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海德格爾_第1頁
馬丁·海德格爾_第2頁
馬丁·海德格爾_第3頁
馬丁·海德格爾_第4頁
馬丁·海德格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所屬分類:人物哲學德國摘要: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09.26—1976.05.26),德國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國西南巴登邦(Baden)弗賴堡附近的梅斯基爾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國梅斯基爾希。提問編輯摘要人物基本信息中文名:馬丁?海德格爾英文名:MartinHeidegger家鄉(xiāng):德國西南巴登邦性別:男國籍:德國出生年月:1889年9月26日去世年月:1976年5月26日m“學者哲學家職業(yè):教育教育家畢業(yè)院校: 弗萊堡大學亠亠4 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成就:學、后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

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代表作品: 《存在與時間》還有未完善內容,人物關系?埃德蒙?胡塞爾?埃德蒙?胡塞爾馬丁?海德格爾目錄[隱藏]1著作2履歷3《存在與時間》4基礎存在論5對中國的影響6與納粹德國馬丁?海德格爾-著作SeinundZeit(1927)《存在與時間》KantunddasProblemderMetaphysik(1929)《康德與形而上學的問題》EinfUhrungindieMetaphysik(1935,1953年出版)《形而上學入門》ErlauterungenzuHolderlinsDichtung(1936-38)《荷爾德林詩的闡釋》BeitragezurPhilosophie(VomEreignis)(1936-1938,1989年出版)《對哲學的貢獻》Holzwege(1950)《林中路》WasheiBtDenken?(1951-52)《什么被稱為思考?》DerSatzvomGrund(1955-56)《理性的原則》IdentitatundDifferenz(1955-57)《身分與分別》Gelassenheit(1959)《思考的展示》UnterwegszurSprache(1959)《通向語言的道路》DieFragenachderTechnik《關于科技的問題》WissenschaftundBesinnung《社會與反省》UberwindungderMetaphysik《克服形而上學》WeristNietzschesZarathustra《誰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BauenWohnenDenken《筑居思》Wegmarken《路標》

相關電影TheIster(2004年),故事內容根據海德格爾1942年的講課BeingThere(1979年),題材觸及海德格爾的此在概念和被人久遺了自己的存在馬丁?海德格爾-履歷1903—1906年海德格爾在天主教教會的資助下到康斯坦茲讀中學,為將來的牧師職業(yè)作準備1906—1909年海德格爾在弗萊堡的文科學校上學1909年進入弗萊堡大學1911年放棄牧師的前程而專攻哲學1913年施耐德(ArthurSchneider)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論文《心理主義的判斷學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他應征入伍,但兩個月后即因健康欠佳退伍1915—1917年在弗萊堡從事軍郵工作1915年以題為《鄧?司各脫關于范疇的學說和意義的理論》的論文獲講師資格1917年海德格爾與艾弗里德(ElfridePetri)結婚,婚后再次應征入伍,在西線戰(zhàn)場服役1922年在胡塞爾的幫助下,受聘于馬爾堡大學任哲學教授1927年《存在與時間》正式印行,這本書奠定了他一生哲學活動的基礎,被視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重要著作1933年德出現法西斯專政,海德格爾在秋天帶領教授公開宣誓支持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政權,擔任弗賴堡大學校長1945年盟軍占領德國以后,因這段歷史受到審查并被禁止授課1951年恢復授課1959年海德格爾退休,以后極少參加社會活動,只和很少一些最親近的朋支一起討論哲學問題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ARTINSEINUNDZEIT存在與時間》MARTINSEINUNDZEIT存在與時間》馬丁?海德格爾1927年發(fā)表的《存在與時間》(SeinundZeit)是海德格爾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劃世紀的著作是他最著名的哲學著作,令他獲得弗萊堡大學的教授一職。此書只是海德格爾計劃中的上半部,但后來放棄寫作下半部,并成為定本。在這本書中,他透過確定生存(existence)相對于存在(Sein/being/esse)的優(yōu)先性,進而探詢人類生存的本質及境況。雖然他拒絕承認自已為存在主義者,但是《存在與時間》卻被視為存在主義之肇始。德文版的《存在與時間》主要講述他的基礎存在論。存在主義的話題,例如:向死而存在(dasSeinzumTode),個體性(Individualit^t)的可能性(本真性與非本真性)(Eigentlichkeit/Uneigentlichkeit),良心(Gewissen),罪責(Schuld)和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對《存在與時間》的拋棄《存在與時間》由于種種原因成為了一個殘篇,只有前一半出現了。雖然海德格爾通過他的新存在論想法克服了傳統(tǒng)存在論的許多問題(這種新存在論是基于此在與存在的關系的),但是從他的策略中只能夠產生相當有限的哲學理解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主要基于操勞的結構(Sorge-Struktur)和嵌入此在的時間性。因此就產生了一種危險,就是人類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只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海德格爾曾告誡自己不要高估不能令人信服的時間性。此外海德格爾還在《存在與時間》中把他的真理概念與此在綁在了一起:在與真理的實踐性交往中,世界對于此在來說一直都是“被揭示的”(erschlossen)。通過這種表述,海德格爾想賦予“他的對真理的理解”一種存在論維度:對于此在來說世界才第一次把自己照亮(lichten),對于此在來說世界才第一次存在,從這出發(fā)“存在者是什么”才被規(guī)定。到這里就很清楚了:操勞的結構把世界和事物時間性、內容性(inhaltlich)地聚焦于“為了”和“目標”,也就是說此在的實踐需要。對自我的理解和對世界的理解的歷史轉變、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從這個視角就很難被理解了,此外還有另一個困難(就像海德格爾1946年回顧性的在“論人本主義的書信”中寫的一樣):和形而上學的語言劃定界限。上述原因使得海德格爾最終拋棄基礎存在論的策略,“《存在與時間》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始終是一條林中路,這條路突然就到頭了”。對于海德格爾來說,,接著是思想的轉變,海德格爾稱其為“轉折”(Kehre)。馬丁?海德格爾-基礎存在論為了繼續(xù)克服建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近代存在論,海德格爾采用了“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這個概念,它應該說明“此在”和“世界”的基本聯系?!笆澜纭笨坍嫷牟皇侵T如存在者總和之類的東西,而是有意義的總體(Totalitat),也就是意謂的整體(Bedeutungsganzheit),在此整體之中事物有意義地相互關聯著??档碌摹俺炚軐W”(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從一個自給自足的、自持著的主體出發(fā),而在海德格爾那里,一方面“世界”已經被給予給“此在”了,另一方面“世界”只對于“此在”來說才“存在”,“在世界中存在”這個概念包含這兩個方面。世界對于海德格爾來說不是事物,而是時間性的關聯網。他把世界的顯現(Geschehen)稱為世界的世界性(dieWeltlichkeitderWelt),它只有在與此在的聯系之中,才能被理解。因此海德格爾既不持形而上學實在論的立場(“事物如其所是地存在,即使沒有我們人類”),也不持觀念論的立場(“精神讓事物如其所是地產生出來”)。對于此在的分析應該為既不是實在論,也不是觀念論的新存在論奠定基礎。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構造了種種結構,這些結構規(guī)定了生存之中的、也就是說有著對生活的領會的此在。

海德格爾把這些結構稱為“生存結構”(Existenzialien),也就是此在與自身、與世界相關聯的基本方式:理解,置身性,言談(Rede)。生存結構是結構整體(Strukturganze)的元素,海德格爾把這個結構整體確定為“操勞”(Sorge)。因此,此在的存在也就成了操勞:人就是操勞。對海德格爾來說,時間首先并不是客觀的--物理性的流逝著,而是被嵌入此在的時間性,它與操勞是密不可分的。時間與操勞的緊密關系在日常語言對時間的說明中呈現著,例如“從此刻開始到那一刻都是散步時間”。根據海德格爾的觀點,與操勞捆綁著的時間存在論上的首要者。在與時間的日常打交道中此在才第一次發(fā)展出了一種客觀的(科學的)時間,通過此在可以計算和制定計劃,它也可以通過各種鐘表來確定。而計算和制定計劃都是與操勞捆綁著的。馬丁?海德格爾-對中國的影響迎馬丁?海德格爾用“Dasein”與“Ereignis”闡釋中國思想:新儒家的牟宗三把中國哲學康德化,建立了“圓教”?,F在學者把中國哲學海德格爾化,用“Dasein(緣在)”與“Ereignis(本成)”闡釋中國思想。例如;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和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學者又利用海德格爾的哲學,,進行了中國本體詮釋學的理論建構,目標是建構中國的“第一哲學”(FirstPhilosophy)。在亞里士多德那里,第一哲學是指神學中對于最高存在者(不動的推動者或神的研究,或指存在論(本體論)中對于作為存在之存在的研究。神學之所以被稱為第一哲學,是因為它的研究物件高于物理存在者;而對后者的研究是第二哲學的事。存在論之為第一哲學是由于它研究所有其他科學分支默認的原理、規(guī)律,并研究整個存在世界的第一因。在這個(即存在論的)意義上,第一哲學獲得了它作為所有科學基礎的普遍意義。對于胡塞爾,第一哲學所有其他哲學學科的方法論和理論的基礎。例如:賴賢宗嘗試利用海德格爾的哲學,建構了佛教本體詮釋學(BuddistischeOnto-Hermeneutik)的思想體系。馬丁?海德格爾-與納粹德國海德格爾在1933年5月1日加入納粹黨。1934年4月他辭去校長一職。雖然直至戰(zhàn)爭結束,他仍然保留納粹黨黨員身分。在擔任校長的期間,弗萊堡大學禁止海德格爾以前的猶太裔教師胡塞爾進入大學圖書館,引發(fā)了納粹種族清洗法例。在1941年重印時候,海德格爾刪除了胡塞爾在《存在與時間》上的貢獻,并聲稱他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