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攻擊行為與親社會行為
2023/2/31一、侵犯與攻擊
1、侵犯的含義
2、侵犯的類型
3、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
4、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
5、兒童攻擊行為
6、攻擊理論2023/2/321、侵犯含義侵犯行為:指任何試圖傷害或危害他人的行為。判定標準內在意圖或動機:交通事故外在表現:一種已經實施的外在行為2023/2/33按照行為方式:言語侵犯與動作侵犯按照動機:報復性侵犯:打群架工具性侵犯:搶劫按是否違犯社會準則:反社會侵犯行為:暴力犯罪親社會侵犯行為:警察制止犯罪行為被認可的侵犯行為:自衛(wèi)行為教育體罰2、類型2023/2/343、影響侵犯行為的因素1)溫度:在特定的溫度范圍內,暴力事件的發(fā)生與溫度呈現線性關系。2)興奮轉移:由其他刺激所引發(fā)的生理上的激起會轉移到侵犯性沖動之上。酒精3)侵犯性線索:情境中與侵犯相關的一些線索,如刀、槍、棍等器械往往會成為侵犯行為產生的起因,這種現象稱為武器效應。4)去個體化:
群體中的個體有時候會失去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統(tǒng)的作用減弱上甚至喪失,從而做出平時不敢做的反社會行為。
2023/2/35
5)擁擠:有些研究表明擁擠會導致侵犯性增加;有的研究發(fā)現擁擠對侵犯只有很少甚至沒有影響。弗里德曼認為,擁擠的效果取決于已有的條件,也即擁擠會強化神原有的情緒,而不管原有的情緒是什么。梅耶(Mayer,1993)指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有著更高的犯罪率和更高的精病率。即使這些城市未受到高犯罪率的困擾,但那里的居民也可能更感到恐懼。如,多倫多的犯罪率是香港的4倍,然而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多倫多的4倍,香港居民比多倫多居民感到,走在香港的馬路上更不安全。2023/2/36
6)生物的
A、遺傳因素:如染色體為XYY的男人更富攻擊性。
B、神經因素:
a、下丘腦。破壞貓的下丘腦腹內側核,貓會產生異常兇猛的攻擊行為?!坝淇熘袠小焙汀巴纯嘀袠小?。2023/2/37
B、邊緣系統(tǒng)。刺激邊緣系統(tǒng)的杏仁核,可使動物產生防御反應,而切除雙側杏仁核則一般會引起情緒低落,動物變得較為溫順。
C、生物化學因素
a、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與侵犯行為有關。
b、雄性性激素與侵犯有關。
c、低血糖似乎都與侵犯性聯(lián)系在一起。2023/2/384、減少侵犯行為的方法1)利用懲罰:法制。
A、嚴厲懲罰的孩子往往具有特別強的攻擊性。
B、如能在和睦關系的前提下明智地運用懲罰手段,那懲罰就是有用的。C、嚴厲懲罰經常能使人順從,但它很少使人產生內化,對還沒有形成價值判斷的孩子來說,適度懲罰的威脅作用比嚴厲懲罰更有效。2)降低挫折:減少不公平的社會現象2023/2/393)說服教育:
說服教育必須及早進行
提供痛苦的線索,產生移情,學會自我控制。4)合理宣泄:阿倫森
用體育活動來消耗侵犯性能量;
進行一些沒有破壞性的、幻想的侵犯行為;發(fā)泄室、傾訴、替代物品等。
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為。2023/2/3105)控制暴力媒體:A、宣泄論:攻擊性替代性滿足,減少實際侵犯行為B、失禁論。電視暴力起激發(fā)、榜樣作用,使人內在的侵犯性爆發(fā),特別是對于判斷力和自控力較差的兒童更是如此。此論得到普遍認同。
暴力電視為侵犯行為提供了榜樣。
暴力電視改變了兒童的思維方式。
暴力電視影響了兒童的情緒和情感。2023/2/3115、兒童攻擊行為攻擊是兒童、青少年中較常見的社會行為,是個體社會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攻擊性發(fā)展狀況既影響兒童人格和品格的發(fā)展,同時也是個體社會化成敗的一個重要指標。2023/2/312
M.S.Holmberg發(fā)現:12-16個月的嬰兒,其相互之間的行為大約有一半可看作是破壞性的或沖突性的。隨年齡增長,兒童之間的沖突性為呈下降趨勢到兩歲半,兒童與同伴之間的沖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
C.Buhler、E.H.Green、M.M.Shirley研究發(fā)現:兒童與同伴間的社會性沖突至少在兒童出生后的第2年就開始了。返回A、攻擊行為的早期表現2023/2/313美國心理學家D.F.海和H.S.羅斯(1982)對24對年齡為21個月的嬰幼兒的沖突行為進行研究:
在游戲室進行4次每次時間為15分鐘的觀察,發(fā)現87%的兒童至少參與了一次沖突,其中79%的沖突是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由兒童自己終止的。這些沖突大多數(72%)與爭奪物品有關,其余的要么純粹是人際間的沖突,要么是爭奪物品與人際沖突混合在一起。2023/2/314研究人員認為:幼兒與同伴之間的沖突不僅有助于兒童學習如何有效地發(fā)動和終止相互攻擊,而且這些經驗還為兒童提供了有關社會秩序的信息,其中包括社會成員與他們的財產之間的關系的信息。實驗結果表明:兒童作出的不同行為反應將會引起同伴不同的讓步。并且,沖突中兒童的言語活動通常與他的社會性定向一致。2023/2/315B、兒童攻擊發(fā)展的基本模式美國心理學家W.Hartup研究4-6歲和6-7歲的兒童,發(fā)現:在整個學前期,兒童的工具性攻擊呈減少趨勢,敵意性、報復性呈增多趨勢。張文新等(1996)研究小、中、大270名兒童的攻擊行為,也得到類似結果。研究發(fā)現,兒童在2-4歲間,身體攻擊逐漸減少,言語攻擊相對增多。攻擊行為的發(fā)生頻率隨兒童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在兒童中期和青少年期,關系攻擊日漸復雜和間接。2023/2/316C、兒童對攻擊行為調節(jié)的發(fā)展美國心理學家Shants&Vogtannoff(1973)的研究:要求7、9、12歲兒童對一系列假設的攻擊事件作出反應,描述出一男孩對另一男孩的言語攻擊或身體攻擊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給被試提供大小不同的7塊木板,木板的大小代表著報復性攻擊的激烈程度的高低,要求被試表明,他將用哪一塊報復挑釁者。2023/2/317結果表明:9歲和12歲兒童對無意的攻擊所作出的攻擊性反應要比有意性反應少7歲的兒童不能區(qū)分有意和無意的挑釁,并作出相應反應。
可見,隨著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他們開始把對他人的行為意圖的知覺整合到自己的行為反應中去,即認知對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日益增強。2023/2/318D、攻擊行為的穩(wěn)定性M.Cummings,1989,2歲時攻擊性強的兒童,5歲亦是如此R.Huesmann,et,al.,1984,8歲時的表現能有效預測30歲時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A.Capspi,1987,10歲時情緒化、壞脾氣和好攻擊的個體,成人后仍然存在這些問題2023/2/319E、攻擊行為的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擊性;身體和言語攻擊皆然男孩擅長身體攻擊,女孩擅長言語攻擊小學高年級以后,攻擊行為多指向同性,男孩身體攻擊意圖更加明顯,女孩則表現為關系(間接)攻擊;言語攻擊上無明顯性別差異。男孩之間的同性攻擊比女孩之間或異性之間的攻擊行為多。2023/2/320
TwoDomains
Demandingness(要求,指父母是否對孩子的行為建立適當的標準,并堅持要求孩子去達到這些標準)Responsiveness(反應性,指對孩子接受和愛的程度及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影響因素2023/2/321TYPES
AUTHORITATIVE(權威型)
highdemand+highresponsiveness理性、嚴格、民主、耐心、愛
Theauthoritativeparentingstyleisassociatedwithsuccessfulchilddevelopment.
AUTHORITARIAN(專制型)
highdemand+lowresponsiveness“因為我說了,所以你必須這樣做”較多的焦慮、退縮等負面情緒和行為2023/2/322TYPES
PERMISSIVE(溺愛型)
Lowdemand+highresponsiveness
對孩子充滿愛與希望,但忘卻了孩子的社會化任務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恒心和毅力,依賴性強UNINVOLVED(忽視型)
Lowdemand+lowresponsiveness漠不關心,最多提供衣食和簡單幫助出現適應障礙可能性高,學業(yè)成績和自我控制力差,可能有較高的犯罪傾向
2023/2/323
1)本能論
威廉·詹姆斯、洛倫茲K.Lorentz——《攻擊與人性》攻擊是人類和動物的一種本能。與外界刺激無關。機體的內攻擊能量須借助于適當的外部刺激周期性的釋放,體育競賽等。
研究者普遍認為侵犯是環(huán)境刺激下的一種內反應,而不是一種本能。6、攻擊的理論2023/2/324
2、社會學習理論1)獲得機制2023/2/325觀察學習(模仿)注意過程(對攻擊榜樣進行感知)記憶重現過程(對他人攻擊行為編碼
儲存在記憶系統(tǒng)中)動作復制過程(把攻擊行為的動作表象
整合成新的反應模式)動機過程(激發(fā)和調節(jié)作用)直接學習:顯著特點為即時強化(如:參與打架斗毆)2023/2/3262)啟動機制:兒童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取決于特定的內外因素的啟動和激發(fā)內部因素外部因素消極事件啟動
(包括:身體攻擊、言語威脅與
侮辱以及物品的搶奪等)誘發(fā)性啟動(兒童為達到理想結果而發(fā)動的攻擊)榜樣性啟動
研究表明:觀看過他人攻擊行為的
兒童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性2023/2/327研究:高攻擊性兒童的父母一般限制子女在家庭內部的攻擊行為,卻寬容子女在家庭外對他人的攻擊。
Sears在1960年發(fā)現,因打架受到家長嚴懲的兒童在家攻擊性較低,一出家門,有更強的攻擊性。不恰當的懲罰
兒童從他人的攻擊行為結果中獲取信息、得到啟發(fā)。替代強化外部強化
3)保持機制2023/2/328自我調節(jié)機制自我判斷
自我反應自我觀察
2023/2/3293、挫折—攻擊假說frustration-aggressionhy.
首次把人類侵犯行為系統(tǒng)地定義為對環(huán)境條件的反應,攻擊的發(fā)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前提。
挫折與侵犯是簡單的、一一對應的因果關系。提出者:多拉德J.Dollard19392023/2/330挫折侵犯的引發(fā)其他反應:如退縮內向侵犯:如自殺外向侵犯替代侵犯:
如出氣筒直接侵犯2023/2/331
動機論認為挫折并不總是引起侵犯,人們對挫折歸因為他人故意,則其挫折感很可能引起侵犯行為;歸因為偶然因素,則其挫折很可能不引起侵犯行為。動機論認為侵犯行為的目標可能轉移,即找所謂替罪羊,而替罪羊一般是弱者。2023/2/332研究表明,挫折導致侵犯的制約很多,這些制約條件若集中在同一個體身上時,則其侵犯行為往往定會發(fā)生。1、目標的重要性追求目標越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滿情緒越強烈,侵犯行為越明顯。2、目標的臨近性越臨近目標時,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滿,越易導致侵犯。2023/2/3333.目標的合法性受質疑當個人遇到的挫折被視為毫無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為。4.產生相對剝奪(relativedeprivation)感2023/2/334
同事小張懷孕了,在美國一家醫(yī)院做了檢查后,醫(yī)院寄來了一份有關醫(yī)院的收費政策。醫(yī)院的收費政策是:
家庭人年均收入低于15000美元,免費。
家庭人年均收入低于22000美元,收50%的費用。
家庭人年均收入高于30000美元的話,收全費。
2023/2/335挫折并不直接導致攻擊,只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喚醒狀態(tài)或情緒準備狀態(tài),如憤怒,侵犯的發(fā)生還受到情境侵犯線索的誘發(fā)。反應強度取決于其喚起程度。修正者:L.Berkowitz
伯克威茨2023/2/336什么是武器效應?實驗程序激怒被試安排電擊情境:A情境:眼前放著手槍B情境:眼前放著羽毛球拍結果:看到手槍被看到羽毛球拍實施更多的電擊。案例:中國農村婦女的自殺現象美國暴力:手指扣動扳機,扳機也帶動手指。2023/2/3374、認知理論
強調人類認知對攻擊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試圖叢人類心理活動內部來揭示攻擊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機制。分為三種理論模型(張文新,1995):1)攻擊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提出者:K.A.Dodge觀點:攻擊性兒童對敵意性線索表現出有偏向的注意。攻擊性兒童對他人行為的解釋中存在歸因偏見。行為反應搜索和問題解決策略上存在缺陷。攻擊性兒童對攻擊行為的后果抱樂觀的期待。2023/2/3382)歸因模型提出者:Ferguson&Rule(1988)研究表明:
一個受傷害者在遭受挫折之后的情緒喚醒狀態(tài)和行為反應,與其說取決于挫折本身,不如說取決于他對傷害者的歸因。如他把自己所受到的傷害歸因為傷害者的人格因素,而不是做情境歸因,那么,他的憤怒程度和行為表達(攻擊)要比在后一種情況下強烈得多2023/2/339近年有關兒童攻擊行為歸因研究的具體實驗:
讓二、四、六年級攻擊性和非攻擊性男生接受一個不知姓名的假設同伴造成的消極后果(自己搭的迷宮被弄倒)。
同伴的行為意圖分為三種:善良的、惡意的、意圖不明的。
記錄到被試的反應有七類,其中三種是攻擊行為:(1)弄倒對方迷宮;(2)言語攻擊;(3)直接攻擊。K.A.Dodge的研究(1980):2023/2/340統(tǒng)計結果:在惡意的和善意的兩種實驗條件下,兩種兒童均在惡意條件下表現出更多的攻擊行為。但在意圖不明的條件下,攻擊性兒童往往對同伴的行為作敵意性歸因,從而有更多的攻擊行為;而非攻擊性兒童往往作善意歸因。
重要結論:
攻擊性兒童在他人意圖不明的情況下對他人造成消極結果的行為傾向于作敵意性歸因。2023/2/3413、社會問題解決模型
提出者:Rubinetal(1991)
兒童在3、4歲后便參與同他人的社會互動
社會問題解決能力是指兒童在社會互動中達到個人目標同時又他人保持良好關系的能力。
較常用實驗方法:“假設—反應”(呈現假設問題情境,通過被試反應測量其問題解決能力)2023/2/342國外研究結論:
被評定為攻擊性的學前兒童,在涉及物品獲得或尋求參與同伴活動的途徑等目標時所提出的策略并不少于非攻擊性兒童,但他們的策略中更多的是爭斗性的或賄賂性的,親社會的策略較少。攻擊性兒童常在社會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上發(fā)生困難。攻擊性兒童問題解決的靈活性低于非攻擊性同伴。2023/2/343親社會行為(prosocialbehavior;利他行為,AltruisticBehavior)2023/2/344一、概念
1、定義:
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如助人、分享、謙讓、合作、自我犧牲等。2、三個層次
把人和己的利益視為同等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把利人置于利己之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犧牲自己以利于他人: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殺身成仁。
3、四種表現(JacksonM,2001):
幫助、分享、合作、安慰;這四種親社會行為的分化發(fā)生在18~24個月(趙章留,寇彧,2006)2023/2/3451、生物進化論二、理論解釋
親屬/近親選擇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幫助近親的行為。個體幫助親屬,增加近親生存和繁衍的機會,實際上在幫助其自身的遺傳?;诮H選擇的利他主義是文明的敵人。如果人類在很大程度上向著他們自己的近親和部族,則只有有限的世界和諧是可能的?!狤.O.Wilson2023/2/3462、社會進化論社會進化論認為有三種規(guī)范對親社會行為很重要:社會責任規(guī)范,互惠性規(guī)范和社會公平規(guī)范。社會交換:報酬≥成本→助人
互惠規(guī)范:期望幫助他人后,能夠增加他們將來幫助我們的可能性。
山雀鳥與紅知更鳥吸血蝙蝠2023/2/3473、移情—利他
當我們對另一個人產生移情,會試圖出于純粹的利他主義理由來幫助這個人,無論我們會得到什么。
Toi&Batson,1982。什么條件下人們同意幫助遭遇車禍雙腿截肢的拉羅爾補上心理學導論課?高移情時(利他),人們幫助她而不管付出與收獲。低移情時(交換互惠),人們會更多的考慮付出與收獲,只有當他們將在心理學課上預見她,并因沒有幫助她而感到負罪時才會幫助。2023/2/3483、學習理論助人是學習的結果。強化和模仿,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有較大的影響。
2023/2/349學習強化:三好學生觀察學習:有其母必有子角色扮演:學校的乖孩子和家里的小皇帝價值認同作用:叢林原則與好人社會2023/2/350三、影響助人行為的因素1、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旁觀者效應環(huán)境條件:天氣、溫度、噪音時間壓力:悠閑更可能助人
2023/2/3512、助人者因素人格:心情:人的情緒最能影響自己的利他行為。一個人心情愉快的話,往往容易產生利他行為。
2023/2/352
宗教信仰助長信教者的利他行為,宗教一般都向教徒宣傳“與人為善”。50403020100愿為貧困病弱老年群體工作者(%)根本沒有基本沒有基本具有具有虔誠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對助人行為的影響(Gallop,1984)
2023/2/353
內疚感:感到內疚的人更有可能產生助人行為。內疚和助人行為(數字按百分比)條件作出助人行為未作出助人行為高度內疚(電擊他人)7525低度內疚(發(fā)出噪聲)2575(采自Carlsmith,1969)2023/2/354認知:
包括認知歸因和公平動機等方面。
維納(Weiner)指出,面對失去能力而需要幫助的人,人們是否會給以幫助主要通過認知歸因而作出決定。
若他人的困難是由于自我放松(如喝酒太過分),則助人行為受到抑制,
他人困難若是不可控制的(如生?。?,則人們更愿意作出幫助。2023/2/355
3、求助者特點
受他人喜歡嗎?
人們常常愿意去幫助那些漂亮的、誠實的可愛的人。
是否值得幫助?
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是人的社會責任
性別因素:女性人道主義思想比男性強,一些需要較大體力的助人行為,女性不如男性那樣主動。在其他方面的助人行為無性別差異。
女性、老年人、幼兒被幫助的機會多2023/2/356
女孩也比男孩更善于分享,男孩比較重視自己是否有分享的責任,女孩更注重分享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
兒童安慰行為的性別差異更明顯,女孩比男孩更傾向于做出安慰行為。2023/2/357有實驗表明,兒童的利他行為隨年齡而增加。資料1
Egner(1965)讓4—16歲兒童分核桃。核桃是單數,5、7、9、11、13、15,要被試和另一兒童分。發(fā)現他們有三種分法:1)丟掉一個成偶數后兩人平分;2)給自己多分一個;3)給對方多分一個。研究表明,自私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4—6歲兒童有67%是給自己多分一個,9歲左右有23%的兒童表現出自私行為,12歲以后沒有一個兒童表現出自私行為。2023/2/358
有實驗表明,兒童的利他行為隨年齡而下降。
Staub(1970)以幼兒園兒童及小學1、2、4、6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分別單獨一人或兩人在實驗室內畫圖,實驗者均不在場。用錄音機在隔壁屋子里放出女孩子摔倒的哭叫聲,實驗者通過觀察窗觀察被試是否去報告,相隔多少時間去報告,結果是2年級去報告的人數最多。6年級最少。
總體說來,利他行為隨年齡成正比。但最根本的,是個人品質。2023/2/359四、兒童期4種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特點1、幫助起源于嬰兒期(Rheingold,1982)
觀察嬰幼兒(18,30個月)在家里幫助父母做家務(如整理散亂的雜志、疊衣服、掃地和整理床鋪),發(fā)現65%的18個月的嬰兒和所有的30個月的幼兒能夠,也愿意幫助成人做這些家務。
助人行為是兒童期望參加社會互動的結果2023/2/360
發(fā)展趨勢:
從幼兒到小學中期,兒童的助人行為呈增長趨勢并且逐漸達到最高峰;
到了青少年早期,則呈下降趨勢;
成年早期開始又有所增加
緊急情境下助人行為在個體身上發(fā)生得較晚2023/2/361
2、合作:起源于出生后第二年
發(fā)展趨勢:
絕大多數18~24個月的兒童可進行合作游戲。同時,他們也表現出更多的與成人合作的傾向。
隨著年齡的增長,合作的目的性、穩(wěn)定性逐漸增強,合作范圍不斷擴大,逐漸由兩人間發(fā)展到多人間合作。
合作策略隨年齡提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普通合伙企業(yè)合伙協(xié)議書
- 協(xié)議書車位能買
- 物業(yè)費補充協(xié)議書
- 協(xié)議書結婚后離不掉了
- 協(xié)議書 合同的區(qū)別
- 協(xié)議書工資和崗位工資
- 協(xié)議書存款與同業(yè)存款
- 無子女有車離婚協(xié)議書
- 協(xié)議書轉讓方式
- 潮流營銷方案
- 四川省算云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江蘇衛(wèi)生健康職業(yè)學院單招《語文》檢測卷
- 物流客服培訓課件
- 川教版四年級上冊《生命.生態(tài).安全》全冊教案(及計劃)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企業(yè)簡稱2023環(huán)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報告:高科技行業(yè)ESG績效與NGO監(jiān)督
- 辦公室裝修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縣級醫(yī)療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申請書范文
- 穿心蓮栽培技術
- 特殊醫(yī)用食品配送方案(3篇)
- 和奶奶一起做散步公開課
- 五糧液筆試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