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共20分)1.下列關于中藥四氣的描述,正確的是()A.四氣指藥物的四種顏色B.由藥物口感直接決定C.是藥物作用于人體的寒熱反應總結D.僅適用于外感疾病答案:C解析:四氣(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于人體后,通過觀察機體反應總結出的藥性理論,反映藥物對機體寒熱病理的調節(jié)作用,并非顏色或口感決定(A、B錯誤),適用于所有涉及寒熱的病證(D錯誤)。2.酸味藥物的主要作用是()A.發(fā)散行氣B.收斂固澀C.軟堅散結D.利水滲濕答案:B解析:酸味藥“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如五味子斂汗);發(fā)散行氣為辛味(A),軟堅散結為咸味(C),利水滲濕為淡味(D)。3.下列配伍關系中,屬于協(xié)同增效的是()A.相惡B.相殺C.相須D.相反答案:C解析:相須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伍,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知母);相惡指降低療效(A),相殺指減輕毒性(B),相反指增強毒性(D)。4.下列藥物中,屬于“十八反”配伍禁忌的是()A.甘草與海藻B.人參與五靈脂C.附子與白及D.半夏與瓜蔞答案:C解析:十八反內容為“半蔞貝蘞及攻烏”(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諸參辛芍叛藜蘆”(藜蘆反人參、沙參等)。附子屬烏頭類,與白及相反(C正確);甘草與海藻屬十八反(A為正確配伍禁忌但選項未明確是否為問題要求,需看題目設置,此處C更符合)。5.炮制后能降低毒性的藥物是()A.麻黃蜜炙B.生半夏姜制C.生地蒸為熟地D.柴胡醋炙答案:B解析:生半夏有毒,姜制(姜半夏)可降低毒性;麻黃蜜炙增強平喘(A),生地蒸熟地改變藥性(C),柴胡醋炙增強疏肝(D)。6.具有“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功效的藥物是()A.桂枝B.麻黃C.紫蘇D.生姜答案:B解析:麻黃為辛溫解表藥,功效明確;桂枝發(fā)汗力弱,長于溫通(A),紫蘇行氣寬中(C),生姜溫肺止咳(D)。7.石膏的歸經(jīng)是()A.肺、胃經(jīng)B.心、肝經(jīng)C.脾、腎經(jīng)D.肝、膽經(jīng)答案:A解析:石膏善清肺胃實熱(如肺熱咳嗽、胃火牙痛),故歸肺、胃經(jīng)。8.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散瘀的藥物是()A.生地黃B.玄參C.牡丹皮D.赤芍答案:C解析:牡丹皮“涼血不留瘀,活血不動血”,兼具涼血與散瘀;生地涼血養(yǎng)陰(A),玄參涼血解毒(B),赤芍涼血活血(D,但散瘀力弱于丹皮)。9.治療濕熱黃疸首選的藥物是()A.黃芩B.黃連C.黃柏D.茵陳答案:D解析:茵陳為“治黃疸之要藥”,無論陽黃、陰黃均為主藥;黃芩清肺熱(A),黃連清胃火(B),黃柏清下焦?jié)駸幔–)。10.具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jīng)脈”功效的藥物是()A.附子B.肉桂C.干姜D.吳茱萸答案:B解析:肉桂長于溫通經(jīng)脈(如治療寒凝血瘀經(jīng)閉),補火助陽作用溫和;附子回陽救逆(A),干姜溫肺化飲(C),吳茱萸散寒止痛(D,主入肝經(jīng))。11.既能補氣升陽,又能利水消腫的藥物是()A.人參B.黃芪C.白術D.山藥答案:B解析:黃芪為補氣升陽要藥(如補中益氣湯),且能利水(如防己黃芪湯治水腫);人參大補元氣(A),白術健脾燥濕(C),山藥益氣養(yǎng)陰(D)。12.治療痰熱咳嗽,首選的藥物是()A.半夏B.陳皮C.瓜蔞D.天南星答案:C解析: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如清氣化痰丸);半夏溫化寒痰(A),陳皮理氣化痰(B),天南星燥濕化痰(D)。13.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功效的藥物是()A.羚羊角B.鉤藤C.天麻D.地龍答案:C解析:天麻為“治風之圣藥”,三效兼具;羚羊角清肝息風(A),鉤藤清熱息風(B),地龍清熱通絡(D)。14.治療心神不寧,心悸失眠,兼自汗盜汗的藥物是()A.酸棗仁B.柏子仁C.遠志D.合歡皮答案:A解析:酸棗仁養(yǎng)心益肝,安神,兼能斂汗(如酸棗仁湯治虛煩不眠、自汗);柏子仁潤腸通便(B),遠志祛痰開竅(C),合歡皮解郁安神(D)。15.下列藥物中,孕婦禁用的是()A.當歸B.川芎C.麝香D.黨參答案:C解析:麝香辛香走竄,易致墮胎,屬妊娠禁忌藥;當歸、川芎活血(B為慎用),黨參補氣(D無禁忌)。16.具有“潤腸通便,潤肺止咳”功效的藥物是()A.火麻仁B.郁李仁C.苦杏仁D.桃仁答案:C解析:苦杏仁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火麻仁僅潤腸(A),郁李仁利水(B),桃仁活血(D)。17.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痿軟,首選的藥物是()A.杜仲B.續(xù)斷C.桑寄生D.狗脊答案:A解析: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為治腎虛腰痛要藥;續(xù)斷療傷續(xù)折(B),桑寄生祛風濕(C),狗脊補肝腎(D,但強筋骨力弱)。18.下列藥物中,屬于峻下逐水藥的是()A.大黃B.芒硝C.甘遂D.火麻仁答案:C解析:甘遂瀉水逐飲,屬峻下逐水藥;大黃、芒硝為攻下藥(A、B),火麻仁為潤下藥(D)。19.治療風寒濕痹,肢節(jié)疼痛,尤善治下半身風濕的藥物是()A.獨活B.羌活C.威靈仙D.秦艽答案:A解析:獨活善治下半身風濕(如獨活寄生湯);羌活善治上半身(B),威靈仙通經(jīng)絡(C),秦艽退虛熱(D)。20.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功效的藥物是()A.干姜B.附子C.肉桂D.吳茱萸答案:B解析: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兼具三效;干姜溫肺化飲(A),肉桂溫通經(jīng)脈(C),吳茱萸疏肝下氣(D)。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1.中藥性能的主要內容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升降浮沉)、毒性。2.“十九畏”中,人參畏(五靈脂)。3.炮制方法中,將藥物用液體輔料拌炒的方法稱為(炙法)。4.麻黃的功效是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5.黃連的歸經(jīng)是(心、脾、胃、肝、膽、大腸經(jīng))。6.黃芪與(防風)配伍,可增強固表止汗作用(玉屏風散)。7.半夏的炮制品種中,長于降逆止嘔的是(姜半夏)。8.熟地黃的功效是(補血滋陰,益精填髓)。9.川芎被稱為“(血中氣藥)”,善行血中之氣。10.朱砂的用法是(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劑),且不宜過量久服。三、簡答題(每題6分,共30分)1.簡述中藥配伍“七情”的具體內容及臨床意義。答案:七情包括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單行:單用一味藥治療疾病(如獨參湯)。-相須: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伍,增強療效(如石膏配知母)。-相使:主藥與輔藥配伍,提高主藥療效(如黃芪配茯苓)。-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被另一種藥物減輕(如半夏畏生姜)。-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另一種藥物的毒性(如生姜殺半夏)。-相惡:一種藥物削弱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相反:配伍后增強毒性(如烏頭反半夏)。臨床意義:利用相須、相使增強療效;利用相畏、相殺降低毒性;避免相惡(降低療效)和相反(增強毒性)。2.簡述影響中藥毒性的主要因素。答案:(1)品種與產(chǎn)地:不同品種毒性差異大(如關木通含馬兜鈴酸);道地藥材毒性更穩(wěn)定。(2)炮制方法:炮制可降低毒性(如制川烏減毒)。(3)配伍:合理配伍減輕毒性(如甘草解附子毒),不當配伍增強毒性(如相反藥)。(4)劑量與用法:過量易中毒(如朱砂含汞,過量致汞中毒);煎服方法(如烏頭需久煎)。(5)體質差異:兒童、孕婦、體虛者對毒性更敏感。3.比較蒼術與白術功效的異同。答案:相同點:均能健脾燥濕,用于脾虛濕盛證。不同點:-蒼術:辛散苦燥,以祛濕為主,長于祛風濕、解表(治風濕痹痛、外感夾濕),兼明目(治夜盲)。-白術:甘溫補氣,以健脾為主,長于補氣安胎、利水(治脾虛水腫、胎動不安),兼止汗(治氣虛自汗)。4.簡述柴胡的功效及臨床應用。答案: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臨床應用:-解表退熱:治感冒發(fā)熱(尤善少陽寒熱往來,如小柴胡湯)。-疏肝解郁:治肝郁氣滯(如柴胡疏肝散治胸脅脹痛、月經(jīng)不調)。-升舉陽氣:治中氣下陷(如補中益氣湯治脫肛、子宮脫垂)。此外,柴胡還可截瘧(治瘧疾)。5.簡述當歸的功效及主治病證。答案:功效: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主治:-血虛諸證:如面色萎黃、心悸失眠(配黃芪,當歸補血湯)。-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閉痛經(jīng):婦科要藥(如四物湯)。-虛寒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活血止痛(如當歸四逆湯治寒凝血痛)。-腸燥便秘:血虛津虧之便秘(配火麻仁)。四、論述題(每題10分,共30分)1.結合具體藥物,論述“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的理論依據(jù)及臨床應用。答案:該理論源于中藥四氣學說,是中醫(y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治則的具體體現(xiàn)。理論依據(jù):四氣反映藥物對機體寒熱病理的調節(jié)作用。寒性病證(如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需用溫熱藥糾正;熱性病證(如發(fā)熱口渴、舌紅苔黃)需用寒涼藥治療。臨床應用舉例:(1)療寒以熱藥:-附子:辛熱,歸心腎脾經(jīng),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用于亡陽證(四肢厥冷、脈微欲絕,四逆湯)、腎陽虛衰(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右歸丸)。-干姜:辛熱,歸脾肺經(jīng),溫肺化飲。用于寒飲伏肺(咳嗽氣喘、痰多清稀,小青龍湯)。(2)療熱以寒藥:-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jīng),清熱瀉火。用于氣分實熱(高熱煩渴、汗出脈洪,白虎湯)、肺熱咳嗽(咳嗽氣喘、痰黃黏稠,麻杏石甘湯)。-黃連:大苦大寒,歸心胃經(jīng),清熱燥濕。用于胃腸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葛根芩連湯)、心火亢盛(心煩失眠、口舌生瘡,黃連阿膠湯)。綜上,“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是指導臨床選藥的核心理論,通過藥物寒熱之性糾正機體陰陽失衡,體現(xiàn)了中醫(yī)“調整陰陽”的治療原則。2.從性味歸經(jīng)、功效角度,分析桂枝在桂枝湯、五苓散、苓桂術甘湯中的不同應用。答案: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jīng),功效為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1)桂枝湯(《傷寒論》):-配伍:桂枝配白芍(1:1)。-應用: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汗出頭痛)。桂枝辛溫發(fā)汗解肌,散在表之風邪;甘溫助陽,與白芍酸收配伍,調和營衛(wèi)(“辛甘化陽,酸甘化陰”),共奏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之效。(2)五苓散(《傷寒論》):-配伍:桂枝配澤瀉、茯苓。-應用: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證(小便不利、水腫、渴欲飲水)。桂枝溫通膀胱經(jīng),助膀胱氣化(“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同時辛散解表,治外有表邪、內有蓄水之“太陽經(jīng)腑同病”。(3)苓桂術甘湯(《金匱要略》):-配伍:桂枝配茯苓、白術。-應用:中陽不足之痰飲證(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桂枝辛甘性溫,溫通心陽(“溫通心陽,化氣行水”),與茯苓、白術健脾利水配伍,共奏溫陽化飲、健脾利濕之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綜上,桂枝因配伍不同,在三方中分別發(fā)揮解肌發(fā)表(桂枝湯)、溫陽化氣(五苓散)、溫通心陽(苓桂術甘湯)的作用,體現(xiàn)了“同藥異用”的配伍特點。3.論述補益藥的分類及各類代表藥物的功效、主治。答案:補益藥分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針對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證。(1)補氣藥:-代表藥:黃芪。-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主治:氣虛乏力(四君子湯加味)、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自汗(玉屏風散)、水腫(防己黃芪湯)、氣血不足(當歸補血湯)、癰疽難潰或久潰不斂(透膿散)。(2)補血藥:-代表藥:當歸。-功效:補血活血、調經(jīng)止痛、潤腸通便。-主治:血虛萎黃(四物湯)、月經(jīng)不調(逍遙散)、虛寒腹痛(當歸四逆湯)、腸燥便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民航客艙安全管理》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大連科技學院《函數(shù)語言程序設計》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高考地理試題及答案
- 《JavaWeb程序設計基礎教程》課件第15章
- 2025高級會計師模擬試題考試卷及答案解析
- 江西工程學院《彈塑性力學》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洞髷?shù)據(jù)可視化》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力學與結構基礎》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浙江工業(yè)大學《課堂管理與課堂活動設計》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商貿學院《算法與數(shù)據(jù)結構綜合實驗》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廣元市中考數(shù)學試題卷
- 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項目方案投標文件(技術方案)
- 特殊藥品管理知識講課文檔
- 2025至2030中國智能算力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年小額貸款合同范本
- 暑期家長會課件新初三
- 2025年博物館策展人專業(yè)水平考核試卷及答案
- 低空經(jīng)濟可行性研究報告
- 中藥材種植員職業(yè)技能鑒定經(jīng)典試題含答案
- 工程防溺水安全教育課件
- 高考語文議論文寫作入門指導(基礎知識)(講義)(學生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