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2019-2021北京高一(下)期末語文匯編文言文閱讀2一.文言文閱讀(共23小題)1.(2021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鬃又^季氏①:“八佾②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注釋:①季氏,魯大夫季孫氏。②佾,古代舞蹈奏樂,八個人為一行,一行叫一佾。天子用八佾,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叭獭庇腥齻€義項:①容忍,忍受;②忍心,狠心;③愿意,舍得。請選擇一個你認為恰當?shù)牧x項,翻譯畫線句子,并說明理由。2.(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節(jié)選),完成下面小題。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讀音,有錯誤的一項是A.秦愛紛奢shēB.奈何取之盡錙銖zīzhūC.瓦縫參差cāncīD.戍卒叫,函谷舉shù(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亦念其家念:顧念。B.族秦者秦也族:滅族。C.秦人不暇自哀暇:空閑。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賞鑒。(3)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fù)哀后人④也”中四個“后人”的理解,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①②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當時的唐人;④是指秦人。B.①②④所指相同,都是指當時的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D.①④相同,都是指當時的唐人,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3.(2021北京?延慶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黠鼠賦蘇軾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卑l(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也?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俛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①拊床而止之拊:拍②使童子燭之燭:火燭③有橐中空橐:袋子④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見:看見⑤向為何聲向:剛才⑥登龜狩麟登:捉取⑦烏在其為智也?烏:何,哪里⑧余俛而笑俛:同“俯”,低頭A.①③ B.②④ C.⑤⑦ D.⑥⑧(2)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講述了狡猾的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機脫逃的故事。B.本文中“鼠之黠”表現(xiàn)在其用聲音引人注意,裝死以逃脫。C.本文說明最有智慧的人類被老鼠欺騙的原因全在心善好奇。D.本文告訴我們做事應(yīng)一心一意,專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3)用斜線(/)給文中畫線部分斷句。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4)本篇是蘇軾少年時代寫的一篇詠物賦,洋溢著濃厚的情趣,又滲透著深永的哲理?!叭び闹忌睢?,蓄理在中,耐人尋味。請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作具體分析。4.(2021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許衡字仲平,懷州河內(nèi)人也,世為農(nóng)。幼有異質(zhì),七歲入學,授章句,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曰:“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辭去,父母強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饑渴,然遭世亂,且貧無書。既逃難徂徠山,始得《易》王輔嗣說。時兵亂中,衡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后發(fā)。嘗暑中過河陽,渴甚,道有梨,眾爭取啖之,衡獨危坐樹下自若?;騿栔唬骸胺瞧溆卸≈?,不可也。”人曰:“世亂,此無主。”曰:“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轉(zhuǎn)魯留魏,人見其有德,稍稍從之。居三年,聞亂且定,乃還懷。凡喪祭娶嫁,必征于禮,以倡其鄉(xiāng)人,學者浸盛。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財有余,即以分諸族人及諸生之貧者。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姚樞嘗被召入京師,以其雪齋居衡,命守者館之,衡拒不受。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為京兆提學。秦人新脫于兵,欲學無師,聞衡來,人人莫不喜幸來學。郡縣皆建學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還懷,學者攀留之不得,從送之臨潼而歸。中統(tǒng)元年,世祖即皇帝位。至元二年,帝以安童為右丞相,欲衡輔之,召至京師,命議事中書省。阿合馬為中書平章政事,領(lǐng)尚書省六部事,因擅權(quán),勢傾朝野,一時大臣多阿之,衡每與之議,必正言不少讓。俄除左丞,衡屢入辭免。帝久欲開太學,會衡請罷益力,乃從其請。八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俾教之。衡聞命,喜曰:“此吾事也。國人子大樸未散,視聽專一,若置之善類申涵養(yǎng)數(shù)年,將必為國用?!睍r所選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愛之如子,出入進退,其嚴若君臣。以疾請還懷。十八年,衡病重。已而卒,年七十三。懷人無貴賤少長,皆哭于門。四方學士聞訃,皆聚哭。有數(shù)千里來祭哭墓下者。(取材于《元史?列傳第四十五》)(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是者凡更三師凡:總共B.衡獨危坐樹下自若危:危險C.家貧躬耕躬:親自D.會衡請罷益力會:恰逢(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非其有而取之賂秦而力虧B.聞亂且定若屬皆且為所虜C.以其雪齋居衡以其無禮于晉D.皆哭于門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言動必揆諸義而后發(fā)言談舉止一定要揣度書中的大義然后才實行B.秦人新脫于兵秦地百姓剛剛脫離戰(zhàn)亂C.俄除左丞,衡屢入辭免不久被任命為左丞相,后又多次被罷免D.國人子大樸未散國人子弟原始質(zhì)樸的本質(zhì)還沒有喪失(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許衡聰明非凡,曾有幾任老師對他的教育都感到難以勝任。B.許衡不像他人那樣摘路旁的梨來吃,具有很強的自律意識。C.阿合馬權(quán)傾朝野,大臣多對他阿諛奉承,許衡卻剛正不阿。D.許衡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自選擇蒙古弟子來教育。(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人有所遺,一毫弗義弗受也。(6)結(jié)合文意,概括許衡為教化百姓做了哪些事情。5.(2021北京?豐臺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郎中令趙高恃恩專恣,以私怨誅殺人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圣主矣?!倍烙闷溆?,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常居禁中。趙高侍中用事,事皆決于趙高。是時,盜賊益多,而關(guān)中卒發(fā)東擊盜者無已。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guān)東群盜并起,秦發(fā)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成漕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zhuǎn)?!倍涝唬骸敖耠藜次唬曛g,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無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自殺;獨李斯就獄。二世以屬趙高治之,責斯與子由①謀反狀,皆收捕宗族、賓客。趙高治斯,榜掠千余,不勝痛,自誣服。趙高使其客十余輩詐為御史、謁者、侍中,更往復(fù)訊斯,斯更以其實對,輒使人復(fù)榜之。后二世使人驗斯,斯以為如前,終不敢更言。遂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②俱執(zhí),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皆決焉。初,趙高欲專秦權(quán),恐群臣不聽,乃先設(shè)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過。高前數(shù)言“關(guān)東盜無能為也”,及項羽虜王離等,而章邯等軍數(shù)敗,上書請益助。自關(guān)以東,大抵盡畔秦吏,應(yīng)諸侯,諸侯咸率其眾西鄉(xiāng)。八月,沛公將數(shù)萬人攻武關(guān),屠之。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選自《資治通鑒卷第八》,有刪改)注釋:①由:李由,秦朝時期將軍,丞相李斯的長子。②中子:排行居中的兒子。一作仲子,即次子。(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關(guān)中卒發(fā)東擊盜者無已已:停止B.二世以屬趙高治之屬:委托,交付C.斯更以其實對對:認為……正確D.大抵盡畔秦吏畔:通“叛”。背叛(2)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天子所以貴者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B.次不為朕盡忠力謂鹿為馬C.何以在位或言馬以阿順趙高D.趙高使其客十余輩詐為御史莫敢言其過(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zhuǎn)。懇請暫時停止修建阿房宮,減少或免除四方戍守邊防的兵役、運輸?shù)柔嬉邸.輒使人復(fù)榜之。于是(趙高)就讓人再次誹謗他。C.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趙高于是暗中借法令誣陷那些說是鹿的人。D.諸侯咸率其眾西鄉(xiāng)。諸侯也都各自統(tǒng)率部眾向西(進攻)。(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趙高向二世提出建議,使其住在深官之中,不再坐朝接見大臣,以此獨斷專權(quán)。B.馮去疾等向皇帝進諫后,趙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馮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C.趙高為了懲治李斯,笞打他一千多下板子,李斯不堪忍受痛苦,被迫含冤認罪。D.李斯三族的人都被誅殺之后,二世便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巨細全由趙高決定。(5)蘇軾曾說:“始皇致亂之道,在用趙高。”請結(jié)合全文,分條概述蘇軾這樣評價的理由。6.(2021北京?豐臺高一期末)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顏淵》)(1)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2)請根據(jù)上述三則材料,簡要概括“禮”的作用。7.(2021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鬃永в陉?、蔡之間,七日不食,弟子有饑色,讀書習禮樂不休。子路進諫曰:“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賊。今夫子積德累仁,為善久矣,奚居之隱也?”孔子曰:“汝小人也,未講于論也。居,吾語汝。子以知者為無罪乎?則王子比干何為剖心而死?子以義者為聽乎?則伍子胥何為抉目①而懸吳東門?子以廉者為用乎?則伯夷、叔齊何為餓于首陽之山?子以忠者為用乎?則鮑叔何為而不用?故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眾矣,豈獨丘哉!“賢不肖者,材也;遇不遇者,時也。今無有時,賢安所用哉!故虞舜耕于歷山之陽,立為天子,其遇堯也;呂望②行年五十,賣食棘津,年七十,屠于朝歌,九十乃為天子師,則遇文王也;百里奚為秦伯牧牛,舉為大夫,則遇秦繆公也。夫驥罷③鹽車,此非無形容也,莫知之也。使驥不得伯樂,安得千里之足?“夫蘭茞④生于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人莫見之,故不芬。夫?qū)W者,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志不衰,先知禍福之始,而心無惑焉。故圣人隱居深念,獨聞獨見。夫舜亦賢圣矣,南面而治天下,惟其遇堯也。使舜居桀紂之世,能自免于刑戮之中,則為善矣,亦何位之有?桀殺關(guān)龍逢⑤,紂殺王子比干,當此之時,豈關(guān)龍逢無知,而王子比干不慧哉!此皆不遇時也。故君子務(wù)學,修身端行而須⑥其時者也。子無惑焉?!保ㄈ〔挠凇俄n詩外傳》卷七)【注】①抉目:指忠臣被誅殺。抉:剔出。②呂望:姜子牙。③罷:通“?!?,受累于。④蘭茞(chǎi):香草名,比喻人有美質(zhì)。⑤關(guān)龍逢:夏朝明相,以死諫聞名。⑥須,等待。(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天報之以福//子以廉者為用乎B.奚居之隱也//亦何位之有C.使驥不得伯樂//使舜居桀紂之世D.憂而志不衰//南面而治天下(2)下列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汝小人也,未講于論也。你這個見識淺陋的人,沒有研習(圣人的)主張。B.子以義者為聽乎?您以為有道義者(的建議)一定會被國君聽從嗎?C.遇不遇者,時也。能不能得到(賢明的國君)任用,是時運的事情。D.夫?qū)W者,非為通也。那些學習的人,并不是為了通曉日常生活的道理。(3)下列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孔子困于陳蔡之間,處境艱難仍然不輟讀書習禮樂,這引發(fā)了子路的質(zhì)疑。B.孔子認為要想有所作為,除了要具備智、義、廉、忠,也離不開伯樂舉薦。C.孔子認為在困境中一定要堅守自我,智慧通達,不從眾不趨俗,靜待時機。D.孔子借生于茂林深山的蘭茞難以為人所識的遭遇,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憤怒。(4)上文中,針對子路的提問,孔子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認識。請結(jié)合原文,任選其中一種論證方法作簡要賞析。8.(2020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論語?學而》中的一則,完成下列各題。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選自楊伯峻《論語譯注》)后學者對“無友不如己者”中的“不如”有兩種解讀:第一種認為是“比不上”,第二種認為是“不類(似)”。(1)請根據(jù)上述兩種不同的解讀,將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簡析這兩種不同的解讀分別反映了儒家怎樣的主張。9.(2020北京?大興高一期末)概括下面三則材料中蘊涵的“學習方法”。(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概括上面三則材料中蘊涵的“學習方法”。10.(2021北京?昌平高一期末)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保ā墩撜Z?里仁》)(1)請解釋“不知其可也”與“恥躬之不逮也”。(2)這兩則材料中,孔子強調(diào)了什么主張?請談?wù)剬δ愕膯⑹尽?1.(2021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睆埩荚唬骸俺紴轫n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绷荚唬骸傲洗笸跏孔渥阋援旐椡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迸婀唬骸熬才c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迸婀唬骸笆肱c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睆埩汲觯棽?。(取材于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無所獲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狈蚶先苏撸詾樽臃坎庞杏?,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①,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是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ㄈ〔挠谔K軾《留侯論》)注釋:①漢四年,劉邦被楚軍困在滎陽。此時韓信平定了齊地,向劉邦要求代理齊王。劉邦怒,張良提示他:“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表n信被立為齊王后,發(fā)兵攻打楚軍。后韓信降封為淮陰侯,故稱為“淮陰”。(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夜馳之沛公軍德不厚而思國之理B.具告以事欲出力助上以抗之C.匹夫見辱百姓之不見保D.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與贏而不助五國也(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不同的一項是A.亡去不義良庖歲更刀B.吾得兄事之明星熒熒C.油然而不怪者成以其小,劣之D.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亡鄭而有益于君(3)下列對兩則材料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項伯連夜向張良通風報信,讓他隨自己逃走,主要是為了報答救命之恩。B.蘇軾認為剛強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負大志向遠,危急之時沉著冷靜。C.蘇軾認為劉邦取勝的原因是他能夠忍耐,保全實力,等待項羽自取滅亡。D.蘇軾認為張良如婦人女子的樣貌與其堅忍柔韌的精神氣質(zhì)恰好是吻合的。(4)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誰為大王為此計者②非子房其誰全之(5)請結(jié)合上下文,說明蘇軾對“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這件事情的看法。(6)王安石有詩云:“漢業(yè)存亡俯仰中,留侯當此每從容?!币馑际钦f在漢業(yè)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張良總能從容面對。請結(jié)合上述兩則材料,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12.(2020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左傳?僖公三十年》(節(jié)選),完成下列各題?!窘?jīng)】三十年春王正月,晉人、秦人圍鄭。【傳】三十年春,晉人侵鄭,以觀其可攻與否。九月甲午,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初,鄭公子蘭出奔晉,從于晉侯。伐鄭,請無與圍鄭。許之,使待命于東。鄭石甲父、侯宣多逆【1】以為大【2】子,以求成【3】于晉,晉人許之。注釋:[1]逆:迎接。[2]大:太。[3]成:和解,不打仗。(1)選文中的[經(jīng)]指的是“五經(jīng)”中的《》。(2)對文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越國以鄙遠鄙:把……當作邊邑。B.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拋棄。C.以亂易整易:代替。D.請無與圍鄭與:參加。(3)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以觀其可攻與否以有尺寸之地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竊以為過矣C.君之所知也臣之所好者道也D.吾其還也杳不知其所之也(4)根據(jù)文意,下列句子括號中補充的內(nèi)容,不合理的一項是A.(然)今老矣,無能為也已B.敢以(亡鄭)煩執(zhí)事C.(晉)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D.許之,使(蘭)待命于東(5)選文最后一段對你全面理解“燭之武退秦師”一事有哪些啟發(fā)?請結(jié)合這段的具體內(nèi)容闡釋。13.(2020北京?順義高一期末)閱讀《阿房宮賦》中的兩段文字,回答問題。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辭樓下殿辭:辭別B.輦來于秦輦:乘車C.梳曉鬟也曉:通“小”D.盡態(tài)極妍妍:嬌媚(2)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齊楚之精英精英:指優(yōu)秀人才B.剽掠其人其人:指六國之民C.金塊珠礫金塊:指成塊兒的黃金D.楚人一炬楚人: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士卒(3)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之”字的用法和意義,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動詞,到,去B.燕趙之收藏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C.秦人視之之:代詞,指六國之民D.獨夫之心之:助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朝歌夜弦﹣﹣“朝”“夜”,形容一天到晚。B.鼎鐺玉石﹣﹣“鼎”“鐺”,都是秦人使用的器皿。C.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錙銖”“泥沙”,都形容細小。D.文中六個“多于”﹣﹣都是用來形容阿房宮建筑的宏麗。(5)對這兩段文字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兩段文字極寫阿房宮的奢華,表現(xiàn)了秦統(tǒng)治者生活的荒糜。B.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對偶的四字句,寫秦國眾多宮人的來源。C.“明星熒熒”“綠云擾擾“等句,多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D.寫珍寶之多,既諷刺了秦的奢靡,也揭露了它的劫掠行徑。(6)用選文原句,將下面一段文字補充完整。中國歷史上,首先“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舉起抗秦大旗的是陳勝吳廣起義,文中對應(yīng)這一歷史事件的句子是“”;后來劉邦率領(lǐng)大軍首先打進關(guān)中,文中與此對應(yīng)的句子是:“”。14.(2020北京?大興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阿房宮賦(節(jié)選)杜牧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諫逐客書(節(jié)選)李斯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萃跤脧垉x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1)蘇洵、蘇轍、杜牧認為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滅亡的原因各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2)六國滅亡的原因還可能與秦國實力大增有關(guān)。請結(jié)合《諫逐客書》內(nèi)容分析秦國實力大增的原因。15.(2020北京?延慶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論語?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ā墩撜Z?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華。②使:假使。(1)第一則材料中“夢見周公”的含義是什么?。(2)概括第二則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16.(2020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魯文公十二年秋,秦伯使西乞術(shù)①來聘,且言將伐晉。襄仲辭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照臨魯國,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辭玉?!睂υ唬骸安惶蟊制鳎蛔戕o也。”主人三辭。賓答曰:“寡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結(jié)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厚賄之。冬,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御之。趙盾將中軍,荀林父佐之。郤缺將上軍,臾駢佐之。欒盾將下軍,胥甲佐之。范無恤御戎,以從秦師于河曲。臾駢曰:“秦不能久,請深壘固軍以待之?!鼻厝擞麘?zhàn),秦伯謂士會曰:“若何而戰(zhàn)?”對曰:“趙氏新出其屬曰臾駢,必實為此謀,將以老我?guī)熞病Zw有側(cè)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在軍事,好勇而狂,且惡臾駢之佐上軍也,若使輕者肆焉,其可?!笔挛煳纾剀娧跁x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軍吏曰:“將有待也?!贝┰唬骸拔也恢\,將獨出?!蹦艘云鋵俪?。宣子②曰:“秦獲穿也,以勝歸,我何以報?”乃皆出戰(zhàn),交綏。秦行人夜戒晉師曰:“兩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請相見也?!濒я壴唬骸笆拐吣縿佣运?,懼我也,將遁矣。薄諸河,必敗之?!瘪慵?、趙穿當軍門呼曰:“死傷未收而棄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險,無勇也。”乃止。秦師夜遁。(取材于《左傳?文公十二年》)【注釋】①西乞術(shù):春秋時秦國大夫,奉命攜重禮聘問魯國。②宣子:即趙盾,謚號“宣”,春秋時期晉國大夫。(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腆敝器,不足辭也腆:豐厚B.將以老我?guī)熞怖希菏埂拇MC.秦軍掩晉上軍掩:掩護D.兩君之士皆未慭也慭:損傷,殘缺(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之”在文中所指代的內(nèi)容,正確的一項是A.結(jié)二國之好,是以敢致之(之,指代“二國”)B.秦伯伐晉,取羈馬,晉人御之(之,指代“羈馬”)C.薄諸河,必敗之(之,指代“使者”)D.死傷未收而棄之(之,指代“死傷的人”)(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有君子,其能國乎若沒有您這樣的外交人才,難道能治理國家嗎B.范無恤御戎,以從秦師于河曲范無恤為趙盾抵御外敵,在河曲使秦軍跟隨他匯合C.裹糧坐甲,固敵是求裝著糧食披著甲胄,原本就是要尋求敵人D.乃皆出戰(zhàn),交綏于是全部出戰(zhàn),雙方剛一交戰(zhàn)就彼此退兵(4)“秦人欲戰(zhàn)”一段中,士會在回答秦伯時有一句話:“若使輕者肆焉,其可。”這句話的大意,歷來存在不同說法。下面兩個解釋,你認為哪一個是合理的?為什么?如果你認為這兩個解釋都不夠合理,請你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并闡述理由。說法①:如果派出一些迅疾的輕騎去沖擊上軍,我們或許有可能戰(zhàn)勝晉國軍隊。說法②:如果讓趙穿這樣的輕狂者任性放縱,我們或許有可能戰(zhàn)勝晉國軍隊。17.(2020北京?朝陽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齊景公嘗賞賜及后宮,文繡被臺榭,菽粟食鳧雁。出而見瑾,謂晏子曰:“此何為死?”晏子對曰:“此餒而死?!惫唬骸拔?寡人之無德也何甚矣!”晏子對曰:“君之德著而彰,何為無德也?”景公曰:“何謂也?”對曰:“君之德及后宮與臺榭;君之玩物,衣以文繡;君之鳧雁,食以菽粟;君之營內(nèi)自樂,延及后宮之族;何為其無德也!顧臣愿有請于君:由君之意,自樂之心,推而與百姓同之,則何瑾之有?君不推此,而茍營內(nèi)好私,使財貨偏有所聚,菽粟幣帛,腐于困府,惠不遍加于百姓,公心不周乎國,則桀、紂之所以亡也。夫士民之所以叛,由偏之也。君如察臣嬰之言,推君之盛德,公布之于天下,則湯、武可為也,一殣何足恤哉!”楚文王伐鄧,使王子革、王子靈共捃【1】菜。二子出采,見老丈人載畚,乞焉,不與,搏而奪之。王聞之,令皆拘二子,將殺之。大夫辭曰:“取畚信有罪,然殺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殺之?”言卒,丈人造軍而言曰:“鄧為無道,故伐之,今君公之子搏而奪吾畚,無道甚于鄧。”呼天而號。君聞之,群臣恐。君見之,曰:“討有罪而橫奪,非所以禁暴也;恃力虐老,非所以教幼也;愛子棄法,非所以保國也;私二子,非所以從政也,丈人舍之矣,謝之軍門之外耳?!弊痈釣樾l(wèi)政,刖人之足。衛(wèi)之君臣亂,子羔走郭門,郭門閉,刖者守門,曰:“于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瑜?!痹唬骸坝诒擞懈]【2】?!弊痈嵩唬骸熬硬凰臁!痹唬骸坝诖擞惺??!弊痈崛?,追者罷,子羔將去,謂刖者曰:“吾不能虧損主之法令,而親刖子之足,吾在難中,此乃子之報怨時也,何故逃我?”刖者曰:“斷足固我罪也,無可奈何。君之治臣也,傾側(cè)法令,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臣知之。獄決罪定,臨當論刑,君愀然不樂,見于顏色,臣又知之。君豈私臣哉?天生仁人之心,其固然也!此臣之所以脫君也。”孔子聞之,曰:“善為吏者,樹德;不善為吏者,樹怨。公行之也,其子羔之謂歟?”(取材于劉向《說苑?至公》)注釋:【1】捃:拾取?!?】竇:孔穴,洞。(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出而見殣殣:餓死的人B.丈人造軍而言曰造:至,到C.私二子私:偏愛D.君子不遂遂:稱心(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則何殣之有君之治臣也B.則桀紂之所以亡也此臣之所以脫君也C.而茍營內(nèi)好私搏而奪之D.無道甚于鄧于彼有缺(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公布之于天下,則湯、武可為也公正之心遍布天下,那么就會成為湯武一樣的圣君B.然殺之非其罪也,君若何殺之然而殺,人也不是他們的罪過,您為什么要殺死他們呢C.丈人舍之矣,謝之軍門之外耳請老人家寬恕我,(我)將在軍門之外(殺了他們)向您謝罪D.先后臣以法,欲臣之免于法也依據(jù)法令反復(fù)斟酌,想要使我免于刑罰(4)下列對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晏子借助齊景公的問話因勢利導(dǎo),可見他善于勸諫。B.齊景公恩德遍及后宮臺榭,但沒有推廣到百姓身上。C.楚文王圍繞兒子施暴一事從不同角度做了深刻思考。D.子羔的仁慈之心打動了刖者,使他主動承認了罪行。(5)下列選項不能體現(xiàn)子羔“仁人之心”的一項是A.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B.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墩撜Z?顏淵》C.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D.愛人者,人恒愛之?!睹献?離婁下》(6)“至公”,就是最大限度的公正。結(jié)合文中三個小故事,說說為政者應(yīng)如何做到“至公”。18.(2020北京?房山高一期末)閱讀《諫太宗十思疏》(節(jié)選),完成問題。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B.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當:主持,掌握C.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董:督察D.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下:下面(2)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臣聞求木之長者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C.源不深而望流之遠則思謙沖而自牧D.必浚其泉源奔車朽索,其可忽乎!(3)下列對原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一段即開宗明義,以“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作比,得出結(jié)論:“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B.第二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論證了人君有始無終,天下易取難守的原因,從正面論證“承天景命”的必要性。C.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做法,“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正已安人,又有所側(cè)重。最后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D.這篇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fā)聵。(4)結(jié)合第三段內(nèi)容,請用2個字分別概括“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5)本文中文辭剴切,警句不少,如“載舟覆舟”、“慎始敬終”、、、等,這些雖然說的都是治國之理,可是還值得一般人生活工作借鑒。19.(2020北京?大興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六國論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1)文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暴秦之欲無厭厭:滿足B.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與:親近C.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禮:禮儀D.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故事:舊事(2)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思。①六國互喪,率賂秦耶②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③向使三國各愛其地④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⑤茍以天下之大(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②奉之彌繁,侵之愈急。20.(2020北京?延慶高一期末)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問題。六國論李楨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zhuǎn)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保?)對下列各句中的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擯:抵抗B.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弋:獲取C.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熾:嚴重D.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紓:寬舒(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B.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C.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洎牧以讒誅D.焉獨存,雖王可也燕雖小國而后亡(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其溺于攻伐,習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六國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B.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C.乃欲責以長??v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于是責備(六國)不能長保和縱如親,相互幫助,怎么可能啊!D.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孟子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啊。(4)閱讀文章第二段回答,李楨認為六國不可“長??v親”的理由是什么?(5)李楨與蘇洵認為六國滅亡的原因各是什么?對此分別提出了怎樣的解決措施。21.(2019北京?東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各題。(一)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節(jié)選自賈誼《過秦論》)(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略)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ü?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B.追亡逐北北:向北方C.六國互喪互:交互、相繼D.諸侯之所亡亡:丟失(2)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因遺策因利乘便B.嘗以十倍之地日削月割,以趨于亡C.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D.相與為一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3)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譯:在這樣的情況下,秦人用盡全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B.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譯:秦人打開關(guān)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guān)。C.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譯: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失去強大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全。D.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Wg:古人說:“用土地來侍奉秦國,如同抱著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斷,火就不滅?!边@話說對了。(4)下列對選文(一)(二)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一):秦國的興起,與其地理優(yōu)勢以及君王積極推行變法有密切關(guān)系。B.選文(一):各國諸侯面對強秦,從容地聯(lián)合起來,聚合力量,用“連衡”對抗“合從”。C.選文(二):“抱薪救火”的例子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dǎo)致滅亡的嚴重后果。D.選文(二):根據(jù)上下文,可以推斷畫曲線處省略語段論證的是“不賂者以賂者喪”。(5)兩篇選文均提到六國“賂秦”,各有什么作用?22.(2019北京?西城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先妣事略[明]歸有光先妣周孺人①,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逾,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并小港以東,居人環(huán)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資雄,敦尚簡實,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纑②,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爐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閑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nèi)灑然。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③,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ㄓ袆h改)注釋:①先妣:已去世的母親。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②纑:麻線。③齟齬:牙齒上下不整齊,指不順暢。(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期而生有光期:一周年(后)B.于是家人延畫工畫延:延請C.去縣城東南三十里去:距離D.室靡棄物靡:浪費(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淑靜者,大姊也兒女大者攀衣B.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孺人之吳家橋C.戶內(nèi)灑然余則茫然矣D.無一字齟齬,乃喜世乃有無母之人(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人姁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侄無不愛。與村人拉起家常來,言辭和藹,待晚輩也無不親善B.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外祖父三天兩頭打發(fā)人來問有沒有丟失的東西C.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他們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說壞話D.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夜深人靜時與愛妻談及先母,兩人忍不住相對而泣。追記母親生平一點瑣事。(4)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以二子肖母也②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5)歸有光用往昔生活瑣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請根據(jù)第四段內(nèi)容說明母親形象有哪些特點。23.(2020北京?平谷高一期末)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問題。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駛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鳴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shù)也。﹣﹣李斯《諫逐客書》(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①必固其根本根本:事物的本質(zhì)②人君當神器之重當:做上③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致:獲致,得到④而陛下說之說:說說⑤而駿良駛騠不實外廄實:使……充滿⑥西蜀丹青不為采為:“被”⑦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就:成就⑧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是:判斷動詞,是A.①⑥B.③⑤C.②④D.⑦⑧(2)下列詞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求木之長者制諸侯之術(shù)也B.而況于明哲乎?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C.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今取人則不然D.所以飾后宮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保無疆之休永遠保持沒有止境的休戰(zhàn)B.情不勝其欲性情不能控制欲望C.秦不生一焉秦國一個都不出產(chǎn)D.適觀而已矣適于觀聽罷了(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魏征認為人君只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一定能治理好國家。B.李斯委婉地詢問秦王為何喜好非秦所產(chǎn)的各類寶物,以引出下文。C.李斯此段寫法鋪張,氣勢縱橫,歷來被認為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D.兩個文段都運用大量理論論據(jù),極力勸諫人君接受自己的建議。(5)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②非秦者去,為客者逐。(6)兩段文字運用的證論方法多有相同,任選一例簡要說明。
參考答案一.文言文閱讀(共23小題)1.【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筛鶕?jù)具體語境以及全段內(nèi)容作出選擇并闡明理由?!窘獯稹俊叭獭笨梢岳斫鉃椤叭萑獭⑷淌堋?。季氏,春秋末期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貴族,也稱季孫氏。當時,魯國季、孟、叔三家,世代為卿,權(quán)重勢大;尤其是季氏,好幾代都操縱著政權(quán),國君實際上已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魯昭公曾被他們打敗,逃往齊國,魯哀公也被他們打得逃往衛(wèi)國、鄒國和越國;到魯?shù)抗?,更幾乎只掛個國君的空名了。季氏不僅不把國君放在眼里,而且甚至自比天子,以當時宮廷的舞樂隊來說,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四十八人),卿、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墒羌臼蠀s故意打破老規(guī)矩,偏要設(shè)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樂隊,孔子是注重社會規(guī)范和禮節(jié)的,所以他談到季氏的時候,就憤怒的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件事情能容忍,那還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也就是說: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叭獭笨梢岳斫鉃椤叭绦摹⒑菪摹?。春秋末期,奴隸制社會處于土崩瓦解、禮崩樂壞的過程中,違犯周禮、犯上作亂的事情不斷發(fā)生,這是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過程中的必然表現(xiàn)。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tài)度,是季氏實際肆無忌憚地破壞禮制,孔子批判這是一種“殘忍”的行為。【答案】選擇①:我認為應(yīng)解釋為“容忍,忍受”。翻譯為:這樣的事都可以忍受,還有什么事不可以忍受呢?理由:季氏是魯國大夫,八佾是天子所用禮制,季氏使用八佾屬于僭禮行為;而孔子一向注重禮制在社會中的規(guī)范和約束作用,所以對這種“僭禮行為”難以“容忍”。選擇②:我認為應(yīng)解釋為“忍心,狠心”。翻譯為:這都可以狠心做出來,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來呢?理由:季氏是魯國大夫,八佾是天子所用禮制,季氏使用八佾屬于僭禮行為;禮制是為了約束人的外在行為,季氏實際是在肆無忌憚地破壞禮制,這是一種“殘忍”的行為?!緟⒖甲g文】孔子談到季孫氏說:“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都狠心做得出來,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來呢?”【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fù)核的過程。2.【分析】(1)本題考查詞語的讀音,平時要注意區(qū)別多音字,對聲調(diào)記憶要準確。(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中關(guān)鍵詞內(nèi)涵的理解。一定要結(jié)合語境以及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進行理解?!窘獯稹浚?)C.“瓦縫參差cāncī”中“cāncī”應(yīng)讀作“cēncī”。故選C。(2)D.“鑒:賞鑒”錯誤。鑒,意動用法,以……為鑒。句意:后人為他們感到悲哀,卻不以之為鑒。故選D。(3)句意:秦統(tǒng)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為鑒戒,那么又要再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了。結(jié)合當時唐末的時代背景來看,作者寫作此文意在告誡唐朝統(tǒng)治者要戒奢以儉,否則就會重蹈秦滅亡的覆轍。①②④三個“后人”,指秦以后的人,比如當時唐朝;第三個“后人”指當時唐朝以后的人。故選B?!敬鸢浮浚?)C(2)D(3)B【參考譯文】唉!一個人的想法和千萬人的想法是一樣的(都想過好日子)。秦始皇喜愛奢侈,老百姓也顧念自己的家業(yè)。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財物一分一厘都不放過,揮霍時卻像泥沙一樣毫不珍惜呢?讓那(阿房宮中)負載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農(nóng)夫還多;架起側(cè)梁的椽子,比織布機上的女工還多;顯眼的釘子,比谷倉里的稻米還多;橫直密布的屋瓦,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線還要多;縱橫的欄桿,比天下的城郭還多;樂器的演奏聲,比鬧市的人說話聲還多。秦統(tǒng)治者窮奢極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始皇卻越來越驕橫頑固。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yīng),函谷關(guān)被攻破,項羽放了一把火,可惜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唉!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而不是秦國;使秦國滅亡的是秦國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國統(tǒng)治者都能愛護本國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抗拒秦國。如果秦國統(tǒng)治者同樣能愛護六國的人民,那么秦就能從三世傳下去,甚至可以傳到萬世都為君王,誰能夠滅掉秦國呢?秦人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哀嘆,只好讓后世的人為他們哀嘆;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嘆而不引以為鑒,那么又要再讓后世的人為后世哀嘆了?!军c評】掌握正確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個步驟: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fù)核的過程。3.【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使用,除了在平時學習中多積累之外,我們還要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上下語境,對實詞的意義進行揣測。(2)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將選項與原文作細致比較。(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該題可以根據(jù)文意、虛詞和結(jié)構(gòu)判斷。(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抓住評價語“趣幽旨深”,能透過故事深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深刻主旨?!窘獯稹浚?)②句意:(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盃T”,名詞作動詞,照亮。解釋錯誤。④句意:這只老鼠被關(guān)住就不能離開了?!耙姟?,表被動。解釋錯誤。故選B。(2)C.“原因全在心善好奇”錯誤。根據(jù)原文“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可知,在作者看來,最有智慧的人類被老鼠欺騙的原因在于心里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故選C。(3)“識之”為動賓結(jié)構(gòu),故其后應(yīng)斷開;“望道”和“未見”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也”為句末語氣,故其后應(yīng)斷開;“不一于汝”和“二于物”結(jié)構(gòu)對稱,故其后應(yīng)斷開;“為之變也”為偏正結(jié)構(gòu),是句子的謂語成分,“也”為句末語氣詞,故其后應(yīng)斷開;“能碎千金之璧”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結(jié)構(gòu)對稱,故其后應(yīng)斷開;“能搏猛虎”和“不能無變色于蜂蠆”內(nèi)容相對,“不能無變色于蜂蠆”與前句“不能無失聲于破釜”結(jié)構(gòu)相對,故其后應(yīng)斷開。綜上斷句為: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譯文:你只是多學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你自己心里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只老鼠發(fā)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蝎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jié)果。(4)從題干中“趣幽”角度分析,文章從日常小事寫起,并且這個小事是寫的一只狡猾的小老鼠耍小聰明騙了人,從而逃脫的事件,事件本身生動有趣,作者在記敘有趣的小事中,悟出了大道理,可以說以小見大,主旨深刻。從題干“旨深”角度分析,意思是本文的主旨深刻。本文以小見大,解釋了深刻的道理,“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即最有智慧的人類,倘能精神集中,發(fā)揮智力,便能搏猛虎,役萬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難免不“見使一鼠,變色于蜂蠆”。警醒人們應(yīng)專心做事,用心生活。從整體上分析,文章以記敘有趣的小事開頭,接著在被騙后反思自己的問題,記敘為后文議論做鋪墊,銜接自然,整體結(jié)構(gòu)布局縝密有特色;另外,后文雖然是議論,但是并沒有與前文割裂,而是在議論中也穿插了對被鼠騙的反思和總結(jié),使文情錯落,不直不板?!敬鸢浮浚?)B(2)C(3)汝為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4)趣幽:本文寫得很有情趣,生動描寫了一只黠鼠利用人的疏忽,狡猾地逃脫的日常小事,寓意深刻,具有使人一覽欲盡的吸引力。從而說明一個道理。旨深:本文說明的道理:最有智慧的人類,倘能精神集中,發(fā)揮智力,便能搏猛虎,役萬物;如果精力分故,懈怠疏忽,就難免不“見使一鼠,變色于蜂蠆”。從整體上說:文章的布局結(jié)構(gòu)很有特色,首先是敘事與說理的密切結(jié)合,敘事為說理張本;其次是人、鼠活動穿插其間,使文情錯落,不直不板。【參考譯文】蘇子在夜里坐著,有只老鼠在咬(東西)。蘇子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響起一次。(蘇子)命令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一個空的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從里面發(fā)出。童子說:“啊!這只老鼠被關(guān)住就不能離開了?!保ㄍ樱┐蜷_袋子來看里面,里面靜悄悄的什么聲音也沒有,(童子)舉起蠟燭來搜索,發(fā)現(xiàn)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老鼠剛才是在叫的,怎么會突然死了呢?那剛才是什么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袋子翻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蘇子嘆了口氣說:“真是奇怪啊,這是老鼠的狡猾?。ɡ鲜螅┍魂P(guān)在袋子里,袋子很堅固、老鼠不能夠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夠咬的時候咬破袋子,用假裝咬袋子聲音來招致人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憑借裝死的外表求得逃脫。我聽說生物中沒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馴服神龍、刺殺蛟龍,捉取神龜、狩獵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然后主宰他們,最終卻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這只老鼠的計謀中,吃驚于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你只是多學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還是離‘道’很遠。你自己心里不專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擾、左右,所以一只老鼠發(fā)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而在打破一口鍋時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蝎時不免變色,這是不專一的結(jié)果。這是你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我)于是命令童子拿著筆,記下了我的文章。【點評】在考試過程中,不少的同學在讀完一遍文言文后就開始作答,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答文言文題目,應(yīng)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步:初讀全文,整體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穩(wěn)住神,快速地瀏覽一遍。初步明確“什么時間、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誰說了什么話”等等,讀懂個大概即可,因為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要一遍把它全部讀懂,很少人能夠辦到。第二步:細讀題目,認真研讀字、詞、句,在這一步閱讀中,要根據(jù)題干的要求,結(jié)合各選項的具體內(nèi)容,一一落實,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詞、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知識(實詞、虛詞、活用、句式等),解決完成較為容易的題目。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要解決較難的題目,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糾正前兩步中出現(xiàn)的偏差,是一個深入和復(fù)核的過程。4.【分析】(1)本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可采用聯(lián)想(聯(lián)想課文原句)推斷、語言結(jié)構(gòu)推斷、辨析詞性推斷、語法分析推斷、語境分析推斷、鄰字幫助推斷等方法。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時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等。(2)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于文言虛詞類題目,要著眼“意義”和“用法”兩點,“意義”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詞性而言的。解答此題時,需要逐項分析。解答此類題時注意分句間關(guān)系并注意結(jié)合句子的語氣來判斷。(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意理解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然后選出正確選項。(4)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和篩選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意,把每一選項和文中相應(yīng)的事件對應(yīng),針對選項劃定區(qū)域,小心比對,看是否搞混事實情況。主要關(guān)注是否弄錯對象、時間、事件、原因等。(5)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6)本題考查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人物事例的能力。要通過對文本信息的篩選和整合,梳理文章敘事線索,概括出符合題干要求的事例,分層論述即可?!窘獯稹浚?)B.“衡獨危坐樹下自若”中“?!苯忉尀椤拔kU”是錯誤的。根據(jù)聯(lián)想(聯(lián)想課文原句)推斷法,課文《赤壁賦》中有“正襟危坐而問客”,其中“危”解釋為“端正地”,這里也是此意。整句話的意思是:唯獨許衡在樹下正身獨坐,神情自若。故選:B。(2)A.前一個“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卻”;后一個“而”是連詞,表因果,可譯為“因而”。B.兩個“且”都是副詞,可譯為“將要”。C.前一個“以”是介詞,可譯為“把”;后一個“以”是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可譯為“因為”。D.前一個“于”是介詞,可譯作“到”;后一個“于”是介詞,可譯為“比”。故選:B。(3)C.“俄除左丞,衡屢入辭免”解釋為“不久被任命為左丞相,后又多次被罷免”是錯誤的?!稗o免”是“請求辭職”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不久被任命為左丞相,許衡屢次請求辭職”。故選:C。(4)D.“親自選擇蒙古弟子來教育”錯誤。根據(jù)原文“八年,以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為擇蒙古弟子俾教之”可知,(至元)八年,皇帝命許衡擔任集賢大學士,兼任國子祭酒,親自替許衡選擇蒙古弟子讓他進行教育。本題弄錯了對象,是皇帝親自替許衡選擇蒙古弟子讓他進行教育。故選:D。(5)所遺,有所饋贈;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極小或很少;弗義,不符合禮義;弗受,不會接受。譯文:人們?nèi)绻兴佡?,只要有一絲一毫不符合禮義,他就不會接受。(6)本題要求概括許衡為教化百姓做了哪些事情。在文中篩選出許衡為教化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直屬事業(yè)單位第十三屆貴州人才博覽會引才8人模擬試卷及答案詳解(名校卷)
- 2025年安全儀器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模板
- 2025年5月西南石油大學考試招聘事業(yè)編制輔導(dǎo)員15人(四川)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一套參考答案詳解
- 員工培訓(xùn)計劃制定與跟進模板
- 持續(xù)改進與優(yōu)化服務(wù)流程承諾書4篇范文
- 數(shù)據(jù)守秘義務(wù)責任承諾書5篇
- 2025廣西崇左憑祥市國防動員辦公室公開招聘工作人員1人模擬試卷及完整答案詳解一套
- 山西省運城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7月期末地理試題(解析版)
- 2025-2026學年江蘇省南京市六校聯(lián)合體高三上學期8月學情調(diào)研考試英語試題(解析版)
- 2025廣東省云浮市云安區(qū)“粵聚英才粵見未來”招聘教育人才9人(南寧師范大學校區(qū)專場)考前自測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及答案詳解參考
- Q-JJJ 9002-2025 鐵路建設(shè)項目安全穿透式管理實施指南
- 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中心投標方案
- 2023年林木種苗質(zhì)量自查報告3篇
- 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
- 商業(yè)銀行風險管理基本架構(gòu)
- 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比輕重(等量代換)
-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包括評分規(guī)則及診斷標準
- 義務(wù)教育勞動新課程標準精選試題題庫測試卷(一)(2022版)含答案
- GB/T 22886-2008皮革色牢度試驗?zāi)退疂n色牢度
- 2018年10月自考00107現(xiàn)代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 數(shù)字圖像處理岡薩雷斯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