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安徽卷)(原卷版)_第1頁
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安徽卷)(原卷版)_第2頁
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安徽卷)(原卷版)_第3頁
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安徽卷)(原卷版)_第4頁
2024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三(安徽卷)(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擬考試(安徽專用)語文注意事項:1.你拿到的試卷滿分為150分(其中卷面書寫占5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2.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6頁“答題卷”共6頁;3.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是無效的;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語文積累與運用(35分)1.默寫。(10分)(1)奉獻是一種純潔高尚的精神境界。李商隱《無題》中的“,”兩句用易懂的比喻和巧妙的雙關書寫詩人堅貞不渝、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中的“,”兩句以落花自比,體現(xiàn)詩人偉大的奉獻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兩句形容一個人對其他人不落痕跡,不求回報的幫助和關懷。(2)說話要顧及場合和對象,古人深諳此道。比如曹劌面對鄉(xiāng)人勸阻以“,”(《曹劌論戰(zhàn)》)直接指出統(tǒng)治者的目光短淺;鄒忌勸諫齊王,則是以自身經(jīng)歷設喻,再將家事與國事進行比較,最后得出了“,”(《鄒忌諷齊王納諫》)的結論。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10分)廚子挑了酒席,借清涼山一個姚園。這姚園是個極大的園子,進去一座籬門;籬門內,是鵝卵石砌成的路,一路朱紅欄桿,兩邊綠柳掩映,過去三間廳,便是他賣酒的所在。那日把酒桌子都搬了。過廳便是一路山徑,上到山頂便是一個八角亭子。席擺在亭子上。娘子和姚奶奶一班人上了亭子觀看景zhì。一邊是清涼山,高高下下的竹樹。一邊是靈隱觀,綠樹叢中露出紅墻來,十分好看。坐了一會,杜少卿也坐轎子來了。轎里帶了一只赤金杯子,擺在桌上,斟起酒來,拿在手內,趁著這春光融融,和氣習習,憑在欄桿上留連痛飲。這日杜少卿大醉了,竟xié著娘子的手出了園門,一手拿著金杯,大笑著,在清涼山岡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個婦女嘻嘻笑笑跟著,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杜少卿夫婦兩個上了轎子去了。(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jù)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4分)砌()成

山徑()

景zhì()

xié()著(2)結合整本書內容,按照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正確的排列順序應是。(填序號)(2分)①當自己的新衣服,幫楊裁縫的母親買棺材②朝廷征辟,他裝病拒絕應征出仕③讓管家賣地,大方資助他人④拉著妻子的手游山飲酒(3)結合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杜少卿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3.語文學習無處不在,只要留心就會有收獲。希望中學正在開展以“生活中的語文”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15分)(1)招牌你來品。請仿照示例,選擇你認為最精彩的一個場所名做賞析。(4分)示例:“故人莊”飯店巧用古詩《過故人莊》的題目,富有詩意和文化內涵?!肮嗜恕币鉃槔吓笥眩芙o人親切感,有助于拉近商家與消費者的距離,增進消貨者之間的情感。也容易讓人聯(lián)想起詩歌描述的情境,體現(xiàn)飯店的熱情好客。備選場所名:①“我在”書店

②“夕陽紅”養(yǎng)老院

③“玉壺緣”茶葉店(2)廣告你來寫。請為圖書館擬一則公益廣告,至少使用一種修辭。(4分)(3)對聯(lián)你來猜。請為以下三幅對聯(lián)選擇相關的歷史人物。(3分)對聯(lián)人物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①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③A林則徐

B.范仲淹

C.岳飛(4)通知你來改。請按提示修改“邀請函”。(4分)邀請函尊敬的王老師:您好!我班定于2024年3月28日下午3點至5點,在學校禮堂舉行“生活中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特邀請您出席此次比賽的評委工作。屆時請您務必到來,不勝感謝!七年級(1)班班委會2024年3月25日①邀請函中用語不得體的一處是“”,應改為“”。(2分)②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你修改:。(1分)③邀請函的格式有一處不規(guī)范,請?zhí)岢鲂薷囊庖姡骸#?分)二、閱讀(共55分)(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23分)秋天的心①我喜歡《唐子西語錄》中的兩句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這是說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歷,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說到氣派悠閑,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②現(xiàn)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shù)甲子”。對現(xiàn)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歷。有時日歷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表了。誰會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臺灣來墾殖移民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歷,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辨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漸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③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讓人興嘆?以現(xiàn)代人為例,在農(nóng)業(yè)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jīng)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④記得住在鄉(xiāng)下的時候,大廳墻壁上總掛著一冊農(nóng)歷,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nóng)歷。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nóng)歷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nóng)民歷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xiàn)在,我還保持著看農(nóng)歷的習慣,覺得讀農(nóng)歷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里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nóng)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xiàn)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云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仿佛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那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⑥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⑦秋天的美多少帶點蕭瑟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jié),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⑧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⑨在這風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jié),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么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4分)A.漢族逐漸同化了平埔族,使他們有了“文化”,卻遠離了自然,平埔族后裔中有很多人已經(jīng)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遙自在的心、這讓作者感到遺憾。B.在作者看來,商業(yè)形態(tài)改變了人們對歲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讓很多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C.本文文風恬淡自然,清新宜人,充滿了詩情畫意,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意境深遠,引人共鳴,發(fā)人深省。D.作者引用賈島的詩句“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和宋人吳文英的詞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是為了表達自己不認可秋天是蕭瑟凄傷的。在作者看來,秋天是禾熟的季節(jié),能夠給人以清朗圓滿的啟示。5.本文在第①段和第⑧段兩處都引用了詩句,請分析這樣寫各有什么作用。(4分)6.文章兩次出現(xiàn)“平埔族刺桐花開的那個秋天”,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4分)7.文章的題目為“秋天的心”,請結合文本回答:作者所謂的“秋天的心”是怎樣的?(6分)8.作者認為“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5分)(二)閱讀下面幾則材料,完成后面小題(16分)材料一①科學思維是形成生命觀念的重要途徑,是認知動機、認知行為、認知方式和認知品質的統(tǒng)一??茖W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是科學思維方法,即認識事物的本質及事物之間的關系需要一定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中學科學課程中的科學思維方法主要是指邏輯思維,包括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批判性思維,是形成概念、建構模型的重要思維方法。②邏輯思維在概念的形成中有著重要作用。概念的建構要用到多種邏輯思維方法,其中分析和比較是基礎的邏輯思維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建立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的。抽象程度越高的概念,用到的邏輯思維方法就越高級。[摘編自《生物學教學》(第43卷)第11期]材料二認知動機是科學思維的起點,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科學知識、原理和方法”的基礎上,我們才會相信科學,進行科學分析,產(chǎn)生“尊重事實和證據(jù)”的認知行為,“尊重事實和證據(jù)”是科學思維的前提;認知行為如何具體落實為認知方式呢?進行“正確的邏輯分析和推理”是認識事物及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核心;在認知的過程中,需要堅持質疑和批判的認知精神和品質。由此可見,認知動機、認知行為、認知方式、認知品質,是逐級提升的,體現(xiàn)出科學思維鮮明的邏輯層次。而認知品質在科學思維的全部過程之中得以體現(xiàn)。(摘編自吳成軍《試論科學思維及其在生物學學科中的獨特性》)材料三①有人之所以會覺得物理枯燥,除了學科本身的嚴謹特質之外,更多的是因為第一次接觸物理時一般在小學、初中,這時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科學認識還不夠全面,如果追問得夠深入,所有關于“為什么”的問題都會以“不知道”而告終。但當你聽到這樣一種說法——“把生物切片,每一個過程都是化學;把化學切片,每一個過程都是物理”,你是否又會覺得知識有趣了起來?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科學認識更加全面,從而獲得有趣的知識體驗,這正是科普的意義和價值所在。②從科普“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潤物細無聲”養(yǎng)成科學思維,我們可在觀念、內容、方式上持續(xù)發(fā)力。③一是從理解科學到參與科學。當前,技術飛速更迭、信息海量泛在、萬物萬眾皆媒,青少年科普模式也正從傳統(tǒng)的知識導向轉變?yōu)榭茖W思維導向。因此,亟待從科普觀念上進行調整,即不僅要重視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要更多傳遞知識本身產(chǎn)生的過程,更加注重青少年科學思維養(yǎng)成、科學精神培育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④二是用研究科學的精神去做科普。由于青少年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限制,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跋而就。因此,要根據(jù)青少年的年齡和各階段發(fā)展特點,鼓勵引導各類傳播主體在科普內容供給和科普方式上,強化科普思維養(yǎng)成意識,注重思維培養(yǎng)、方法訓練等方面的優(yōu)化設計,用研究科學的精神去做科普。⑤三是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鍛煉不可或缺。從科普實踐的角度來說,科學普及不僅要傳播科學知識,更要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激發(fā)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摘編自《科普,更要普及科學思維》,《光明日報》2023年6月14日)材料四培養(yǎng)科學思維是中小學學生學習的主攻方向。首先,培養(yǎng)科學思維是義務教育新課標的具體要求,是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礎性工程。其次,科學思維是面對未來新情境、新問題的創(chuàng)新思維,只有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養(yǎng)成科學思維,在未來不確定的社會中才能得心應手、迅速適應。再次,科學思維還是學生未來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必須,有了科學思維,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享受幸福。最后,科學思維是引領教師正確地教、學生正確地學,真正擺脫單純知識學習記憶、為了考試而簡單機械學習的必由之路。學生只有擺脫了知識立意的學習,科學思維才能得到培養(yǎng),簡單、機械、碎片化知識學習方式才能夠被根除,學生的學習才能走向創(chuàng)造,學生才能夠真正走向生命的自主成長。(摘編自《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大家談》,“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2023年6月28日)9.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生命觀念形成的主要途徑就是科學思維,中學生學習的科學思維方法主要是邏輯思維。B.物理學科嚴謹?shù)奶刭|會讓我們覺得其枯燥無味,而科普的意義和價值就是幫我們擺脫枯燥。C.因為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青少年往往受到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限制。D.培養(yǎng)科學思維是培養(yǎng)未來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基礎性工程,也是中小學學生學習的主攻方向。10.圖文轉換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請仔細閱讀材料二的內容,完成下圖。(4分)11.根據(jù)材料三的內容,從簡單科普到培養(yǎng)青少年的科學思維,具體需要做到哪幾點?(3分)12.請結合材料四的內容,說說義務教育新課標要求培養(yǎng)科學思維,對學生具有哪些現(xiàn)實意義。(至少答出三點)(6分)(三)文言文閱讀(16分)【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節(jié)選自《魚我所欲也》)【乙】王荊公①病喘藥用紫團山人參不可得。時薛師政②自河東還,適有之,贈公數(shù)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