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ⅠJT/T216—2020前言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技術要求 5性能試驗 6檢驗規(guī)則 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前風窗玻璃除霜區(qū)域 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測點編號及布置 附錄C(資料性附錄)試驗記錄表 ⅢJT/T216—2020本標準代替JT/T216—2006《客車空調系統(tǒng)技術條件》。與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修改了標準的適用范圍(見第1章,2006年版的第1章);—增加了空調系統(tǒng)的定義(見3.2);—刪除了空調裝置的定義(見2006年版的3.5);—刪除了獨立式制冷裝置的定義(見2006年版的3.5.1);—修改了非獨立式制冷裝置的定義(見3.3,2006年版的3.5.2);—刪除了獨立式暖風裝置的定義(見2006年版的3.5.3);—刪除了余熱水暖式暖風裝置的定義(見2006年版的3.5.4);—刪除了余熱廢氣式暖風裝置的定義(見2006年版的3.5.5);—修改了綜合式暖風裝置的定義(見3.4,2006年版的3.5.6);—增加了液體燃氣加熱器的定義(見3.5);—增加了車載空調故障診斷系統(tǒng)的要求(見4.1.1);—修改了制冷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要求(見表1,2006年版的表1);—增加了汽車用電驅動空調器的要求(見4.2.3);—刪除了獨立式制冷裝置的要求(見2006年版的4.2.12);—增加了鉸接客車的要求(見4.2.13);—修改了采暖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要求(見表2,2006年版的表2);—刪除了對采用獨立燃油空氣式暖風裝置的采暖系統(tǒng)的要求(見2006年版的4.3.2.1);—修改了對采用獨立式或綜合式暖風裝置的采暖系統(tǒng)的要求(見4.3.2,2006年版的4.3.2.2);—刪除了對加熱器功率的要求和排放指標的要求(見2006年版的4.3.2.7);—刪除了對檢測有害氣體含量的安全報警裝置的要求(見2006年版的4.3.5);—刪除了車身保溫性能要求(見2006年版的4.4);—修改了通風換氣裝置工作性能要求(見表3,2006年版的表4);—修改了除霜系統(tǒng)性能要求(見表4,2006年版的表5);—修改了制冷系統(tǒng)和采暖系統(tǒng)性能試驗的車輛裝載條件(見5.1.1.2和5.2.1.2,2006年版的—刪除了車內空氣潔凈度檢測及其記錄表內容(見2006年版的5.1.4.7、5.2.A.8b);—刪除了非獨立式制冷系統(tǒng)附加試驗(見2006年版的5.1.4.8);—增加了采暖能力的低溫實驗室試驗(見5.2.2.2.2);ⅣJT/T216—2020—增加了通風換氣裝置工作時車內噪聲檢測(見5.3.4);—刪除了余熱式暖風裝置的附加試驗(見2006年版的5.2.3.7);—刪除了除霜(霧)系統(tǒng)中有關除霧相關內容(見5.4,2006年版的5.3);—修改了除霜系統(tǒng)的試驗條件(見5.4.1,2006年版的5.3.2);—修改了檢驗規(guī)則(見第6章,2006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前風窗玻璃除霜區(qū)域的確定內容(見附錄A);—增加了測點編號及布置內容(見附錄B);—將原附錄A改為附錄C,并對表格內容做了相應修改(見附錄C,2006年版的附錄A)。本標準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客車分技術委員會(SAC/TC114/SC22)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長安大學、廈門金龍聯(lián)合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東風襄陽旅行車有限公司、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通盛制冷設備有限公司、廈門金龍汽車空調有限公司、上海加冷松芝汽車空調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車輛檢測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北宏業(yè)永盛汽車加熱器股份有限公司、丹陽市車船裝飾件有限公司、中車時代電動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廣湛新能源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yè)有限公司、廈門金龍旅行車有限公司。本標準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1JT/T216—2020客車空調系統(tǒng)技術條件本標準規(guī)定了客車空調系統(tǒng)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和標志等要求。用,其他車輛可參照使用。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3730.1汽車和掛車類型的術語和定義GB7258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GB/T17729長途客車內空氣質量要求GB18296汽車燃油箱及其安裝的安全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GB/T28370長途客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方法JB/T8127內燃機燃油加熱器JT/T325營運客車類型劃分及等級評定JT/T888公共汽車類型劃分及等級評定JT/T1094營運客車安全技術條件QC/T413汽車電氣設備基本技術條件QC/T634汽車水暖式暖風裝置QC/T832水暖式汽車尾氣加熱器3術語和定義3.1裝備有調節(jié)車廂內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潔凈度等裝置的客車。2JT/T216—20203.2用于調節(jié)車廂內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潔凈度等裝置及配套設備的總稱。包含制冷系統(tǒng)、采暖和除霜(霧)等系統(tǒng)。3.3用于降低車廂內溫度的制冷裝置及配套設備的總稱。3.4用于提升車廂內溫度的暖風裝置及配套設備的總稱。3.5用于清除風窗玻璃上積霜和結冰的裝置及配套設備的總稱。3.6由汽車主動力源提供動力的制冷裝置。3.7以燃油、燃氣、電能或其他燃料為能源,以汽車發(fā)動機冷卻液為介質,用于加熱車廂內空氣、風窗玻璃除霜(霧)和汽車發(fā)動機升溫或電池加熱(混合動力客車)的暖風裝置。注:這種裝置在汽車發(fā)動機冷卻液或電池溫度低時,可為發(fā)動機或電池升溫;當發(fā)動機溫度較高,車內熱負荷較低時,僅用發(fā)動機冷卻液的熱量供車內采暖。3.8以液體為傳熱介質的汽車燃氣加熱器。3.9用于置換車廂內空氣的設備。4技術要求4.1.1空調客車應依據其所達到的級別配置空調系統(tǒng)。其中,高一級及以上空調客車還應配置車載空調故障診斷系統(tǒng)。4.1.2空調系統(tǒng)的各部件應安裝牢固可靠。4.1.3空調系統(tǒng)的控制裝置和操縱機構應運轉靈活、操作自如4.1.4空調客車的溫控裝置控溫精度為±1℃,自動溫控功能失效后,應有手控功能。4.2.1制冷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要求見表1。4.2.2非獨立式制冷裝置應符合GB/T21361的要求,并具有按GB/T21361規(guī)定進行檢驗的產品合格證。項目單位公共汽車基本條件性能要求基本條件性能要求高一級高二級高一級普通級制冷量kJ/h設備額定制冷量,人均不小于設備額定制冷量,每立方米客艙容積不小于送風量3/h設備額定送風量,人均不小于設備額定送風量,每立方米客艙容積不小于車內外溫差℃外界溫度不低于35℃,車速50km/h,制冷系統(tǒng)運行,98外界溫度不低于35℃,車速50km/h,制冷系統(tǒng)運行,87供乘員使用的出風—可自由調節(jié)風向;出風口最大風速不大于6—各出風口最大風速不大于5車廂內溫度分布℃2334車內噪聲怠速停車狀態(tài)dB(A)駕駛員區(qū)噪聲,不大于駕駛員區(qū)噪聲,不大于行駛駕駛員區(qū)噪聲,不大于駕駛員區(qū)噪聲,不大于注2:公共汽車的車內噪聲適用于純電動公共汽車。4JT/T216—20204.2.3汽車用電驅動空調器應符合GB/T37123的要求,并具有按GB/T37123規(guī)定進行檢驗的產品合格證。4.2.4應沿車廂縱向合理設置或按乘員位置設置冷風出口;空調回風口區(qū)域風道不應設置吹向回風格柵的冷風出口。4.2.5配備衛(wèi)生間的客車,應在衛(wèi)生間內設置冷風出口和通風裝置。4.2.6制冷裝置的車內回風口處應設置易于拆裝、清洗的過濾裝置。4.2.7車內送風管道內應采取適當的防結露措施,不應有結露水從風口滲出。4.2.8制冷系統(tǒng)各密封面和結合處應密封良好,各連接部件應拆裝方便。4.2.9制冷裝置的冷凝水應能順利排出車外,不應倒流或從風口溢出;冷凝水管單獨引至車外負壓區(qū)排水時,下端應安裝橡膠止回閥。4.2.10非獨立式制冷裝置的壓縮機安裝位置應便于調整,并保證動力傳動部分運轉可靠。4.2.11制冷劑高﹑低壓管道的外部應包覆隔熱層或保護層。4.2.12制冷系統(tǒng)應使用環(huán)保型制冷劑,并在適當位置標明制冷劑的規(guī)格和充注量。4.2.13鉸接客車在鉸接盤處的管道必須采用高性能的軟管。高低壓管路在鉸接處通過專用支架和螺紋緊固件與風道內的高低壓管連接。4.3.1工作性能要求采暖系統(tǒng)的工作性能要求見表2。4.3.2采用液體燃油加熱器、液體燃氣加熱器或綜合式暖風裝置的采暖系統(tǒng)4.3.2.1液體燃油加熱器和液體燃氣加熱器應分別滿足JB/T8127和QC/T769的要求,并具有按標準規(guī)定進行檢驗的產品合格證。4.3.2.2液體管道應布置合理,管道截面積應與設備要求相適應且不應有急劇彎折,以保持水流暢通,降低水泵負荷。4.3.2.3液體燃油加熱器和液體燃氣加熱器不允許布置在車內乘客區(qū)。4.3.2.4液體燃油加熱器和液體燃氣加熱器排氣管垂直朝向地面時,應安裝排氣導向裝置。4.3.2.5帶專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熱器,其燃油種類和加油口應清楚標記,且燃油箱及燃油管路應滿足下列要求:置,如通氣口、安全閥等;b)燃油箱及燃油管路按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固定牢靠,不應因振動或沖擊發(fā)生損壞和漏油現象;加油口和通氣口保證客車振動時不漏油,并用標簽說明加油前關閉燃油加熱器。4.3.2.6不帶專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熱器,供油管路應直接與汽車主油箱連接,并用標簽說明加油前關閉燃油加熱器。4.3.2.7液體燃油加熱器和液體燃氣加熱器的安裝艙應保證燃燒廢氣排放暢通,防止廢氣進入車廂,并遠離熱源且保證新鮮空氣進氣充足;進氣應避免引入其他設備廢氣,不應從乘客區(qū)進氣。4.3.2.8車內散熱裝置和除霜裝置應滿足QC/T634的要求,并具有按標準規(guī)定進行檢驗的產品合格證。4.3.2.9車內散熱裝置應沿車廂縱向分段或間隔布置,凡乘員易觸及的部位,其表面溫度不應大項目單位公共汽車基本條件性能要求基本條件性能要求高一級高二級高一級普通級采暖量kJ/h設備額定制熱量,人均不小于設備額定采暖量,每立方米客艙容積不小于送風量3/h設備額定送風量,人均不小于設備額定送風量,每立方米客艙容積不小于暖風裝置供乘員使用的出風口風速(采用車內分散式熱交換器或供熱裝置)所有出風口風量均勻,風速不大于4所有出風口風量均勻,風速不大于4車廂內溫度℃外界溫度-18℃±3℃,車速50km/h,座椅下部測溫外界溫度-18℃±3℃,車速50km/h,座椅下部測溫車廂內溫度分布℃3435車內噪聲dB(A)客車停駛,僅采暖和通風換氣裝置滿負荷工作(對水暖式暖風裝置,發(fā)動機怠速運行不大于客車停駛,僅采暖和通風換氣裝置滿負荷工作(對水暖式暖風裝置,發(fā)動機怠速運行不大于注1:送風量要求僅適用于車內散熱裝置采用強制送風時,對公共汽車,送風量僅供參考。注2:采用電驅動空調器采暖時,乘員頭部、足部溫差不做要求。注3:公共汽車的“暖風裝置供乘員使用的出風口風速”指暖風裝置向乘客艙送風的出風口風速。注4:公共汽車的車內噪聲適用于純電動公共汽車。6JT/T216—20204.3.3采用排氣余熱式暖風裝置的采暖系統(tǒng)采用排氣余熱式暖風裝置的采暖系統(tǒng)滿足下列要求:a)應滿足QC/T832的要求,并具有按標準規(guī)定進行檢驗的產品合格證;b)使用時對發(fā)動機動力性能造成的影響不應超過3%;c)確保廢氣與車廂的隔絕,不應有任何泄漏;d)不應造成發(fā)動機冷卻液溫度超出正常溫度范圍。4.4通風換氣和空氣凈化4.4.1空調客車應安裝通風換氣裝置。當空調僅有內循環(huán)工作方式時,應安裝強制通風換氣裝置。4.4.3通風換氣裝置的工作性能見表3。表3通風換氣裝置工作性能要求項目單位基本條件性能要求營運客車公共汽車通風換氣量m3/h設備額定通風換氣量,人均不小于車內氣流速度通風換氣設備滿負荷工作,不大于車內噪聲dB(A)停車,汽車發(fā)動機或主電動機(混合動力客車)不工作,空調系統(tǒng)僅通風換氣裝置滿負荷工作,通風換氣裝置中心處的地板上方1.2m處,不大于4.5.1空調客車應設置前風窗玻璃除霜系統(tǒng)。4.5.3應采取必要措施,保證駕駛員觀察車外后視鏡時前風窗玻璃區(qū)域的除霜要求。4.5.4高二級(含)以上客車空調系統(tǒng)應保持車內濕度在40%~70%的范圍。表4除霜系統(tǒng)性能要求項目單位基本條件性能要求除霜面積%試驗開始后20min時,不小于試驗開始后25min時,不小于試驗開始后40min時,不小于車內噪聲dB(A)停車,空調系統(tǒng)僅除霜裝置(采暖系統(tǒng))滿負荷工作,駕駛員頭部位置,不大于4.6電路和電器設備4.6.1制冷和采暖系統(tǒng)應配置相應的熔斷器。4.6.2空調系統(tǒng)的電纜應扎成線束、排列整齊、絕緣良好、固定牢靠,防止遭受機械損傷,并能耐受發(fā)動機艙的溫度和濕度。各線束中的電線兩端應有編號,或用不同顏色以示區(qū)別。4.6.3空調系統(tǒng)的所有電器應符合QC/T413的規(guī)定。7JT/T216—2020空調系統(tǒng)的操縱控制機構和故障自動診斷顯示裝置與安全報警裝置等應設在駕駛員方便操作和易于觀察的位置,其圖形標志應符合GB4094的規(guī)定。5性能試驗試驗車輛應按GB/T12534的規(guī)定處于良好技術狀態(tài),且空調系統(tǒng)的配備應與客車所應達到的級別相適應。電動客車試驗前動力蓄電池和輔助蓄電池都應處于完全充滿電的狀態(tài)。降溫性能試驗時應乘坐額定乘員,也可根據試驗儀器安裝情況適當減少乘員數,但不應少于額定乘員數的1/2,且不應以裝載相等質量的物體代替;雙層客車的上下層和鉸接客車的前后節(jié)車廂乘員同樣不應少于額定乘員數的1/2。試驗應滿足如下環(huán)境條件:a)晴天少云,有日光直射,太陽輻射強度不低于800W/m2;b)氣溫:不低于35℃;e)風速:不大于3m/s。試驗所需儀器包括:a)溫濕度計:溫度測量范圍-50℃~+50℃,分辨率0.5℃,濕度測量范圍0~99.9%RH,分辨率c)輻射強度計:測量誤差±5W/m2;d)壓力表:分辨率2Pa;e)發(fā)動機轉速表:分辨率10r/min;f)電子式檢漏儀:測量誤差±0.5g/年;所有儀器均應符合計量檢定要求,并在有效檢定期內。測量點位置位于各出風口表面中心處,具體見附錄B的B.2.1。測量時,客車停駛,關閉所有門窗,制冷裝置的壓縮機在額定轉速下,風機開最高擋,所有冷風出風口8JT/T216—2020處于最大出風位置,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開機10min后,在5min~10min內用多點溫度計和帶集風罩的風速儀測量并記錄各出風口溫度和風速,計算各出風口的最大溫度差和風速差,并按式(1)計算制冷裝置的最大送風量:t式中:Vc—制冷裝置最大送風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S—出風口截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t—出風口的平均風速,單位為米每秒(m/s);n—出風口數量。測量及計算數據應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附錄C的表C.1。5.1.2.1.1試驗結束,制冷系統(tǒng)停止工作后,用檢漏儀檢查制冷劑管路,每個螺紋連接處的檢漏儀年調定值為5g,壓縮機年調定值為28g,均不應有任何泄漏反應。檢查結果應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測量場地應寬敞、空曠,在測點中心25m半徑范圍內不應有較大反射物,測量場地的本底噪聲不應關閉客車所有門窗,制冷裝置和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車內除駕駛員和測試人員外,不應有其他人員。駕駛員區(qū)測量點選在駕駛員耳旁。乘客區(qū)測量點應在乘客區(qū)的前部、中間和后部各布置一個測量點。沿汽車縱向軸線附近,第一排、中間排[如果是偶數排,排數為n,后置(或中置)發(fā)動機客車取n/2+1排,前置發(fā)動機客車取n/2-1排]和最后排左側的第一個座位位置作為測量點。雙層客車和鉸接客車可參照設置測量點。傳聲器布置于座墊表面與靠背表面的交線以上0.70m±0.05m,座椅的中心面(或對稱面)上向右車內各測點重復測量兩次,并計算兩次的平均值。駕駛員區(qū)測量的平均值為駕駛員區(qū)噪聲測量結果,乘客區(qū)各測點測量平均值的最大值為乘客區(qū)噪聲測量結果。測量及計算數據應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2。測點位置應符合B.2的規(guī)定。用綜合氣象儀及太陽輻射強度計測量記錄試驗前后環(huán)境溫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和太陽輻射強度,取算術平均值作為外界環(huán)境平均氣候參數。將客車停放在陰涼處,門窗全開,人員下車,使車內外溫度平衡。試驗人員進入車內,關閉門窗,車輛起步行駛。當車速穩(wěn)定在50km/h±2km/h時,記錄各測點的初始溫度。打開制冷裝置,壓縮機轉速穩(wěn)定在額定轉速,風機開最高擋,所有冷風出風口處于最大出風位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3。試驗在起止點之間往返各進行一次。計算同一時刻B、C類測點各點溫度的平均值,將B、C兩類測點平均值平均,作為同一時刻車內的總平均溫度。將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3,繪出車內總平均溫度隨時間變化的降溫曲線。由同一時刻C類測點上、下各測溫點溫度的平均值,計算出乘員頭部和足部的溫差。9JT/T216—2020分別計算D類各測點同一時刻的平均溫度,比較D類各測點的溫度值,得到每個乘客區(qū)前、中、后最大溫差,并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3。車內相對濕度的測定與降溫能力試驗同時進行。利用溫濕度計測量D類各測點的相對濕度,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3。測量時間、次計算同一時刻各點相對濕度的算術平均值,得到平均相對濕度;采用同樣的方法,由各點同一時刻的平均相對濕度,計算得到車內總平均相對濕度。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3。測點位置為C類(包括上部和下部測點)和D類,與降溫能力試驗同時進行。測量時通風換氣裝置和制冷裝置開最高擋,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間用微風測速儀測量一次各測點的空氣流動速度,并求出C類測點上、下部平均風速和D類測點的平均風速,以及兩類測點的最大風速差。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4。其他測量條件、測點位置、測量方法和數據處理按5.1.2.1.3的要求進行。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2。應符合5.1.1.1的規(guī)定,并在試驗開始前,起動發(fā)動機和暖風裝置的加熱器(如果有)至冷卻液溫度保持在80℃以上,或動力電池溫度保持在正常范圍。采暖系統(tǒng)試驗時車內駕駛員和測試人員的總人數不大于3人。應符合5.1.1.5的要求(除電子式檢漏儀外)。測量點位置位于各出風口表面中心處,具體應符合B.3.1的規(guī)定。測量時,客車停駛,關閉客車所有門窗,暖風裝置和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開機10min后,在5min~10min內測量并記錄各出風口的溫度和風速,計算各出風口的最大溫度差和風速差,并按式(1)計算暖風裝置的最大送風量。測量及計算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5。JT/T216—2020客車停駛,關閉所有門窗,暖風裝置和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對水暖式暖風裝置,發(fā)動機怠速運行。其他測量條件、測量方法和數據處理按5.1.2.1.3的要求進行。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5.2.2.2采暖能力5.2.2.2.1道路試驗測點位置應符合B.3的規(guī)定。用綜合氣象儀測量記錄試驗前后環(huán)境溫度、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取算術平均值作為外界環(huán)境氣候參數。試驗前,人員下車,打開客車所有門窗,使車內外溫度平衡。5.2.2.2.1.2試驗過程試驗前,記錄各測點的初始溫度。然后關閉客車門窗,啟動暖風裝置,將暖風調節(jié)到最大效果位置(除霜裝置正常工作),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汽車起步,開始計時。試驗中,車輛采用直接擋(無直接擋,用速比接近于1的擋位),以50km/h±2km/h的速度穩(wěn)定行駛。每隔5min測量一次C、D類測點的溫度,有回風口的散熱裝置增加B類測點。試驗總時間為35min,試驗在起止點之間往返各進行一次。暖風裝置為余熱水暖式時,應同時測量發(fā)動機出水口溫度。測試結果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6。5.2.2.2.1.3數據處理低溫實驗室應滿足如下條件:a)實驗室規(guī)格:可用空間尺寸不小于15m(長)×5m(寬)×4.2m(高);b)實驗室降溫速率:空載360min時間內艙內溫度可從+25℃降至-45℃;c)行駛風模擬:0~120km/h可調(風機出口30cm處風速),-18℃以上進行行駛風試驗。最大風試驗前,記錄各測點的初始溫度。然后關閉客車門窗,啟動暖風裝置,將暖風調節(jié)到最大效果位置(除霜裝置正常工作),通風換氣裝置開最高擋,開始計時試驗。打開汽車行駛風模擬裝置,模擬客車以50km/h±2km/h的速度穩(wěn)定行駛。試驗開始后,每隔5min測量一次C、D測點的溫度,有回風口的散熱裝置增加B類測點,試驗總時間為35min。暖風裝置為余熱水暖式時,應同時測量發(fā)動機出水口溫度。測試結果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按單程計),樣式參見表C.6。5.2.2.3車內相對濕度車內相對濕度的測定與采暖能力試驗同時進行。測點設置、測量方法和數據處理按5.1.2.3的要JT/T216—2020求。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6。5.2.2.4車內風速測點位置為C類和D類,與采暖能力試驗同時進行。通風換氣裝置和暖風裝置開最高擋,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間用微分測速儀測量一次各測點的空氣流動速度,并求出C類測點上、下部平均風速和D類測點的平均風速,以及兩類測點的最大風速差。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4。5.2.2.5車內空氣潔凈度5.3通風換氣裝置試驗車輛應按GB/T12534的規(guī)定處于良好技術狀態(tài),通風換氣裝置工作正常。晴天,風速不大于5.3.2試驗儀器試驗所需儀器包括:a)風速儀(帶集風罩),測量范圍:1m/s~20m/s,分辨率:0.1m/s;b)聲級計,測量范圍:30dB(A)~100dB(A),精確度:±1.5dB(A)。所有儀器均應符合計量檢定要求,并在有效檢定期內。5.3.3通風換氣量按圖1所示布置通風換氣裝置測點。圖1通風換氣量測點布置5.3.3.2試驗方法及數據處理在通風換氣裝置出風口臨時安裝的斷面尺寸與風口相同,且長度為500mm~1000mm的短管出風口平面上,用風速儀測出圖1所示各測點的風速并取其算術平均值作為通風換氣裝置的出風口風速,按式JT/T216—2020(2)計算單臺通風換氣裝置的送風量,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7。2P(2)式中:V—單臺通風換氣裝置的送風量,單位為立方米每小時(m3/h);R—通風換氣裝置出風口半徑,單位為米(m);π—圓周率,取π=3.14;P—各測點風速的算術平均值,單位為米每秒(m/s)。測點位于各個通風換氣裝置中心處的地板上方1.2m處。測量時,車輛停駛,汽車發(fā)動機或主電動機不工作,空調系統(tǒng)僅通風換氣裝置滿負荷工作。依次測量各通風換氣裝置測點處的噪聲值,并對其進行平均。測量及計算數據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7。如果試驗在室外進行,則應滿足5.2.1.1的試驗車輛條件且試驗環(huán)境溫度為-18℃±3℃,風速不應如果試驗在低溫實驗室進行,除應滿足上述在室外進行試驗的條件外,還應滿足5.2.2.2.2.1的實驗室條件。除霜裝置調整到最大工作狀態(tài),利用采暖熱風除霜的客車,暖風裝置應工作正常。試驗所需儀器包括:b)秒表:可暫停式;所有儀器均應符合計量檢定或校準要求,并在有效檢定期或校準期內。5.4.3.1將試驗車開到試驗環(huán)境,停好后熄火,打開客車所有門窗,直至冷卻液、潤滑劑和車內外溫度5.4.3.2試驗前后分別用綜合氣象儀測試環(huán)境溫度、相對濕度、氣壓和風速、風向,取算術平均值作為外界環(huán)境平均氣候參數。數據記錄于表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8。5.4.3.3用含甲醇的酒精或其他去污劑清除前風窗玻璃外表面上的油污,待干后用清洗劑進一步擦拭,最后再用干棉布擦凈。5.4.3.4造霜:在規(guī)定的環(huán)境溫度下,關閉所有門窗,噴槍以350kPa±20kPa的工作壓力,噴嘴距玻璃表5.4.3.5風窗上形成霜層后,客車應在低溫環(huán)境停放30min~40min,然后由1~2名試驗人員進入車內,起動發(fā)動機和液體燃油/氣加熱器(如果有),待冷卻液溫度達到80℃時開啟除霜裝置;電空氣式加熱器(以電熱材料為發(fā)熱元件,以空氣為導熱介質,用于加熱車廂內空氣、風窗玻璃除霜/霧的暖風裝置)直JT/T216—2020接開啟,即認為試驗開始。當前風窗玻璃上的冰霜融化至最低能見度時,客車開始行駛或開始提供行駛風,隨著除霜面積的增大,逐步提高行駛速度或增大行駛風。5.4.3.6試驗時每隔5min在風窗玻璃內表面描繪一次除霜面積蹤跡圖或拍攝照片,記錄駕駛區(qū)中部距5.4.3.7試驗40min或除霜面積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即可。5.4.3.8在駕駛員頭部位置處測量3次(間隔5min)除霜裝置的工作噪聲。5.4.3.9試驗結果記錄于試驗記錄表,樣式參見表C.8,并將描繪的各次除霜面積繪制在方格紙上,計算其占前風窗玻璃除霜性能要求面積的百分比。5.4.3.10對利用發(fā)動機余熱進行除霜的客車,應測試發(fā)動機進、出水口溫度,繪制發(fā)動機冷卻液溫度變化曲線。6檢驗規(guī)則6.1檢驗分類6.1.1檢驗分為型式檢驗和出廠檢驗。6.1.2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行型式檢驗:a)新產品或老產品異地生產的試制定型鑒定;b)正式生產后,如結構、材料、工藝有較大改變而可能影響產品性能時;c)成批或大量生產的產品每兩年不少于一次;d)產品停產一年以上恢復生產時;e)出廠檢驗結果與上次型式檢驗結果有較大差異時。6.1.3每輛空調客車出廠前應對空調系統(tǒng)的基本性能進行出廠檢驗。用戶有權對客車空調系統(tǒng)進行檢查,并查看出廠檢驗記錄。若對空調質量產生分歧意見時,經雙方協(xié)商,可在5.1.2.1和5.2.2.1規(guī)定的基本性能試驗范圍內進行抽查試驗。6.2檢驗項目檢驗項目見表5。6.3判定規(guī)則6.3.1型式檢驗用樣品應隨機抽取,數量不得少于5輛。6.3.2型式檢驗應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項不合格,允許重新抽取加倍數量的產品,并就不合格項目進行復查,如仍有不合格時,則該批產品判為不合格。6.3.3出廠檢驗應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項不合格,則該產品判為不合格。檢驗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型式檢驗出廠檢驗制冷系統(tǒng)基本性能++降溫能力+-車內相對濕度+-車內風速+-車內行駛噪聲+-車內空氣潔凈度+-JT/T216—2020表5(續(xù))檢驗項目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型式檢驗出廠檢驗采暖系統(tǒng)基本性能++采暖能力+-車內相對濕度+-車內風速+-車內空氣潔凈度+-通風換氣和空氣凈化通風換氣量+-車內噪聲+-除霜系統(tǒng)除霜系統(tǒng)性能+-7.1空調客車應有明顯的標志。7.2空調客車應在制冷、采暖等設備的適當部位標明基本技術參數、注意事項以及手柄、按鈕等的簡要操作方法。形標志和文字并用的形式。JT/T216—2020(規(guī)范性附錄)前風窗玻璃除霜區(qū)域A.1.1設置座椅基準點(R點),即人體軀干線和大腿中心線的鉸接點,亦稱座椅參考點。A.1.2用“V”表征駕駛員眼睛位置的點(視原點),與通過駕駛員乘坐位置中心線的縱向鉛垂平面、R點及設計座椅靠背角度有關。V點用于檢測汽車視野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V1、V2兩點表示V的不同位置。A.1.3用三維坐標系中的x、y、z坐標,給出V點相對于R計座椅靠背角為25°時的基本坐標,坐標的方向參見圖A.1。2點的位置單位為毫米xyz00A.1.4當設計座椅靠背角不是25°時,每個V點的x、z坐標按表A.2所列數值修正,坐標方向不變。表A.2座椅靠背角變化時V點坐標的修正值靠背角(°)水平坐標Δx(mm)靠背角(°)水平坐標Δx(mm)556-9370089-39-5-8-72-44-439-487JT/T216—20203類客車具有不同的A、B、A′區(qū)域,這些區(qū)域分別是與x軸和y軸成不同角度的四個平面與風窗外表面相交而構成的封閉面積。A區(qū)域是從V點向前,且在x軸的四個平面與風窗外表面相交的封閉面積,參見圖A.1。2類客車(括號中的角度為M3類客車)為例,A區(qū)域的確定方法如下:a)通過V1與V2點向前,在x軸的左側與x軸成15°(18°)角的鉛垂平面;b)通過V1點向前,與x軸成4°(5°)仰角且與y軸平行的平面;c)通過V2點向前,與x軸成7°(11°)俯角且與y軸平行的平面;d)通過V1與V2點向前,在x軸的右側與x軸成22°(25°)角的鉛垂平面。說明:(1)—客車的縱向中心平面際線;b—589mm;(2)—通過R點的縱向鉛垂平面際線;c—655mm。a—68mm;圖A.1M2類客車駕駛員座椅靠背角為25°時的A、A′區(qū)域B區(qū)域是指距風窗玻璃透明面積邊緣向內至少25mm,且被指定四個平面所圍成的風窗外表面的面積,參見圖A.2。2類客車(括號中的角度為M3類客車)為例,B區(qū)域的確定方法如下:a)通過V1與V2點向前,在x軸的左側與x軸成19°(22°)角的鉛垂平面;b)通過V1點向前,與x軸成8°(9°)仰角且與y軸平行的平面;c)通過V2點向前,與x軸成11°(15°)俯角且與y軸平行的平面;d)以客車縱向中心平面為基準面,且與a)所述平面對稱的平面。JT/T216—2020說明:(1)—客車的縱向中心平面際線;b—589mm;(2)—通過R點的縱向鉛垂平面際線;c—655mm。a—68mm;圖A.2M2類客車駕駛員座椅靠背角為25°時的B區(qū)域A′區(qū)域是以客車縱向中心平面為基準面,與A區(qū)域相對稱的區(qū)域,參見圖A.1。JT/T216—2020(規(guī)范性附錄)測點編號及布置B.1編號規(guī)則B.1.1車內測點編號由一位大寫字母與一位數字(下角標)組成。B.1.2下腳標數字按照從左到右,奇數為左,偶數為右;由前至后,自下而上的規(guī)則增加。B.2制冷性能試驗測點布置B.2.1出風口測溫點,用大寫字母A表示,位于制冷裝置出風口表面中心處。單層客車駕駛員座,乘客區(qū)前排、中排、后排出風口必測;雙層客車和鉸接客車的駕駛員座,上下層和前后節(jié)車廂乘客區(qū)的前、中、后排出風口必測。B.2.2回風口測溫點,用大寫字母B表示,距離制冷裝置回風口平面100mm±10mm處,中心線前后等距兩點。B.2.3座椅處測溫點,用大寫字母C表示,每處測溫點分上、下兩個,上部測點設在距座墊表面R點上方635mm,水平方向距靠背250mm處;下部測點位于座椅前沿,距地板高度50mm處。兩種測點均設于單人或雙人座椅橫向中心,多人座椅均布兩點,測溫點的布置參見圖B.1。單層客車駕駛員座,乘客區(qū)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測;雙層客車和鉸接客車的駕駛員座,上下層和前后節(jié)車廂乘客區(qū)的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測。說明:—座椅處測溫點。圖B.1車內座椅處測溫點分布(尺寸單位:mm)B.2.4溫差測溫點,用大寫字母D表示,位于客車縱向中心平面內,距離地板高1000mm。單層客車設置前、中、后3個測點,前后測點分別距前后風窗玻璃1500mm,中部測點位于客車縱向中心;雙層客車每層設置前、中、后3個測點,共6個測溫點,前后測點分別距前后風窗玻璃1500mm,中部測點位于客車縱JT/T216—2020向中心。鉸接客車前車廂設置前、中、后3個測點,后車廂設置前、后兩個測點,前車前測溫點距前風窗玻璃1500mm,前車后測溫點距鉸接棚中心點1500mm;后車前測溫點距鉸接棚中心點1500mm,后車后測B.3采暖性能試驗測點布置B.3.1出風口表面中心點,用大寫字母A表示,位于暖風裝置供乘員使用的出風口表面中心處。B.3.2回風口表面中心點,用大寫字母B表示,位于暖風裝置回風口表面中心處。若回風口為多面體時,選最大回風面中心點。B.3.3座椅處測溫點,表示及位置參見B.2.3。B.3.4溫差測溫點,表示及位置參見B.2.4。JT/T216—2020(資料性附錄)試驗記錄表C.1制冷系統(tǒng)性能試驗記錄表制冷系統(tǒng)性能試驗記錄表見表C.1~C.4。表C.1冷風出風口溫度、風速、風量檢測和制冷劑泄漏試驗記錄表客車型號 額定制冷量kJ/h試驗地點 試驗員制造企業(yè)名稱 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試驗日期 駕駛員項目出風口編號…出風口溫度(℃)最大溫度差(℃)出風口風速(m/s)最大風速差(m/s)出風口面積(m2)最大送風量(m3/h)制冷劑泄漏情況表C.2制冷系統(tǒng)噪聲試驗記錄表客車型號額定制冷量kJ/h通風換氣裝置:型號數量臺本底噪聲:停車狀態(tài)dB(A)試驗地點 試驗員制造企業(yè)名稱 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制造企業(yè)名稱 每臺最大換氣量m3/h行駛狀態(tài)dB(A)試驗日期 駕駛員項目測點位置噪聲[dB(A)]第2次平均值測量結果怠速停車噪聲駕駛員區(qū)乘客區(qū)前中后JT/T216—2020表C.2(續(xù))項目測點位置噪聲[dB(A)]第2次平均值測量結果車內行駛噪聲駕駛員區(qū)乘客區(qū)前中后表C.3制冷系統(tǒng)降溫、濕度和溫差試驗記錄表客車型號額定制冷量kJ/h通風換氣裝置:型號數量臺天氣氣壓kPa相對濕度%實際乘員人相對濕度%實際乘員人試驗地點試驗員制造企業(yè)名稱 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制造企業(yè)名稱 每臺最大換氣量m3/h風向風速m/s太陽輻射強度W/m2試驗日期 駕駛員測點及參數時間(min)05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B類測點…平均溫度C類測點1/C1′2/C2′…平均溫度總平均溫度(℃)D類測點12…平均溫度最大溫差JT/T216—2020表C.3(續(xù))測點及參數時間(min)05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濕度測點(%RH)相對濕度12…平均相對濕度總平均相對濕度表C.4車內風速試驗記錄表客車型號額定制冷量kJ/h額定放熱量kJ/h通風換氣裝置:型號數量臺試驗地點試驗員制造企業(yè)名稱 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制造企業(yè)名稱 每臺最大換氣量m3/h試驗日期 駕駛員測點CD1/C1′2/C2′…12…風速(m/s)制冷采暖平均風速(m/s)制冷采暖最大風速差(m/s)制冷采暖C.2采暖系統(tǒng)性能試驗記錄表采暖系統(tǒng)性能試驗記錄表見表C.5~C.6。JT/T216—2020表C.5采暖系統(tǒng)基本性能試驗記錄表客車型號 額定放熱量kJ/h通風換氣裝置:型號發(fā)動機功率kW動力電池功率kW客車行駛狀態(tài)試驗里程km試驗地點試驗員制造企業(yè)名稱 制造企業(yè)名稱 額定送風量m3/h制造企業(yè)名稱 每臺最大風量m3/h電機轉速本底噪聲dB(A)試驗日期 駕駛員項目出風口編號…出風口溫度(℃)最大溫度差(℃)出風口風速(m/s)最大風速差(m/s)出風口面積(m2)最大送風量(m3/h)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咖啡連鎖產業(yè)園區(qū)市場全面調研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酥糖行業(yè)市場發(fā)展現狀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手機客戶端軟件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如何解除房屋轉讓合同協(xié)議
- 防強光鏡模板采購合同范本
- 兼職軟件如何簽約合同協(xié)議
- 簽訂喜慶用品購買合同范本
- 初一新起點開學班會如何適應初中生活熱愛集體課件
- 貴州省遵義市五校聯(lián)考2026屆高三上化學期中學業(yè)水平測試模擬試題含解析
- 高考化學一輪專項復習講義-常見物質(離子)的檢驗與推斷(含解析)
- 血液透析室高血壓護理查房
- 2025年版三子女財產債務處理離婚協(xié)議書示范文本
- 亞低溫治療的護理
- 國家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工地
- 健康照護師(中級)題庫三
- 村級財務基礎培訓
- 快遞柜維修培訓
- 2025屆山西中考語文真題試卷【含答案】
- 語言接觸與混合語現象-洞察及研究
- Q-GDW11628-2016新能源消納能力計算導則
- 維修工崗位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