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赤壁賦三_第1頁
高一語文赤壁賦三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語文赤壁賦《赤壁賦》教案教學目標一、知識和能力1.熟讀成誦,增加文言積累,積淀文言語感。2.體會景物描寫之中深沉的感情,曠達風貌之下滿腔的悲憤。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3.品味如散文詩一般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二、過程和方法誦讀、感受、理解、討論、鑒賞、背誦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教學設想1.本文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寫景與抒情、議論緊密結(jié)合;二是像意味深長的散文詩。教學中要注意突出這兩個特點。課前預習,可要求學生分別劃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或段落。在教讀中,又可要求學生找出標志情、景、理三者轉(zhuǎn)換的語句。這樣,既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又便于學生對全文結(jié)構(gòu)的把握。2.這篇課文為辭賦,特別注重聲韻美。在預習和教讀中,宜讓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教學中可根據(jù)"誦讀提示"的要求,讓學生注意韻腳和對偶句。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了解主客問答這一賦體傳統(tǒng)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是理解鑒賞上的難點。解決辦法:1.介紹與課文相關的作者生平經(jīng)歷,知人論世,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反復誦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與意境之美。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預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通讀兩遍。分別劃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或段落。二、導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jīng)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ppt)"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jié)果--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jīng)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chǎn)生。三、范讀配樂朗誦課文。1.指導學生注意以下押韻字和換韻情況第一段間天然仙第二段槳光方慕訴縷婦第三段稀飛詩昌蒼郎東空雄鹿屬粟窮終風第四段往長瞬盡主取月色竭適第五段酌藉白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按現(xiàn)代漢語語音來讀,有些字今天已不

再押韻,這是由于語音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演變而變化了的緣故,在北宋時期,它們都是押韻的。至于其間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怎樣,那是音韻學研究的課題。這一點,向?qū)W生交代一下即可,不必求之過深。2.注意下列劃線字的讀音舉酒屬(zhu)客少(shao)舉酒屬(zhu)客少(shao)焉馮(ping)虛御風桂棹(zhao)兮蘭槳幽壑(he)蘇子愀(qiao)然舳艫(zhul0)千里橫槊(shuo)賦詩徘徊于斗(d6u)牛之間扣舷(xidn)而歌溯(sd)流光嫠(Ii)婦山川相繆(lido)釃(shi)酒臨江江渚(zhu)舉匏(pdo)樽而相屬(zhu)天地曾不能以一瞬(shdn)洗盞更(geng)酌一葉之扁(pian)舟寄蜉蝣(f一葉之扁(pian)舟寄蜉蝣(fuyou)于天地造物者之無盡藏(zang)也肴核(ydohe)既盡相與(yU)枕藉(jie)四、誦讀、感悟、背誦杯盤狼籍(ji)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指導要點句法。"舉酒屬客""少焉"為散句,其余皆為駢句或近乎駢句,如"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斷,為兩個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個"而"(駢體文中有些虛詞只有輔助作用,常不計入),也可視為寬對。層次理路。首句點題,"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寫景、議論的依托。次寫泛舟所見景象,而以風、水、月為主,為下文"蘇子曰"一段張本;寫景用虛實相濟之法,先實后虛,虛景(即"浩浩乎"一句)伏下段"樂"字。熟讀成誦。2.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嫠婦泣,六個比喻,渲染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哀,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指導要點句法。這段開頭是散句,次用楚辭句法(與《九歌》中"桂棹兮蘭""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聲嗚嗚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駢句。層次理路。"樂"字承上。由"樂"而"歌",歌詞暗寫蘇子胸襟,為下文"蘇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寫簫聲,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蘇子"問客"。熟讀成誦。五、布置作業(yè)1.鞏固1~2段,熟讀3~5段。板書設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景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泛舟赤壁,(一)事舉灑誦詩遺世獨立,情羽化登仙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二)事客吹洞簫,倚歌而和如泣如訴,舞蛟泣婦悲第二課時一、齊背1~2段二、誦讀、感悟、背誦1.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腿藦难矍暗拿髟?、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指導要點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陳述句"順流而東也"和三個反問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駢句。"方其""況吾與子"是統(tǒng)領字,不計。層次理路。蘇子問乃承上啟下語。"客曰"一段有兩層意思:前一層由三"問"組成,先因望月而問"孟德之詩",次因望地而問"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問"而今安在哉"——這是主要的一問,為下文寫悲做鋪墊。后一層轉(zhuǎn)而說到自己,先著眼與曹公對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從中來;后寫幻想不能實現(xiàn),并以"托遺響于悲風"作結(jié),呼應上文"何為其然也"。熟讀成誦。2.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指導要點句法。以散句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風用之不竭"這一段用駢句。層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說明"變"和"不變"的道理,客知其"變"而不知其"不變",因而生"哀"與"羨";知其"不變",則何哀何羨?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與清風之無主,可以自娛,以"而吾與子"照應上文"況吾與子"。熟讀成誦。3.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指導要點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結(jié),最后兩句意味雋永,主客"自在"之態(tài)躍然紙上。4.背誦全文。三、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二、三。板書設計孟德周郎,而今安在?客(哀)主客蜉蝣寄身,滄海一粟問答盈虛有數(shù),物我無盡(理)主(樂)(蘇子)清風明月,與子共適第三課時一、齊背全文二、品味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繪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這樣的景致使泛舟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心理感受?寫景色的共三組偶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曠神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2.第一段中所說的"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寫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詞,試比較這兩首詩歌,想想它們在內(nèi)容、情感上有何不同?《月出》是一首情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思慕的焦點只在愛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興。末句直抒胸臆,寫出男子的焦灼心情?!冻啾谫x》中之歌雖從《月出》化出,但胸懷、境界卻更加渺遠空闊。歌的前兩句敘事、寫景,與賦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懷"與"勞心悄兮"一樣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詩中喻指的圣主賢君與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現(xiàn)的是一種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難覓、天各一方的嘆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3.舷歌之后,賦中又寫了客吹洞簫之聲。課文是怎樣描寫簫聲的?渲染了一種怎樣的氣氛,從開篇處到第二段末,賦的情感發(fā)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寫簫聲:"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簫聲起,悲意生。從開篇至此處,情緒變化正是由歡樂轉(zhuǎn)為悲哀。4.客于明月清風,良宵美景,奏出充滿悲哀的言樂,他之所以要"托遺響于悲風",其緣由是什么?客人認為即使曹孟德那樣的英雄豪杰,當年聲威赫赫,也只不過是過眼煙云,更何況漁樵江渚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暫,渺小得有如滄海一粟,夢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從中來,借簫聲來表達愁緒了。"5.蘇子怎樣對客之語作辯難?他的話是否全都正確?蘇子的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無論水、月或人自身,都時時在變,又皆可無盡,因此不必為"吾生之須臾"與"長江之無窮"悲傷。二是要知足常樂,非吾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如清風明月--則盡情享用。他的人生態(tài)度是樂觀的,但也有負面因素,一是關于"變"與"不變"的解釋是相對主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辯證法,二是主張隨遇而安也可能導致斗志的消減。但蘇軾是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自由的情況下說這番話的,反映了他的坦蕩、曠達和強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6.你以為當初的月夜泛舟真有這么一番主客問答嗎?對這場人生觀討論的意義當如何認識?據(jù)說東坡泛赤壁果有一樂師相隨。但主客問答肯定是虛擬的,這是賦體的一種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客之言與蘇子之言,各代表了蘇軾貶謫黃州后思想的一個方面,當然,樂觀一面是主導。7.課文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課文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賞玩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表現(xiàn)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問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到關于人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三、鑒賞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先結(jié)合課后練習二,體會課文是怎樣將情、景、理結(jié)合在一起的。第三段通過"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再由他們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操、周瑜,更見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是抒情。再看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寓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歷史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與"不變"的哲理。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卻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義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學的長處。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將抽象而不易捉摸的聲、情,寫得具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四、布置作業(yè)課外自讀《后赤壁賦》,將《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比較閱讀。提示:兩賦寫于同一年,中間相距三個月,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前賦所寫,限于舟中,后賦則主要寫岸上;前賦字字秋色,后賦句句冬景;前賦主要談玄說理,后賦則側(cè)重敘事寫景;前賦主調(diào)曠達樂觀,后賦略為虛無縹緲。兩賦同是蘇軾得心應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評點甚多,不無借鑒之處,茲轉(zhuǎn)錄數(shù)條如下:《古文觀止》評語:"前篇寫實情實景,從'樂'字領出歌來;此篇作幻境幻想,從'樂'字領出嘆來。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與前賦同一機軸,而無一筆相似。"李扶九評語:"后篇亦寫客、寫歌、寫風、寫月、寫樂、寫酒、寫肴,一一與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還在;此篇有登岸一舉,半夜即歸,則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實情;此篇忽鶴忽道士,奇幻極矣,乃神似《南華》(《莊子》),非襲其貌也;至前篇說悲處,在客口中;此篇悲則公自言矣。"以上兩段從同與不同兩方面分析了兩賦的特點,李評較詳。林西仲評語:"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見《古文筆法百篇》)這里說的是兩賦相輔相成的關系,缺一不可。至于兩賦的高下,前人也有評論,元代文學家虞集說:"陸士衡(陸機,晉文學家,著有《文賦》)云:'賦體物(體味研究事物)而瀏亮(清晰明亮)。'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賦尤精。于體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士化鶴之事,尤出人意表。"(《道園學古錄》)無獨有偶,據(jù)黃州的同志說:"陳毅同志生前參觀黃州'東坡赤壁'中的'二賦堂'時,對后賦備加贊賞,認為后賦超過前賦,看來這后賦更著力于意境的創(chuàng)造,寫得含蓄、深沉,比前賦由議論'化妝'的主客問答或許略高一籌,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吧!"(見《東坡文論叢》39頁)(節(jié)選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辭典》,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年版)有關資料一、補充注釋1.關于"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陳風?月出》。這首詩寫一

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情思婉轉(zhuǎn),節(jié)奏優(yōu)美,是一首別具風格的雙聲疊韻詩。全詩及譯文如下:月出皎⑴兮,佼人僚⑵兮,舒窈糾⑶兮,勞心悄⑷兮。月出皓⑸兮月出皎⑴兮,佼人僚⑵兮,舒窈糾⑶兮,勞心悄⑷兮。月出皓⑸兮,佼人⑹兮,舒受⑺兮,勞心⑻兮。月出照⑼兮,佼人燎⑽兮,舒夭紹(11)兮,勞心慘(12)兮。注釋:(1)〔皎〕形容月光潔白明亮。⑵〔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俏麗。⑶〔舒窈糾〕形容女子舉止嫻雅婀娜。舒,舒緩。窈糾,通"窈窕",形容女子體態(tài)苗條。⑷〔勞心悄〕憂心深重的樣子。勞心,憂心。悄,憂愁的樣子。⑸〔皓〕形容月光明亮。⑹〔(liU)]美好。⑺〔(y6u)受〕形容步態(tài)優(yōu)美。⑻〔(cao)〕憂慮不安的樣子。⑼〔照〕明亮的樣子。⑽〔燎〕光彩照人的樣子。1)〔夭紹〕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盈。2〔慘〕通"躁",因憂愁而煩躁不安的樣子。(譯文選自程俊英《詩經(jīng)注譯》,載《十三經(jīng)今注今譯》,岳麓書社1994年版)2.關于"御風"《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而行,泠(Ii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鄭國人。相傳列子得風仙之道,能駕風飛行。泠然,輕妙的樣子。3.關于"羽化"《晉書?許邁傳》:"永和二年,(邁)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4.關于"客有吹洞簫者"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shù)行石刻舊曾藏。'據(jù)此,'客'乃指楊世昌。蘇軾《次孔毅父韻》:'不知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又云:'楊生自言識音律,洞簫入手且清哀。'楊世昌善吹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綿竹道人,字子京。"5.關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這里指水。二、參考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jīng)?陳風?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他在那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吹洞簫的,按著歌聲吹簫應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亮了。三、讀蘇軾《赤壁賦》(吳小如)說到文章本身,首先應注意到它體裁方面的特點。它是"賦",不是純粹散文,卻也不是詩,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詩。它是用比較自由的句式來構(gòu)成的帶有韻腳的散文,卻又飽含著濃厚的詩意。這在當時是一種新文體,是古典散文從駢文的桎梏中沖殺出來取得勝利后的一個新成果??墒沁@種新體的"賦"很難寫,自宋代的歐陽修、蘇軾以后,便不大有人染指了。既然它是"賦",就應具有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蘇軾寫這兩篇賦,沒有按照漢魏六朝時代的作家寫賦時那樣大量堆砌辭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來,文采顯然要多。至于"體物寫志",則《赤壁賦》以"寫志"為主,"體物"的部分著墨不多,卻也精警凝練,形象鮮明。作者在賦中所鋪張的內(nèi)容,主要不是景物和事件,而是抽象的道理。但作者所講的抽象道理是通過形象、比喻、想象、聯(lián)想以及憑吊古人和耽賞風月等方式來完成的,并不顯得空泛或枯燥。這是在古人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的結(jié)果。試以歐陽修《秋聲賦》與之相比,歐賦的說理內(nèi)容就未免過于抽象了,因此不及此賦更為扣人心弦。此外,漢魏的賦一般在開頭結(jié)尾都有短幅敘事,中間有主客問答,此文亦具備??梢娮髡卟]有脫離傳統(tǒng)"賦"體的規(guī)格,從體制上講,它仍符合作"賦"的要求。我們說,文學作品要繼承傳統(tǒng),卻不一定求其必遵循老路。蘇軾正是本著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來寫《赤壁賦》的。其次,從貫穿全篇的思想內(nèi)容看,《赤壁賦》所反映的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同《念奴嬌》的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時機耽賞大自然的江山風月,亦即《念奴嬌》結(jié)尾的"一樽還酹江月"。而主導思想乃偏重于后者。但這兩層意思都是從篇中所歌唱的"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兩句詩生出來的,這就不難看出蘇軾的立足點和采取這種生活態(tài)度的原因。也許有的讀者會說,《赤壁賦》中并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進步思想,不過主張"及時行樂"而已。這話當然不錯。但在這篇賦中"及時行樂"的思想并未從文章中正面反映出來,讀者所感受到的乃是作者希望一個人不要發(fā)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卻并不現(xiàn)實的幻想境界;而應該適應現(xiàn)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盡管它是短暫的)環(huán)境里,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而文章的成功處乃在于它有一種魅力,即大自然之美足以使人流連忘返,不得不為之陶醉。這種沉浸于當前的適意的境界中的滿足,正是蘇軾一貫的生活態(tài)度。特別是處于逆境之下。這種生活態(tài)度總比畏首畏尾、憂心忡忡或無所作為、意志消沉顯得樂觀曠達,顯得有生機和情趣。因此,在特定的生活條件下和在常人已無法忍受的處境中,這種生活態(tài)度應該說尚有其可取的一面。而作者在《念奴嬌》的收尾處,雖然說了"一樽還酹江月"的話,卻沒有擺脫掉"人生如夢"(一本作"人間如寄")的空幻與悲哀。比起這篇賦來,就顯得有些不足了。因此看來,《赤壁賦》在藝術方面的成就乃是主要的。作者在篇中馳騁著意氣縱橫的想象力,仿佛"所向無空闊"的"天馬";同時卻又體現(xiàn)出作者細密的文心,謹嚴的法度,無論遣辭造句,都不是無根據(jù)無來歷的脫離傳統(tǒng)藝術淵源的任意胡為。作者戛戛獨造的創(chuàng)新之處無一不建筑在深厚而堅實的功力的基礎之上。清代方苞評此文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么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心地曠達),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摹效,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調(diào)適而鬯(暢)遂也。"可為定評。蓋表面看去似揮灑自如,仿佛沒有費什么氣力,實際上卻是思路縝密,一絲不茍:這正是蘇軾文章的不可及處。下面我們逐段進行分析講解。全篇共分五段。第一段從開頭"壬戌之秋"到"羽化而登仙"。這是"賦"的正文以前一段簡短的敘事,這里面又分三小節(jié)。第一小節(jié)共四句,點明時間、人物、地點。這是寫賦的正規(guī)筆墨,如一篇長詩前的小序。第二小節(jié)共五句,前兩句寫景,后三句寫事,亦即把客觀的景物和主觀的言行錯綜著、交替著來寫。我在前面曾說,本篇以寫志為主,不強調(diào)對景物的描述;因此本篇的景語只有四句,即此處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下一小節(jié)的"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而已。但這四句極凝練簡括,"清風"二句寫風與江,"白露"二句寫月與江。總之,景物描寫只為點出"江"和"月"來,作為后文"寫志"時舉例用的。而當前,作者已寫出月下江景,不必更多費筆墨了。"誦明月之詩"兩句與下文"月明星稀"兩句同一機杼,蓋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從客觀景物聯(lián)想到昔日所讀的作品,然后再由前人的作品生發(fā)出自己的感想來。此處寫月未出而先用《陳風?月出》作引子,"誦明月之詩"兩句是互文見義,但有時這種互文見義的句子不能前后互換。因為"窈窕之章"是在"明月之詩"里面的,內(nèi)涵大小不同,所以小者不能擺在大者之前。而先"誦"后"歌",亦合于詩人吟詠時實際情況。人們對景生情,總是感情愈來愈激動,"歌"比"誦"要更牽動感情,故誦在先而歌在后。于此可見作者文心細密之處。第三小節(jié)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造語自然生動,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寫月光移動,古詩屢見,如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及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橫江"句亦從《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覺飛"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趙嘏《江樓感舊》"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葦"用《詩經(jīng)?河廣》"一葦杭之","萬頃"用謝惠連《雪賦》及范仲淹《岳陽樓記》,"憑虛御風"用《莊子?逍遙游》,"遺世獨立"用李延年歌,"羽化"用《晉書》,"登仙"用《遠游》。其自然生動之妙,在于句偶而文字并不對仗,得古賦之神(如《九歌》中"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即是句偶而文不對仗者)。這一小節(jié)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寫月出,由"出"而"徘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見,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遠。"縱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xiàn)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從"于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里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簫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于"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后,"樂"戰(zhàn)勝了"哀",主客同達于"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我個人認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比君,這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yè)有所建樹的動力。這里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于"無盡藏"的江山風月,都從此生發(fā)出來,妙在并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當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順乎自然,以適應逆境;同時并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的歌詞中并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xiàn),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nèi)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nèi)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gòu)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xiàn)。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訴"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嗚嗚"寫初吹,字面用《史記?李斯列傳》;"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李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如怨如慕"二句,寫簫聲吹入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寫簫聲結(jié)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入化。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前江月之景聯(lián)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后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方其"以下八句,是推測,是想象,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guī)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jié),其實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于悲風",是第三段的下一節(jié),雖為客語,實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那么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業(yè)!這一節(jié)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于產(chǎn)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挾飛仙"二句想象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于文義為倒裝,于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xiàn)實,真是哀傷到極點了。所以結(jié)語"托遺響于悲風"一句正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于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并非平列的。若從其結(jié)構(gòu)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zhì)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逝者"句用《論語》"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卻把重點放在后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tài)度歸根結(jié)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nèi)在涵義并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為應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梢娮髡叩木窬辰绮⒉荒敲从顾椎图?,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zhì)上的享受。他執(zhí)著于不朽的事業(yè),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了。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jié)尾。"客喜而笑"的"喜"和"笑",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lián)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fā)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后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選自《古文精讀舉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刪節(jié))四、《赤壁賦》賞析(趙齊平)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式是"泛舟",時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lián)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yōu)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壑?泛舟"二字,寫水兼寫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nèi)心寫照??壑?七月既望"再寫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陳風》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shù)明亮的星點。"徘徊"二字,不止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而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jīng)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開頭一段,寫"泛舟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接著第二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樂"借"酒"來助興,"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加強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情,主要是為著帶來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指所傾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么?"美人",即漂亮的心上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xiàn)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切,而不甘沉淪。這在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己"早生華發(fā)",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確。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xiàn)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diào)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象,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xié)調(diào),而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三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椭?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現(xiàn)在湖北武昌縣西、嘉魚縣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縣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不過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fā)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所謂"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jù)。在這里,借著景物、地點的關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xiàn)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點還是曹操曾經(jīng)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zhàn)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xiàn)在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zhàn)艦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誦自己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客認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客再回到眼前所見的長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通過冷清秋風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點出了"悲"字。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xiàn)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穑鋵嵳翘K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赌钆珛伞吩~不也說"人生如夢"么?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jié)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jié)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jié)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diào)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