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中醫(yī)學部分綜合_第1頁
中藥中醫(yī)學部分綜合_第2頁
中藥中醫(yī)學部分綜合_第3頁
中藥中醫(yī)學部分綜合_第4頁
中藥中醫(yī)學部分綜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去火的方法

上火,是中醫(yī)的常用名詞。當身體出現了口干舌燥、咽喉腫痛、兩眼紅赤、鼻腔熱燥以及流鼻血、牙痛、潰瘍等癥狀

時,中醫(yī)就認為是“上火”了。火又分為實火、虛火、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肝火、心火、肺火、胃火等。

上火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因為吃了蔥、姜、蒜、辣椒等辛辣之品,或過多食用了羊肉、狗肉;有的是因為受

涼、傷風后導致發(fā)熱、口舌生瘡;有的則是因為缺乏睡眠或情緒過于激動引發(fā)內熱大;也有久病之人陰虛火旺,吃一

點魚、蝦都會上火等等。

下面介紹幾種簡單的去火方法:

一、根據上火的部位來治療

眼睛上火“肝開竅于目”,眼睛發(fā)紅、發(fā)澀、發(fā)花或分泌物多都代表肝火旺。當然也有人并不表現在眼睛上,而是出

現口干、脾氣暴躁、失眠的癥狀,女性還會有乳房脹痛的情況。去肝火的具體方法如下:

刮痂:在雙側腋下至腰的部位涂上潤滑油(食用油也可以),用刮癡板從上往下刮200~300下,最好能出癡。

鼻子上火“肺開竅于鼻”,與咽喉、氣管相連。當出現鼻腔燥熱、生瘡、流膿鼻涕、流鼻血以及咽喉腫痛、胸悶、

燥咳、咳膿痰等,都代表肺內有火。去肺火的具體方法如下:

食療:煮蘿卜水、梨水或拿落水喝。

刮搠:在頸椎向下至肩胛處刮50~100下;或刮胳膊上的肺經,從肘內關節(jié)的外側一直到大魚際處,兩邊各刮50~100

下。

舌痛或舌上潰瘍“心開竅于舌”,舌上生潰瘍多數是心火旺,有的還會出現心煩、急躁、胸悶、心慌、睡眠不佳等

癥狀。治療心火旺的具體方法如下:

食療:將苦瓜切片煮水喝或用蓮子芯泡茶。只能喝1~2天。

刮版:在兩邊手肘部中間的心包經部位涂上潤滑油,再用力拍打出癡。

嘴唇或口腔潰瘍這些潰瘍與胃火有關,有的還會伴有口臭、牙齦腫痛、大便干結等癥。

食療:許多大寒的食物,如西瓜、香蕉、柿子等能去胃火。還可以將藥店買來的雞內金加工成細粉狀,飯前30分鐘吃

小半勺,能開胃、消食、化淤、去胃火。

刮癡:刮小腿外側的胃經,從足三里一直刮到解溪穴,兩條腿各50下,能降胃火。

二、根據火的虛與實來治療

首先,判斷自己是實火還是虛火:

1、看舌質、舌苔:舌質發(fā)紅,舌苔少或舌苔發(fā)黃的為實火。舌質淡、舌苔白的為虛火;舌質淡、舌苔白,而舌尖發(fā)紅

的為心火旺,仍為虛火;舌質淡、舌苔白,而舌邊發(fā)紅的為肝火旺,也是虛火。

2、看小便:小便顏色黃、氣味重,同時舌質紅,是實火;小便顏色淡、清,說明體內有寒,是虛火。

3、看大便:大便干結、舌質紅的為實火;大便干結、舌質淡、舌苔白的仍為虛火;大便稀軟或腹瀉,說明體內有寒,

是虛火。

4、看發(fā)熱時的癥狀:當體溫超過37.5度時,如果全身燥熱、口渴,手腳也不發(fā)涼,是內熱大,為實火;如果身體忽冷

忽熱,手腳冰冷,又不想喝水是體內有寒,為虛火。

5、摸手腳的溫度只要是有上火的癥狀了,而手腳卻是發(fā)涼的,都是“虛火”。

因此,當感覺身體熱、燥的時候,對照以上五點,就知道自己是實火還是虛火了。

虛火的治療方法。

1、舌苔淡而又有前面所講的上火癥狀時,先用前面所說的方法處理再運用食療補血,多吃固元膏、當歸粉、鮮魚等,

不要吃補氣的食物以及辛辣上火的食物。

2、舌苔發(fā)白,同時又有前面所講的各種上火癥狀,說明體內寒重造成了經絡淤堵,這時最好用多根艾條熏全身,或用

艾葉水泡腳。連泡兩天,虛火就會明顯消退。之后同樣要注意補血,不要再吃寒涼性質的食物。

3、疏通經絡是最好的瀉火方法如果能堅持每天轉腰或用背部撞墻半小時,堅持常年溫水泡腳,各種實火、虛火的癥狀

就都會慢慢消失。而且補血和疏通經絡同步進行就能徹底去火了。

胃藥之王

“胃氣”是飲食和消化能力,臨床治療的常見腸胃?。菏秤徽瘛⑻羰?、便滴、泄瀉、便秘等。

六腑跟接納飲食、運化水谷有關,胃受納水谷,膽輸出膽汁幫助消化,大腸和小腸負責消化,膀胱負責排泄和輸布水液。

所以要六腑通力合作,才算有胃氣.足三里是治療六腑一切疾病的靈丹。

平時灸,用艾條烤,每次15分鐘,一段時間以后,身體健康狀況,必定有大改觀。

足三里是胃經的下合穴,下合穴作用強大、療效迅速,另外在這個穴上有一條條支脈直達胃腑,所以按摩或艾灸足三

里,是養(yǎng)生治病的捷徑。

中院調理脾胃的大藥,不僅能治各種胃病,還能治胃的“未病

中院位于肚臍正上方一橫掌處,是胃氣聚集之處,所以凡一切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包括胃脹、胃痛消化不良、食滯、嘔

吐、食欲不振等問題,都可經常按摩或者艾灸此穴,腸胃自然暢通無阻,水谷運化輕松自如。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常,

冷熱不適,情緒波動,都可能影響胃的功能,導致胃病,如胃痛、胃脹、食欲不振、食欲欲失常、嘔吐等,最主要的

就是胃痛。

不管急性還是慢性,不管寒熱、虛實,取足三里按壓,肯定有效果,當然“必要的時候,還需其他穴位或其他方法的輔

助:

慢性胃痛,雙足三里、胃腸點、中脫,共5個點。

足三里和胃腸點每天每處以手指按揉8分鐘,中脫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揉,按揉中院,體

內會有痛感,這正是胃里積食和氣血阻滯之處,需要我們慢慢把它揉開,促進胃的自我修復。如果再配上捏有,效果

更好。

慢性病就要慢慢治,貴在每天堅持。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足三里。經常按壓或者艾灸,可以調和腸胃、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岸歉谷锪??!狈彩嵌?/p>

子、腹部的病痛,足三里都管用。

足三里可以寫作“足三理”,理上、理中、理下:

胃在腹上部,胃脹、胃脫痛就要“理上”,按足三里時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正中出現不適就要““理中”,只用往內按就

行;小腹在腹的下部,小腹痛按足三里時要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我們在用足三里保健時,可以根據己的體質和健康狀況調整手法:

如果胃不好,或有頭頸心肺系癥狀,可往上方按:如果有小腹不適,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統(tǒng)的癥狀,可以往下按。

其他的穴位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所以當我們按壓一個穴位不起作用時,可以試試換?種手法,換?個方向。

急性胃痛的大藥叫至陽

急性胃痛來得快,治療急性胃痛,有個一用就靈的點:快胃點在脊椎上,至陽或靈臺穴位置,也可能在兩穴之間,

因人而異,需視壓痛點而定。按壓這個快胃點,對治療急急性胃痙胃痛有特效,短則3-5秒鐘,長則3-5分鐘,立即

止痛。

至陽在第七節(jié)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靈臺在第六節(jié)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胃和心之間有一條支脈連著,很多急性胃痛都是由于這條支脈氣血不通,通過按壓位于至陽和靈臺之間的快胃點,能

夠迅速打通這條支脈。

公孫、尺胃、臍胃治療胃痛、胃下垂、胃潰瘍

公孫在腳部,正是足部胃的反射區(qū)。

尺胃在肺經上,位于太淵與尺澤連線的中點,即孔最下一寸,凡是胃痛或有慢性胃病的人,此處有壓痛,甚至能找到

一個條索狀的壓痛物,這正是人體生長在胳膊上.的洽胃病大藥。

臍胃在肚臍左上方的半寸到一寸處。是用來使人體氣血暢達、內外通達的,如果配合人體其他穴位進行按壓,治療胃

系統(tǒng)病癥比諸多藥物都好。

別拿胃痛不當事,胃痛要身心共治

心和胃密切關聯,胃經有一條經別直接上通于心,心胃相通。所以出現胃心痛的時候,要胃心同時治。最常用的穴是

內關和至陽、靈臺。

內關在心包經,腕上2寸左右。以此穴為中心,沿心包經上下找出最有酸脹或疼痛的點按揉一會。

至陽、靈臺分別在第七節(jié)、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只要以這兩個穴為參照點,在脊柱上下找到壓痛最厲害的那一點

就是胃痛的時候,按揉內關或者靈臺或至陽,如果感覺疼痛消失或有所減輕,那說明這個胃痛是“心胃痛”,得非常小

心了。

因為心、胃間有這一特殊經別連著,所以胃的健康也直接影響心智和神明:胃疼的人精神萎靡是心陽受擾;暴飲暴食

的人頭腦遲鈍,記憶力衰退;很多人失眠,也是因為晚餐過量,腸胃不和。所以古人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欲得長生,腸中常清

便秘的病因有很多種,但一般都跟體弱氣虛有關。如果人體正氣不足,就無法推動食物在小腸、大腸里正常運動。所

以,治療便秘,首先要恢復人的正氣,調暢人體的代謝功能,捏脊和壓臍是很好的辦法。

另外,嚴重的便秘是因為腹內滯留的垃圾圾太多,光靠內力還不能運走,所以耍通過摩腹,把肚子里的淤滯揉開。捏

脊、壓臍和摩腹,是治療一切便秘的基礎。

此外,耳朵上皮質下和便秘點,外加交感點、大腸點、直腸下段和脾點。手上取支溝穴(它在外關穴下一寸左右)

耳朵上的便秘點治便秘效果非常好。

老人便秘很常見,但現在中青年的便秘患者也越來越多了。這主要是由于飲食無規(guī)律,而且大量吃肉,助長了體內的

濕熱之氣,以致造成大腸淤阻。

中青年患者的便秘,在左腳腳底的腳跟正前方會有一個明顯的壓痛點,這就是直腸點,從這一點往肛門點推,共推3

分鐘,再按揉天樞、大橫穴各3分鐘,外加順時針方向摩腹3分鐘。

如果便秘同時伴隨食欲減退,加揉足三里3分鐘;如果便秘時還出現心絞痛、胸悶等,加揉內關3分鐘。

養(yǎng)生保健.....幾種保健穴位介紹

頸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靈

以前頸椎病是40歲之后的專利,但現在20-30歲的頸椎病患者到處都是。

原因:伏案久了,壓力大了,自己不懂得調理;陽氣不足,未老先衰,這是當今多數人面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

上體前傾,頸椎緊張。首先壓抑了督脈,也就是壓抑了全身的陽氣,久而久之整個脊柱容易變彎,精神也變差了。人

的精神,不是被腦力勞動所消耗掉的,而是被錯誤的姿勢消耗掉的。

后溪小腸經的穴,手握拳,掌指關節(jié)后橫紋盡頭。這是奇經八脈的交會穴,通督脈,能瀉心火、壯陽氣、調頸椎、利眼目、

正脊柱。臨床上,頸椎,腰椎,眼病都管用,效果非常明顯,可以調整長期伏案對身體的不利影響,只要堅持,百

用百靈。

具體做法:滾揉后溪穴把雙手后溪穴的部位放在桌沿上,輕松地來回滾動。每次3-5鐘,每小時一次就足夠了。每

天堅持做,腰椎、頸椎輕松挺直,同時會發(fā)現眼睛也比以前好了。

承山配肩井,治療腰酸腿疼效果好

現代人健康的最大頑癥——濕氣。承山是祛除濕氣最好的穴位,效果與蕙米紅豆粥異曲同工。

承山在膀胱經上,膀胱經主人體一身之陽氣。承山是全身承受壓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結處,也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

樞紐,所以它能振奮膀胱經陽氣,排出人體濕氣。

承山穴按上去會非常的酸痛,我們開始只能輕輕地按、揉,以感覺到酸脹微痛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

“踮腳保健康”減緩疲勞,除寒濕

腳跟稍稍抬起,重心落在腳掌前2/3處,也就是涌泉穴上;受力部位偏于兩腿前外側和小腿肚子.兩腿前外側受

力,鼓動了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能促進人體氣血的通暢;

腿肚子受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

練習一段時間,小腿會變得結實,全身抗疲勞、自動去寒濕能力也就強了。

肩井提氣血,陽氣耀全身

肩部是人體緊張情緒反應器。人體一緊張,肩部先僵硬。肩部的緊張又帶來頸椎的緊張,很多人在長期不自覺的緊張

中得了頸椎病;頸部是人體的十字路口,頸椎緊張:又會導致全身的緊張。所以,人累了,不管是身累還是心累,身體

都會出現肌肉緊張,捏肩是放松最好的方法。

人體的穴位是有呼應的.人體有一口井,肩井穴在肩匕是井口;井底在腳底,腳底有涌泉穴,是這口井的泉眼,生命之

水是從此噴涌而出的。

要使身體輕松必須經常清理這口井。這個區(qū)域按上去有酸脹痛,說明人體已經出現緊張,這口井該清理了。

給人進行推拿的時候,先推拿肩井,再推拿其他地方,最后以推拿肩井結束。

一個渾身緊張、氣血不和的人來醫(yī)院,醫(yī)生首先要讓他全身松弛下來,之后一切穴位、氣血都易于調動,一切手法都

便于操作,容易收到應有的效果。

推拿到最后再推拿肩井,是為了把先前充分松開的氣血再緊?緊,提起它們的神氣。這好比清理一口井,先把井蓋打開,

清理完畢后再把井蓋蓋上

最常用、最好使的按摩手法:推拿肩井。

首先讓受術者站好或者坐好,身體要端正。我們站在他身后,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保持心情愉快,將兩手輕輕往對

方肩上一搭,然后,把自己的意念放在對方的涌泉(腳心處)上。

接著像拿東西一樣捏住受術者的肩,連皮帶肉捏起來,再用指頭的力量揉一揉,放下。

共有4個動作:拿、捏、揉、放。這樣的推拿,比普通對肩部的按摩和揉捏更加舒服。

醫(yī)學上對推拿有一個比較高的要求,我們在給人推拿肩井時,要把意念集中在受術者的涌泉穴上,還要保持歡喜愉快

的心情,美好祝福和在手法中,傳達給對方。只有這樣的推拿,才能做到形意相生.

推拿不再是一種勞動,而是一種藝術。

推拿的人心情愉快,被推拿的人更要心情愉悅,身體上輕松舒服,快樂的感覺和氛圍把兩個人融為一體。

防止腦后風(后頸窩)

“風府”后腦正下方凹陷,在督脈上,是腦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風邪襲人往往從此而人。風邪從風府進入后首先傷的是

陽氣,出現惡寒、發(fā)熱、頭項強痛等癥狀。

“風池”,風府旁兩寸許各有一凹陷,也是風邪的人口.它在膽經上,風邪從風池進人后,往往會出現口苦、目眩等與

肝膽相關的癥狀。

“風門”是風之門,第二胸椎下兩旁各L5寸,在膀胱經上,又名熱府,是風,寒,濕,熱等各種邪氣入侵的門戶。

脖子上的圍巾,把后頸窩上的風府、風池護住,而它往背后搭著的那一頭,把風門蓋上。

夏天吹空調,千萬不要對著自己的后頸窩。

養(yǎng)生保健,核心是公孫穴

公孫穴總督脾經和沖脈,統(tǒng)領全身。胸部、腹部的一切問題:如腹脹、不明腹痛,胃病,心胸痛,都可以用公孫穴來治

療。

“養(yǎng)生要抓核心”,人體的核心是胸腹部,是人體的中心位置,是我們養(yǎng)生的核心。擴胸,揉腹,效果都不錯。

調節(jié)胸腹找公孫,要以自己的壓痛為準。一般把公孫穴看作一個區(qū)域,在腳底第一柘骨內緣,沿著這個骨頭按壓,最

有酸脹或酸痛感的那一點,就是公孫穴

中醫(yī)談養(yǎng)生:指針法強體健腦

用手指按壓、按摩穴位為指針。指針簡單易學,是最實用的健身養(yǎng)生方法。

首先,坐在椅子或沙發(fā)上,靠背,頭稍后仰,雙目微閉,消除雜念,心平氣和,雙手向后做護住后腦勺狀,用兩個大

拇指在后頸部及耳垂后凹陷處,找準天柱、風池、翳風穴,依次按壓、按摩這3對穴位。每對穴位按壓幾分鐘至十幾

分鐘均可。此法可隨時隨地做,如睡前醒后、飯前飯后、午休前后、工作間歇時等等,尤其是伏案工作超過小時后

做指針按壓,會感到雙眼明亮,頭腦輕松。

天柱(膀胱)

【定位】后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

(啞門穴),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臨床運用】

常用于治療頸椎病、急性腰扭傷、咽喉炎扁桃體炎等。配列缺、后溪主治頭項強痛,配少商主治咳嗽。

風池(膽)

【定位】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主治】

①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淵、耳鳴等頭面五官病證

②中風、不寐、癲癇等

③頸項強痛。

其次,取坐姿,雙腿稍微前伸,在“膝眼”往下三橫指處,找準兩腿的足三里穴,用雙手大拇指用力按壓幾分鐘至十兒

分鐘。經常這樣做對健身強體有特殊作用。

除了指針,還要加上慢跑、游泳等運動,因為這是最好、最廉價和最實用的排毒和減肥方法。

中醫(yī)講究''運則行,動則通,氣血不行不通則淤,淤則百病生”,因而每天早晨堅持慢跑40分鐘,下午還要游泳30分

鐘。這不僅能保持胃腸系統(tǒng)的健康和四肢強壯,還有利于全身機能的增強。

膝眼(外)

【定位】

在骸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外側分別是內外膝眼。

【臨床運用】

常用于治療膝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下肢癱瘓等。

足三里(胃)

【定位】

犢鼻(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崎外1橫指處。

【主治】

①胃痛、嘔吐、噎膈、腹脹、腹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證;

②下肢痿痹;

③心悸、失眠、癲狂等心腦??;

④乳癰、腸癰等外科疾患;

⑤虛勞諸癥,為強壯保健要穴。

【操作】

直刺1?2寸。強壯保健常用溫灸法。

小腿抽筋的按摩

腓腸肌痙攣又名“腳轉筋”。癥狀是小腿后側突出肌肉抽筋隆起,觸按堅硬,小腿不能伸屈,甚則抽痛難忍,不能站立,

足趾、踝部屈伸牽掣疼痛。多因下肢過度勞累、長途跋涉、游泳、露宿遭受寒冷侵襲或氣血虛弱、肝腎不足所致。

1預備式

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密,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

放松,靜坐1?2分鐘。

2拿捏小腿后側

患肢平放在健肢膝匕用對側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小腿后側肌肉0.5?1分釗%

功效:柔筋緩急、消腫止痛。

3按揉委中

將健側手中指指尖放在患肢的委中穴上,拇指放馥骨上方,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功效:活血消腫、通絡止痛。

4按揉陽陵泉

將大拇指指腹放在同側患肢陽陵泉穴上,其余四指附腿肚處,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

功效:疏肝利膽、解痙止痛。

委中(膀胱)

【定位】

胴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臨床運用】

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腰背痛、急性腰扭傷等。配腎俞、陽陵泉、腰陽關、志室、太溪主治腰痛;配長強、

次髏、上巨虛、承山主治便血。

陽陵泉(膽)

【定位】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臨床運用】

常用于治療膽囊炎、膽石癥、肝炎、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膝關節(jié)病變、肩關節(jié)周圍炎、肋間神經痛、小兒舞蹈

病等。配支溝主治脅肋痛;配日月主治膽囊炎;配環(huán)跳、委中、懸鐘等主治下肢痿痹。

5按揉足三里

將健側手食指與中指重疊,中指指尖放在患肢足三里穴上,適當用力掐按0.5?1分鐘。功效:補脾健胃、調和氣血。

6按揉條口穴

將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健側手中指指腹放在條口穴上,適當用力按揉0.5?1分鐘。功效:疏通經絡、緩痙止痛。

條口穴(胃)

【標準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功用】舒筋活絡,理氣和中。

【主治病癥】

1.運動系統(tǒng)疾病:肩周炎,膝關節(jié)炎,下肢癱瘓:

2.其它:胃痙攣,腸炎,扁桃體炎。脫腹疼痛,下肢痿痹,轉筋,附腫,肩臂痛。

足三里(胃)

【定位】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崎外1橫指處。強壯保健常溫灸法。

【臨床運用】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胰腺炎、肝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腸炎、細菌性痢

疾、闌尾炎、休克、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動脈硬化、支氣管哮喘、白細胞減少癥、下肢癱

瘓、坐骨神經痛、膝關節(jié)及周圍軟組織疾患。

7掐承山

用拇指指尖放在同側承山穴上,適當用力掐壓0.5?1分鐘。功效:通經活絡、柔筋緩痙。

8合按昆侖、太溪

將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健側拇指指腹和中指指腹分別按在太溪穴和昆侖穴上,兩指對合用力按壓0.5?1分鐘。功

效:調和氣血、消腫止痛。

昆侖(膀胱)

【定位】在外踝后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臨床運用】常用于治療坐骨神經痛、踝關節(jié)炎、神經性頭痛等。配風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療項強;配太溪、

丘墟、三陰交治療足跟痛。

太溪(腎)

【定位】在足內側,內踝后方,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用】滋陰益腎,壯陽強腰。

【主治病癥】

1.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耗I炎,膀胱炎,遺精,遺尿;

2.呼吸系統(tǒng)疾?。悍螝饽[,支氣管炎,哮喘;

3.五官科系統(tǒng)疾?。郝院硌?,口腔炎,耳鳴;

4.運動系統(tǒng)疾?。合轮c瘓,足跟痛,腰肌勞損;

5.其它:心內膜炎,神經衰弱,乳腺炎,膈肌痙攣。

【刺灸法】艾條溫灸5?10分鐘。

治療、保養(yǎng)腎系統(tǒng)的藥

兩對穴可以保證人體的下水道暢通無阻

腎主水,它和膀胱?起負責全身的水液代謝:“司氣化”把水汽往上蒸騰,滋潤全身;廢水排出。

泌尿系統(tǒng)就好比下水道,要暢通。尿潴留、尿少、尿不盡,都屬于下水道不暢通。

下水道要控制,腎虛的人,尤其是到了晚上,口渴,多尿,一夜起來好幾次,尿急、尿頻、遺尿等,都屬于小便失控。

無論是小便不通或小便失控,都與腎有關系。

陰陵泉配三陰交,

治療各種泌尿系疾病的首選

三陰交是腎、肝、脾3條經的交叉點,是陰經集中的穴位,它可以輔佐陰陵泉,使其更好地發(fā)揮作用。一般來說,各

種泌尿疾病,按壓這兩對穴就可以了,每天指壓兩次,每次8—10分鐘。

陰陵泉在脾經上,滋潤各處的經脈,推動水液循環(huán)。如果這個源頭被塞上了,會影響整個身體的水液代謝。水液在全

身各處被扣押的結果是小便不利,全身各處的水也成了死水、腐水。陰陵泉失控,會導致排尿增多,尿急尿頻。

陰陵泉是人體小便調節(jié)器,小便失常的人,要常按壓這個穴。

體質較弱或病情較嚴重的人,可以采取更多的治療穴:

尿急:耳穴取腎點、膀胱點為重點,外加神門點、尿道點、皮質下點,每次壓2-3分鐘,依次按壓完一遍后,再補壓

腎點、膀胱點兩重點各一次,或者在這些點上全部貼上耳豆,有空就壓一壓。手穴取頭頂點、后頭點、腎點、命門點,

用按摩棒或手指壓,每穴每次壓4—5分鐘,每天壓兩次。外加手指壓臍,呼吸100次,每天一次。

尿頻:排尿次數過多,人體水液代謝失常。治療,耳穴以腎點、膀胱點為按壓重點,配上神門、交感、尿道和內分泌

點。

潴留:就是有尿但排不出來。治療,耳穴以皮質下點、膀胱點為重點,配以交感、外生殖器、腎點和內分泌點。

膀胱炎:耳穴以膀胱點、腎點為重點,配神門、交感、腎上腺、內分泌、和枕點

治療上述4種病癥,只在取耳穴的時候稍有差別,而取手穴、四肢穴,以及壓臍的方法和時間都與治療尿急相同。

泌尿系統(tǒng)還有兩個比較特殊的病癥

遺尿(尿床)5歲之前尿床都是正常的,因其身體尚未充分發(fā)育,腎氣不固,不能自主保持控尿的能力。青春期甚至

成年后還尿床,都屬腎氣不足。

治療,取足三里配三陰交,再加上壓臍。足三里是重要的強身穴,壓臍可以補充人體元氣。

耳穴以興奮點、膀胱點為重點,再配交感、外生殖器、腎點和內分泌點。手穴取頭頂、后頭、腎點和命門點。

興奮點是一個不固定的位置,在耳垂上,皮質下的正下方,取穴的時候可以用棉棒在皮質下的正下方按壓,感覺最

疼的地方就是。

漏尿(尿液失控),有尿就往外排,淅淅瀝瀝,像壞了的自來水龍頭,擰不開,關不緊,不停地往下滴。有的患者不不

得不像嬰兒那樣,檔里放一塊尿不濕。

治療,先要益腎,增強膀胱容納尿液的能力,也增強外生殖器的收攝能力,同時還要適當節(jié)人體的大環(huán)境。

耳穴取膀胱為重點,配以神門點、外生殖器點、肝點、脾點、皮質下點;手穴取腎點、命門點、后頭點;腳上取女福

穴,女福穴對于男子也有相應的功能。

男人的尊嚴必須維護

“腎主水”和“膀胱司氣化”失調時,人體的水液代謝就阻滯了,阻滯的水液停留在人體下部和尿道周圍,會出現水液停留,

于是前列腺肥大;腐水滋生細菌,于是前列腺發(fā)炎。因為水液代謝不利,加上尿道出現阻滯,泌尿系統(tǒng)癥狀會伴隨

而來:排尿不暢、尿頻,甚至漏尿等.性生活也會受影響。

治療前列腺炎,取陰陵泉,曲澤(心包經上),促進心血循行;取三陰交和女福穴,調理全身血液。

手穴取命門點、腎點、后頭點,腳穴取手穴相對應的點。堅持按壓,前列腺炎就會很快好轉。

男性病中常見的還有陽痿、早泄和遺精,這三種病癥都與神經系統(tǒng)有關,其根本原因還是腎氣虛弱。治療方式:耳穴

取腎點、前列腺點、子宜點、皮質下點、枕點、腎上上腺點,手穴取頭頂點、后頭點、腎點,列缺配然谷,腳穴另取

至陰、三陰交和中封。

皮質下是腦穴,大腦對生殖系統(tǒng)的興奮有調節(jié)作用,既能刺激性欲,使陰莖在必要的時候勃起,又能抑制興奮,對精

液有收攝功能。列缺配然谷是用來補氣的,至陰、三陰交和中封是用來滋陰補血的。還有捏脊和壓臍,對各種男性病

都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節(jié)欲是腎保健的根本,也是人體健康的保障”。

男人的魅力全靠肝和肺

男人的魅力,在其魂魄。魄指體魄,強壯有力;魂指靈魂,精神.是那種特有的樂觀、寬容與深沉。有魄而無魂,那是

蠻牛;有魂有魄,能使一個人的體魄煥發(fā)魅力,那就是人們常說的“魄力”。

肝臧魂,肺臧魄,一個人的魂魄取決于肝與肺。

肝、肺二經及其對應的耳穴是人體身上鑄造靈魂和魄力的藥.

當肝出現問題的時候,就可能魂不守舍了,可能引起失眠、多夢。

肝有了問題,難免心煩狂躁,如果再作息不規(guī)律,很容易導致腎陰虧損。

肝屬木,腎屬水,在中醫(yī)里這叫做“水不涵木”

如何做到涵養(yǎng)有度呢?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學會耐心、溫和。按壓肝經和耳朵上的肝區(qū),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

肝經最重要的穴位當屬太沖,它是肝經的原穴。當肝火旺盛時,首選太沖。按壓此穴,如果感覺明顯疼痛,說明肝氣

有郁結,在生氣時按此穴,痛感會更明顯,按揉這個穴位可以有改善。

按摩此穴,可以往下疏泄上升的肝氣,使肝氣能通達運行。有很多醫(yī)家把它稱為“消氣穴”。

“生氣就按消氣穴”,瀉肝氣,要用瀉的手法:

迅速用力按,再迅速放松,再按,再放松,一定要迅速,有力。在這樣的刺激下,肝氣才能得以充分地疏泄,效果

才能最好。如果只是使勁按著不動,反而會使肝氣阻塞。

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如法按壓20-30次;只需堅持幾天,您就會發(fā)現,脾氣不再像從前那樣,肝經還有一個重要的

穴,名為陰包,位于大腿內側,將此穴和太沖每日交替按壓幾次,效果更好。

肝的狀態(tài)好了,再調整肺就方便了。

關元穴位于臍下3寸處,也叫做丹田,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的地方,是人身上元陰、元陽的交關之處,所以叫“關元”。

通過對這個穴進行艾灸,能使人的元氣源源不絕,所以,關元既是長壽穴,又是“性?!毖?。,可以用艾條灸,也可以用手

按壓。

治療性功能障礙:手穴取心點、肝取心點、肝點、脾點、肺點、腎點、命門點、頭頂點、后頭點,腳穴取手穴的相對

應點。按照常規(guī)的按壓方法,堅持按壓,要不了多久,可以見效.

人老腎先老,老年人行動不便、頭發(fā)變白、脫發(fā)、掉牙、耳背等等一系列的癥狀,全是源于腎虛。腎虛是衰老的開始,

青少年腎虛是早衰的先兆!

腎虧過程是緩慢的,人最容易放松警惕?,F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外界壓力大、誘惑多,大喜大悲刺激著人們的心,

心火旺需要腎水滅火;而心火過旺,腎水就不夠了,于一是出現“心火亢盛而腎水虛虧”?,F代很多生活方式很傷腎,所以,

建議人人都要掌握一些腎保健小竅門,并經常堅持用。

按壓穴位來腎保健:耳穴腎點,膀胱點,心點,肝點,肺點,皮質下點,枕點;手穴腎點、命門、肝點、肺點、頭頂點、后

頭點,腳相應點。

腎和膀胱相表里。金生水,肺為腎之母,水生木,肝是腎之子,母不強則子弱,子弱則母受損,所以,要健腎,還需

照應好腎的母和子,所以要取肺與肝的穴位。

心腎和睦,身體才能健康,所以心穴也是要取的。腎主骨髓,腦為髓海,所以腎保健要取腦穴,耳穴上的皮質下點、

手穴和腳穴上的頭頂點,都是最重要的腦穴。腳穴后頭點是腎對應的部位.這些穴位不僅是腎保健的必用之穴,也是治

療腎系統(tǒng)一切疾病的基本用穴。

健康,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按壓穴位就可以了,不需要有強烈的感覺;腎病,用穴位進行治療或調理,要堅持每天

兩次或多次地按壓了,尤其要重點按壓有痛感的穴位

慢性腎炎,手穴取心點、腎點、命門點、頭頂點、后頭點。腳穴取相對應的位置。堅持每天按壓,時間越長越好。這

組取穴配方適合一切慢性腎炎病人.

益腎的方法還有很多,如下所舉

捏脊可以調暢水道、滋補陰血,對于腎水虧虛療效明顯。從下往上捏,一天一次,一次5遍就可以了。

壓臍可以益氣壯陽,每天壓一次,每次以自然呼吸100次即可。

摩腹也能利腎,可將一手放在肚臍眼上,另一只手放在小腹丹田上,轉圈揉,順時針、逆時針各81次。這3種方法,

自己酌情選用。

第二講病因

第一節(jié)六淫

第二節(jié)厲氣

第三節(jié)七情內傷

第四節(jié)飲食失宜

第五節(jié)勞逸失度

第六節(jié)病理產物

第七節(jié)其它病因

第一節(jié)六淫

一、六淫基本概念:

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統(tǒng)稱。

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一定限度,如六氣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及氣候變化過急加之人體的正氣不足,抵抗力

下降,六氣才為致病因素。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自然界氣候。是萬物生長的條件,對人體無害。

二、六淫共同的致病特點:

外感性:致病途徑多從肌表、口鼻,或兩者同時受邪。

季節(jié)性: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與時令變化密切相關,故又稱之為“時令病”。

地域性:與生活、工作的區(qū)域環(huán)境密切相關。

相兼性:六淫邪氣可單獨或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致病。

轉化性:在一定的條件下,證候可發(fā)生轉化。

三、六淫各自的性質和致病特征:

(一)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易襲陽位;2、風性善行數變;

3、風性主動;4,風為百病之長:

A、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B、風邪侵人致病最多。

(-)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2、寒性凝滯主痛: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止;

不通則痛。[受寒加重、得溫則減]3、寒性可使氣機收斂,經絡、筋脈收縮痙攣。

(三)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經絡阻止不暢。

2、濕性重濁:重,以沉重感;濁,易出現分泌物和排泄物

3、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為重濁,濕邪易傷人體下部。

(四)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初秋有夏末之余熱,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相合侵犯人體一溫燥.深秋近冬,寒氣與燥相合侵犯人體一涼燥

1、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2、燥易傷肺:肺喜清潤而惡燥,主氣司呼吸,直接與自然界大氣相通,外合皮毛,開竅于鼻,多從口鼻而入故易傷肺

(大腸)。

(五)火(熱)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火與熱異名同類,本質皆為陽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氣,致病也基本相同。

火邪與熱邪的主要區(qū)別

熱邪火邪

來源外來內生

程度熱次火甚

性質歸屬邪氣生理[少火]病理[狀火]

臨床表現多為全身性多為某些局部癥狀,

彌漫性發(fā)熱如肌膚局部紅、腫熱痛

或口舌生瘡,或目赤腫痛

1、火熱為陽邪,其性躁動、亢奮、升騰上炎;熱邪易襲人體上部,尤頭面部;

2、易擾心神;3、易傷津耗氣;4、易生風動血:生風:火熱之邪,灼肝經,耗津液,筋脈失養(yǎng)失潤

易肝風內動;動血:火熱之邪入血脈,加速血行灼傷脈絡;

5、易致瘡癰:火熱之邪入血,結聚于局部,敗血腐肉,形成瘡癰。

(六)暑邪性質和致病特點:

夏至之后,立秋之前,炎熱兼濕?起病緩,病情輕"傷暑”;病情重“中暑”。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比其它季節(jié)火邪更盛。

2、擾神傷津耗氣:膜理開泄而多汗。汗出過多,傷津耗液,津氣兩虛。

3、暑多挾濕。

第二節(jié)疣氣

基本概念:外來的、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

致病特點:(一)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三)一氣一病,癥狀相似;

影響病氣產生的因素:

(-)氣候因素、

(-)環(huán)境因素、

(三)預防措施和社會因素等

第三節(jié)七情內傷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正常情志。

七情內傷:突然、強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損傷機體臟腑精氣,導致功能失調;

或正氣虛弱,臟腑精氣虛衰,對情志刺激的適應能力低下,引起疾病。

二、七情與內臟精氣的關系:(雙向性的)

情志活動由臟腑精氣應答外在因素產生,臟腑精氣是情志活動產生的生理學基礎

外在環(huán)境變化過于強烈,情志過激或持續(xù)不解,導致臟腑精氣陰陽功能失調,氣血運行失常。

三、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直接傷及內臟;

七情是機體對內外環(huán)境變化所產生的復雜的心理反應。七情過激可以致病。

1、損傷相應之內臟:2、首先影響心神:“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它主宰和調控著機體的一

切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

3、數情交織,多傷心肝脾:心肝脾在生理活動和精神心理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故情志內傷,最易損傷心肝脾。

4、易傷潛病之臟:潛病:病證已經發(fā)生但無明顯臨床表現。潛病之臟腑:潛病所在的臟腑。

(-)影響臟腑氣機:情志致病首先傷心神,隨之影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

(三)多發(fā)生情志?。喊l(fā)病與情志刺激有關,具有情志異常表現的病證。

(四)七情變化影響病情:

1、利于康復2、加重病情

第四節(jié)飲食失宜

一、飲食不節(jié):

(-)過饑——營養(yǎng)缺乏,氣血生化的減少:

1、臟腑組織失養(yǎng),功能活動衰退,全身虛弱。

2、正氣不足,易招致外邪入侵,激發(fā)其他疾病。

(二)過飽—損傷脾胃,氣血生化失常。

二、飲食不潔:缺乏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進食陳腐變質或被疫毒、寄生蟲等污染的食物而發(fā)生的疾病。

三、飲食偏嗜:I、寒熱偏嗜:導致人體陰陽失調;A、過寒、損傷脾胃陽氣,寒濕內生;

B、過熱、腸胃積熱,或釀生痔瘡;

2、五味偏嗜:導致相應臟氣偏盛,功能活動失調而發(fā)生多種病變。

3、食類偏嗜:缺乏某些成分,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第五節(jié)勞逸失度

過勞:包括

(-)勞力過度,傷氣傷形:(形勞)

(二)勞心過度,傷心脾;(心勞)

(三)房勞過度,耗傷腎精腎氣。(腎勞)

過逸:即過度安逸。包括體力和腦力。

(-)安逸少動,氣機不暢,脾胃呆滯,血液運行和津液代謝失常,導致瘀血,水濕痰飲等。

(~)陽氣不振,正氣虛弱,抵抗力下降。

(三)用腦過少,神氣衰弱。

第六節(jié)病理產物

一、痰飲

(一)基本概念:人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包括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二)痰飲的形成:

1、原因:(1)外感六淫(2)內傷七情(3)飲食不節(jié)

2、機理:臟腑功能失調,氣化不利,水液代謝障礙,停聚;

與肺、肝、脾、腎及三焦關系密切。

(三)致病特點:

1、阻止氣血運行:痰飲為有形之邪,可隨氣流行。或停滯于經脈,或留滯于臟腑,阻滯氣機和血行。

2、影響水液代謝:影響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活動

3、易蒙蔽心神:心神性清凈,而痰飲為濁物,隨氣上逆,蒙閉清竅,擾亂心神。

4、致病廣泛,變化多端:痰飲隨氣流行,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膚媵理。

(一)瘀血概念:血液留積于體內,既不能正常循行,也不能及時消散,失卻了生理作用。

“瘀血”與“血瘀”區(qū)別:血瘀血液運行不暢或瘀滯不通。瘀血病理產物,能繼發(fā)新的疾病。

(二)瘀血的形成:脈管破損而出血

1、出血致瘀脾不統(tǒng)血、肝不藏血

婦女月經不暢、流產等情志郁結,氣機不暢痰飲等積滯體內,阻塞脈絡

氣虛血運無力陽虛脈道失于溫通而滯澀

陰虛脈道失于柔潤而僵化津液虧虛,無以充血則血脈不利外感寒邪,入于血脈陰寒內盛、血脈攣縮外感火熱之邪,

體內陽盛化火,入血,

5、血熱致瘀血熱互結,血液粘稠,運行不暢,熱濁脈絡,迫血妄行導致內出血。

(三)致病特點:1、易于阻止氣機;

2、影響血脈運行(影響心肝脾):

3、影響血液生成;

4、病位固定,病證繁多;

(四)病癥特點:1、刺痛2、腫塊3、出血4、青紫5、舌脈改變

三、結石:

(-)概念:某些部位濕熱濁邪蘊結不散,或久經煎熬,形成砂石或結塊樣的病理產物。

(-)形成原因:1、飲食不當2、情志內傷

3、服藥不當4、體質差異

(三)致病特點:I、多發(fā)于肝、腎、膽、胃等臟腑

2、病程較長,病情輕重不一

3、阻滯氣機,損傷脈絡

第七節(jié)其它病因

(—)外傷:

1、外力損傷:有明顯的外傷史,伴有瘀血。

輕則:皮膚肌肉腫痛、青紫,血脈破損而出血,筋肉撕裂。

重則:關節(jié)脫臼、骨折、皮開肉綻,損傷內臟,或出血過多,導致昏迷、抽搐、亡陽等嚴重病變。

2、燒燙傷:火毒為患。

輕則:灼傷皮膚、受傷部位紅腫、灼熱、疼痛,或起水泡;

重則:傷及肌肉筋骨,出現瘡面呈皮革樣或呈蠟白,或焦黃、或炭化樣改變,痛覺消失。

若大面積嚴重燒燙傷,火毒內侵臟腑,可見煩躁不安,發(fā)熱口渴,尿少尿閉等癥;甚則大量津液外滲,以致津氣脫失,

導致亡陽亡陰而危及生命和死亡。

3、凍傷;低溫環(huán)境下,受寒冷邪氣侵襲引起全身或局部性損傷。

A、全身性凍傷:陰寒太甚,陽氣嚴重受損,溫煦和推動作用降低,氣血凝結所致。

B、局部性凍傷:多發(fā)生在手、耳、足、鼻尖、面部等裸露部位和末端部位。(血液循環(huán)不佳)

4、蟲獸所傷:主要是指猛獸、毒蛇、瘋狗(痢溝)、或蝎、蜂、蝶蚣等蟲獸咬傷或螫傷。

蟲螫傷:輕者:局部破損,伴見紅、腫、熱、痛或出血。

重則:全身中毒癥狀,如頭暈、惡心、嘔吐、高熱、寒戰(zhàn),甚至昏迷、死亡。

獸咬傷:與外傷同。

狂犬病”,狂犬病毒侵人所致,潛伏期3—8周,短則10日左右(頭、頸、病毒量大),出現煩躁不安,驚慌、頭痛、

恐水、恐風、恐聲、牙關緊閉、死亡。

毒蛇咬傷:分為三類

風毒:神經毒(損傷神經)傷口以麻木為主:

輕則:頭暈、頭痛、出汗胸悶、四肢無力;

重則:昏迷、瞳孔散大、視物模糊、語言不清、流涎、牙關緊閉、吞咽困難、呼吸減弱或停止。

火毒:血循毒(破壞凝血機制)

局部:紅腫、灼熱、疼痛、起水泡、甚則發(fā)黑,日久潰破形成潰瘍。

全身:寒戰(zhàn)、發(fā)熱、肌肉痛、皮下或內臟出血,可見尿血、便血、吐血、M

血、繼則出現黃疸和貧血——死亡。

風火毒(混合毒)

(-)諸蟲:寄生蟲是動物性寄生物的總稱。

1、蛔蟲:2、蟒蟲3、絳蟲4、鉤蟲5、血吸蟲等

(三)藥邪:

1、概念:因藥物加工、使用不當而引起疾病的一類致病因素。

2、藥邪的形成:A、用藥過量B、炮制不當

C、配伍不當D、用法不當

3、致病特點:A、中毒B、加重病情,變生他疾

(四)醫(yī)過:

1、概念:也稱“醫(yī)源性致病因素由于醫(yī)生過失導致病情加重或變生他疾。

2、醫(yī)過的形成:A、言行不當B、處方草率

C、診治失誤

3、致病特點:A、易致情志異常波動

B、加重病情,變生他疾

(五)先天因素:包括胎弱,胎毒。

1、胎弱:指胎兒稟受父母的精血不足或異常,以致日后發(fā)育障礙,畸形或不良。

各類遺傳性疾病包括兩類先天稟賦虛弱

2、、胎毒:

廣義胎毒:指妊娠早期,其母感受邪氣或誤用藥物、食物,遺毒胎兒,產生某些疾病。

狹義胎毒:指某些傳染病在胎兒由親代傳給子代。

此外,近親結婚,懷孕時遭受重大精神刺激,以及分娩時的種種意外等,亦可成為先天性因素,使初生兒或出生后表

現出多種異常。

藏象

第一節(jié)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jié)五臟

第三節(jié)六腑

第四節(jié)奇恒之腑

第五節(jié)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一節(jié)臧象學說概論

一、臧象的基本概念:又稱“臟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內臟,包括: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其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二、生理特點

五臟六腑病理上:“臟病多虛”,“腑病多實

治療上:“五臟益補”、“六腑益瀉”。

奇恒之腑形態(tài)上中空有腔與六腑相類,功能上貯藏精氣與五臟相同。與五臟和六腑都有明顯的區(qū)別。

三、五臟精氣陰陽的含義

五臟之精:五臟所藏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

包括:先天之精(稟受于先天,來源于父母);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先天之精氣、水谷之精氣、自然界之

清氣在肺、脾、腎等臟腑的綜合作用下,合化為一身之氣。

第二節(jié)五臟

一、心

-)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脈;心、血、脈之間、心起主導作用2、心藏神:心統(tǒng)帥全身臟腑、經絡、形體官竅

主司精神、意識、思維、情志等心理活動。廣義之神:泛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

狹義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情感等心理活動和性格傾向;

-)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1)心在體合脈,是指全身的血脈統(tǒng)屬于心,由心主司(心臟的搏動具有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

(2)其華在面,指心臟精氣的盛衰,可以從面部的色澤表現出來。

2、在竅為舌:又稱心開竅于舌,指心之精氣盛衰及功能變化可從舌得以反映。

3、在志為喜:“在臟為心,在志為喜”,

4、在液為汗:汗為五液之一,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后,經汗孔排于體表的液體。

(心精、心血為汗液化生之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5、與夏氣相通應

二、肺

一)概說: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肺有分葉,左二,右三,共五葉。肺經肺系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

鼻為肺之竅。

-)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氣司呼吸: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主司?身之氣的生成和運用;

2、主行水:

(1)宣發(fā)作用:脾一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濡潤——汗——體外;

(2)肅降作用:脾一肺水液、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內向下輸送,代謝后產生尿;

3、朝百脈,主治節(jié):

(1)治理調節(jié)呼吸運動,(2)調理全身之氣,

(3)治理調節(jié)血液的運行,(4)治理調節(jié)津液代謝

三)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人體最大的保護器官,

是防御外邪的主要屏障。

功能:(1)防御外邪,(2)調節(jié)津液代謝(3)調節(jié)體溫,(4)輔助呼吸

皮毛對肺的作用

(1)宣散衛(wèi)氣,以調節(jié)呼吸;(汗孔即排津液,又可進行體內外的氣體交換。)

(2)皮毛受邪,可內合于肺:(感冒咳嗽)

2、在竅為鼻

鼻是清氣與濁氣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故稱鼻為肺竅。鼻的通氣和嗅覺都必須依賴肺氣的宣發(fā)作用。

3、在志為憂(悲):兩者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大致相同。由肺精和肺氣所化生,是肺精、肺氣生理功能的表現形式。

4、在液為涕:(有潤澤鼻腔作用)由肺精所化,由肺氣的宣發(fā)作用布散于鼻腔。

5、與秋氣相通應,時令至秋,暑去而涼生,草木皆凋。肺臟主清肅下行,為陽中之陰,故與秋氣相應。

三、脾

一)概述: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中醫(yī)臧象學說之“脾”在解剖學上相當于現代解剖學的脾和胰,

在功能上,包括現代醫(yī)學胃腸道和消化腺(肝、胰、胃、腸激素的分泌)和所有肉眼見不到的消化、吸收和分配營養(yǎng)

物質的功能。

二)主要生理功能:1、主運化,

(1)運化食物(水谷精微)、促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轉輸其精微到心肺

其運化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a、幫助胃腸將飲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兩個部分;

b、幫助微腸吸收水谷精微;

c、把吸收的水谷精微運輸到全身;

(2)運化水夜,是指脾具有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對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防止水液在體內停滯的功能。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食物的消化、吸收,轉輸都由脾所主。精華物質轉輸之全身,營養(yǎng)五臟六腑、四肢百??;充養(yǎng)先天之精,促進人體

生長發(fā)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故稱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2、主統(tǒng)血,是指脾氣有統(tǒng)攝、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的功能。(是氣的固攝作用的體現)。

脾不統(tǒng)血證的出血特點

1、出血量少色淡,但持續(xù)時間較長;

2、以下部的尿血、便血、月經淋漓不凈(崩漏)及肌蚓(皮下出血:壞血?。┑葹槎嘁姡?/p>

3、多伴有疲乏無力,納呆,腹脹等脾氣虛弱。(治療多用歸脾湯)

三)生理特性:

1、脾氣主升,(脾以升為健):

(1)升清(“清”指水谷精微等營養(yǎng)物質)

(2)升舉內臟(維持內臟位置,防止下垂)

2、喜燥惡濕:這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關。

四)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肉,主四肢

脾氣運化與肌肉壯實及功能發(fā)揮密切相關。

肌肉的生理功能:保護內臟,以防損傷:與皮膚紋理合稱膜理,抵御外邪入侵:主司運動。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脾開竅于口:人的食欲、口味與脾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

脾之華在唇:口唇的色澤可以反映脾氣功能的盛衰;

3、在志為思:脾的生理功能與思志有關;

4、在液為涎:涎為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由脾精、脾氣化生并布散。

5、與長夏之氣相通應

四、肝

-)概說:

肝居腹腔,橫膈之下,右脅內而少偏左,右葉大,左葉小,膽附其下。

二)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氣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脾胃之氣的升降、膽汁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暢,

促進男子排精與女子排卵。

2、主藏血:貯藏血液、調節(jié)血量和防止出血。

生理意義:

(1)涵養(yǎng)肝氣,(2)調節(jié)血量“人臥血歸于肝”,(3)濡養(yǎng)肝及筋目,(4)為經血之源“女子以血為本”,(5)防止出血。

肝主疏泄,其用屬陽,又主藏血,其體屬陰,故“肝體陰而用陽”。

三)生理特性:

1、肝為剛臟:肝氣主升主動,具有剛強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2、肝主升發(fā):升生陽氣以啟迪諸臟,生發(fā)陽氣以調暢氣機的作用。

3、在竅為目(目之視物功能,依賴肝精肝血之濡養(yǎng)和肝氣之疏泄)。

4、在志為怒怒志為肝之精氣所化。

5、在液為淚淚由肝精肝血所化,肝開竅于目,淚從目出

6、與春氣相通應: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自然界生機勃發(fā)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肝主疏泄,惡抑郁而喜條達,

為“陰中之少陽”,故肝于春氣相通應。

五、腎

-)概說:腎的實體位于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外形橢圓彎曲,狀如虹豆。

二)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長發(fā)育與臟腑氣化

(1)戴精:貯存、封臧精氣;

(2)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精氣隨年齡增長由盛而衰。

(3)推動和調節(jié)臟腑氣化,新陳代謝及其與能量的相互轉化過程。

腎陰:涼潤、寧靜、抑制、凝結

腎陽:溫煦、推動、興奮、宣散極為重要

主要生理功能可以“齒、骨、發(fā)”的變化及生殖功能等來反映:

幼年期腎中精氣逐漸充盛,頭發(fā)生長較快漸稠密,更換乳齒,骨骼

生長身體增高。

青年期(男8—16,女7—14)腎精和腎氣在后天精氣的培育和補充下逐步盛實,表現齒發(fā)長,始生“天癸”,精氣溢

瀉,月事時下。

壯年期男(24—32,女21—28)腎精與腎氣充盛至極,表現真牙生而長極,筋骨隆盛,頭發(fā)黑亮,肌肉滿壯,精力充

沛等。

老年期(男40以上,女35以上)腎精、腎氣H衰,漸出現面焦,頭發(fā)白、天癸竭、齒發(fā)去等形體衰老之象

2、主水:主司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代謝。

3、主納氣:攝納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保持吸氣的深度?!昂舫鲂呐c肺,吸入腎與肝。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p>

四)與形、竅、志、液、時的關系

1、在體合骨,生髓,其華在發(fā)骨髓、脊髓、腦髓皆由腎精所化

齒與骨,由腎精充養(yǎng),故“齒為骨之余”

發(fā)的生長,賴血以養(yǎng),故稱“發(fā)為血之余”。

腎藏精,精化血,精盛血旺,則毛發(fā)粗壯而潤澤,故說“其華在發(fā)”。

2、在竅為耳及二陰

耳的聽覺功能,與腎精、腎氣盛衰密切相關。

小便生成和排泄——腎氣的蒸化和固攝

糞便排泄——腎氣的推動和固攝

3、在志為恐:“恐則氣下”。

4、在液為唾:唾,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由腎精所化。潤澤口腔其功能:滋潤食物,滋養(yǎng)腎精

5、與冬氣相通應: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jié),自然界的物類,閉臧度冬,人體中腎為水臟,有潤下之性,藏精

而為封臧之本。同氣相求,故以腎應冬。

附:命門

1、形態(tài)右腎為命門說

2、部位兩腎總號為命門說

兩腎之間為命門說

3、功能:強調腎陰、腎陽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性.

第三節(jié)六腑

概念: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包含多種功能的一個特殊的腑)的總稱。多為中空有腔的臟器,共同的

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因而其氣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

膽居六腑之首,又為奇恒之腑。位于右脅下,是中空的囊狀

器官。與肝互為屬絡。

1、生理功能:

(1)貯臧和排泄膽汁:“膽者,中精之腑。”

(2)主決斷:膽在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中,具有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作用。

2、為奇恒之腑。(形態(tài)似腑,功能似臟。)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連食道,下通小腸;分上(上皖,包括

賁門)、中(中脫)、下(下脫,包括幽門)。

1、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納水谷:接受和容納飲食水谷,暫存.水谷氣血之?!薄獧C體精氣血津液化生,都依賴飲食中營養(yǎng)物質。

(2)主腐熟水谷:胃氣將飲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2、生理特點

(1)、主通降(降濁)“胃不和則臥不安”。其作用主要體現于:

A、飲食物入胃,胃容納而不拒之;

B、經胃氣的腐熟作用而形成食糜,下傳小腸;

C、食物殘渣下移大腸,燥化后形成糞便;

D、糞便有節(jié)制地排出體外。

(2)、喜潤而惡燥。胃應當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

胃氣的涵義有四點:

1、是指推動胃和胃腸道的運動的一類精微物質;

2、是脾氣與胃氣的合稱;

3、是指水谷之氣“谷氣”;

4、指代一身之氣或正氣。

小腸

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

2、主泌別清濁:清,水谷精微和津液;濁,食物殘渣和部分水液;

3、小腸主液:吸收水谷精微時,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小腸參與

人體的水液代謝故稱“小腸主液”。

大腸

主要生理功能:

1、主傳化糟粕:吸收多余水液,形成糞便,在胃氣的協(xié)助下將糞便傳送至大腸末端。大腸的傳化功能與胃氣的通降、

肺氣的肅降、脾氣的運化、腎氣的蒸化和固攝作用有關。

2、大腸主津:大腸吸收水液,參與體內的水液代謝。

膀胱位于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是中空囊狀器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