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1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精品學案)-2022-2023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精品同步學案 課件 檢測(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高中地理】2.1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精品學案)-2022-2023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精品同步學案 課件 檢測(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高中地理】2.1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精品學案)-2022-2023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精品同步學案 課件 檢測(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高中地理】2.1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精品學案)-2022-2023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精品同步學案 課件 檢測(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高中地理】2.1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精品學案)-2022-2023學年高二地理上學期精品同步學案 課件 檢測(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第一節(jié)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新課標要求】 1.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2.運用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學習目標】1.綜合思維:結合具體地貌案例,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角度綜合分析地貌形成的內外力作用。2.區(qū)域認知:結合圖像、視頻識別內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推斷其形成的地理環(huán)境。 3.地理實踐力:識別野外典型地貌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理解三大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4.人地協(xié)調觀:建立內力和外力辯證統(tǒng)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觀點。【課時安排】2課時【重點難點】重點:結合野外調查,分析資料,解釋常見地貌的成因,提高地理實踐力。 難

2、點:繪制示意圖,運用綜合思維,理解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及影響。 【預習交流】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的 。2分類:迅速激烈的內力作用和極其緩慢的內力作用。3表現形式及影響表現形式概念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是指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fā)生的變位或變形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大陸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殼運動的反映奠定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 巖漿活動是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的過程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才能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 是巖石受溫度、 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fā)生改變的過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微點撥】地殼運動又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

3、運動,二者是緊密相關的,這兩種運動同時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二、外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2表現形式及作用表現因素作用風化作用溫度、水、大氣、 等使巖石發(fā)生破碎崩解、化學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為其他外力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侵蝕作用 、波浪、風、 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常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蝕地貌搬運作用風化或侵蝕的產物被搬運離開原來的位置;為堆積地貌的發(fā)育輸送大量物質堆積作用外力減弱或遇到障礙物被搬運的物質逐漸 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微點撥】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在溫度、水、大氣、生物等的影響下,發(fā)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壞作用

4、,叫做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則是指風的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故風化作用與風力作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3作用特點(1)不同地區(qū)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 、 等存在差異,從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態(tài)。(2)外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 。三、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1物質循環(huán)的主要體現(1)三大類巖石相互轉換,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循環(huán)轉化中。(2)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2三大類巖石 巖在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隨著溫度、 的變化,冷卻凝固形成沉積巖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壓實、 作用而成 巖地殼中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 、 等條件下,成分

5、、性質發(fā)生改變而成3物質循環(huán)過程(1)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的基礎物質:A巖漿、 B 、C 。(2)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的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a外力作用、b 、c熔化、d ?!疚Ⅻc撥】三大類巖石彼此之間不能直接相互轉化。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沉積巖和變質巖不能直接轉化成巖漿巖?!局R整合】一、內力作用(1)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概念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運動方向水平擠壓水平張裂地殼下沉地殼抬升、對地表的影響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形成裂谷或海洋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運動形態(tài)舉例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東非大裂谷、大西洋、紅海等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

6、變化相互關系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qū)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規(guī)模的運動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2)巖漿活動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人巖石圈或噴出地表,這過程叫巖漿活動。巖漿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tài)。(3)變質作用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fā)生改變,這一過程稱為變質作用。變質作用一般發(fā)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通過風、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對地表形態(tài)造成影響,形成各種外力地貌,具體如下表所示:(1)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qū)風力侵蝕形成風蝕洼

7、地、風蝕柱、風蝕蘑菇等地表形態(tài)干旱地區(qū)流水侵蝕侵蝕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tài)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巖石地區(qū)溶蝕形成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等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qū)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地貌濱海地帶(2)搬運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qū)風力搬運“飛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作用強烈流水搬運“泥沙俱下”在濕潤、半濕潤地區(qū)作用明顯冰川搬運物質遷移冰川活動地區(qū)海浪搬運物質遷移濱海地帶(3)堆積作用對地貌的影響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qū)冰川堆積堆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冰川分布

8、的高山地區(qū)和高緯地區(qū)流水堆積形成沖積扇、三角洲、沖積平原堆積物顆粒大的先堆積,顆粒小的后堆積,具有分選性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風力堆積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黃土堆積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qū)海浪堆積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濱海地帶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3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區(qū)域形成的地貌(1)大尺度區(qū)域的主導外力作用區(qū)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沉積地貌濕潤、半濕潤地區(qū)流水作用顯著,多流水侵蝕地貌和流水沉積地貌高山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磧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2)小尺度區(qū)域地貌

9、形態(tài)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態(tài)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巖石風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運、沉積作用坡面的溝壑縱橫流水的侵蝕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蝕作用沙丘風力的搬運、沉積作用海邊的嶙峋沿岸主要為海浪的侵蝕作用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1巖石的類型成因分類形成特點典例巖漿巖侵入巖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冷凝形成的凝結時間長,礦物結晶明顯花崗巖噴出巖巖漿噴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有流紋或氣孔構造流紋巖、安山巖、玄武巖沉積巖碎屑物質被搬運后沉積下來,經壓實、固結而成有層理構造,有的含有化石礫巖、砂巖、頁巖、石灰?guī)r變質巖已生成的巖石,在地球內部的高溫、高壓條件下,成分、性質發(fā)生改變而成重新結晶或有片理構造片麻巖、大理巖、石英巖、板巖

10、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包括地質循環(huán)和巖石的轉化,結合起來可用下圖表示: 依據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模式圖可總結基本規(guī)律如下表:號碼原物質地質作用生成物質巖漿冷卻凝固作用巖漿巖巖漿巖、變質巖和已生成的沉積巖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沉積巖巖漿巖、沉積巖和已生成的變質巖變質作用(高溫、高壓)變質巖各類巖石熔化(重熔再生)巖漿方法技巧、幾種外力作用規(guī)律的判斷(1)沉積規(guī)律陸地上的沉積作用可分為風、流水、冰川和湖沼等沉積類型。其中風力沉積和流水沉積是在碎屑顆粒物的重力大于風或水流的搬運力時發(fā)生的,一般是顆粒大的、密度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密度小的后沉積,使沉積物按照礫砂粉砂黏土的

11、順序形成有規(guī)律的帶狀分布;冰川的機械沉積多因冰體融化而發(fā)生,冰磧物大多沒有分選,大小顆?;祀s。如下圖: (2)沙丘坡面形態(tài)與風力的關系沙丘迎風坡凸而緩,背風坡凹而陡,多呈新月形。 (3)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異 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如圖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運作用為主,如圖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積作用為主,如圖中C。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1三類巖石的特點及常見代表性巖石類型特點常見巖石巖漿巖侵入巖礦物結晶顆粒較大花崗巖噴出巖礦物結晶顆粒細小,有的有流紋和氣孔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沉積巖層理構造、常含有化石礫巖、砂巖、石灰?guī)r、頁巖變質巖片理構造片麻巖、大理巖、板巖、石英巖2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巖

12、石圈的物質在內外力作用下不斷運動和變化,從巖漿到形成各種巖石,又到新巖漿的形成,周而復始,構成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可歸納為下面的模式圖:號碼原物質地質作用生成物質巖漿冷卻凝固作用巖漿巖巖漿巖、變質巖和已生成的沉積巖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沉積巖巖漿巖、沉積巖和已生成的變質巖變質作用(高溫、高壓)變質巖各類巖石重熔再生作用巖漿方法技巧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圖的判讀方法(1)關鍵是判斷巖漿與巖漿巖。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而成,即只有一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巖。(2)巖漿是巖石轉化的“起點”,也是三類巖石的“歸宿”, 即有三個箭頭指向的就是巖漿。(3)巖石均可經外力作用形成沉積巖;巖石均可經變質

13、作用形成變質巖;三大類巖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巖漿。 【互動探究】 問題探究一 內力作用近年來,研學游悄然成風,而各種地質考察線路、各種地貌奇觀則吸引學生探因索源。2021年暑假期間,來自江蘇某學校學生研學旅行團到東非開展了以“東非大裂谷形成及地貌景觀”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出發(fā)前學生搜集到東非大裂谷的資料如下:東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從衛(wèi)星照片顯示來看,猶如一道巨大的傷疤。這條裂谷帶位于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向北穿過埃塞俄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達約旦谷地,全長近6 000 km。這里的裂谷帶寬度較大,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

14、幾百米到2 000 m不等。【思考探究】1分析東非大裂谷形成的原因。2研學中發(fā)現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這些火山是由何種內力作用形成的?3結合此次研學評價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問題探究二:外力作用長江三峽是萬里長江中的一段山水壯麗的大峽谷,它西起重慶市奉節(jié)縣的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以及三座峽之間的香溪寬谷和大寧河寬谷所組成,全長193 km。三峽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人們傳頌:西陵峽灘多險峻;巫峽幽深秀麗;瞿塘峽雄偉壯觀。寥寥數語,概括出了三峽的景色。如今,隨著長江三峽大壩的修建,三峽水庫的蓄水,原先水流湍急的三峽水文景觀已

15、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碧波蕩漾的湖泊風光?!舅伎继骄俊?材料中顯示的長江三峽河段“江中灘峽相間,水流湍急”,體現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有哪些?2長江三峽是如何形成的?3如今的長江三峽庫區(qū)段呈現出的流水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哪種?判斷理由是什么?問題探究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當地時間2020年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fā)現了魚龍化石。該化石呈現在曾被臺風“梅薩克”破壞的巨石上。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于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約2.3億年前),約9 000萬年前魚龍滅絕,比恐龍滅絕早約2 500萬年?!舅伎继骄?/p>

16、】1試判斷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fā)現魚龍化石的巨石屬于哪類巖石。2考古工作者發(fā)現的這塊存在魚龍化石的巖石是如何形成的?【當堂達標】 一、單選題有“世界地質公園”之稱的廣東丹霞山于2010年8月同湖南崀山、福建泰寧、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和貴州赤水等6處丹霞地貌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下圖中最有可能形成丹霞地貌的巖石類型是()ABC D2中國丹霞是一個由陡峭的懸崖、紅色的山塊、密集深切的峽谷、壯觀的瀑布及碧綠的河溪構成的景觀系統(tǒng),整體為臨水型峰叢峰林景觀,被天然森林廣泛覆蓋,構成丹山碧水綠樹白云的最佳景觀組合。這主要體現了旅游資源的特性為()A多樣性B非凡性C可創(chuàng)造性D永續(xù)

17、性3關于風力作用敘述錯誤的是:()A風力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很大B風吹過地面時,帶走細顆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壞,稱為吹蝕作用C風挾帶沙粒吹過地面物體時,風中運動的沙粒對經過的物體進行磨蝕造成物體的破壞,稱為吹蝕作用D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叫做風蝕地貌雅丹是指干旱地區(qū)的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經風化、流水沖蝕和風蝕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溝槽。下圖為甘肅敦煌雅丹地貌景觀圖,完成下列小題。4據材料推測,雅丹地貌發(fā)育的先后順序()縱向溝槽切割,形成塔狀或柱狀雅丹體 地殼運動使平坦的地表開始抬升雅丹體坍塌成殘丘,大部分地表成為戈壁面 流水和風力侵蝕,溝槽加寬加深A BCD5戈壁形成過程順

18、序正確的是:()大風將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 從山上崩解下來的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在山腳下堆積 洪水把碎屑物沖到較遠的山麓地帶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A BCD如圖為我國西北內陸某時刻沙丘景觀圖及該處某一沙丘等高線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6圖示地區(qū)的盛行風向是()A東北B西北C東南D西南7關于圖所示季節(jié),描述正確的是()A北半球晝長夜短B長江口鹽度最高季節(jié)C北京香山紅葉飄飄D全球日出東北方“雅丹”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現泛指在河湖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及侵蝕作用形成相間排列的土墩和凹地(溝槽)地貌組合。讀“某地雅丹地貌景觀圖”,完成下面小題。8塑造該地貌的主要因素(

19、)A風B海浪 C流水 D生物9該圖片最可能拍攝于()A西歐平原 B甘肅敦煌C云南大理D亞馬孫平原讀“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圖”,完成下面小題。10圈層的主要特點為()A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B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C能夠進行光合作用D由堅硬巖石組成11關于圖示圈層的正確敘述是()A各圈層上下完全平行B各圈層相互滲透C圈層單獨占有空間D都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12圈層的“礦物質”進入圈層的主要過程是()A搬運、沉積過程 B侵蝕、搬運過程 C風化、侵蝕過程D變質、沉積過程在生產工具落后的古代,石窟造像多選擇易雕鑿的砂巖、石灰?guī)r體,石灰?guī)r因良好的沉積分選性更利于造像。我國山西省大同市云岡石窟是一處砂巖造像,河

20、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是一處石灰?guī)r造像。兩處石窟巖體均裂隙廣布,因”水禍”破壞嚴重。據勘測云岡石窟斷崖上部覆蓋較厚的黃土層,覆蓋的黃土改變了局地水循環(huán),加速了石窟破壞。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3龍門石窟雕鑿于石灰?guī)r體,因為()石灰?guī)r質地均勻,佛像精美 石灰?guī)r巖性較軟,利于開鑿石灰?guī)r巖性堅硬,利于保存 石灰?guī)r結晶較慢,晶粒均勻ABCD14云岡石窟上覆蓋的黃土影響水循環(huán)(),導致破壞嚴重。A地表徑流 B蒸發(fā) C下滲D降水2019年11月2日,亞太冰壺錦標賽在深圳龍崗大運中心盛大開幕。冰壺為圓壺狀,由一種蘇格蘭天然花崗巖制成。下圖為“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5制作冰壺的材料可能來自圖

21、中的()ABCD16類巖石轉化為類巖石,發(fā)生的地質作用是()A巖漿活動 B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D變質作用17下列巖石屬于圖中類巖石的是()A玄武巖B砂巖C板巖D片麻巖18黃土高原是世界最深厚,面積最大的黃土堆積高原,其成因是()A風化和風力侵蝕B風力搬運和堆積C流水侵蝕和搬運D冰川搬運和堆積二、綜合題19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帶在構造運動、海水運動、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據此回答問題:海岸地貌按照成因可分為哪兩種類型?分別舉兩個例子。20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區(qū)內地形陡峭,河谷深切,地殼運動強烈,崖壁巖穴密布。調查發(fā)現,該區(qū)域現今巖穴多分布于山

22、體西坡和北坡,山體東坡和南坡較少。下左圖為武陵源典型巖穴分布區(qū)等高線地形圖,下右圖示意某山體巖穴發(fā)育過程。(1)據右圖指出同一山體形成多級巖穴需具備的基本條件。(2)比較巖穴甲和巖穴乙發(fā)育情況的差異,并說明原因。(3)分析武陵源山區(qū)現今巖穴多分布于山地西坡和北坡的原因。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達30.8%,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qū)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該省可用于農業(yè)開發(fā)的土地資源不多,土層厚、肥力高、水利條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小,低坡地石漠化現象較嚴重。下圖為貴州等高線地形圖。材料二:近年來,貴陽已建成中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qū),成為中國增長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中心

23、之一,吸引了國內外眾多電商龍頭和知名高技術企業(yè)的巨額投資。數據中心電力成本占整個支出成本的50%-70%,其中一半是機器設備散熱需要的空調費。描述貴州的地形特征。(2)該地區(qū)由于特殊的地貌條件,形成“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的現象,試分析其成因。(3)簡析貴陽能成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的有利條件。2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嶂石巖地貌是我國三大砂巖地貌之一,廣泛發(fā)育于太行山中南段,主要由在水平方向上綿延可達數千米的巖墻峭壁構成,巖墻高數百米,呈棱角分明的塊狀結構。巖墻形成于距今18億至15億年的海洋沉積環(huán)境,上層以巖性堅硬的紅色石英砂巖為主,且?guī)r石中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下層為巖性較軟的紫色頁

24、巖和泥巖,巖墻在外力作用下呈階梯狀。(1)從氣候角度分析太行山中南段巖石易受風化、侵蝕的原因。(2)推測太行山嶂石巖地貌的地質構造類型,并描述嶂石巖陡崖的形成發(fā)育過【質疑反思】 參考答案預習交流1、 內力作用:熱能 地殼運動 高低不平 變質作用 壓力2、外力作用:太陽輻射能 生物 流水 冰川 沉積 方式 強度 平緩 3、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巖漿 壓力 固結 變質 高溫、高壓 噴出型巖漿巖 沉積巖 變質作用 冷卻凝固互動探究問題探究 一:1:是裂谷兩側的地殼發(fā)生水平張裂運動形成的。2:巖漿活動。3:內力作用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格局。問題探究二:1:流水作用中的沉積作用、

25、搬運作用和侵蝕作用。2:三峽地區(qū)地塊上升,河流下切侵蝕而成。3:流水沉積作用。理由:三峽大壩的修建,阻擋了河水的快速流動,形成了大面積的水庫,水流速度大大減緩,侵蝕減弱,沉積增強。問題探究三:1:沉積巖。2: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漸崩解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外力搬運后沉積下來,在沉積過程中,魚龍這種大型海棲爬行動物的遺體被掩埋在下面,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當堂達標1C 2B【解析】1根據圖中的巖層可以判斷出為沉積巖,位于下部巖漿侵入路徑邊緣,為變質巖,A錯誤;位于上部,為沉積巖中的砂巖,其遭受外力侵蝕后形成丹霞地貌,C正確;巖石、是由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而

26、形成的巖漿巖,BD錯誤。故選C。2中國丹霞呈現的丹山碧水綠樹白云的景觀組合,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高質量的旅游資源,體現了旅游資源的非凡性,B正確,排除ACD。故選B。3C【詳解】風力作用主要發(fā)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很大,A正確,不合題意;風吹過地面時,帶走細顆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壞,稱為吹蝕作用,B正確,不合題意;風挾帶沙粒吹過地面物體時,風中運動的沙粒對經過的物體進行磨蝕造成物體的破壞,稱為磨蝕作用,C錯誤,符合題意;由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叫做風蝕地貌 ,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4C 5C【解析】4雅丹地貌發(fā)育先是形成湖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地殼運動使平坦的地表

27、開始抬升;再經風化、 流水沖蝕和風蝕作用, 形成的土墩和溝槽, 溝槽加寬加深;之后縱向溝槽切割, 形成塔狀或柱狀雅丹體;最后雅丹體坍塌成殘丘, 大部分地表成為戈壁面。故其形成順序為,C選項正確,排除其它選項。故選C。5戈壁是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其形成過程為,一般戈壁出現在半干旱、干旱地區(qū),由于降水少,太陽輻射強,風化作用強烈,山上風化作用強烈,巖石易崩解,的大小混雜的碎屑物質從山上滾至山腳下,大量堆積;該地區(qū)河流或洪水將山腳下的碎屑物挾帶至山麓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和洪積扇;大風再將沖積扇和洪積扇表面的細顆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礫石覆蓋著地面,形成戈壁。故其形成順序為,C選項正確

28、,排除其它選項。故選C。6B 7A【解析】6據所學可知,新月形沙丘凸出面及坡度較緩面為迎風坡,圖示為新月形沙丘,由于等高線稠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所以根據指向標可知,圖示左側即西北方向的坡度緩,是迎風坡,所以圖示地區(qū)的盛行風向是西北風,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7結合上題分析可知,新月形沙丘凸出面為西北方向,此時太陽位于東北方的地平線上,該地位于我國西北,說明此日日出東北,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季,北半球晝長夜短,A正確。長江口鹽度最高的季節(jié)是長江入海徑流量最小的冬季,B錯誤。北京香山在深秋時紅葉飄飄,C錯誤。此時除極晝極夜區(qū)以外,日出東北方向,D錯誤。故選A。8A 9B【解

29、析】8雅丹地貌多由風力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故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因素是風,本題選A。9風蝕地貌多出現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選項中的四地只有甘肅敦煌地處西北內陸地區(qū),氣候干旱。西歐平原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降水多。云南大理和亞馬孫平原降水也較多不符合題意。故選B。10A 11B 12B【解析】10讀圖可知,圈層是降水直接進入的圈層,應為水圈,水圈是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A正確;圈層是水蒸氣進入的圈層,應為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B錯誤;圈層提供有機物,并從大氣圈中吸收二氧化碳等氣體,并向大氣圈釋放氧等氣體,因此為生物圈,能進行光合作用,C錯誤;圈層提供礦物質和無機鹽,為巖石圈,由堅硬巖石組成,D錯誤。

30、故選A。1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圈層(生物圈)并不單獨占有任何空間,而是分別滲透于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厚度約20千米。但是,生物的絕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圍內。這一薄層處在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的接觸帶,可以說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大氣圈、水圈、生物圈與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巖石圈屬于地球的內部圈層,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屬于地球的外部圈層。綜上所述,B正確,ACD錯誤。故選B。12讀圖并結合小題1可知,圈層為巖石圈,為水圈,圈層(巖石圈)的“礦物質”進入圈層(水圈)的主要過程是侵蝕、搬運過程。B正確;風化過程是

31、巖石破碎的過程,礦物質沒有離開巖石圈,沉積過程是進入巖石圈的終結過程,不包括離開巖石圈并進入水圈的過程,變質作用是內力作用,與礦物質在外部圈層中的移動無關,綜上所述,ACD錯誤。故選B。13A 14C【解析】13石灰?guī)r是沉積巖,有一定的分選性,質地均勻,制作的佛像精美,正確;由材料可知,石灰?guī)r體易雕鑿,巖性較軟,正確,錯誤;石灰?guī)r為沉積巖,一般為碎屑結構,晶粒結構較少,錯誤,故選A。14黃土疏松,透水性強,使地表水下滲,流水沿裂隙進行侵蝕,從而造成對佛像的破壞,C正確,石窟在黃土層之下,地表徑流、降水、蒸發(fā)對石窟直接影響小,ABD錯誤,故選C。15D 16D 17B 18B【解析】15根據圖示

32、,巖石是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的,為噴出型巖漿巖;是巖漿侵入形成的侵入型巖漿巖;巖石經過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形成,是沉積巖;在地下高溫高壓作用下形成的變質巖。冰壺為花崗巖制成,屬于侵入巖, 故選D。16由上題分析可知,為變質巖,類巖石轉化為變質巖,要經過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形成,D正確,ABC錯誤,故選D。17為沉積巖。玄武巖為巖漿巖,A錯誤。砂巖為沉積巖,B正確。板巖和片麻巖都為變質巖, CD錯誤,故選B。18黃土高原是世界最深厚,面積最大的黃土堆積高原,黃土高原的形成以搬運和堆積作用為主,并非以侵蝕為主,AC錯誤。黃土高原分布在亞洲內陸地區(qū)的沙漠和戈壁的下風區(qū),因此,黃土高原正好形成在蒙

33、古高原南緣,北風送土,搬運能力強,黃土高原自西北到東南,風勢逐漸減弱,搬運的物質堆積下來,因此其成因是風力搬運和堆積,B正確。與冰川作用無關,D錯誤。故選B。19海蝕地貌: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海積地貌:海灘、沙嘴、離岸堤、水下沙壩20(1)地殼間歇性抬升;有河流(溪流)發(fā)育,風化、侵蝕、搬運作用強;有多層較松軟巖層與較硬巖層相間分布。(2)差異:巖穴甲比巖穴乙發(fā)育程度低(寬度和深度?。T颍簬r穴甲處于發(fā)育初期,受風化、(流水)侵蝕(外力作用)時間短,被侵蝕、搬運的巖石物質少,形成的巖穴寬度和深度小。(3)山地北坡為陰坡,西坡與北坡為夏季風背風坡;侵蝕與風化作用比東坡和南坡小,其形成的巖

34、穴演化較慢,保有量較大。【分析】(1)讀圖多級巖穴的形成和地殼運動、巖石性質、外力作用有關;山體巖穴是較軟的巖層被風化、侵蝕以及外力搬運作用形成的,所以形成巖穴的巖石巖性較軟,該地區(qū)受外力作用強;多級巖穴是因為地殼多次抬升,在地殼運動的穩(wěn)定期,受外力作用形成巖穴,所以該處地殼間歇性抬升;多層較軟巖層和較硬巖層相間分布。(2)根據上題多級巖穴的形成受地殼間歇性抬升的影響,與甲相比較,乙?guī)r穴分布的地勢較高,形成時間早,受流水、風力等外力侵蝕作用時間長,所以巖穴發(fā)育程度高,巖穴寬度和深度大。(3)該地區(qū)位于我國東部季風區(qū),東坡和南坡位于夏季風迎風坡,受流水以及風力作用影響大,巖穴被破壞嚴重,不易保存

35、;西坡和北坡為夏季風背風坡,風化和侵蝕作用比東南坡小,巖穴形成演化較慢,保存較好。21(1)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地勢起伏較大,地表崎嶇;喀斯特地貌廣布。(2)地處云貴高原,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但該地地表崎嶇,地勢起伏較大,流水速度快,地表水存留時間短;該地區(qū)為喀斯特地貌,地表多溶洞,暗河,地表水易滲漏;導致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豐富,從而形成了“地下水滾滾流,地表水貴如油”的現象。(3)貴州蘊藏有豐富的水能、煤炭等能源資源,能為大數據產業(yè)提供充足的電力;貴州氣候涼爽,可減少機器設備散熱消耗的電能;遠離地震高發(fā)區(qū),地質條件穩(wěn)定;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國家和地方政策支持?!痉治觥浚?)讀圖中等高線數值及所學知識可知,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以山地、高原為主;根據圖中等高線疏密可知,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北、東、南三面地勢較低;地形崎嶇,地勢起伏較大。當地石灰?guī)r大面積分布、喀斯特地貌廣泛發(fā)育。(2)結合材料“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森林覆蓋率達30.8%,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qū)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及所學知識可知,貴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降水豐富,氣候濕潤;該地地處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地勢起伏較大,河流水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