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08-09(1)-復習_第1頁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08-09(1)-復習_第2頁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08-09(1)-復習_第3頁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08-09(1)-復習_第4頁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08-09(1)-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可編輯可編輯精品文檔,歡迎下載精品文檔,歡迎下載幾個名詞解釋:1、茫字是什么意思?答:“?!眱H是符號,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無比,稱為吉祥海云,又稱吉祥喜旋。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旋回表示佛力的無限運作,向西方無限地延伸、無盡地展現,無休無止地救濟十方無量的眾生。2、什么是“佛像開光”?答:寺院里新塑的佛像或佛像重新修復后,都要舉行開光儀式。所謂開光是“開眼光”的略稱。開光儀式除誦經外,還要由主法的法師手執(zhí)毛筆遠遠對著佛、菩薩像的眼睛描劃,意思是“點睛”,使佛像或菩薩像的“慧眼”具有觀察世事的能力。如此信徒的愿望及行為都可以被佛與菩薩“看”見。每修繕一次,便要舉行一次開光法會,所以開光法會永無休止。3.佛教的“天龍八部”是什么?答:天龍八部,又叫“龍神八部”、“八部眾”,是佛教八大護法神,數量很多.具體如下:一、天眾.二、龍眾.三、夜叉四、乾達婆五、迦樓羅六、緊那羅七、阿修羅.八、摩侯羅迦.以上八部分,以天眾和龍眾最為重要,故流稱“天龍八部”4.千手觀音的雕像通常只有多少只手?這些手是怎樣分布的?為什么叫“千手觀音?”答:(1)通常只有42只手.(2)中央兩手合掌。左有兩手各20只手,左有兩邊各有1眼,共40只手40只眼,再各配25種眾生生存環(huán)境,共為千手千眼。(3)所以,千眼觀音全稱為“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觀照世間,以示法無邊,利樂眾生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影響了中國文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一、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佛教哲學的基本點是否認現實世界的存在而設想出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西方極樂世界”;禪宗進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設想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承認主觀精神世界的絕對存在罷了。這樣就把佛教哲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義。宋明理學,在思維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響十分明顯,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借用了華嚴宗的某些命題,陸九淵和王守仁的陸王心學則吸收了禪宗的某些思想,可以這么說,漢唐以后的中國哲學史,離不開佛教思想史,而且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以題材而論,歷代描寫佛教的詩文不計其數。這些詩,贊美佛寺風光,歌頌僧俗有宜,有不少寫得相當精彩和生。唐宋以來,文人為名僧樹碑立傳,留下許多滲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藝術風格而論,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脫,主張離塵出世,至禪宗而而宣揚心中求佛,使文學界形成一種清淡悠遠的藝術流派。第三,以詩歌理論而言,唐宋以后,主張“以禪論詩”,講究詩歌創(chuàng)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認為“說禪作詩,本無差別”。最后,以創(chuàng)作隊伍而論,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和尚詩人,史書上稱作“詩僧”。著名的如唐代詩僧寒山、皎然、齊己、貫休,都有詩集留傳后世。三、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尤其是繪畫和雕塑更能顯示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藝術也跟著傳入。中國的石窟藝術融合中國藝術的風格,造象也模擬了中國人的形象,當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藝術的某些特點。以佛教為內容的宗教壁畫大大發(fā)達起來,出現了象吳道子著名的宗教畫家。在表現手法上,釋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下,使中國人在感覺上更為接近和親切。四、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佛教的流傳,使佛語、佛教、佛偈大量滲入社會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如“一塵不染”、“當頭一棒”、“五體投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頭頭是道”、“心心相印”、“清規(guī)戒律”、“想入非非”、“現身說法”、“恍然大悟”、“火燒眉頭”、“菩薩心腸”等等都來自佛經、佛語、和佛教故事,至于從佛教生活衍化出來的語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無事不登三寶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廟小菩薩大”、“臨時抱佛腳”、“不見真佛不燒香”等等。五、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的影響。佛教主張離塵出世,因而寺廟建筑大多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千百年來,各階層的人們,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護佛的需要,花費大量的資財,人工建造了無數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有的甚至堪稱世界奇跡。(1190字)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在中國的流傳,影響了中國文化,它的哲學思想和藝術形式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有別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國佛教文化,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一、佛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佛教哲學的基本點是否認現實世界的存在而設想出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西方極樂世界”;禪宗所主張的“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是進一步否定了佛教所設想的“西方極樂世界”,只承認主觀精神世界的絕對存在罷了。這樣,禪宗就把佛教哲學的客觀唯心主義轉化為主觀唯心主義。在這個過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排斥又互相影響,互相斗爭又互相吸收,在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中結為一體。宋明理學,在思維模式、修行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影響十分明顯,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借用了華嚴宗的某些命題,陸九淵和王守仁的陸王心學則吸收了禪宗的某些思想,可以這么說,漢唐以后的中國哲學史,離不開佛教思想史,而且成為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二、 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以題材而論,歷代描寫佛教的詩文不計其數。從全唐詩來看,共唐詩約五萬首,其中與佛教有關的詩占了近十分之一。這些詩,贊美佛寺風光,歌頌僧俗有宜,有不少寫得相當精彩和生。唐宋以來,名僧的社會地位很高,文人紛紛為他們樹碑立傳,留下許多滲透佛理的散文。其次,以藝術風格而論,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脫,主張離塵出世,至禪宗而而宣揚心中求佛,使文學界形成一種清淡悠遠的藝術流派。第三,以詩歌理論而言,唐宋以后,主張“以禪論詩”,講究詩歌創(chuàng)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認為“說禪作詩,本無差別”。最后,以創(chuàng)作隊伍而論,在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不少和尚詩人,史書上稱作“詩僧”。著名的如唐代詩僧寒山、皎然、齊己、貫休,都有詩集留傳后世。宋朝重顯、文瑩、祖可及至清代八指頭陀、近代蘇曼殊等等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三、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尤其是繪畫和雕塑更能顯示出佛教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藝術也跟著傳入。中國的石窟藝術融合中國藝術的風格,造象也模擬了中國人的形象,當然也保留了印度雕塑世藝術的某些特點。以佛教為內容的宗教壁畫大大發(fā)達起來,出現了象吳道子著名的宗教畫家。在表現手法上,釋迦牟尼在印度的生活,加入了中國傳統的亭臺樓閣下,使中國人在感覺上更為接近和親切。四、佛教對中國語言的影響。佛教的流傳,使佛語、佛教、佛偈大量滲入社會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義而具有了社會含義,成為人們常用的成語、俗語、諺語和慣用語。如“一塵不染”,佛家把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如果在修行時能擯除一切雜念,佛語就叫“一塵不染”,變?yōu)樯鐣Z言以后,是非常清潔的意思。又如“當頭一棒”、“五體投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頭頭是道”、“心心相印”、“清規(guī)戒律”、“想入非非”、“現身說法”、“恍然大悟”、“火燒眉頭”、“菩薩心腸”等等都來自佛經、佛語、和佛教故事,至于從佛教生活衍化出來的語言就更多了,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無事不登三寶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廟小菩薩大”、“臨時抱佛腳”、“不見真佛不燒香”等等。五、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的影響。佛教主張離塵出世,因而寺廟建筑大多在幽深的山林里,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千百年來,各階層的人們,為了信佛、拜佛、敬佛和護佛的需要,花費大量的資財,人工建造了無數的石窟、佛像、佛塔和佛寺,留下許多有價值的佛教文物和佛教勝跡,有的甚至堪稱世界奇跡。 (1457字)佛教倫理與“八榮八恥”佛教倫理的哲學理論基石重要的有3個:即人生論、因果論和心性論。佛教的內在信仰核心思想是因果報應理論。佛教在歷史上對中國思想影響最大的就是因果報應觀念。因果報應觀念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價值取向、行為規(guī)范乃至心理結構。在民間,因果報應思想的影響是很大的,如老人常常要再三囑咐自己的下輩人“不要作孽”,這就是告誡他們,不要作惡業(yè),免受惡報。佛教因果報應理論的獨到之處是強調個人的思想、言論、行為的道德規(guī)范性,強調個人的所思、所言、所為都必然會產生相對應的報果,決定自己當下和未來的命運。這種學說所包含的因果關系原理,對個人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是有積極的影響和作用的。一般而言,佛教徒一旦接受佛教信仰,修持佛教倫理道德就會是自覺的、堅定的、不動搖的。佛教倫理的基本準則有3項:去惡從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去惡從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說,去惡從善和內心清凈是佛教的根本特質。佛教以德為本,而德以善為本?!吧啤笔欠鸾虃惱淼淖詈诵牡姆懂牐辽萍茨鶚?,是佛教的最高境界,去惡從善,抑惡揚善是佛教徒最根本的義務。佛教倫理德目即佛教道德規(guī)范,主要體現在佛教戒律上。在家出家、男女等不同信徒的戒律有所不同,然從整體而言,主要是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和六度。

佛教道德規(guī)范的社會意義與現代價值第一,它們的實質是佛教的社會倫理,是協調人際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的道德規(guī)范。尤其是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實是人類道德的底線,是維護人類社會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社會公德保障。這是人類生存智慧的總結,值得繼承和發(fā)揚。第二,提倡誠實。佛教五戒中的“不妄語”,是要求講真話,也就是提倡誠實。十善是“五戒”的擴展,其中擴展最多的是“不妄語”這一條,相應地在“口業(yè)”中增加了“不兩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不冷嘲熱諷,不惡意攻擊;“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說臟話。這擴展的三善和“不妄語”,與誠實是直接或間接相關的。道德以善為本,而善要以誠實為本。誠實是一切善心、品德、人格的至要,是道德品質的核心要素。一個國家、民族的成員是否誠實,關系到社會是否和諧,關系到社會是否能健康發(fā)展。佛教可以發(fā)揮自身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推動社會樹立誠實守信的良好風氣。佛教倫理與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什么關系?我們首先要了解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實質。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辱”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主要內容。所謂榮辱觀,是人們對光榮與恥辱的根本觀點。一般而言,光榮是指真、善、美的,有利于人民的,是值得褒獎和值得尊敬的。恥辱是指假、惡、丑的,有害于人民的,是需要貶斥和譴責的榮辱觀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主觀方面,即個人主觀內心的良知,也就是個人內心的揚榮抑辱意向。個人內在的知榮明恥心、自尊自愛心,是個人對自身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自我意識,它使人能夠自覺地踐行道德規(guī)范,決不做可恥、毀譽和損害人格的事。二是客觀方面,榮辱觀即社會用于評價人們行為的道德價值標準,也就是對踐行道德的褒獎,對違背道德的譴責,這是社會對人們行為的道德價值所作的客觀評價。榮辱觀的主客兩個方面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個人的榮辱感是社會良好風氣形成的價值基石,社會的榮辱評價是個人道德實踐的輿論基礎。一般而言,道德的實現既要依靠個人的自我修養(yǎng)、覺悟提高和內在約束,又要依靠社會的教育引導、環(huán)境熏陶和輿論監(jiān)督,也就是“自律”與“他律”。道德貴在自我實踐,“自律”在道德價值實現中的地位、作用高于“他律”,我們要從“心”開始,把外在要求化為內在意志,把客觀規(guī)范化為自我良知,不斷強化自我的道德自律意識,主動地自覺地模范地樹立、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佛教倫理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