鄯浅嵟?,
群臣都責備李陵,皇帝拿這件事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極力辯護說:“李陵侍奉父母
很孝順,結交士人講信用,常常奮不顧身來為國家的危難而獻身,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
有國土的風度。而且李陵率領的步兵不滿五千人,深踐(深入)敵人的軍事要地,阻擋(抵擋)
數萬敵軍。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然而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
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沒有死節(jié),應該是想得到恰當的機會來報效朝廷?!睗h武帝認為司馬遷
在誣陷欺騙,把司馬遷下獄(關進牢獄),施以宮刑。很久以后,漢武帝才對原先使李陵陷入
孤立無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于是對
武帝說:“抓獲了匈奴俘虜,說李陵在教單于制造兵器,以防備漢軍。”于是漢武帝下令誅殺
了李陵全家。不久后聽說,教單于練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漢朝將領李緒,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將
李緒刺殺。匈奴單于的母親大闋氏栗殺李陵,單于將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闋氏去世后,李陵
才回到王庭。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李陵為妻,封其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一起都成為掌權的貴族。
衛(wèi)律常常伴在單于身邊,李陵則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議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廣
利率七萬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將與李陵率三萬多騎兵追擊漢軍,轉戰(zhàn)了九天。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顯著而不可掩蓋。如果說他孤軍奮戰(zhàn)而無援助,那么他率領五千步兵
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漢武帝命令他無法推辭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禍,他將災禍
轉嫁給了李緒;等到后來李廣利征討匈奴,李陵率領三萬多馬奇兵追擊漢軍,轉戰(zhàn)九天,難道也
要把罪責推給李緒嗎?如果說李陵受單于的控制,不得不追擊轉戰(zhàn),那么匈奴難道沒有可信任
的人嗎?如果李陵有兩面討好的心思,單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讓他深入敵境與漢將
對峙呢?司馬遷為李陵文過飾非好像不夠,卻不斷地稱贊李廣,以此來獎掖其家族世代相傳的
事業(yè)。身為將領卻向敵軍投降,投降以后又為新主效死作戰(zhàn),即使想要洗滌自己身上的污點,
可已經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變白。大節(jié)已失,則其余的都沒法洗干凈了。李陵說“我是想
找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答漢朝”,只不過是見到蘇武義舉感到慚愧而我的借口。他的背叛,本
來就不是司馬遷所能文飾的。
四、(2024?新高考II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鸚或發(fā)△屋
禮國人旅仁上工和全木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
計?!绷艉钊眨?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
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皾h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
愈欲易太子。及整,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悻
之,問日:"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日:“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
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
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日:"煩公幸卒調護太子?!?/p>
四人為本已畢,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論者或曰:“魏文不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p>
夫法度之功者,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
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
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咒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
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
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
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
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
(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
[注]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
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
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
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曾經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
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
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
侯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
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
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
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
力口,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
(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
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
據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
【答案】10.CEH11.A12.C13.(1)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
我,現在先生們?yōu)楹巫栽父S我兒交游呢?
(2)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推崇魏文侯的禮義。
14.敬賢禮士:太子敬重四皓,魏文侯禮敬段干木,都是通過尊重賢士來贏得他們的支持。
化解危機:太子通過敬重四皓,化解了漢高祖廢太子的危機;魏文侯通過禮敬段干木,使得秦
國不敢輕易進攻魏國。
德行感化:太子和魏文侯都通過自己的德行感化了賢士,使得他們愿意為其效力,從而達到了
保全自己的目的。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能謀取。
“賢人是禮”是賓語前置句,意思是“禮賢人”,做“魏君”的謂語和賓語,在后面C處斷
開。
“國人稱仁”是主謂賓結構,在后面的E處斷開。
“上下和合”是主謂結構,在后面的H處斷開。
故選CEHo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詞多義現象、詞類活用現象和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錯誤。同“宴”,宴飲/同“宴”,安樂,歡樂。句意:等到安閑的時候,設置酒宴。/棄婦
訴說原夫再娶與新歡作樂,后反其意,用作慶賀新婚之辭。形容新婚時的歡樂。
B.正確。怪,以……為怪,意動用法/恥,以……為恥,意動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
以互相學習為恥。
C.正確。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句意: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劉邦獻上一杯酒向項伯祝酒。
D.正確。同“軾”,車前橫木。此用為動詞,古人立而乘車,低頭扶軾以表敬意的禮節(jié)。句意:
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表情嚴肅起來,扶著車前橫木俯下身
子,表示敬意。
故選Ao
1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留侯親自招來的”錯誤,“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說這四個人原本是留侯推薦,呂后
“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最終招致而來的,不是“留侯親自招來的”。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辟”,通“避",逃避,躲避;“自”,自愿;“游”,交游。
(2)“……者,……也”,……的原因是……,……是因為;“賢”,以……為賢;“高”,
形容詞做動詞,推崇。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信息和概括分析、比較材料的能力。
王充的觀點從行動、效果、策略上點明了二者的相似之處。
從行動上看,“太子敬厚四皓”,材料二指出“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四皓
是當時著名隱士;“魏文式段干木之閭”,材料一指出“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干木,過其閭,
未嘗不軾也”,子夏是“孔門十哲”之一?!疤印薄拔暮睢倍级Y敬賢士。
從效果上看,“以消高帝之議”,材料二指出“上欲廢太子……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p>
竟不易太子”;“卻強秦之兵”,材料一指出“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
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材料三補充說明“秦兵為之不至”。二人都巧妙化解了危機。
從策略上看,王充認為“強弱不敵,眾寡不同”“力少則修德”?!耙跃从酿┒穸Y之,太
子遂安”“消高帝之議”和“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都是采用了“修德”的策略,
達到了保全自己的目的。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文侯師從子夏學經書,以客禮對待段干木,經過他的鄉(xiāng)里,沒有一次不憑軾敬禮的。秦國
曾想進攻魏國。有人說:“魏君對賢人特別敬重,魏國人都稱贊他的仁德,上下和諧同心,不
能謀取?!蔽暮钜虼说玫街T侯的贊譽。
(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
材料二:
皇上想廢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兒子趙王如意。呂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
竭力要挾說:“一定得給我出個主意?!绷艉钫f:“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來的,天下有四個人。
現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讓太子寫一封信,言辭謙恭,駕著(用四匹馬拉的)安車,趁機
派能言善辯之士懇切地聘請,他們應當會來?;噬现肋@四個人賢能,那么這對太子是一大幫
助?!睗h十二年,皇上隨著擊敗黑京布的軍隊回來,病勢更加沉重,愈發(fā)想更換太子。等到宴飲
的時候,設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著太子,他們的年齡都已八十多歲,須眉潔白,
衣冠非常奇特?;噬细械狡婀?,問道:“他們是干什么的?”四個人上前對答,各自說出姓名。
皇上于是大驚說:“我訪求先生們好幾年了,先生們都逃避我,現在先生們?yōu)楹巫栽父S我兒
交游呢?”四人都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道義,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
跑躲藏起來。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
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被噬险f:“煩勞諸位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地好
好調教保護太子吧。”四個人敬酒祝福已畢,小步快走離去?;噬掀鹕黼x去,一直到酒宴結束,
皇上最終沒有更換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這四個人發(fā)生了效力。
(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
材料三:
議論者中有人說:“魏文侯從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經過,手扶車軾表示敬意,秦軍因此不去
攻打魏國,并不是法制的功效。雖然在保全國家方面有好處,也不值得重視?!蹦敲?,法制的
功能,指的是什么呢?養(yǎng)活三軍士兵,明確賞罰法令,嚴厲刑法,富國強兵,這就是法制。六
國滅亡,都滅亡在秦國的軍隊。六國的軍隊并非不精銳,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強,然而甚至于
被打敗滅亡,這是因為強弱不相當,多少不一樣,即使明確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處呢?假使
小孩違背了大力士孟賁的心意,孟賁發(fā)怒,小孩持刀跟孟賁對打,小孩肯定不能取勝,因為力
量遠遠不如孟賁。要是孟賁發(fā)怒,而小孩講究禮節(jié),對他非常恭敬,孟賁才會不忍加害。秦國
與魏國,就像孟賁與小孩一樣。力量弱小就該修養(yǎng)德行,軍隊強大就該發(fā)揚威力。秦國憑借軍
隊強大,威力無窮戰(zhàn)無不勝。撤回軍隊,不去侵犯魏國領土,是因為秦軍尊重段干木操行賢良,
推崇魏文侯的禮義。漢高皇帝主張想廢掉太子劉盈,呂后很擔憂,張子房(張良)教太子用謙
恭的態(tài)度去迎請四皓,并豐厚地禮遇他們。太子的地位安穩(wěn)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來消除了高
皇帝廢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對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強大的秦軍一樣。
(2023年高考真題》
五、(2023?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襄子①用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日:"晉陽之事,赫無大
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
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爸倌崧勚?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
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
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
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
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
材料二:
陳人有武臣,謂子射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
事,持久歷遠,遏奸勢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白踊?/p>
日:“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
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
信否焉。"武臣曰:“諾。"子笫日:"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丹邑而后有功。
韓韭書云夫子善之引必退本然后難之豈有丕似哉?一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
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
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作意。是
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
植寸指以測淵,噪大道而不悟,信呼乃以疑圣,殆非所望也?!?/p>
(節(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
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附:即孔附,孔
子八世孫。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6年高考政治專項復習:必修4哲學與文化模塊評估檢測試卷(含答案)
- 2026暑假五升六語文閱讀提升訓練:理解詞語的含義(含解析)
- 前期物業(yè)管理培訓
- 2025年醫(yī)院消防安全理論考核試題題庫及答案
- 2025年河北公需科目專業(yè)技術人員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定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單招綜合素質考試題庫及參考答案
- 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預測課件
- 2020-2021學年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qū)八年級下學期期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 劉備課件教學課件
- 昆明期末考數學試卷
- 2025年清華emba面試題及答案
- 燃氣采購管理辦法
- 物料請購管理辦法
- 教師身體健康管理指南
- 《金恒織襪機WD2001D-6F操作手冊》
- 外研版八年級英語下冊期末復習之閱讀還原【答案+解析】
- 晚期腫瘤病人的臨終關懷與護理
- 肝膿腫病人護理
- 2025至2030中國薏米市場運行形勢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 2025全國農業(yè)(水產)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水生物病害防治員)選拔賽試題庫(含答案)
- GB/T 3923.2-2013紡織品織物拉伸性能第2部分:斷裂強力的測定(抓樣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