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1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2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3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4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技巧點撥】Ⅰ.熟練掌握文言文中常見的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固定結構等幾類。判斷句、被動句要從結構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則要聯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裝句要掌握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裝的一般規(guī)律,固定句式則要熟練記住它們的習慣用法。一、判斷句定義: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在主謂之間一般不用判斷詞“是”,判斷詞“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常見句式有如下幾種:1.“……者,……也。”這是文言文判斷句中最常見的句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和解說。例: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②廉頗者,趙之良將也。③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④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⑤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⑥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也?!迸袛嗑渲校话闶÷浴罢摺?,只用“也”表示判斷。例:①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②和氏壁,天下所共傳寶也。③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④徒慕君之高義也。⑤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⑥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3.“……者,……?!敝髡Z后面用“者”表示停頓,而謂語后面不用“也”。這種判斷句式中的“者”不譯,翻譯時只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加判斷詞“是”。例:①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②粟者,民之所種。4.“……者也”例:①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③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④蓮,花之君子者也。⑤晏子,齊之習辭者也。⑥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5.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有名詞對名詞做出判斷。例:①劉備天下梟雄。②劉豫州王室之胄。③陳涉甕牖繩樞之子。④秦,虎狼之國。⑤臣竊以為其人勇士。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⑦此亡秦之續(xù)耳。⑧六國破滅,非兵不利。6.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例: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②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③以后典籍皆為板本。④予購三百盆,皆病梅。⑤梁文即楚將項燕。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⑦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⑧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⑨六國破滅,非兵不利。7.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即“……為……”式。例: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8.用“是”表示判斷,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現較晚并且少見。例:①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注意】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9.用“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③此非曹孟德之詩乎?④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倍?、被動句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上有以下幾種形式:1.用介詞“于”表示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作用。例:①五人者……激于義而死焉者也。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③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④不拘于時。⑤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⑥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2.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結構,表被動。例: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3.“見””“于”或“見……于……”結構,表被動。例: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②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⑤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⑥暴見于王。⑦昔者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⑧人皆以見侮為辱?!咀⒁狻坷孩俅雀敢姳?。②冀君實或見恕也。(分析:“見”字在六朝時期經常用作指代性副詞,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稱代,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一般譯為“我”,現代漢語中的“見諒”也是此種用法。“見諒”即“請原諒我”)4.“為”字句或“為……所……”結構,表被動。例:①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③恐為操所先。④父母宗族,皆為戮歿。”⑤其印為予群從所得。⑥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⑧不者,皆且為所虜。⑨其后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⑩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xiāng)里所患?!?.用“被”表示被動,構成“被+動詞”的形式。例:①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②予猶記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段迦四贡洝发坌哦娨?,忠而被謗。6.無標志的被動句,即意念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斷。例:①戍卒叫,函谷舉。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③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④城陷,忠烈拔刀自裁。⑤有此觀之,王之蔽甚矣。三、倒裝句文言文的倒裝句是與現代漢語相比較而言的?,F代漢語句子的成分:主謂賓,是主干,定語藏在主賓前,謂語一看著了急,前狀后補巧打扮。正常語序:(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列舉示例:(高中﹚學生〔應努力〕學〈好〉﹙語法﹚知識??梢哉f,與通常順序不一樣的句子,就屬于倒裝句。文言文中常見的倒裝句有:主謂倒裝(即謂語前置)、賓語前置、介詞結構后置、定語后置。從語法功能上講,前置的倒裝句主要起強調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裝句則是古人的語言習慣。翻譯這類句子,就要理順表達順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1.主謂倒置概念:也叫謂語前置。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①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不仁哉!)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鄯Q心快意,幾家能轂!《與妻書》(幾家能轂稱心快意?。?.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作賓語的疑問代詞有“誰、何、孰、奚、曷、胡、惡、安、焉”等。例:①大王來何操?②沛公安在?③客何為者?(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否定詞:有“不、未、莫、無”等。例:①忌不自信。(不信自)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ú黄塾啵?)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取到動詞前,以突出強調賓語。這時的“是”或“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例: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②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③唯命是從(唯從命)④唯利是圖(唯圖利)(4)介賓結構,介詞的賓語有時會置于介詞前,形成介詞的賓語前置。例:①何以戰(zhàn)?(以何)②微斯人,吾誰與歸?(與誰)方位詞做賓語,有時也前置:例:項王項伯東向坐,亞夫南向坐(向東,向南)3.定語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面,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其形式有:(1)定語后置形式之一:中心詞+后置定語+者例: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擔之子孫)②求人可使報秦者(可使報秦之人)③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知其事之賓客)(2)定語后置形式之二:中心詞+之+后置定語+者例:①馬之千里者(千里之馬)②石之鏗然有聲者(鏗然有聲之石)(3)定語后置形式之三:中心詞+之+后置定語例: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高之廟堂、遠之江湖)②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利之爪牙、強之筋骨)③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陸離之長鋏、崔嵬之切云)(4)定語后置形式之四:中心詞+數量詞例:①嘗遺余核舟一?!疽唬ㄖ唬┖酥邸竣谝猿隧f先,牛十二犒師?!臼^)?!竣畚矣邪阻狄浑p,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一雙白璧、一雙玉斗】4.狀語后置(1)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一般即指介詞結構后置。文言文中的介詞結構大都會置于謂語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以”“于”構成的介詞結構居多。例: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于(從)藍]取之、[于(比)藍]青】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荆酆酰▽Γ┘海輩⑹ 竣凵曛孕┲x?!荆垡裕ㄓ茫┬┲x]申之】④私見張良,具告以事?!荆垡裕ò眩┦拢菥吒妗浚?)有時候,后置的介詞結構中的介詞(主要是“以”“于”這兩個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詞結構后置。例:①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于(在)河北]作戰(zhàn)、[于(在)河南]作戰(zhàn)】②遂與秦王會澠池?!荆塾?在)澠池]會見】③得璧,傳之美人?!荆塾冢ńo)]美人】④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荆塾冢ńo)]秦王】四、省略句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要不發(fā)生歧義,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是古今共有的。不過,文言里這種現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經常被省略。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現象非常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1.省略主語有承前省、呼應下文省、對話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之”“其”不能做主語,這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例:①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②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雹?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本涫教攸c:省略主語。①承前??;②蒙后??;③對話省。2.省略謂語謂語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的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例:①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②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步)三四里。3.省略賓語A.省略動詞賓語例:①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之。②屠懼,投(之)以骨。③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B.省略介詞賓語。例:①豎子不足與(之)謀。②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③相如聞,不肯與(之)會。4.省略介詞主要是“于”“以”兩詞。例:①沛公軍(于)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②大王見臣(于)列觀,禮節(jié)甚倨。③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以)金千斤,邑萬家。④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五、常見的固定格式(一)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或凝固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進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現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匯集如下:1.“何所”表疑問的固定結構。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勺g為“……的(人、事、物)是什么”。例:①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賣炭得來錢何所營?(《賣炭翁》)譯文:賣炭得來得錢謀求的是什么?

2.“何如”(1)代詞性固定結構。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么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勺g為“比……怎么樣”。同義結構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例:①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馬遷《鴻門宴》)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么樣?”②王以為何如其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大王認為(趙括)比他的父親怎么樣?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構?!叭弧背薪由衔模皠t”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例:①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譯文:入朝為官要擔憂,退處江湖也要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②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既然這樣,那么小國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大國,人數少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人數多的,勢力弱的本來就不可以抵擋勢力強的。

4.“是以(以是)”表示結果的固定結構??勺g為“因此”。同義結構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例:①此皆良實,智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選拔出來留給陛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5.“有所……、無所……”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坝小?、“無”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煞謩e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例:①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將軍在外(作戰(zhàn)),國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國家。②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③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譯文: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寵幸的。④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指南錄后亭》)譯文:天剛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幾十名巡邏的騎兵,幾乎沒法逃脫而死。6.“有以……、無以……”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構。它們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例: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會)。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勸學》)譯文: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千里的(辦法);步匯聚細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7.“……孰與(若)……”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構。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表示比較之后進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例:①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②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譯文:做兩個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個人得童仆?8.“……之謂也”

(1)表示總結性判斷得固定結構。其中“之”時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勺g為“說的就是……”。例:①詩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譯文:《詩》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薄ㄟ@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2)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構。可譯為“……叫作……”、“……稱作……”。例:①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譯文: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9.“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樣對待或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構。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意思;“何”是補語,作“怎么”、“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勺g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文:憑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馬遷《項羽本紀》)譯文:虞姬啊虞姬,對你怎么辦?③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譯文:(沛公說:)現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么辦呢?④三老不來還,奈之何?(《西門豹冶鄴》)譯文:三老不回來,把他們怎么辦?10.“何……為(wéi)、何以……為(wéi)”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要……干什么呢”。例: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譯文:現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為什么要告辭呢?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譯文:哪里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強調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圍得副詞,可譯為“只”;“之(是)”是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勺g為“只+謂語動詞+前置賓語”。例:①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動)。(意譯:只聽從我的指揮)②惟弈秋之為聽。(《學弈》)譯文:只聽從弈秋的教導。12.“何……之有”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構。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標志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么……”。例: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譯文:晉國,有什么滿足(的時候)?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譯文:好比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有什么用處?13.“不亦……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不是……嗎”。例: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譯文:學習而又按時去溫習它,不是很高興嗎?②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譯文:船已經行進了,而(落在水中的)劍(卻)沒有動,像這樣去尋找劍,不是糊涂嗎?

14.“得無……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構。它的語氣比較委婉,且略帶測度性。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勺g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能不……嗎”。同義結構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

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譯文: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蒲松齡《促織》)譯文:成名反復自言自語,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15.“無乃……乎”

表示測度疑問的固定結構。它表示出來的語氣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與(歟)”、“耶”等語氣詞替換??勺g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義結構還有“非乃……乎”、“不乃……乎”等。

例:①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滅吳》)譯文:現在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然后才來尋求謀臣,恐怕太遲了吧?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譯文:恐怕該責備你吧?

16.“……,抑……”譯為“是……,還是……”或“……,或者……”。例: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譯文:或者考察其成敗的事跡,不都是由于人事所決定的嗎?17.“是故,是以”譯為“因此,所以”。例: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有,師之所存也。(《師說》)譯文:因此,無論(身份)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18.“所以”譯為“用來……的”、“……原因”、“……的方法”。例: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文:我們離開父母親屬來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19.“庸……乎”譯為“哪……呢?”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譯文:我以道理為師,哪管他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20.“其……乎(邪)”譯為“難道……嗎?”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譯文: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千里馬!

21.“有……者”譯為“有個……人”。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久不售。(《促織》)譯文:縣里有一個叫成名的人,讀書考秀才,但是多次沒有考中。22.“與其……孰若(無寧)……”譯為“與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譯文:與其坐著等死,哪如奮起抵抗拯救我們村莊?

23.“能無……乎”譯為“怎么不……呢”。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譯文:誠信卻被懷疑,忠心卻被誹謗,怎能不怨憤呢?

24.“(而)況……乎”譯為“何況……呢”或“又何況……呢”。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石鐘山記》)譯文:現在把鐘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風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又何況是石頭呢!25.安能、何能、何得,這三種固定結構一般譯為“怎么能”。例:①安能摧屑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譯文:怎么能讓我低頭彎腰去侍奉權貴,叫我不能開懷展笑顏?、谄淦奕眨骸熬郎酰旃文芗熬??”(《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二)常見的固定句式的語法功能主要有一些固定的詞組搭配來體現。這樣的詞組搭配非常多,我們這里選擇一些重要的或易錯的來講解:1.推測語氣“……得無……”,這個詞組表示對某種情況的推測?!暗脽o”也常寫作“得勿”、“得亡”。譯為“莫不是”或“該不會”。例: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譯為:每日的飲食莫不是減少了吧?(意思就是可能減少了。)2.疑問語氣(1)“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表示相同的疑問語氣,可以翻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待……”。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譯為: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2)“……何(胡)以……”何以是以何的倒裝。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憑什么,表示疑問。例:①國胡以相恤?(《論積貯疏》)譯為:國家拿什么來救濟(災民)呢?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譯為:我們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憑什么能夠奏樂呢?3.反問語氣(1)“不亦……乎”,亦是副詞,用來加強反問語氣。翻譯為“不……嗎”或“難道不……嗎”。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譯為:難道不是令人高興的事嗎?(2)“何(奚)……為?”為是表反問的語氣詞。翻譯為“哪兒用得著……呢”或“要……干什么呢”。例:秦則無禮,何施之為?譯為:還要報答干什么呢?Ⅱ.如何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1.借助典范例句,分類辨識。(重點)對課文中的典范例句,不僅要記住,還要比較其基本格式及標志詞,找出其共同特點,從而分類辨識各類文言特殊句式。例如:掌握賓語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漢語賓語前置的定義特點及其規(guī)律后,只要記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適”“古之人不余欺也”“沛公安在”“何厭之有?”等就可以較容易實現知識的遷移。2.參照現代漢語語法,正確判定。現代漢語常見短語類型有偏正結構、動賓結構、主謂結構等。①現代漢語中偏正結構的前一部分修飾或限制后一部分。語序是“修飾語+中心語”。如:深入基層的領導,在地里干活。古漢語里有一類句子的語序與此相反,它們是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如: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賓客(定語后置),以其無禮于晉——以其于晉無禮(狀語后置)。②動賓結構前一部分是動作或行為,后一部分是受其影響或支配的事物,語序是“動詞+賓語”。如:洗衣服、修桌椅。與此相關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就是賓語前置。如: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自書典所記,未有之也(賓語前置);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操何?(賓語前置)③現代漢語中主謂結構的語序是“主語+謂語”。如:鴿子飛了,臉紅紅的。與此相關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謂語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ㄖ^語前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ㄖ^語前置)3.有效推斷句式特點,準確翻譯。翻譯句子時,可先從一個字一個詞入手,逐一翻譯;再據此推斷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將其準確譯出;最后再將所譯的句子放在相應的語境中進一步驗證?!镜淅觥俊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也。祖父修,安帝時為太尉。父蓋,趙國相。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實為師友。初舉孝廉,為司徒胡廣所辟,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復征,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轉授烏桓校尉。鮮卑數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虜甚憚懾。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jié)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逼湟娔饺绱?。永壽二年,鮮卑寇云中,桓帝聞膺能,乃復征為度遼將軍。先是羌虜及疏勒、龜茲,數出攻鈔張掖、酒泉、云中諸郡,百姓屢被其害。自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所掠男女悉送還塞下。自是之后,聲振遠域。下列句子與例句“其見慕如此”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甚矣,汝之不惠。B.管夷吾舉于士C.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D.時人莫之許也【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所謂特殊是和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課內常見的特殊句式。例句“其見慕如此”中“見”表被動B被動句,“管夷吾舉于士”中“舉”動詞本身表被動;A.主謂倒裝(汝之不惠,甚矣!);C.賓語前置(四境之內莫不于王有求);D.否定句中賓語前置(時人莫許之也)。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李膺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人。稟性孤傲清高,不大與人交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陳寔當成師友。(李膺)最初被舉薦為孝廉,后受司徒胡廣征召,又升任青州刺史??な乜h令害怕他威嚴清明,聽說后大都棄官而去。后再次被征召,調任漁陽太守。不久轉為蜀郡太守,因為母親年邁請求不赴任。轉為護烏桓校尉。鮮卑多次侵犯邊塞,李膺常常冒著飛箭流石,擊退了來敵,敵寇非常害怕他。后因公事被免去官職,回綸氏居住,教授的子弟常有上千人。南陽的樊陵請求做他的門徒,李膺辭謝了。樊陵后來憑巴結宦官,做到了太尉的職位,被有節(jié)操的人所鄙棄。荀爽曾去拜謁李膺,趁便替李膺駕車,回來后高興地說:“今天竟能夠給李君駕車?!彼褪沁@么被人仰慕。永壽二年,鮮卑侵擾云中,桓帝聽說李膺有本事,就再次征召他擔任度遼將軍。在這之前,老百姓屢次遭受鮮卑禍害、自從李膺到了邊塞,鮮卑人遠遠望見他的氣勢就都畏懼順服,先前所擄掠的男女,全都送還到邊塞跟前。從此以后,李膺的聲威震懾邊遠地域?!倦y度】一般【精題實練】1.下列句中沒有賓語前置現象的一句是()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答案】A【解析】A項,主謂倒裝,正常語序:“汝之不惠,甚矣!”;B項,正常語序為“不欺余”;C項,正常語序為“弗怠之”;D項,正常語序為“又敢怨誰”??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倦y度】一般2.從句式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判斷正確的一項是()①項脊軒,舊南閣子也。②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③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④客有吹洞蕭者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答案】A【解析】①②判斷句③介詞結構后置句,正常的語序:無望民之于鄰國多也④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有吹洞簫者客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難度】一般3.下列句子分類正確的一項是()①卿欲何言②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③吾屬今為之虜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⑤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⑦子何恃而往⑧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答案】D【解析】①④⑦,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②⑥,判斷句;③⑤⑧被動句。③中“為”,⑤中“于”,⑧中“見”均表被動??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倦y度】一般4.下列各句括號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A.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B.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C.(趙王)遂與秦王會(于)澠池。D.張良曰:“請(沛公)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答案】D【解析】A項省略賓語。B項省略謂語。C項省略主語,省略介詞。D項“請”后面的賓語有兩種情況:一是請求對方做某事,如“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廉頗藺相如列傳》);二是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如“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從后文的問答以及“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可知,古時尊卑有序,“往謂項伯”的是說話人張良自己,而不是劉邦??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難度】一般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題。鵝籠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時,父知女必貴,慎卜婿,得鵝籠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為家也。”家果貧,數年猶不能展一禮。妹許某,家敵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絳者將百人,筐篚亙里許。宗戚壓肩視,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媼婢共圍其妹,歡笑吃吃。夫人靜坐治針黹,無少異容。下列各句句式與“僮仆高帽束絳者將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C.求人可使報秦者 D.而如姬最幸【答案】C【解析】例句,為定語后置句式,正常語序為“高帽束絳者僮仆”;A項,為主謂倒裝句,應為“其不辱在安”;B項,為賓語前置句,應為“君以何知燕王”;C項,為定語后置句,應為“求可使報秦者人”,與例句相同;D項,為被動句,“幸”是“被寵幸”??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鵝籠夫人,是毗陵某戶人家的女兒。小時候,父親知道女兒肯定會顯貴,慎重地選擇女婿,當看到鵝籠寫的文章,馬上定他為女婿。她母親問:“家庭情況怎么樣?”(父親)回答說:“我把他的文章看做他的家業(yè)?!惫?鵝籠家里十分貧窮,幾年還不能施行一禮。她妹妹許配給某戶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禮。頭戴高帽系絲帶的僮仆將近百人,裝聘禮的筐篚連綿一里路左右。親朋好友翹首壓肩圍觀,有人又問:“你的姐姐家也像這樣嗎?”家里的女傭們都圍著她妹妹,發(fā)出哧哧的笑聲。夫人仍平靜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針線活,一點也不為之動容?!倦y度】一般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甄濟字孟成,定州無極人。叔父為幽、涼二州都督,家衛(wèi)州。濟少孤,獨好學,以文雅稱。居青巖山十余年,遠近伏其仁,環(huán)山不敢畋漁。采訪使苗晉卿表之,諸府五辟①,詔十至,堅臥不起。天寶十裁以左拾遺召,未至,而祿山入朝,求濟于玄宗,授范陽掌書記。祿山至衛(wèi),使太守鄭遵意致謁山中,濟不得已為起,祿山下拜鈞禮②。居府中,議論正直。久之,察祿山有反謀,不可諫。濟素善衛(wèi)令齊玘,因謁歸,具告以誠。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歐血狀,陽不支,舁歸舊廬。祿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斷其頭見我。”濟色不動,左手書曰:“不可以行?!笔拐叱值囤吳?,濟引頸待之,希德歔欷嗟嘆,止刀,以實病告。后慶緒復使強輿至東都安國觀③。會廣平王平東都④,濟詣軍門上謁泣涕,王為感動。隸宗詔館之三司署⑤,使污賊官羅拜,以愧其心。授秘書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來瑱辟為陜西襄陽參謀,拜禮部員外郎。宜城楚昭王廟隙地廣九十畝,濟立墅其左?,櫵溃辆悠吣?。大歷初,江西節(jié)度使魏少游表為著作郎,兼待御吏,卒。(《新唐書·甄濟傳》)注:①諸府:幾個官署。②鈞禮:表敬的禮節(jié)。③慶緒:即安慶緒,安祿山之子;輿:抬。④廣平王:即唐肅宗長子李豫,與郭子儀收復兩京,后為唐代宗。⑤三司署:三司官署。唐時以御史大夫、中書、門下為三司,受理刑獄。下列句子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寶十載以左拾遺召,(濟)未至。B.希德歔欷嗟嘆,(使者)止刀,以實病告。C.后慶緒復使(濟)強輿至東都安國觀。D.使污賊官羅拜(濟),以愧其心?!敬鸢浮緾【解析】C省略的不是甄濟,而是別人。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甄濟,字孟成,定州無極(今河北無極縣)人。他的叔父曾任幽州、涼州都督,家在衛(wèi)州,他的宗族因為俠義著稱。甄濟從小就成了孤兒,只喜歡學習,因為文雅著稱。居住在青巖山十多年,遠近的人都欽佩他的仁義,環(huán)山都沒有敢打獵捕魚的。采訪使(官職名)苗晉卿推薦他,各部門五次征聘他,朝廷的詔書下發(fā)過十次,他堅持不出任官職。天寶(唐玄宗年號)十年,甄濟以左拾遺的官職應召,還沒有到任而安祿山入朝,向唐玄宗請求把甄濟給他,任命他為范陽掌書記。安祿山到了衛(wèi)州,讓太守鄭遵意到山中拜訪他,甄濟不得已出山,安祿山向他下拜行禮。他在任上,議論問題非常正直。時間長了,發(fā)現安祿山有謀反的跡象,不接受規(guī)勸。甄濟一直和衛(wèi)令(官職名)齊關系很好,因此面見安祿山請求回到衛(wèi)州,把情況都詳細告訴了齊。秘密的在身邊準備了羊血,到了晚上,假裝吐血,身體不支,讓人抬著到了從前居住的地方。安祿山反叛,派蔡希德攜帶封刀去召他,說:“如果甄濟不出山,就砍下他的頭來見我。”甄濟面色不改,用左手寫道:“無法出行?!笔拐吣弥蹲叩剿?,甄濟伸出脖子等他來砍,蔡希德嘆息不止,收起了刀,回去告訴安祿山他確實病重。后來慶緒又讓人強行抬著他到了洛陽安國觀。恰逢廣平王李極平定洛陽,甄濟到軍營求見痛哭,廣平王被他感動。唐肅宗下詔讓他到三司署,讓叛賊官員向他跪拜,讓他們感到慚愧。任命甄濟為秘書郎,有人說官職太低,改任為太子舍人。來瑱征聘他擔任陜西襄陽參謀,官封禮部員外郎。宜城楚昭王的廟占地九十畝,甄濟在它旁邊建立宅第。來瑱死后,甄濟在此隱居了七年。大歷(唐代宗年號)初期,江西節(jié)度使魏少游推薦他擔任著作郎,兼任侍御史,去世?!倦y度】一般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陽。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捍吳兵于東界。張羽力戰(zhàn),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其后安國坐法抵罪,蒙(縣)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本訜o何,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奔滓蛉馓恢x。安國笑曰:“可溺矣!公等足與治乎?”卒善遇之。梁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欲請以為內史。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及殺故吳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漢使十輩至梁,相以下舉國大索,月余不得。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蓖踉唬骸昂沃链?”安國泣數行下,曰:“臨江王,適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說犯上禁橈(同“撓”)明法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于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終不覺寤。有如太后宮車晏駕,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詭、勝自殺。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丞相田蚡死,安國行丞相事,奉引墮車蹇(跛腳)。天子議置相,欲用安國,使使視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澤為丞相。安國病免數月,蹇愈,上復以安國為中尉。歲余,徙(調職)為衛(wèi)尉?!矅栽范曛凶?。(選自《史記?韓長孺列傳》,有刪節(jié))下面各句中的句式與例句中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有如太后宮車晏駕,大王尚誰攀乎?A.亦自縊于庭樹B.不吾知其亦已兮C.凌萬頃之茫然D.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所謂特殊是和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課內常見的特殊句式。例句和B項是“主謂倒裝”;A項“介詞結構后置”;C項定語后置句。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御史大夫韓安國,是梁國成安縣人,后適居睢陽。事奉梁孝王,擔任中大夫。吳楚七國叛亂時,梁孝王派韓安國和張羽擔任將軍,在東線抵御吳國的軍隊。因為張羽奮力作戰(zhàn),韓安國穩(wěn)固防守,因此吳軍不能越過梁國的防線。吳楚叛亂平息,韓安國、張羽的名聲從此顯揚。后來韓安國因犯法被判罪,蒙縣的獄吏田甲侮辱韓安國。韓安國說:“死灰難道就不會復燃嗎?”田甲說:“要是再燃燒就撒一泡尿澆滅它。”過了不久,漢朝廷派使者任命韓安國為梁國內史。從囚徒中起家擔任二千石級的官員。田甲棄官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任,我就要夷滅你的宗族。”田甲便脫衣露胸前去謝罪。韓安國笑著說:“你可以撒尿了!像你們這些人值得我懲辦嗎?”最后友好地對待他。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孝王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很喜歡他,打算請求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后聽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公孫詭、羊勝游說梁孝王,要求他向漢景帝請求做皇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應就暗地里派人行刺當權的謀臣。以至殺害了原吳國國相袁盎,漢景帝便聽到了公孫詭、羊勝等人的謀劃,于是派使者務必捉拿到公孫詭、羊勝。漢派使者十批來到梁國,自梁國國相以下全國大搜查一個多月還是沒有抓到。內史韓安國聽到公孫詭、羊勝隱藏在梁孝王宮中,韓安國入宮進見梁孝王,哭著說:“主上受到恥辱臣下罪當該死。大王沒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亂到這種地步?,F在既然抓不到公孫詭、羊勝,請讓我向您辭別,并賜我自殺?!绷盒⑼跽f:“你何必這樣呢?”韓安國眼淚滾滾而下,說道:“臨江王是嫡長太子,只因為他母親一句話的過錯就被廢黜降為臨江王;又因建宮室時侵占了祖廟墻內空地的事,終于自殺于中尉府中。為什么這樣呢?因為治理天下終究不能因私情而損害公事。俗話說:‘即使是親生父親怎么知道他不會變成老虎?即使是親兄弟怎么知道他不會變成惡狼?’現在大王您位列諸侯卻聽信一個邪惡臣子的虛妄言論,違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撓了彰明法紀?;噬弦驗樘蟮木壒?,不忍心用法令來對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過,可是大王最終也不能覺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還能依靠誰呢?”話還沒有說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謝韓安國說:“我現在就交出公孫詭、羊勝?!惫珜O詭、羊勝兩人自殺。漢朝廷的使者回去報告了情況,梁國的事情都得到了解決,這是韓安國的力量啊。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韓安國代理丞相的職務,給皇帝導引車駕時墮下車,跌跛了腳。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韓安國,派人去看望他,腳跛得很厲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澤擔任丞相。韓安國因病免職幾個月,跛腳好了,皇上又任命韓安國擔任中尉。一年多后,調任衛(wèi)尉……韓安國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倦y度】一般8.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節(jié)選《蘭亭集序》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節(jié)選《游褒禪山記》下列對句式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A.“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判斷句,句中“是”是指示代詞,“也”表判斷。B.“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是介詞結構后置句,句中“于其址”是介詞結構。C.“而今安在哉”是賓語前置句,正確語序應該是“而今在安哉”。D.“何為其然也”是狀語后置句?!敬鸢浮緿【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所謂特殊是和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課內常見的特殊句式。D“何為其然也”不是狀語后置句,是賓語前置句??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難度】一般9.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小題。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唬骸靶拍芩溃涛?;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視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于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知奇也。何曰:“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蓖踉唬骸拔釣楣詾閷?。”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刪改)下列句子中,句式特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不能死,出我袴下B.何為斬壯士C.函封,燕王拜送于庭D.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答案】B【解析】試卷分析:B“何為斬壯士”為賓語前置,正常語序:“何為斬壯士”,其余都屬于狀語后置結構。A不能死,(于)我袴下出;C正常語序:燕王于庭拜送;D正常語序:”秦王(以)千斤金,萬家邑購之”考點: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離去不再回來。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庇之敱娢耆杷f:“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庇谑琼n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在項粱部下,項羽讓他做了郎中。他屢次向項羽獻策,以求重用,但項羽沒有采納。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做了接待賓客的小官。后來犯法判處斬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殺了,輪到韓信,他抬頭仰視,正好看見滕公,說:“漢王不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yè)嗎?為什么要斬壯士!”滕公感到他的話不同凡響,見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和韓信交談,很欣賞他,把這事報告漢王,漢王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漢王并沒有察覺他有什么出奇超眾的才能。蕭何說:“大王果真要長期在漢中稱王,自然用不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沒有可以和您計議大事的人了。但看大王怎么決策了?!睗h王說:“我是想要向東擴張啊,怎么能夠內心苦悶地長期呆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決意向東發(fā)展,能夠重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不能重用,韓信終究要逃跑的?!睗h王說:“我為了您的緣由,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即使是做將軍,韓信一定不肯留下。”漢王說:“任命他做大將軍?!笔捄握f:“太好了。”于是漢王就要把韓信召來任命他。蕭何說:“大王向來對人輕慢,不講禮節(jié),如今任命大將軍就像呼喊小孩兒一樣。這就是韓信要離去的原因啊。大王決心要任命他,要選擇良辰吉日,親自齋戒,設置高壇和廣場,禮儀要完備才可以呀?!睗h王答應了蕭何的要求。眾將聽到要拜大將都很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要做大將軍了。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倦y度】一般10.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馮諼客孟嘗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弊笥乙跃v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弊笥乙愿妗C蠂L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本佑许暎瑥蛷椘滗e,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弊笥医孕χ?,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庇谑浅似滠?,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焙笥许?,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弊笥医詯褐?,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泵蠂L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歌。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馮諼署曰:“能?!泵蠂L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泵蠂L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闭埗娭?,謝曰:“文倦于事,憒于憂,而性懧愚,沉于國家之事,開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于薛乎?”馮諼曰:“愿之。”于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彬尪?,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長驅至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之‘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泵蠂L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qū)區(qū)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泵蠂L君不悅,曰:“諾,先生休矣!”后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泵蠂L君就國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保ü?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下列句中句式與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客何好B.責畢收,以何市而反C.貧乏不能自存D.食以草具【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所謂特殊是和現代漢語的語法順序不同而言的。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積累課內常見的特殊句式。D項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以草具食”;其他三項都是賓語前置句。A項正常語序“客好何”;B項正常語序“責畢收,以(之)市何而反”,“何”疑問代詞做賓語前置了,其中“責”通“債”;C項正常語序“不能自存貧乏”,“存”,是這個句子的動詞,常規(guī)詞序,后面應該跟賓語--它的賓語是“貧乏”,而這個詞位于句首,所以說“此句為賓語前置句”??键c: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參考譯文:齊國有一人叫馮諼。因為太窮而不能養(yǎng)活自己。他便托人告訴孟嘗君,表示意愿在他的門下寄居為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擅長。回答說沒有什么擅長。又問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本事。孟嘗君聽了后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旁邊的人認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讓他吃粗劣的飯菜。(按照孟嘗君的待客慣例,門客按能力分為三等:上等(車客)出有車;中等(門下之客)食有魚;下等(草具之客)食無魚。)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魚吃?!弊笥业娜税堰@事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說:“讓他吃魚,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庇诌^了一段時間,馮諼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外出沒有車子?!弊笥业娜硕既⌒λ?,并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車子,按照上等門客的生活待遇。”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十分高興地說:“孟嘗君待我為上等門客?!贝撕蟛痪?,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道:“長劍我們回去吧!沒有能力養(yǎng)家?!贝藭r,左右的手下都開始厭惡馮諼,認為他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后問他:“馮公有親人嗎?”馮諼說:“家中有老母親。”于是孟嘗君派人供給他母親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于是從那之后。馮諼不再唱歌。后來,孟嘗君拿出記事的本子來詢問他的門客:“誰熟習會計的事?”馮諼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簽上一個“能”字。孟嘗君見了名字感到很驚奇,問:“這是誰呀?”左右的人說:“就是唱那‘長鋏歸來’的人。”孟嘗君笑道:“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虧待了他,還沒見過面呢!”他立即派人請馮諼來相見,當面賠禮道:“我被瑣事搞得精疲力竭,被憂慮攪得心煩意亂;加之我懦弱無能,整天埋在國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卻并不見怪,倒愿意往薛地去為我收債,是嗎?”馮諼回答道:“愿意去?!庇谑翘缀密囻R,整治行裝,載上契約票據動身了。辭行的時候馮諼問:“債收完了,買什么回來?”孟嘗君說:“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瘪T諼趕著車到薛,派官吏把該還債務的百姓找來核驗契據。核驗完畢后,他假托孟嘗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債款賞賜給欠債人,并當場把債券燒掉。百姓都高呼“萬歲”。馮諼趕著車,馬不停蹄,直奔齊都,清晨就求見孟嘗君。馮諼回得如此迅速,孟嘗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見他,問道:“債都收完了嗎?怎么回得這么快?”馮諼說:“都收了?!薄百I什么回來了?”孟嘗君問。馮諼回答道:“您曾說‘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慮您宮中積滿珍珠寶貝,外面馬房多的是獵狗、駿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過是‘仁義’罷了,所以我用債款為您買了‘仁義’?!泵蠂L君道:“買仁義是怎么回事?”馮諼道:“現在您不過有塊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撫愛百姓,視民如子,而用商賈之道向人民圖利,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債款賞賜給百姓,順便燒掉了契據,以至百姓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用來為您買義的方式啊。”孟嘗君聽后很不快地說:“嗯,先生,算了吧?!边^了一年,齊閔王對孟嘗君說:“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當作我的臣子?!泵蠂L君只好到他的領地薛去。還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攜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嘗君到來。孟嘗君見此情景,回頭看著馮諼道:“您為我買的‘義’,今天才見到作用了?!薄倦y度】一般二、高中文言文閱讀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溫純,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屢遷兵科都給事中。倭陷廣東廣海衛(wèi),大殺掠而去??偙鴦c以戰(zhàn)卻聞,純劾燾欺罔。時方召燾督京營,遂置不問。黔國公沐朝弼有罪,詔許其子襲爵。純言事未竟,不當遽襲。中官陳洪請封其父母,純執(zhí)不可。言官李已、石星獲譴,疏救之。俺答請貢市,高拱定議許之。純以為弛邊備,非中國利。出為湖廣參政,引疾歸。召為左都御史。礦稅使四出,有司逮系累累,純極論其害,請盡釋之,不報。已,諸閹益橫,所至剽奪,污人婦女。四方無賴奸人蜂起言利,帝并欣然納之,遠近駭震。純言:“利歸群小,害貽國家。乞盡捕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稅監(jiān)之害民者。”亦不報。中外爭請罷礦稅,帝悉置不省。純等憂懼不知所出,乃倡諸大臣伏闕泣請。帝震怒,問誰倡者,對曰:“都御史臣純。”帝為霽威,遣人慰諭曰:“疏且下?!蹦送?。已而卒不行。廣東李鳳等以礦稅激民變,純又抗言:“稅使竊弄陛下威福以十計,參隨憑藉稅使聲勢以百計。生靈困于水旱,既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安能復勝此千萬虎狼耶!”御史于永清按陜西貪,懼純舉奏,與都給事中姚文蔚比而傾純。純不勝憤,上疏盡發(fā)永清交構狀,語侵首輔沈一貫。一貫等疏辨。帝為下永清、文蔚二疏,而純劾疏留不下。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水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帝雅重純,諭留之。純不得已,強起視事。純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卒,贈少保。天啟初,追謚恭毅。(選自《明史·溫純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B.

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C.

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D.

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倭,文中指倭寇。指14至16世紀騷擾劫掠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B.

公,文中指爵位。我國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C.

贈,文中指贈官,指給活著的或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封官爵。D.

中國,文中指中原,包括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區(qū)。(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溫純?yōu)楣賱傉?。他考中進士步入仕途,曾彈劾劉燾謊報軍情,指出不應當倉促封沐朝弼之子上奏疏解救諫官李巳、石星。B.

溫純反對危害百姓和逐利的行為。他請求釋放有關官員濫抓的人;皇帝接受謀利之法,他反對這事卻沒有得到皇帝支持。C.

溫純盡職奉公。他處理政務很得當,有名聲;于永清與姚文蔚勾結排擠他,他上疏揭發(fā)于永清與姚文蔚的亭,并得罪了沈一貫。D.

溫純憂慮國事。因礦稅的事,他提議大臣到宮殿哭泣請求,惹怒皇帝,皇帝知道他是倡議者后而息怒,答應了他們的請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乞盡捕諸奸人,付臣等行法,而亟撤稅監(jiān)之害民者。②帝雅重純,諭留之。純不得已,強起視事?!敬鸢浮浚?)A(2)C(3)D(4)①請全部逮捕這些壞人,交給我等依法處置,盡快撤銷危害百姓的稅監(jiān)。②皇帝一向看重溫純,下令挽留他。溫純不得已,勉強上班處理事務。【解析】【分析】(1)本題中,“純益憤/三疏論之/因力丐罷/乃謫永清/純遂與一貫忤/純求去/章二十上/杜門者九閱月”,這段話是說“溫純更加憤慨,三次上疏議論這件事,同時堅持請求罷免他們,朝廷于是貶謫于永清。溫純就跟沈一貫相抵觸。溫純請求去職,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門上班九個月”,圈出句子中名詞和代詞,如“純”“之”“永清”“一貫”等,然后根據語法、句式以及句意進行排除。B項,“乃”意思是“于是”,是副詞,修飾謂語,表示動作之間的順承關系,不能放在句末,一般放在下一句的開頭,這就排除B項;C項,“三”即“三次”,修飾“疏”,指的是上疏的次數,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項;D項,“論”意思是“議論”,賓語是“之”,句子結構完整,賓語后斷開,排除D項。故選A。(2)C項,“贈,……指給活著的……封官爵”錯誤,“贈”是賜死者以官爵或榮譽稱號。故選C。(3)D項,“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錯誤,文中說的是“帝為霽威,道人慰諭曰:‘疏且下?!送恕R讯洳恍小?,意思是“皇帝因為他而息怒,派人安慰他說:‘奏疏將批下來?!瘻丶冇谑腔厝?。事情過后最終沒有實行”,由“已而卒不行”可知,并沒有答應。故選D。(4)第一句中,“盡捕”,全部逮捕;“付”,交付,交給;“行法”,依法處置;“亟”,急忙,趕快;“稅監(jiān)之害民者”,定語后置,正常語序“害民之稅監(jiān)”,危害百姓的稅監(jiān)。第二句中,“雅”,一向;“重”,看重;“諭”,下令;“強”,勉強;“視事”,處理政事。故答案為:⑴A;⑵C;⑶D;⑷①請全部逮捕這些壞人,交給我等依法處置,盡快撤銷危害百姓的稅監(jiān)。②皇帝一向看重溫純,下令挽留他。溫純不得已,勉強上班處理事務?!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習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緟⒖甲g文】

溫純,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進士。多次升職擔任兵科都給事中。倭寇攻陷廣東廣海衛(wèi),大規(guī)模屠殺搶劫而去??偙鴦c(卻)上報擊退敵人,溫純彈劾劉燾欺騙蒙蔽。當時正征調劉燾督察京城軍隊,于是擱置不追問。黔國公沐朝弼有罪,皇帝下令準許他的兒子繼承爵位。溫純進言事情沒有了結,不應當倉促繼承爵位?;鹿訇惡檎埱蠓馑母改?,溫純堅持不同意。諫官李已、石星受到指責,溫純上疏解救他們。俺答請求設立貢市,高拱裁定意見同意這件事。溫純認為這事會使邊防松弛,對中原不利。出京城擔任湖廣參政,托病回家。征召擔任左都御史。礦稅使派往各地,有關官員逮捕了很多人,溫純極力論述這件事的害處,請求全部釋放,沒有得到回復。后來,宦官們更加強橫,所到之處就搶劫,奸污婦女。各地品行不良的人紛紛起來進言謀利之法,皇帝都商興地采納了,遠近之人都驚駭震動。溫純說:“好處歸這些小人,壞處留給國家。請全部逮捕這些壞人,交給我等依法處置,盡快撤銷危害百姓的稅監(jiān)。”也沒有得到批復。朝廷內外爭著請求免去礦稅,皇帝全部擱置不察看。溫純等人擔憂害怕,不知怎樣才好,于是首先提出各位大臣跪伏宮殿前哭泣請求?;实壅痼@發(fā)怒,追問是誰發(fā)起的,回答說:“都御史臣溫純?!被实垡驗樗⑴?,派人安慰他說:奏疏將批下來。”溫純于是回去。事情過后最終沒有實行。廣東李鳳等人因礦稅激發(fā)百姓生事,溫純又直言:“稅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賞權力以十人計算,跟隨者依靠稅使聲勢的以百人計算。百姓被水災、旱災困擾,已經發(fā)愁到喪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這些如狼似虎的礦稅使呢!”御史于永清擔任陜西按察使時貪污,害怕溫純檢舉上奏,跟都給事中姚文蔚勾結而傾軋溫純。溫純非常憤慨,上疏徹底揭發(fā)于永清相互勾結的情況,言語侵犯到首輔沈一貫。沈一貫等人上疏辯解?;实蹫榇伺掠谟狼濉⒁ξ奈祪扇说淖嗍?,而溫純彈劾的奏疏留住不批下。溫純更加憤慨,三次上疏議論這件事,同時堅持請求罷免他們,朝廷于是貶謫于永清。溫純就跟沈一貫相抵觸。溫純請求去職,奏章上了二十次,不出門上班九個月?;实垡幌蚩粗販丶?,下令挽留他。溫純不得已,勉強上班處理事務。溫純廉潔奉公。五次主持南北考察,整頓清理全部得當。端正百官,振興風紀,當時稱為名臣。去世,贈官少保。天啟初年,追贈謚號恭毅。3.閱讀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題。

張文瓘字稚圭,貝州武城人。隋大業(yè)末,徙家魏州之昌樂。幼孤,事母、兄以孝友聞。貞觀初,第明經,補并州參軍。時李勣為長史,嘗嘆曰:“稚圭,今之管、蕭,吾所不及?!眲奕氤?,文瓘與屬僚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以佩刀、玉帶,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若某,冘豫少決,故贈以刀,欲其果于斷;某放誕少檢,故贈以帶,俾其守約束。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因極推引。再遷水部員外郎。時兄文琮為戶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臺閣,出為云陽令。累授東西臺舍人,參知政事。乾封二年,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遂與勣同為宰相。俄知左史事。時高宗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復征討四夷,京師養(yǎng)廄馬萬匹,帑廥寖虛。文瓘諫曰:“王者養(yǎng)民,逸則富以康,勞則怨以叛。秦、漢廣事四夷,造宮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戶口減半。夫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懷,懷于有仁。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jiān)未遠,不可不察?!钡凵破溲?,賜繒錦百段,為減廄馬數千。改黃門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嘗有小疾,囚相與齋禱,愿亟視事。時以執(zhí)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賓客。諸囚聞其遷,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嚴正,未嘗回容。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瓘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或曰:“已議?!奔唇詧罂?。(節(jié)選自《新唐書·張文瓘傳》)【注釋】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理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B.

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理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C.

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理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D.

諸司奏議/悉心糾駁/故帝委之/或時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問/與文理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明經,唐朝科舉的基本科目,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注重考察考生對經書記誦能力,也有少量的經義闡發(fā)。B.

水部,唐朝尚書省下設有水部,水部司職掌天下川瀆陂池之政令,負責各地區(qū)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C.

四夷,指古時中原華夏族(漢族別稱)對周邊文化較低各族的泛稱,即東夷、南蠻、西狄和北我的合稱。D.

帑廥,指錢糧府庫。一般稱貯谷建筑為倉,貯米建筑為廩,貯文書檔案的建筑為府,貯金帛財貨、武器的建筑為庫。(3)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選材合理,主要敘述了張文瑾與高宗、李等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張文瓘為言的形象特點。B.

文章描寫李贈物這一情節(jié),巧妙刻畫了張文瓘及其同僚的性格特點,體現了作者運用寫作技巧的獨具匠心。C.

針對高宗造宮室、征四夷的做法,張文瓘在其諫言中,運用舉例論證等方法。采用駢散結合的語言,成功說服了高宗。D.

文章描寫了囚犯們因張文瓘貶謫移職而難過流淚的細節(jié),從一個側面表明張文瓘執(zhí)法公允、深得人心。(4)把上面課外文言文中的加橫線句子由譯成現代漢語。①若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②臣愿撫之,無使勞而生怨。隋監(jiān)未遠,不可不察?!敬鸢浮浚?)B(2)C(3)D(4)①至于你的才華,沒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贈物(的方式來警策)?②我愿意去安撫他們,不要使(他們)因勞累而產生怨憤。隋朝的教訓離今天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題劃線句子的大意是:朝廷各部門的奏議,他都用心糾舉駁正,所以皇帝信任他委派他(的事多)。有時張文瓘因病請假移交的事務急于辦理,其他宰相上奏事宜,皇帝一定要問“與文理討論過了嗎?”如果沒有議過的,皇帝就說:“到(張文瓘)那里和他一起共同籌劃這件事。”圈出句子中名詞和代詞,如“佗”“帝”“宰相”“文理”,然后根據句意和語法進行排除,如“佗”注釋譯為“他”,“佗宰相”不可分開,譯為“其他宰相”,且“移疾佗”,語意不通,故排除選項AC兩項。BD兩項只有一處斷句不同,即“與文理議未若不者”究竟斷在何處恰當,前句語境是“帝必問”,那么后句應是疑問句,而“未”用在句尾表疑問,相當于“否”、“沒有”,所以正確應是“與文理議未/若不者”。排除D項。故選B。(2)C項有誤,四夷,為對中國邊區(qū)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也,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故選C。(3)D項有誤,“張文瑾貶謫移職”錯,原文是“拜侍中,兼太子賓客”,指升官。選項曲解文意,事件錯誤。故選D。(4)①翻譯特別注意得分點,“若”,“至于”,解釋為“像”也可以。“施”:施“展”?!把伞保骸澳睦铩?,最后要注意語句的流暢。②需要注意以下字詞的翻譯,“撫”:“撫慰、安撫”?!氨O(jiān)”:通“鑒”,引申為“教訓”?!安臁保骸笆〔臁薄9蚀鸢笧椋孩臖;⑵C;⑶D;⑷①至于你的才華,沒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要用贈物(的方式來警策)?②我愿意去安撫他們,不要使(他們)因勞累而產生怨憤。隋朝的教訓離今天不遠,(我們)不能不省察?!军c評】⑴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要先易后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要重視內容,斷完后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