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費孝通人物隨筆費孝通人物隨筆【第一篇】:評說費孝通學術與人生2021年4月24日費孝通先生去世,翌日有記者來電話邀我寫篇文章。我說,我不是合適的人選,我不是費先生的學生和崇拜者,且對他晚年的思想觀點和道路選擇頗有些不同看法,說這些顯然不是時候;此刻要么有獨家材料,要么說點場面話。你找朱學勤吧,他手上有不少盤與費先生談話的錄音。以后我一直想找機會談談費先生,一晃竟是十年。日前接到陳心想兄的郵件,他剛完成這部與費孝通對話的書稿,要我寫篇序。這無異于賜我談論費孝通的機會。如何破題?好比兩位學者切磋學理于斗室,敝人碰巧闖進,若引為同道,何必寒暄,徑直加入討論好了。一、差序格局:費孝通與潘光旦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高校社會學研究生入門考卷中最常見的名詞解釋是“差序格局”。這是因為中國社會學教授和學者們認為,《鄉(xiāng)土中國》中的這一術語是中國社會學對世界社會學理論的最大貢獻。筆者認同這一術語的價值,但認為它非一人之功。潘光旦1940年發(fā)表《明倫新說》,1947年12月11日發(fā)表《說“倫”字》,1948年2月26日發(fā)表《“倫”有二義》,1948年4月發(fā)表《說“五倫”的由來》。費孝通是在潘光旦研究的基礎上,抽繹出“差序格局”的概念。為說明以上判斷,下面筆者排列出二人的大段文字,供讀者判斷,是否存在這一思想與概念上的承繼關系。潘光旦的論述:其實“倫”字是最有趣的一個字,比“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類的字要有趣得多。第一,它比這一類的字要具體而不抽象。……第二,“倫”字比所謂“八德”一類的字要來得概括?!皞悺弊謱嵲谟袃煞N意義?!谝涣x,也是比較先出的一義,是類別,是條理?!皞悺钡牡诙x,或許也是比較后起的一義,是關系。……后人的注把人倫解釋做人事,我們在這里不妨認為所謂人事應該包括人的差別與人的關系。(潘光旦,1940)在中國講社會學,最應該聯(lián)想到的兩個字是“群”與“倫”。……社會學也未嘗不可以叫做倫學或倫理學。……不過早年從事于這學科的人事實上并沒有想到這可能的譯名,或雖想到而沒有敢采用,可能是因為從事于道德學的研究的人已經(jīng)捷足先登地把西文ethies譯成了“倫理學”?!瓊愖謴娜藦膩?。《說文》說:侖,思也,從△從冊?!瓌t我們可以的進一步解釋是:思想需要條理,冊指條理之分,△指條理之合。……凡屬從侖的字都有條理與秩序的意義?!瓊悾瑥娜藦膩?。《說文》說:“倫,輩也?!陛呑忠灿蓄悇e和序次的意思?!稜栄拧贰ⅰ夺屆氛f:“論,倫也;有倫理也。”《釋名》于淪字下,也說:“淪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潘光旦,1947年12月11日)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為我,與人之所以為人,是由于彼此格局的互異,而尤其要緊的,是此種互異的鑒別與體會。(潘光旦,1948年2月26日)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關于“差序格局”的論述:以“己”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lián)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里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本特性了,我們?nèi)寮易羁季康氖侨藗?,倫是什么呢?我的解釋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fā)生社會關系的那一樣人里所發(fā)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夺屆酚跍S字下也說‘倫也,水文相次有倫理也?!芭斯獾┫壬ㄔ凇墩f倫字》,《社會研究》第19期)曾說,凡是有“侖”作公分母的意義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條理,類別,秩序的一番意思”。倫重在分別,在《禮記祭統(tǒng)》里所講的十倫,鬼神、君臣、父子、貴賤、親疏、爵賞、夫婦、政事、長幼、上下,等都是指差等?!安皇鋫悺笔窃趧e父子、遠近、親疏。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們現(xiàn)在讀來,鬼神、君臣、父子、夫婦等具體的社會關系,怎能和貴賤、親疏、遠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對地位相提并論?其實在我們傳統(tǒng)的社會結(jié)構(gòu)里最基本的概念,這個人和人往來所構(gòu)成的網(wǎng)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團體格局的社會里,在同一團體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孟子最反對的就是那一套。他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澳拥摹睈蹮o差等“和儒家的人倫差序恰恰相反,所以孟子要罵他無父無君了。從以上文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差序格局思想的生發(fā)的脈絡。我們再細看時間關系。費孝通1949年1月版的《鄉(xiāng)土中國》的版權頁上寫著:三十七年四月初版,0-3000;三十七年六月再版,3000-5000;三十七年七月三版,5000-7000;三十七年八月四版,7000-9000;三十七年十一月五版,9000-11000;三十八年一月六版,11000-13000。十個月內(nèi)印了6次,說明《鄉(xiāng)土中國》顯然是當時的暢銷書。至于暢銷到什么程度,要圖書史專家來說話了。印數(shù)顯然包含一些有趣的信息,故順便寫上。以上引述主要是想坐實這本書初版于1947年4月,因為費孝通1984年在這本書的重刊序言中說:“這書出版是在1947年?!边@說法拐帶著出版社在書上印著“據(jù)上海觀察社1947年版排印”。而潘光旦上述四篇文章中的三篇,發(fā)表于《鄉(xiāng)土中國》之前,其中第二篇費孝通在該書中還引用過?!邦悇e”“秩序”“人的差別與人的關系”“格局”這些字眼,潘的文章中都有。他甚至將“倫”提到sociology當初應翻譯為“倫學”的高度。費孝通的貢獻在于道出了一層潘未明確表達的意思:“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并提出了一個精當?shù)男g語“差序格局?!眹鴮W是費孝通的短板。一位研究費孝通的學人告訴筆者:他從英國留學歸來謀職,曾被一所機構(gòu)拒絕,認為他國學太薄。我很震驚。一方面費有國學之外的學術強項;另一方面他對當下的社會有超強的敏感,幾年后成為中國最活躍的公知。我一直以為,社會學系不是數(shù)學系、物理系,若該系中一位公知都沒有,將是一大缺憾。筆者尚未證實此說,但其他資料似可說明:費不喜歡也不擅長訓詁和國史。王銘銘曾問費在民國時代與“中研院”的關系。費說:“當時我們燕京社會學家對自己的理論水平非常自豪,看不起中研院的專家,他們只會擺弄一下檔案,研究一下古史。在我們看來這是很笨的。他們也不喜歡我們,認為我們是一群時髦的年輕人,根本不懂歷史?!?,那個人(凌純聲),典型的中研院派?!辟M對凌純聲的評價不客觀,凌純聲文獻和田野都在行,其《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是中國第一部田野調(diào)查的人類學著作。縱觀費孝通一生的著作,筆者僅見他在1934年發(fā)表的《周族社會制度及社會組織一考》中做過文字訓詁,而在該文后記中他還說:“作者以為,今后社會史之研究,宜由有現(xiàn)實物可據(jù)之民族學及考古學入手,似不應再沿用舊有之考據(jù)方法,在舊書堆中討出路。故此文久久未敢發(fā)表?!庇纱烁膳袛啵皇恰皞悺钡乃枷胝归_的二級火箭,原創(chuàng)不是他?!安钚蚋窬帧焙竺娴闹饕枷胧桥斯獾┞氏忍岢龅?。筆者一向以為,中國社會學前輩中,非一花獨秀,有雙峰并峙,即潘光旦和費孝通。學術研究非常重視獨創(chuàng)。一項獨創(chuàng)即可提升一個學者的學術地位。若“倫與差序格局”的思想是費孝通獨創(chuàng),則可以奠定其在中國社會學史上的首席地位。但若撇開這一貢獻比較二人,筆者認為,潘第一,費第二。語言能力是學術的基礎。潘的古漢語和英文都好于費,前者古漢語幾乎無需多說,而關于英語,費盛贊過潘。在美國讀書任教大半生的何炳棣在晚年的自傳中舉出潘光旦談外文好的三項標準,可見潘英語能力之一斑。語言能力當然包括表達。而在語言表達能力上二人幾乎不分軒輊,但風格有異。費雅俗通吃,潘可能打高不打低。讀讀《馮小青考?余論》便知23歲時潘光旦的文字已好到什么程度。費的文字的特長是深入淺出,舉重若輕,真佛只說家常話。我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版的《江村經(jīng)濟》,覺得語言親切分明是費的手筆,那封面和版權頁上均只有作者,而無譯者。但深究一番,知道譯者是戴可景。不知改版怎可刪掉譯者。但這譯文,令我想到另一層,就是費孝通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后面是其異常清晰的思維。潘之博學,社會學界的死人活人均無出其右。文史就不要說了。便是社會科學的理論,讀讀《派與匯》當知費孝通難望其項背。費的優(yōu)勢不在學問大,甚至可以說,費的學問不夠大。從學術成果看,二人均有興趣致力于紳士研究,且開始了一項大的合作,惜因政治氣候所迫,《科舉與社會流動》(1947)問世后便告中輟。此為中國社會學研究無可挽回的損失,如此珠聯(lián)璧合我們休想目睹二次。靄理士《性心理學》中有七萬字是潘從中國資料中得出的注釋和論述。筆者以為,其貢獻可與費的《生育制度》持平。費有深入的農(nóng)村鄉(xiāng)土研究。潘有廣博的人文思想研討。潘的教育學思想獨到、深刻、博大。潘還有家族譜系的研究。兩相比較,潘占上風。兩人都寫作了大量的有學術根底的雜文。費孝通接受朱學勤等人采訪時,兩次說到:自己是中國最好的專欄作家,一次是自稱,一次說:“Time和說我是中國最厲害的專欄作家?!辟M專欄文章的高峰期是《觀察》時期。《觀察》雜志是個周刊,1946年9月創(chuàng)刊,1948年12月被政府查封,共出版128期。費是該雜志中撰文最多的作者。同時他還伺候《大公報》和《中國建設》。1946年到1948年,費作為專欄作家一時無兩。而潘的雜文自1935年至1948年,長流不息??赡?946-1948年數(shù)量和影響低于費,但若比較二人全部文章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潘絕不輸于費。二、人治禮治,無為有為我以為學術生活就是爭論。如果學術圈子中見到了對某人的群體性贊頌,那一定是偽學者成災了。陳心想極其欽佩《鄉(xiāng)土中國》,同時也在多處持有不同意見。最不能接受的好像是“禮治秩序”一章中費孝通否定“人治”的觀點:我很懷疑這種“人治”是可能發(fā)生的。如果共同生活的人們,相互的行為、權利和義務,沒有一定規(guī)范可守,依著統(tǒng)治者好惡來決定。而好惡也無法預測的話,社會必然會混亂,人們會不知道怎樣行動,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說不上“治”了。(《鄉(xiāng)土中國》)我覺得二人的闡述都有道理,也都有矛盾或紕漏。我應該是1982年讀到《鄉(xiāng)土中國》,還是民國的版本。最令我震驚的觀點之一就是“禮治”,陳心想說:我們普通認為,傳統(tǒng)社會是人治社會,現(xiàn)代社會應該是法治社會。讀《鄉(xiāng)土中國》之前我接受的就是這樣的認識。那應該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一種解放的、進步的認識。即認為之前,貫穿整個傳統(tǒng)社會的都是人治。而費孝通告訴我們:傳統(tǒng)社會是“禮治社會”,僅靠人治,不能治理,必然混亂無序。我讀后覺醍醐灌頂。但是陳心想切身感受到了“人治”,他的體驗不會欺騙他。他說:對某官員有利的法律條文,該官員就可以讓其發(fā)揮作用,若對之無利或有害,則視若無物,或惡意篡改。當然,他的上司也會這么做,都是選擇性的,這樣就是一個有規(guī)則(潛規(guī)則)和無規(guī)則(無視規(guī)則)之間的博弈。這就是所謂的“人治”社會秩序。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概括之前的社會是人治社會沒錯,錯的是擴大到了全部傳統(tǒng)社會。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了禮治(所謂禮崩樂壞,此非不可想象),也沒了法治(同樣不是不可想象),我們將遭遇到什么樣的社會,不是人治社會是什么?有無“黨治”社會,即黨不靠禮和法,便造就一種秩序,而非無序。費孝通說傳統(tǒng)社會是禮治社會,靠譜。陳心想說當下是人治社會,沒錯。那難道我們在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不成?這不太可能。就是說,傳統(tǒng)社會靠禮治為其帶來秩序,在禮崩樂壞的時期就是人治。人類歷史中有序與無序間隔發(fā)生,但無序絕非主流。因為傳統(tǒng)社會中秩序在更大程度上不是皇權而是禮治帶來的,而皇權通常不破壞禮治;皇權瓦解的時刻,巨大的破壞力量可能在某一時期、某些地域,殃及禮治。就是說,從古到今,存在著禮治、法治、人治三種社會狀態(tài)。前兩種意味著秩序。第三種在措辭上較為勉強,因為“治”有秩序的含義。法治社會中不可能沒有“禮”在發(fā)揮作用,但其秩序的主導是法律,故稱法治社會。清代社會是禮治社會,其雖有大清律,卻不是法治社會,因為其法律不是至高的,皇權在其之上,地方官也常常一手遮天。人治社會中“法和禮”也并非沒有絲毫的作用,只是“禮”衰微,而法律遭到強人頻繁地干擾和破壞,它們已不能為社會奠定基本的秩序。與“有無人治”上的分歧異曲同工的是,陳心想不贊同費孝通“無為政治”的觀點。他說:但是,實際上鄉(xiāng)土社會并不真的那么政治“無為”,費孝通所說的更像一種理想的無為狀態(tài),正如詩人筆下美麗的田園生活,只在藝術家的想象里和作品里吧。我的理解,費說的不是自己的理想和藝術家的想象,而是他認定的周而復始的歷史事實和皇權維護自身的明智選擇。他認為,“亂”的部分原因是雄才大略的皇帝“開辟疆土、筑城修河”導致百姓不堪重負,“亂久必合”后的休養(yǎng)生息帶來了“治”:鄉(xiāng)土社會里的權力結(jié)構(gòu),雖則名義上可以說是“專制”“獨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續(xù)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鄉(xiāng)土中國》)陳心想的反駁是:紳士本身的權力也可以看作是皇權的一部分,至少在基層治理上是代理皇權的角色。這個觀點也是費孝通認可的?!恍枰实坌鄄糯舐?,那些搜刮和掠奪貪得無厭的大臣、皇室或者任何一個皇權構(gòu)成群體,都不會讓皇權“無為”,因為“無為”狀態(tài)下,他們得不到利益。退一步說,即使如費孝通所說的,皇權在雄才大略皇帝那里,一“有為”就遭到百姓造反而回歸于“無為”,這樣循環(huán)往復,也意味著鄉(xiāng)土社會不全是“無為”政治,至少也是部分“有為”的。費說“無為”當然不會是指皇帝一人,必是指包括其代理人的統(tǒng)治集團所為。但既然是“循環(huán)往復”就不是完全“無為”。但其敢說“無為”,意味著費以為歷史上“無為期”長過“有為期”。我猜想,二人的認識都是自身經(jīng)驗與閱讀歷史之融合。費提出“無為”在相當程度上源于他幼年的記憶、聽到的長輩的議論和自己日后的調(diào)查。而陳心想反駁的沖動源于自己出生和成長在一個中國歷史上“最有為”的政府統(tǒng)治下。歷史上皇權的“有為”對村民而言限于兵役、勞役和稅收,而當代中國的“有為”,除了這些,還要干預村民的勞作方式,將勞動單位從一家一戶變?yōu)楹献魃?、人民公社。對遠去的古代歷史可以有無窮的爭論,但二人成長環(huán)境的不同,是一個堅硬的事實。三、避談階級,心曲莫測陳心想說:這本書“奇”,還在于在農(nóng)村土地革命鬧了數(shù)年,階級斗爭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花的時代,這部書卻絕口不談階級。但陳心想只談到了奇之為奇的一個方面,即當時階級斗爭理論之盛行。中國思想界當時的情形是,不贊同階級觀點,堅持中國無階級的學者亦不乏其人。筆者首先想到的是梁漱溟,當然其非孤家寡人。摘錄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的觀點:在農(nóng)業(yè)社會如中國者,要討論其有沒有階級,則土地分配問題自應為主要關鍵所在。此據(jù)我們所知,先說兩點:第一,土地自由買賣,人人得而有之。第二,土地集中壟斷之情形不著;一般估計,有土地的人頗占多數(shù)。(從)《定縣社會概況調(diào)查》……可得結(jié)論如下:一,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家都有地。二,無地者(包括不以耕種為業(yè)者)占百分之十以內(nèi)。三,有地一百畝以上者占百分之二,三百畝以上者占千分之一二。四,有地而不自種者占百分之一二?!鴾蚀饲闆r以言,對于那一部分人有地不事耕作,一部分人耕作而不能自有土地的階級社會,相離是太遠了?!诋敃r定縣中等土地每畝值錢普通不過四十元,而一個長工(雇農(nóng))食宿一切由主人供給外,每年工資普通都在四十元以上。節(jié)儲幾年,他自己買一畝地,有何不可能?……河北省言語“一地千年百易主,十年高下一般同”(十年間的變化,可能富者不富,貧者不貧)?!梢哉f,秦漢以來之中國,單純從經(jīng)濟上看去,其農(nóng)工生產(chǎn)都不會演出對立之階級來。所可慮者,仍在政治勢力之影響于土地分配。判斷梁氏觀點之正誤,乃至中國古代有無階級,非本文主旨。引證上述,僅在說明當時關于中國社會有無階級的討論是頗有百家爭鳴之氣象的。而在費孝通的著作中豈獨《鄉(xiāng)土中國》不談階級,《江村經(jīng)濟》亦是如此。請看《江村經(jīng)濟》中與“階級”關聯(lián)的段落:(開弦弓村)當領導人并不與享有特權的“階級”有關。(第六章第四節(jié))村里財產(chǎn)分布的不均勻,并沒有在日常生活水平方面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同。少數(shù)人有特殊的值錢的衣服,但住房和食物上并無根本的差別。(第七章第一節(jié))長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不擁有生產(chǎn)工具,偶有鋤頭。長工來自那些土地太少,以致勞力有余的家庭。尤其是那些需要錢娶妻的人,他們愿意為別人做幾年長工。我沒有遇到過一輩子都沒有土地的人。這個村莊中的雇工總共只有17人。這說明,在這個村子的經(jīng)濟生活中,雇工制度不起主要作用。(第十一章第三節(jié))以上引文第一段中“階級”兩字打上了引號,說明費使用該詞之特殊意趣,而上下文的意思并未顯示他對“階級”概念的積極態(tài)度,即使不是消極的態(tài)度。后兩段引文出自“第七章生活”、“第十一章土地的占有”,并非放在“階級”的專題討論中;只是筆者覺得涉及階級論者關注的東西。如果存在著階級階層的話,生活品質(zhì)的差異毫無疑問與各階級階層關聯(lián)。而開弦弓村的土地情況符合梁漱溟的觀點。但這只是筆者的分析。我們從費孝通著作中看到的是不談“階級”。且慢,費孝通的著作中還有一處談到了階級。《皇權與紳權》中的第二篇《論“知識階級”》。在該文中,他將知識分為用于生產(chǎn)的自然知識和關于社會規(guī)范的知識,后者與文字關聯(lián)。知識階級靠著壟斷文字和規(guī)范知識來保持自己的社會地位在這里階級與某種壟斷相關聯(lián)。如果壟斷是階級的屬性,農(nóng)村中的土地可以買賣,且多數(shù)人有地,則可質(zhì)疑中國農(nóng)村存在階級。當然,這是筆者的推斷。準確地說,費孝通在討論中國農(nóng)村的兩部專著中避談階級。費孝通是一個時尚的人,一個跟著時代走的人,他不可能沒有接觸到階級的理論及關于中國社會有無階級的爭論。對于一個在當時備受關注、影響巨大、爭論紛紜的概念,費孝通不置一詞,既不接受也不反對階級分析的范疇,絕對是令后人好奇的話題。筆者做如下猜想。第一,功能學派的家法中不含階級。第二,在其農(nóng)村生活記憶,及日后的農(nóng)村調(diào)查中,他看不到階級理論所述的那個群體的存在。第三,從社會歷史理論的層面討論階級,水太深了:牽涉到封建社會與皇權社會的差異(其《論紳士》的第一句話就是:“封建解體,大一統(tǒng)的專制皇權確立?!保?,中國古代社會所具有的較大流動性,等等。以費孝通之聰明,很可能是只講說得清楚的事,不肯人云亦云,不愿趟這既深且混的水。遺憾的是,在其晚年沒有人問他為什么他的農(nóng)村研究中回避階級分析的范式。開放年代后有些思想意識反反復復,但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思想再未回潮。因此這不是一個令他為難的問題??梢灶A料,其昔日心曲之披露一定妙語連珠,不僅有助于我們?nèi)嬲J識費孝通,而且有利于我們理解民國時代的中國思想界。四、長壽的一生,短暫之燦爛費孝通作為學者與社會活動家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20歲(1930年)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讀書-39歲(1949年)迎來新政權,39歲-56歲(1966年),56歲-69歲,費69歲(1979年)中國恢復社會學-其95歲時去世(2021年)。如果更簡單的劃分,就是兩段:20歲至39歲的20年;39歲至95歲的56年。可以簡化為兩段的道理下文分解。第一段共19年,幾乎他的全部閃光的思想、作品都完成于這期間。西蒙及其他幾位學者共認,一個復雜學問或技藝,從入門到達到一流,需要十年時間。以費1938年完成的《江村經(jīng)濟》為坐標,他僅用了八年時間。以后,他在教學、著書、時評三個領域耕耘,名聲卓著。是學者兼公知。江山易手之際,已下決心不去海外和港臺之時,他對一個美國學者說:“將作新政權的忠實的反對派”。1949年后,判若兩人。他不再是學者和公知。前一判斷是從嚴格意義上,從生產(chǎn)有價值的學術成果的標準做出的。筆者以為,從1949至2021年費孝通的作品乏善可陳,無一部可以稱作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其轉(zhuǎn)變軌跡如下。作為公知,他批評政府的主要言論是“停止內(nèi)戰(zhàn),推行民主,建立聯(lián)合政府”。1949年以后,兩重因素剝落了其公知角色。思想改造運動導致他晚年自白的“文化投降,我的知識體系不行了,歷史不是我們的了”。他甚至成了思想改造的樣板。另一方面,取代公知角色的是,他欣然接受了政府給予的職務。他做過民族訪問團副團長,專家局副局長,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等等。費的轉(zhuǎn)變,原因不一而足。朱學勤曾問他:“抗議國民黨,跟抗戰(zhàn)以后教授們生活狀況惡化有沒有關系?”費明確回答:“有關系,我們窮得要命。我為什么寫文章,家里面米不夠了?!蔽以敢庹J為,經(jīng)濟狀況既是寫文章的直接動因,也是成為公知的深層原因之一。就收入與生活而言,1937年以前在中國當一個教授,要比1949年以后優(yōu)越。但是費孝通沒有享受過昔日教授的優(yōu)厚待遇。他1938年歸國,12月任云南大學副教授。從上任起過的就是清苦的生活。艱難困苦的十二年竟然孕育了《江村經(jīng)濟》后幾乎他的全部學術成果。1949年以后,他是二級教授(根據(jù)上方的意思,社會學不設一級教授),是中央民族學院的副院長。住房在打成右派后也沒有變動。他的收入和生活,肯定是1949年以后要好得多。經(jīng)濟待遇是“禮待”的組成部分,當然不是全部。“禮待”影響到費對待新政權的態(tài)度。1945年昆明“一二?一”事件后他上了國民黨特務的黑名單,一同演講批評政府的李公樸、聞一多被暗殺,費家的房屋被特務打了一個可以鉆進來的洞。朱學勤問其對蔣介石的個人印象,費脫口而出:“他就是個流氓。”可見當年的記憶與認識刻骨銘心,令他無視對面坐的是他器重的中年歷史學家。費親身領教過兩位領袖,費也說到“我想(暗殺李公樸和聞一多)是底下人做的,沒必要嘛”。當牽涉到個人驚心動魄的遭遇時,我們就看不到智者的公允的歷史觀了?;氐椒俏镔|(zhì)的待遇上。新政權絕對禮待費。蔣接見費一次。毛接見過他無數(shù)次。究竟多少次,我以為應該是費孝通的研究者們應該搞清楚的一件大事。費對朱學勤說:“這是57年之前的事,我和馮友蘭在一起到他家去吃湖南飯。吃過兩次飯,無話不談。”有張照片,是毛接見童第周、胡愈之、華羅庚和費孝通。多人一同接見應該不在以上所說之列,且應次數(shù)更多。朱學勤與費孝通對話時費的女兒費宗恵插話:“我聽媽媽說,是***請你去吃飯,他跟你說完以后,你寫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你忘掉了,你好好想想?!倍@話之前費說那篇文章是李維漢打招呼寫的?!吨R分子的早春天氣》里一丁點不同政見者的味道也沒有,只是懇請政府給知識分子寬松一點的環(huán)境。難怪周恩來在讀后第一時間稱贊此文。費回憶打成右派后毛在游泳池和他談話說:”不要緊,右派有什么關系,我自己戴多少帽子啊。”費還說:“我成右派后,李維漢請我吃西餐,在歐美同學會?!贝虺捎遗蛇€能說是禮待嗎?我以為是,是特異的禮待。絕大多數(shù)右派分子絕無這份待遇,費可以體會到。背離嚴格意義上的學者身份的一個原因,是1952年院系調(diào)整中社會學被取締。他只能當一名失去了自己專業(yè)的教授。還有就是做學術行政工作。筆者一直驚異和不解民族學院當年何以擁有那批資歷和水準極高的教授,原來是費請來的,他當然懂得各色教授的斤兩。這樣,社會學家的費孝通因社會學被取締等原因,不存在了。這樣的事情能夠發(fā)生,也要靠費的內(nèi)因去配合,即他接受現(xiàn)狀沒了專業(yè)設置他就不做了。不錯,費在反右運動前曾與多位社會學家一同為恢復社會學呼吁,且他們被打成右派與此不無關聯(lián)。但筆者要說的是,如果是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人,為研究而研究的人,國家取締了這個學科,他會憑自己的志趣,私下里,業(yè)余時,遵循自己半生習得的方法,繼續(xù)思考和鉆研。顧準是那個時候翻譯了熊彼特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張廣達是那個時候?qū)W習了中亞的若干死語言。潘光旦1953年寫作了影響深遠的《開封的中國猶太人》,1959-1964年從二十五史中整理出有關少數(shù)民族的史料100萬字(2021、2021年出版),完成了達爾文巨著77萬字的《人類的由來》的翻譯(與其長婿胡壽文合作)。筆者懷疑費1949年以后有無一件這種分量的著作或譯作。原因在于,在其經(jīng)世濟民的學術目標中,幾乎容不下一絲別的趣味與動機。他早年批評林耀華的為研究而研究和毓蘇的趣味論,耄耋之年還要和他的老同學利奇爭論說:他的旨趣不在于認識文化的普遍規(guī)律,只在于尋找中國的富裕之路。在領袖打壓學術,令其難酬經(jīng)世濟民之志時,他就真的不做學術了。與吳文藻、謝冰心合譯海斯等的《世界史》這樣小兒科的東西,或威爾斯的《世界史綱》這樣的大眾讀物,與其說是做學術,毋寧說是高雅地打發(fā)時光。所以他晚年曾說:哀莫大于心死,他早就放棄社會學了。費對朱學勤說:“我沒有想到(會成右派),我那時紅得發(fā)紫?!备母镩_放后,費的境遇可謂“今年花勝去年紅”。1983-1988年出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1988-1998先后兩屆的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作為七十年代末葉費孝通著作的虔誠讀者,筆者很長時期持有一種看法:他被金絲玉帶捆綁了。改革開放初,他67歲。重啟荒廢三十年的學術研究固然很難,但如果保持一個布衣儒人的身份,重操專欄作家的舊業(yè),以其智慧、學識和國際聲望,將成為無出其右的費邊社類型的溫和批評者。直到我深入閱讀他的軌跡,才明白,改革開放后他的選擇順理成章。他不可能再作四十年代的那個學者和公知了。如果自1949-1976年一直冬眠、蟄伏,早春來臨,可以重溫昔日的春夏之夢。中國很多作家都是如此“歸隱——復出”類型的人。學者張中行大約也是如此?!岸Y待——合作”是共和國政府與費孝通自1949至2021歷時56年的基本關系。十年只是一個偶然的插曲。因此十年前的關系,可以穿越時間,在十年后迅速對接。他是一個傳奇人物。滿打滿算20年的學術生涯,去掉拿到博士學位前的8年就只有12年,其中產(chǎn)生的思想、文字,50多年后還被閱讀和稱道。他是個悲劇人物。享九五之壽,文曲星之命自戊寅(1938)到己丑(1949)僅一個地支數(shù)。潘光旦長費孝通十一年,多出十一年的學術生命,故學術生涯較長的那個天才注定高于學術生涯較短的那個天才。學生時代就折服了梁啟超的潘光旦,如其生命的最后18年能有一張平靜的書桌,則中國社會學可望有自己的世界級大師。如果費孝通的學術生命不中輟,追趕潘光旦是可以期待的。當然以其性格,勝出的不太可能是學問,而思想其實尤為寶貴。因主客觀的原因,1977年以后留給費孝通的不是學者與公知的生涯。他晚年對中國社會學是悲觀的。我在《讀費孝通的〈皇權與紳權〉》(1994)一文中說:我的好友薛涌一次與我夜宿外地旅館,晚間長談,說及他在八十年代中葉對費孝通的采訪。他對我說,他的最后一個問題:“您認為中國再過多少年能出現(xiàn)一個您這樣水準的社會學家?”他說:“費孝通思考了一會兒,給了我答復,你能猜出來嗎?”我真的無論如何也不敢想費孝通說出來的是“50年”!……我以為他知人且自知,是這個時代的智者,他有過吳文藻、潘光旦這樣的師友,他平和不偏激。因而我以為“50年”絕非他個人的自負,而是透露出他對時下的教育環(huán)境與文化氛圍的深徹的悲哀。一座樓房可以在一年間蓋成,一棵樹木可以在十年中長成。而一個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失落,崇尚學術與真理的風氣的消散,需要多少年的時間來挽回呢?我想,不會有人能確定地回答出來的。筆者經(jīng)閱讀費孝通步入社會學,觀其一生軌跡以借鑒,念其“五十年內(nèi)無大學者興”而自省。以世俗眼光看,本文或有大不敬處。但我們是學人,這里是學界。研討一個學者的著作是學人間的最高禮節(jié),而批評是研討的當然的組成部分。是先生的十年忌日,令后生拿出畢生所學,慷慨論辯,坦誠評說。諛辭和虛飾才是大不敬。費孝通人物隨筆【第二篇】:樓梯不好走在東吳大學念書時,楊絳以“洋囡囡”的綽號聞名全校。她是大家閨秀,又是個美人胚子,據(jù)說追求者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眾。當時有個叫費孝通的富家子弟,人高馬大的,上前去搭訕:“我們可以做朋友嗎?”“朋友,可以。但朋友是目的,而不是過渡?!币慌枥渌畷r澆熄了一團烈火。沒多久,東吳大學因?qū)W潮停課,楊絳轉(zhuǎn)到清華借讀,抵達燕京的當天,即邂逅文弱書生錢鐘書,猶如驚鴻一瞥。初次約會時,一向孤僻、言語笨拙的錢鐘書開口便是,“我沒有訂婚”。傻愣愣的一句話,真讓人摸不著頭腦。而楊絳卻心有靈犀,“我也沒男朋友”。倆人很快便墜入愛河,不久喜結(jié)連理,可謂“天作之合”?;楹?,兩人育有一女錢瑗,三口之家溫馨若飴。就這樣,日子平靜流淌了60余載……然而,葉子總會在秋天來臨后一片一片掉落,楊絳在《我們仨》中平靜寫到,“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F(xiàn)在,只剩下我一個”。光陰似流水,紅顏變白發(fā),楊絳已是白發(fā)蒼蒼的文壇大家。而此時,費孝通亦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社會學家。他仍對當年的夢中情人念念不忘,于是提著一捆著作,來請阿季(楊絳小名)“斧正”。久別重逢,噓寒問暖,兩人天南海北閑聊一番后,楊絳忽然意識到有點失態(tài)了,就下了逐客之令。費老素有自知之明,起身告辭。顫巍巍地走下樓梯時,他戀戀不舍,一步三回頭。阿季淡淡說了句,“樓梯不好走,你以后再不要知難而上了?!辟M老頓時愣住,血壓“嗖嗖”往上直躥。至此,他方才徹底死了心。費孝通人物隨筆【第三篇】: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在眾多老師的慫恿下,懷揣著各種熟悉感細致地讀了費孝通的《鄉(xiāng)土中國》,首先,孩提時代的鄉(xiāng)土印象再次浮現(xiàn):五線譜般的電線桿上鳥兒嘰嘰喳喳,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里魚兒歡蹦亂跳,綠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輕聲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們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鄉(xiāng)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內(nèi)心那股暖暖的鄉(xiāng)土漣漪。很是驚詫,費老在“鄉(xiāng)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國時,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吹竭@,心里暗暗驚喜那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貴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曉了。后來,他祖母避人和他說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驚詫完后,也訴說一段我曾不敢啟齒但與之相似的經(jīng)歷,第一次離家求學時,我母親,不算很老的農(nóng)村婦女,也是把一包用紅紙包裹著的東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處,好奇地問:“是什么?”母親語重心長的說:“給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門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壓在箱底,直到后來算是翻箱倒柜找東西時,又顯眼的在我眼前晃來晃去,好奇心驅(qū)使我打開了它,一抔灶土和幾顆茶粒。這就是暖暖的鄉(xiāng)土,不僅有母愛的寄托,還有那淳樸的鄉(xiāng)土情緣牽系著。我,也算是土生土長的農(nóng)村孩子,對鄉(xiāng)村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很深厚、很誠摯的埋藏在心底。一踏進大學,身上那股“土里土氣”的質(zhì)樸儼然與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與鄉(xiāng)村有關的“味道”將隨著喧鬧的外界漸行漸遠,所以,有時就特別想回到過去看看,小時候的村莊、暑期支教的鄉(xiāng)村、大一學習生活的南平校區(qū)。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腳印的黃土地,嗅嗅那鄉(xiāng)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著千百年的村莊;在支教的期間,重溫童年幼稚的游戲,陽光下童真無邪的笑臉灑滿大地,充分展現(xiàn)孩子快樂的本性;懷念靜謐的南平校區(qū),修身養(yǎng)性,與世無爭,悠閑的學習、生活便是一種享受。一種厚重感油然而生,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嗎?將來的某一天,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能夠在自己的小天地,擁有半畝良田,披星戴月,荷鋤而歸。遠離城市的喧囂與人際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鄉(xiāng)村的寧靜與安詳,做一個真正的自己。生長在暖暖的鄉(xiāng)土上,生根發(fā)芽,并茁壯成長。也許,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貴,才能體會到中國社會的基層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性。雖然,城里人藐視鄉(xiāng)下人土里土氣,但是,在鄉(xiāng)下,“土”是我們的命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鋤地播種,精耕細作,盡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從土里長出希望,收獲果實?;蛟S,哪里來的最終本該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澆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蒼黃的土地,以此來報答那暖暖的鄉(xiāng)土養(yǎng)育我們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費孝通人物隨筆【第四篇】:《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鄉(xiāng)土中國》是費孝通老先生根據(jù)解放前夕中國社會現(xiàn)實狀況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所完成的著作。書中詳細闡述了費老在深入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后,于基層中洞悉的彼時中國的社會特點。費老在書中從政治,如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經(jīng)濟,如鄉(xiāng)土本色、血緣和地緣;文化,如文字下鄉(xiāng)、家庭、男女有別等方面進行說明。雖然很多寫實的描述早已時過境遷,不適用于如今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但它對當今學者對那個時候的社會狀況的研究仍然有著巨大值,也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費老首先在第一篇的鄉(xiāng)土本色中引出他對于鄉(xiāng)土的概念--社會基層的鄉(xiāng)土性,土是指泥土、是鄉(xiāng)里人謀生的工具。以農(nóng)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tài),遷移是變態(tài),費老寫得好,這是因為他們世世代代都囿在土地上、耕種活動的分工程度也淺得很,可以自己自足的人們自然是流動性小、社會變遷速率小。我認為,從全書來看,費老的鄉(xiāng)土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說應該就是我們的傳統(tǒng)社會。上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小農(nóng)經(jīng)濟一直是我們的經(jīng)濟形態(tài),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緩慢的,傳統(tǒng)是一種不易被打破的東西,所以我們有著農(nóng)業(yè)的本性。在這種慢節(jié)奏的生活中,我們周圍都是熟悉的人,完全不需要去耗費時間精力來適應陌生的新面孔。生活上的固定性使得我們產(chǎn)生了活動范圍的限制性,形成了穩(wěn)定封閉的鄰里關系。熟人相見就打聲招呼,法律、合同什么的是面對陌生人時才會有的,所以鄉(xiāng)土中國才不是個法制社會,我們生于斯,長于斯。而對于現(xiàn)在,許多原本世代以務農(nóng)為生的家庭里的年輕人甚至父輩母輩放棄家鄉(xiāng)里的土地,涌進城市務工。這不得不說是社會發(fā)展而形成的結(jié)果,表面上似乎他們應該會得到與城里人平等的待遇。但也正是由于上千年沿承下來的傳統(tǒng),他們是基層社會里的人們,與城里人似乎顯得格格不入。所以在今天,他們與城里人還是不一樣的,他們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維護,他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我們的社會并未成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在文字下鄉(xiāng)中,費老則是選擇了現(xiàn)身說法。很多人認為鄉(xiāng)下人愚,但是費老認為不應該這么說,鄉(xiāng)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識上不足,更確切的說是知識結(jié)構(gòu)不一樣,他們的知識足以應付他們自己的生活,而對于城市的文明生活自然不甚了了。這種不了解就像城里人分辨不了麥子和包谷、不會下河摸魚、不會猴子上樹一樣,沒有什么值得取笑的。之前也說到,鄉(xiāng)土社會是熟人的社會、是面對面的社會,各家各戶獨立自己、見面也只用打招呼而已,語言是足以解決他們的一切問題的。這樣想來,文字對他們來說就并不是必要的了。推行文字下鄉(xiāng)于費老看來,似乎有些削足適履了。但在這推行過程中,我們要找對方式,文字是文明的象征,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因此,費老并非反對推行。我認為,這也正是與現(xiàn)在重視教育的原因如出一轍,社會在進步,教育強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讀書是他們的出路,一間間鄉(xiāng)村的希望小學正在被蓋起。費老得出這些認識正是來自于他在鄉(xiāng)間生活的經(jīng)歷,這也正是他所推崇的田間考察的研究方式,也是注重實踐經(jīng)驗的實證主義的重要體現(xiàn)。差序格局中,費老指出私的毛病在中國比愚和病更普遍,于是生出許多貪官,滋生許多貪污無能的問題,并以此引出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的差序格局。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格局中,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社會聯(lián)系。這就涉及到中國傳統(tǒng)中的人倫,人和人所構(gòu)成的網(wǎng)絡中的綱紀,就是一個差序,也就是倫、倫是有差等的次序。在這種格局中,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就看站在哪個角度去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同的社會結(jié)構(gòu)格局導致不同的道德觀念。這也是西方社會團體格局與我們社會相區(qū)別的原因。差序格局這一概念也是由費老提出來的,并逐漸被國際社會學學者所承認接受。家族這一章中,有人說鄉(xiāng)土社會也包含著團體,比如家。其實就社會結(jié)構(gòu)的格局而言,西方社會與鄉(xiāng)土社會內(nèi)部都有團體式的社群,也都有差序式的網(wǎng)絡,但就其主要形式而言,西方社會強烈地呈現(xiàn)為一種團體格局,鄉(xiāng)土社會強烈地呈現(xiàn)為一種差序格局,這個只是取決于不同的側(cè)重點。東西方都有的家,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也有很大的區(qū)別,這反映出社會格局的不同所導致的差異。在西洋,親子指結(jié)構(gòu),生育是功能、主要的是生育兒女、西洋家庭里夫婦是主軸,兩性之間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夫婦共同經(jīng)營生育事務、子女成年即離開不在家庭的功能分區(qū)里費老如是說。而在中國,家是一個事業(yè)組織、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鄉(xiāng)土社會的家庭呈現(xiàn)出比較強的差序格局特性。家庭成員不限于親子,可以依需要而以父系原則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人類學稱這種根據(jù)單系親屬原則組成的社群為氏族,鄉(xiāng)土社會的家在結(jié)構(gòu)上就是氏族,稱為家族。除生育外,家族可擔負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功能。家族必須是綿續(xù)性的,因為政治、經(jīng)濟、宗教等事務是綿續(xù)性的,所以家族不因個人的成長或死亡而分裂或結(jié)束。這種除生育之外的綿續(xù)性事業(yè)社群凝合的基礎不是兩性情感,而是家族事業(yè)的需求。中西家庭在結(jié)構(gòu)與功能上的這種差異,使得中國人在家庭情感上尤其是在兩性情感間有著矜持與保留,女性于傳統(tǒng)中被教導相夫教子、三從四德,綿續(xù)性的事業(yè)社群決定了這一切。在男女有別這一章中,費老提到西洋有兩種文化模式,一是阿波羅式的,一是浮士德式的。前者認為宇宙有一個超自然超人力的秩序,人只能接受它,維持它。天堂遺失了,黃金時代過去了,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后者認為沖突是存在的基礎,生命是阻礙的克服。沒有了阻礙,生命也就失去了意義。他們把前途看成沒有盡頭的創(chuàng)造過程,不斷地在變。費老認為鄉(xiāng)村社會屬于前者,現(xiàn)代社會屬于后者。對于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我認為可以理解為一種人生觀,生命是障礙的克服,挫折愈多,生命也愈頑強,生活的意義也愈深。其中隱藏的結(jié)論就是生命的意義在于過程而非結(jié)果,因為生即使,每一天的生只是向死更邁進了一步。進而推論,我們不是要得到更多而是要經(jīng)歷更多,這就是存在主義者加繆的觀點--不是生活得更好,而是生活得更多。鄉(xiāng)土社會中是沒有這些的。在我看來,柏拉圖認為現(xiàn)實世界只不過是對理想中的世界的拙劣模仿,還有圣經(jīng)中對于原罪的解釋,都是前一種模式的表現(xiàn);費老說鄉(xiāng)土社會所求的是穩(wěn)定是阿波羅式的。男女授受不親是男女只在行為上按著一定的規(guī)則經(jīng)營分工合作的經(jīng)濟和生育事業(yè)。女性似乎于天然中就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上,其主要責任是家事,做得好了,你是賢內(nèi)助,做得不好便隨時面臨休妻的可能。更往前了說,男性可以三妻四妾,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男性會遭眾人鄙棄;女性必須從一而終,年紀輕輕成為遺孀你也必須守著寡才配能上一塊貞節(jié)牌坊,否則就是浸豬籠還要背著難聽罵名的下場。夫妻間的婚姻關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對在婚前甚少交集的男女雙方便只能于婚后漸漸生情。但那時的男子終究以事業(yè)為重,男女甚至只能維系著兩性及婚姻關系。娶得嬌妻是為延續(xù)香火、傳宗接代,女子只能是下得了廚房卻上不了廳堂的。我認為,鄉(xiāng)土社會的婚姻關系較那時已經(jīng)是個巨大的進步了,盡管女性仍然是拿不出手的,依舊以輔的身份出現(xiàn)。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的話語權越來越多,越來越追求著與男性平等的地位,有的甚至成為女強人:獨當一面,比男性更為出色。并且現(xiàn)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女性甚至不愿生育,丁克家族的產(chǎn)生從某種程度上不得不說是男性與這類女性妥協(xié)的結(jié)果。盡管這種選擇是自由的,但這種行為后果還是令很多人所不能接受的,從這方面說來,這種進步又是好是壞呢?費老說家庭是以同性為主、異性為輔的單系組合,男女有別的界限使中國傳統(tǒng)的感情定向于同性方面去發(fā)展。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同性戀雖然大部分是先天的,但后天過多地與同性接觸或環(huán)境影響,也是有可能的,我的同學中就有這樣的情況。在無訟中,行為者對于這些規(guī)則從小就熟習,不問理由而認為是當然的。長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規(guī)則化為了內(nèi)在的習慣。這句話讓我想起了中國當代的教育,創(chuàng)新意識在一定層面上是這個時代所缺少的,很多學生們在高考這個獨木橋面前被轉(zhuǎn)化成了一個個的做題機器,理論與實踐在某種程度上是脫節(jié)的。但慶幸這一問題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到。在血緣與地緣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甘肅天水市武山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招聘城鎮(zhèn)公益性崗位人員26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扶余市博物館公開選調(diào)解說員(4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名校卷)
- 2025年中共溧陽市委黨校長期招聘教師2人(江蘇常州市)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新)
- 2025江蘇南京大數(shù)據(jù)集團有限公司招聘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黃金題型)
- 2025年四會市市級機關公開遴選考試真題
- 2025年DNA、RNA疫苗項目合作計劃書
- 2025年寧東鎮(zhèn)公開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一套
- 2025福建莆田市市直事業(yè)單位定向招考未就業(yè)隨軍家屬6人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模擬題)
- 2025國家民委直屬事業(yè)單位招聘(48人)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考試直接用)
- 2025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實驗室成果轉(zhuǎn)化部招聘3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奪冠系列)
- 2025年“10.13建隊日”分批入隊活動總結(jié):強國復興有我爭當新時代好少年
- 2024年服裝時裝項目資金籌措計劃書代可行性研究報告
- 施工三方協(xié)議7篇
- 2025年數(shù)字娛樂行業(yè)數(shù)字化娛樂內(nèi)容與虛擬現(xiàn)實體驗研究報告
- 水生產(chǎn)處理工三級安全教育(班組級)考核試卷及答案
- 2025年貴州省貴陽市輔警考試題庫(附答案)
- 小學科學新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全冊教案(2025秋新版)
- MCN機構(gòu)簽約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中國魔芋行業(yè)項目調(diào)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2024北森圖形推理題
- 瀝青路面厚度試驗檢測記錄表(鉆芯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