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即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被動句分為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和意念被動句(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兩大類型。一、知識梳理1.用“動詞+于”表示被動,介詞“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1)而君幸于趙王,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1)中“趙王”是發(fā)出“幸”這一動作的主動者,“君”是接受“幸”這一動作的被動者,介詞“于”用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趙王”。全句譯為“并且您又受到趙王寵幸,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2.用“見(被)+動詞”表示被動(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3)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2)中“被”表示被動,譯為“被”,全譯為“誠信卻被(楚懷王)猜疑,忠心卻被(小人)誹謗,能沒有怨恨嗎?”。(2)和(3)中“見”都表示被動,譯為“被”,(3)句譯為“恐怕得不到秦國的城池,白白被欺騙”。3.用“見(受)+動詞+于”表被動,介詞“于”用于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廉頗藺相如列傳》)(5)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zhàn)》)(4)中“見……于……”是表示被動的固定句式,“見”表被動,譯為“被”;介詞“于”引進發(fā)出“欺”這一動作的主動者“王”。全句譯為“我確實擔(dān)心被(秦)王欺騙而辜負(fù)了趙國”。(5)中以“受……于……”句式表被動,全句譯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大軍,被別人控制”。4.用“為+動詞”表示被動。介詞“為”可以緊挨著動詞(省略了賓語),也可以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6)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7)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6)中表被動的介詞“為”緊挨著動詞“用”,中間省略了“(吳)廣”,全句直譯為“吳廣向來愛護士卒,士兵中有許多愿意受他任用(意譯為“替他效力”更好)的人”。(7)中表被動的介詞“為”后有賓語“天下”,全句譯為“自己卻死在別人手里,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么呢?”5.用“為……所……”表被動,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助詞“所”表被動。(8)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8)中“為……所……”是固定的被動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現(xiàn)代漢語里。全句譯為“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在“為……所……”被動句中,“為”后面的行為主動者可承前省略,變?yōu)椤啊瓰樗笨s略格式。如(9)中“為”的行為主動者“沛公”被承前省略了,全句譯為“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沛公)俘虜”。6.無任何標(biāo)志詞的意念被動句(10)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11)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意念被動句是指句中的謂語動詞本身含有被動意義,這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如(10)中“舉”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被攻下(占領(lǐng))”,全句譯為“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guān)被(劉邦)攻下”。(11)中“拜”根據(jù)語境應(yīng)譯為“被封”,全句譯為“由于藺相如功勞大,被封為上卿”。二、題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08年江蘇卷)及得召見,遂見親信。(2)(2005年廣東卷)暉(朱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3)(2004年江蘇卷)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4)(2004年重慶卷)公逸(李公逸)感端(夏侯端)之節(jié),亦固守。被動句是高考大綱規(guī)定的必考文言知識點之一,主要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文言翻譯題中。在歷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被動句的考查具有類型全、頻率低的特點。三、解題指導(dǎo)1.熟記表被動的句型上面梳理出6大類10種被動句,除意念被動句外,其余的9種被動句中都有表示被動的標(biāo)志詞語或句型。要熟記這些被動句中的標(biāo)志詞語或句型,這是準(zhǔn)確分析解題的知識基礎(chǔ)。2.從標(biāo)志和語境兩方面精準(zhǔn)判定判斷句通讀要求翻譯的文言句子,尋找表被動的標(biāo)志詞語或句型,并結(jié)合上下文確定句意是否存在被動關(guān)系。例題(1)中“見”表被動,全句譯為“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保?)中“見……于……”和“被”表被動,全句譯為“朱暉做官很剛直,被上司忌恨,所任職之處,他都被人彈劾”。(3)中有典型的“為……所……”被動句式,全句譯為“特別受皇帝禮遇器重,但沒有得到重用,當(dāng)時的議論為此感到惋惜”。(4)是意念被動句,“感”是“被……感動”意,“亦固守”是省略了賓語“杞州”的省略句,全句譯為“李公逸為夏侯端的氣節(jié)所感動,也堅守(杞州)”。在翻譯被動句時,為突出了受動者,也使譯文更順暢,可把被動者以“主動”的方式譯出,即以“被動者+受到+主動者”格式翻譯,上面的(1)句和(3)句都采用此種譯文格式。【鞏固訓(xùn)練】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不都表示被動意義的一項是(
)A.①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②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B.①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
②妝成每被秋娘妒。C.①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
②父母宗族,皆為戮沒。D.①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光武帝所幸之處,輒先入清宮,甚見親信。(2)后(周顗)因酒過為有司所糾,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責(zé)。參考答案:1.A(①“見”表被動,譯為“被”;②“見”用于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即為此種用法。B項介詞“被”、C項介詞“為”和D項介詞“于”都表被動)2.(1)光武帝親臨的地方,陰興總是事先進去清理(或者“清查”)宮殿,很受親近信任。(“幸(皇帝親臨)”“見(表被動)”、后二句省略主語“陰興”,每譯對一處得1分。)(2)后來周顗因為醉酒的過失被官吏檢舉,皇帝諒解他的情況,也沒有對他貶斥責(zé)罰。(省略主語“周顗”,“為……所……”被動句,“糾(檢舉)”,“亮(諒解)”,“黜(貶斥)”,每譯對一處給1分。)判斷句判斷句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的句子,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一、知識梳理1.用助詞“者、也”表判斷(1)南冥者,天池也。(《逍遙游》)(2)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3)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游褒禪山記》)(4)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5)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禪山記》)
“者、也”式判斷句主要有三類,翻譯時都在主謂之間加“是”。第一類是“……者……也”式,如(1)句譯為“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第二類是“……也”式,如(2)句譯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認(rèn)的寶物”。第三類是“……者……”式,如(3)句譯為“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第(4)句是“……者也”式,“者也”在句尾連用加強判斷語氣,全句譯為“他就是沛公的參乘樊噲”。第(5)句是復(fù)合式判斷句,即“者、也”句式與固定句式組合的判斷句,(5)句是“此所以……也”式,其中“所以”是表原因的固定句式,譯為“……的原因”,這個復(fù)合式判斷句應(yīng)譯為“這就是……的原因”,全句譯為:“這就是求學(xué)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謹(jǐn)慎采取傳聞材料的緣故(原因)?!?.用“乃、即、則、誠、本、非”等副詞表判斷(6)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7)(項)梁父即楚將項燕。(《項羽本紀(jì)》)(8)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9)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10)臣本布衣。(《出師表》)(11)此物固非西產(chǎn)。(《促織》)第(6)句用“乃”表判斷,譯為“應(yīng)該被擁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第(7)句用“即”表判斷,譯為“項梁的父親是楚國的大將項燕”。第(8)句用“則”表判斷,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第(9)句用“誠”表判斷,譯為“這確實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啊”。第(10)句用“本”表判斷,譯為“我本來是一個平民百姓”。第(11)句用“非”表否定判斷,譯為“(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chǎn)的”。3.用動詞“是、為”表判斷(12)汝是大家子。(《孔雀東南飛》)(1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第(12)句用“是”表判斷,譯為“你是大戶人家的孩子”。第(13)句用“為”表判斷,譯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4.無標(biāo)志的語意判斷句(14)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采用“名詞主語+名詞謂語”格式,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第(14)句就是語意判斷句,譯為“劉備是天下的梟雄。”二、題型分析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09年湖南卷)賜之車馬而辭者,不畏步者也。(2)(2014年浙江卷)此若家之寶也,奈何慮之過歟!
(3)(2014年四川卷)尚書令沈約,當(dāng)世辭宗,每見筠(王筠)文,咨嗟吟詠,以為不逮也。判斷句是考綱中規(guī)定的四種必考文言句式之一,主要以得分點的形式在文言翻譯題中考查。上面每道高考試題中都有一句判斷句,翻譯正確就得到1分。三、解題技法1.熟記表判斷的句型上面梳理出14種判斷句,每種判斷句中都有表示判斷的標(biāo)志詞語或句型。要熟記這些判斷句中的標(biāo)志詞語或句型,這是準(zhǔn)確分析解題的知識基礎(chǔ)。2.從標(biāo)志和語境兩方面精準(zhǔn)判定判斷句通讀要求翻譯的句子,先從標(biāo)志性詞語或句式上分析判定是否有判斷句,再結(jié)合上下文內(nèi)語境從語意上分析確定是否是判斷句。第(1)小題中是“……也”式判斷句,其中的兩個“者”字都譯為“的人”,不表示判斷。全句譯為“賞賜給他車馬卻推辭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第(2)小題中判斷句是“此若家之寶也”,其中“此……也”是表判斷的句式。全句譯為“這是你們家的寶貝啊,為什么要如此擔(dān)心呢”。第(3)小題中判斷句是“尚書令沈約,當(dāng)世辭宗”,這是無標(biāo)志詞的語意判斷句,全句譯為“尚書令沈約是當(dāng)時的文壇宗師,每當(dāng)看到王筠的文章,贊嘆吟誦玩味,認(rèn)為(自己)趕不上(王筠)”?!眷柟逃?xùn)練】1.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語全是表示判斷的一項是(
)A.①菊,花之隱逸者也。
②蓮,花之君子者也。B.①汝是大家子
②是寡人之過也C.①不知木蘭是女郎。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D.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烈(王烈)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2)已而有識者日:“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jǐn)寶藏之,勿令損毀?!保?)慶禮(宋慶禮)在人苦節(jié),為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參考答案:1.D(“……者也”句式表判斷時,“者”字前面必須是名詞;“者”字前面是形容詞或動詞時,“者”字不表判斷,要譯為“的人”。所以A項中①不是判斷句,②是判斷句?!?/p>
“是”在古文中一般不表示判斷,更多是充當(dāng)代詞“這”。B項①中“是”表判斷,②中“是”當(dāng)代詞“這”講,不表判斷?!袛嗑淇梢猿洚?dāng)陳述句中的賓語,所以陳述句不等于判斷句,C項中①和②都是含有判斷句的陳述句,①中判斷句“木蘭是女郎”充當(dāng)全句賓語,②中判斷句“是京城女”充當(dāng)全句的賓語。D項①中是“……者……也”表判斷,②中是“非……也”表否定判斷)
2.(1)王烈派人尋找,就是那個原先偷牛的人。(“求”譯為“尋找”(1分),“乃……也”是判斷句,譯為“是……”(1分)。)(2)不久有能辨識古物的人告訴我:“這是五代、宋時的古董,年代很久了,應(yīng)該小心的把它當(dāng)作珍寶一樣收藏著,不要使它毀壞。(“此……也”判斷句,譯為“這是……”(1分)?!皩殹泵~意動用法,譯為“把……當(dāng)作寶物”(1分)。)(3)宋慶禮做人堅守節(jié)操,是國家的功臣,一去邊境任職,就是三十來年。(“苦節(jié)”譯為“堅守節(jié)操”(執(zhí)著地守著)(1分)?!八北砑s數(shù),譯為“左右”“大約”“來”(1分)?!盀椤弊g為判斷句“是……”(1分)。)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詞是閱讀文言文的最大障礙,也是高考文言文閱讀題考查的最重要詞群。古漢語中有一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不同的詞,稱古今異義詞。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正因如此,古漢語中單音節(jié)的古今異義詞居多,而雙音節(jié)的古今異義詞相對較少。一、知識梳理1.單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孟子·寡人之于國也》)(2)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xué)》)(3)不見復(fù)關(guān),泣涕漣漣。(《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氓》)詞義的古今演變主要有三種。一是詞義擴大,如(1)中三處“河”在古代專指“黃河”,現(xiàn)在擴大為泛指一切河流的通名了。二是詞義縮小,如(2)中“金”古代泛指一切金屬,現(xiàn)在專指黃金。三是詞義轉(zhuǎn)移,由表示甲事物變?yōu)楸硎疽沂挛锪?,如?)中“涕”古代指眼淚,現(xiàn)轉(zhuǎn)移為鼻涕。復(fù)關(guān)遠(yuǎn)在云霧中,不見情郎淚千行。2.??嫉膯我艄?jié)古今異義詞(120個)數(shù)
屬
及
詣
北
次
勝
奪
易
少
濟
虞
尚
遺
知
多
比
兇
白
然固
但
籍
向
篤
坐
延
會
然
謝
素
尋
置
間
工
年
振
度
繩
細(xì)說
特
鄙
著
責(zé)
造
居
期
歸
捐
雅
奇
再
益
意
假
矯
面
就
質(zhì)勒
課
私
損
升
趣
家
身
通
病
干
累
信
牧
絕
審
竟
過
加
度薄
愛
糾
更
乘
歲
內(nèi)
治
典
罷
已
啟
廢
見
字
引
視
沒
因
適
逮
迫
堪
去
或
聽
資
讓
趨
患
御
舉
乃
除
遷
攝
拜
季
征
孤
3.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4)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5)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主要有三種。一是古漢語是雙音詞,現(xiàn)代漢語還存在,但意義不同。如(4)中的“妻子”,古義指妻子和子女;今義則指已婚男子的配偶。二是古漢語兩個單音詞常在一起用,現(xiàn)代漢語則成為一個固定的雙音詞。如(5)中的“然而”,“然”代指上文所說的情況,“而”表示轉(zhuǎn)折,等于說“如此(這樣),可是……”;而今義是一個表示轉(zhuǎn)折的連詞。三是古漢語中兩個單音詞偶爾在一起用,現(xiàn)代漢語則成為一個固定的雙音詞。如(6)中的“開張”,古義是兩個詞,均為“擴大”意;今義是一個詞,指“開業(yè)”。4.??嫉碾p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30個)妻子
合法
于是
長者
設(shè)備
流亡
左右
所以
雖然
布衣
學(xué)者
下車
以為
知道
故事
殷勤
宣布
行李
無論
欺負(fù)
艱難
引進
丈人
夫子
生產(chǎn)
請假衣冠
爛漫
可惜
機關(guān)二、題型分析1.(2014年四川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未有居郎署者
居:任職。B.以母憂去職
憂:憂慮。C.老而彌篤
篤:執(zhí)著。D.身為四代之史
身:親自。2.(2014年安徽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復(fù)奏請采錄《永樂大典》逸書
逸:散失。B.奏請仿漢熹平、唐開成故事
故事:先例。C.未遇時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勸人為學(xué)先識字,語意殷勤
殷勤:周到?!窘馕觥窟xD。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于文言實詞的理解,重點考查實詞推斷能力。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16年天津卷)季思秩滿東下,所經(jīng)復(fù)然,竟不得。(2)(2015年湖南卷)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古今異義詞主要在實詞意思推斷題和文言翻譯題中考查。第1題中錯誤項B項“憂”是單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第2題中B項“故事”和D項“殷勤”都是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第3題是文言翻譯題,其中第(1)小題中“秩”、“然”和“竟”都是古今異義詞,第(2)小題中“所以”是雙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率”是單音節(jié)古今異義詞。三、解題指導(dǎo)1.熟記課內(nèi)外古今異義詞是解題前提高考題中考查的古今異義詞70%是中學(xué)課內(nèi)學(xué)過的,解題時只要結(jié)合語境遷移即可。因此,要熟記課內(nèi)學(xué)過的古今異義詞。此外,還要在文言文閱讀訓(xùn)練中有意識的日積月累,唯其如此,才能使文言文閱讀能力日益精進。2.運用多種方法精準(zhǔn)遷移推斷推斷古今異義詞的意思時,首先要聯(lián)系已學(xué)知識(包括課文和成語)分析古今異義詞可能會是什么意思,然后結(jié)合上下文內(nèi)容采用語法分析、詞性分析、邏輯分析、標(biāo)志識別等方法來判明。第1題中“憂”字的意思可用語法和邏輯分析法確定?!澳笐n”是主謂結(jié)構(gòu),聯(lián)系后面“去職”,可知是因“母憂”才“去職(辭職)”的,所以“母憂”應(yīng)指母親去世,“去職”的目的是回家守喪。所以“憂”指父親或母親去世。第2題中的“故事”和D項“殷勤”都用聯(lián)系已學(xué)知識推斷意思。聯(lián)系已學(xué)的李商隱《無題》中“青鳥殷勤為探看”,據(jù)此可知“殷勤”是“情誼懇切深厚”意。所以D項是錯誤項。聯(lián)系教材中《六國論》的“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笨芍肮适隆笔恰跋壤币猓瑩?jù)此判斷B項是正確項。第3題的第(1)小題中“秩”是“官吏的俸祿”,“秩滿”是“官員任職期滿”,這個詞主要靠平日積累?!叭弧焙汀熬埂倍际钦n內(nèi)外文言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實詞。聯(lián)系成語“不期而然(這樣)”,可判定“然”是“這樣”意。聯(lián)系柳永《雨霖鈴》中“竟無語凝噎”,可判定“竟”是“最終、始終”意。所以第(1)句譯為“季思任期已滿,向東而下,所經(jīng)過的地方李臺州仍然這樣,始終沒有找到?!钡?題的第(2)小題中“所以”和“率”都可聯(lián)系課內(nèi)已學(xué)知識分析。聯(lián)系《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可知“所以”當(dāng)譯為“……的原因”。聯(lián)系《六國論》中“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可知“率”譯為“一概、大都”。所以第(2)句譯為“(有的人)擔(dān)任官職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由以上解題過程可知,分析判定古今異義詞的意思,實際就是調(diào)動課內(nèi)已學(xué)知識儲備進行知識遷移的過程。“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覆大舟也無力?!狈e累大量實詞是打通新舊知識的關(guān)鍵,沒有量的積累,就沒有質(zhì)飛躍。所以“課內(nèi)打基礎(chǔ),課外練功夫”才是復(fù)習(xí)備考的不二法門。【鞏固訓(xùn)練】1.對下列各句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歲兇,橫道殺傷
兇:兇險。B.閭里未嘗讓
讓:責(zé)備。C.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
諷:背誦。D.游必?fù)裼眩缓闷埥?/p>
茍:草率,隨便。2.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予發(fā)書按圖
譯文:我打開書信并查看洞庭之圖B.問其所以作之利害
譯文:問滕侯的建堤動機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
譯文:(各級官員)都不能輕視滕侯的具體策劃D.此滕侯之所以慮,而欲有紀(jì)于后也
譯文:這就是滕侯思慮并想記錄下來傳告后世的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天下由是惜弘文(侯弘文)而多象昇(盧象昇)。(2)夫?qū)W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顏之徒,亦顏之倫也。參考答案:1.A(“兇”是“荒年”意,全句譯為“災(zāi)荒年頭,他曾攔路殺傷過人”??陕?lián)系《寡人之于國也》中“河?xùn)|兇亦然”。)2.C(句中“易”字不取“輕視”意,而是“改變”意。此句應(yīng)譯為“(他們)都不能改變我們太守的主意”。)3.(1)老百姓因此為侯弘文的(遭遇)感到遺憾而贊嘆盧象昇的(義舉)。(“由是(因此)”“惜(為……感遺憾)”“多(贊嘆)”,每譯對一處得1分)(2)學(xué)習(xí)的人不必憂慮才能不夠,而應(yīng)憂慮志向不立。所以說,希望成為千里馬的馬,就會成為千里馬那樣的馬,希望成為顏淵那樣的那類人,也會成為和顏淵一類的人。(“學(xué)者(求學(xué)的人)”“患(憂慮)”“倫(類)”,每譯對一處得1分)通假字通假是古文中一種用字現(xiàn)象,即臨時借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巴佟笔恰巴ㄓ谩保凹佟笔恰敖璐?。一、知識梳理1.通假字的分類(1)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荊軻刺秦王》)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3)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4)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xué)》)一種通假字是音同或音近而意義也相通的兩個字,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叫“通用”。如(1)中“反”通“返”,是“返回”意;(2)中“知”通“智”,是“聰明,智慧”意。另一種是借用音同或音近但意義毫不相干的字來替代某個語音或字,這種情況叫做假借。這一類字又稱為通借字。假借字又有兩種情況:(1)“本無其字”的假借。如古代原只有第二人稱代詞的讀音而沒有字,于是借一些讀音與第二人稱代詞讀音相通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樣就不需另造新字了。如(3)中的以“女”通第三人稱代詞“汝”。(2)“本有其字”的假借。文字中已有某字,可是寫的人偏不用,而借用一個與這個字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而這兩個字的字形不一定有聯(lián)系,意義也沒有什么關(guān)系。如(4)中“生”通“性”,是“資質(zhì)、稟賦”意。(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6)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屈原列傳》)(7)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賦》)通假字與本字之間在字形上有三種關(guān)系:一是聲旁字代替形聲字,如(5)中“受”代替形聲字“授”。二是形聲字代替聲旁字,如(6)中“指”代替“旨”,旨趣。三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假。如(7)中“以”代替“已”,停止。2.50個常見通假字例析(1)召有司案(通“按”,審察,察看)圖。(《廉頗藺相如列傳》)(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違背)德也。(《鴻門宴》)(3)同舍生皆被(通“披”,披掛著或穿著)綺繡。(《送東陽馬生序》)(4)小惠末徧(通“遍”,及,普遍),民弗從也。(《曹劌論戰(zhàn)》)(5)或師焉,或不(通“否”,不)焉。(《師說》)(6)卒(通“猝”,突然)起不意。(《荊軻刺秦王》)(7)食之不能盡其材(通“才”才能)。(《馬說》)(8)偭規(guī)矩而改錯(通“措”,措施)。(《離騷》)(9)所識窮乏者得(通“德”,感恩
恩惠)我歟?(《魚我所欲也》)
(10)某所,而(通“爾”,你)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11)時人傷之,為詩云爾(通“耳”,罷了)。(《木蘭詩》)
(12)今日往而不反(通“返”,返回)者,豎子也。(《荊軻刺秦王》)
(13)蓋(通“盍”,何不)亦反其本矣。(《齊桓晉文之事》)(14)乃瞻衡(通“橫”,橫木)宇,載欣載奔。(《歸去來兮辭》)(15)君子疾(通“嫉”,憎恨)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季氏將伐顓臾》)
(16)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聰明)。(《愚公移山》)(17)秦王還(通“環(huán)”,環(huán)繞)柱而走。(《荊軻刺秦王》)(18)距(通“拒”,把守)關(guān),毋內(nèi)(通“納”,接納)諸侯。(《鴻門宴》)(19)圖窮而匕首見(通“現(xiàn)”,顯現(xiàn),露出來)。(《荊軻刺秦王》)(20)孝公既沒(通“歿”,死),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過秦論》)(21)曰歸曰歸,歲亦莫(通“暮”,年末)止。(《詩經(jīng)·采薇》)
(22)三歲貫女(通“汝”,你),莫我肯顧。(《詩經(jīng)·碩鼠》)(23)不顧恩義,畔(通“叛”,背叛,離開)主背親。(《蘇武傳》)(24)唯大王與群臣孰(通“熟”,仔細(xì))計議之。(《廉頗藺相如列傳》)(25)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通“擒”,捉拿)。(《張衡傳》)(26)秦王必說(通“悅”,高興)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27)涂有餓莩(通“途”,道路)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28)則無(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29)以至?xí)x鄙軍之日北鄉(xiāng)(通“向”,對著、朝著)自剄。(《信陵君竊符救趙》)
(30)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六國論》)(31)張良出,要(通“邀”,邀請)項伯。(《鴻門宴》)(32)爾來二十有(通“又”,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一年矣。(《出師表》)(33)唯赤則非邦也與(通“歟”,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34)旦日不可不蚤(通“早”,早早地)自來謝項王。(《鴻門宴》)(35)則知(通“智”,聰明,智慧)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36)系向牛頭充炭直(通“值”,價錢)。(《賣炭翁》)(37)屬(通“囑”,囑托、托付)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38)人生如夢,一尊(通“樽”,古代盛酒器)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39)項王則受璧,置之坐(通“座”,座位)上。(《鴻門宴》)(40)固以(通“已”,已經(jīng))怪之矣。(《陳涉世家》)(41)士之耽兮,猶可說(通“脫”,解脫)也。(《詩經(jīng)·氓》)(42)芳菲菲其彌章(通“彰”,明顯)(《離騷》)(43)進不入以離(通“罹”,遭受)尤兮(《離騷》)(44)所守或匪(通“非”,不是)親(《蜀道難》)(45)使臣奉璧,拜書送于庭(通“廷”,朝堂,朝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46)此小大之辯(通“辨”,區(qū)別)也(《逍遙游》)(47)湯之問棘也是已(通“矣”,了)(《逍遙游》)(48)故患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魚我所欲也》)(49)屈平既絀(通“黜”,罷免官職),其后秦欲伐齊。(《屈原列傳》)(50)往往陽(通“佯”,假裝)狂垢污。(《方山子傳》)二、題型分析1.(2011年重慶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fā)餉趣:通“趨”,前往。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D.公仰視木顧使者曰
顧:回頭看。2.(2006年江蘇卷)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民,吾民也。發(fā)吾粟振之,胡不可?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2013年廣東卷)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蘇軾《赤壁賦》)(2)《逍遙游》中“
,
”,指出順應(yīng)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才是真正的逍遙游。高考主要以實詞意思推斷題、文言翻譯題和名篇名句默寫題這三種題型考查通假字。第1題是實詞意思推斷題,在此類試題中,通假字以正確項或錯誤項分布在試題中,第1題中考查的通假字“趣”是以解釋錯誤項出現(xiàn)的。第2題是文言翻譯試題,要求翻譯的句子中含有通假字“振”字。第3題是名篇名句默寫題,其中第(1)小題是語境補句式默寫題,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馮”。第(2)小題是情境理解式默寫題,考查名句中的通假字“辯”。三、解題指導(dǎo)1.梳理熟記常見通假字熟記初高中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的常用通假字是解答好考查通假字試題的知識前提。此外,還要把歷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出現(xiàn)的通假字梳理出來記憶。2.實詞意思推斷題運用排除法先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確定通假字充當(dāng)?shù)木渥映煞?,進而推斷出詞性;然后從字音字形上、或聯(lián)系已學(xué)成語、課本中句子推求字義;最后把推斷出的詞意帶入原句分析是否合乎語言環(huán)境,進行逐項排除。例1中“趣”字在“即馳書告臺省趣發(fā)餉”句中處于狀語位置,“趣”應(yīng)是形容詞,所以“趣”解釋為通“促”,是“急速,趕緊”意。全句譯為“江公立即派人騎馬送信稟告臺省趕緊發(fā)放軍餉?!?.在感知大意基礎(chǔ)上多法推求字義文言翻譯題要在通讀全句弄清大意基礎(chǔ)上,綜合運用形旁推義法、音旁推義法、語法分析法、互文見義法、聯(lián)系成語法、聯(lián)系課文法等來推斷是否有通假字。第2題的“發(fā)吾粟振之”一句,就是《寡人之于國也》中“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意思。據(jù)此判定此句中“振”通“賑”,是“救濟”意。所以全句譯為“百姓,是我們的百姓。發(fā)放我們的糧食救濟他們,有什么不可以?”4.名句默寫題中通假字不能寫成其本字第3題中第(1)小題答案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句中“馮”通“憑”,是“憑借”意。第(2)小題的答案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句中“辯”通“變”,是“變化”意。這兩個小題中的通假字在默寫時都不能寫成通假后的本字,必須寫通假字。【鞏固訓(xùn)練】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道人瀕行
瀕:臨近。B.客州人劉翁廷傳所
客:寄居。C.遽薄京師
?。罕平?。D.又長于用車,卒不能辦
卒:步兵。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光世訖不行。(2)土工洊起,民罷于征發(fā),非所以事天也。3.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勸學(xué)》)(2)《詩經(jīng)·氓》中女子因婚事推遲而對氓進行解釋的詩句“
,
”表現(xiàn)了女子的善良、天真。參考答案:1.D(“卒”通“猝”,倉猝。聯(lián)系《荊軻刺秦王》中“卒起不意,盡失其度”。)2.(1)五次用書信催促劉光世聚集軍隊,劉光世最終沒有執(zhí)行。(“趣(通“促”,催促)”“訖(最終)”“不行(沒有執(zhí)行)”翻譯正確各得1分,“以書趣光世會兵者五”狀語后置句,語序調(diào)整翻譯正確得1分。)(2)土土工程再度興起,百姓被征集調(diào)遣搞得疲憊不堪,這不是用來侍奉上天的做法。(“罷”通“疲”,疲憊不堪?!八浴北響{借,譯為“用來……的……”。翻譯正確各得1分)3.(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2)匪我愆期(“匪”通“非”,不是)
子無良媒為動用法為動用法的動詞不是直接支配賓語,而是表示為(替)賓語或?qū)e語施行某一動作。為動用法中的介詞“為”根據(jù)不同的語意關(guān)系,有“為了”、“因為”、“給(替)”、“對(向)”四個意思。一、知識梳理
1.動詞的為動用法(1)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1)中不及物動詞“死”是“為……而死”意思,賓語“國”是“死”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目的和對象。全句譯為“同樣是死,為了復(fù)興楚國家而死可以嗎?”(2)單于視左右而驚,謝漢使曰。(《蘇武傳》)(2)中動詞“謝”是為動用法,意思是“向(對)……道歉”,賓語“漢使”是“謝”的面對對象。全句譯為“單于看著身邊的人十分驚訝,向漢使道歉說”。2.名詞的為動用法(3)甚善,名我固當(dāng)。(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3)中名詞“名”是為動用法,意思是“給……起名”,賓語“我”是動詞“名”的服務(wù)對象。全句譯為“這個名字很好啊,給我起(這個)名字確實恰當(dāng)”。3.形容詞的為動用法(4)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雨霖鈴》)(4)中形容詞“傷”是為動用法,賓語“離別”是產(chǎn)生“傷”的原因。意思是“因離別而傷心”。全句譯為“自古以來多情人都因為離別而傷心,我們的離別又逢這冷落凄涼的秋天,怎能經(jīng)受得了這種愁苦呢?”。二、解題指導(dǎo)高考是以文言翻譯題考查為動用法的,為動用法是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下面文言翻譯試題中都有為動用法的知識點。1.(2007年江蘇卷)累世農(nóng)夫,父以義死友,子以忠死君。2.(2012年湖南卷)得若人而交之,非損我者也,實益我者也。在為動用法中,活用為“為”動的詞與賓語在意思上有三種關(guān)系:(1)賓語是“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目的,按“為了+賓語+(形容詞、動詞、名詞)本義”格式翻譯;(2)賓語是“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對象,按“替(給)+賓語+(形容詞、動詞、名詞)本義”或“對(向)+賓語+(形容詞、動詞、名詞)本義”格式翻譯;(3)賓語是“為”動詞所表示的動作的原因,按照“因為+賓語+(形容詞、動詞、名詞)本義”格式翻譯。第1題中兩個“死”都是動詞活用作“為”動詞,表示目的,“朋友”和“國家”是為動詞“為……而死”服務(wù)的對象,按“為了+賓語+動詞本義”格式翻譯,譯為“為朋友而死”“為國家而死”。全句譯為“接連幾代為農(nóng)夫,父親因仗義為朋友而死,兒子盡忠為國家而死?!钡?題中“益”是形容詞活用作“為”動詞,表示對象,賓語“我”是為動詞“對……益”施加動作的對象,按“對+賓語+形容詞本義”格式翻譯,譯為“對我有益處”。全句翻譯為“得到這樣的人并與他交往,不是損害我,實在是對我有好處?!薄眷柟逃?xùn)練】1.下面句中加點詞與成語“啼饑號寒”中“啼”“號”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詠荊軻》)B.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難》)C.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指南錄〉后序》)
D.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病梅館記》)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句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2)子不以人所共信者傳先人。參考答案:1.A(啼饑號寒:為饑餓寒冷而哭號,形容生活極端貧困?!疤洹薄疤枴倍际莿釉~的為動用法,表示目的,譯為“為……哭(號)”。A項“死”也是表目的的為動用法,譯為“為……而死”。B項“愁”是動詞的為動用法,表示原因,譯為“因……而發(fā)愁”。C項“序”是名詞的為動用法,表示目的,譯為“為……作序”。D項“泣”是動詞的為動用法,表示對象,譯為“對著……哭泣”。)2.(1)馬患肥胖癥而死,讓群臣為它治喪,要用內(nèi)棺外槨的大夫禮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對此直言規(guī)勸,認(rèn)為不可以。(“喪”是動詞的為動用法,表示目的,譯為“為……治喪”。聯(lián)系高中語文必修教材③《寡人之于國也》中:“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薄皢仕馈弊g為“為死去的人辦喪事”。)(2)您不用人們都相信的事實來給先人立傳。(“傳”名詞活用作為動詞,表示對象,譯為“給……立傳”。)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dāng)謂語時其動作屬于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rèn)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dāng)作怎樣。一、知識梳理1.名詞的意動用法(1)襟三江而帶五湖。(王勃《滕王閣序》)名詞用作意動,是把它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賓語當(dāng)作謂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評價。(1)中“襟”是“以……為襟”之意,翻譯為“把……做為衣襟”;“帶”是“以……為帶”之意,翻譯為“把……做為腰帶”。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3)且庸人尚羞之,況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rèn)為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代表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即主語認(rèn)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謂語自身所代表的性狀。(2)中“美”是“以……為美”之意,翻譯為“認(rèn)為……美麗”。(3)中“羞”是“以……為羞”之意,翻譯為“覺得……讓人感到羞恥”。3.意動與使動用法的區(qū)別(1)活用的詞類不同。名詞、形容詞既可以活用為使動,也可以活用為意動。動詞只能活用為使動,沒有意動用法。(2)主賓關(guān)系不同。使動謂語動詞具有“使之(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即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意動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rèn)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dāng)作怎樣。(3)事件的時態(tài)不同。使動敘述的是一種既成的或?qū)⒊蔀槭聦嵉目陀^事實,側(cè)重于客觀行動。意動敘述的是一種主觀認(rèn)識,更側(cè)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二、題型分析1.(2017年山東卷)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舅尚書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B.工草隸蟲篆
工:擅長。C.唯貞與卓獨不坐
坐:受株連而獲罪。D.貞累啟固辭
啟:稟告。2.(2009年浙江卷)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足以悅?cè)硕蛔阋砸迫苏?/p>
B.兇其身C.吾薄富貴而厚于書D.庶幾全其樂而遠(yuǎn)其病也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09年江西卷)天寒甚,不名博,客將不肯大飲啖。(2)(2011年江西卷)愈賢黯,數(shù)請問國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4分)考查意動用法的試題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選擇題,第1題和第2題就推斷文言實詞意思的選擇題。意動用法是以知識點方式呈現(xiàn)在一個選項中,第1題A項的“奇”、第2題C項的“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另一類是簡答題,如第3題是文言翻譯題,使動用法是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語文試題中,一般是以選擇題為輔,翻譯題為主。三、解題指導(dǎo)形容詞和名詞活用為意動后,在詞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以……為(形容詞或名詞)本義”。在具體翻譯時可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靈活翻譯,既可按“把……當(dāng)作”“認(rèn)為……”格式來譯,也可將這一意動翻譯格式替換成一個及物動詞來翻譯。第1題的A項中“王筠”是人名,“其”指代謝貞,“奇”位于主語與賓語二者之間,應(yīng)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可理解為“認(rèn)為……奇特”翻譯時應(yīng)替換成及物動詞“看重”。第2題考查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的區(qū)別,C項“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其余三項均為形容詞用作動詞。理解為“認(rèn)為……很薄”,翻譯時應(yīng)改用“輕視”。第3題中第(1)小題的“名”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名”,全句譯為“天氣非常寒冷,不以博弈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钡?題中第(2)小題的“賢”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認(rèn)為……賢能”,全句譯為“越發(fā)覺得汲黯賢明,多次向汲黯請教國家和朝廷的疑難大事,對待他比平日更為尊重”。【鞏固訓(xùn)練】1.下列各組成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前赤壁賦》)A.幕天席地
草菅人命B.魚肉人民
厚此薄彼C.不遠(yuǎn)萬里
是古非今D.梅妻鶴子
幸災(zāi)樂禍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句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方罷巡撫家居,獨聞而異之。(2)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參考答案:1.A(“侶”“友”都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侶”“以…為友”。A項中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當(dāng)席,形容在野外作業(yè)的艱苦生活?!澳弧薄跋笔敲~的意動用法,意思分別是“以……為幕”“以……為席”。草菅人命:把人的性命看得像野草一樣輕賤,隨意加以摧殘;形容官吏草率處理案件,使無罪者屈死。也指反動統(tǒng)治者濫施淫威;任意殘害人命?!安葺选笔敲~的意動用法,“以……為草菅”。B項魚肉百姓:比喻用暴力欺凌,任意殘害無辜的人們?!棒~肉”是名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魚肉”,喻指受宰割者。厚此薄彼:比喻對人、對事不同看待?!昂瘛薄氨 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厚”“以……為薄”。C項不遠(yuǎn)萬里:不以萬里為遠(yuǎn),形容不怕路途遙遠(yuǎn)?!斑h(yuǎn)”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遠(yuǎn)”。是古非今:對古代的事物采取肯定的態(tài)度,對現(xiàn)代事物采取否定的態(tài)度?!笆恰薄胺恰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是”是“以……為是”即“認(rèn)為對”;“非”是“以……為非”,即“認(rèn)為不對”。D項梅妻鶴子:宋代詩人林逋隱居杭州孤山時,植梅養(yǎng)鶴,清高自適。后比喻隱逸生活和恬然自適的清高情態(tài)?!捌蕖薄白印笔敲~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妻”“以……為子”。幸災(zāi)樂禍:指人缺乏善意,在別人遇到災(zāi)禍時感到高興?!靶摇薄皹贰笔切稳菰~的意動用法,意思是“以……為幸”“以……為樂”。)2.(1)剛剛不做巡撫待在家里,唯獨他聽到這件事而感到驚奇。(“獨聞而異之”是省略句,補出省略成分應(yīng)是“獨(其)聞(之)而異之”,“異”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即“以之為異”,可翻譯為“感到驚奇”)(2)他的論說初聽似乎與大家的看法相違背,但聽到最后,大家就會認(rèn)為他的觀點是對的。(“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是”即“認(rèn)為……是對的”)使動用法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即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fā)出的,而是由賓語發(fā)出的。一、知識梳理1.動詞的使動用法(1)吞二周而亡諸侯。(賈誼《過秦論》)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多數(shù)是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1)中不及物動詞“亡”用作使動,意思是“使(讓)……滅亡”,因“吞二周”與“亡諸侯”是互文結(jié)構(gòu),所以全句意譯為“將西周、東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也有少數(shù)及物動詞(能帶賓語的動詞)活用為使動,(2)中及物動詞“負(fù)”用作使動,意思是“使……承擔(dān)”,全句譯為“權(quán)衡這兩種策略,寧可答應(yīng)而使秦國承擔(dān)理虧的后果?!?.形容詞的使動用法(3)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孔雀東南飛》)
形容詞帶上賓語以后,如果使得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那么這個形容詞則活用為使動詞。(3)中形容詞“榮”用作使動,意思是“使……榮耀”,全句譯為“運氣的好壞如天地之別,(如嫁給太守的公子)足夠讓你的身份榮耀、顯貴”。3.名詞的使動用法(4)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
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名詞用作動詞時,使它的賓語成為該名詞所指稱的人或事物。(4)中名詞“王”用為使動,意思是“使(讓)……稱王”,即使賓語“之”成為這個名詞“王”所表示的事物。全句譯為“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就封他為王”。二、題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生欲豫焉
豫:參與。B.學(xué)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無爽者
爽:差錯。D.先生贖而歸之
歸:歸還。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11年重慶卷)此輩迫饑寒為盜,撫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耳。(2)(2015年湖南卷)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疾槭箘佑梅ǖ脑囶}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選擇題,第1題就推斷文言實詞意思的選擇題。使動用法是以知識點方式呈現(xiàn)在一個選項中,其中D項的“歸”是動詞用為動詞使動用法。另一類是簡答題,如第2題是文言翻譯題,使動用法是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語文試題中,一般是以選擇題為輔,翻譯題為主。三、解題指導(dǎo)動詞、形容詞和名詞活用為使動后,在詞意的理解上一般是“使(讓)……動詞(形容詞或名詞)本義”。在具體翻譯時可根據(jù)上下文語境靈活翻譯,既可按“使(讓)……動詞(形容詞或名詞)本義”格式來譯,也可將這一使動格式替換成一個及物動詞來翻譯。例題1中D項“歸”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品,本應(yīng)是“返回”的意思,但這里作使動用法,是“讓……回家”的意思。所以答案是D項。例題2中第(1)題中不及物動詞“走”活用作使動,意思是“使……跑”,全句譯為:“這些人是為饑寒所迫淪為盜賊的,安撫他們很容易,如果威逼,就會使他們跑到楚地去依靠強盜了。”例題2中第(2)題中形容詞“潔”活用作使動,意思是“使……清潔”,根據(jù)語境也可譯為及物動詞“清掃”,所以全句譯為“骯臟的清掃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補上它”。【鞏固訓(xùn)練】1.下列各組成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小石潭記》)A.破釜沉舟
游目騁懷B.正本清源
豐衣足食C.禍國殃民
汗牛充棟D.驚心動魄
沉魚落雁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句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公乃愿致諸侯,不亦難乎?公之言過矣。(2)有運餉官以棄運走,道死,其孫以賄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參考答案:1.B(“凄”“寒”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分別理解為“使……凄涼”“使……寒冷”。A項“破”“沉”“游”“騁”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釜破使舟沉”,“使目游走使懷馳騁”。B項“正”“清”“豐”“足”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是互文結(jié)構(gòu)的成語,所以理解為“使本源清正”“使衣食豐足”。C項“禍”“殃”“汗”都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國受禍”,“使民遭殃”,“使牛累得出汗”。D項“驚”“動”“沉”“落”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心驚”,“使魄動”,“使魚沉下”,“使大雁落下”)2.(1)您卻還想讓諸侯來歸附,不是很難嗎?您的話錯了。(“致”是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譯為“讓(使)……來歸附”)(2)有個押運糧餉的官員因為放棄押運逃跑,在路上死了,這個官員的孫子通過行賄請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訓(xùn)斥并且趕走了他。(“以”、“道”、“死事”、“退”,分別翻譯為“因為”、“在路上”(名詞作狀語)、“為公事而死”、“讓……退下”(使動用法)。譯文中把“退”替換成及物動詞“趕走”)形容詞的活用一、知識梳理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1)四美具,二難并。(《滕王閣序》)(2)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yuǎn)。(《游褒禪山記》)(3)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出師表》)(1)句中形容詞“美”和“難”都在主語位置,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分別為“美好的事物”“難得的賢主、嘉賓”。全句譯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都有;賢主、嘉賓難得卻得”。(2)句中形容詞“險遠(yuǎn)”處在賓語位置,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思是“艱險偏遠(yuǎn)的地方”,全句譯“世間奇妙雄偉、壯麗奇異、非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艱險僻遠(yuǎn)的地方。”(3)句中形容詞“良實”位于判斷句中謂語位置,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善良誠實的人”,全句譯為“這些都是善良誠實的人”。2.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5)秋毫不敢有所近。(《鴻門宴》)
(4)句中形容詞“私”位于謂語位置,形容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意為“偏愛”,全句譯為“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5)句中形容詞“近”位于代詞“所”之后,活用為一般動詞,意為“接近、靠近”,全句意譯為“財物絲毫不敢據(jù)為己有”。3.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6)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ā读H藺相如列傳》)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是主語在主觀上認(rèn)為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6)句中形容詞“羞”位于謂語位置,活用為意動詞,意為“以……為羞”,譯為“認(rèn)為(覺得)……是羞恥的”,全句譯為“連一個平常人對此尚且覺得羞愧,何況是身為將相的人呢!”4.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7)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過秦論》)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就是當(dāng)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7)句中“弱”位于謂語位置,活用為使動詞,意為“使……變?nèi)酢保勺g為及物動詞“削弱”,全句譯為“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jié)盟,商議削弱秦國”。二、題型分析1.(2007年北京卷)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法弗能正也
正:正確。B.死不還踵
踵:腳后跟(還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
唱:倡導(dǎo)。D.察其黨與
察:仔細(xì)看。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010年江蘇卷)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今與是人飲而歡邪?(2)(2011年福建卷)吾為子新其亭,而更題曰“一柱”,可乎?
考查形容詞活用的試題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選擇題,第1題是推斷文言實詞意思的選擇題。形容詞活用是以知識點方式呈現(xiàn)在一個選項中,其中A項的“正”是形容詞用為動詞的使動用法。另一類是簡答題,如第2題是文言翻譯題,形容詞活用是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在高考語文試題中,一般是以選擇題為輔,翻譯題為主。三、解題技巧分析形容詞活用要采用語法分析法。具體分三步驟:1.明確位置,析清成分。確定形容詞在句中處于何種句子成分所在的位置,進而確定其在句中充當(dāng)何種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一般分布規(guī)則:(定語)+主語+〔狀語〕+謂語+(定語)+賓語+〈補語〉。2.根據(jù)成分,確定詞性。主語和賓語主要由名詞、代詞或名詞、代詞性短語充當(dāng),謂語由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動詞性短語充當(dāng)。因此,根據(jù)形容詞在句中充當(dāng)?shù)某煞志湍艽_定其活用為何種詞語。具體規(guī)律如下:(1)形容詞如果處在主語或賓語及判斷句謂語的位置上,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義,它就活用為名詞。(2)形容詞如果處在句中謂語的位置上,并且其后有名詞或代詞,這個形容詞具有明顯的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意義,它就活用為動詞、使動性動詞或意動性動詞。(3)如果句中是“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形容詞,則這個形容詞活用為動詞。(4)如果是“所+形容詞”格式,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3.明確詞性,準(zhǔn)確釋義。根據(jù)形容詞的原意,結(jié)合語境確定這個形容詞在句中的意思,準(zhǔn)確翻譯。四、解題示例在例題1的句子“法弗能正也”中,形容詞“正”位于謂語動詞的位置,“能正”是“能愿動詞+形容詞”的格式,所以形容詞“正”活用為動詞,在句中具有“使……端正”之意,所以是形容詞作動詞的使動用法。原文是“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全句譯為“百姓不知道禮義,法令也不能使他們走正道”。在例題2第(1)小題“君所交皆一時賢雋”中,形容詞“賢雋”位于賓語位置,而賓語一般由代詞或名詞充當(dāng),由此確定“賢雋”活用為名詞,“賢雋”在句中當(dāng)指人,所以譯為“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全句譯為“您所交往的都是當(dāng)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現(xiàn)在竟與這種人喝酒取樂了?”第(2)小題“吾為子新其亭”中,“新其亭”是“謂語+賓語”格式,“新”位于句中謂語位置,而謂語一般由形容詞或動詞充當(dāng),所以“新”是形容詞作動詞,譯為“新修”。全句譯為“我為你新修那座亭子,并重新命名為‘一柱’,可以嗎?”【鞏固訓(xùn)練】1.對下列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新隨口而應(yīng),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貧賤之為戚也
戚:憂愁。C.縣吏怪其意氣
怪:責(zé)怪。D.見其面斥人過
面:當(dāng)面。2.下列各組成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師說》)A.正本清源
獨善其身
B.是古非今
不遠(yuǎn)千里C.取長補短
避重就輕
D.集思廣益
敬而遠(yuǎn)之3.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注意句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韓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出令不改,則民正矣。參考答案:1.C(“怪”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奇怪。)2.C(例句中“小”“大”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A項“正”“清”“善”都是形容詞用作使動性動詞,譯為“使……正”“使……清”“使……善”。B項“是”“非”“遠(yuǎn)”形容詞用作意動性動詞,譯為“認(rèn)為……對的”“認(rèn)為……不對”“認(rèn)為……是遠(yuǎn)的”。C項“長”“短”“廣”都是形容詞用作名詞,譯為“別人的長處”“自己的不足之處”“重的責(zé)任”“無關(guān)緊要的”。D項“廣”“遠(yuǎn)”都是形容詞作一般動詞,譯為“擴大”“遠(yuǎn)離”。)3.(1)韓文公的文章,振起了八個朝代以來的衰頹(文風(fēng))。句中“衰”形容詞作名詞,譯為“衰頹文風(fēng)”。(2)(國君)發(fā)出的政令不隨意更改,那么百姓就會走上正軌?!罢毙稳菰~活用為一般動詞,譯為“走上正軌”。|名詞用作動詞一、知識梳理1.名詞后面帶補語,活用為動詞。其組合格式:名詞+介詞結(jié)構(gòu)(補語)。當(dāng)一個名詞在補語之前,意味著它處于謂語動詞的位置,因此這個名詞就作動詞用了。(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2)沛公軍霸上。(《鴻門宴》)(1)中名詞“舍”后帶有介詞短語“于其址”作其補語,“舍”活用為動詞,意為“筑舍定居”。全句譯為“唐朝慧褒和尚當(dāng)初在那里筑舍定居”。(2)為省略介詞“于”的省略句,全句應(yīng)為“沛公軍(于)霸上”,名詞“軍”后帶有介詞短語“(于)其址”作其補語,“軍”活用為動詞,意為“駐扎”,全句譯為“沛公(的軍隊)駐扎(在)霸上”。2.名詞前面有能愿動詞或副詞時,活用為動詞。其組合格式:能愿動詞(能、欲、可、足)+名詞。(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4)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3)中名詞“水”前有能愿動詞“能”,活用作動詞,意為“游泳”。全句譯為“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4)中“目”前面有副詞“數(shù)”(屢次),便活用為動詞,意為“使眼色”。全句譯為“范增屢次向項王使眼色”。3.名詞后面帶賓語,活用為動詞。其組合格式:“名詞+代詞(之)”或“名詞+名詞”。(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游褒禪山記》)(6)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5)中“名”在作賓語的代詞“之”之前,活用為動詞,意為“命名”。全句譯為“因為這個緣故,后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6)中“籍”在作賓語的名詞“吏民”之前,活用為動詞,意為“登記”。全句譯為“登記了官吏、百姓,封閉了倉庫”。4.名詞前后用“而”或“以”與動詞或動詞性短語連接,活用為動詞。其組合格式:“動詞或動詞短語+而(以)+名詞”或“名詞+而(以)+動詞或動詞短語”。(7)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8)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7)中“南”用在連詞“而”之后活用為動詞,意為“向南飛”。全句譯為:“為什么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8)中“白衣冠”用在連詞“以”之前活用為動詞,意為“穿白衣,戴白帽”。全句譯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5.否定副詞之后的名詞通常用作動詞。其組合格式:“否定副詞(不、未、弗)+名詞”。(9)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9)中“王”緊接在否定副詞“不”之后活用為動詞,意為“稱王,此處指統(tǒng)一天下”。全句譯為“如果做到了這些卻不能稱王,這種情況是從未出現(xiàn)過的?!?。6.“所”字后面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其組合格式:所+名詞。(10)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10)中“罾”(漁網(wǎng))與其前面的“所”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活用為動詞,意為“用網(wǎng)捕”。全句譯為“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7.名詞的使動用法是指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在客觀上產(chǎn)生某種動作行為。其組合格式:名詞+代詞(名詞)。譯為“使(讓)……為……”或替換為一個及物動詞。(11)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項羽之死》)(11)中名詞“王”活用為使動詞,意為“使……為王”,“王我”即“使我為王”。全句譯為:“縱使江東的父老鄉(xiāng)憐惜(我),讓我稱王,我又能有什么面目見他們?”8.名詞的意動用法就是名詞帶上賓語,主觀上對賓語會有“感到它怎樣”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rèn)為(或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示的內(nèi)容。其組合格式:名詞+代詞(名詞)??勺g為“認(rèn)為……”“以……為……”等。(12)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12)中名詞“侶”和“友”活用為意動詞,意為“以……為侶”“以……為友”。全句譯為“以魚蝦為伴,以麋鹿為友”或“把魚蝦做為伙伴,把麋鹿做為朋友”。二、題型分析1.(2008年全國卷Ⅰ)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部使者檄剛撫定
檄:文告。B.剛遣長子遲喻賊
喻:開導(dǎo)。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
杜:制止。2.(2014年湖南卷)既落成,而天適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考查名詞用作動詞的試題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選擇題,第1題就推斷文言實詞意思的選擇題。一類是文言翻譯題,第2題就是文言翻譯題。一般是以選擇題為輔,翻譯題為主。三、解題技法名詞用作動詞的判斷方法主要采用“語法分析+語境分析”雙析法。先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標(biāo)志性位置判定。即“三后”名詞是指“名詞出現(xiàn)在副詞后,名詞出現(xiàn)在能愿動詞后,名詞出現(xiàn)在‘所’字后”?!叭啊泵~是指名詞之前的名詞,介賓短語之前的名詞,代詞之前的名詞。名詞活用的本質(zhì)是名詞占居了句中謂語的位置;所以分析名詞在句中充當(dāng)?shù)木渥映煞?,就能?zhǔn)確判定名詞用作動詞。四、解題示例第1題是2008年全國卷Ⅰ第8題。從詞語的位置上分析,在A項“部使者檄剛撫定”句中,詞語組合格式是:名詞(部使者)+名詞(檄)+名詞(“剛”指廖剛)”。即“檄”位于兩個有支配關(guān)系的名詞之間。再從句子成分上分析,主語是“部使者”,“檄剛”是謂語,“檄”是謂語中心詞,所以名詞“檄”用作動詞,意思為“用檄文征召、聲討”,引申為“下令”。全句譯為:“路監(jiān)司下令廖剛安撫平定?!钡?題是2014年湖南卷第9題第(1)小題。翻譯難點有“既”“適”“雨”“名”等。其中名詞“雨”位于“名詞+名詞”的動賓結(jié)構(gòu)中,“名”位于“名詞+代詞”動賓結(jié)構(gòu)中,因此“雨”“名”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雨”譯為“下”,“名”譯為“命名”。全句譯為:“(房屋)已經(jīng)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給它命名?!薄眷柟逃?xùn)練】1.下列成語中加點字,與例句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例: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A.幕天席地
B.不毛之地
C.禍國殃民
D.草菅人命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
軍:駐扎。B.越國以鄙遠(yuǎn)
鄙:讓……成為邊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D.左,乃陷大澤中
左:往左走。3.
直譯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茍立異姓,吾當(dāng)死者。(2)賊張敵萬窟穴其間,立(人名)絕不與通,故楚糧道愈梗。
參考答案:1.AD(例句“襟”“帶”都是名詞用作意動,意思是“以……為衣襟”“以……為腰帶”。D“草菅”名詞用作意動,意思是“以人命為草菅”。A“幕”、“席”名詞用作意動,“以……為幕”、“以……為席”。B“毛”指草木,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長草木”。C“禍”、“殃”名詞用作使動,“使……受害”、“使……遭殃”。)2.“鄙”是名詞用作意動,意思是“把……當(dāng)作邊邑”。不是名詞用作使動詞。3.(1)我只知道我們的君主可以稱帝統(tǒng)治中原這片土地,如果立異姓人做皇帝,我就為此立即死去。(“帝”是名詞做動詞,譯為“統(tǒng)治、稱帝”;“茍”譯為“如果”;“當(dāng)”譯為“判罪”,這里是判自己去死的意思。)(2)盜賊張敵萬在這中間建造窟穴,趙立堅決不跟他往來,所以楚州運糧的道路更加堵塞。(“窟穴其間”是狀語后置句兼省略介詞“于”,“窟穴其間”應(yīng)為“(于)其間窟穴”,“窟穴”是名詞用為動詞,譯為“建造窟穴”。省略句“立(人名)絕不與(之)通”,“絕”譯為“堅決”?!肮!弊g為“堵塞”。)名詞作狀語名詞作狀語,簡稱名作狀,就是指名詞放在動詞的前面,對這個動詞起著直接修飾或限制的作用。一、知識梳理1.以比喻修辭形容動作的狀態(tài),譯為“像……那樣”。(1)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1)中“翼”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全句譯為“項伯也跟著(項莊)拔出劍舞了起來,項伯多次用身體像鳥張開翅膀一樣擋住沛公”。2.用處所名詞表示動作的處所,譯為“在……”“從……”。(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2)中“廷”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在朝堂上”,全句譯為“憑秦王那樣的威風(fēng),我藺相如敢在朝堂上呵斥他”。3.用方位名詞表示動作的趨向,譯為“向……”。(3)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荊軻刺秦王》)(3)中“北”是方位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向北”,全句譯為“進軍向北侵占土地,(已經(jīng))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4.表動作行為的工具、方式,譯為“用……”。(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荊軻刺秦王》)(5)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4)“函”(木匣子)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工具,意思是“用匣子”,全句譯為“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級,用匣子封裝好它”。(5)中“兄”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式,意思是“按照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全句譯為“你替我請他進來,我將按照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侍奉他”。5.用時間名詞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和頻率,譯為“在+時間名詞”或“每+時間名詞”“一+時間名詞重疊”“一……比……”等。(6)于是項伯復(fù)夜去。(《鴻門宴》)(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8)日夜望將軍至。(《鴻門宴》)(6)中“夜”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在夜晚”;從上下文看,為突出時間緊迫,譯為“連夜”更好。全句譯為“于是項伯又連夜離去”。(7)中“日”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jīng)常性,意思是“每天”。全句譯為“君子廣博地學(xué)習(xí),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8)“日夜”是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的經(jīng)常性,意思是“每日每夜”,也可譯為“日日夜夜”,全句譯為“我日日夜夜盼望將軍到來”。6.表示動作行為涉及的情理依據(jù)。譯為“按(按照)……”“依照……”。(9)失期,法當(dāng)斬。(《陳涉世家》)(9)中的“法”名詞作狀語,意思是“依照法律”。全句譯為“延誤期限,依照(秦朝的)法律判斬首之罪”。二、題型分析1.(2009年福建卷)對下列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新隨口而應(yīng),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B.不知貧賤之為戚也
戚:憂愁。C.縣吏怪其意氣
怪:責(zé)怪。D.見其面斥人過
面:當(dāng)面。2.(2015年課標(biāo)全國卷Ⅰ)金人雖不吾索,吾當(dāng)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zé)之,庶或萬一可濟??疾槊~作狀語的試題主要有兩種:一類是選擇題,第1題就推斷文言實詞意思的選擇題。名詞作狀語是以知識點方式呈現(xiàn)在一個選項中,其中D項的“面”是名詞作狀語。另一類是簡答題。第2題就是文言翻譯題,名詞作狀語是以得分點方式分布在要求翻譯的句子中的。一般是以選擇題為輔,翻譯題為主。三、解題技巧在“名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中,其中的名詞是作狀語,還是作主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區(qū)別。1.分析謂語動詞與其前面名詞的意義關(guān)系。名詞和謂語動詞如果是陳述和被陳述的關(guān)系,就是主謂結(jié)構(gòu);若是修飾、限制與被修飾、限制的關(guān)系,就是名詞作狀語。2.看能否在名詞前加介詞或“像……一樣”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或比況結(jié)構(gòu)。凡名詞作狀語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詞前加上介詞組成介詞結(jié)構(gòu),或加“像……一樣”構(gòu)成比況結(jié)構(gòu),這是名詞作狀語與主謂結(jié)構(gòu)的根本不同之處。3.要按情理和已學(xué)知識來推斷。(10)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1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10)中的名詞“犬”是不是主語難以確定。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可知原句是說“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在(屠戶的)前面”。即名詞“犬”是形容狼坐的狀態(tài),意思是“像狗那樣”,所以是名詞作狀語。(11)中的“面”名詞作狀語,表示“刺”的方式,意思是“當(dāng)面”。在解答上面第1題的D項時,就可聯(lián)系課內(nèi)學(xué)習(xí)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句子(11)分析“面”字的用法和解釋,進而判明其是正確項。四、解題示例第2題中得分點有賓語前置句“不吾索”,要翻譯成“不索吾”;“雖”表未發(fā)生的假設(shè)事件,譯為“即使”;“俱”譯為“一起”;“面”是名詞做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意思是“當(dāng)面”;“庶或”譯為“或者”;“濟”譯為“實現(xiàn)、成功”。此題的參考譯文:金人即使不索求我(這個人),我也應(yīng)當(dāng)與太子一起前往(同行),請求拜見兩位敵軍將領(lǐng)酋長并當(dāng)面斥責(zé),也許萬一可以實現(xiàn)成功呢。【鞏固訓(xùn)練】1.下列各組成語,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A.日積月累
蒸蒸日上
B.南征北戰(zhàn)
風(fēng)餐露宿C.土崩瓦解
狼奔豕突
D.車載斗量
耳聞目睹2.對下列的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日光下徹
下:向下,往下。B.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
C.學(xué)而時習(xí)之
時:時常。D.箕踞而罵
箕:象簸箕一樣。3.直譯下面的文言句子,注意句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1)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nèi)不甚憚也。(2)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參考答案:1.C(句中三個名詞“云”“響”“景”均作表示動作狀態(tài)的狀語,分別解釋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像影子一樣”。全句譯文是:“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yīng)和(陳涉),擔(dān)著干糧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A項中“日”表示動作行為的經(jīng)常性,譯為“一天天地”,B項“南”“北”表動作行為的趨向,譯為“向南”“向北”;“風(fēng)”“露”表示動作行為處所,譯為“在風(fēng)里”“在露天”。C項“土”“瓦”“狼”“豕”都表示動作行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品質(zhì)巡檢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廣西欽州市欽南區(qū)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局招聘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員1人模擬試卷附答案詳解(模擬題)
- 2025年福建省南平閩延電力建設(shè)有限公司建陽分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附答案詳解
- 廣東語文面試真題及答案
- 市場調(diào)研與分析數(shù)據(jù)化模板
- 2025年丙肝知識培訓(xùn)試題和答案
- 甘肅編導(dǎo)聯(lián)考試題及答案
- 露營安全協(xié)議書7篇
- 生物基因高考真題及答案
- 2025年北京市安全員-B證復(fù)審考試題庫含答案
- 模具開發(fā)進度管理表
- 正骨八法注意事項和操作應(yīng)用
- 初中九年級化學(xué)課件元素周期表“衡水賽”一等獎
- 投標(biāo)貨物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的詳細(xì)描述
- 《大學(xué)生軍事理論教程》第五章
- 中國建筑色卡
- 北師大九年級物理上冊 (組裝電路)簡單電路 課件
- 2023年普通高中學(xué)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音樂試卷
- 第八章世紀(jì)美國政治思想
- 起重機司機Q2(限橋式起重機)題庫題庫(1727道)
- 冠寓運營管理手冊正式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