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 屈原列傳()-1_第1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 屈原列傳()-1_第2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 屈原列傳()-1_第3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 屈原列傳()-1_第4頁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 屈原列傳()-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屈原列傳()(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屈原列傳

一.選擇題(共10小題)

1.與“何故懷瑾握瑜”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南國烽煙正十年

B.終歲不聞絲竹聲

C.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D.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蟬蛻于濁穢

②復釋去張儀

③厚幣委質事楚

④時秦昭王與楚婚

⑤舉賢以自佐

⑥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聰:聰明其文約,其辭微微:簡約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人窮則反本窮:困窘沒有出路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奪:強取為己有

D.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屬:屬于舉類邇而見義遠類:類似

4.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B.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方正之不容也

C.(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而自令若是

D.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5.下列句子中,全部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④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⑤為天下笑

⑥竟為秦所滅

⑦是以見放

⑧戰(zhàn)于藍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6.下列各項中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平屬草稿未定(屬:撰寫)其文約,其辭微(微:微妙)

B.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短屈原于頃襄王(短:詆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存:存在)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刺:譏刺)

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④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⑤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禍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⑧離騷者,猶離憂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B.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C.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9.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蟬蛻于濁穢

C.懷王貪而信張儀D.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10.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離騷”者,猶離憂也B.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C.厚幣委質事楚D.竟死于秦而歸葬

二.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

11.閱讀下列選文,完成題目。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縭?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仕楚為三閭大夫,楚襄王無德,佞臣靳尚有寵,楚國不治。屈原憂之,諫襄王,請斥靳尚,王不聽,原極諫,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今王方眩于佞口,酣於亂政,楚國之人,皆貪靳尚之貴而響隨之。大夫乃子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課其中,言不從、國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賈仇而釣禍也?!痹唬骸拔崧劸犹幈匦⑹吮刂倚?,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敝G不止。靳尚怨之,讒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濱,歌吟悲傷。宋玉復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為大夫危之,而言之舊矣。大夫不能從,今胡悲耶?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原日: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國不治也?!庇裨唬骸笆即蠓蛞詾樗佬┲倚乓?,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長不能短,短不能長,強壯不能旭弱之,旭弱不亂強壯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專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國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處世,虛心以應物,無邪無正、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功無罪,虛乎心,雖桀紂蹻跖非罪也;孝乎心,雖堯舜夔契非功也。則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佞,孰分其是非耶?無所分別,則忠信邪佞一也。有所分則分者,自妄也。而大夫離真以襲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棄逐,而大夫自棄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謂兼失其妄心者也。玉聞上達節(jié)、中守節(jié)、下失節(jié),夫虛其心而遠於有為者,達節(jié)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節(jié)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失節(jié)也。”原不達,竟沈汨羅而死。

《無能子,卷中宋玉說第七》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國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賈仇而釣禍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阻止

(2)下列選項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項是

A.被發(fā)行吟澤畔

B.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C.徒彰乎彼非我是

D.竟沈汨羅而死

(3)下列選項中不存在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何故懷瑾握瑜

B.修乎己不病乎人

C.皆貪靳尚之貴而響隨之

D.宋玉復喻之曰

(4)下列選項中不存在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屈原至于江濱

B.顏色憔悴

C.形容枯槁

D.存其心而分是非者

(5)下列選項中特殊句式類型不同的一項是

A.是以見放

B.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王方眩于佞口

D.悲夫忠信不用、楚國不治也

(6)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讒於王而逐之

B.乃作《懷沙》之賦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國由我理

C.而自令見放為何以汝為見

D.又安能以皓皓之白始大夫以為死孝悌忠信也

(7)下列句子存在幾種特殊句式類型(如有倒裝句式需進一步細分)?對此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為大夫危之,而言之舊矣。大夫不能從,今胡悲耶?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

A.1類

B.2類

C.3類

D.4類

(8)乙文第二段中關于宋玉勸諫屈原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宋玉用人對自己身體的美丑強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類比說理,論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國上一踐己愿的困難。

B.文中列舉桀、紂、踽、跖、堯舜、夔、契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通過對比論證的手法論述“虛心應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層層深入,思路清晰,明確分析了屈原的錯誤:“欲使楚人之國由我”“有所分”“失節(jié)”。

D.從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內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對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9)甲文中的“”(用原文回答)可以看作是對乙文第一段劃橫線句內容的概括。

(10)甲文中的漁父與乙文第一段中的宋玉對屈原處境的建議有何不同?屈原對此的回答其著重點分別是什么?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歸鄉(xiāng)里。固以彪所續(xù)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yè)。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

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于前,賞賜恩寵甚渥。

固后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

(選自《后漢書班固傳》,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B.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C.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D.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2)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九流:古代對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個學術流派的總稱。

B.圖讖:“讖”是一種神秘預言,是神預示人間吉兇禍福的啟示和隱語,常附有圖,故又稱為“圖讖”。

C.禁中:也作“禁內”,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因宮中禁衛(wèi)森嚴,不許人隨便進出,故稱“禁中”。

D.巡狩:指中國古代皇帝去各諸侯國巡游打獵的活動,在這篇文章中指的是肅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獵。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班固早慧博學,為人謙和。他少年時便顯露才華,隨著年齡增長,學識日益廣博,卻不拘泥詞句,性情寬容,和儒生們關系和諧。

B.班固繼承父志,因書獲罪。他在父親去世后潛心研究歷史,想要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卻被人舉報遭遇了牢獄之災。

C.班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時竇憲派班固迎接北單于使臣,恰逢匈奴內亂,班固無功而返,后因竇憲敗亡而受牽連免官。

D.班固恃寵而驕,終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肅宗皇帝寵愛,和大將軍竇憲關系密切,因驕橫跋扈而樹敵過多,最終去官遇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

②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5)班固因續(xù)前史而被抓入獄,為什么得以釋放?簡要概括。

13.

①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②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p>

④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p>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①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

②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③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節(jié)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②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

④如惠語以讓單于

(2)對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

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②請畢今日之歡

③其后楚日以削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兵挫地削

B.見犯乃死

C.何以汝為見

D.忠而被謗

(4)把甲文第②段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5)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6)請結合選文,從表述方式的角度,比較甲乙兩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達意上的異同。

三.語言文字應用(共2小題)

14.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輸水路線,源起湖北丹江口水庫,終至北京、天津。請依據圖,用一段文字描述該干線工程的輸水路線。要求:

①包含圖示總干渠經過地;

②不少于5個動詞;

③語言表述準確、簡明、連貫;

④不超過80字。

15.請以“夢想與現實”為內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寫兩個句子。要求每個句子都采用比擬的修辭方法,兩個句子之間構成對偶。

太陽熱烈、奔放,帶著萬丈光芒,給生靈以活力;

月亮溫馨、寬容,帶著無際清輝,給萬物以安寧。

(培優(yōu)篇)2022-2023學年下學期高中語文人教部編版高二年級同步分層作業(yè)9屈原列傳

參考解析與試題解答

一.選擇題(共10小題)

1.與“何故懷瑾握瑜”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南國烽煙正十年

B.終歲不聞絲竹聲

C.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

D.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例句,懷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比喻手法。

A.烽煙,代指戰(zhàn)爭,借代手法。

B.絲竹,代指音樂,借代手法。

C.藩籬,代指屏障,借代手法。

D.江山如畫,把江山比喻成畫,比喻手法。

故選:D。

比喻分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體、喻詞和喻體同時出現。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體、喻體同時出現,但用是、成等連接。借喻是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運用它時要求本體與喻體的關系十分密切。

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蟬蛻于濁穢

②復釋去張儀

③厚幣委質事楚

④時秦昭王與楚婚

⑤舉賢以自佐

⑥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

⑦莫不欲求忠以自為

⑧身客死于秦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①④⑧/②③/⑤/⑥⑦D.①③⑧/④⑥/②/⑤⑦

①“蟬”,名詞作狀語,像蟬蛻皮一樣;②“亡”、“破”,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滅;③“幣”,名詞作狀語,用豐厚的禮物;④“婚”,名詞作動詞,聯姻;⑤“賢”,形容詞作名詞,賢能的人;⑥“和”,名詞作動詞,求和;⑦“忠”,形容詞作名詞,忠臣;⑧“客”,名詞作狀語,像客人一樣。

故選:D。

詞類活用需要了解詞類活用的種類,名詞活用的類型有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名詞的意動用法;動詞活用的類型有動詞作名詞,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的意動用法,動詞的為動用法;形容詞活用的類型有形容詞作名詞,形容詞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數詞活用的類型有數詞作動詞,數詞作形容詞。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聰:聰明其文約,其辭微微:簡約

B.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滓:渣滓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人窮則反本窮:困窘沒有出路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奪:強取為己有

D.然亡國破家相隨屬屬:屬于舉類邇而見義遠類:類似

A.錯誤。聰,明察。譯文:屈原痛心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

微,含蓄隱晦。譯文: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

B.錯誤。滓,污染。譯文:保持皎潔的品質,出污泥而不染。

C.正確。

D.錯誤。屬,接連,跟著。譯文: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fā)生。

類,事物。譯文: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述意思很深遠。

故選:C。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見的實詞的含義有以下幾種方法:

(1)文本遷移法

這一方法需要學習好所學的文言文,能在適合的時候遷移。

(2)事理檢驗法

通過常識或所學知識推斷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慮是否有通假現象。

(3)語境推斷法

看實詞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語境,常見的是實詞的褒貶異議。

(4)語法推斷法

借助語法知識分析特殊實詞的含義。

(5)互文見義法

同義對應和反義對應,結構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對照來推斷。

(6)成語推斷法

我們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語中推斷出文言文中實詞的含義,看遷入是否順暢。

4.下列各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組是()

A.父母者,人之本也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B.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方正之不容也

C.(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而自令若是

D.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A.兩句都是判斷句。前一句“……者,……也”表判斷,譯文:父母給了生命,是人的根本;后一句意義上的判斷,譯文:秦國是兇惡的虎狼一樣的國家,他們的承諾不能相信。

B.前一句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是“于治亂明,于辭令嫻”,譯文: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第二句是被動句,意義上的被動,譯文:端正放直的人,不為朝廷所容。

C.均為賓語前置句,前一句的正確句式是“(人君)莫不欲求以為自,舉賢以佐自”,譯文: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后一句的的正確句式應是“而自令若是”,譯文: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

D.均為被動句,前一句“見”“被”被被動,譯文:誠信卻被懷疑,盡忠卻被誹謗;后一句“為”表被動,譯文:自己客死于秦國,被全天下的人所恥笑。

故選:D。

分析句式應注意結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賓語前置句一般為疑問代詞作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還有固定結構,判斷句注意“者”“也”,被動句注意“為……所”結構和“見”“于”,定語后置句注意“之”“者”,介賓短語后置句經常用“于”“以”引導。

5.下列句子中,全部屬于被動句的一組是()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兵挫地削

③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

④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⑤為天下笑

⑥竟為秦所滅

⑦是以見放

⑧戰(zhàn)于藍田

A.①③⑥⑦B.③④⑤⑦C.②④⑥⑧D.②⑤⑥⑦

①判斷句,“……者……也”表示判斷。譯為: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②被動句,“挫”“削”帶有被動意義,譯文:士兵被打敗,土地被削減。

③一般句式,譯文:屈原痛心懷王不能聽信忠言,明辨是非。

④一般句式,譯文:可以推斷,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爭輝,也是可以的。

⑤被動句,“為”表被動,譯為:被天下人譏笑。

⑥被動句,“為……所”表被動,譯文:(楚國)最終被秦國消滅了。

⑦被動句,“見”表被動,譯文:因此被放逐。

⑧狀語后置句,應為“于藍田戰(zhàn)”。在藍田交戰(zhàn)。

故選:D。

倒裝句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四類。學習文言特殊句式可借助現代漢語的分析句子結構知識,會劃分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明確這幾種成分的位置關系。

6.下列各項中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屈平屬草稿未定(屬:撰寫)其文約,其辭微(微:微妙)

B.爭寵而心害其能(害:害怕)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祖:效法,繼承)

C.短屈原于頃襄王(短:詆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D.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存:存在)中述湯、武,以刺世事(刺:譏刺)

A.微:簡約。譯文:他的的文章行文明快簡練,語言精確細微。

B.害:嫉妒。譯文:想爭得楚王對他的寵愛,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賢能。

C.正確。

D.存:思念。譯文:屈原思念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刺:批評。譯文:往上追述到帝嚳(的事跡),近世(往下)贊揚齊桓(的偉業(yè)),中間敘述商湯、周武(的德政)以此來批評時政。

故選:C。

理解文言實詞意思的技巧:

從語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詞性,從語義搭配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語境暗示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形構成的角度推測詞義,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用法的角度判斷詞義,從句子結構對稱的角度推斷詞義,從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斷詞義。

7.下列句子按句式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

②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④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⑤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⑥此不知人之禍也

⑦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⑧離騷者,猶離憂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①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子翻譯為:父母是人的根本;

②判斷句,無標志判斷句。句子翻譯為:秦國是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是不可信任的;

③被動句,“見”表被動。句子翻譯為:誠信而被懷疑,忠誠而被毀謗;

④被動句,“于”表被動。句子翻譯為:所以在國內被鄭袖所迷惑外張儀欺騙;

⑤被動句,“為”表被動。句子翻譯為:而自己客死于秦國,被全天下的人所恥笑;

⑥判斷句,“也”表判斷。句子翻譯為:這就是不識人的禍害了;

⑦被動句,意義被動句。句子翻譯為:所謂的圣人是能夠不被世俗的形式拘泥與干擾,能夠與時俱進;

⑧判斷句,“……者,……也”表判斷。句子翻譯為:“離騷”就是遇到憂患的意思??!

故選:A。

判斷句是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子。一般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現代漢語的判斷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用“是”表判斷,古漢語常常不用“是”來表判斷。主要結構形式有下列幾種:

一、……者,……也。

這是古漢語里最典型的判斷句式,它相當于現代漢語“……是……”。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蘇軾《石鐘山記》)

——那噌吰的聲音,象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fā)出的鐘聲啊。

3.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司馬遷《鴻門宴》)

——楚的左項伯是項羽的叔父。

二、……,……也。

主語后面不用“者”,只在謂語后面用“也”來表示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如:

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記》)

——憂慮操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2、此世所以不傳也。(蘇軾《石鐘山記》)

——這就是(石鐘的真像在社會上)不能流傳的原因了。

3.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蘇洵《六國論》)

——所以燕雖然是小國,卻最后滅亡,這就是用武力抵抗的成效啊。

三、……者,……。

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表示停頓,在謂語不用“也”,也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不過,這種句式比少。如:

1.粟者,民之所種。(晁錯《論貴粟疏》)

——糧食是老百姓種的。

2.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同游的四個人,就是廬山陵的蕭圭,字君玉;長樂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四、……,……者也。

在謂語后面“者也”連用,也相當于“……是……”。如:

1.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他是沛公車旁任警衛(wèi)的樊噲。

2.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麗的人。

3.晏子,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晏子使楚》)

——晏子是齊國最善于辭令的人。

這種句式,有時前面也用“者”。如:

五、……,……。

主語和謂語后面都不用語氣詞,但仍然可譯為“……是……”。如:

1.陳涉甕牖繩樞之子。(賈誼《過秦論》)

——陳涉是以破瓦作窗戶,以草繩系戶樞的窮人家的兒子。

2.秦,虎狼之國。(司馬遷《屈原列傳》)

——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

3.臣竊以為其人勇士。(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私下認為這個人是勇士。

六、用“為”表判斷。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是”。

1.已后典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以后的書籍都是刻板印刷的本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魏學洢《核舟記》)

——中間那個戴高帽子有許多胡須的是蘇東坡。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現在人家是刀板,我們是被人宰割的魚肉,還辭別什么?

七、用副詞“乃、則、皆、誠、非”等表判斷。如:

1.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人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當立為國君,應當立為國君的是公子扶蘇。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這就是在岳陽樓上見到的雄偉景象了。

3.予購三百盆,皆病梅。(龔自珍《病梅館記》)

——買了三百盆梅花,都是病病殘的。

以上是判斷句的幾種常見的形式,而現代漢語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斷詞用,而是指示代詞。但也有少數“是”作判斷詞用。如:

1.作代詞用,相當于現代漢語“這”。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

——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

②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

——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2.在漢、魏以后,“是”作判斷動詞的逐漸增多。

①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愿,委實的冤情不淺。(關漢卿《竇娥冤》)

——不是我竇娥發(fā)下這無頭腦的心愿,確實是冤情不淺呀。

②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王勃《滕王閣序》)

——一像到處隨水飄流的浮萍一樣,在座的都是不相識的異鄉(xiāng)人。

8.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B.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C.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D.夫天者,人之始也

A.被動句,為,表被動,譯:自己遠離故國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所恥笑。

B.被動句,為……所,表被動,譯:數十年后(楚國)最終被秦國消滅了。

C.被動句,見,表被動,譯:眾人都是沉醉的而惟獨我是清醒的,所以我被放逐了。

D.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故選:D。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形式:

1.表被動的“于”字句

①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時,學于余。

2.表被動的“見”字句或“見……于……”結構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表被動的“為”字句或“為……所……”結構

①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

4.表被動的“受”字句或“受……于……”結構(此結構比較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

5.無標志的被動句,即意念被動句。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執(zhí)至白下。

9.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邪曲之害公也B.蟬蛻于濁穢

C.懷王貪而信張儀D.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

A、“邪曲”,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邪惡的小人;

B、“蟬”,名詞作狀語,像蟬一樣;

C沒有詞類活用;

D、“祖”,名詞作動詞,模仿;

故選:C。

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主要有:1、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做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意動用法.

2、動詞的使動用法,動詞活用為名詞.

3、形容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

4、數詞的使動用法.

辨別詞類活用最好的方法是進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畫出來,然后看成分上的詞類是否和正常的詞類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10.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離騷”者,猶離憂也B.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C.厚幣委質事楚D.竟死于秦而歸葬

A.“離”通“罹”,遭受。

B.“指”通“旨”,思想,主旨。

C.“質”通“贄”,初次見面送的禮物。

D.沒有通假字。

故選:D。

通假字積累:

合從締交從,通“縱”.合從,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頓,失?。?/p>

陳利兵而誰何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興起.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影子.

二.文言文閱讀(共3小題)

11.閱讀下列選文,完成題目。

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縭?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屈原仕楚為三閭大夫,楚襄王無德,佞臣靳尚有寵,楚國不治。屈原憂之,諫襄王,請斥靳尚,王不聽,原極諫,其徒宋玉止之曰:“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應時而不謀己,濟物而不務功,是以惠無所歸,怨無所集。今王方眩于佞口,酣於亂政,楚國之人,皆貪靳尚之貴而響隨之。大夫乃子孑然挈其忠信,而叫課其中,言不從、國不治,徒彰乎彼非我是,此賈仇而釣禍也?!痹唬骸拔崧劸犹幈匦?、仕必忠信,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諫不止。靳尚怨之,讒於王而逐之。

原彷徨湘濱,歌吟悲傷。宋玉復喻之曰:“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為大夫危之,而言之舊矣。大夫不能從,今胡悲耶?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原日:非也,悲夫忠信不用、楚國不治也?!庇裨唬骸笆即蠓蛞詾樗佬┲倚乓?,又何悲乎?且大夫貌容形骸,非大夫之有也,美不能丑之,丑不能美之,長不能短,短不能長,強壯不能旭弱之,旭弱不亂強壯之。病不能排,死不能留,形骸似乎我者也,而我非可專一一身。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國由我理,大夫之惑亦甚矣!夫君子寄形以處世,虛心以應物,無邪無正、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功無罪,虛乎心,雖桀紂蹻跖非罪也;孝乎心,雖堯舜夔契非功也。則大夫之忠信、靳尚之邪佞,孰分其是非耶?無所分別,則忠信邪佞一也。有所分則分者,自妄也。而大夫離真以襲妄、恃己以黜人,不待王之棄逐,而大夫自棄矣。今求乎忠信而得乎忠信,而又悲之,而不能自止,所謂兼失其妄心者也。玉聞上達節(jié)、中守節(jié)、下失節(jié),夫虛其心而遠於有為者,達節(jié)也;存其心而分是非者,守節(jié)也;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失節(jié)也。”原不達,竟沈汨羅而死。

《無能子,卷中宋玉說第七》

(1)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楚國不治治理得好、安定

B.此賈仇而釣禍也招致

C.大夫之惑亦甚矣糊涂

D.得其所分又悲而撓之者阻止

(2)下列選項中不存在通假字的一項是C

A.被發(fā)行吟澤畔

B.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

C.徒彰乎彼非我是

D.竟沈汨羅而死

(3)下列選項中不存在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A

A.何故懷瑾握瑜

B.修乎己不病乎人

C.皆貪靳尚之貴而響隨之

D.宋玉復喻之曰

(4)下列選項中不存在古今異義的一項是D

A.屈原至于江濱

B.顏色憔悴

C.形容枯槁

D.存其心而分是非者

(5)下列選項中特殊句式類型不同的一項是B

A.是以見放

B.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C.今王方眩于佞口

D.悲夫忠信不用、楚國不治也

(6)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C

A.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讒於王而逐之

B.乃作《懷沙》之賦尚若此乃欲使楚人之國由我理

C.而自令見放為何以汝為見

D.又安能以皓皓之白始大夫以為死孝悌忠信也

(7)下列句子存在幾種特殊句式類型(如有倒裝句式需進一步細分)?對此判斷正確的一項是C

始大夫孑孑然挈忠信,而叫噪于群佞之中,玉為大夫危之,而言之舊矣。大夫不能從,今胡悲耶?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

A.1類

B.2類

C.3類

D.4類

(8)乙文第二段中關于宋玉勸諫屈原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文中宋玉用人對自己身體的美丑強弱都不能任自己控制安排類比說理,論述屈原欲在治理楚國上一踐己愿的困難。

B.文中列舉桀、紂、踽、跖、堯舜、夔、契等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通過對比論證的手法論述“虛心應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層層深入,思路清晰,明確分析了屈原的錯誤:“欲使楚人之國由我”“有所分”“失節(jié)”。

D.從宋玉對屈原的勸諫內容中可以看出宋玉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對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

(9)甲文中的“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用原文回答)可以看作是對乙文第一段劃橫線句內容的概括。

(10)甲文中的漁父與乙文第一段中的宋玉對屈原處境的建議有何不同?屈原對此的回答其著重點分別是什么?

(1)D.“撓”在句中意為悲傷煩惱。句意:得到所念想的結果又感到悲傷煩惱。

故選D。

(2)A.“被”通“披”,披散。句意: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

B.“?!蓖ā伴L”,長長的。句意: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

D.“沈”通“沉”,投江。句意:結果投汨羅江而自殺了。

故選C。

(3)B.“病”,名詞作動詞,針對;句意:應當是修煉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針對別人。

C.“貴”形容詞作名詞,權勢、權貴。句意:都貪圖靳尚的權貴而追隨于他。

D.“喻”,動詞的使用用法,使……明白、了解。句意:宋玉又勸他說。

故選A。

(4)A.“至于”,古義為走到、到達,今義為表示程度、范圍或表示另提一件事。句意:屈原走到江邊。

B.“顏色”,古義指臉色,今義指色彩、顏料。句意:神色憔悴。

C.“形容”,古義指身體樣貌,今義指傳達一種觀念、印象或對某些無形事物之性質及特色的了解,或描述。句意: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

D.“是非”,古今義都指是非對錯。句意:存有為心思而明辨是非。

故選D。

(5)A.被動句,“見”表被動。句意:因此被流放。

B.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人又誰能以察察之身”。句意: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C.被動句,“于”表被動。句意:現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語所迷惑。

D.被動句,“不用”表示“不見用”。句意:我的悲傷源自忠誠美德的不見用,來自楚國的混亂不治。

故選B。

(6)A.第一個“而”表轉折;第二個“而”表承接。句意:世上眾人都醉了,可是只有我醒著/向楚王說了壞話,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

B.第一個“乃”,表順承,于是;第二個“乃”,表轉折,反而。句意:于是寫出了《懷沙》這首賦詞/又怎么能反而去實現治理楚國混亂的宏愿。

C.第一個“為”,表疑問,呢;第二個“為”,表疑問,呢。句意:卻使自己被放逐呢/我為什么要見你呢。

D.第一個“以”,用;第二個“以”,把、拿。句意:又哪能用自己高潔的品質/當初大夫您可以為捍衛(wèi)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

故選C。

(7)句意:當初大夫你獨自懷著滿腔忠誠,在奸邪的群臣中大聲疾呼,我十分為大夫擔心,這件事已經過去了。當初您既不肯聽從我的勸告,那為什么現在會覺得傷心呢?難道是為了失去的爵位俸祿或者是留戀故鄉(xiāng)舊土?

“而叫噪于群侫之中”是狀語后置句,應為“而于群侫之中叫噪”。句意為:在奸邪的群臣中大聲疾呼。

“大夫不能從”為省略句,省略了“從”的賓語“吾言”。句意為:當初您既不肯聽從我的勸告。

“豈爵祿是思、國壞是念耶”是賓語前置句,應為“豈思爵祿、念國壞耶”。句意為:難道是為了失去的爵位俸祿或者是留戀故鄉(xiāng)舊土。

故選C。

(8)D.“對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說法有誤。文中并沒有宋玉對于積極入世這一做法的反對態(tài)度,他批判的是屈原不能達到心靈的虛靜狀態(tài),前期對于無法實現的事知其不可而為之,后期失敗后又不能超脫于心,跟耿于懷的心理。

故選D。

(9)乙文畫線句句意為:楚國的人,都貪圖靳尚的權貴而追隨于他。大夫您卻獨自憑借滿腔的忠信而唱著反調,結果是你的話得不到聽從,國家仍舊混亂不治。這句話是對屈原不隨波逐流狀態(tài)最終不被統治者認可的描寫。

甲文中體現屈原思想的語句主要有“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其中,“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意思是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這句話同樣體現了屈原不隨波逐流的心態(tài)。

故填: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10)甲文中,漁父對屈原的建議是“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意思是讓屈原隨波逐流,做多數人而不做那個少數人。對此,屈原的回應是“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重點是“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也不能讓自己“受物之汶汶者”“蒙世之溫蠖”,也就是寧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

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議是“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己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眾,時來則應,物來則濟?!速Z仇而釣禍也”,意思是:君子所想的,應當是修煉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針對別人,隱藏自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眾人,當時機合適時就去順應,當變化發(fā)生時便盡力去促成。這種對時機的順應不是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貪圖功勞。所以君子處世得不到什么好處,也不招別人的怨恨。現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甘心陷于混亂的政局之中。楚國的人,都貪圖靳尚的權貴而追隨于他。大夫您卻獨自憑借滿腔的忠信而唱著反調,結果是你的話得不到聽從,國家仍舊混亂不治,白白地去挑明彼此間的是是非非,這分明是在拉仇恨而找禍害呀。宋玉的建議遵循了道家思想,認為自己的治世思想不被認可時,就修煉自己、隱藏自己,也就是保持隱士的態(tài)度。對此,屈原的回應是“吾聞君子處必孝悌、仕必忠信,得其志雖死猶生,不得其志雖生猶死”,意思是:我聽說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到朝廷做官定要忠誠于君王。能夠實現此志向,則人雖死去仍活在人們心里;不能實現志向,則雖然活著卻像死去一樣無聲無息。屈原的回應充分體現了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強調“忠誠于君王”“實現志向”。

解析:

(1)D

(2)C

(3)A

(4)D

(5)B

(6)C

(7)C

(8)D

(9)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10)甲文中漁父建議屈原隨波逐流,屈原的回應是寧愿以死保全自己的清白,也不能跟世人同流合污。乙文第一段中宋玉的建議體現了道家思想,認為才華無法實現時就做一個隱士,對此屈原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積極入世實現志向反駁他。

參考譯文:

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漁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在楚國做官,擔任三閭大夫之職。當時的楚襄王昏庸無道,寵幸奸臣靳尚,楚國國政混亂。屈原為此擔憂,勸諫楚襄王罷免靳尚官職。楚王不聽,屈原再三進諫。屈原的學生宋玉勸他說:“君子所想的,應當是修煉自己的品性而不去針對別人,隱藏自己的才能而不炫耀于眾人,當時機合適時就去順應,當變化發(fā)生時便盡力去促成。這種對時機的順應不是為自己打算,促成事物的成功也不是貪圖功勞。所以君子處世得不到什么好處,也不招別人的怨恨?,F在楚王正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甘心陷于混亂的政局之中。楚國的人,都貪圖靳尚的權貴而追隨于他。大夫您卻獨自憑借滿腔的忠信而唱著反調,結果是你的話得不到聽從,國家仍舊混亂不治,白白地去挑明彼此間的是是非非,這分明是在拉仇恨而找禍害呀?!鼻f:“我聽說君子在家定要做到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到朝廷做官定要忠誠于君王。能夠實現此志向,則人雖死去仍活在人們心里;不能實現志向,則雖然活著卻像死去一樣無聲無息。”于是,他還是照樣地勸諫楚王而無休無止。靳尚被惹惱,向楚王說了壞話,屈原因此遭受了流放。

屈原徘徊于湘江邊上,吟唱著悲傷的詩歌。宋玉又勸他說:“當初大夫你獨自懷著滿腔忠誠,在奸邪的群臣中大聲疾呼,我十分為大夫擔心,這件事已經過去了。當初您既不肯聽從我的勸告,那為什么現在會覺得傷心呢?難道是為了失去的爵位俸祿或者是留戀故鄉(xiāng)舊土?”屈原說:“不是的。我的悲傷源自忠誠美德的不見用,來自楚國的混亂不治?!彼斡裾f:“當初大夫您可以為捍衛(wèi)孝悌、忠信的品德而抱赴死之心,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值得悲傷的呢?況且即使大夫您自己的貌容形體,也不屬個人私有。天底下美好的東西不會因受到詆毀而變成丑陋,同樣道理丑陋的也變不成美好;長不能變成為短,短也不會變成為長;強壯者不能硬說成瘦弱,瘦弱的也成不了強壯;得了病不能憑空消除,面臨死亡也無法挽留生命。人的形骸好像是屬于我的,其實不是我可以完全把控的。人對自己的身體尚且難以控制,又怎么能實現治理楚國混亂的宏愿?大夫您是太過糊涂的了!其實君子寄形于天地之間,應當以虛靜之心去順應萬物,不存有邪正、是非、善惡、功罪等執(zhí)念。當心靈處于虛靜時,雖然像夏桀、殷紂、莊驕、盜跖這樣的壞人也不必獲罪;存有執(zhí)念,則雖然像堯、舜、夔、契那樣的創(chuàng)建業(yè)績,也沒有功勞可言。那么如大夫您這樣的忠誠、靳尚之輩的邪惡,怎么能分得出是非對錯呢?不存分別之心,那么忠信、邪惡就無從區(qū)別了。存有分別之心,則只是有分別之心者自己的糊涂罷了?,F在大夫您背離真實的天性去沿襲謬誤,自恃有德而指責別人,等不到楚王的驅逐,已經自我放棄了。如今您追求忠信而得到了實現,卻又不能走出悲傷的情緒,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連什么是糊涂都搞不清楚的人呀!我聽說最高的境界在于理解節(jié)操,中等的境界在于遵守節(jié)操,下等的狀態(tài)是失卻節(jié)操。虛靜心靈遠離有為執(zhí)念,屬于達節(jié)的境界;存有為心思而明辨是非,屬于執(zhí)守節(jié)操的境界;得到所念想的結果又感到悲傷煩惱,屬失節(jié)的狀態(tài)呀?!鼻荒芙邮芩膭窠?,結果投汨羅江而自殺了。

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題目四步驟: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解釋速讀全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解釋。這些解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解釋,而應結合解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xù)閱讀??傊僮x全文,不求完全。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解題方法。答題時需要根據具體的題型選擇對應的答題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1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班)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

父彪卒,歸鄉(xiāng)里。固以彪所續(xù)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yè)。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系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

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探撰前記,綴集所聞,以為《漢書》。潛精積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

及肅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于前,賞賜恩寵甚渥。

固后以母喪去官。永元初,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與參議。北單于聞漢軍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韓邪故事,朝見天子,請大使。憲上遣固行中郎將事,將數百騎與虜使俱出居延塞迎之。會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聞虜中亂,引還。及竇憲敗,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及竇氏賓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獄中。時年六十一。詔以譴責兢,抵主者吏罪。

(選自《后漢書班固傳》,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B

A.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B.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C.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D.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大初以后/闕而不錄/

(2)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D

A.九流:古代對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個學術流派的總稱。

B.圖讖:“讖”是一種神秘預言,是神預示人間吉兇禍福的啟示和隱語,常附有圖,故又稱為“圖讖”。

C.禁中:也作“禁內”,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因宮中禁衛(wèi)森嚴,不許人隨便進出,故稱“禁中”。

D.巡狩:指中國古代皇帝去各諸侯國巡游打獵的活動,在這篇文章中指的是肅宗皇帝外出游玩打獵。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D

A.班固早慧博學,為人謙和。他少年時便顯露才華,隨著年齡增長,學識日益廣博,卻不拘泥詞句,性情寬容,和儒生們關系和諧。

B.班固繼承父志,因書獲罪。他在父親去世后潛心研究歷史,想要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yè),卻被人舉報遭遇了牢獄之災。

C.班固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出征匈奴時竇憲派班固迎接北單于使臣,恰逢匈奴內亂,班固無功而返,后因竇憲敗亡而受牽連免官。

D.班固恃寵而驕,終受其害。他因文章受到肅宗皇帝寵愛,和大將軍竇憲關系密切,因驕橫跋扈而樹敵過多,最終去官遇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

②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5)班固因續(xù)前史而被抓入獄,為什么得以釋放?簡要概括。

(1)“以建帝業(yè)”大意是“便輔佐帝業(yè)”,要連在一起,中間不能斷句,排除A。“史臣乃追述功德”中間不能斷開,主謂賓齊全,排除D?!熬幱诎偻踔迸c“廁于秦項之列”是對稱結構,應在后面斷句,排除C。句意:班固認為漢承繼堯運,以此建立帝王功業(yè)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們的功德,私自作本紀,編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項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錄。

故選:B。

(2)D.“指中國古代皇帝去各諸侯國巡游打獵的活動”錯誤,巡狩是指天子巡行視察諸侯為天子所守的疆土。

故選:D。

(3)D.“班固恃寵而驕”“因驕橫跋扈而樹敵過多”錯誤,據原文最后一段“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陽令種兢嘗行,固奴干其車騎,吏椎呼之,奴醉罵,兢大怒,畏憲不敢發(fā),心銜之”可知,原文只是說他對孩子管教不嚴,他的家奴驕橫跋扈。

故選:D。

(4)①“干”,冒犯?!白怠?,槌打。“發(fā)”,發(fā)作。“銜”,懷恨。譯文: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車騎,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罵,種兢大怒,卻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fā)作,但懷恨在心。

②“卒”,終于;“短”,說壞話;“遷”,放逐。譯文:令尹子蘭聽到屈原怨恨他的話,大發(fā)脾氣,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聽就生了氣,便把屈原放逐出去了。

(5)根據原文“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可知,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問,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立刻趕到朝廷具體說明班固著書的本意,而郡里也送來班固寫的書。顯宗認為他是個奇才,于是得到釋放。

解析:

(1)B

(2)D

(3)D

(4)①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車騎,官吏吆喝槌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罵,種兢大怒,卻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fā)作,但懷恨在心。

②令尹子蘭聽到屈原怨恨他的話,大發(fā)脾氣,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一聽就生了氣,便把屈原放逐出去了。

(5)①班固的弟弟前往朝廷上書說明班固著書本意。②郡縣獻上班固所作的史書,得到皇帝的欣賞。

參考譯文:

班固字孟堅。九歲時,能作文章誦詩作賦,長大后,便博覽古籍,九流百家的言論,沒有不作深入研究的。他所掌握的學問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學的,不做一句一字的解釋,只要指出大意就行了。性情寬宏溫和,能容納他人,不因為才能(出眾)自覺高人一等,儒生們都因此敬慕他。

父親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故鄉(xiāng)。班固因班彪所續(xù)的前代史不詳盡,便精心鉆研,想完成班彪的事業(yè)。不久有人給顯宗上書,控告班固私自修改撰寫國史,天子下詔給班固所在郡郡守,將班固收捕到京兆獄中,將他家的書全部取走。在此之前扶風人蘇朗謊稱圖讖之事,被下獄處死。班固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吏拷問,自己不能申辯清楚,便立刻趕到朝廷上書,受到召見,具體說明班固著書的本意,而郡里也送來班固寫的書。顯宗認為他是個奇才,便下詔讓他到校書部,擔任蘭臺令史,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同完成《世祖本紀》。被遷為郎,主持??睍?。

班固認為漢承繼堯運,以此建立帝王功業(yè)直至六代,史臣便追述他們的功德,私自作本紀,編排在百王之后,排在秦始皇、項羽之列。太初之后,空缺不錄。因而試探著撰寫前記,匯集所聞,編為《漢書》。他潛心鉆研二十多年,至建初年間才完成。當時人非常重視此書,學者們無不背誦朗讀它。

等到肅宗很喜好文章,班固更加受寵,多次被召入宮中陪讀,有時日以繼夜。每次出外巡行,班固都有賦頌呈上,朝廷有大事商議時,天子讓他詰難公卿,在廷前論辯,賞賜十分優(yōu)厚。

后來班固因母親去世而辭官。永元初年,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任命班固為中護軍,參與軍務。北單于聽說漢軍出動,派遣使者叩居延塞,想重溫呼韓邪從前和親的做法,朝見天子,請派大使。竇憲派遣班固代行中郎將事,率數百騎兵與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單于。此時正趕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到了私渠海,聽說他們發(fā)生內亂,便帶兵返回。到竇憲敗亡時,班固首先受到牽連并被免官。

班固不(注重)管教幾個兒子,幾個兒子多不遵守法度,讓官吏很苦惱。起初,洛陽令種兢曾出行,班固的家奴冒犯他的車騎,官吏吆喝越打家奴,家奴竟借酒醉大罵,種兢大怒,卻因畏懼竇憲而不敢發(fā)作,但懷恨在心。到竇氏賓客都被逮捕審問時,種兢借機把班固關起來,班固死在獄中。時年六十一歲。天子下詔譴責種兢,作為主謀官吏來治罪。

在測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遵循三個步驟:

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測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

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題干的要求,結合各選項的具體內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核的過程。

13.

①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②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③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p>

④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①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雀髦盟?。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仗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

②昭帝即位,數年,匈奴與漢和親。漢求武等,匈奴詭言武死。后漢使復至匈奴,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具自陳道。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武等實在。”

③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

(節(jié)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詆毀

②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效法,繼承

③乃幽武置大窖中囚禁、關押

④如惠語以讓單于責備

(2)對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D。

①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②請畢今日之歡

③其后楚日以削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C。

A.兵挫地削

B.見犯乃死

C.何以汝為見

D.忠而被謗

(4)把甲文第②段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5)分析甲文第③段的作用。

(6)請結合選文,從表述方式的角度,比較甲乙兩文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情達意上的異同。

(1)①短:詆毀。譯文: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②祖:名詞作動詞,效法,繼承。譯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

③幽:囚禁,關押。譯文: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穴里面。

④讓:責備。譯文:按照常惠所教的話去責備單于。

(2)①之,代詞,這些、這樣。

②之,結構助詞,的。

③以,連詞,相當于“而”,表修飾,不譯。

④以,介詞,在。

故選:D。

(3)A.被動句。譯文:軍隊戰(zhàn)敗,土地被分割。

B.被動句,“見”表被動。譯文:被(匈奴)凌辱后才去死。

C.賓語前置句,應為“以何見汝為”。譯文:憑什么見你呢?

D.被動句,“被”表被動。譯文:忠誠而被毀謗。

故選:C。

(4)察察,潔白的樣子;身之察察,定語后置,應為“察察身”;汶汶,玷辱;皓皓之白,定語后置句,應為“白皓皓”。譯文:又有誰能用潔凈的身體,蒙受渾濁的外物呢?寧可跳進江水,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純潔的品質,而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5)“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將宋玉等人不敢直言進諫與屈原的直言進諫形成對比側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諫、一身正氣的可貴。還寫到“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是側面表現了屈原的死對楚國的影響,體現了他的價值。

(6)兩篇文章都主要運用的是記敘和描寫的手法塑造人物,分別展現出屈原和蘇武忠君愛國的形象。不同之處在于:甲文側重于人物對話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屈原忠貞不屈,以死保全氣節(jié)的精神。最后一段司馬遷還直接表露出對屈原精神的稱贊。既有對其死的悲傷之情的表露,也有“爽然自失”之情。乙文側重于記敘和描寫?!疤煊暄渑P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通過對惡劣環(huán)境的渲染,表現出蘇武忠貞不屈的愛國精神。尾段“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屬于細節(jié)描寫,展現出出使時間之長,回歸之路的坎坷,展現出他的堅毅與忠貞,也流露出的贊頌之情。

解析:

(1)①詆毀

②效法,繼承

③囚禁,關押

④責備

(2)D

(3)C

(4)又有誰能用潔凈的身體,蒙受渾濁的外物呢?寧可跳進江水,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怎能用高尚純潔的品質,而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5)本段從文學和政治兩個方面寫了屈原對后世的影響。以宋玉等人效法屈原“從容辭令”卻終“莫敢直諫”,側面烘托屈原敢于直諫、一身正氣的可貴(或“與屈原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