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_第1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_第2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_第3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_第4頁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新解

孔子是一個勤勞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變化,而且在周朝境外。他知道他不能做什么?!妒酚浛鬃邮兰摇芬埠鲆暳恕柏毟F就失去了家”的影子。晚年睹道之不行,孔子于是歸魯,刪述六經(jīng),杏壇布道,意在東周。孔子是所謂有德無位者,雖不見用于當時,卻被后世封為“素王”、“至圣先師”。事實上,孔子是以學術(shù)、教育活動影響后人以及世界的。作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適應(yīng)春秋末期學術(shù)下移的社會變化,開創(chuàng)私學,教授六藝,獨標儒術(shù)。前人對孔子教育思想中學無常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憤不啟等等言之已詳,且無異議。但是,《論語》中作為孔門教育綱領(lǐng)的“四教”,卻向來疏解紛雜,莫衷一是,影響了人們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本文試圖在前人時賢注疏基礎(chǔ)上,重新爬梳文獻,尋繹“四教”本意,以期深入詮釋孔門教義。一“四教”兼于書《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被寿┮美畛鋵Α八慕獭钡慕忉?曰:“其典籍辭義謂之文,孝悌恭睦謂之行,為人臣則忠,與朋友交則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發(fā)其蒙,行以積其德,忠以立其節(jié),信以全其終也”1??梢?李充認為,孝悌恭睦四種為德行。如果這種解釋成立,難道忠、信不是德行嗎?如果承認忠、信是德行,那么何以“四教”要再單列忠、信二德呢?《論語注疏》疏解“四教”曰:“此章記孔子行教以此四事為先也。文謂先王之遺文。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中心無隱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此四者有形質(zhì),故可舉以教也?!?這種解釋強調(diào)孔子教育活動優(yōu)先進行四件事情:學習先王遺留的文獻,將內(nèi)心之德落實于行動,為人坦誠和不以言語欺騙人。但是根據(jù)這種解釋,絲毫看不出文獻學習與后三教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使人不解何以在眾多德行中,單單強調(diào)行忠、信二德而不及其他?再看程朱之解。朱熹《論語集注》援引程子“四教”解:“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吨熳诱Z類》闡發(fā)此說曰:“文便是窮理,豈可不見之于行。然既行矣,又恐行之有未誠實,故又教之以忠信也。所以伊川言以忠信為本,蓋非忠信,則所行不成故耳”3。程頤“四教”解,在于強調(diào)教人內(nèi)窮理而外見之于行;而能夠?qū)嵭?非有忠信之德不可,所以說忠信為本。朱熹本人對“四教”的理解更為全面深入。關(guān)于“文”,朱熹認為,“教不以文,無由入。說與事理之類,便是文。小學六藝,皆文也”3。又說:“其初須是講學。講學既明,而后修于行”;“可傳者只是這文。若‘行、忠、信’,乃是在人自用力始得。雖然,若不理會得這個道理,不知是行個甚么,忠信個甚么,所以文為先”;“世上也自有初間難曉底人,便把忠信與說,又教如何理會!也須且教讀書,漸漸壓伏這個身心教定,方可與說”3??梢?在朱熹看來,“文”包括小學、六藝等事項,主要指的是通過讀書、講學以窮理。因為只有明白道理之后,才有行、忠、信的可能,所以“文”教居“四教”之首。朱熹又強調(diào),“四教”之間是先外后內(nèi)、先表后里的關(guān)系:“教人之道,自外約入向里去,故先文后行。而忠信者,又立行之方也”;“此是表里互說在這里,不是當學文修行時,不教之存忠信。在教人,當從外說入”;“若平日講說到忠信,且只是文。到得盡此忠信二節(jié),全在學者自去做”3??梢?朱熹認為“四教”教人之道,當先從讀書、講學、小學、六藝等學習開始,來講明行、忠、信的道理,這是外、表;明白道理之后,必須見之于行,此時特別需要忠信之德以落實之,此即所謂內(nèi)、里。由外而內(nèi)、由表及里,便是“四教”的內(nèi)容及其相互關(guān)系??傊?朱熹認為“四教”有內(nèi)外表里之別。教人必須先從讀書、六藝等開始,通過學習明白道理,這是外、表,是前提;學習窮理是為了實際落實,因此必須見之于行,而行貴誠實,忠信之德即是對誠實的培植,因此忠信為“四教”之本。綜觀程朱“四教”之論,其本旨實際上只是說,要以忠信之德實踐所學習的道理。如此,“四教”不過強調(diào)讀書學習和誠實踐履二事。元代學者金履祥發(fā)明程朱“四教”論曰:文行忠信,此夫子教人先后淺深之序也。文者,《詩》、《書》、六藝之文,所以考圣賢之成法,識事理之當然,蓋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將以行之也,故進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實,則知或務(wù)于夸博,而行或出于矯偽,安保其久而不變?故又進之以忠信。忠信皆實也,分而言之,則忠發(fā)于心而信周于外,程子謂發(fā)己自盡為忠,循物無違謂信。天下固有存心忠實,而于事物未能盡循而無違者,故又以信終之。至于信,則事事皆得其實而用無不當矣。此夫子教人先后淺深之序,有此四節(jié)也。4此解以“四教”為先后有序、由淺及深的“四節(jié)”:先學圣賢成法之文獻,再知而行之,又以忠德發(fā)心之誠實,終之以信德使得所行事事皆得落實。與程朱一樣,金氏之解看似次序井然,實則強調(diào)先知后行,分知行為二事。如此解“四教”,實則為二教而已。與此類似,劉寶楠以為,“‘文’謂《詩》、《書》、禮、樂,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謂躬行也。中以盡心曰忠,恒有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與教弟子先行后學文不同”5。此解以儒家經(jīng)典和禮樂學習為“文”,以《中庸》學問思辨為致知之事,為文教具體內(nèi)容;“行”則強調(diào)身體力行。而盡心之“忠”、自得之“信”,則是文教、力行之前提。劉寶楠又強調(diào)“四教”為成人教育,其內(nèi)容為先致知而后力行,并以忠信為致知力行的前提。和程朱一樣,劉氏將“四教”分為致知、力行二類。果如是,“四教”不過二事,《論語》標舉為四,豈不是多余?再看近人關(guān)于《論語》“四教”之解。錢穆云:“文,謂先代之遺文。行,指德行。忠信,人之心性,為立行之本。文為前言往行所萃,非博文,亦無以約禮。然則四教以行為主”,又翻譯道:“先生以四項教人。一是典籍遺文,二是道德行事,三和四是我心之忠與信”6。楊伯峻云:“孔子用四種內(nèi)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生活的實踐,對待別人的忠心,與人交際的信實”7。李澤厚云:“孔子在四個方面教育學生:文獻,行為,忠實,信任”8。李零云:“‘文’指學問,‘行’指德行”9。錢穆解“文”為“前言往行”,又以忠信為行之本,因此,“四教”都圍繞著“行”。問題是,倘若“四教”單言“行”之重要,何以又贅出“文、忠、信”三者與之并列?何不徑言“子以行教”,而曰“子以四教”呢?歷來“四教”之“行”被解釋為道德實踐,楊伯峻泛化為“社會生活的實踐”,恐背離了《論語》原意。錢穆、楊伯峻、李澤厚翻譯“四教”大同小異,大致以“四教”為文獻、德行(行為)、忠、信。這種翻譯,使人很難理解“四教”為什么會被羅列在一起,四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尤其是,如果將“行”理解為德行,為什么又要把忠、信二德行單列出來加以強調(diào)?李零放棄完整翻譯“四教”的努力,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縱觀歷來關(guān)于“四教”的注疏、解讀,總的問題是“四教”內(nèi)容及其相互關(guān)系解釋得不夠清晰明白,其中尤其令人困惑的是“行”與“忠”、“信”之間的關(guān)系。元代陳天祥于此早有認知:行為所行諸善之總稱,忠與信特行中之兩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則存忠信在其中矣。既言修行,又言而存忠信,義不可解。古今諸儒解之者多矣,皆未免為牽強。王滹南曰:“夫文之與行固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兩端耳,又何別為二教乎?讀《論語》者,圣人本意固須詳味,疑則闕之。若夫弟子之所志,雖指稱圣人,亦當慎取,不必盡信也。”此蓋謂弟子不善記也,所論極當,可以決千古之疑。10陳氏之意,“四教”實則不過文獻學習和德行二教。而忠、信本為德行中兩項內(nèi)容,不應(yīng)在德行之外另立忠、信,別為二教。王滹南以為《論語》中“四教”關(guān)系之所以混亂不清,是因為孔門弟子不善于記錄乃師言論而已。事實果然如此嗎?二《文言》“三德”之義解釋回顧以往代表性“四教”注疏,文獻、德行(力行)、忠德、信德,是先儒時賢對“四教”內(nèi)容的基本定位。諸說被詬病為牽強,主要是其不能圓融解釋四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尤其是不能說明行、忠、信三者間的關(guān)系。而事實上,理解“四教”四項內(nèi)容的各自本意及其相互關(guān)系,其關(guān)節(jié)點在于對“文”的解讀。先理解“文”字?!墩f文解字》:“文,錯畫也。象交文?!币鉃榻诲e之畫、紋身。據(jù)學者考證,甲骨文和金文“文”字字形,分別有象形和指事兩種寫法。象形字符中,“文”由“錯畫”本義引申出“痕跡”、“紋路”、“花紋”、“文采”、“文飾”、“修飾”、“文字”等義;指事字符,字形于人的胸口處加“心”符,與人心情品德相關(guān),表示“文德”,常用于表美德、美稱的謚號11。因此,“文”字從發(fā)源處便有內(nèi)“文德”、外“文飾”二重含義。夏靜指出:“文”字“由外在的‘錯畫’文飾涵義,引申出藻飾、章采、儀式、聲容以及《禮》、《樂》、《詩》、《書》等古代文獻乃至傳統(tǒng)文化中各種具體可感形式;由內(nèi)在的‘文德’涵義,演繹出德行、禮文、人文、文教、文章、文學、文物、文質(zhì)等抽象范疇乃至文化傳統(tǒng)之內(nèi)在精神品格”12。據(jù)楊伯峻統(tǒng)計,《論語》中“文”字出現(xiàn)凡31次,分別為人名、文獻、文采、文飾、文辭、謚號、學術(shù)、文德等義13。顯然,除人名外,《論語》中“文”字之意,未出上述“文”之內(nèi)外二重涵義。楊伯峻和先儒一樣,以為“四教”之“文”即“文獻”,即外在之“文”。按此路徑,“四教”便是先學習文獻,而后以忠信之德踐履所習道理,這種解釋的牽強處,已如前論。既然以“文”之外在義解釋“四教”之“文”有問題,那么用其內(nèi)在“文德”之義解釋如何呢?考辨上古文獻,可見人們對文德的推崇,由來已久。《尚書·堯典》云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尚書正義》:“智之所用,用于天地,經(jīng)緯天地謂之‘文’,故以聰明之用為文”14;又曰:“圣人皆能同天”,“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3。文德在此為天地之德的總稱,是至高之德。稟行文德,便可與天地同大而為君為王?!渡袝に吹洹费缘鬯?“重華,協(xié)于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注曰“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堯,俱圣明”3;疏解:“經(jīng)緯天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舜既有深遠之智,又有文明溫恭之德,信能充實上下也”3。也就是說,帝舜繼承發(fā)揚了帝堯的文德,德行達到了圣明的境地?!渡袝ご笥碇儭?“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注曰:“言其外布文德教命,內(nèi)則敬承堯舜”14。禹依然是敬承堯舜之文德以治平天下。禹重“文明”之治,崇尚文德之教,故又有“三百里揆文教”(《尚書·禹貢》)之說。綜上可見,秉承天地之德并發(fā)揚光大,斯之謂堯、舜、禹之“文明”。周代繼承了上古“文明”、文德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睹娬x》道:“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15,意謂周歷代君主積德行善,至文王而文德極盛。其具體內(nèi)容即所謂“九德”: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yīng)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jīng)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賴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周王能決斷未來、以德和民、施而無私、勤政惠民、誨人不倦、賞罰分明、慈惠和善、擇善而從、德從天地。如此九德皆備,則能行事無悔,成為師長君主,擁有天下,惠及子孫?!秶Z·周語下》云:“文王質(zhì)文,故天胙之以天下”,韋昭注:“文王質(zhì)性有文德,故能得天下”16。文王能彰顯文德,崇尚文治,所以能奠立周代基業(yè)。除上述“九德”之外,還可從謚號了解文德的具體內(nèi)容:“經(jīng)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錫民爵位曰文”(《逸周書·謚法解》)。較之前代以“經(jīng)緯天地”為“文”,周代文德所包含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大大擴展了。文王之后,周公制禮作樂,崇尚文治、德治,更是對周代文德的制度化落實,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質(zhì)17。三“仁,文之愛也”,為“經(jīng)天緯地之才”春秋之際,雖然逾禮越制隨處可見,但傳統(tǒng)文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左傳》中隨處可見對“文德”的表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左傳·襄公八年》);“兵之設(shè)久矣,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主之舉也,近文德矣,所及其遠哉”(《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左傳·昭公三十二年》)等等?!秶Z》也是如此:“文王以文昭”(《國語·魯語上》),韋昭注:“文王演《易》,又有文德”18;“成王能明文昭”(《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于商,昭顯文德,底紂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國語·周語下》);“眾而順,文也”(《國語·晉語四》),韋昭注:“《坤》為眾,為順,為文,象有文德,為眾所歸也”18;“夫成子導前志以佐先君,導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國語·晉語六》)等等。于上可見,文德為美德,仍然是當時人們的共識。事實上,在春秋時期,文德已經(jīng)成為涵蓋諸德之總德?!秶Z·周語下》記載:夫敬,文之恭也;忠,文之實也;信,文之孚也;仁,文之愛也;義,文之制也;智,文之輿也;勇,文之帥也;教,文之施也;孝,文之本也;惠,文之慈也;讓,文之材也。韋昭注曰:“文者,德之總名也”3??梢?文德是包含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等十一種美德之總稱。能夠做到如上十一種美德,稱之為“文行”,而能“文行”者,堪稱經(jīng)天緯地之才:晉孫談之子周適周,事單襄公,立無跛,視無還,聽無聳,言無遠;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義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言教必及辨,言孝必及神,言惠必及和,言讓必及敵;晉國有憂未嘗不戚,有慶未嘗不怡?!曳蛄o跛,正也;視無還,端也;聽無聳,成也;言無遠,慎也。夫正,德之道也;端,德之信也;成,德之終也;慎,德之守也。守終純固,道正事信,明令德矣。慎成端正,德之相也。為晉休戚,不背本也。被文相德,非國何取!(《國語·周語下》)單襄公稱贊晉周“其行也文,能文則得天地”(《國語·周語下》)??梢?所謂“文行”,首先是視聽言動諸方面正、端、成、慎,藉此以輔助鞏固德行;其次,文行是對文德亦即敬、忠、信、仁、義、智、勇、教、孝、惠、讓等十一種德行的踐行,能夠完全做到行文德,便是經(jīng)天緯地之才,大則得天下,小則得國?!拔摹睘槲牡?《論語》中亦有所見:“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與文子同升諸公,子聞之,曰:‘可以為文矣。’”(《論語·憲問》)此處說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錫民爵位之人有文德,所以謚之以“文”。“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修文德,使遠方之人慕其德化而來,顯與上古“三百里揆文教”之說意思相同。如前所述,《國語·周語下》云“仁,文之愛也”,仁德本為文德之一項內(nèi)容。到了孔子學說中,仁則成為總德,得到充分闡發(fā)而成為其學術(shù)宗旨。從此意義上說,文德直接孕育了孔子思想學說??鬃颖救烁晕牡吕^承者自任:“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所謂“斯文”,亦即傳統(tǒng)“文明”、文王之德、文德。文德既然如此重要,孔子又以“斯文”自任,那么,“四教”以文德為先,也就不難理解了?!墩撜Z注疏》曰:“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19。將“四教”之“文”理解為文德,“行”便是內(nèi)在文德對外的施行,亦即上文所述之“文行”了。事實上,孔子便是用文德、文行教育其弟子的。顏淵道:“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顏回問行禮的內(nèi)容,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鬃訉︻伝氐慕逃?就是從廣博的文德之義出發(fā),進而通過禮教內(nèi)化文德,并從非禮勿視、聽、言、動之文行,約束顏回之行使之合禮。先明白文德,再以文行落實,這是孔門對上等弟子教育的次序,至于一般弟子,次序則相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先努力踐行、切己體證文德的幾種細目,待踐行而有心得體會之后,再全面學習文德知識,以期達到更高的道德境地。全面的文德、文行之教所要成就的是仁人,即上引文中晉周那樣具有文德的人;文教則旨在培養(yǎng)能夠經(jīng)天緯地、治平天下的圣賢之人。因此,稱文德、文行之教為帝王將相、圣賢之教,誠不為過。四忠信為邦國根本“四教”中“文、行”既為文德、文行之教,那么,忠信本為文德、文行中的兩個子目,“四教”為什么又要在文德、文行之后特別舉出忠信二德行呢?眾所周知,春秋之際,禮崩樂壞。此禮崩樂壞,并非禮樂制度不存在,而是逾禮越制造成了社會秩序的混亂。逾禮越制,舉其大者要者即為君臣之道不復講求,造成君不君臣不臣的亂象:為君者務(wù)求實利,不以臣下民生為念;為臣者則僭越弒君,求私利而無所不用其極。社會大亂,即由此而生??鬃由陙y世,試圖以禮樂教化重新使社會歸于治理。君臣正道,在于為臣者忠,為君者信。面對亂象,相對于文德經(jīng)天緯地之最高教義,忠、信二教顯然是對治現(xiàn)實社會亂象之亟需。因此,孔子“四教”,一方面是文德、文行之最高理想,另一方面則是針對當時現(xiàn)實問題,更加重視忠、信二德行的教育。事實上,忠信被當時人們置于鞏固邦本的高度加以認知的?!秶Z》云:“夫國非忠不立,非信不固”(《國語·晉語二》)?!爸也豢杀?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為德也深矣,其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國語·晉語八》)。國家能夠內(nèi)安邦本,外御強敵,都是因為奉行忠信之德使然;忠信之德為邦國根本,不可動搖。國君安邦定國,更是要講信用: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也。……晉饑,公問于箕鄭曰:“救饑何以?”對曰:“信?!惫?“安信?”對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惫?“然則若何?”對曰:“信于君心,則美惡不逾。信于名,則上下不干。信于令,則時無廢功。信于事,則民從事有業(yè)。于是乎民知君心,貧而不懼,藏出如入,何匱之有?”(《國語·晉語四》)施行信德,就能使善惡清楚、君民安分、上下親近、政令通行,如此,人民就能安居樂業(yè),即便遭受窮困,也會合力濟難。如上可見,忠信二德行實在是治國之本,是人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忠信之德對于現(xiàn)實政治之重要性,可謂無以復加??组T之教,對忠信二德行也非常重視??鬃邮紫戎鲝堉倚攀堑滦兄?非忠信無以進德?!吨芤住での难浴返?“子曰:‘君子進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0忠信又是孔門德行之教的根本要求:“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論語·顏淵》);“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禮記·儒行》)。君子德行的養(yǎng)成和提高,當以親近有忠信之德的人為主;真正儒者之行,當以忠信為立身根本。忠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