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貴州省黔南州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貴州省黔南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建筑很早就和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時,也建起了建筑文學寶庫。歷代文學都留下了許多生動地描寫建筑的篇章,有關古建筑的文獻有詩詞、曲賦、游記、散文、題記等。這些文學作品無論是在文學的體裁、題材、手法或是風格和意境上,都十分豐富多彩,不僅在藝術水平上,而且也在建筑論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对娊洝酚性S多關于建筑的篇章,《詩經·小雅》有一篇歌頌周王宮室落成的詩《斯干》,詩中將殿堂比喻為:“如豉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币馑际钦f宮室建筑的勢態(tài)好比像人抬起腳跟望遠那樣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樣周正挺括,屋頂四角如飛鳥展翅,像鳥那樣飛翔,至今成為人們認識遠古時期中國建筑形式的原型。有許多可以列入建筑專業(yè)文獻的文學作品,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后代的文人墨客贊頌或追思的作品也會流傳下來。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宋代政治家、詩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都是千古絕唱。北京人民大會堂大報告廳頂棚的設計就受到《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啟發(f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于大觀園和榮國府、寧國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師的遐想,努力從書中去尋找被歷史淹沒了的建筑,并試圖去重建作者虛構的“大觀園”。《紅樓夢》塑造了一個綜合了南方和北方園林與建筑特點的大觀園,用文學藝術語言表達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理論、園林藝術、造園手法等。小說《紅樓夢》將建筑融入文學作品之中,描寫建筑空間的變化,書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處,建筑及建筑空間、構件、家具等共155種,門30余種。文學與建筑相互交融,文學家也會從建筑中得到啟示。中國當代詩人翟永明在一篇散文中說:“當我在閱讀時,或在寫作時,我常常從字里行間看到或想象一種構成,一種僅僅存在于天地間或生活里的實體的建筑,我在它們中間發(fā)現一些值得我注意的秘密,那些也灌注在建筑中的邏輯,它們超越了事物表面所呈現給我們的美?!保ㄕ幾脏崟r齡《中國古代文學與建筑》)材料二: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建筑經文學浸潤后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筑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最能說明問題。與滕王閣一樣,四大名樓中的其他三座,也因文學而聞名遐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處空余黃鶴樓?!贝揞椀摹饵S鶴樓》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詩歌,得益于名作的傳播效應,黃鶴樓早已成為兩江歷史重鎮(zhèn)武漢的地標建筑和城市符號,游人必去的打卡之地。朗朗上口的《登鸛雀樓》,老少皆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娮魃l(fā)出強烈生命力,已然成為鼓舞人們奮發(fā)進取的名句,至今仍膾炙人口。而岳陽樓的生命,早已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借岳陽樓抒發(fā)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在人們傳頌他的千古名句,感嘆他那博大胸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對岳陽樓這座建筑由衷的向往。紹興蘭亭,本為一座寂寂無名之亭,東晉王羲之等人在此舉行祓禊活動,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王羲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使得蘭亭名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情景融合,美得像一幅畫。這首詩讓寒山寺成為蘇州十景之一,每到新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到此敲鐘祈福。中國傳統(tǒng)建筑講究立意在先,立意的好壞,對建筑的成敗至關重要。蘇軾曾說“意到筆隨”,詩圣杜甫也稱“意匠慘淡經營中”,可見“意”的作用之大。立意是指建筑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文學是這種藝術意境靈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幾個字、一段話乃至一部作品,都可成為建筑的立意。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的情思,曲水茅亭取意“蘭亭流觴”的佳話,高臺樓閣則取意仙山瓊閣的意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大觀園,園中建筑與居住其中的主人性格、情趣相互契合。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而怡紅院則是至情至性的富貴閑人寶二爺的住所,院外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院內“西府女兒棠”爭艷,真正做到了“建筑因人而設,人因建筑而立”。盡管小說是虛構的,但作者對其中建筑描述之細致、刻畫之深入,卻在人們心中立起了一座真實的大觀園。(摘編自張軍利《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文學》原載《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經·斯干》用“如矢斯棘”比喻宮室規(guī)整,表明先秦文學已能通過修辭記錄建筑形態(tài)。B.《紅樓夢》涉及建筑及景物82處,建筑等155種,證明小說對建筑的空間變化有系統(tǒng)描寫。C.崔顥《黃鶴樓》詩的傳播效應,使該建筑作為文化符號的知名度超越了其建筑本身價值。D.紹興蘭亭因《蘭亭集序》從寂寂無名成為文化勝地,說明文學作品有讓建筑名傳至今的功能。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京人民大會堂報告廳的頂棚設計借鑒了《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證明文學為現代建筑提供靈感。B.寒山寺因《楓橋夜泊》成為蘇州文化地標,說明文學傳播效應是建筑實用功能革新的決定性因素。C.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曲水茅亭再現《蘭亭集序》中“蘭亭流觴”的佳話,印證文學啟發(fā)建筑立意。D.瀟湘館的環(huán)境與林黛玉孤傲的性格相契合,體現了“建筑因人而設,人因建筑而立”的立意。3.下列建筑設計能體現材料二中“立意在先”這一概念的是()A.岳陽樓因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聲名遠播。B.寒山寺因張繼《楓橋夜泊》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成為蘇州旅游名片,每年舉辦敲鐘祈福活動。C.紹興蘭亭因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觴”雅集,整體布局以文人意境為設計核心。D.大觀園中怡紅院“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的設計,契合賈寶玉的富貴閑人性格。4.結合兩則材料,請你概括中國古代建筑與文學有哪些“不解之緣”。5.材料二中提到“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請結合《紅樓夢》相關內容(如環(huán)境、黛玉的詩詞或行為),簡要分析這種“貼合”是如何體現的。【答案】1.B2.B3.C4.①文學記錄建筑形態(tài):如《詩經·斯干》用比喻描述宮室結構,為后世提供建筑原型。②文學作品成為建筑文獻:樓閣落成常有碑銘、詩詞記載(如《滕王閣序》《岳陽樓記》)。③文學啟發(fā)建筑設計: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報告廳的頂棚取意《滕王閣序》名句。④文學虛構建筑并影響現實: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中的詳細描述激發(fā)后人重建。⑤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應:如岳陽樓家喻戶曉,是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還有《登鸛雀樓》和《黃鶴樓》等名篇詩歌對建筑的傳播有積極影響。⑥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材料二中也說,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5.①翠竹象征孤傲高潔:瀟湘館內“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滿院翠竹體現黛玉如竹的孤傲清高,環(huán)境映襯孤傲。②詩詞直抒愁情:《葬花吟》借落花自傷身世,盡顯多愁善感;《秋窗風雨夕》寫盡凄涼孤寂,流露脆弱敏感。③言行盡顯聰慧:葬花惜潔顯其率真任性、不隨流俗;教鸚念詩、憐燕傷己見其聰慧敏感、情深意切?!窘馕觥俊緦дZ】這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建筑與文學的深刻聯(lián)系。材料一重點展現文學對建筑的記錄功能與藝術啟迪,以《詩經》《紅樓夢》等為例;材料二則強調文學賦予建筑文化內涵與傳播價值,通過四大名樓等案例,揭示“立意在先”的創(chuàng)作理念。二者共同呈現了文學與建筑相互成就的辯證關系,體現了中華文化中“詩情畫意”的審美傳統(tǒng)。【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證明小說對建筑的空間變化有系統(tǒng)描寫”錯誤。材料一提到《紅樓夢》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處,建筑及建筑空間、構件、家具等共155種,門30余種”,原文僅表明小說有對建筑空間變化的描寫,但并未提及這種描寫是“系統(tǒng)”的。選項中“系統(tǒng)描寫”的表述與原文不符,屬于偷換概念。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B.“說明文學傳播效應是建筑實用功能革新的決定性因素”錯誤。材料二指出寒山寺因張繼的《楓橋夜泊》成為蘇州十景之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敲鐘祈福,但文中僅體現了文學傳播效應讓建筑的文化影響力擴大,成為文化地標,并未提及“建筑實用功能革新”,更沒有說文學傳播效應是其“決定性因素”,該內容屬于無中生有。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材料二中“立意在先”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設計時,先確立以文學為重要靈感源泉的藝術意境(即“立意”),并以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為核心理念來指導建筑設計。A.岳陽樓因《岳陽樓記》的名句聲名遠播,強調的是文學作品對建筑的傳播效應,并未體現建筑設計時以某種意境為核心理念,不符合“立意在先”。B.寒山寺因《楓橋夜泊》成為旅游名片并舉辦敲鐘活動,體現的是文學帶來的文化影響和衍生活動,不符合“立意在先”。C.紹興蘭亭的整體布局以《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所蘊含的文人意境為設計核心,明確將文學中的意境作為建筑設計的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立意在先”中“以文學為靈感源泉確立意境并指導設計”的內涵。D.大觀園怡紅院的設計契合賈寶玉的性格,雖體現了“建筑因人而設”,但更多是建筑與人物的適配,未突出以文學意境為設計的先行理念,不符合“立意在先”。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明確提到《詩經·小雅》的《斯干》篇,“詩中將殿堂比喻為:‘如豉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這些詩句生動地描述了宮室的形態(tài),讓后人能從中認識遠古時期中國建筑形式的原型,充分體現了文學記錄建筑形態(tài)。②材料一指出“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像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它們作為文學作品,具備了建筑專業(yè)文獻的價值。③材料一提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大報告廳頂棚的設計就受到《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啟發(fā)”,這一實例清晰地表明文學能夠為建筑設計提供靈感,能啟發(fā)建筑設計,促進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④材料一提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于大觀園和榮國府、寧國府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師的遐想,努力從書中去尋找被歷史淹沒了的建筑,并試圖去重建作者虛構的‘大觀園’”,說明文學中虛構的建筑能夠對現實產生影響,引發(fā)人們的實踐行動。⑤材料二指出“建筑經文學浸潤后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筑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以岳陽樓為例,“岳陽樓的生命,早已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登鸛雀樓》《黃鶴樓》等名篇也讓相關建筑廣為人知,體現了文學作品對建筑傳播的積極影響。⑥材料二提到“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這直接說明了建筑作為文人抒發(fā)情致載體的作用,是二者“不解之緣”的重要體現。【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二明確提到“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這一“貼合”可從環(huán)境、詩詞、行為三個層面具體分析:①從建筑環(huán)境來看,瀟湘館以“多竹而幽靜”為顯著特點。竹子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孤傲高潔、不屈不撓的品格,而黛玉的性格核心便是孤傲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滿院翠竹的環(huán)境恰好成為她內在品性的外在投射,以幽靜的氛圍映襯出她不隨波逐流的孤傲。②從黛玉的詩詞來看,其作品常常直抒胸臆,盡顯多愁善感。如《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借落花的凋零感嘆自身命運的漂泊無依,將內心的感傷與憂愁融入詩句;《秋窗風雨夕》中“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以蕭瑟的秋景烘托孤寂的心境,字里行間滿是脆弱敏感。這些詩詞所傳遞的愁情,與瀟湘館“幽靜”的環(huán)境氛圍形成呼應,讓建筑環(huán)境成為她情感的延伸。③從黛玉的行為來看,她的舉動處處體現率真任性與聰慧敏感。葬花之舉中,她對落花的憐惜與珍視,不顧他人眼光堅持“質本潔來還潔去”,展現出不隨流俗的率真任性;教鸚鵡念詩、為燕子搭窩等細節(jié),又顯露出她細膩的心思與聰慧敏感,對萬物皆有情的特質。這些行為所展現的性格,與瀟湘館“幽靜”中暗藏的細膩意境相契合,讓建筑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相互成就。(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天山深處的“大兵”李斌奎倒塌的冰石砂巖堵住去路,車子停了。韓連長從車上跳下來,哆嗦著凍得烏青的嘴唇告訴我,這里是海拔三千米的雪線上,因為全是懸崖斷壁,無法測量,只好在圖上用虛線表示,所以叫飛線區(qū)。我仰起頭,倒四十度的山體惡狠狠地屹立在眼前,仿佛是受傷的野獸,不斷向外噴吐煙霧。云霧中一個雪人貼在萬丈絕壁上,舉著鋼釬不斷向頭上一塊懸石捅去。他像一片無根的樹葉,隨時都有被撕裂被卷走的危險?!芭?,這不是志桐嗎?”驀地一個可怕的念頭占據了我的腦海。為了看得更清楚,我拖著麻木的腿腳,慌忙向前跑去?!罢咀?,危險!”韓連長突然大喊一聲撲過來,我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覺得眼前一閃,黑灰色的煙霧雪塵就把志桐吞沒了。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個熟悉的聲音把我吼醒,驚喜而又責怪?!罢f你偏不聽,現在知道我們天山的厲害啦!”韓連長和小戰(zhàn)士嗤嗤地笑,我滿臉緋紅,乜斜了一眼。哎呀,他怎么這副樣子啦:頭上扣著破柳條帽,滿身滿臉的雪屑和白巖石沫子。要不是那雙黑眼珠子,說什么我也不敢認。我們回到營部,太陽從小窗口射進來,曬得帳篷里面像個蒸籠。“山里就這樣,一天穿遍四季衣,氈筒外面還套水靴。”志桐幫我擦汗,從下山到現在,他一直圍著我轉。此時,他棉衣上化了的冰水哩哩啦啦往下滴,我站起來要幫他把棉衣上的寬皮帶撥開,猛然發(fā)現原來他腰眼傷得這么厲害!襯衣和傷口都粘在一起,新沁出的血和汗在發(fā)黑的痂疤外又印下一圈紅黃色的暈痕?!靶∫馑迹疗泣c皮。”志桐還安慰我,我卻再也忍不住,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我真不明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如此拼命究竟是為了什么!志桐手緊緊扶著桌面,緩緩地開了口:“就在上個星期天,飛線區(qū)發(fā)生了大塌方,五連指導員余海洲犧牲了,血把山石都染紅了。當時正趕上他愛人來隊探親,就住在下面那頂帳篷里?!薄笆巧较铝羰靥幷写〉哪莻€女的嗎?”我緊張得牙齒打戰(zhàn)。志桐背部急劇抽動著,他默默地點點頭:“他們結婚早,孩子都兩歲了,算起來分居十年啦。老余身體一直不好,這次他愛人來什么也沒有帶,只帶了滿滿一提包中藥,可他到死連一服也沒顧上吃……”他哽咽著說不下去。酸楚的熱浪壓迫著我的喉管,“走吧,志桐,只要你轉業(yè),我什么都聽你的!我不能眼看著你再受這種罪??!”他笑了,捧起我的臉,“瞧你,盡說些孩子話,我能走嗎?”“為什么不能?你們在這里這么拼命干,誰知道?誰稀罕!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走后門往北京涌。志桐,你別再傻啦,你也走出這天山,看看外面的形勢吧!”我簡直是在喊。“什么是形勢?各有各的看法!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偏偏這個時候,韓連長把志桐喊出去了。沒多久,就聽到志桐大聲嚷起來:“不像話,剛當了一年兵就要鬧復員,從連里一直鬧到營里;農村來的強調包工到組沒勞力,城市來的不愿意當兵凈開小差,一張嘴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是重要,就不想想自己的責任……”他在門外煩躁地踱來踱去,那打夯的腳步帶著風含著雨。我無力地倚在桌子上,心里像一團亂麻,怎么也理不出個頭緒。第二天天沒亮,嘹亮的集合號聲響了,一隊又一隊胸佩白花肩扛工具的戰(zhàn)士向飛線區(qū)方向走去。志桐系上安全帶,從抽屜里取出一朵小白花,不祥的預感籠罩在我的頭頂:“志桐,你們要去做什么?”他稍稍猶豫了一下,說:“今天下午,全團要在飛線區(qū)余指導員犧牲的紅石前舉行軍旗下宣誓活動,一定要拿下飛線區(qū)!從今天起,我下五連代理指導員,領著大家上飛線區(qū)施工?!薄爸就?,你……你可不能?。 蔽以僖部刂撇蛔?,緊緊抱著志桐寬厚的身子,乞求地望著他。志桐胸部急劇地起伏著,聲音低沉而又堅決地一字一句地說道:“李倩,我這半年的心情老實說比你還要矛盾、痛苦,我甚至下決心要轉業(yè),不但你,連我母親也為這件事不知哭了多少次。可我現在要鄭重地對你說,你不許再提離隊這件事……前不久,有一些外籍工作人員到邊防去看了看我們的巡邏路和戰(zhàn)備公路。那天,正好下了點雨,說來也巧,我們坐的小車走到人家瞭望哨樓前陷進泥坑里拋錨了。就在我們下來推車的時候,人家就對著我們拍照,打口哨,還組織士兵參觀。參觀中國的邊防設施何等陳舊落后,欣賞中國的軍人在八十年代的今天還站在雨里,用手推著汽車向前跑!這不是嘲笑我鄭志桐一個人,這是對我們全體中國軍人的嘲笑,是對全中國人的嘲笑!”“你別再刺我的心了,志桐,你讓我冷靜地再想一想好不好……”我再也聽不下去。開山炮,又是一聲開山炮聲!軍旗在凜冽的寒風中翻卷,各種機械的轟鳴匯成震人心魄的旋律。下山的路上,我在車上怎么也坐不住,又探出身去,不舍的目光極力在滿山遍野奔忙的人海中搜尋。啊,志桐!他還高高地站在飛線區(qū)一塊突兀的崖石上向我招手,滿身冰雪,通體皓白,只有那軍帽上的紅星在跳,似一汪碧血,又似一團燃燒的火苗……(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連長突然大喊一聲撲過來”這一行為突出了韓連長對“我”安全的本能保護,也暗含他對施工風險的敏銳預判。B.本文講述了李倩來到天山看望志桐的故事,將二人的情感糾葛與天山深處的“大兵”生活交融在一起。C.戰(zhàn)士們統(tǒng)一佩戴白花前往飛線區(qū)宣誓施工,意在表明戰(zhàn)士們認為拿下飛線區(qū)一定會有人犧牲的心理。D.“車拋錨事件”中,外籍工作人員的嘲笑讓志桐深感國家尊嚴受辱,十分憤慨,這成為他拒絕調離天山的關鍵原因。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和結尾的環(huán)境描寫首尾照應,突出了施工環(huán)境的惡劣,又凸顯軍人品質。B.本文與《祝?!废嗤?,都運用了倒敘手法,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結構豐富多變。C.志桐“傷口粘住襯衣”是虛寫,“外籍工作人員拍照嘲笑”是實寫,虛實結合深化文章主題。D.文章結尾把志桐軍帽上的“紅星”比作“碧血”,以陰森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蒼涼的氛圍。8.文中畫線句子出現了兩次“形勢”,其內涵各有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本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講述故事,有何妙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敬鸢浮?.C7.A8.①第一處“形勢”指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涌進北京,為個人謀取更好發(fā)展出路的人生選擇。②第二處“形勢”指志桐做出的甘于奉獻,堅守使命的人生選擇。9.①增強故事真實性。以“我”的視角敘述,讓讀者直接感受到飛線區(qū)的惡劣環(huán)境和筑路軍人的艱辛,使故事更具真實感和代入感。②便于塑造人物形象。以“我”的內心困惑與掙扎,反襯志桐堅定的愛國情懷與崇高信仰,使人物形象更立體。③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拔摇笔枪适碌臄⑹稣?,“我”與志桐的對話和互動推動了關于余海洲犧牲、志桐決定留隊等情節(jié)的發(fā)展。④深化小說主題。小說通過“我”的視角和思考,深化了文章對軍人勇?lián)熑?、無私奉獻的贊美,升華了小說主題?!窘馕觥俊緦дZ】本文以天山筑路兵為題材,通過“我”的視角,生動展現了戍邊軍人的艱苦與堅守。雙線交織——“我”的情感糾葛與志桐的軍人使命形成張力,環(huán)境描寫強化了戍邊之險,細節(jié)刻畫凸顯軍人血性。志桐從猶豫到堅定的轉變,既是對個人價值的思考,也折射出80年代軍人的家國擔當。結尾“紅星如碧血”的意象,將犧牲精神升華為信仰之火,在蒼涼中迸發(fā)壯美?!?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C.“戰(zhàn)士們認為拿下飛線區(qū)一定會有人犧牲的心理”錯誤。根據原文“一隊又一隊胸佩白花肩扛工具的戰(zhàn)士向飛線區(qū)方向走去”“今天下午,全團要在飛線區(qū)余指導員犧牲的紅石前舉行軍旗下宣誓活動,一定要拿下飛線區(qū)”可知,統(tǒng)一佩戴白花前往飛線區(qū)表明的是戰(zhàn)士們悼念犧牲戰(zhàn)士、不怕犧牲的決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章的藝術特色的能力。B.“都運用了倒敘手法”錯誤,本文敘述順序是順敘。C.“‘傷口粘住襯衣’是虛寫,‘外籍工作人員拍照嘲笑’是實寫”錯誤,“傷口粘住襯衣”是實寫,“外籍工作人員拍照嘲笑”是志桐的回憶,是虛寫。D.“以陰森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蒼涼的氛圍”錯誤,“碧血”一詞常用于形容英勇奮戰(zhàn)的壯舉,意味著為了正義和信仰而奮斗到最后一刻。將“紅星”比作“碧血”意在強調軍人們保家衛(wèi)國的勇氣、不畏犧牲的精神。“碧血”又與“火苗”相呼應,共同營造激昂、豪壯的氛圍,因此“陰森”“凄清蒼涼”表述不當。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的能力。①由“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走后門往北京涌”“你別再傻啦,你也走出這天山,看看外面的形勢吧”可知,第一處“形勢”指的是當時許多人,特別是轉業(yè)干部,選擇離開艱苦地區(qū),涌向如北京一樣的大城市,謀求個人發(fā)展和更好前途的社會現象。②由“什么是形勢?各有各的看法!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一張嘴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是重要,就不想想自己的責任……”可知,第二處“形勢”指的是志桐的認識,是他堅守崗位、甘于奉獻的責任意識。他認為社會需要有人承擔艱苦的任務,如修路、駐守邊疆,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所有人都追求個人利益?!?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敘述人稱的能力。①文中多處通過“我”的視角描寫環(huán)境:“倒四十度的山體惡狠狠地屹立在眼前”“他像一片無根的樹葉,隨時都有被撕裂被卷走的危險”等細節(jié),讓讀者直觀感受到天山施工環(huán)境的險惡?!拔覞M臉緋紅,乜斜了一眼”“我再也忍不住,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等心理描寫,增強了敘事的主觀真實感。這種第一人稱敘述使場景更具畫面感,情感表達更直接。②通過“我”的觀察:“頭上扣著破柳條帽,滿身滿臉的雪屑和白巖石沫子”“腰眼傷得這么厲害”等外貌描寫,側面刻畫志桐的堅韌形象?!拔艺娌幻靼住薄澳悴荒馨 钡刃睦愍毎?,與志桐“小意思,擦破點皮”的淡然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軍人意志堅定、不畏艱險形象?!拔摇眲裾f志桐轉業(yè)的對話,反襯出他“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的責任擔當。③“我”的到訪串聯(lián)起多個關鍵情節(jié):通過“我”與韓連長的互動引出飛線區(qū)的危險;“我”發(fā)現志桐的傷情后,引出對余海洲犧牲的回憶;“我”與志桐的爭論帶出“車拋錨事件”等重要背景。特別是最后“我”目送志桐返回工地的場景,自然完成了情節(jié)收束。④“我”作為普通人的視角:“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走后門往北京涌”的現實觀察,與志桐“這是對我們全體中國軍人的嘲笑”的覺悟形成思想碰撞。通過“我”從不解到震撼的心路歷程,從“心里像一團亂麻”到“不舍的目光”,層層遞進地揭示軍人奉獻精神的崇高,使主題呈現更具感染力。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節(jié)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材料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二年二月,拜參知政事。上謂曰:“人皆不能知卿,以為卿但知經術,不曉世務?!卑彩瘜υ唬骸敖浶g正所以經世務,但后世所謂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為經術不可施于世務爾。”上問:“然則卿所施設以何先?”安石曰:“變風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為然。于是設制置三司條例司,命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同領之。安石令其黨呂惠卿任其事。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諸役相繼并興,號為新法。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至議變法,而在廷交執(zhí)不可,安石傅經義,出己意,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甚者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終神宗世不復召,凡八年。(節(jié)選自《宋史·王安石傳》)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其屬文A動筆如飛B初若不經C意D既成E見者F皆服G其H精妙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固,本來,與《赤壁賦》中“固一世之雄也”的“固”意思相同。B.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與《師說》中“惑之不解”的“之”用法相同。C.與,和,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吾與點也”的“與”意思不同。D.事,事務,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仰不足以事父母”的“事”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王安石強調儒者辯論的關鍵在于名實相符,認為司馬光對自己的指責名不符實。B.針對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的指責,王安石逐一反駁,強調變法的合理性。C.曾鞏帶著王安石見歐陽修,歐陽修十分賞識王安石,后來王安石考中了進士高等。D.王安石認為若要實施變法,當務之急是改變風俗,建立法度,這一觀點得到了皇帝的認同。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2)久之,以旱引去,洎復相,歲余罷。14.材料二中,王安石認為“人言不足恤”,在變法遭到他人反對時,王安石的做法有哪些?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答案】10.BDE11.B12.C13.(1)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算侵犯官吏的職權。(2)很久之后,(王安石)因為旱災引咎辭職,等到再次出任宰相,一年多就被罷免了。14.①援引經義和典例,針對現實問題為自己正名。②堅持己見,執(zhí)意不改。③排除異己,任用自己門下的人?!窘馕觥俊緦дZ】這兩則材料展現了王安石作為改革家的鮮明形象。材料一《答司馬諫議書》體現其思辨鋒芒,通過“名實之辯”系統(tǒng)駁斥司馬光對變法的指責,展現了理性論證的論辯藝術;材料二《宋史》傳記則凸顯其剛毅性格,“三不足”精神與“執(zhí)意不回”的執(zhí)政風格形成呼應。兩則材料共同勾勒出王安石以經術經世務的政治理念?!?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他寫文章下筆如飛,初看似乎漫不經心,完成后,看到的人都佩服其精妙?!捌鋵傥摹弊鲋髡Z,“動筆如飛”做謂語,語意完整,故B處斷開;“初”是時間狀語,“若不經意”做謂語,語意完整,故D處斷開;“既成”是時間狀語,單獨成句;“見者皆服其精妙”是完整的主謂結構,其前停頓,故E處斷開。故選BDE?!?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句意: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B.錯誤。用法不同。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賓語前置的標志。句意:盤庚遷都(的時候)。/不明白疑難問題。C.正確。介詞,和/動詞,贊成。句意: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共同掌管。/我贊成曾皙的想法呀。D.正確。事務/贍養(yǎng)。句意:王安石讓他的同黨呂惠卿負責具體事務。/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故選B【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曾鞏帶著王安石見歐陽修”錯誤。由原文“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可知,曾鞏是帶著王安石的文章見歐陽修,而不是帶著王安石本人見歐陽修。故選C。【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狀語后置句;“有司”,官吏;“侵官”,侵犯官吏的職權。(2)“以”,因為;“洎”,等到;“歲余”,一年多?!?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原文“舉先王之政”“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可知,王安石通過引用古代先王治國之道和盤庚遷都的歷史典故,論證變法符合圣賢之道,并非“侵官、生事”。②由材料二“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zhí)意不回”“辯論輒數百言,眾不能詘”及材料一“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等句可知,面對反對聲浪,他始終堅定立場毫不動搖。③由材料二“罷黜中外老成人幾盡,多用門下儇慧少年”可知,他在推行新法過程中大量撤換持異議的老臣,轉而任用支持變法的年輕官員。參考譯文:材料一:大概讀書人所爭辯的,特別在于名和實是否符合(實際),名和實符合實際后,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如今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們的職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訂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zhí)行),這不算侵犯官吏的職權;施行先皇的賢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是生非;替國家理財政,這不是搜刮錢財;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那本來預料到它會這樣的。人們習慣于茍且偷安、得過且過(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們多數把不顧國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見解),向眾人獻媚討好當作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變這種(不良)風氣,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對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幫助陛下來抵制這股勢力,(這樣一來)那么那些人又為什么不(對我)大吵大鬧呢?盤庚遷都(的時候),連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認為正確(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啊。材料二:王安石,字介甫,撫州臨川人。王安石年少時喜歡讀書,過目不忘。他寫文章下筆如飛,初看似乎漫不經心,完成后,看到的人都佩服其精妙。友人曾鞏將他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為他傳播美名。后(王安石)考中進士高等,被任命為簽書淮南判官。(宋神宗)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实蹖λf:“人們都不了解你,認為你只懂經學,不通曉政治事務?!蓖醢彩卮鹫f:“經學正是用來處理政治事務的,只是后世所謂的儒者,大多都是平庸之人,所以世俗認為經學不能用于處理政治事務。”皇帝問:“那么你要先推行什么措施?”王安石說:“改變風俗,建立法度,是當前最急迫的事?!被实郾硎举澩?。于是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命他與知樞密院事陳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讓他的同黨呂惠卿負責具體事務。隨后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易、保馬、方田等新法相繼推行,被稱作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強,遇事不管對與錯,都堅持自己的意見,執(zhí)意不肯改變。到討論變法時,朝中大臣紛紛反對,王安石引用經義,提出自己的見解,辯論起來就是幾百字,眾人不能使他屈服。他甚至說“天災不足以畏懼,祖宗不足以效法,人們的議論不足以憂慮”。幾乎罷免了朝廷內外所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多任用自己門下輕浮聰明的年輕人。很久之后,(王安石)因為旱災引咎辭職,等到再次出任宰相,一年多就被罷免了。直到神宗去世都沒再被起用,前后共八年。(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夏日陳師道①江上雙峰一草堂,門閑心靜自清涼。詩書發(fā)冢②功名薄,麋鹿同群歲月長。句里江山隨指顧,舌端幽眇致張皇③。莫欺④九尺須眉白⑤,解醉佳人錦瑟傍?!紓渥ⅰ舰訇悗煹溃航B圣元年被罷職后,閑居徐州,專心治學。②發(fā)冢:古人為博得功名,不惜掘墓取書。③張皇:闡發(fā)。④莫欺:莫辜負。⑤九尺須眉白:出自杜甫《洗兵馬》,張鎬身高九尺,須眉蒼蒼,雖罷相在家,但有匡扶社稷之才。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運用白描手法,描寫江邊草堂清幽無擾的環(huán)境,烘托了詩人寧靜安適的心境。B.頷聯(lián)寫詩人原想以詩書起家,博取功名,但此愿難酬,過著隱逸的生活,反覺歲月長存。C.頸聯(lián)寫詩人和文字結成不解之緣,在詩書之內可以隨心地指點江山,盡顯讀書之樂。D.尾聯(lián)運用典故,含蓄地表達詩人不甘心被罷免職位,仍一心向往醉飽宴樂的生活。16.黃庭堅贊許陳師道“讀書如禹之治水,知天下之脈絡”,陳師道一生勤奮好學,深諳學習之道。本詩在學習方面給了你哪些啟示?請結合全詩簡要說明?!敬鸢浮?5.D16.①保持平靜的心境,摒棄浮躁。詩歌中詩人雖被罷職,閑居在家,但依然保持平和的心境,一心向學。②勤奮好學,潛心鉆研,不斷探索。頷聯(lián)含蓄地表達詩人雖然生活清貧,卻依然堅持學習;頸聯(lián)寫詩人熱衷闡發(fā)幽深奧渺的學問。③珍惜光陰,不斷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尾聯(lián)詩人自勉不要辜負男兒九尺之身,應珍惜時光,勤奮刻苦,不圖醉飽宴樂,以求達成自己匡扶社稷的志向?!窘馕觥俊緦дZ】這首《次韻夏日》展現了陳師道罷職后的隱逸心境。首聯(lián)以“雙峰草堂”營造清涼意境,頷聯(lián)用“麋鹿同群”道出淡泊之志,頸聯(lián)“句里江山”彰顯詩書之樂。尾聯(lián)典故暗含壯志未泯,整詩在閑適中有深沉,體現宋詩理趣與隱逸情懷的完美結合?!?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仍一心向往醉飽宴樂的生活”錯誤。尾聯(lián)運用典故,含蓄地表達詩人雖知醉飽宴樂的生活安逸,但此時以讀書為樂,不想辜負時光,不能任須眉斑白而無所成就,所以應當刻苦自勵,以求達成匡扶社稷之志;同時首聯(lián)下句“心靜自清涼”表明詩人心境處于安適的狀態(tài),與書為伴,過著清雅的生活,這種狀態(tài)與醉飽宴樂的奢靡生活相矛盾。故選D。【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保持平靜的心境,摒棄浮躁。詩歌首聯(lián)“江上雙峰一草堂,門閑心靜自清涼”,描繪出詩人罷職后居于江邊草堂的情景,“門閑”可見環(huán)境清幽無擾,“心靜”直接點明其心境。即便遭遇罷職的挫折,詩人仍能摒棄外界紛擾,以平和心態(tài)專注于治學,這啟示我們在學習中應排除浮躁,保持內心的寧靜,才能更好地投入鉆研。②勤奮好學,潛心鉆研,不斷探索。頷聯(lián)“詩書發(fā)冢功名薄,麋鹿同群歲月長”,“詩書發(fā)?!卑抵腹湃饲蠊γ蚰谷?,詩人借此反襯自己即便功名難成、過著與麋鹿相伴的清貧隱逸生活,也始終堅持與詩書為伴;頸聯(lián)“句里江山隨指顧,舌端幽眇致張皇”,“句里江山”體現詩人在詩書世界中暢游,“舌端幽眇致張皇”則展現出他熱衷于闡發(fā)那些幽深奧渺的學問,可見其對知識的潛心鉆研與探索精神,這啟示我們學習需勤奮執(zhí)著,深入探究學問的精髓。③珍惜光陰,不斷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尾聯(lián)“莫欺九尺須眉白,解醉佳人錦瑟傍”,詩人以“九尺須眉”自勉,用“莫欺”強調不可辜負男兒之身與寶貴時光。結合注釋中張鎬雖罷相仍有匡扶社稷之才的典故,可知詩人是在激勵自己,不能因須眉漸白而懈怠,不應沉迷于“佳人錦瑟”的宴樂,而要奮發(fā)向上,以達成理想抱負,這啟示我們在學習中要珍惜光陰,時刻自勉,朝著目標不懈努力。(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假期里,小強同學制定了一個月的學習計劃,但只堅持了三天。好友小峰引用《諫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兩句提醒他做事應持之以恒,避免有始無終。(2)在寫作課上,李老師以《琵琶行》中描寫琵琶女技藝高超、美麗出眾的兩句“_______,_______”為例,引導學生體會側面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小樂同學的爸爸畫了一幅山水畫,想在畫上題寫詩文,表現祖國河山的壯麗,小樂告訴他,課本里的相關詩文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就很好?!敬鸢浮浚?)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2)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山川相繆,郁乎蒼蒼/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素月分輝,明河共影)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學生甲作業(yè):貴州的山千姿百態(tài),爭奇竟秀,卻又互不遮擋,相映成趣。即使在冬日里也照常長青枝,吐綠云,到處都是茂田修竹,滕垂草掩。學生乙作業(yè):貴州的山()不像新疆的天山,陜西的秦嶺和山西的太行那般雄渾厚重,連棉百里千里,()有幾分秀氣與靈姓,多了一點山外有山,山巒相連的親近感。老師點評:自古以來,關于貴州有兩句名言流傳甚廣,一句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另一句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吧降厣系闹袊薄蛟S這是貴州給外界的第一印象,。兩位同學似乎都說到了貴州山的特點,但似乎少了一點文脈。貴州的山,在“龍場悟道”的“千古第一完人”王陽明來過,他感嘆“天下之山聚于云貴,云貴之秀萃于斯崖”;貴州的山,被譽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看過,他贊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在上司(今獨山縣)的囤山,他寫下“其囤因而大,四面絕壁,惟西北有脊通級而上,路必環(huán)旋于下峽,故為天險”;貴州的山,著名人類學家鳥居龍藏走過,他寫下“途中眺望四周崇山峻嶺,峰巒疊翠,組成數列山脈,其走向均由南向北延伸?!痹谫F州,一切故事都是圍繞“山”展開的。18.甲乙兩位同學的作業(yè)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19.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寫恰當的關聯(lián)詞,并簡要說明填寫的依據。20.有同學讀了上述文段,認為加點的字表述不當,理由是“山”不能“吐綠云”,便將“吐綠云”改為“煥發(fā)生機”,你是否贊同?請說明你的理由。21.下列選項中破折號的用法與文中破折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B.我是你的——你打的這個人的媽。C.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fā)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永遠地睡著了。D.采集隊采集到了被認為是世界上生長在海拔最高處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22.下列句子中,填在橫線上最恰當的一項是()A.塞天皆石,無地不坡B.山負太古雪,云纏亙古寒C.千峰排戟,萬仞開屏D.重巖疊嶂,隱天蔽日【答案】18.“竟”改“競”;“滕”改為“藤”;“棉”改為“綿”;“姓”改為“性”。19.關聯(lián)詞:雖……卻……(雖然……但是……)填寫依據:使用“雖……卻……”意在強調貴州的山的獨特魅力,自成一種風格。貴州的山雖然名氣不如天山、秦嶺、太行山等名山大川響亮,形態(tài)上也未必具有普遍認知中山的雄渾厚重、連綿不斷等典型特征,但其“秀氣”“有靈性”“給人親切感”的特質卻構成了獨特的地域風貌和審美價值。轉折關聯(lián)詞能有效突出這種反差與獨特性。20.①不贊同?!巴戮G云”是形象化的表達,學生甲運用比擬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增強其作業(yè)的表達效果,不屬于表述不當。②“吐”運用了比擬手法,賦予了山以人和動物的吞吐動作,使貴州的山色具有了動態(tài)美,生動形象地展現了貴州山的活力之美;③“綠云”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山上茂密的植被比作“綠云”,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貴州山的無限生機。21.D22.A【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guī)范漢字的能力?!熬埂备臑椤案偂保弧熬埂敝妇谷换蚪K于等,“競”指爭著做某事。“競相”是固定搭配,指爭相,互相爭著(做)?!半备臑椤疤佟?;“滕”是姓氏或古國名,“藤”指蔓生植物或植物攀援莖。此處描寫植物垂掛,須用“藤”?!懊蕖备臑椤熬d”;“棉”指棉花,“綿”指延續(xù)不斷?!斑B綿”是固定搭配,形容山脈相連不斷?!靶铡备臑椤靶浴保弧靶铡敝感帐?,“性”指性質?!办`性”形容山的靈動氣質。【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關聯(lián)詞的能力。使用“雖……卻……”或“雖然……但是……”構成轉折關系,突出貴州山與其他名山的對比反差。這段文字通過對比手法展現貴州山的獨特性——它不同于北方山脈的雄渾厚重“不像新疆的天山……那般雄渾厚重”,而是以“秀氣與靈性”為特色。填寫“雖……卻……”這類轉折關聯(lián)詞能形成強烈對比效果:前半句承認貴州山在規(guī)模和氣勢上的不足,表示讓步,后半句用“卻”轉折強調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審美價值,突出秀美靈動的南方山勢特點。這種表達既符合地理事實——貴州山玲瓏秀麗,又暗合后文王陽明、徐霞客等歷史名人對貴州山“秀”“奇”的評價,使文脈貫通?!?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不贊同。①“吐綠云”作為文學性表達具有合理性。這種表述并非客觀描述,而是使用修辭手法,通過詩化語言展現貴州山林的獨特美感,生動形象,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穎的審美體驗。②“吐”字的擬人化運用展現了高超的語言技巧。這個動詞將山化作能“吞吐”的生命體,賦予靜態(tài)山林以靈動感,形成“山如吐納”的奇妙意境;與前文“長青枝”形成連貫的動態(tài)描寫,使景物描寫擺脫了平面化的局限,創(chuàng)造出鮮活的視覺畫面。③將山上茂密的植被比作“綠云”,比喻極具創(chuàng)造性。該意象將植物群落的空間形態(tài)與云朵的流動質感相融合,既表現了植被的繁茂稠密、生機勃勃,又以“云”的輕盈飄逸暗含貴州山的秀氣靈性,比直白的“煥發(fā)生機”更能喚起讀者豐富的審美想象?!?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材料中的破折號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A.表示“聲音延長”;B.表示“語義中斷”和“話題轉移”;C.表示“語義轉折”和“補充說明”;D.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與材料中的破折號用法一致。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A.語意為“山地多石,地勢崎嶇不平”,與上文“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山地上的中國”相呼應,形容貴州的地形特征,恰當。B.描繪的是高海拔地區(qū)積雪常年不化的高山雪景,與貴州氣候不符,不恰當。C.展現了山勢險峻、層巒疊嶂的景象,突出山的雄偉和壯觀,與材料第二段的“雄渾厚重”相呼應,不是貴州山的特點,不恰當。D.形容三峽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與貴州的山“卻又互不遮擋”相反,不恰當。故選A。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毕惹貢r期,人們使用蓼藍來染制衣物;后來人們發(fā)現蓼藍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常將其制成藥劑,治療各種疾?。煌肋线鲜艿綍x代葛洪醫(yī)學著作的啟發(fā),改變傳統(tǒng)的加熱提取青蒿素的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低溫提取的方式,大幅度提升了青蒿素的抗虐效果;近兩年,傳統(tǒng)的中式養(yǎng)生另辟蹊徑,在飲食賽道走紅,如杭州一家面包店實行“中體西用”的經營模式,推出中藥面包,吸足了人氣,年輕一代紛紛向傳統(tǒng)文化“投票”,為傳統(tǒng)文化賦能。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敬鸢浮柯浴窘馕觥窟@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這段材料通過幾個不同時代的例子,展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核心是講傳統(tǒng)文化如何在傳承中實現突破與新生。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材料開篇用“青出于藍”的典故點明主題——后代在前人基礎上實現超越。蓼藍最初只是染布原料,后來人們發(fā)現它的藥用價值,這是對同一種事物的功能拓展,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靈活運用的智慧。這告訴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不是固定的“老物件”,而是可以不斷被重新認識的寶藏。其次,屠呦呦的案例展示了傳統(tǒng)智慧的現代轉化。她從古醫(yī)書獲得靈感,但沒拘泥于古法,而是用低溫提取法突破技術瓶頸。這說明真正的傳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用現代眼光激活傳統(tǒng),就像把古籍里的文字變成實驗室里的救命藥。最后,中藥面包的例子特別有時代感。年輕人用“投票”(消費選擇)讓傳統(tǒng)養(yǎng)生法以面包形式重生,這種“中體西用”不是簡單混搭,而是讓藥香飄進咖啡廳,使古老智慧自然地融入現代生活。它揭示了一個深層規(guī)律:傳統(tǒng)文化要活下來,就得找到與當代人對話的新方式。整體來看,材料在告訴我們:文化傳承如同蓼藍的演化史,需要代代人接力創(chuàng)新。守正者不忘本源,創(chuàng)新者不囿陳規(guī),就像青蒿素既帶著《肘后備急方》的基因,又擁有諾貝爾獎的榮光。這段歷史給當代青年的啟示或許是:我們既要會“考古”——深入傳統(tǒng)寶庫,更要懂“合成”——用新思維重塑傳統(tǒng)價值。寫作時,可以從“蓼藍-青蒿素-中藥面包”的發(fā)展脈絡切入,點明傳統(tǒng)文化在創(chuàng)新中煥發(fā)新生的主題,強調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創(chuàng)造性轉化。中間部分可先分析材料中蓼藍功能演變的啟示,說明傳統(tǒng)文化需要與時俱進;接著以屠呦呦低溫提取法為例,論證科學創(chuàng)新對傳統(tǒng)智慧的提升作用;最后結合年輕人為中藥面包“投票”的現象,探討當代青年在文化傳承中的獨特角色。結尾可升華到文化自信的高度,指出唯有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才能讓傳統(tǒng)文化持續(xù)煥發(fā)生命力。立意:(1)守正出新:傳統(tǒng)文化需要創(chuàng)造性轉化。(2)古為今用:讓傳統(tǒng)智慧綻放時代光彩。(3)繼往開來:青年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貴州省黔南州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建筑很早就和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在建造建筑的同時,也建起了建筑文學寶庫。歷代文學都留下了許多生動地描寫建筑的篇章,有關古建筑的文獻有詩詞、曲賦、游記、散文、題記等。這些文學作品無論是在文學的體裁、題材、手法或是風格和意境上,都十分豐富多彩,不僅在藝術水平上,而且也在建筑論述上有很大的成就。《詩經》有許多關于建筑的篇章,《詩經·小雅》有一篇歌頌周王宮室落成的詩《斯干》,詩中將殿堂比喻為:“如豉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币馑际钦f宮室建筑的勢態(tài)好比像人抬起腳跟望遠那樣高峻,又有的像箭羽那樣周正挺括,屋頂四角如飛鳥展翅,像鳥那樣飛翔,至今成為人們認識遠古時期中國建筑形式的原型。有許多可以列入建筑專業(yè)文獻的文學作品,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后代的文人墨客贊頌或追思的作品也會流傳下來。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宋代政治家、詩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散文家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都是千古絕唱。北京人民大會堂大報告廳頂棚的設計就受到《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啟發(fā)。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于大觀園和榮國府、寧國府的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師的遐想,努力從書中去尋找被歷史淹沒了的建筑,并試圖去重建作者虛構的“大觀園”?!都t樓夢》塑造了一個綜合了南方和北方園林與建筑特點的大觀園,用文學藝術語言表達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審美理論、園林藝術、造園手法等。小說《紅樓夢》將建筑融入文學作品之中,描寫建筑空間的變化,書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處,建筑及建筑空間、構件、家具等共155種,門30余種。文學與建筑相互交融,文學家也會從建筑中得到啟示。中國當代詩人翟永明在一篇散文中說:“當我在閱讀時,或在寫作時,我常常從字里行間看到或想象一種構成,一種僅僅存在于天地間或生活里的實體的建筑,我在它們中間發(fā)現一些值得我注意的秘密,那些也灌注在建筑中的邏輯,它們超越了事物表面所呈現給我們的美?!保ㄕ幾脏崟r齡《中國古代文學與建筑》)材料二: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建筑經文學浸潤后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筑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滕王閣、岳陽樓,最能說明問題。與滕王閣一樣,四大名樓中的其他三座,也因文學而聞名遐邇?!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處空余黃鶴樓。”崔顥的《黃鶴樓》是一篇傳誦千古的詩歌,得益于名作的傳播效應,黃鶴樓早已成為兩江歷史重鎮(zhèn)武漢的地標建筑和城市符號,游人必去的打卡之地。朗朗上口的《登鸛雀樓》,老少皆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痹娮魃l(fā)出強烈生命力,已然成為鼓舞人們奮發(fā)進取的名句,至今仍膾炙人口。而岳陽樓的生命,早已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北宋名臣范仲淹,借岳陽樓抒發(fā)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廣闊胸懷,在人們傳頌他的千古名句,感嘆他那博大胸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對岳陽樓這座建筑由衷的向往。紹興蘭亭,本為一座寂寂無名之亭,東晉王羲之等人在此舉行祓禊活動,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王羲之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使得蘭亭名傳至今。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鼻榫叭诤?,美得像一幅畫。這首詩讓寒山寺成為蘇州十景之一,每到新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到此敲鐘祈福。中國傳統(tǒng)建筑講究立意在先,立意的好壞,對建筑的成敗至關重要。蘇軾曾說“意到筆隨”,詩圣杜甫也稱“意匠慘淡經營中”,可見“意”的作用之大。立意是指建筑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文學是這種藝術意境靈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幾個字、一段話乃至一部作品,都可成為建筑的立意。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的情思,曲水茅亭取意“蘭亭流觴”的佳話,高臺樓閣則取意仙山瓊閣的意境。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大觀園,園中建筑與居住其中的主人性格、情趣相互契合。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而怡紅院則是至情至性的富貴閑人寶二爺的住所,院外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院內“西府女兒棠”爭艷,真正做到了“建筑因人而設,人因建筑而立”。盡管小說是虛構的,但作者對其中建筑描述之細致、刻畫之深入,卻在人們心中立起了一座真實的大觀園。(摘編自張軍利《中國傳統(tǒng)建筑與文學》原載《光明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經·斯干》用“如矢斯棘”比喻宮室規(guī)整,表明先秦文學已能通過修辭記錄建筑形態(tài)。B.《紅樓夢》涉及建筑及景物82處,建筑等155種,證明小說對建筑的空間變化有系統(tǒng)描寫。C.崔顥《黃鶴樓》詩的傳播效應,使該建筑作為文化符號的知名度超越了其建筑本身價值。D.紹興蘭亭因《蘭亭集序》從寂寂無名成為文化勝地,說明文學作品有讓建筑名傳至今的功能。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京人民大會堂報告廳的頂棚設計借鑒了《滕王閣序》“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證明文學為現代建筑提供靈感。B.寒山寺因《楓橋夜泊》成為蘇州文化地標,說明文學傳播效應是建筑實用功能革新的決定性因素。C.臨水庭園多取意《桃花源記》,曲水茅亭再現《蘭亭集序》中“蘭亭流觴”的佳話,印證文學啟發(fā)建筑立意。D.瀟湘館的環(huán)境與林黛玉孤傲的性格相契合,體現了“建筑因人而設,人因建筑而立”的立意。3.下列建筑設計能體現材料二中“立意在先”這一概念的是()A.岳陽樓因范仲淹《岳陽樓記》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而聲名遠播。B.寒山寺因張繼《楓橋夜泊》的“夜半鐘聲到客船”成為蘇州旅游名片,每年舉辦敲鐘祈?;顒?。C.紹興蘭亭因王羲之《蘭亭集序》“曲水流觴”雅集,整體布局以文人意境為設計核心。D.大觀園中怡紅院“粉墻環(huán)護,綠柳周垂”的設計,契合賈寶玉的富貴閑人性格。4.結合兩則材料,請你概括中國古代建筑與文學有哪些“不解之緣”。5.材料二中提到“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請結合《紅樓夢》相關內容(如環(huán)境、黛玉的詩詞或行為),簡要分析這種“貼合”是如何體現的?!敬鸢浮?.B2.B3.C4.①文學記錄建筑形態(tài):如《詩經·斯干》用比喻描述宮室結構,為后世提供建筑原型。②文學作品成為建筑文獻:樓閣落成常有碑銘、詩詞記載(如《滕王閣序》《岳陽樓記》)。③文學啟發(fā)建筑設計:如北京人民大會堂報告廳的頂棚取意《滕王閣序》名句。④文學虛構建筑并影響現實: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中的詳細描述激發(fā)后人重建。⑤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應:如岳陽樓家喻戶曉,是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還有《登鸛雀樓》和《黃鶴樓》等名篇詩歌對建筑的傳播有積極影響。⑥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材料二中也說,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5.①翠竹象征孤傲高潔:瀟湘館內“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滿院翠竹體現黛玉如竹的孤傲清高,環(huán)境映襯孤傲。②詩詞直抒愁情:《葬花吟》借落花自傷身世,盡顯多愁善感;《秋窗風雨夕》寫盡凄涼孤寂,流露脆弱敏感。③言行盡顯聰慧:葬花惜潔顯其率真任性、不隨流俗;教鸚念詩、憐燕傷己見其聰慧敏感、情深意切?!窘馕觥俊緦дZ】這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古代建筑與文學的深刻聯(lián)系。材料一重點展現文學對建筑的記錄功能與藝術啟迪,以《詩經》《紅樓夢》等為例;材料二則強調文學賦予建筑文化內涵與傳播價值,通過四大名樓等案例,揭示“立意在先”的創(chuàng)作理念。二者共同呈現了文學與建筑相互成就的辯證關系,體現了中華文化中“詩情畫意”的審美傳統(tǒng)?!?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B.“證明小說對建筑的空間變化有系統(tǒng)描寫”錯誤。材料一提到《紅樓夢》中“涉及的建筑及景物有82處,建筑及建筑空間、構件、家具等共155種,門30余種”,原文僅表明小說有對建筑空間變化的描寫,但并未提及這種描寫是“系統(tǒng)”的。選項中“系統(tǒng)描寫”的表述與原文不符,屬于偷換概念。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斷的能力。B.“說明文學傳播效應是建筑實用功能革新的決定性因素”錯誤。材料二指出寒山寺因張繼的《楓橋夜泊》成為蘇州十景之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敲鐘祈福,但文中僅體現了文學傳播效應讓建筑的文化影響力擴大,成為文化地標,并未提及“建筑實用功能革新”,更沒有說文學傳播效應是其“決定性因素”,該內容屬于無中生有。故選B?!?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材料二中“立意在先”指的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在設計時,先確立以文學為重要靈感源泉的藝術意境(即“立意”),并以這種“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為核心理念來指導建筑設計。A.岳陽樓因《岳陽樓記》的名句聲名遠播,強調的是文學作品對建筑的傳播效應,并未體現建筑設計時以某種意境為核心理念,不符合“立意在先”。B.寒山寺因《楓橋夜泊》成為旅游名片并舉辦敲鐘活動,體現的是文學帶來的文化影響和衍生活動,不符合“立意在先”。C.紹興蘭亭的整體布局以《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所蘊含的文人意境為設計核心,明確將文學中的意境作為建筑設計的核心理念,完全符合“立意在先”中“以文學為靈感源泉確立意境并指導設計”的內涵。D.大觀園怡紅院的設計契合賈寶玉的性格,雖體現了“建筑因人而設”,但更多是建筑與人物的適配,未突出以文學意境為設計的先行理念,不符合“立意在先”。故選C?!?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中明確提到《詩經·小雅》的《斯干》篇,“詩中將殿堂比喻為:‘如豉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君子攸躋’”,這些詩句生動地描述了宮室的形態(tài),讓后人能從中認識遠古時期中國建筑形式的原型,充分體現了文學記錄建筑形態(tài)。②材料一指出“但凡樓堂、宮室、館閣、亭臺等建筑完工,多有碑銘、題記、詩詞或辭賦記載”,像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它們作為文學作品,具備了建筑專業(yè)文獻的價值。③材料一提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大報告廳頂棚的設計就受到《滕王閣序》中的名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啟發(fā)”,這一實例清晰地表明文學能夠為建筑設計提供靈感,能啟發(fā)建筑設計,促進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④材料一提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關于大觀園和榮國府、寧國府描述,激起了多少文人墨客和建筑師的遐想,努力從書中去尋找被歷史淹沒了的建筑,并試圖去重建作者虛構的‘大觀園’”,說明文學中虛構的建筑能夠對現實產生影響,引發(fā)人們的實踐行動。⑤材料二指出“建筑經文學浸潤后產生的傳播效應,甚至超過了建筑藝術本身,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以岳陽樓為例,“岳陽樓的生命,早已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深度捆綁在一起”,《登鸛雀樓》《黃鶴樓》等名篇也讓相關建筑廣為人知,體現了文學作品對建筑傳播的積極影響。⑥材料二提到“建筑是文人墨客抒發(fā)情致的重要載體,縱觀中國歷史,不乏描寫建筑的名篇,它們賦予建筑意蘊風采,使之名揚四海”,這直接說明了建筑作為文人抒發(fā)情致載體的作用,是二者“不解之緣”的重要體現?!?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材料二明確提到“瀟湘館內多竹而幽靜,作為黛玉的居所,其建筑環(huán)境與黛玉的孤傲任性、率真聰慧、多愁善感十分貼合”。這一“貼合”可從環(huán)境、詩詞、行為三個層面具體分析:①從建筑環(huán)境來看,瀟湘館以“多竹而幽靜”為顯著特點。竹子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孤傲高潔、不屈不撓的品格,而黛玉的性格核心便是孤傲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滿院翠竹的環(huán)境恰好成為她內在品性的外在投射,以幽靜的氛圍映襯出她不隨波逐流的孤傲。②從黛玉的詩詞來看,其作品常常直抒胸臆,盡顯多愁善感。如《葬花吟》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借落花的凋零感嘆自身命運的漂泊無依,將內心的感傷與憂愁融入詩句;《秋窗風雨夕》中“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以蕭瑟的秋景烘托孤寂的心境,字里行間滿是脆弱敏感。這些詩詞所傳遞的愁情,與瀟湘館“幽靜”的環(huán)境氛圍形成呼應,讓建筑環(huán)境成為她情感的延伸。③從黛玉的行為來看,她的舉動處處體現率真任性與聰慧敏感。葬花之舉中,她對落花的憐惜與珍視,不顧他人眼光堅持“質本潔來還潔去”,展現出不隨流俗的率真任性;教鸚鵡念詩、為燕子搭窩等細節(jié),又顯露出她細膩的心思與聰慧敏感,對萬物皆有情的特質。這些行為所展現的性格,與瀟湘館“幽靜”中暗藏的細膩意境相契合,讓建筑環(huán)境與人物形象相互成就。(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天山深處的“大兵”李斌奎倒塌的冰石砂巖堵住去路,車子停了。韓連長從車上跳下來,哆嗦著凍得烏青的嘴唇告訴我,這里是海拔三千米的雪線上,因為全是懸崖斷壁,無法測量,只好在圖上用虛線表示,所以叫飛線區(qū)。我仰起頭,倒四十度的山體惡狠狠地屹立在眼前,仿佛是受傷的野獸,不斷向外噴吐煙霧。云霧中一個雪人貼在萬丈絕壁上,舉著鋼釬不斷向頭上一塊懸石捅去。他像一片無根的樹葉,隨時都有被撕裂被卷走的危險?!芭?,這不是志桐嗎?”驀地一個可怕的念頭占據了我的腦海。為了看得更清楚,我拖著麻木的腿腳,慌忙向前跑去?!罢咀?,危險!”韓連長突然大喊一聲撲過來,我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覺得眼前一閃,黑灰色的煙霧雪塵就把志桐吞沒了。也不知過了多久,一個熟悉的聲音把我吼醒,驚喜而又責怪。“說你偏不聽,現在知道我們天山的厲害啦!”韓連長和小戰(zhàn)士嗤嗤地笑,我滿臉緋紅,乜斜了一眼。哎呀,他怎么這副樣子啦:頭上扣著破柳條帽,滿身滿臉的雪屑和白巖石沫子。要不是那雙黑眼珠子,說什么我也不敢認。我們回到營部,太陽從小窗口射進來,曬得帳篷里面像個蒸籠?!吧嚼锞瓦@樣,一天穿遍四季衣,氈筒外面還套水靴?!敝就臀也梁?,從下山到現在,他一直圍著我轉。此時,他棉衣上化了的冰水哩哩啦啦往下滴,我站起來要幫他把棉衣上的寬皮帶撥開,猛然發(fā)現原來他腰眼傷得這么厲害!襯衣和傷口都粘在一起,新沁出的血和汗在發(fā)黑的痂疤外又印下一圈紅黃色的暈痕。“小意思,擦破點皮?!敝就┻€安慰我,我卻再也忍不住,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我真不明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他如此拼命究竟是為了什么!志桐手緊緊扶著桌面,緩緩地開了口:“就在上個星期天,飛線區(qū)發(fā)生了大塌方,五連指導員余海洲犧牲了,血把山石都染紅了。當時正趕上他愛人來隊探親,就住在下面那頂帳篷里。”“是山下留守處招待所住的那個女的嗎?”我緊張得牙齒打戰(zhàn)。志桐背部急劇抽動著,他默默地點點頭:“他們結婚早,孩子都兩歲了,算起來分居十年啦。老余身體一直不好,這次他愛人來什么也沒有帶,只帶了滿滿一提包中藥,可他到死連一服也沒顧上吃……”他哽咽著說不下去。酸楚的熱浪壓迫著我的喉管,“走吧,志桐,只要你轉業(yè),我什么都聽你的!我不能眼看著你再受這種罪??!”他笑了,捧起我的臉,“瞧你,盡說些孩子話,我能走嗎?”“為什么不能?你們在這里這么拼命干,誰知道?誰稀罕!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走后門往北京涌。志桐,你別再傻啦,你也走出這天山,看看外面的形勢吧!”我簡直是在喊?!笆裁词切蝿荩扛饔懈鞯目捶?!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偏偏這個時候,韓連長把志桐喊出去了。沒多久,就聽到志桐大聲嚷起來:“不像話,剛當了一年兵就要鬧復員,從連里一直鬧到營里;農村來的強調包工到組沒勞力,城市來的不愿意當兵凈開小差,一張嘴就是我的我的,‘我的’是重要,就不想想自己的責任……”他在門外煩躁地踱來踱去,那打夯的腳步帶著風含著雨。我無力地倚在桌子上,心里像一團亂麻,怎么也理不出個頭緒。第二天天沒亮,嘹亮的集合號聲響了,一隊又一隊胸佩白花肩扛工具的戰(zhàn)士向飛線區(qū)方向走去。志桐系上安全帶,從抽屜里取出一朵小白花,不祥的預感籠罩在我的頭頂:“志桐,你們要去做什么?”他稍稍猶豫了一下,說:“今天下午,全團要在飛線區(qū)余指導員犧牲的紅石前舉行軍旗下宣誓活動,一定要拿下飛線區(qū)!從今天起,我下五連代理指導員,領著大家上飛線區(qū)施工。”“志桐,你……你可不能??!”我再也控制不住,緊緊抱著志桐寬厚的身子,乞求地望著他。志桐胸部急劇地起伏著,聲音低沉而又堅決地一字一句地說道:“李倩,我這半年的心情老實說比你還要矛盾、痛苦,我甚至下決心要轉業(yè),不但你,連我母親也為這件事不知哭了多少次??晌椰F在要鄭重地對你說,你不許再提離隊這件事……前不久,有一些外籍工作人員到邊防去看了看我們的巡邏路和戰(zhàn)備公路。那天,正好下了點雨,說來也巧,我們坐的小車走到人家瞭望哨樓前陷進泥坑里拋錨了。就在我們下來推車的時候,人家就對著我們拍照,打口哨,還組織士兵參觀。參觀中國的邊防設施何等陳舊落后,欣賞中國的軍人在八十年代的今天還站在雨里,用手推著汽車向前跑!這不是嘲笑我鄭志桐一個人,這是對我們全體中國軍人的嘲笑,是對全中國人的嘲笑!”“你別再刺我的心了,志桐,你讓我冷靜地再想一想好不好……”我再也聽不下去。開山炮,又是一聲開山炮聲!軍旗在凜冽的寒風中翻卷,各種機械的轟鳴匯成震人心魄的旋律。下山的路上,我在車上怎么也坐不住,又探出身去,不舍的目光極力在滿山遍野奔忙的人海中搜尋。啊,志桐!他還高高地站在飛線區(qū)一塊突兀的崖石上向我招手,滿身冰雪,通體皓白,只有那軍帽上的紅星在跳,似一汪碧血,又似一團燃燒的火苗……(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連長突然大喊一聲撲過來”這一行為突出了韓連長對“我”安全的本能保護,也暗含他對施工風險的敏銳預判。B.本文講述了李倩來到天山看望志桐的故事,將二人的情感糾葛與天山深處的“大兵”生活交融在一起。C.戰(zhàn)士們統(tǒng)一佩戴白花前往飛線區(qū)宣誓施工,意在表明戰(zhàn)士們認為拿下飛線區(qū)一定會有人犧牲的心理。D.“車拋錨事件”中,外籍工作人員的嘲笑讓志桐深感國家尊嚴受辱,十分憤慨,這成為他拒絕調離天山的關鍵原因。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和結尾的環(huán)境描寫首尾照應,突出了施工環(huán)境的惡劣,又凸顯軍人品質。B.本文與《祝?!废嗤歼\用了倒敘手法,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結構豐富多變。C.志桐“傷口粘住襯衣”是虛寫,“外籍工作人員拍照嘲笑”是實寫,虛實結合深化文章主題。D.文章結尾把志桐軍帽上的“紅星”比作“碧血”,以陰森的意象渲染了凄清蒼涼的氛圍。8.文中畫線句子出現了兩次“形勢”,其內涵各有不同,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本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我”講述故事,有何妙處?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敬鸢浮?.C7.A8.①第一處“形勢”指許多轉業(yè)干部千方百計涌進北京,為個人謀取更好發(fā)展出路的人生選擇。②第二處“形勢”指志桐做出的甘于奉獻,堅守使命的人生選擇。9.①增強故事真實性。以“我”的視角敘述,讓讀者直接感受到飛線區(qū)的惡劣環(huán)境和筑路軍人的艱辛,使故事更具真實感和代入感。②便于塑造人物形象。以“我”的內心困惑與掙扎,反襯志桐堅定的愛國情懷與崇高信仰,使人物形象更立體。③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拔摇笔枪适碌臄⑹稣撸拔摇迸c志桐的對話和互動推動了關于余海洲犧牲、志桐決定留隊等情節(jié)的發(fā)展。④深化小說主題。小說通過“我”的視角和思考,深化了文章對軍人勇?lián)熑?、無私奉獻的贊美,升華了小說主題?!窘馕觥俊緦дZ】本文以天山筑路兵為題材,通過“我”的視角,生動展現了戍邊軍人的艱苦與堅守。雙線交織——“我”的情感糾葛與志桐的軍人使命形成張力,環(huán)境描寫強化了戍邊之險,細節(jié)刻畫凸顯軍人血性。志桐從猶豫到堅定的轉變,既是對個人價值的思考,也折射出80年代軍人的家國擔當。結尾“紅星如碧血”的意象,將犧牲精神升華為信仰之火,在蒼涼中迸發(fā)壯美。【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作品內容的能力。C.“戰(zhàn)士們認為拿下飛線區(qū)一定會有人犧牲的心理”錯誤。根據原文“一隊又一隊胸佩白花肩扛工具的戰(zhàn)士向飛線區(qū)方向走去”“今天下午,全團要在飛線區(qū)余指導員犧牲的紅石前舉行軍旗下宣誓活動,一定要拿下飛線區(qū)”可知,統(tǒng)一佩戴白花前往飛線區(qū)表明的是戰(zhàn)士們悼念犧牲戰(zhàn)士、不怕犧牲的決心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