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03文言文閱讀_第1頁
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03文言文閱讀_第2頁
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03文言文閱讀_第3頁
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03文言文閱讀_第4頁
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匯編-03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廣東省各地市2023屆高考語文一模試題分類匯編-03文言文

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2023屆廣東省惠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宣王不悅。左右目:“王,人

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日'王前',可乎?"斶對目:“夫斶前為慕勢,

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目:“王者貴乎?士貴

乎?"對日:“士貴耳,王者不貴。”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jù)十棗之地,天下之士,仁義皆來役處:辯士并進,

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無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

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nóng)畝,下則鄙野、監(jiān)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日:“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

非得失之策與!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

行。倨慢驕奢,則兇從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

祿者辱,禍必握?!试唬?將功不立,虛愿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

也。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于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xué),成其德而揚

功名于后世。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

流,至圣人明學(xué),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轂,是其賤之本與?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

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日明主,是以明

乎士之貴也。”

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xì)人之

行,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木軍,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

顏斶辭去口:“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

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歸,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

貞正以自廛。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

邑屋?!眲t再拜而辭去也。斶知足矣,歸反于樸,則終身不辱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有刪改)

[注]①顏斶(chu):齊國隱士。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

也/然而形神不全

B.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

也/然而形神不全

C.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

也/然而形神不全

D.夫玉生于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

也/然而形神不全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千

乘可形容兵車很多,也常常被用來指代大軍。

B.“矜功不立,虛愿不至'’與"自矜者不長”(《老子?第二十四章》)兩句中"矜''字的意思

不相同。

C.太牢,古代帝王或諸侯祭祀社稷時,所用的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

牲稱為牢,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

D.“清靜貞正以自虞”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兩句中“虞”字的

意義不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宣王召見顏斶,顏斶主動到齊宣王跟前,他語出驚人,特立獨行地提出了“士貴王

輕'’的觀點,震驚了群臣,同時也激怒了齊宣王。

B.齊宣王左右的侍從認(rèn)為齊宣王身份高貴顯赫,令四方鄰國敬服,使仁人志士投奔,

并指出士人的身份才是卑微貧賤,對顏斶的輕蔑溢于言表。

C.顏斶引經(jīng)據(jù)典,不卑不亢地闡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折服了齊宣王。

宣王深思反省后,提出要隆重禮遇他,卻遭到了他的拒絕。

D.顏斶主張清靜正直,知足不辱,所以他不求士進,舍棄功名利祿,乞求回鄉(xiāng)過那種

安步當(dāng)車,晚食當(dāng)肉,無拘無束,自得其樂的生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與使斶為慕勢,不如使王為趨士。

(2)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尊貴士與?

5.本文是如何表現(xiàn)顏斶的“隱士風(fēng)骨”的?請舉一例簡要分析。

(2023屆廣東省揭陽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試卷第2頁,共16頁

癸亥晦,日有蝕之。詔日:“陰陽錯謬,日月簿蝕。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其救天

下。公卿百寮,各上封事,無有所諱,舉賢良方正各一人?!疤写蠓蜞嵟d上疏日:“臣

聞,國無政,不用善,則取謫于日月之災(zāi),故政不可不慎也。其道務(wù)三而已:一日擇人,

二日因民,三曰從時',此應(yīng)變之要也。昔齊桓公避亂于莒,鮑叔從焉。既反國,鮑叔

舉管仲,桓公從之。遂立九合之功。愿陛下成廖己從眾之德,濟群臣舉善之美。”不從。

興字少贛,河南開封人。嘗從劉歆學(xué)講議,歆養(yǎng)其才,學(xué)者皆師之。興既之涼州,坐事

免。會赤眉作亂,東道不通,興乃歸隗囂。囂貳于漢,興每匡諫,言辭懇至,囂雖內(nèi)不

能悅,而外相崇禮。興求歸葬父母,囂不聽,而徙舍益祿。興見囂日:“昔嘗同僚故歸

骸骨非敢為用也求為先人遺類耳幸蒙覆載得自保全。今乞骸骨,而徒舍益祿。興聞事親

之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奉以周旋,不敢失墜。今為父母乞身,得

益祿而止,是以父母為請也,無禮甚矣。將軍焉用之!“囂曰:"幸甚?!蹦藶檗k裝,使

與妻子俱。上聞興歸,華為太中大夫。光祿勛杜林上書薦興曰:“執(zhí)義堅固,敦于詩書,

好古博物,見疑不惑,宜侍帷幄,以益萬分?!?/p>

于是敬異焉,每朝有大議,輒訪問興。上嘗以郊祀事問目:“欲以讖決之,何如?”

興曰:“臣不為讖?!吧吓眨?卿不言讖,非之邪?“興曰:"臣于書有所未學(xué),而無敢

非?!鄙夏私庠唬骸把圆划?dāng)若是邪。''興教言事,文辭溫雅。

(節(jié)選自《后漢紀(jì)?光武皇帝紀(jì)卷第六》)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昔嘗同僚/故歸骸骨/非敢為用/也求為先人遺類耳/幸蒙覆載得/自保全

B.昔嘗同僚/故歸骸骨/非敢為用/也求為先人遺類耳/幸蒙覆載/得自保全

C.昔嘗同僚/故歸骸骨/非敢為用也/求為先人遺類耳/幸蒙覆載/得自保全

D.昔嘗同僚/故歸骸骨/非敢為用也/求為先人遺類耳/幸蒙覆載得/自保全

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己從眾的“屈”意思是降低身份,與《孟子》中“威武不能屈”的“屈”相同。

B.美其才的“美”指稱道,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吾妻之美我者”的“美”不同。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文中指請求放自己回中原葬父母。

D.征,漢代時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皇帝直接任用有才能或具美德的平民入朝為官。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光武帝尊敬并看重鄭興,每遇朝中大事總是邀請他商議;面對日蝕現(xiàn)象,他歸咎于

自己,特赦天下,還要求百官進言,但沒有接受鄭興的進諫。

B.鄭興借前人的話勸諫光武帝,希望他謹(jǐn)慎處理政務(wù),重用好人,還舉出歷史人物作

為例證。鄭興對囂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服了隗囂歸順朝廷。

C.隗囂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想辦法拉攏鄭興,他讓鄭興搬入更好的房子,又增加鄭

興的俸祿,但在鄭興誠懇要求之下,他還是放鄭興一家離開。

D.鄭興學(xué)問淵博,品行高潔,不但求學(xué)的人都以他為師,光祿勛杜林也向皇帝推薦他,

認(rèn)為他適合輔佐國君;他上書陳事,言辭總是溫文爾雅。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公卿百寮,各上封事,無有所諱,舉賢良方正各一人。

(2)興每匡諫,言辭懇至,囂雖內(nèi)不能悅,而外相崇禮。

10.對于郊外祭祀,光武帝和鄭興的態(tài)度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2023屆廣東省湛江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今有千里之馬于此,非得良工,猶若弗取。良工之與馬也,相得則然后成。譬之若

槍與鼓。夫士亦有千里,高節(jié)死義,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得千里者,其惟賢者也。

靜郭君①善劑貌辨,劑貌辨之為人也多警,門人弗說。孟嘗君竊以諫靜郭君,靜郭

君大怒目:“茍可以做劑貌辨者,吾無號為也?!庇谑巧嶂仙?,令長子御,朝暮進食。

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行請見

宣王靜郭君曰:“王之不說嬰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劑貌辨曰:“固非求生也?!?/p>

請必行,靜郭君不能止。劑貌辨行,至于齊,宣王師之,藏怒以待之。劑貌辨見,宣王

目:“子,靜郭君之所聽愛也?”劑貌辨答曰:“愛則有之,聽則無有。王方為太子之

時,辨謂靜郭君曰:'太子之不仁,過頤涿視②,若是者倍反。不若手太子,更立衛(wèi)姬

嬰兒校師。'靜郭君法而曰:'不可,吾不忍為也。'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zé)o今

日之患也,此為一也。至于薛,昭陽③請以數(shù)倍之地易薛,辨又日:'必聽之。'靜郭

君日:'受薛于生手,雖惡于后王,吾獨謂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廟在薛,吾豈可以先王

之廟予楚乎?'又不肯聽辨,此為二也?!毙跆?,動于顏色,曰:“靜郛君之于寡

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為寡人少來靜郭君乎?”劑貌辨曰:“敬諾。”

靜郭君來,宣王自迎靜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靜郭君至,因請相之。靜郭君辭,不得已

而受。十日,謝病強辭,三日而聽。當(dāng)是時也,靜郭君可謂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

非之弗為阻。此劑貌辨之所以外生樂、趨患難故也。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知士》)

【注】①靜郭君:姓田名嬰,戰(zhàn)國時齊國大臣,受封于薛地。②過頤涿視:耳后見

腮,目光斜視。③昭陽:楚國國相。

II.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

試卷第4頁,共16頁

行/請見宣王/

B.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

行/請見宣王/

C.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

行/請見宣王/

D.數(shù)年/威王薨/宣王立靜郭君/不善于宣王/辭而之薛/與劑貌辨俱留/無幾何/劑貌辨辭而

行/請見宣王/

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吾無辭為也”與“今者出,未辭也”(《鴻門宴》)兩句中的“辭”宇含義相同。

B.“不若革太子”與“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兩句中的“革”宇含義不同。

C.先王,有兩個義項,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賢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

D.廟,舊時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房屋。如《伶官傳序》中“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1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嘗君針對靜郭君對劑貌辨的態(tài)度進行勸諫,但靜郭君不僅沒有聽從,反而對劑貌

辨更好了:讓他住進上等客舍,讓自己的兒子侍奉他。

B.劑貌辨想讓靜郭君繼續(xù)發(fā)揮才能以使齊國更強大,所以冒著被殺的危險進入都去朝

見齊宣王,勸其重新任用靜郭君,他的勸諫取得了成功。

C.劑貌辨游說齊宣王的時候,講述了兩件事:一是靜郭君不聽勸諫,沒有立衛(wèi)姬之子

為太子;二是拒絕了昭陽的請求,不肯與之互換土地。

D.齊宣王最終改變了對靜郭君的態(tài)度,迎接靜郭君回到都城,還任命他為相,但靜郭

君做相之后不久就借口有病辭去,宣王三天后才答應(yīng)。

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靜郭君善劑貌辨,劑貌辨之為人也多皆,門人弗說。

(2)靜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

15.以“千里馬''為核心詞,分析“靜郭君善劑貌辨”的事例可以支持哪些論點。

(2023屆廣東省江門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日:“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隋氏末年,求采無至于

離宮別館,非幸御之所,多聚宮人。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

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息人亦各得遂其情?!庇谑呛髮m及掖庭前后所出三千余人。

貞觀二年,關(guān)中旱,大饑。太宗謂侍臣日:“水旱不調(diào),皆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

修,天當(dāng)責(zé)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乃遣御史大夫杜

淹巡檢,出御府金寶贖之,還其父母。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

守謙恭,常懷畏懼。昔舜誡禹曰,'汝惟不矜,天不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

汝爭功'。又《易》日'人道惡盈而好謙'。凡為天于,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

身儻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諫奏?聯(lián)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

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

不稱大心及百姓意也?!蔽赫魅眨骸肮湃嗽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愿陛下守此

常謙常懼之道,日慎一日,則宗社永固,無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實用此法?!?/p>

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jǐn)卒。太宗聞而嗟悼,出多發(fā)哀。有司奏言:“準(zhǔn)《陰陽

書》云:'日在辰,不可哭泣'此亦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義,同于父子,情

發(fā)于中,安避歷日?”。

貞觀十九年,太宗征高麗,次定州。有兵士到者,帝御州城北門樓撫慰之。有從卒

一人病,不能進。詔至床前、問其所苦,仍敕州縣醫(yī)療之。是以將士莫不欣然愿從。及

大軍回次柳城,詔集前后戰(zhàn)亡人骸骨,設(shè)木卒致祭,親臨,哭之盡哀,軍人無不灑泣。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

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

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B.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

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C.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

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D.此皆竭人財力/朕所不取/且灑掃之余/更何所用/今將出之/任求伉儷/非獨以省費/兼以

息人/亦各得遂其情/

1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求采無已”的“已”與《勸學(xué)》中的“學(xué)不可以已”的“已”詞義相同。

B.掖庭,亦作“掖廷”,文中“掖庭”指宮中旁舍,妃嬪居住的地方。

C.“出次發(fā)哀”的“次”指處所,與《蘭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詞義相同。

D.太牢,古代帝王或諸侯祭祀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

1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貞觀七年,襄州都督張公謹(jǐn)去世,唐太宗知道后悲極而泣,要前去悼唁,有關(guān)部門

上書說要避諱辰日,太宗反對,不予理會。

試卷第6頁,共16頁

B.昔日舜帝告誡禹,不夸耀不驕傲,天下就沒有人和你爭能爭功。太宗向大臣提及此

言,是認(rèn)為天子應(yīng)該保持謙遜恭謹(jǐn),心懷畏懼。

C.魏征認(rèn)為,堯舜時代之所以太平,是因為君謙遜恭謹(jǐn)。他希望君王堅守這種態(tài)度,

那么國家社程就會永遠(yuǎn)鞏固。

D.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戰(zhàn)高麗,在定州經(jīng)常撫慰士兵。有一士兵生病,太宗親自去

到他的床前探望,還命令縣官給他治病。

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窮!聞有鬻男女者,朕甚愍焉。

(2)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身儻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速奏?

20.仁惻者,仁愛憐憫之意也。請簡要概括三件能表現(xiàn)太宗仁惻之心的事情。

(2023年廣東省廣州市高三一模(綜合檢測一)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題。

萎公二十九年,子展卒,子皮?即位。于是鄭饑而未及麥,民病。子皮以子展之命,

真國人粟,戶一鐘,是以得鄭國之民。宋司城子罕聞之,目:“鄰于善,民之望也?!?/p>

宋亦饑,請于平公,出公粟以貸。使大夫皆貸。宋無饑人。叔向聞之,曰:“二者其皆

得國乎!民之歸也?!辈嘘染茷榭呤叶癸嬀茡翮娧沙廖匆殉呷展稍谄淙巳瘴?/p>

公在壑谷皆罷庚子,子皙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許。子皮目,“推亡固存,國之

利也。罕、駟、豐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瘪啂Хブ?。皆召子產(chǎn)②。子產(chǎn)曰:“兄

弟而及此,吾從天所與?!辈兴烙谘蛩?,子產(chǎn)枕之股而哭之,斂而殯。子駟氏欲攻子

產(chǎn),子皮怒之曰:“禮,國之干也,殺有禮,禍莫大焉?!蹦酥?。三十年,子皮授子產(chǎn)

政,辭目:“國小而逼,族大寵多,不可為也。”子皮目:“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

事大,國乃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chǎn)日:“少,未知可否?”子皮目:

“愿,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xué)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chǎn)曰:“不可。人之愛

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僑聞學(xué)而后入政,

未聞以政學(xué)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白悠つ浚骸吧圃?!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今

而后知不足。自今,聽子而行?!弊赢a(chǎn)曰:“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弊悠ひ詾橹遥?/p>

故委政焉。子產(chǎn)是以能為鄭國。昭公十三年,子產(chǎn)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

為善矣,唯夫子知我?!?/p>

(節(jié)選自《左傳》)

[注]①子皮:罕氏,鄭國執(zhí)政的卿大夫;他與文中的子皙(駟)和伯有(豐)是兄弟關(guān)系;

子產(chǎn):復(fù)姓公孫,名僑,鄭國大夫。

2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日/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罷

/

B.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日/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罷

/

C.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日/公焉在/其人日/吾公在壑谷/皆罷

/

D.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日/吾公在壑谷/皆

罷/

2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襄公,指魯襄公,《左傳》以《春秋》為本,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記述歷史。

B.“戶一鐘”的“鐘”,與《魚我所欲也》中“萬鐘于我何加焉”的“鐘”含義相同。

C.庚子,文中指庚子年,我國古代以天干與地支配合記錄時間,包括年月日時。

D.駟氏之甲的“甲”指軍隊,與《詩經(jīng)?無衣》中“修我甲兵”的“甲”不同。

2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皮在鄭國遭遇饑荒的時候,開倉賑濟百姓,措施得當(dāng),贏得民心;宋國的司城子

罕效仿他的做法,幫助百姓順利的渡過饑荒。

B.伯有失德,子皙帶兵攻伐伯有,伯有敗逃;子皮認(rèn)為他和子皙、伯有為兄弟,應(yīng)順

應(yīng)天道,子產(chǎn)也這樣認(rèn)為,故沒有救援伯有。

C.伯有敗亡后,子產(chǎn)悲傷痛哭,斂葬了伯有的尸體;子皙聽說后想發(fā)兵討伐子產(chǎn),子

皮對此很生氣,認(rèn)為不合禮制,制止了子皙。

D.子皮執(zhí)政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展現(xiàn)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干,他在百姓民生、尊崇禮義

等方面都做出了正確的決斷,并得到了認(rèn)可。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叔向聞之,曰:“二者其皆得國乎!民之歸也?!?/p>

(2)僑聞學(xué)而后入政,未聞以政學(xué)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25.為什么子皮認(rèn)為子產(chǎn)“忠”?請簡要說明。

(2023屆廣東省汕頭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目:“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

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日:'孽戢干戈,載桑(D弓矢。我求懿德,肆

于時夏,允王保之。,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

試卷第8頁,共16頁

以文修之使務(wù)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王世后稷②,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wù),我先王不窗③用失其

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不敢怠業(yè),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xùn)典,朝夕恪勤,守

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奉前人。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

保民,英弗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是先王

非務(wù)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內(nèi)句服,邦外侯服,侯、衛(wèi)賓服,蠻、夷要服,戎、狄善眼。甸

服者祭,侯服者祀,賓服者享,要服者貢,荒服者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

先王之訓(xùn)也。有不祭則修意,有不祀則修言,有不享則修文,有不貢則修名,有不王則

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左不貢,告不王。于

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令,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又

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yuǎn),是以近無不聽,遠(yuǎn)無不服。

”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犬戎氏以其職來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

之兵。'其無乃廢先王之訓(xùn)而王幾頓乎!吾聞夫犬戎樹④,惇師舊德,而守終純固,其

有以御我矣!”

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選自《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

注:①羹(gao):古時收藏弓箭的袋子。這里用作動詞。②稷,谷物泛稱;后稷,傳說

中的農(nóng)耕始祖、五谷之神,后世泛指農(nóng)官,相傳周族的先祖曾長期擔(dān)任此職。③不富

(Zhu):古代周族部落首領(lǐng)。④大畢、伯士、樹:相傳為犬戎族的首領(lǐng)。

2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

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B.先王之于民也/想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

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C.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以文修之使/務(wù)利

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D.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āng)似文修之使/務(wù)利

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載,在本處是句首或句中語助詞,與《氓》中“載笑載言''的"載"字意思一樣。

B.忝,意為"辱沒”,該字在本文中的用法與成語“忝列門墻”中的“忝”字不同。

C.荒服,古代“五服''之一,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邊遠(yuǎn)地方,亦泛指邊遠(yuǎn)地區(qū)。

D.讓,此處意為“責(zé)備”,與《鴻門宴》中“大禮不辭小讓”中的“讓”字意義不同。

2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穆王野心勃勃,想要出兵征討犬戎,祭公謀父為了制止他的錯誤行為,從“先王耀

德不觀兵”的基本觀點出發(fā)進行勸諫,引經(jīng)據(jù)典,很具說服力。

B.祭公謀父為了說服周穆王,列舉了先王端正品行、敦厚愛民的實例,主張用禮法去

教化百姓,最終讓百姓感激天子的恩德而畏懼威刑,從而壯大王業(yè)。

C.商紂王昏庸無道,殘害百姓,人民無法忍受,揭竿而起,和周武王一起發(fā)動正義的

戰(zhàn)爭,在牧野打敗商朝軍隊,這不是崇尚武力,而是體恤百姓、為國除害。

D.祭公謀父認(rèn)為犬戎的首領(lǐng)一直履行朝見職責(zé),周朝貿(mào)然出征討伐,是廢棄先王遺訓(xùn)

而使王業(yè)敗壞;周穆王不聽勸告,最終只落得荒服諸侯不再來朝見的結(jié)局。

2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

(2)布令陳辭而又不至,則增修于德而無勤民于遠(yuǎn),是以近無不聽,遠(yuǎn)無不服。

30.請簡要概括祭公在勸諫周穆王時引用周文公頌詩的目的。

(2023屆廣東省深圳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東軒記

蘇轍

余既以罪謫監(jiān)筠州鹽酒稅,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貝卜刺史府門。

鹽酒稅治舍,俯江之漕,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歲

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補其圮缺,辟聽事堂之東為軒,種杉二本,竹百個,以為宴休

之所。

然鹽酒稅舊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適皆罷去,事委于一。晝則坐市區(qū),鬻鹽

沽酒稅豚魚,與市人爭尋尺以自學(xué);暮歸,筋力疲廢,輒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

則復(fù)出營職,終不能安于所謂東軒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顧之,未嘗不啞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讀書,竊嘗怪以顏子簞食瓢飲,居于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子不改其樂。

私以為雖不欲仕,然抱關(guān)、擊柝尚可自養(yǎng),而不害于學(xué),何至困辱貧簍自苦如此?及來

筠州,勤勞米鹽之間,無一日之休,雖欲棄塵垢,解羈紫,自放于道德之場,而事每劫

而留之,然后知顏子之所以甘心貧賤,不肯求升斗之祿以自給者,良以其害于學(xué)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聞大道,沉酣勢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為樂矣。及其循理以求

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下者乎故其樂也,

試卷第10頁,共16頁

足以易窮餓而不怨,雖南面之王不能加之,蓋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珞號欲磨洗濁污,

晞圣賢之萬一,自視缺然,而欲庶幾顏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譴來此,雖知桎梏之害,而勢不得去,獨豐歲月之久,世或哀而憐之,使得

歸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顏氏之樂.懷恩東軒,優(yōu)游以

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選自《古文辭類纂》,有刪改)

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

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

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

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華而收/其實從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為大/與死生之為變/而況其

下者乎/

3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敗刺史府門”與“于是從散約敗”(《過秦論》)兩句中的“敗”含義不同。

B.“與市人爭尋尺以自效”與“吾家讀書久不效”(《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效”含義不同。

C.“余方區(qū)區(qū)欲磨洗濁污”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陳情表》)兩句中的“區(qū)區(qū)”含義相

同。

D.“獨幸歲月之久”與“幸可廣問訊”(《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幸''含義相同。

3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最初,作者想把東軒當(dāng)作宴樂之所,特意種上了杉、竹;后來,每天出入時看到東

軒只能啞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澀之意。

B.之前作者難以理解顏回為何要受困于貧賤,認(rèn)為這樣的生活連看門人或打更人也不

如;到了筠州后,才改變這一看法。

C.士人未聽聞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兒女之樂;等到修煉成為有德者,才能真正擁

有看輕貧困、傲視權(quán)勢的顏氏之樂。

D.文章以建造東軒開頭,以懷思東軒收尾,中間由自身不得安于東軒引出對顏回安于

陋巷的議論,文脈貫通,思路嚴(yán)密。

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既至,敝不可處,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歸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廬,為環(huán)堵之室而居之。

35.蘇轍覺得自己未能實現(xiàn)顏氏之樂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概括。

(2023屆廣東省梅州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蘇秦始將隼掌,說秦惠王日:“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

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靖、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zhàn)車萬乘,奮擊百

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

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奉

蘇舉。”秦王日:“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字不成者不可以誅罰,

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yuǎn)千里而庭教之,愿

以異日。"蘇秦日:“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nóng)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堯伐.雕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zhàn)而伯天下。

由此觀之,惡有不戰(zhàn)者乎?古者使車毅擊馳,言語相結(jié),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

藏。辯言偉服,戰(zhàn)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

下不親。乃廢文任武,厚養(yǎng)死士,綴甲厲兵,效勝于戰(zhàn)場。夫徒處而華利.安坐而廣地,

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zhàn)續(xù)之,寬則兩軍相攻,

迫則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訕敵國,制海內(nèi),子元元,臣諸

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惜于教,亂于治,迷于言,惑于語,沈于辯,

溺于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闭f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

用乏絕去秦而歸嬴滕履踴,負(fù)書擔(dān)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

3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B.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C.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D.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3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連橫,戰(zhàn)國時期的外交和軍事策略,文中指秦國跟諸侯國聯(lián)合以打擊別的諸侯國。

B.“奏其效”,意為陳述其功效,文中的“奏效”與今天所說的“奏效”含義不同。

C.文章,泛指著作,文中指文獻典籍,古人認(rèn)為文章對國家的治理有著重要的作用。

D.“夫徒處而致利”的“致”指取得,與《勸學(xué)》中“而致千里’’的“致”含義不同。

3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試卷第12頁,共16頁

A.蘇秦認(rèn)為秦國得天獨厚,有足夠的實力吞并諸侯,稱霸天下。他極力游說秦惠王,

希望自己的主張能夠被采用。

B.秦惠王對蘇秦的主張并不贊同,以時機、條件等不成熟為由拒絕了他的意見,足見

秦惠王謹(jǐn)慎務(wù)實的作風(fēng)。

C.蘇秦對秦惠王不聽從自己的主張感到困惑,但他仍然耐心地縱論古今,彰顯戰(zhàn)國時

期縱橫家巧言雄辯的風(fēng)采。

D.蘇秦最終未能成功游說秦惠王,返回老家時,他打著綁腿,穿著草鞋,背著書籍,

挑著行囊,體貌憔悴,很是慚愧。

3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先生儼然不遠(yuǎn)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

(2)乃廢文任武,厚養(yǎng)死士,綴甲厲兵,效勝于戰(zhàn)場。

40.蘇秦是如何游說秦惠王的?請簡要概括。

(2023屆廣東省茂名市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

燕攻齊,齊破。田單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復(fù)齊墟。襄王為太子微。齊以破燕,田

單之立疑,齊國之眾皆以田單為自立也。襄王立,田單相之。

過淄水,有老人涉淄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單見其寒,欲使后車分衣,無

可以分者,單解裘而衣之。襄王惡之,目:“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

后之?!弊笥翌櫉o人,巖下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日:“女聞吾言乎?”對口:“聞

之。”王曰:“女以為何若?”對曰:“王不如因以為己善。王嘉單之善,下令日:,寡

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

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普單之善,亦王之善已?!蓖跞眨骸吧??!?/p>

乃賜單牛酒,嘉其行。

后數(shù)日,貫珠者復(fù)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于庭,口勞之?!蹦瞬剂钋?/p>

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乃使人聽于同耳聞?wù)煞蛑嗯c語,舉目:“田單之愛人,嗟,

乃王之教澤也!”

田單將攻狄,往見魯仲子。仲子曰:“將軍攻狄,不能下也?!疤飭稳粘家晕謇镏?/p>

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fù)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車弗謝而去,遂攻狄,三月而

不克之也。

齊嬰兒謠日:“大冠若箕,修劍拄頤,攻狄不能下,壘枯丘?!碧飭文藨郑瑔桇斨?/p>

子曰:“先生謂單不能下狄,請聞其說?!濒斨僮釉唬骸皩④娭诩茨?,坐而織妥,立

則丈插,為士卒倡目:'無可往矣,宗廟亡矣,魂魂情矣,歸于何黨矣。'當(dāng)此之時,

將軍有死之心,而士卒無生之氣,聞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zhàn),此所以破燕也。當(dāng)今

將軍東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虞,黃金橫帶而馳乎淄、海之間,有生之樂,無死之心,

所以不勝者也?!碧飭稳眨骸皢斡行模壬局?。”明日,乃厲氣循城,立于矢石之

所,及援杼鼓之,狄人乃下。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六》)

4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田單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fù)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B.田單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fù)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C.田單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fù)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D.田單日/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萬乘之燕/復(fù)齊墟攻狄而不下/何也

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微,在文中是“隱匿,隱藏”之意,與《左忠毅公逸事》中“微行人古寺"的“微''意思

相同。

B.善,在文中指“贊揚,贊許”之意,與《鴻門宴》的中“素善留侯張良'’的"善"意思相

同。

C.閭里,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原指里巷的大門,后指人聚居處。這里借指平民百姓。

D.宗廟,是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先的場所,《過秦論》中有“一夫作難而七廟照”,都是指

代國家。

4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國打敗燕國后,田單對于立襄王為國君猶豫不決,齊國的百姓都認(rèn)為田單想立自

己為國君。

B.田單“解裘而衣之”的行為引起襄王的猜疑,貫珠者的一番妙計化解了君臣的危機。

C.田單攻狄卻三個月都沒能成功,是因為他居功自傲,沉浸在過去的顯赫功績中。

D.魯仲子剖析田單不能攻下狄的原因,建議他勇做表率,立于險境,以激勵士氣。

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后之?!?/p>

(2)乃布令求百姓之饑寒者,收谷之。

45.王安石的詩中曾說:“田單一即墨,掃敵如風(fēng)旋?!闭埥Y(jié)合本文內(nèi)容,概括田單形象。

(2023屆廣東省汕尾市/大灣區(qū)高三一模語文試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洪性寡欲,不好榮利,少好學(xué),無所愛玩,不知棋

局幾道、格領(lǐng)齒名。從祖玄,吳時學(xué)道得仙,以其練丹秘術(shù)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xué),悉

試卷第14頁,共16頁

得其法焉。后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yè),兼綜練醫(yī)術(shù),

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贍。太安中,石冰作亂,吳興太守顧秘檄洪為將兵都

尉,攻冰別率,破之。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

地南土乃參廣州刺史嵇含軍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鎮(zhèn)檄命一無所就。元帝為

丞相,辟為掾。以平賊功,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干寶深相親友,薦洪才堪國史,領(lǐng)大著作,洪

固辭不就。以年老,欲練丹以祈遐壽,聞交趾出丹,求為句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

洪日:“非欲為榮,以有丹耳?!钡蹚闹T谏椒e年,優(yōu)游閑養(yǎng),著述不輟。其自序日:

“權(quán)貴之家,雖咫尺弗從也;知道之士,雖艱遠(yuǎn)必造也??加[奇書,既不少矣。率多隱

語,難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尋究,自非篤勤不能悉見也。道士弘博洽聞?wù)吖?,而意?/p>

妄說者眾。至于時有好事者,欲有所修為,倉卒不知所從,而意之所疑又無足諳。今為

此書,粗舉長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書,不但大而笑之,又將謗毀真

正。故予所著子言茜目之事,名曰《內(nèi)篇》,其馀駁難通釋,名曰《外篇》,大凡內(nèi)外一

百一■I"六篇。雖不足藏諸名山,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昂椴┞勆钋ⅲ蠼^倫。

著述篇章富于班馬,又精辯玄疏,析理入微。后忽與鄧岳疏云:當(dāng)遠(yuǎn)行尋師,無期便發(fā)。

岳得琉,狼狽往別。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節(jié)選自《晉書?葛洪傳》)

4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乃參廣

州刺史/嵇含軍事/

B.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乃參廣

州刺史嵇含軍事/

C.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乃參廣

州刺史/嵇含軍事

D.冰平/洪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廣其學(xué)/洪見天下已亂/欲避地南土/乃參廣

州刺史嵇含軍事/

4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樗痛,漢末盛行的棋類游戲。博戲中用于擲采的投子最初用樗木制成,故稱。

B.檄,秦相張儀曾用檄指斥楚相的過錯,文中指古代官府用來聲討征伐的文書。

C.黃白,指方士用來燒煉丹藥的金銀。為了保密,不直言金銀而以黃白作隱語。

D.克,句中意為“嚴(yán)格限定”,"克期”是指把完成某事規(guī)定在嚴(yán)格的期限之內(nèi)。

4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葛玄是葛洪從祖,曾把煉丹秘術(shù)傳給弟子鄭隱。葛洪向鄭隱學(xué)道求仙,掌握了鄭隱

的全部法術(shù),后來又師從鮑玄。鮑玄器重葛洪,把女兒許配給他。

B.葛洪被干寶推薦承擔(dān)國史編修工作,但他堅決推辭,因年歲已高,想煉仙丹以求長

壽,聽說交趾出產(chǎn)仙丹,便請求任句漏縣縣令,皇帝開始不答應(yīng)。

C.葛洪在自序中表明寫書目的:大概講講長生之理,決人之疑;世上儒家門徒只知道

信服周公、孔子,沒人相信神仙之書,作此書給真有見識的人看。

D.葛洪博學(xué)精識,在江東無人可比。著述篇章比斑馬身上的斑紋還要富麗多彩,又很

能辯析玄奧的理義。他寫信給好友后即端坐著像睡著一樣去世了。

4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權(quán)貴之家,雖咫尺弗從也;知道之士,雖艱遠(yuǎn)必造也。

(2)雖不足藏諸名山,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50.葛洪是道家理論家,又是醫(yī)藥學(xué)家。請簡要概括葛洪取得醫(yī)學(xué)成就的原因。

試卷第16頁,共16頁

參考答案:

?.C2.B3.A4.(1)與其讓我仰慕權(quán)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

(2)所謂孤、寡是世間卑賤的地位,而君王們用以自稱,難道不是表示謙居人下而尊重士

人嗎?5.答案示例①:顏斶在接受齊宣王的召見時,面對齊宣王“斶前”的召喚,不卑

不亢地回應(yīng)“王前”,體現(xiàn)了他剛直不阿、不慕權(quán)貴的隱士風(fēng)骨。

答案示例②:當(dāng)齊宣王表示愿意做顏斶弟子(任命他官職)的時候,他選擇清心寡欲而保全

士人的形神(拒絕為官),體現(xiàn)了他保持節(jié)操,自得其樂的隱士風(fēng)骨。

【解析】I.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璞玉生在山里,一經(jīng)琢磨,就會破壞它的本來面貌,不是說它不寶貴,而是璞玉的原

貌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士人本來生在民間,受到提拔就能得到俸祿,這并不是不尊貴顯達(dá),但

他的精神和身體都會受到損害。

“于山,,為“生,,的后置狀語,后面斷開;“制則破”,是由“則”連接的兩個順承關(guān)系的動作,中

間不斷開。排除BD;

“士'’作"生乎鄙野'’的主語,前面斷開,排除A。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正確。

B.錯誤,“矜”都是“自夸、自尊自大”的意思。句意:驕傲自滿不能成就功業(yè),只有空想無法

達(dá)到目的/自我夸耀的人不會長久。

C.正確。

D.正確??鞓?;意料。句意:清心寡欲,保持節(jié)操,自得其樂/有意料不到的贊揚,也有過

于苛求的詆毀。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顏斶主動到齊宣王跟前”錯誤。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到我跟前來!”顏斶也說:“大

王到我前面來!“他并沒有主動到齊宣王跟前。

故選Ao

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I)”與其……不如",固定句式;“使”,讓;“慕勢”,仰慕權(quán)勢;“趨士”,禮賢下士。

答案第1頁,共23頁

(2)“者……也2判斷句式;,“豈非……與2表反問:“以自謂”,用以自稱;“下人”,謙

居人下;“貴”,以……為貴,尊重。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概括信息的能力。

結(jié)合“齊宣王見顏斶,曰:‘?dāng)咔?!‘?dāng)咭嘣唬骸跚埃】筛爬ǔ?,顏斶在接受齊宣王的召見

時,面對齊宣王“斶前”的召喚,不卑不亢地回應(yīng)“王前”,體現(xiàn)了他剛直不阿、不慕權(quán)貴的隱

士風(fēng)骨。

結(jié)合'‘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xì)人之行,

愿請受為弟子。且顏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dāng)咴傅脷w,晚

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無罪以當(dāng)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忠直言者斶也。言

要道已備矣,愿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瘎t再拜而辭去也。斶知足矣,歸反于樸,則

終身不辱也''可概括出,當(dāng)齊宣王表示愿意做顏斶弟子、任命他官職的時候,他選擇清心寡

欲而保全士人的形神,拒絕為官,體現(xiàn)了他保持節(jié)操,自得其樂的隱士風(fēng)骨。

參考譯文:

齊宣王召見顏斶說:“顏斶到我跟前來!”顏斶也說:“大王到我前面來!”宣王很不

高興。宣王左右的人說:“大王是做國君的,顏斶你是做臣子的。大王叫你向前,你也叫大

王向前,這怎么可以呢?”顏斶回答說:“我主動走向大王就是貪慕權(quán)勢,大王主動走向我

就是禮賢下士;與其讓我仰慕權(quán)勢,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毙鯕獾米兞四樕瑧嵟卣f:

“是國君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回答說:“當(dāng)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不尊貴?!毙蹩?/p>

頭不說話,心里很不高興。

宣王左右的人都同聲說:“顏斶您過來,您過來!大王是擁有千乘戰(zhàn)車的大國之君,天

下的仁人志士都來投奔效力;那些雄辯睿智的策士紛紛前來,向大王進言獻策:四方鄰國,

沒有敢不敬服大王的。大王想要的東西無不齊備,老百姓沒有不親附的。而如今士人中境況

最好的,也只是普通平民,每天步行到田中耕種;境況比較差的士人,只能住在邊邑郊野,

看守里巷的大門,士人的地位實在是太卑賤了!”

顏斶說:“不對。我聽說從前大禹當(dāng)政時,天下共有萬國,為什么能有這么多國家呢?

因為那時道德崇高,得力于重用賢士啊,這不正是得士則興、失士則亡嗎!《易傳》上不

是說過嗎:'身在高位,而不具有相應(yīng)的德行,只愛用虛名來標(biāo)榜自己的人,行為必然驕奢。

而驕奢倨傲就會招致禍患。'所以說不務(wù)實際只圖虛名的人終會被削弱,沒有德行卻盼望享

福的人必然會困窘,沒有功勞而白白享受薪俸的人就會被人看不起,嚴(yán)重的災(zāi)禍也會緊隨而

來了。所以說:'驕傲自滿不能成就功業(yè),只有空想無法達(dá)到目的。'這都是指的那些陶醉

答案第2頁,共23頁

于虛名,而沒有實際德行的人啊。從古到今,不實干、不依靠必要的幫助就能名揚天下的人,

還沒有過呢。所以做國君的人不要羞于多向人請教,不要羞于向地位低下的人學(xué)習(xí),才能使

自己的道德完善并且能揚名后世。所以說:'無形的東西,是有形的事物的主宰;沒有端緒

的東西,才是事物發(fā)展的開端。上能溯知事物的本源,下能通達(dá)事物的演變,道德高尚而又

精通學(xué)問,還會有什么不順利的呢!《老子》說:'縱然尊貴,必以卑賤為根本;縱然高尚,

必須以低下做基礎(chǔ)。'所以諸侯、國君自稱孤、寡、不毅,大概就是表示以卑賤為本吧?所

謂孤、寡是世間卑賤的地位,而君王們用以自稱,難道不是表示謙居人下而尊重士人嗎?堯

傳位給舜,舜傳位給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稱他們?yōu)槊髦?,就是因為他們懂?/p>

賢士的可貴啊!”

齊宣王說:“唉!對君子怎怎么能隨便侮辱呢,我真是自討沒趣??!直到今天,我才聽

到君子的高論,才明白什么是小人的行徑。我愿意做先生的弟子。再說先生如肯與我交往,

我定讓您吃的必是牛、羊、豬肉,出行必定乘坐車輛,妻室兒女者都穿上華麗無比的衣服?!?/p>

顏斶辭謝說:“璞玉生在山里,一經(jīng)琢磨,就會破壞它的本來面貌,不是說它不寶貴,

而是璞玉的原貌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士人本來生在民間,受到提拔就能得到俸祿,這并不是不

尊貴顯達(dá),但他的精神和身體都會受到損害。我情愿回家去,晚些吃飯,權(quán)當(dāng)吃肉;從容不

迫地步行,權(quán)當(dāng)乘車;不犯什么罪過,權(quán)當(dāng)尊貴;清心寡欲,保持節(jié)操,自得其樂。裁決我

的意見的是大王,敢于盡忠直言的是我。該說的道理我已經(jīng)說得很詳盡了,希望準(zhǔn)許我告辭,

讓我安穩(wěn)地回到自己故鄉(xiāng)的小屋吧?!庇谑撬萘藘砂?,就告辭離開了。顏斶可說是知足的

人,他回到家鄉(xiāng),保持本色,那么就能終身不會受辱了。

6.C7.A8.B9.(1)公卿百官,你們各人上呈密封的奏章,不要因為有所顧

忌而不敢說,舉薦具有賢德、良善、端方、正直等方面品質(zhì)的人各一位。

(2)鄭興經(jīng)常勸諫隗囂歸順朝廷,言辭懇切至誠,隗囂即使心里不高興,但是表面上還是

對鄭興很尊敬且以禮相待。10?①光武帝打算用占卜來決定郊外祭祀之事;②鄭興不贊

成用占卜來決定,但他沒有直說,只推說自己不了解占卜。

【解析】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們曾同殿為臣,所以冒昧請求退職回家,不敢再出任官職了,只求為歸葬先人而已。

幸蒙天地的大恩,又得保全性命。

“也”為句末語氣助詞,在后面斷開,排除AB;

“得”,”能夠”的意思,修飾“自保全”,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

答案第3頁,共23頁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掌握,理解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錯誤。降低身份;屈服。含義不同。句意:希望陛下降低自己的身份,順從大家的意見/

強暴的壓力不能使之屈服。

B.正確。稱道;認(rèn)為……美。含義不同。句意:劉歆向人稱道他的才華/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勸服了隗囂歸順朝廷”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