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同步練習(xí)課文總結(jié)一、內(nèi)容提示1、“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又如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疏》等。2、直諫與諷諫古代臣子勸諫君主大體有直諫和諷諫兩種:直諫就是直陳弊端,直言相勸,如魏征對唐太宗就敢用直諫;諷諫則是委婉地勸諫,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就是從身邊事說起類比君主受蒙蔽嚴(yán)重。直諫成功的條件是:君主須包容虛心;臣子須耿直忠心;君臣關(guān)系須融洽和諧、彼此信任。太宗的虛心納諫和魏征的忠心直諫,是封建社會難得的君臣相得的典范?!緩闹G如流】形容君主能很好地聽取臣下的進(jìn)諫,像水從高處流到低處一樣自然。【從善如流】形容能迅速而順暢地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善,正確的意見或建議。3、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qiáng)調(diào)“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勸唐太宗在“善始”以后,仍要“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dá)到長治久安的局面。4、文章層次這篇奏疏分為三個部分,各部分之間層層遞進(jìn),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yán)密。第1段,文章先以比興寫法論天下安治的基礎(chǔ)在于“積德義”的道理。然后以三個含“不”字的排比句,從反面論證,正反對列,凸顯進(jìn)諫的主旨,歸結(jié)到不如此做,“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第三層進(jìn)一步扣住君主的作為,再度從反面立說,若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則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第2段,針對唐太宗當(dāng)時的實際狀態(tài),從歷史興替出發(fā),引古論今,以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成的普遍規(guī)律,強(qiáng)調(diào)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進(jìn)一步分析興邦是由于能“竭誠待下”,喪邦是由于“縱情以傲物”。隨后,又進(jìn)而將問題歸結(jié)到“可畏惟人”“載舟覆舟”上,對“積其德義”作出了他一以貫之的“民本”解釋,把國家安危與民心向背緊緊聯(lián)系起來。第3段,提出“積德義”的具體做法即“十思”?!笆肌苯嵌雀饔胁煌嵝烟趶母鱾€側(cè)面進(jìn)行觀照,期能開拓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段中以十個排比句,提出“十思”,然后再用四個排比句,從“智者”“勇者”“仁者”“信者”的表現(xiàn),來闡述“十思”的效果,字句工整,氣勢磅礴,感染力極強(qiáng)?!敬构岸巍看构埃捍挂鹿笆?。治:治理得好,太平。指不費力氣就使地方或國家得到管理,安享太平。古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的套語。二、重要詞語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長:生長,長得好)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理:治)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當(dāng):主持,掌握)永保無疆之休(休:喜慶、福祿,與“戚”相對)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勝:克制、控制)斯亦伐根以求木茂(以:用來,表目的)凡百元首(凡百:所有的)承天景命(景:大,又如“景行”是大路的意思。“景”還有“陽光”的意思,如“春和景明”,還可以通假為“影”,如“贏糧而景從”)莫不殷憂而道著(殷:深,句意:沒有一個不是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因為在深深的憂慮中而德行顯著)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克:能夠。句意化自《詩經(jīng)》“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們大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但很少有人能夠善始善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物:人,如“人物”“待人接物”“物議”中的“物”都是“人”的意思。)雖董之以嚴(yán)刑(董:督察)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嚇)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宜:應(yīng)該,句意為:老百姓像水一樣能夠負(fù)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戒慎的)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其:怎么,哪里,難道,表反問。此句意:奔馳的馬車卻用朽爛的繩索,其后果怎么可以忽視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作:建造,興建?!白鳌边€有“站自來”的意思,如“舍瑟而作”)“作”的常見含義總結(jié):(1)站起、起身,“舍瑟而作”。(2)工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3)產(chǎn)生、興起,“周秦之際,諸子并作”。(4)創(chuàng)造,創(chuàng)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5)振作,“一鼓作氣”。(6)發(fā)動,“一夫作難而七廟隳”。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牧:養(yǎng)。此句意:想到帝位高險,就不要忘記謙虛,加強(qiáng)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度:限度。此句意:喜愛田獵,就想著網(wǎng)開一面,捕殺有度)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壅蔽:堵塞蒙蔽)總此十思,弘茲九德(弘:光大。此句意: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發(fā)揚(yáng)光大《尚書》所講的九種美德)簡能而任之(簡:選拔)擇善而從之(善:好的建議或意見)仁者播其惠(惠:仁愛)信者效其忠(效:獻(xiàn)出)不言而化(化: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司:管理)課內(nèi)外練習(xí)一、課內(nèi)鞏固(一)閱讀《諫太宗十思疏》,完成各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衣食所安,弗敢專也(《曹劌論戰(zhàn)》)B.信者效其忠愿陛下親之信之

(《出師表》)C.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鄒忌諷齊王納諫》)D.文武兼用,垂拱而治禹以治,

桀以亂,治亂非天也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雖董之以嚴(yán)刑B.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

則思謙沖而自牧C.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D.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信者效其忠3.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A.則思江海下百川B.貌恭而不心服C.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D.弘茲九德4.下列各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自牧:加強(qiáng)自身修養(yǎng)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忠:忠誠C.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

簡能:選拔有才能的人D.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域中之大:占據(jù)國中最大的地盤5.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雖:雖然B.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當(dāng):掌握C.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繁:煩瑣6.下列對兩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點明了全文要闡明的主旨:居安思危,戒奢以儉。B.第一段先喻證治國必積德,再說明德不厚國不可長治久安C.第二段以歷代帝王為例說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道理。D.第二段指出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原因是忽視了人民的力量。(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各題。(共21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人習(xí)于茍且非一

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些,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zé)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皮日休【注】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禍及,亦怨之;己不儉而貧及,亦怨之。

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況于君乎?況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dú),蓰(xǐ)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國者,可不慎歟!故堯有不慈之毀,舜有不孝之謗。殊不知堯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萬世,乃不在于父。嗚呼!堯舜,大圣也,民且謗之;后之王天下,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注】皮日休,晚唐文學(xué)家;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生活奢靡,剝削殘酷百姓。1.對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雖董之以嚴(yán)刑

董:督察B.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恤:顧念,憂慮C.殊不知堯慈被天下

被:蒙受,遭受D.折而族之

族:滅族2.下列語句中,加粗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以膏澤斯民B.貌恭而不心服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C.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則民扼其吭D.上乃欲變此乃不在于父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選文一分析了歷代君主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成的原因,把國家安危和民心向背聯(lián)系起來。B.選文二挖掘保守派思想根源;委婉表明堅定的立場,體現(xiàn)出作者剛毅不屈的精神。C.選文三畫波浪線的語句,用遞進(jìn)句式和反問語氣,寫出人民更易對君主產(chǎn)生怨限。D.選文三借堯舜行為高尚卻被怨謗的事例,表達(dá)了作者對百姓苛責(zé)明君的不滿之情。4.翻譯下列語句。(5分)(1)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2分)(2)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3分)5.根據(jù)以上三則選文,概括民怨形成的原因,并說說魏、皮二人對待民怨的態(tài)度與王安石是否矛盾,為什么?(7分)二、課外閱讀(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5題。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湯旱七年,甚也,野無青草,而民無饑色,道無乞人,歲復(fù)之后,猶禁陳耕【1】。古之為天下,誠有具也。王者之法,國無九年之蓄,謂之不足;無六年之蓄,謂之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今漢興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2】,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獲年,富人不貸,貧民且饑;天時不收,請賣爵鬻子,既或聞耳。曩頃不雨,令人寒心,一雨爾,慮若更生【3】。天下無蓄,若此甚極也。其在王法謂之何?必須困至乃慮,窮至乃圖,不亦晚乎!竊伏念之,愈使人悲。然則所謂國無人者,何謂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豈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憂,將以誰偷?五歲小康【4】,十歲一兇,三十歲而一大康,蓋曰大數(shù)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邊境有數(shù)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溝壑,剽盜攻擊者興繼而起,中國失救,外敵必駭,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為上者弗自憂,魄然【5】事困,乃驚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無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時,可善為。陛下少閑,可使臣從丞相、御史計之。(賈誼《新書·憂民》)注釋:【1】陳耕:古法,土地耕種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連續(xù)耕種。【2】屈:貧困?!?】更生:再次發(fā)生?!?】小康:小的饑荒?!?】魄然:困窘的樣子。1.下列對句中加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①三十歲而民有十年之蓄

有:通“又”②誠有具也

具:方法③貧民且饑

且:將要④請賣爵鬻子

鬻:賣⑤窮至乃圖

窮:貧窮⑥竊伏念之

竊:私下;私自⑦蓋曰大數(shù)也

大數(shù):自然規(guī)律⑧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辦A.①⑤

B.②④

C.⑥⑦

D.③⑧

2.下列對文中句意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禹水九年,湯旱七年夏禹時連續(xù)有九年水澇,商湯時連續(xù)七年旱災(zāi)B.曩頃不雨,令人寒心從前有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讓百姓感到憂心忡忡C.上弗自憂,將以誰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國事),又能和誰一起茍且偷安呢D.中國失救,外敵必駭國家對這些情況無法制止,外敵就一定感到驚駭3.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則,一定要確保國家有充足的糧食儲蓄。B.面對漢興三十年來國家儲蓄糧越來越少的局面,作者憂心至極。C.國家儲糧不充足必然會導(dǎo)致民不聊生、兵禍接至的結(jié)果。D.作者委婉勸諫,請君王自省,為實現(xiàn)國富民安盡早謀劃。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卒然邊境有數(shù)十萬之眾,天下將何以饋之矣5.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糧食問題是國家重大安全問題。請根據(jù)本文內(nèi)容,談?wù)勀銓@一問題重要性的認(rèn)識。(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唐太宗論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貞觀之間,天下既平,征伐四夷,滅突厥,夷高昌,殘吐谷渾,兵出四克,務(wù)勝而不知止。最后親征高麗,大臣力爭不從,僅而克之,其賢于隋氏者,幸一勝耳。而帝安為之,原其意,亦欲夸當(dāng)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承乾既廢,晉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帝嘗得秘讖,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問李淳風(fēng),欲求而殺之。淳風(fēng)曰:“其兆既已成,在宮中矣。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則仁。雖受終易姓,必不能絕李氏,若殺之復(fù)生壯者,多殺而逞,則子孫無遺類矣?!钡塾闷溲远?。然猶以疑似殺李君羨【1】。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殺人弭之,難哉!帝之老也,將擇大臣以輔少主。李績起于布衣,忠力勁果,有節(jié)俠之氣,嘗事李密,友單雄信。密敗,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廢舊君之禮。雄信將戮,以股肉啖之,使與俱死。帝以是為可用,疾革,謂高宗:“爾于績無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备咦趶闹?。及廢皇后,立武昭儀,召績與長孫無忌、褚遂良計之,績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莫大于絕嗣,將廢之。”遂良等不可。他日績見,帝曰:“將立昭儀,而顧命大臣皆以為不可,今止矣?!痹唬骸按吮菹录沂拢豁殕柾馊??!庇纱藦U立之議遂定???,匹夫之俠也,以死徇人不以為難,至于禮義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績不知也。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寄天下,過矣!且使績信賢,托國于父,竭忠力以報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復(fù)之,而后可哉!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義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過也。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雖失國而必復(fù)。太宗惟不知道,雖天下既安且治,而幾至于絕滅。(選自《欒城后集卷十》)注釋:【1】李君羨:大唐開國猛將,戰(zhàn)功赫赫,李世民冤殺的功臣之一。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比:等同B.原其意,亦欲夸當(dāng)世、高后世耳

原:原來C.夫天命之不可易

易:改變D.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

屬:托付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A.子孫為戮,不絕如線

慎勿為婦死,貴賤輕何薄B.其賢于隋氏者,幸一勝耳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帝之老也,將擇大臣以輔少主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竭忠力以報其子

封閉官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3.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唐太宗“未聞大道”的一組是①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②兵出四克,務(wù)勝而不知止③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④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⑤皇后無子,罪莫大于絕嗣,將廢之⑥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義既已薄矣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rèn)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國,是從夏、商、周三代以來獨一無二的賢君。B.作者認(rèn)為唐太宗親征高麗,就是想要在當(dāng)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響罷了。C.作者認(rèn)為唐太宗不注意修養(yǎng)德行,卻聽信李淳風(fēng)的話錯殺了李君羨,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禍根。D.作者認(rèn)為李績雖能盡忠效力,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給他,鑄成了大錯。5.把文中加波浪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2)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參考答案一、課內(nèi)鞏固(一)1.D(太平,安定)2.C(取獨)3.D(使動)4.D(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5.D(繁:多)6.C(沒有舉實例)(二)1.C2.B3.D4.考慮到這樣做合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rèn)為自己做得正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緣故啊。這樣看來,百姓對待天,不講究仁,也算是達(dá)到極點了!【評分標(biāo)準(zhǔn)】第一句中“度”“是”錯一處扣1分,句子翻譯不順暢,酌情扣分;第二句“是”“事”“至”錯一處扣1分,句子翻譯不順暢酌情扣分。5.第一問:原因①君主放縱自己,輕視人民,(1分)不效法堯舜之政,甚至殘酷地剝削壓迫百姓;(1分)②人們得過且過,官員同俗媚眾,普遍對變革不滿;(1分)③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百姓遭遇不順。(1分)第二問:三人對待民怨的態(tài)度不矛盾。(1分)魏征和皮日休認(rèn)為君主應(yīng)慎重對待民怨,反思自我,為政以德;(1分)王安石認(rèn)為應(yīng)堅持正確主張,義無反顧地改革。(1分)三人的出發(fā)點都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和百姓福祉,所以不矛盾。(1分)【評分標(biāo)準(zhǔn)】第一問3分,答出任意三點即可;第二問4分,按點賦分。二、課外閱讀(一)1.A(有:擁有;窮:處境惡劣)2.D3.D4.參考譯文:(如果)突然在邊境上聚集數(shù)十萬軍隊,國家該拿什么供給他們呢5.答題要點:(1)糧食安全關(guān)系著民生。國家儲備充足,能夠在歉年或者饑荒時,保證百姓生計。(2)糧食安全決定著國運(國家安定)。國家儲蓄不足,災(zāi)禍來臨時,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不安,內(nèi)亂并起,以致外敵入侵,國勢衰微。(3)充足的糧食儲備,關(guān)系到領(lǐng)土安全。糧足則國富,國富則兵強(qiáng)。及時為軍隊提供糧餉,能夠有力保障國家安全。參考譯文王者的治國之法,是民眾耕種三年而剩余一年的糧食,耕種九年而剩余三年的糧食。這樣三十年后,民眾就有了十年的積蓄。因此,夏禹時連續(xù)九年水澇,商湯時連續(xù)七年旱災(zāi)。最嚴(yán)重時,野外連青草都不生,可是老百姓卻無饑色,道路上亦無行乞之人,年成變好以后,仍然禁止陳耕。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實在是有高明之法。王者的治國之法,國家沒有九年的積蓄,就不充足,滿足不了需要,沒有六年的積蓄,情況就危急了,沒有三年的糧食儲備,那么國家將要不成為國家了(比喻國家將亡)。如今漢興已經(jīng)三十年了,可是國家卻愈加貧困,糧食更少了,陛下對此難道沒有省察嗎?年成不好,富人不肯借貸,窮人就會饑餓;天時不利收成,只好請求賣掉官爵和子女,這些陛下可能都聽說過。有時一段時間不下雨,就讓人憂心忡忡,一旦下了雨,又擔(dān)心災(zāi)害再次發(fā)生。國家缺少糧食儲備達(dá)到這種程度,真是太糟了。這在王者的治國之法中,又該叫作什么呢?一定要困頓到極點才想拯救辦法,窘迫到極點才圖謀改變這種狀況,不是太晚了嗎?我想到這些,更加使人感到悲哀。即使如此,那么所說的國家無人又是什么意思呢?擁有天下而要使天下安定的,難道不就在于陛下您嗎?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國事),又能和誰一起茍且偷安呢?五年一小饑荒,十年一歉收,三十年一大饑荒,這可說是自然規(guī)律。如果不幸發(fā)生方圓兩三千里的大旱災(zāi),國家用什么來撫恤百姓?如果突然在邊境上聚集數(shù)十萬軍隊,國家該如何供應(yīng)糧餉?兵禍旱災(zāi)相繼而至,餓死的百姓就會填滿溝壑,搶劫偷竊武力襲擊的情況也會接連發(fā)生,國家對這些情況無法制止,外敵就會趁機(jī)入侵騷擾,這些不幸會很快一齊襲來,這是勢所必然。況且,相關(guān)官員未必能夠省察到這些,而作為君主如果自己不去操心,突然發(fā)生危難之事,卻驚恐地對下面官員說:“這是天意,又能怎么樣呢?”事情不要等到無法挽救了,再去感嘆無可奈何?,F(xiàn)在剛到秋天,可以好好謀劃這個問題。陛下少閑一會兒(多思考點正事),可以讓我跟丞相、御史大夫認(rèn)真計議此事。(二)1.B(原:推究)2.A為:被/因為。(于:表比較。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以:表目的,來。)3.D①表現(xiàn)唐太宗的治國之才,④是李淳風(fēng)的假設(shè),⑤是高宗的行為4.C(唐太宗殺李君羨并不是聽信李淳風(fēng)的話)5.(1)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jǐn)儉約節(jié)省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2)天命不能改變,只有修養(yǎng)德行或許才能使它消除,而太宗想要靠殺人消除它,難以辦到??!參考譯文:像唐太宗這樣有才能的人,從西漢以來,只有這一人罷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jǐn)儉約節(jié)省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從夏、商、周三個朝代以來,沒有見過能夠和他相匹敵的。然而傳位給兒子再到孫子,就遭受武氏之亂,子孫被殺,局勢危急,像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后世人從本原上推究落得這樣結(jié)局的原因卻找不到。以我看來,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則??!貞觀年間,天下平定以后,征伐四周邊緣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滅掉突厥,消滅高昌,打敗吐谷渾,兵出四方,攻無不克,追求勝利而不知停止。最后御駕親征高麗,大臣極力勸阻卻不聽從,結(jié)果只是攻占幾座城池,他超過隋朝的是,幸而獲得一次勝利罷了。而太宗對做這些事感到很滿足,推究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在當(dāng)世炫耀,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響罷了。長子承乾被立為太子已經(jīng)十多年了,卻又寵愛魏王李泰,使兄弟互相傾軋。承乾被廢太子以后,晉王李治,也是太宗的嫡子,太宗想要立李泰為太子,而讓李泰將來傳位給晉王,猶豫而不能決斷,以至于舉起佩刀要刺自己,大臣阻止他才停下來。父子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