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_第1頁
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_第2頁
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_第3頁
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_第4頁
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和出師考核(中醫(yī)醫(yī)師資格考試)歷屆真題及答案(2025年)一、實踐技能考核典型真題及解析真題1(2023年,中醫(yī)辨證論治與技能操作)患者男性,58歲,主訴“反復胃脘疼痛5年,加重1周”?,F(xiàn)癥見:胃脘冷痛,得溫痛減,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泛吐清水,納呆,神疲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要求:①四診摘要;②辨證(包括證型、病機分析);③針灸治療主穴及操作;④中藥方劑名稱及藥物組成。答案及解析①四診寒邪犯胃病史(反復冷痛、得溫痛減),寒象(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脾陽不足(神疲乏力、泛吐清水、納呆)。②辨證:寒邪客胃證(實證)與脾胃虛寒證(虛證)相兼。病機:素體脾胃虛弱,復感寒邪,寒凝氣滯,胃失溫養(yǎng);中陽不振,水濕不化,故泛吐清水、神疲。③針灸主穴:中脘(胃之募穴,和胃止痛)、足三里(胃之下合穴,健脾和胃)、內關(寬胸理氣,和胃降逆)、關元(溫補腎脾陽氣)。操作:中脘、關元直刺1.5寸,行提插捻轉補法,針后加灸;足三里直刺1.2寸,平補平瀉;內關直刺0.8寸,瀉法。④中藥方劑: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藥物組成:黃芪30g(補氣健脾)、桂枝10g(溫通陽氣)、白芍15g(緩急止痛)、高良姜10g(溫胃散寒)、香附10g(理氣止痛)、白術12g(健脾燥濕)、炙甘草6g(調和諸藥)、生姜3片、大棗5枚(調和營衛(wèi))。命題思路:本題結合“胃腕痛”這一高頻病證,考察四診信息提煉、寒熱虛實辨證、針藥結合治療能力,符合山東考核“突出臨床實用性”的特點。---真題2(2022年,中醫(yī)特色技術操作)請演示“隔姜灸”治療風寒濕型膝痹的操作步驟,并說明注意事項。答案及解析操作步驟:①準備:鮮生姜切片(厚約2-3mm,直徑3-4cm),用針在姜片上刺數(shù)孔;艾炷(如棗核大?。?;患者取仰臥位,暴露膝關節(jié)。②定位:選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局部取穴與筋會穴結合)。③施灸:將姜片置于穴位上,艾炷放于姜片中心,點燃艾炷;待患者感局部灼痛時,更換新艾炷(每穴灸5-7壯)。④結束:灸畢清除艾灰,檢查皮膚無燙傷后覆蓋無菌紗布。注意事項:①生姜需新鮮,避免使用腐爛姜片(影響溫散效果);②灸量根據(jù)患者耐受度調整(老年、兒童可減少壯數(shù));③施灸過程中密切觀察局部皮膚,若出現(xiàn)水皰(小水皰可自行吸收,大水皰需消毒后抽液);④風寒濕型膝痹急性期(紅腫熱痛者)慎用(避免助熱)。命題思路:隔姜灸是山東考核中“中醫(yī)特色技術”的高頻考點,重點考察操作規(guī)范性與辨證適用性,需注意與隔蒜灸(清熱解毒)、隔鹽灸(回陽救逆)的區(qū)別。---二、綜合筆試典型真題及解析真題3(2024年,中醫(yī)基礎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闭埥Y合該原文,闡釋陰陽互根互用的關系,并舉例說明其在病理中的表現(xiàn)。答案及解析原文核心:陰陽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根本(互根),且相互促進、協(xié)同作用(互用)。理論闡釋:①互根:陰為陽的物質基礎(如精血屬陰,為陽氣功能活動提供物質支持);陽為陰的功能表現(xiàn)(如陽氣推動陰精的生成與輸布)。②互用:陰能生陽(如腎陰充盛則腎陽得以激發(fā)),陽能化陰(如脾陽健運則水谷精微轉化為陰血)。病理表現(xiàn)舉例:①陰陽互損(互根失常):慢性腎病患者,腎陰虛日久累及腎陽(“陰損及陽”),出現(xiàn)腰膝酸軟(腎陰不足)、形寒肢冷(腎陽虧虛);或腎陽虛久致腎陰不足(“陽損及陰”),出現(xiàn)夜尿頻多(陽虛不固)、五心煩熱(陰虛內熱)。②陰陽離決(互用衰竭):亡陽證(冷汗淋漓、脈微欲絕)與亡陰證(汗出如油、煩躁不安)均因陰陽互用功能喪失,最終導致“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命題思路:經(jīng)典原文解析是山東筆試的重點,需結合《內經(jīng)》《傷寒論》等原文,聯(lián)系臨床病理,體現(xiàn)“讀經(jīng)典、用經(jīng)典”的考核導向。---真題4(2023年,中藥學)比較羌活與獨活的功效異同,并列舉3組“同科屬、功效相似但應用有別”的中藥(需說明區(qū)別)。答案及解析羌活與獨活功效異同:①相同點:均為傘形科植物,辛散苦燥,祛風濕、止痛、解表,用于風寒濕痹、外感風寒挾濕證。②不同點:羌活氣味濃烈(“氣雄而散”),善上行,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邪(“治上焦風濕”),尤宜肩背疼痛;獨活氣味較淡(“氣細而緩”),善下行,主理少陰經(jīng)風濕(“治下焦風濕”),尤宜腰膝疼痛。同科屬相似藥舉例:①蒼術(菊科)與白術(菊科):均能健脾燥濕。蒼術辛散溫燥(“走而不守”),長于祛風濕、明目(治濕阻中焦兼風濕痹痛);白術甘溫補氣(“守而不走”),長于補氣健脾、安胎(治脾虛濕盛兼胎動不安)。②生地(玄參科)與熟地(玄參科):均能滋陰生津。生地甘寒清熱(“清而能補”),長于涼血止血(治溫病熱入營血);熟地甘溫滋膩(“補而不清”),長于補血填精(治血虛萎黃、腎精不足)。③附子(毛茛科)與烏頭(毛茛科):均能散寒止痛。附子辛熱峻烈(“回陽救逆第一藥”),長于溫腎助陽(治亡陽證、腎陽虛衰);烏頭毒性更強(“搜風勝濕力勝”),長于祛風除濕(治風寒濕痹痛甚者)。命題思路:藥物對比題考察對藥性的精準把握,需結合歸經(jīng)、氣味、臨床應用差異分析,符合“突出中藥臨床應用能力”的考核要求。---真題5(2021年,中醫(yī)內科學)患者女性,42歲,因“反復咳嗽、咯痰3年,加重伴喘息1周”就診?,F(xiàn)癥:咳嗽痰多,色白黏膩,胸脘滿悶,食少便溏,舌苔白膩,脈滑。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史。要求:①病名;②證型;③治法;④代表方劑;⑤若患者痰色轉黃、質黏難咯、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應如何調整方劑?并說明調整依據(jù)。答案及解析①病名:咳嗽(慢性咳嗽);②證型:痰濕蘊肺證;③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④代表方劑: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yǎng)親湯(半夏、陳皮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蒼術、厚樸行氣消滿;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⑤痰黃、苔黃膩、脈滑數(shù)提示痰郁化熱(痰濕證轉化為痰熱證),需清熱化痰。調整方案:原方去蒼術(溫燥)、白芥子(性溫),加黃芩10g(清肺熱)、瓜蔞15g(清熱化痰)、竹茹10g(清熱除煩);若痰黃質黏難咯,再加海蛤殼12g(軟堅化痰)、浙貝母10g(清熱散結)。調整依據(jù):《景岳全書》云“痰因火動,治在清火”,痰濕久郁化熱,需寒溫并用,以清化為主,避免溫燥傷陰助熱。命題思路:本題考察“證型轉化”的動態(tài)辨證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同一疾病不同階段的病機演變及方劑加減原則,體現(xiàn)“辨證論治”的核心思想。---真題6(2020年,針灸學)試述“腧穴的主治規(guī)律”,并以手太陰肺經(jīng)為例,列舉3個腧穴的特殊主治(需結合定位說明)。答案及解析腧穴主治規(guī)律:①近治作用(局部或鄰近組織器官病證,如中脘治胃?。?;②遠治作用(本經(jīng)循行所過部位及相應臟腑病證,如合谷治頭面病);③特殊作用(雙向調節(jié)或相對特異性,如內關治心悸、嘔吐)。手太陰肺經(jīng)腧穴特殊主治舉例:①少商(井穴,拇指末節(jié)橈側,距指甲角0.1寸):特殊主治“急救、咽喉腫痛”。因井穴主心下滿,肺經(jīng)井穴可瀉肺經(jīng)郁熱(治高熱神昏、急性咽喉腫痛,點刺放血效佳)。②列缺(絡穴,腕橫紋上1.5寸,橈骨莖突上方):特殊主治“頭項強痛”。因肺經(jīng)絡穴別走大腸經(jīng),且“絡穴通表里”,又為八脈交會穴通任脈,故能疏解太陽經(jīng)(項屬太陽)與任脈之氣(治頭項強痛,《四總穴歌》“頭項尋列缺”)。③尺澤(合穴,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特殊主治“急性吐瀉”。合穴屬水,肺合大腸,尺澤可清泄肺與大腸之熱(治熱邪內迫大腸所致的急性吐瀉,配合谷、曲池療效顯著)。命題思路:針灸學考核側重“主治規(guī)律+特定穴應用”,需結合經(jīng)絡循行、特定穴屬性(如井滎輸經(jīng)合、八脈交會穴)分析,體現(xiàn)“經(jīng)絡理論指導臨床”的特點。---三、歷年命題規(guī)律總結與2025年備考建議山東中醫(yī)確有專長及出師考核命題呈現(xiàn)以下特點:①實踐技能緊扣“臨床場景”,強調“針藥結合”與“特色技術規(guī)范”;②綜合筆試注重“經(jīng)典理論聯(lián)系實際”,高頻考點集中于《內經(jīng)》《傷寒論》原文解析、中藥對比、內科學證型轉化、針灸特定穴應用;③地域特色突出,部分題目結合山東地區(qū)常見病證(如寒濕痹證、脾胃?。?。2025年備考建議:①實踐技能需重點練習“常見病證辨證(如咳嗽、胃痛、痹證)”“特色技術(如隔姜灸、推拿基本手法)”,建議結合臨床跟診,積累真實病例分析經(jīng)驗;②綜合筆試需強化經(jīng)典背誦(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同時整理中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